边缘金融业务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24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传统金融依靠先进的互联網技术,在不断转型与升级过程中衍生出了互联网金融模式,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商业银行在理财、经营以及支付等各方面的发展形态,并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战略规划带来了直接影响。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业务在经营方向和理念上都有所不同,导致二者在耦合和竞争的关系中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边缘金融业务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边缘金融业务发展研究论文 篇1:

大数据赋能小微企业金融创新研究

摘要:对于一般性小微企业和三农用户等来说,贷款准入门槛高、审批周期长等问题阻碍了他们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服务。 如何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让金融服务于这些弱势群体,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我国当前强调金融回归金融本质以及互联网相关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一条新的道路,即互联网银行。

关键词:网商银行;大数据;金融创新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普惠金融业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普惠金融原有商业模式中,小微群体贷款难度较大,风险程度也较高,普惠金融业务拓展仍面临多重困难。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出现,金融机构纷纷进行数字化转型。但互联网银行在技术和客源上具有传统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其普惠金融业务极具创新特色。浙江网商银行作为我国有代表性的互联网银行之一,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全面线上经营,节省了大量运营成本。同时整合大规模数据信息,创新风控模式,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网商银行

本文提到互联网银行通常分为互联网化的银行,如直销银行;以及没有线下网点的纯互联网银行,如美国的 Bofi 银行和我国的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

(二)普惠金融模式

从宏观角度来看,普惠金融模式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的普惠金融体系类型,如财政补贴型、政策引导型等。从微观主体来看,普惠金融模式是指特定机构开展普惠金融的一般方式,如网商银行的码商模式。

二、网商银行普惠金融业务模式发展历程

(一)以电商平台为主导模式:2015.6-2018.5

网商银行于2015 年 6 月正式开业,在此阶段,网商银行的普惠金融业务主要面向阿里电商平台的小微群体,一方面引入蚂蚁集团的技术和资源,推广和获客成本极低;另一方面与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信贷产品,探索出以电商平台为主导的业务模式。

(二)以开放平台为主导模式:2018.6-2020.8

該阶段网商银行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服务向农村开放,向同业机构开放技术和能力,走向开放型金融发展模式。其于2018年6月正式开启“凡星计划”,主要内容是向金融机构开放所有业务和能力,在行业内推广其特色的“310”贷款模式,推动普惠金融服务迈上新台阶。并2019年5月与蚂蚁集团进行全面战略合作,将开放共享的理念渗透至金融科技、普惠服务等多个领域。同时在疫情期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无接触贷款的方式助力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不仅带动了银行业的开放合作,而且打开了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新格局。

(三) 以数字化平台为主导模式:2020.9-至今

该阶段网商银行的普惠金融业务模式正在逐步向数字化模式转变,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为数字化普惠金融业务模式的形成带来了机遇。2020年9月,网商银行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农业方面,有效解决了农村融资难题。同年12月网商银行利用区块链技术为小微物流企业提供了大规模、低成本的贷款服务。网商银行在金融创新中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保障金融服务安全高效的同时,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创新模式。

三、网商银行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分析

网商银行普惠金融的电商模式相对发展较为成熟,而开放银行模式、供应链金融模式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是将来重点发展方向,下面将采用 SWOT 分析法对其普惠金融模式作进一步分析。

(一)网商银行普惠金融模式的优势

1.客户定位分层效应明显

小微企业等长尾客户群体群体众多,行业分布广泛,需要多元化的普惠金融模式。网商银行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在普惠金融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四种普惠金融模式:电商模式、码商模式、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及供应链金融模式。这四种模式分别针对不同的群体和场景,具有明显的分层效应。

2.科技化程度深

网商银行四种普惠金融模式有一个显著共性,即技术性强。网商银行是一家基于数据和科技的银行,其核心系统采用全分布式金融架构,利用蚂蚁金服的金融云计算和金融大数据平台可大大降低服务成本。借助这些技术能力,还可以向无法在传统金融渠道获得信贷服务的小微企业客户发放“小额短期”的无抵押信用贷,极大扩展了我国金融服务覆盖面。

3.内容多元,服务特色化

网商银行依托金融科技创新,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呈现服务特色化、内容多元化的特点。随着电商平台发展,小微电商的金融需求越来越多样,电商模式的产品也逐渐丰富。同时,供应链金融模式打破了传统供应链金融单一的服务类型。按照目前规模,未来五年,通过使用钉钉、阿里云等后端资源,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将实现线上沟通、订单管理、数据化分析等工作。

(二) 网商银行普惠金融模式的劣势

1.流动性风险控制不足。

出于商业可持续的原则考虑,网商银行普惠金融的模式在资金流动性控制方面力度欠佳。通过分析网商银行的年报可以看到,流动性比例已经从 2017年的 142.64%持续下降到了 2019 年的 54.43%,且 2019 年更是同比下降了 83.44个百分点,低于同时期我国民营银行 68.29%以及商业银行 58.46%的流动性水平,存在流动性比例持续下降的风险。持续大幅下降的趋势会为网商银行的规模扩张蒙上一层阴影,不利于长期发展。

(三) 网商银行普惠金融模式的外部机遇

1.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旺盛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特别是在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整体下滑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仍保持了正增长。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但也会带来资金缺口的迅速扩大。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关于小微企业融资情况报告,2019年我国44.2%的小微企业、71.6%的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有融资需求。融资需求的普遍存在客观上促进了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有利于规模效应的提升。

2.宏观政策持续向好

近年来,国家不断发布支持网上银行的政策信号。 2020年6月,银监会下发文件,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强与以互联网业务为主的民营银行的合作。 银监会主席郭树清也表示要向中小银行特别是互联网银行新增贷款1000亿。宏观政策的利好有利于优化互联网银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

(四)网商银行普惠金融模式的外部挑战

1.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

金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金融法律法规和征信体系的不完善上。 一方面,互联网银行业务线上营业打破了空间限制,使得一些传统的法律法规不再适用。法律法规的缺失使互联网银行的某些业务处于法律边缘,存在很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征信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征信的可靠性和成本对普惠金融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目前我国征信体系不完善,征信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性,征信机构市场竞争力弱、协同效应低,对征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缺乏管理。

2.行业竞争加剧

行业竞争的加剧主要体现在兩方面。一是互联网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目前互联网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间合作正在扩大和深化。随着传统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重视,将加快金融科技的布局,客户群体势必下沉。在客户、产品和服务方面上其将与互联网银行形成全面竞争关系。二是互联网银行间内部竞争。由于各家互联网银行普惠金融模式的相似性,难免存在用户、资金来源、产品价格等方面的竞争。

四、总结

第一,网商银行普惠金融的模式内容方面。目前,网商银行已初步形成四种普惠金融模式:基于电商平台服务线上小微商铺的电商模式、基于支付宝收钱码服务线下小微运营者的码商模式、基于大数据技术服务农户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及与品牌商合作服务供应链末端小微企业和经营者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目前供应链金融模式普惠金融效应明显的产品较少,采购贷也只针对小范围的定向客户,但未来如果打通钉钉等后台数据,将会为供应链上大批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第二,网商银行普惠金融的模式分析方面。网商银行普惠金融模式具有针对性、层次化的客户定位,同时更强调经营性贷款。其次,通过 SWOT 分析认为网商银行普惠金融模式整体上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未来也应加强改进,加强流动性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齐红倩,李志创.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基于不同目标群体的微观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05).

[2]王智东.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征、现状、问题及措施[J].商业经济研究,2019(06).

[3]崔艳娟,石水莲,邢秀娜.中国包容性金融发展时空演变特征 [J].经济地理,2021,41(01).

[4]杨羽捷.数字普惠金融下蚂蚁金服与政府合作模式研究——以山东省新泰市为例[J].金融发展研究,2020(12).

作者:周雯

边缘金融业务发展研究论文 篇2: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业务的融合和发展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传统金融依靠先进的互联網技术,在不断转型与升级过程中衍生出了互联网金融模式,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商业银行在理财、经营以及支付等各方面的发展形态,并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战略规划带来了直接影响。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业务在经营方向和理念上都有所不同,导致二者在耦合和竞争的关系中发展。本文主要对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业务的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研究了两者融合的有效路径,希望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业务进行融合后能够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融合;发展;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是多元化的,包括个人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借贷、通过互联网管理理财产品、大众融资或大众融资、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影响,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博弈的最终结果一定是由竞争转为融合发展,并呈现相互融合的良好局势。

一、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业务融合模式

(一)直销银行

直销银行具有别具一格的应用体系,即在直销银行框架内,基于应用场景同时推出不同的应用软件,为客户提供独特的系列化综合应用服务,着力打造线上金融创新服务,通过丰富的产品、畅快的使用流程、社交化的理念,为互联网客户带来便捷、实惠、有趣的互联网理财体验,让互联网客户享受更多、更好、更满意的金融服务。直销银行集金融、互联网、社交理念于一体,没有门槛、没有限定、没有费用,有效降低了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管理成本,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划算的贷款利率,吸引了大量的互联网客户资源。

(二)互利共生模式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建立相互帮助、同心协力的良好关系,推动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双方可以通过发行虚拟联名卡、开展共同的网上安全认证、共享市场营销宣传途径等方式,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同担、利益共享,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减少资源成本,达到利益最大化[1]。

二、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业务融合及发展必然趋势

(一)业务领域多元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也逐渐趋于多元化,使金融非中介化趋势愈加明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创造,特别是随着资本需求的强劲增长,使证券市场的功能日趋凸显,而银行的媒介作用则趋于萎缩,银行依靠传统的业务难以维持生存,即出现了所谓的金融非中介化现象,商业银行在经营和发展客户过程中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当前形势下,分流压力逐渐增大,商业银行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扎稳脚跟,应促使客户在多元化的金融发展环境下选择适合的金融业务[2]。单一、保守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和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客户对金融的高标准需求。所以,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融合发展,能够有效加强商业银行金融业务方面的综合性,进而使商业银行在当前市场环境中能够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重塑发展模式。而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融合和发展也是未来发展环境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商业银行投资渠道多样化

传统商业银行发展模式和服务都是围绕小客户自身利益为宗旨,发展收益和成本不能满足商业银行发展需求,尽管小客户数量可观,但是地域却比较分散,并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利益,因此无法获得更优质的金融服务。而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相互合作,能够使散集的中小型客户被聚集在一起,形成与大客户持平的规模,使商业银行的经济规模得到跨越式发展,降低投资门槛,促使中小型客户都能够积极参与商业银行投资活动中,扩大金融服务范围,例如:娱乐宝是由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联合金融机构打造的增值服务平台,用户在该平台购买保险理财产品即有机会享有娱乐权益。网民出资100元即可投资热门影视剧作品,预期年化收益7%,并有机会享受剧组探班、明星见面会等娱乐权益[3]。

(三)金融服务需求随时性日益上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下商业模式,即在线营销、在线购买或预订模式,带动了线下运营和线下消费。离线网络信息整合与信息流、资金流相互传播的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在互联网环境下,社会大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的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蚂蚁金服旗下的余额增值服务和活期资金管理服务产品余额宝,客户全天二十四小时都可以通过网络移动终端进行业务的办理。尽管目前互联网技术发展不够健全和完善,但是在今后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打破现有技术的局限,收获更加令人满意的成绩。

三、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业务融合和发展路径

(一)营销渠道选择与创新

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中应充分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以客户真实体验为宗旨,将相关产品营销融入到社会大众日常消费与支付的生活场景中,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渠道营销新模式。针对比较复杂的金融产品与相关服务,商业银行可以适当增加与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使互联网金融拥有的平台优势和商业银行独特的人才优势有机结合,进而实现营销费用最小化、宣传效率最大化,缩小费用,扩大宣传范围[4]。通过营销渠道选择与创新,能够打造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之间坚固的堡垒,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直销银行、电子银行等网络营销渠道得到有效整合,搭建商业银行的“互联网+”综合金融生态圈,将社会大众的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融入到商业银行的互联网+综合金融生态圈中,进而提高广大居民用户使用银行金融相关产品的频率。与此同时,还应将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更好地对传统银行的边缘客户进行优质服务。

(二)组织结构的变革与创新

商业银行应将互联网金融发展成为产品零售业务、金融市场相关交易投资业务、中小企业业务并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业务,建立精简高效的组织架构,去除部分无关部门和审批流程,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积极调整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总行和分行之间的关系,总行应聚集互联网金融行业专业人才,不断增强对相关业务的统一经营,加强管理,例如:产品研究与开发、业务运营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等等,各个网点还要制定一系列产品宣传推广策划方案,积极做好线下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做到精准掌握,并及时反馈到总行,以便为广大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技术研发与创新

商业銀行在经营发展中应创立专门的专业技术团队,积极引进大数据、物联网、AI、云计算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智能技术,强化商业银行的计算和储存能力,进而提升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增强业务水平,以更优质高效的服务满足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需求。切实加强信息系统体系建设,提升信息采集与整理能力,提高与互联网金融相关企业之间的竞争能力,精准拓展客户新渠道[5]。

(四)相互持有对方股份

当今社会,互联网金融发展非常迅速。商业银行要紧跟时代步伐,就要积极与互联网金融相关企业沟通,通过相互投资,持有对方一定比例的股份,成为对方的股东,形成相互支持、相互约束的联合形式。通过相互持股,可以有效促进两家公司在未来业务发展中的交流与合作,并结合商业银行不同客户积累的优势,以及互联网金融信息收集整理和营销推广的巨大优势,促进相互支持,通过增加类似风险单位数量的方式提高未来损失的可预测性,降低风险。

(五)促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变革

小型企业、微型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力量,给社会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在过去,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规避制度较为严格,对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而近年来随着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商业银行应积极吸取和借鉴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成功经验,研究开发出既能够适合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发展需求,又符合商业银行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要求的金融产品,例如适合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的网上银行、智能移动终端等。

(六)共同合作开发理财产品

相对封闭的行业体制导致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相对市面上其他产品都保守且单调,缺少创新,一部分产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致逐渐趋同,产品种类较少,完全不能呈现出差异化的独有优势,导致商业银行陷入了“价格战”困局,出现资源浪费的局面。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在未来经营与发展中,必须要避免“价格战”与“同质化竞争”,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改革激发活力为原则,提高创新能力。互联网金融与相对保守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较,前者让社会大众更加直观感受到活跃、开放的思维火花在相互碰撞,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两者之间推行更多、更有效的跨界融合及发展,科学合理地利用双方资源和渠道以促进自身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加强融合与合作,不仅可以使产品能够符合客户越来越高的金融需求,还有效增强了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业务在企业精神领域更深入的交流与沟通,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互相助力[6]。

四、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但与此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中提供了新思路,促进了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不断完善,有效推进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使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中应积极探索研究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自身的优势和呈现的不足之处,并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出两者的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取长补短,在未来团结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雪.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业务的融合与发展研究[J].金融论坛,2019(12):86-89.

[2]刘晓.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业务的融合与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798):260-369.

[3]荆朝.试论互联网金融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J].投资与创业,2018(11):336-369.

[4]曾倩,周悦,陈慧敏,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影响及对策研究[J].纳税,2019(126):77-90.

[5]徐燕.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9(01):58-60.

[6]陈玉鸿.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8(09):32-43.

作者:曹亚楠

边缘金融业务发展研究论文 篇3:

天津滨海:“金融特区”犹待破题

天津滨海新区,承载着北方经济中心与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重任。在原有单纯政策优惠和资金投入的模式之外,天津滨海新区究竟能在改革创新这一“特”性上走多远?

对于一心想成为中国第三大特区的天津滨海特区而言,前路可谓充满挑战。

继1980年深圳成为经济特区、1990年中央决定开放开发浦东之后,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获批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区。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方案,改革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金融改革创新一项,国务院在相关文件中表明一个原则:“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原则上可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

这一原则,虽使天津被看做完全意义的“金融特区”,中央政府给予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也远超过当初的深圳与浦东,但是,天津滨海新区的金融改革与创新,谈何容易。令人深思的是:依靠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是否就能消除过度管制,刺激金融创新?依靠政策优惠与资金投入设立特区,还能发挥十多年前那样的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效应吗?

天津滨海的发展之路,有赖于在更大力度的深化改革中获取动力。然而,动力何来?

金融特区构想

长期以来,天津一直定位模糊。上个世纪30年代,天津曾同时具有工商业中心和北方金融中心的多重身份。但在计划经济时代,天津的经济和金融功能被边缘化。2003年1月,当前央行行长戴相龙出任天津市长由天津人大全票通过后,整个会场全体起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天津人大历史上罕见的一幕。“天津市对前央行行长的到来,寄予了极高的期望。毕竟,天津已经落后太久了。”金融界一位人士透露。

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列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2006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下称《意见》),批准天津滨海新区成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全国第三个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型城市。《意见》称:“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原则上可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这一原则在多个公开场合被高层官员多次提及,也是天津滨海新区“金融特区”说法的由来。

近年天津滨海新区的金融改革,一直在资本市场、传统金融、现代金融三个方面力图有所作为。目前推进的包括六项金融创新重点,一是直接融资;二是发展综合经营,即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三是健全现代的金融服务体系,主要是发展银行、保险、信托、证券机构;四是实施外汇改革试点;五是发展资本市场;六是健全金融发展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这六项重点分别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比如,在健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方面,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一批外资银行已在津设立分支机构;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渤海银行于2006年2月在津成立,并于2007年3月成为中国首家可以将结售汇综合头寸限额的下限调整为负的外汇指定银行;数家境内股份银行及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也相继在津设立机构。

在直接融资方面,除2006年中国第一只产业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今年8月21日,总规模200亿元的天津船舶产业投资基金也获国务院特批成立,该基金将首次采用有限合伙制的方式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同时获批筹建的,还有其他地区的华禹水务产业投资基金、东北装备工业产业投资基金和城市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

在综合经营方面,由天津政府主导的泰达国际金融控股集团的基本框架目前已确立:注册资本55亿元人民币,由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天津保税区投资有限公司等六家出资成立。其中,几乎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所有金融领域的泰达控股将持股60%以上,力图整合现有分散在地方各类机构的金融国有股权,集中优势资源。

“综合考虑,天津金融业的定位是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改革创新基地。这一定位既结合了正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亦与天津总体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呼应。”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天津市副市长崔津渡指出。但这位学者型官员亦向《金融实务》记者坦承,从金融机构数量乃至市场优势看,天津建设金融中心的条件尚不充分,“需要付出长期而又艰苦的努力。”

特区不“特”

“金融是最难改革、最敏感、最不自由,也是最没有空间的。”多位专家如此表示。观察天津推动的滨海新区上述六项金融改革进程,可以发现,虽然滨海新区名义上获得“先行先试”的优先权,但由于涉及金融业准入及政策壁垒,与其他地区报批程序并无二致——各项金融改革除了涉及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的审批,甚至上达国务院层面审批,往往需要漫长的审批程序,动辄一年以上,在这一领域有所创新并不容易。

崔津渡亦不否认这一深刻感受,“难度比较大,基本都涉及到准入,从开始做方案到获批,可能都要一年到两年,我们上报国务院的金融改革创新方案,也是根据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和中国制度背景不断调整、补充、完善,我们也确实希望能够在有些行业或者专业领域有比较宽松的准入”。

事实上,随着市场变化,有的政策兑现之日,已失去“先行先试”的意义。比如,最引人关注的外汇改革。

早在2006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就批准滨海新区七项外汇改革措施,包括:允许天津滨海新区金融机构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对天津滨海新区作为特殊经济区的外汇政策的整合;在天津滨海新区取消进出口核销制度;在该区实施意愿结售汇;在该区的跨国公司资金集中管理;在技术方面,为该区金融机构建设统一的外汇交易平台系统;为该区境内资金直接投资境外提供方便等。这七项措施,相比2005年上海浦东外汇资金管理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时推出的九大措施,被认为更有实质意义。

但是,由于上述外汇改革措施涉及诸多政策障碍或缺乏细则,并不具有可操作性。据悉,相关配套细则正在制定之中。同时,有些外汇政策,随着国家外汇管制的松动,已经逐渐能在全国范围内操作。

意愿结售汇的实施便是一例。2008年8月,根据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京沪两地开展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首批两家非金融类商业机构也于当日起获准为个人提供本外币兑换服务。试点在北京和浦东展开,对两者的金融中心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原来我们认为是试点的东西,现在大家逐渐也都可以做了。”崔津渡表示。这难免令天津多少有些失落,“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似乎并不实惠。

此外,在上述七项外汇改革措施中,离岸金融业务一直被认为是一大亮点。但是,崔津渡否认了此前被外界渲染的“滨海新区拟建离岸中心,并已上报方案”的传闻。他强调:“滨海新区的规划中有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方案,但并未上报,下一步怎么做、能做到哪一步还不清楚,要根据市场情况判断,并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

在发展资本市场方面,今年3月天津设立OTC(非上市公司柜台交易)早已原则上获得国家批准,但仍未明确真正启动运行的时间表。按照天津的思路,有意依托天津市产权交易中心的“非上市股份公司的股权托管系统”,进行系统改造与升级,搭建天津自己的OTC市场。这一方案已上报主管部门证监会,但一直未获答复。

在市场人士看来,对于发展OTC市场,方案是现成的,因为各地产权交易中心已在做着类似的业务,市场是成熟的。同时,相应《公司法》《证券法》都对此有成熟要求,但是,这与证监会酝酿的股指期货和创业板的推出,有一定冲突。

“主要看天津方面和主管部门沟通得如何。”市场人士称,“显然,天津的金融改革不可避免也会触及监管部门的利益,推进难度不小,真正建立起来估计尚需时日。”最新消息是,依托于天津产权交易中心的天津股权交易和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所均已开始试运行。前者是“两高两非”公司(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非上市非公众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和私募股权基金的交易市场建设,后者则是国内首家专业的企业出让股权直接融资的交易场所。

后劲之忧

金融创新上的阻滞,折射的是整个天津滨海新区发展后劲之忧。

滨海新区是环渤海岸的中心区域,规划面积是2270平方公里,比深圳大300多平方公里,是香港的2倍,浦东的3倍,其海岸线长153公里,主要包括天津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和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86年设立)及天津保税区。

以“综合改革、先行先试”为重要特征的滨海新区,承载着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重任——带动天津发展、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以改变中国经济发展“南快北慢”的状况。

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并全面启动十项改革:滨海新区将推进企业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涉外经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十项改革措施。

独有的优惠政策,一直被认为是特(新)区的立足与发展之本。深圳、浦东以及其他开发区都沿袭了这样的发展模式。一般而言,特(新)区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财政两个方面。国家对滨海新区主要给予了产业性税收扶持政策,以及在维持现行财政体制的基础上的专项补助政策。这三种优惠政策,分别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在整个新区的扩展;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的延伸;浦东开发优惠政策的承继。因此,中央政府给予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的力度,已经超过了开发初期的深圳和浦东。

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对外开放的扩大,特区越来越多,政策已趋于普遍化,政策优势已很难体现。

深圳特区与浦东新区都利用政策先发优势,聚积了大量的国内、国际资源,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分别发挥了对珠三角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显著辐射及带动作用。深圳在“七五”和“八五”期间保持20%以上增长速度,上海连续十几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但中国目前已有五个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滨海新区,53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39个出口加工区,15个保税区,其中7个是国家级保税港区,包括位于滨海新区的东疆保税港区。

不难发现,在目前日益成熟与开放的投资环境中,滨海新区若因袭深圳、浦东当初的发展路径,不但难以实现其改革的目标,更可能背离其设立的初衷。实际上,滨海新区过去很长时间对环渤海经济圈“由此及彼”的辐射效果并不明显。深圳大学中国特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钟坚指出:“这说明政策的短期效应显著,长期效应递减,政策效应的影响力已远不及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虽然京津冀规划圈会给天津的发展缩短空间和时间,但主要还是看其综合投资环境,包括制度观念的转变、工业化总量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区域内存在功能区和行政区空间上相互重叠的特点。因此,滨海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难度更大。

滨海新区下辖的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和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均是一级政府组织,内部存在着各自为政、过度竞争的情况。目前的滨海新区管委会仅仅作为天津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对辖内各区经济建设工作具有指导、协调作用。这一职能定位相当“务虚”,必将增大体制创新的成本,如何进行适度集权、内部协调是滨海新区的首要问题。

破茧之思

特区不“特”,在中国不再是新鲜事。这意味着,仅仅依靠原有单纯政策优惠和资金投入模式已后继乏力。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在外面环境上未占据先发优势,在自身内部还面临着旧有体制的羁绊,其破茧而出的新生之路,更加迫切地依赖于制度探索和体制创新。

2007年实行“两税合一”时,有媒体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如何看待失去税收优惠政策对特区的影响。吴回答,“两税合一”是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体现,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日益成熟,特区仍要“特”,但应“特”在改革中充当先锋,而不是“特”在税收优惠。

在原有单纯政策优惠和资金投入模式之外,天津滨海新区究竟能在改革创新这一“特”性上走多远,将是中国改革进程的一把标尺。

就金融改革创新而言,毫无疑问,中国的金融改革已迈入体制改革的“深水区”。在原本创新不足、高度管制的金融体制背景下,天津在金融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将不得不面临捉襟见肘的局面。在多种利益纠葛的格局之下,改革无疑需要更多的勇气与智慧。

在全国各个特(新)区的改革试验中,是看重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或干预所产生政绩增长的短期效应,还是看重营造良好市场和法治环境,激发微观主体的内生创造力,实现改革创新的长期效应,是一个答案简单却仍不得不令人深思的问题。

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内外经济失衡的复杂局面中,推进和深化改革,这一中国现实增长方式转变的治本之策尤不可废。

本刊实习记者王晓璐对此文亦有贡献

作者:张宇哲

上一篇:货物证券投资基金管理论文下一篇:券商风险投资业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