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国际金融业务

2024-04-30

离岸国际金融业务(精选6篇)

篇1:离岸国际金融业务

【摘要】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政府在上海设立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也是我国大陆境内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自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以来,其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建立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不仅有助于上海自贸区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而且对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着重探讨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原因、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政策和离岸金融风险的防范。

【关键词】上海 自贸区 离岸金融业务

一、离岸金融业务的概念

开办离岸金融业务的银行在本国地域上注册成立,但基本上不受本国金融法规的约束,这种银行被称为离岸银行,从而它所办理的业务就叫做离岸金融业务。通俗的来说就是,开办该种业务的银行吸收国外居民的资金,并且为国外居民服务的一种金融活动。比如,我国的一家证券公司将总部设立在山东,它经营的活动却是从非中国居民那里吸收的资金,并且把这些资金投放在非我国居民那里,则这家公司就是进行的离岸金融业务。

离岸金融业务的种类:同业外汇拆借,国际结算,咨询、见证业务,发行大额可转让存款证,外汇贷款,外汇担保,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其它业务等。

二、上海自贸区为何要着重发展离岸金融业务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规划方案中,包括了许多自由贸易实验区服务业务,但其中着重提出了离岸金融业务。当时离岸金融业务在我们国家的金融业务领域中还是相对陌生的一个词汇。到底是何原因推动上海自贸区大力发展我国的离岸金融业务?接下来我们从三方面来分析。一是建立离岸金融业务的原因;二是自贸区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意义。

(一)、建立离岸金融业务的原因

在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了离岸金融业务,与之相关的还有汇率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等。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促进了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国内相关业务向自贸区发展,有利于与国际接轨,进一步促进自贸区的建设。建立离岸金融业务的原因总结如下:

(1)、离岸金融市场是一个无国籍的的市场,它不受任何一个国家的法令的管制。离岸金融业务几乎不用遵守国内金融的法律法规。在办理相关手续方面比较简便,有时可以享受免税的待遇。从而会缩短业务办理的周期,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

(2)、在离岸金融业务中进行交易的国币为国外货币,在进行借贷的时候,借款人可以自由选择货币的种类。并且借款人与贷款人均为非国内居民,他们之间进行借贷的资金为进外资金。

(二)、自贸区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意义

上海自贸区是开放促进改革的又一次尝试,会把中国的改革推向另一个新的阶段。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的构建不仅有助于上海自贸区更好的建设,而且会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和改革产生深远的意义。

首先,离岸金融可以为上海自贸区的建立阻挡一些风险。由于上海自贸区将为企业提供与境外市场合作的机会,到时企业法人可以在自贸区内完成货币自由兑换,这就扩大了人民币自由流动的规模,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可以起到防范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在金融中心内更加市场化的利率与汇率水平也可以阻挡国际邮资套利的机会。

然后,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涉及到了很多离岸金融服务的需求。由于国内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有限,然而大部分自贸区内的企业在经营中有频繁的跨境收付款业务,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就为这些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这些企业就迫切需要离岸金融服务。

最后,上海自贸区金融中心的建立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立的前提条件。在国际上,许多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离岸金融市场。为了跟上国际发展的步伐,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是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环节。

三、自贸区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政策

上海自贸区是我国未来重大改革的实验田,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是一个重点。在政策方面,将建立内外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采取逐渐开放的模式;从开放渠道上,扩大人民币业务;在产品创新上,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

(一)、离岸金融账户的设立是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前提,但是离岸银行账户和非居民账户的业务比较狭窄,不能满足企业的离岸业务需求;离岸银行账户只允许吸收外币存款和发放贷款,却不经营人民币业务,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离岸银行账户的发展,就对现有的离岸金融账户做到借助优势回避弊端。

(二)、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可通过投资等方法吸收国际资本,为了满足自贸区内企业对融资的需求,就需要扩大人民币离岸金融服务。概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在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中心试着建立境外企业人民币股票的发行和交易的市场;离岸债券市场可以为境内外企业提供跨境融资服务,可以有效降低境内企业的融资成本,则应建立离岸债券市场;为了更好的为自贸区服务,引入金融衍生品和投资工具为投资者提供跨境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平台,则应建立离岸金融衍生品市场。

四、上海自贸区的离岸金融风险防范

离岸金融市场对市场所在国的经济以及全球经济都有重大的意义,但离岸金融市场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在微观层面上,放大了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汇率的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在宏观层面上会影响各国推行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增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加大了金融管理当局的监管难度。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可采取以下措施:严格市场准入和离岸业务的监管、采取恰当的管理模式、加强国际间离岸金融机构的合作。

篇2:离岸国际金融业务

试论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引言

离岸金融(OffshoreFinance)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传统的离岸金融业务包括货币信贷、投资、结算、外汇买卖、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和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伴随着新一轮全球性经济衰退,各国对游资监管力度加大,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前景逐渐黯淡,离岸金融业务也积极寻求着转型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之下,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相关研究更显必要、紧迫。

二、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宏观环境

(一)天然优势的地理区位

海南省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内靠我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海南省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对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亟需大量的资金及金融服务的支持,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能有效满足此类需求;其次,毗邻香港有利于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的加快发展,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的兴起能有效辅助、巩固香港确立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的地位;最后,海南省与祖国大陆间的天然屏障可以作为防范省内与大陆境内金融系统协同干扰的“防火墙”。

(二)增长迅速的国民经济

海南省国民经济总值达2064.5亿元,同比增长24.8%,增速位居全国首位,同年地区产业产值均达到历年来的最高点,且第三产业增加值达953.67亿元,同比增长27.1%,较同比增速5.27%①。

(三)发展迅猛的金融行业

银行业快速健康发展。20末,全省银行类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217.3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2.8%。金融机构效益显着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547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2.8%。证券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122.14亿元,比上年增长8.16倍。保险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全年保险机构承保金额21727.19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实现保费收入47.95亿元,增长45.0%。

(四)持续加快国际化进程

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海南省抓住与国际市场、机构、法人等接触的契机,推动海南省产业升级转型。一方面,海南省不断强化自身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内的核心地位,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旅游、交通、商贸等方面的互惠合作,另一方面,海南省寻求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旅游、金融、环保等领域的交流。

三、海南省离岸金融的模式选择

通过对现有国际离岸金融市场模式特征及要素需求的考量,不难发现海南省省域内要素不满足内外一体型关于区域建设环境的需求。而避税港型模式本身即为了让离岸公司机构规避母国关于税收等非运营支出而诞生的一种形式,且随着近年来全球性受游资冲击而导致的全球、区域性金融危机频发,黑市洗钱现象不绝,现阶段相关国际组织、合作国联盟加强对此类模式地区的监管,从而使得一些区域离岸市场“形同虚设”,不仅如此,海南省较其他避税港型地区并不具有明显横向竞争优势,因此本文认为海南省不适宜避税港型模式。

剔除了以上两模式后,本文侧重与海南省选择以内外分离型为基础的适用性模式。首先就内外分离型模式而言,海南省现阶段国际旅游岛建设亟需相应配套资金的支持,据中国发展改革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测定,海南省国际旅游岛至少需要15万亿元资金的注入建设,而相对于海南省入不敷出的财政资金而言,数目之庞大犹若星河,因此本文认为海南省应采用单向渗透型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OUTIN),即允许离岸市场内资金有限渗透到在岸市场的模式。但受限于现阶段海南省金融软硬件实力,初期阶段仍以内外分离型模式。

四、海南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目定位

(一)助力海南省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为核心

必须遵循关于“十二五”时期的.规划路线,从而进一步助推海南省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等改革目标的实现升华规划中关于相关产业发展的理念,拓展海南省经济、产业发展的可行域,创造海南省与国际优秀产业、高新技术接触的契机,争取将海南省提升为“离岸金融-旅游服务”复合型海岛特区。

(二)开展以境外人民币离岸业务为内容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

(三)形成“港琼”离岸金融犄角为目标

香港作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国际化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业务规模大、服务水平高、市场监管有效性强。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就其本身规划而言,具有浓烈的地域性特色,因此可以有效完善犄角内“业务池”构建,且海南省离岸金融的发展可以有效减缓香港受指向性游资的冲击,发挥犄角规模优势,有效规避相应风险。

五、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的内容框架

(一)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品种遴选

1.银行类离岸金融业务

一是离岸存款业务。可接受开立“非居民”的美元、港币等可自由兑换货币的存款账户,亦可接受开立人民币非自由兑换货币存款账户。

二是离岸结算业务。海南省可以依托离岸金融机构为平台,开展一系列如代理客户办理汇兑、接受和开立信用证、提供保函、光票托收、跟单托收等业务。

2.证券类离岸金融业务

海南省证券类离岸金融业务也应选取金融机构债券、利率掉期(SWAP)等为主的相对低风险性业务为主,从而做到降低风险,有限提升市场流动性。

3.保险类离岸金融业务

开展有利于海南省海洋产业发展的船舶险种,根据海南省特殊海洋、渔业状况,推陈出新具有离岸属性的创新型保险品种。

(二)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监管体系

1.离岸金融机构准入及退出机制

海南省离岸金融机构的准入应遵循“机构规模优先、良性内控优先、业务面广优先、效率服务优先”等原则,准入机构在进驻省内以前应具备外汇汇兑、业务办理、业务结算等基础性资质,并在此基础上报备国务院、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南省政府等相关机构审批、备案等基本程序。

2.离岸金融业务范围约束性

主要监管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的五项原则主要:一是审慎性原则,以风险相对较易控制的业务为主;二是可操作性原则,即以简单可行出发,以传统业务为主;()三是灵活性原则,在监管下适度放宽业务选择的区域;四是锁定交易性原则,通过账户的分设和严格管理,确保离岸业务的有效监控;五是差别监管原则,对外资银行及中资银行进行区别性管理。

(三)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优惠政策

1.税收优惠政策

借鉴国内外离岸金融市场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海南省实际,对在离岸区内开展离岸服务外资金融机构,可考虑在以前按10%税率减征所得税,免征印花税,对风险较大的离岸贷款实行专项贷款风险准备金,由金融机构申请,报外汇管理部门备案,同级主管国税机关审批后准予在所得税前扣除;对金融机构高管个人所得税按三免两减半征收。

2.费率优惠政策

篇3:离岸国际金融业务

离岸金融业务是指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吸收非居民[主要包括:境外 (含港、澳、台地区) 的个人、法人 (含在境外注册的中资企业) 、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的资金, 为非居民服务的金融活动。离岸金融始于20世纪50年代, 最早的离岸金融中心伦敦, 距今有50余年的发展历史。而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 至1989年才开始由招商银行试点开办离岸金融业务, 范围也仅局限于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直至1995年, 我国的离岸金融开始进入了迅猛增长阶段。试点银行扩大到了五家, 除招商银行外,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以及广东发展银行业获准开办离岸金融业务。然而, 随着离岸金融业务规模迅速扩张, 其中存在的缺乏经验, 盲目扩张, 资产质量不高, 以及风险控制薄弱这些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海外资产价格下跌, 使这五家银行产生了大量离岸不良贷款。截止1998年末, 五家银行离岸逾期贷款余额高达6.78亿美元, 不良贷款率为32.72%, 亏损额超过了离岸款额的5%。面对日益显现的巨大风险, 为了防止资本外逃, 保护本国金融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1月收回了离岸业务准办证。之后历经三年的规范整顿,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6月批准招商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恢复离岸金融业务, 此外, 交通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业也获得了离岸业务的准办证。对于此次离岸业务的恢复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奉行谨慎原则, 加大了监管力度。迄今为止, 尽管多家商业银行均有发展离岸业务的意向, 但只有上述四家中资银行获准“试点”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自2002年获准开展离岸业务至今, 这四家中资银行的离岸业务的规模和利润都在稳健经营的同时获得了快速发展。截止2008年6月, 四家中资银行的离岸业务的资产总额、存款、贷款、国际结算量、利润总额合计分别达到54.1亿美元、51.8亿美元、23.9亿美元和625亿美元以及4331万美元。

虽然近年我国银行的离岸金融业务有着持续迅猛发展之势, 但是其业务还不成熟完善, 总体规模与伦敦、新加坡、纽约、东京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中心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此外, 离岸金融业务种类的单调匮乏、缺乏创新也是我国银行的一大弊病。自1989年初办起, 我国银行经营的离岸金融业务就长期集中在存款、贷款、国际结算等传统业务。狭窄的业务范围不仅局限了离岸金融业务的长期发展, 也使其在与外资银行的同业竞争中处于相当不利的位置。

二、中资企业争先境外投资, 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契机再现

当前, 我国银行离岸金融业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我国银行离岸金融业务的客户主要为境外中资大中型跨国企业, 或者是直接注册在境外的中资公司。近年来, 这一主要目标客户群体正在持续飞速扩大。2008年是世界经济极为困难的一年。然而, 就在全球经济严重衰退情况下, 中资企业的对外投资却呈现逆势增长的势头。我国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500亿美元, 达到521.5亿美元, 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 比2007年增长了63.6%。2009年全球跨国投资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幅萎缩, 比2008年大幅度下跌了约30%, 然而我国的境外投资增长并未受到负面影响。2009年, 我国限额以上非金融类企业境外投资项目投资额达到了490亿美元, 当年非金融类境外投资总额达到433亿美元, 比2008年增长了6.5%, 为历史最高水平。

目标客户群的迅速增加大幅带动了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的需求。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司副司长孙鲁军指出, “企业‘走出去’后遇到最大困难是境外融资难、资金紧张问题。”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境外金融机构流动性压力增加, 导致融资环境恶劣。而且境外银行对中资企业的业务运作特点和经营背景不甚了解, 调查成本颇高, 所以提供的借贷非常有限, 条件也较为苛刻。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大部分都无法满足境外当地银行借贷的高标准。其实这些境外投资的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境内有实力雄厚的母公司作为依托, 只是其跨国运作刚进入初始阶段, 所以境外子公司的规模和整体实力都处于弱势。而中资银行可以基于对其母公司信用情况及商业背景更全面的了解, 酌情向其提供“内保外贷”的离岸金融支持, 从而构成银行和企业双赢的局面。银行在节省了信息获取和交易成本的同时, 也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贷款风险。企业则不仅获得了境外经营和投资所需要的资金, 也享受到了更便利的金融服务。此外, 离岸金融业务的崛起也弥补了中资银行驻海外营业网点数量、规模、设施上的不足, 在满足了“走出去”的中资跨国企业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的同时, 也降低了银行经营管理的成本。

长期看来, 中资企业如火如荼的境外投资和并购仍然有着持续增长的趋势。首先, 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给中资企业的境外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温家宝总理曾在2009年两会期间反复提到推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 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家也推出各项政策积极推动中资企业的海外投资。2009年3月16日, 商务部发布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宣布将其海外投资项目的审批权下放到各地方政府, 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财税、金融、保险、外汇和出入境等多项支持政策。其次, 境外投资是市场化的国际需要, 有助于中资企业快速打入国际市场, 使其可以接触到国外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此外, 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国外很多企业资产严重贬值, 而我国的金融体系较为健康, 整体经济环境良好, 外汇储备充足, 并未受到巨大影响。金融危机反而大幅降低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本, 促进了中资企业的境外投资。最后, 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将境外投资视为绕开贸易壁垒限制的良策。中国出口正面临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层层壁垒的围堵和冲击。西方国家对“中国制造”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的案例正逐年上升, 力图通过施以高昂的反倾销税, 并对中国政府的补贴征收额外的反补贴税迫使“中国制造”退出其市场。国有企业可以利用贸易条款中的原产地规则, 通过境外投资, 到海外注册离岸公司, 在当地生产及销售货品, 从而绕开贸易保护壁垒, 规避反倾销, 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主动权。由此可见, 我国“走出去”的企业规模和数量将会有逐年大幅递增的趋势, 从而将带动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的长期持续升温。

三、发展离岸业务的建议

我国的离岸金融业务正面临着绝佳的发展机遇, 也正在稳步高速发展。然而, 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也将面临更多挑战。当前, 我国四家承办离岸金融业务的中资银行的总体业务规模和质量还是远远滞后于诸如伦敦、新加坡等国际离岸中心。除宏观层面上, 政府需要完善离岸银行业务规制和激励相兼容的监管框架以及优惠统一的税率制度, 中资银行方面也应该将以下四个方面作为当前的努力方向。

首先, 推广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协同的营销策略。大部分“走出去”的中资企业都是中资银行的在岸客户。中资银行应向这些现有客户介绍和推广离岸金融业务, 以“境内外全面金融服务”作为营销策略。离岸在岸的一揽子金融服务不仅可以降低银行信息获取、资源管理配置的成本, 也体现了商业银行“追随客户”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而企业也倾向于同熟悉的银行进行交易。所谓的熟悉, 指的是有过业务往来, 比如为其提供在岸金融服务的银行;此外, 由于文化差异, 各国的企业也偏向于选择自己国家的离岸银行做交易。因此, 从已有的在岸客户中发展潜在的离岸客户无论是从降低运作成本, 还是从提升客户忠诚度方面来看都可以作为营销战略的重点。

其次, 创新离岸金融产品, 扩大经营范围。我国的离岸金融创立至今, 业务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的外汇存贷和国际结算。持续创新是离岸金融发展的生命力。近年, 中资银行已经推出了资产类新产品“内保外贷”以及负债类新产品“离岸存款在岸授信”。这些创新给企业带来了便利, 也提升了我国银行离岸业务的竞争力。在离岸中间业务方面, 中资银行应该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之外扩大经营范围, 大力发展诸如国际保理业务、离岸票据贴现业务等新业务, 作为利润的新增长点。此外, 中资银行应更加关注跨国企业的实际需求,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离岸金融创新。例如, 招商银行的创新离岸服务“境外工资境内代发”, 以离岸账户为依托, 国际借记卡为载体, 将资金从离岸账户发放到个人名下国际借记卡, 简化了跨国企业需要向不同国家员工境外汇款“小额多量”不同货币工资的繁复流程。这些结合客户实际情况的创新, 不仅拓宽了银行的业务范围, 也提升了银行的服务质量以及客户的满意度。

再次, 扩大客户范围, 瞄准私人银行业务。随着中国经济和财富的快速增长, 离岸私人银行业务将成为离岸金融的一大亮点。欧美商业银行长期以往一直非常重视高利润的离岸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可以通过离岸基金、环球财富保障计划、家族信托基金等业务帮助富豪们进行全球化的投资和资产管理, 在规避了国内单一市场投资风险的同时, 为其节省纳税支出、减少投资成本、加强财务保密性, 所以其一直受到欧美各国富豪的青睐。如今, 我国的富豪数量正在逐年猛增。据招商银行与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调查发布的《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 2008年, 中国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人民币 (不包括房产和企业价值) 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达到30万人, 共持有可投资资产8.8万亿元。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2009全球财富报告称, 2008年中国百万美元金融资产 (不包括房产和企业价值) 家庭的数量为41.7万户, 位居全球第三。预计2009至2013年的五年内, 中国财富市场将以年均17.2%的速度增长, 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数量将从2008年的41.7万户增加到78.8万户。我国富豪的离岸投资主要目的是移民和子女留学, 其投资的金额也将随着移民和子女留学数量的增加而上涨。目前, 我国富豪离岸资金比例不足10%, 远远小于欧洲富豪30%的离岸资金比例。这也体现了针对我国富豪的离岸私人业务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果我国银行可以结合离岸金融的优势为富豪量身订做适合的金融业务, 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那这一新兴客户群将成为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利润的大幅推动点。

最后, 提升服务质量, 提高科技水平。国外商业银行一向以优质服务闻名, 其“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强调的。在给员工灌输客户导向性的理念之外, 强化员工素质, 对其进行离岸业务相关知识和国际金融市场趋势的定期培训也是提高银行员工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必要措施。另一方面, 由于开展离岸业务较晚, 我国银行的“硬件”设施和国外银行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银行应该加大力度发展电子银行, 使客户可以摆脱地域的限制, 随时随地在全球范围实现资金的自由调度和掌控, 发挥离岸金融带来的便利与优势。网络和通信设备的改进不仅能给客户带来更多便利, 也可以大幅提升银行的办事效率。只有在“软件”和“硬件”并驾齐驱的前提下, 我国的离岸金融业务才能跑得更快, 跑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郭云钊.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国际趋势与中国路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成光, 孙林岩.我国商业银行离岸经营动机分析.经济问题探索, 2009 (1)

[3].毕吉耀.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扩大对外投资带来新机遇.中国金融, 2010 (3)

篇4:离岸国际金融业务

【关键词】离岸金融;保税港区;重庆港

0引言

2008年11月,国务院以国函[2008]100号文件正式批复同意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以下简称重庆保税港区)。保税港区是未来我国建设自由贸易区的先行实验区,从国际惯例看,世界上大多数自由贸易港区除了采取通行的经济自由化、便利化的监管及适宜的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体制、优惠的税收和外汇政策之外,通常还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离岸金融业务,使港区发展与发达的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紧密相连。大量中外企业入驻重庆保税港区,需要在区内完成各类资金结算等金融业务,因此,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对提升重庆保税港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开展离岸金融业务与保税港区发展的关系

1.1离岸金融和保税港区的含义

离岸金融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从严格意义上讲,离岸金融是不受当局国内银行法管制的资金融通,无论其发生在境内还是境外[1],如美国的国际银行业设施(IBF)和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业务活动等均属离岸金融。离岸金融市场又称境外金融市场,采取与国内金融市场隔离的形态,使非居民在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方面不受所在国税收和外汇管制及其金融法规的影响,是可进行自由交易的市场。其不同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具有交易主体非居民性、交易货币境外性、利率体系独特性、融资规模庞大性、交易业务便利性和管理环境宽松性等显著特点。[2]

保税港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在港口作业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港区是海关按照我国国情实际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海关的先进管理经验、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适应跨国企业运作和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新兴监管区域,是我国目前港口与陆地区域相融合的保税物流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监管区域,是真正意义上的境内关外、在形式上最接近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模式。

1.2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对保税港区发展的意义

首先,发展经济离不开利用国外市场及其先进技术和资金。大力拓展离岸金融市场业务,可以为外商提供更优越的投资环境,有助于拓宽海外融资渠道,加快国际资本内外流动,推进保税港区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

其次,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可以给贸易双方提供外汇资金开户、调拨、贸易融资、担保和抵押等便利,能更大限度地吸引外商来保税港区从事贸易、投融资活动,达到吸引大量外资的目的,从而带动保税港区有效发展。从长远看,离岸金融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也可为保税港区所在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高效和便捷的融资条件。[3]

再次,离岸金融业务有利于保税港区内中资金融机构学习和借鉴外资金融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培养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专门人才,提高银行专业人员素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港口产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同时促进国内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和整体管理水平提高,更好地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2重庆保税港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优势

2.1重庆保税港区优势

重庆保税港区包括寸滩港、两路空港2大组成部分,规划面积8.37 km2,分水港和空港2个功能区,水港功能区面积6.00 km2,空港功能区面积2.37 km2。重庆市的目标是将其打造成我国西部地区功能最全、效率最高、政策最优的特殊监管区,通过区域通关改革,形成出海大通道,变内陆口岸为开放前沿。[4]该保税港区具有以下优势:

(1)水陆空综合交通发达,拥有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和最具发展潜力的机场。重庆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明显,共有大小通航河流136条, t级船舶可常年通行。随着三峡库区蓄水至175 m, t级船舶和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市。寸滩港区全面建成后,集装箱吞吐能力可达600万TEU。未来几年内,重庆市将建成至西安、成都、昆明、贵阳等地的高速公路或高速铁路,实现“4 h铁路、8 h公路”连接周边省会城市,建成至上海的水陆双行通道、通达东盟的陆路出海大通道和国家级铁路集装箱枢纽。此外,重庆市还有独特的航空区位优势:以重庆市为中心,1 h航程覆盖国内最具特色的航空城市,3 h可抵达国内主要的经济区域和经济中心城市,覆盖整个亚洲及远东的中心城市和经济区域。

(2)重庆市经济发展为保税港区发展奠定产业基础。2007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居全国第3,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未来,重庆市将发挥制造业优势,重点打造汽车、摩托车、芯片等10个千亿元级产业链。

2.2离岸金融业务优势

保税港区与一般境内物流企业的区别是其与境外企业和国际贸易联系更为密切,其参与者不仅有境内企业,更多的是境外企业,而离岸金融的服务对象恰恰是境外企业。离岸企业有3大优势:(1)法律保障和便利。其法律体系一般采用英美法系,或者以英美法为蓝本制定法律,对企业和股东有强有力的保护措施。(2)税收低廉优惠。与大多数国家对在岸企业征收利得税、营业税等税收的做法不同,大多数离岸企业注册地政府一般只向其征收一定的管理费用,而不再征收其他任何税款。(3)信用、利率及外汇管制自由化。离岸企业运作以监管自由化为特征,其商业和资金运作几乎不受任何管制,大多数国家在岸金融管制措施均难以在法律上约束与监管离岸企业和离岸资金。

港口是物流链中相当重要的环节,伴随着物资流动必定有相应的资金流动,必然对金融服务产生强大的需求。离岸业务品种非常丰富,法律环境、业务思路以及具体操作基本遵循国际商业银行惯例,可以更加全面地为港口产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金融技术的进步、国际组合投资的发展以及储蓄手段的工具化和多元化使离岸金融产品创新不断。除此之外,离岸资本市场的创新业务能满足港口区域的直接和间接融资需要,中资银行的离岸业务结合在岸银行业务的金融创新产品将更适用于港口企业的跨境交易。

2.3重庆开展离岸金融业务优势

重庆保税港区作为国务院批准的西部首家综合功能性特殊经济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条件比较成熟。

(1)政策优势。重庆保税港区是在海关监管下享受国家特殊优惠政策的综合性对外开放区域,具有“境内关外”优势。重庆市又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陆首个部市共建开放型经济“试验田”和全国加工贸易转移重点承接地,具有较强的体制优势和政策优势。

(2)隔离优势。作为全封闭区域可有效保证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

(3)监管优势。具备完善的海关监管体系,可有效保证离岸金融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4)客户优势。2007年,国务院批准重庆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试点,已成功开展国际贸易、国际配送、维修等业务,实现保税物流业务1.4亿美元,周边货源所占比例达50%,试点工作累积的经验为离岸贸易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离岸金融业务提供重要市场。

3提升重庆保税港区功能的措施与建议

3.1推动建立保税港区离岸金融中心

离岸金融中心实际上是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的产物,其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传统对经济实力的依赖,但却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扶持,从而给那些经济实力欠缺但其他条件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创造机会。因此要加快重庆港口产业的升级,实现港口经济跳跃式发展,政府应在政策导向上给以相应支持,主动促进保税港区离岸金融中心建成;在业务范围上,由易到难、逐步推进,比如可首先实行离岸银行业务,再开展离岸证券业务、离岸保险业务、离岸衍生金融交易业务以及其他离岸业务等。

3.2加快金融产业配套

根据成熟的国际经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营造良好的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宏观环境。重庆市应参照国家对重庆保税港区规划的批复意见,抓紧制定相应政策,对金融服务实施特殊政策,允许在区内注册的中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开立离岸账户,取消外汇管制,实行外汇利率市场化,同时允许区内经营离岸业务的银行开展各类离岸金融服务创新。

3.3培育市场主体

离岸金融市场逾80%的业务是银行间同业往来,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全球各大离岸金融市场设立分支机构,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由此可见,重庆保税港区离岸金融市场创建发展离不开符合准入条件的中外银行的积极参与,因此,应千方百计吸引和鼓励中外银行前来加盟,尤其应想方设法吸引海外各大国际银行及跨国金融财团。此外,还应积极吸引非银行金融机构加盟,以促进离岸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连平.离岸金融研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46.

[2] 林娜.以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业务为平台促港口产业深入发展[J].特区经济,2006(7):108-109.

[3] 廖昌开.离岸金融业务[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115.

篇5:离岸国际金融业务

XX银行离岸业务网上银行代发工资业务协议

甲方: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乙方:(全称)

乙方向甲方申请提供网上企业银行离岸代发工资服务,甲方同意为乙方提供该项服务,双方经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乙方在签订本协议前须先向甲方申请开通“离岸业务网上银行”,并申请开通“离岸代发工资”服务项目。乙方原已开通“离岸业务网上银行”的,需向甲方申请增加开通“离岸代发工资”服务项目。甲方负责受理乙方以上申请。

第二条 在本协议生效后,乙方可使用“XX银行网上企业银行”系统自行办理代发工资业务,将乙方员工的合法收入由乙方的指定账户发放到该员工的招行个人一卡通账户。乙方负责确认员工的收款账户为XX银行一卡通,因员工账户原因造成发放失败或退款的,责任由乙方承担。乙方保证代发数据的准确性,由于乙方输入错误而造成的资金损失由乙方负责。

第三条 如果乙方员工在领取代发款项时发现有误,应自行向乙方查询,查询结果如为乙方提供的数据有误,由乙方自行解决,甲方可予以协助查询。如因甲方原因造成的数据有误,则由甲方负责解决,乙方予以协助。

第四条 乙方有义务按照法律法规、监管机构或甲方的要求向甲方提供代发业务涉及收款人的合法收入证明,包括但不限于雇佣合同,纳税证明等。乙方并保证代发工资业务所涉款项的合法性、合规性及真实性和准确性,如因代发工资业务所涉款项存在任何违法违规情形的,乙方对此承担全部责任。

第五条 甲乙双方应严格履行本协议规定,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的,应对另一方因此遭受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乙方违反第四条规定,经甲方督促改正未及时改正的,除了要对甲方因此遭受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外,甲方并有权书面通知乙方终止本协议项下的“离岸代 1 发工资”服务。

第六条 本协议自双方有权签字人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一年。如乙方选择本协议适用自动顺延,则本协议到期后自动无限期顺延,顺延期内乙方可按照甲方“离岸代发工资”业务相关操作要求提出终止代发业务的申请。自代发工资业务终止且甲方完成相关操作之日,本协议自动终止,但在终止前办理的代发工资业务仍按照甲方有关“离岸代发工资”的规定和本协议约定处理。本协议终止的,终止日当日甲方不受理乙方新的代发指令。

第七条 本协议的订立、生效、履行及解释,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协议履行中如有争议,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向甲方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第八条 本协议一式四份,乙方持一份,甲方持三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第九条 以下项目为本协议的详细规定,请乙方在甲方的指导下认真填写:

(一)基本情况

1.代发业务类型: 网银离岸代发工资 2.协议到期是否自动顺延:

3.乙方在XX银行的开户机构: XX银行离岸业务部 4.乙方联系人:

5、联系电话:

(二)业务明细设置

1.收款人的开户范围: 全国招行范围(不含香港)2.代发业务交易货币: 3.乙方每次最大代发金额:

4.代发额度(下列指定日期范围内的累计代发限额;以下三种额度至少选择一种:选择的请打√)

□区间额度:,有效期从: 至。□日额度:,□月额度:。5.代发业务范围:_______________。

(三)甲方收费方式及标准

1.乙方指定的付款及付费账户: 2.代发业务的计费方式: 按笔计收

(四)其他需要约定的事项

本协议项下代发工资业务内容经乙方书面向甲方提出申请,可以变更,变更内容于甲方收到乙方申请并完成相应处理之时生效,但乙方就本条

(二)第2项或

(二)第5项申请变更的,甲方不予受理。甲方: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乙方:

有权签字人: 有权签字人:

篇6: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金融论文

离岸金融市场具有高度的国际化与经营自由、先进的结算方法和独特的利率体系。

信用风险是离岸金融市场的首要风险,即交易一方或双方因某种因素而未履行合约中的义务而给对方带来的经济损失,即资金的贷方因某种因素不能还本付息,造成资金借方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偏离。非居民性的特征导致离岸金融市场存在信用风险。鉴于离岸金融的运行环境比较复杂,离岸金融机构很难对非居民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交易方的道德水平、所借资金的规模、交易方的运营情况和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都会影响信用风险的发生。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导致的风险。市场风险可以通过利率、汇率等波动体现。当市场预期发生变化时,外资会抽逃,导致本币汇率下降。为了应对资金外逃,金融当局提高市场利率,增加了离岸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给经济金融的运行造成巨大冲击。

上一篇:口腔科换药室管理制度下一篇:班委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