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模式环节

2022-07-31

第一篇:pbl教学模式环节

PBL教学模式

PBL模式

(一)PBL简介

PBL英文全称为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模式的关键要素包括:作为导向的问题、团队合作与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

PBL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而不只是纯粹的探索和发现,同时它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强调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等。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PBL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1、传统教学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围绕学生,针对书本知识进行教学,让问题解决为学科知识服务。存在其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教学偏理论,书本知识陈旧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学生在大多数课堂时间内只能听教师讲,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一方面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比较落后,难以跟进最前沿的科学与社会成果,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偏理论化,难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本身所接受的知识内容就是陈旧而“无用”的。

(2)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弱

在传统模式中,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问题往往作为知识导入的例子和练习知识技能的工具,在大多数情况下,所提问题只是教师为了方便引导新知识而精心加工出来的,缺乏生活基础与实际价值。教学以课堂-老师-课本为中心,课程教学仍大多采用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考试”的模式,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的融合不够,学生只是单纯为了应试而学习。不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会自己提出问题并予以操作,动手能力被限制。

(3)积极性被抑制,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填鸭式的应试教育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的局面,在这种被动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被束缚,难以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或者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更不用说探究新的领域。在所接受的知识本身就与现实脱节的情况下,学生难以提出创新性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2、PBL模式教学的优势

传统教学法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服务于知识的获得的,PBL则与此相反,其精髓在于: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因具体问题不同而产生变异,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将藉学生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得到发展。

(1)学生思维不受限制,主动性增强

PBL 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问题与知识的发现者,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完成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去发挥,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2)团队合作能力、互动交流能力得以培养

在PBL中,团队合作是最基本的前提。团队成员通过讨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有所分工,分别就某个子问题作更多的钻研,又汇总各方面的信息,运用到问题解决中。这是成员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能够大大增加项目成功的几率。在当今社会中,因为面临的许多的问题越来越多样化,需要各类人才来共同解决,所以团队合作能力是必需的素质。

(3)学会了掌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直接从实际问题入手来组织教学,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断寻找知识与方法,让学科知识的学习隐含在问题的解决与团队合作过程中。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模式,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思维、障碍,另一方面可以展示出学生的独特个性与才智、创新成果,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并分析问题,自主查阅资料,和其他同学、老师交流,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并通过自己的讲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查阅资料能力、科研能力、表达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外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第二篇:PBL教学报告

第三大组第二小组:

李松松、陈亚洲、王志鹏、胡朗、张军

问题一:阑尾炎有什么症状?(李松松)

症状:

1.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阑尾炎腹痛的特点是转移性腹痛,即开始时在上腹部脐周围痛,经几小时或半天左右腹痛转移到右下腹部。多呈持续性疼痛,可有阵发性加重。患儿常屈右腿侧躺,不敢直腰走路

2.发热:一般发病几个小时后即可发热,随病情发展体温上升到38度--39度甚至更高。

3.右下腹部压痛是阑尾炎可靠的体征。如果还有肌肉紧张,抵抗,那么诊断就更明确了。

位置:

 阑尾一般位于右髂窝内,少数有特殊位置,如阑尾可居肝的下方,称为高位阑尾,或肝下阑尾,有的甚至可越过中线位于左下腹;有的低入盆腔,称为低位阑尾。  阑尾根部附着于盲肠后内侧壁,远端游离可活动,位置变化较大,可分为回肠前位,盆位,盲肠后位,盲肠下位以及少数的腹膜外位等。 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在脐于髂前上棘(瘦的人躺下后肚子两侧突出来的骨头)连线的中、外1/3处,称为麦式点,或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界处,称阑氏点

病 因:

阑尾腔的梗阻是引起阑尾炎的主要要因素。阑尾位于腹腔内右下腹部,是附属于盲肠的一段细肠管,犹如一条小蚯蚓,它的末端为盲端,另一端开口于盲肠内,盲肠中的内容物可经此口进入阑尾。如粪石、肠内寄生虫及其虫卵或小儿易吞咽而不易消化的异物(如果核,小豆等)掉入阑尾内可造成梗阻;阑尾因位置异常造成曲折、扭转或外界压迫也可造成梗阻;也可因细菌直接通过损伤阑尾的粘膜或由血液、淋巴液将细菌带到阑尾发生感染,还可因精神,生活环境改变等原因,造成肠功能紊乱,阑尾肌肉神经反射痉挛,血循环障碍引起炎症。

问题二:蛔虫病(张军) 早期症状:

1.幼虫期致病:可出现发热、咳嗽、哮喘、血痰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临床症象。

2.成虫期致病:a.患者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间歇性脐周疼痛等表现。b.可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结膜炎等症状。c.突发性右上腹绞痛,并向右肩、背部及下腹部放射。疼痛呈间歇性加剧,伴有恶心、呕吐等

2.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粪便涂片查虫卵是最简单、快速、可靠的肠蛔虫病确诊依据。酌情选择下列检查有助于诊断,如胃肠吞钡检查可显示蛔虫的形态与数量;腹部X线平片对诊断蛔虫性肠梗阻或肠穿孔性腹膜炎有重要价值;十二指肠引流液查见虫卵是胆道蛔虫病的直接证据等

诊断: 1成虫寄生者,根据近期排虫或呕虫史即可诊断

2.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粪便涂片查虫卵是最简单、快速、可靠的肠蛔虫病确诊依据。酌情选择下列检查有助于诊断,如胃肠吞钡检查可显示蛔虫的形态与数量;腹部X线平片对诊断蛔虫性肠梗阻或肠穿孔性腹膜炎有重要价值;十二指肠引流液查见虫卵是胆道蛔虫病的直接证据等

问题三:尿液是如何形成的?(王志鹏) 概述

肾脏是生成尿液的器官。尿直接来源于血液。

尿的生成主要经过3个过程:

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其它物质(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从肾小球滤过,而形成肾小球滤过液,即原尿。

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经过肾小管,99%的水分被重吸收,还有葡萄糖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也全部被重吸收到血液中。钠离子、氯离子、水和尿素,虽然在肾小管各段均能重吸收,但主要是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尿中有相当一部分物质是由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它们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的一些成分,以及这些细胞本身产生的一些物质分泌或排泄到管腔中的。

问题四:结石是如何产生的?(陈亚洲)

1、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如地区的差异,气候条件差异,如炎热的地区可因出汗多导致尿液浓度升高,水质中钙质成分的增加使结石更易于形成。社会条件——动物蛋白摄入过高使儿童膀胱结石较多。水果、蔬菜丰富的地区草酸盐类结石增多。生活物质丰富使上尿路结石增多,非洲少数贫困地区膀胱结石多见。

2、个体因素:

a:遗传因素:有些常染色体遗传所致的肾小管功能障碍,先天性酶缺欠等都是与结石形成关系密切的一些遗传疾病。结实病患者的家族中结实病发病率高于非结石病患者家族。如我们临床中常见到一家人几乎都有尿结石的病历。

b:疾病:一些疾病如甲亢,皮质醇增多症,长期卧床,溶骨性骨肿瘤,等等都有诱发结石形成的可能。

c:其它代谢异常,除一些先天性或后天性疾病引起的代谢异常外,还有一些原因不十分清楚的代谢异常,如特发性高尿钙,特发性高尿酸等。

d:饮食习惯和机体的适应能力:不喜欢喝水的人结石发生率升高,多食乳品增加钙的吸收(成人)多食肉类使尿中尿酸增多,大量食用菠菜可增加尿中草酸的排量,都有增大结石形成的因素的可能。

有的人群长期离开自己的原生地,有部分人就增加了结实病发病的机会。

e:药物:乙酰唑胺(治疗青光眼的常用药),维生素D中毒,大量口服维生素C(可转变为草酸)、皮质激素、磺胺、阿斯匹林等均可发生结石(长期服用)。

3、尿路因素:患前列腺肥大患者引起尿路通畅度下降,残尿量增加,膀胱结石生成机会增大。输尿管先天狭窄致肾盂积水易成结石,同时结石梗阻尿路又使结石生长加快。

饮食习惯因素:

1.嘌呤代谢失常:

从食物中摄入的嘌呤进入体内后,要进行新陈代谢,它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尿酸。尿酸可促使尿中草酸盐沉淀。如果,一次过多地食用了含嘌呤丰富的食物,嘌呤的代谢又失常,草酸盐便在尿中沉积而形成尿结石。

2.脂肪摄取太多:

脂肪会减少肠道中可结合的钙,因而引起对草酸盐的吸收增多,如果一旦出现排泄功能故障,如出汗多、喝水少,尿量少,肾结石很可能就在这种情况下形成。所以,医生们常讲,为了预防得结石病,热天要多喝点水,吃了油水多的食物时,也要多喝点水,以促进排尿畅通,稀释尿液成分,就减少了得结石的危险。

3.糖分增高:

糖是人体的重要养分,要经常适量增补,但一下子增加太多,尤其是乳糖,也会使结石形成创造条件。专家们发现:不论正常人或结石病人,在食用100克蔗糖后,过2小时去检查他们的尿,发现尿中的钙和草酸浓度均上升,若是服用乳糖,它更能促进钙的吸收,更可能导致草酸钙在体内的积存而形成尿结石。

4.过量食用高蛋白质的食物:

蛋白质还能促进肠道功能对钙的吸收。如果经常过量食用高蛋白质的食物,便使肾脏和尿中的钙、草酸、尿酸的成分普遍增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通过肾脏功能把多余的钙、草酸、尿酸排出体外,这样,得肾脏结石、输尿管结石症的条件就形成了。

问题五:右肺中叶支气管异物不及时移除的后果。(胡朗)

解剖学基础:

异物滞留于靠近右侧上叶支气管起源部下方的中叶支气管内 ,此处影响着右肺下叶和中叶,堵塞将使中叶和下叶无法进行呼吸作用。 异物性质:

花生米为植物性异物由于其含有游离酯酸,对呼吸道刺激最大,发生弥漫性炎症反应促使支气管粘膜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伴有全身你发热症状 支气管异物表现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1.异物进入期:除有轻微咳嗽和憋气外无明显症状

2.安静期:只有轻微咳嗽,个别完全无症状,此时期长短不一,短至几小时,长至两三年 3.刺激或炎症期:局部异物刺激和继发性炎症,可出现咳嗽,肺气肿,肺不张等症状

4.并发症期:重者有肺脓肿或脓胸等症状轻者有支气管炎或肺炎,并发症时间长达数年或数十年。

引发的后果:

1.阻塞性肺气肿:患侧肺部透明度增量,横膈下降,活动度受限呼气时支气管变窄空气不能排出,患侧肺压大于健侧,心脏及纵膈被推向健侧,吸气时健侧压力增加,心脏及纵膈又被推向患侧从而出现纵膈摆动现象。

2.阻塞性肺不张:患侧肺野阴影较深,横隔上抬心脏及纵膈移向患侧呼吸时保持不变。 病例分析:

据此病例分析,由于异物及分泌物的阻塞,患者已经出现肺气肿症状,若再不及时取出异物,可能会使肺气肿加重,引起肺不张。若长期得不到治疗,重者有肺脓肿或脓胸等症状轻者有支气管炎或肺炎。

第三篇:PBL教学模式的论文

基于PBL模式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为例

摘 要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要使学生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立足,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以及获得高效分析、评价、综合等思维技能。而这些技能是无法直接讲授的,必须从切身的体验中去获得。PBL 是基于问题的学习 ( Problem- based learning)的简称,是顺应教学改革潮流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本文应用PBL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中一实验进行了教学设计,通过教师呈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组建学习小组、确定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小组交流和汇报、评价与反思几个主要环节, 促进学生掌握灵活的知识基础和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PBL 教学模式 应用 探究能力 教师评价

1 PBL教学模式概述 1.1 PBL模式的产生

从苏格拉底的谈话法到杜威的问题教学、再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无不渗透 着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思想,但基于问题的学习,作为一种特指的概念和教学方 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加拿大麦克考斯特大学,为了解决教职员对 传统医学教育的不满,开发了PBL这种实用的教学模式。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 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心理素质及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 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1],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自主学习的能力。

1.2 PBL在实验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课程目标,而PBL教学则可以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有效的课程载体。传统精细分工的简单岗位工作正在被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所取代[2]。人们在这些任务中面对地往往是开放性的、结构不良问题,既非课本上的典型问题,也没有现成答案。 PBL教学模式在帮助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各种体现实际工作岗位特点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开放的、具有多种解决方案,能够允许学生进行整体设计和自由探索。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在能力方面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传统实验教学中总是由教师做主角,实验材料、实验设计,甚至于买验记录都是老师早就准备好的,实验结果也是老师了然于胸的。学生缺少自主性,抹煞了实验课的学生主体地位。问题是学习的基础、起点,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在情景性的问题中,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不断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通过PBL教学法的过程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3 新课程背景下实施PBL教学法的挑战

PBL 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PBL 教学中教师作为合作伙伴和指导者,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以便于给学生提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帮助学生反思自身经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除此之外,生物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维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PBL 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并积极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互相促进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对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3]。

为了促进 PBL本土化, 更易操作, 本文根据中学生物课堂学习环境的特点进行设计,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教师呈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组建学习小组、确定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小组交流和汇报、评价与反思。

2 实验教学设计 2.1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探究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突出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的良好素材。通过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探究,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一个宽松、和谐、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师在组织教学创设的情境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尝试构建假说,利用不同的实验材料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在执行实验方案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以及探究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也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水分代谢和进行探究实验奠定基础。

由于本节内容十分接近生活,因此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引发思考,激发探究兴趣和欲望。总之,整节课的创新点就是:解决关键问题,即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问题来自生活,问题其实就在每位同学的身边,提出问题就是为了进一步进行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的关键。

2.2 学生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在实验技能方面还相当欠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思维还不成熟。对于植物的吸水和失水,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原理不太清楚,缺乏对溶液浓度的基础知识,所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糖拌西红柿、糖拌黄瓜、腌酸菜、腌制咸菜等,这些现象是学生进入本节课学习最宝贵的生活资源。利用本校已落实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应用PBL环境设计,可以设计这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目标帮助学生: (a)构建可以广泛地, 灵活地迁移到其他学术和非学术的情景的知识; (b)发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技能; (c)发展自我指导学习, 终身学习的技能; (d)成为有效的合作学习者; (e)变成内在学习动机[4] 。

2.3 教学目标

2.3.1 知识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能理解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并能说出在什么情况下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2.3.2 能力目标 ①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②尝试设计实验方案。③能独立完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

2.3.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能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大胆提问和假设,具有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②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习。

2.4 教学重难点

2.4. 1 重点 渗透作用的原理及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分析与推理。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2.4. 2 难点 分析植物细胞是一个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由于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法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以及进一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

2.5 课前准备

(1)实验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复习渗透作用原理及其发生条件,并做好预习,理解实 验原理,了解实验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

(2)材料器具:洋葱、黑藻;蔗糖、KNO

3、清水;天平、显微镜、秒表及其他实验器材等。

2.6 实验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思考我们平时在吃比较咸的的食物时,如咸菜、瓜子、咸鱼等,口腔和唇部的粘膜会有干燥难受的感觉。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水果放置时间长了,会出现果皮皱巴巴的现象,或者观察到卖菜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就会变得硬挺等现象,引发讨论。在给同学们留下感官认识的同时,教师课前现场通过一个小实验:取出大小形状差不多的两根萝卜条,先摸一下硬度如何,再取出两个装有蔗糖溶液和等量清水的烧杯,分别把萝卜条放进去,一段时间后取出观察。

【鼓励提问】 根据以上的现象,大家能提出哪些感兴趣的话题呢?

【学生发问】 通过深入思考,小组同学讨论,提出有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问题。如“植物细胞会出现失水的情况吗?”“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什么情况下会失水,细胞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异同点是什么?”“能否通过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来测定细胞溶液浓度呢?”等。 【讲述】 教师组织好现场气氛,先暂停,从中说明了同学们能够认真观察现象,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接下来由小组内讨论各自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探究价值。

【确定实验目标】 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根据教材要求和现场实验条件,确定本小组要探究的问题。如“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什么情况下会失水,细胞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 引导小组成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尝试性的回答,也就是作出假设,如“当外界浓度大于细胞外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内浓度时细胞吸水”,并让学生参考教材案例,根据小组所作假设,讨论得出实验的初步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加以教师的指导进行方案的细化,最终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和记录表格。实验前检查实验试剂和用具等是否齐全,其中教师有意提供了KNO3这一实验试剂,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尊重科学事实、实事求是的良好态度和学风,最后要确定好小组分工。

【学生活动】 „„教师来回巡视,就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强调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取材的厚薄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表皮撕取太薄,容易撕破液泡,色素外溢,只能观察到细胞壁,无法进行质壁分离实验;表皮撕取太厚,细胞层数重叠,不方便观察,并且分离试剂渗入到细胞中需要较长时间,细胞发生质壁分离速度慢。只有表皮细胞撕得恰如其分,实验效果才能既好又快。因此在撕取表皮时可以多取几次,选择较好的一块进行观察。

(2)“引流法”时不要移动装片。 用引流的方法,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或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三次。在引流的过程中移动了装片就会影响到对特定细胞的观察。

(3)在观察时选择低倍镜即可。 观察时要善于移动装片,选择材料中只有一层细胞又带色素的部位进行观察。

(4)观察的对象。 主要注意这几个方面: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位置。

小组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将所得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学生小组展示和交流】 每个小组代表分析实验数据,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将结果与预期对比,得出正确结论。其它小组可以围绕主题,对该小组进行简洁的质疑、提问或建议等。如“如果用的是0.8g/ml的蔗糖溶液,实验结果是怎么样的呢?” “使用KNO3溶液的实验方案为何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呢?”等。

【推进问题解决】 小组讨论,利用现有条件进一步制定合理实验,支持自己的假设。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如KNO3溶液的渗透特点。并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评价,给出改进的方式和意见。 【课堂总结】

1、科学探究的六大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

2、当外界浓度大于细胞外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内浓度时细胞吸水。

2.7 教学反馈

PBL模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多方位的,要注重其及时性、综合性和过程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快乐和成就感,在认知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推动学习的不断深入,进而形成良性循环[5],由此,可根据所学内容作出相应的评价量化表。本节课的评价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能力提高、知识获得、合作情况、学习态度、最终的实验结果。根据各项指标的得分计算出学生的最终得分。 2.8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是:问题立意,同步探究,贴近学生,激活思维。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校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探究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质疑、自主合作、归纳等过程,达到了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升华。 一个好的PBL的课堂学习模式必须是可行的,对于本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而言,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缺乏一定知识背景和学习技能的学习者,不能承担主要的学习责任,并不适宜采用基于问题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预习,才能在课上做到小组间有意义讨论,因为没有知识准备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空谈。在实施过程当中,教师在做好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置问题情境和是否考虑推进问题解决和拓展,并且必须时刻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的氛围,使得学生在整个适应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学习信心得到质的飞跃,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在高中实验过程中形成大胆质疑与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 崔炳权,李春梅,何震宇等 ,P B L 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应用探索[J] 。中国高等医学教教育,2007,(1)7-8。

[2] 徐玉红,陈志伟,基于PBL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以《果酒及果醋的制作为例》。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310036。

[3] 金海尔,赵冬雪。“探究植物的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一节教学设计。齐齐哈尔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

[4] Hmelo-Silve.r2004.C.E.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6):235—266。

[5] 杨利英 2005,PBL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师范大学,10094。

第四篇: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与案例分析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是PBL是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案例分析是教师先讲解教材,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前提下,然后做案例分析。

学生的主动学习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临床医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

非结构的问题

非结构化决策问题是指那些决策过程复杂,其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没有固定的决策规则和通用模型可依,决策者的主观行为(学识、经验、直觉 、判断力、洞察力、个人偏好和决策风格等)对各阶段的决策效果有相当影响。往往是决策者根据掌握的情况和数据临时做出决定。

在教学和医生的双重任务下,教师的责任慢慢不能完全只对学生负责,更多的还有对病人。PBL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可以不必要像传统式教学一样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学上。同时老师依然可以有点拨答疑的活的资料库的作用。不会浪费老师的经验资料。

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医学教育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有很大的差异。PBL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产生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80年代后期在北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至 1991年,美国70%的医学院已不同程度地采用PBL模式教学。自90年代后,欧洲部分医学院也开始进行PBL课程的试验。香港大学医学院于1997年 开始进行PBL教学,目前PBL教学已占该校全部医学教育的60%,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已全部应用PBL教学取代LBL教学。

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记录)总结

弊端,资料来源途径要事先商议,节约时间

首先,它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 同学和老师的信息;其次,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 短,印象更加深刻; 第三,它不仅对理论学习大有益处,还可锻炼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 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些将对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由于中国的学生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一定依赖性,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部分学生只满足于获取好的“分数”, 所以对PBL教学改革形式会觉得太“花费”时间,这也是一种依赖于以往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的表现,因此,学生也应从自身出发,完成角色转换,从被动的学习 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PBL教学法

一、PBL的定义

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 -Based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 ),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先后在60多所医科学校中推广、修正。现在,更多的院校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或教学改革,包括教育学院、商学 院、工程学院等以及一些高级中学。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当中的“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此方 法与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的不同,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比如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 习者投入于问题中;设计真实性任务;鼓励自主探究;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鼓励争论;鼓励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等。与“做中学”及发现学习相 比,PBL有一些新的特点,比如强调以问题解决问题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强调社会性交流合作的作用,强调支持与引导等。

PBL旨在使学 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作为一种广义的方 法,它先后在60多所医科学校中推广、修正。从南伊利诺州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系关于PBL的网站上来看,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问题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方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 学习的能力。

二、PBL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十个方面:

1、 学生必须要有对他们自己学习的责任性;

2、 PBL中的问题情景必须是结构不良的、能够自由探索的;

3、 学习应该是广泛的学科或主题中的整合;

4、 协作是必要的;

5、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所学到的必须能够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6、 对于带着问题从工作中所获得的知识的终端分析和对于所学到的概念和原则的讨论是必要的;

7、 在每一个问题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8、 PBL中所进行的活动必须是现实世界中那些有一定价值的;

9、 学生的考试必须依据PBL的目标去测量学生的进步;

10、PBL必须符合学科教学法的规律。

三、PBL的特点

1、PBL 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在PBL中学习者是问题的解决者和意义的建构者,必须赋予他们对于自己学习和教育的责任和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教师在PBL中责任是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监控整个学习过程使计划顺利地进行。

2、PBL 是基于真实情景的问题

在PBL中学习是基于散乱的复杂的问题的,这些问题非常接近现实世界或真实情景。 在PBL中问题必须对学习者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发展学习者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和高级思维能力。这样就能确保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学习者的能力有效的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PBL是以“问题”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学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问题可分为结构良好领域的问题和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结构良好领域的问题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答案都是稳定的,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则 往往没有规则和稳定性。PBL中的问题是属于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不能简单的套用原来的解决方法,要面对新问题,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中心分析来解决问 题。而高水平的学习要求学生把握概念之间的复杂联系并广泛灵活地应用到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去。因此,PBL是以“问题”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学习。

四、问题的设计

PBL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PBL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设计、形成这样的问题呢?从有关文献来看,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征:

1、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学生需要获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出发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2、问题应该是结构不良的(ill-structured)、开放的(open-ended)、真实的,比 如真实的病例、实际的经营管理问题等。问题应该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而每部分又是很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实际(real- world)问题,从而能够在学习者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将学习置于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这有以下好处:学习知识的情境与以后应用知识的情境具有 相似性,这可以促进知识的提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在新问题中的迁移;另外,先前学习的实例可以应用到与此类似的问题 解决中。

3、这种问题需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鼓励他们去探索、学习。

4、一个好问题能够随着问题解决的进行自然 地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能很好地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促进他们的预测和判断。另外,从整个PBL的课程来看,各个概念应在几个问 题中多次涉及,以便使学习者建构起更灵活的知识,且避免重要概念的可能遗漏。另外,问题的选择要具体考虑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动机态度等 因素。

在呈现问题时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 使学生卷入到问题当中,把问题看成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

(2) 确保所呈现的条件(data)没有把问题的关键因素暴露出来。不要使用所给条件与所需条件完全对应的问题。当然,到底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研究者们在这 一点上也有争议,比如是否一定要使用情境性的真实问题等。“问题”在PBL中具有关键意义,而目前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采用的问题各式各样,对PBL中的问 题做深入的、系统的分类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五、PBL中的学生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地位平等

PBL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基于问题学习中,学生们是从开放性的问题入手开始学习的,教师对这些问题也没有现成的惟一的 标准答案,而且,查询资料与动手做事等活动又是学生们所不难胜任的,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因此,教师与学生站在同等的位置上,学生们不必必须听从老师 的指示和解答。

2、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自我建构

从知识的获得途径看,学生们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查询资料、动手做事、相互讨论以及自我反思而获得和理解知识,不是直接从教师和课本中获得知识,而 且,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依赖于他们自己所建构的知识之间的一致性、依赖于解决问题的成效,而不是依赖于与权威观点之间的一致性。这意味着,学生们所需要的知 识并不完全掌握在教师和课本之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大减小,教师不再是惟一的知识库,而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对学生起点拨和帮衬的作用。

3、学生具有自主性和积极性

在基于问题学习中,学生获得知识主要靠自己,这自然而然地会使他们感到学习知识是自己的事,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因此,必须发挥自己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独 创性,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不断反思以及批判性地思考知识。否则,将一无所获,甚至还不如在传统的讲授教学中的效果,因为,连现成的知识结果也没有人会直 接灌输了。

4、学生群体具有社会性

学生不仅要发挥各自的主体性,而且还要充分发挥小组的社会性,学生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承担责任和任务,同时,各自分配一定的认知工作,彼此在知识建 构上是紧密相连的,在这里,小组内的合作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只重视自己与教师的交流而不重视与同学的交流。因此,学习不再只是自己一个 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

5、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基于问题学习中,贯穿学习活动始终的问题解决活动是促使学生持续付出努力的最佳途径。这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所在。

六、PBL中的教师

在PBL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辅导员)的作用。教师(辅导员)能否运用促进性的教学技能,这对PBL的效果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因素分析,Wilkerson发现辅导员的作用主要涉及以下两类:

1、引导小组的工作:包括提供反馈,就学生的推理过程进行提问和启发,鼓励他们对信息的批判性评价,帮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协调、整合基本知识与实际技能等。

2、支持小组的积极互动: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调节,建立良好的小组成员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走过PBL的各个环节,监视小组活动,以确保所有 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外化他们的思维过程,并鼓励他们相互评论。辅导员要起到示范专家的思维过程的支架(scaffolding)作用和教练 (coach)作用。教师通过提出能探发学生的深层理解的问题,来示范高水平的思维技能,比如,辅导员作为促进者,总是问:“为什么?”“你是什么意 思?”“你怎么知道这是对的?”广泛了解大家对问题的理解,看小组内的理解是否一致,以此来示范批判性思维。另外,辅导员还要示范如何对自己的推理和理解 技能进行自我评价的技能。

辅导员一般不直接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供有关的信息,尽量不利用自己关于这一内容的知识去问一些能把学 生“引到”正确答案上的问题。相反,他们经常在元认知水平上提问,针对的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计划、监察、控制和评价活动,而不涉及具体领域的知识,比如, “在这时我们应该问什么问题?”“你还需要弄清什么?”“怎样才能弄清这个问题”“小组的意见一致吗?”等等。

在小组活动的开始,教师(辅导员)需要更多地发挥支持作用,而随着活动的进行,他会慢慢地隐退,更多地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探索。一个好的促进者不会限制学生对各种可能的未知领域的探索,但他会精心地把学生引导到问题空间的关键侧面,从而更好地利用问题所提供的学习机会。

七、PBL中的一般操作方法

PBL在于通过提出和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经验的建构,根据Barrows的模型, PBL大致包括以下环节:

1、组织小组:在作为一个小组探索问题之前,学生们要互相认识,为合作学习建立基本的规则,创设舒适的气氛。学习者和促进者(facilitator)(通常为教师)分别做自我介绍,互通姓名,形成毫无偏见的氛围。

2、开始一个新问题:用少量的信息来提供给学生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尽量与其在现实世界中的情况相接近,能够吸引学生。学生要选一个人做记录 员,负责在“白板”(whiteboard)上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问题中的事实信息、学生们的想法和假设以及所确定的学习要点和活动计划。在解决问 题的开始,学生和促进者要对问题解决的目标形成共同的理解。促进者可能会问学生:“通过这个问题你想学到什么?”这个问题可以激发起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参 照该目标,促进者可以更好地监察小组的进步情况,及时纠偏,或提醒学生看是否需要调整目标。学生可能会向促进者提问题,以便获得有关信息,也可能通过自己 做实验或其它探究活动来获取更多的事实资料。促进者可能要问一些元认知性的问题来鼓励学生的反省性思维,比如,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他认为这种方法是好的,或 者在解决问题时为什么会需要某方面的信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确定对解决问题而言很重要、而他们又不太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的概念,即学习要点 (learning issues)。在开始,教师可能会更多地引导,比如问学生是否该把某些概念列在他们的学习要点中。随着学习的进行,学生能更多地管理他们的学习要点,促 进者就要慢慢地“隐退”。当学生对问题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解,而某些知识的缺乏又严重地阻碍了问题的解决时,学生们就要分头去探索他们所确定的学习要点 了。

3、后续行动:小组成员再次集合,沟通他们所学的东西,基于他们新学习的东西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的假设。在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们要评价自己的信息以及他人的信息,看信息是怎样得来的,来源是否可靠等,这是促成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4、活动汇报:各小组利用各种不同形式来报告自己的结论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比如数学分析、图表、口头报告、戏剧表演等。PBL所强调的不只是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要让他们理解问题背后的关系和机制。

5、问题后的反思:为了提炼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学生们要有意地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要考虑这个问题与以前所遇到的问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这可以帮助他们 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境。而且,在学生们评价自己以及他人的表现时,他们同时也在对自主学习和合作性问题解决活动进行反思,这对于高级的思维技能的发 展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八、PBL的学习目标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由教师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和学习 方法的适当指导,让学生解决拟真情景中的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PBL”中教师并不以讲坛上演讲者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在“PBL”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 作进行学习,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恰当指导下通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学习途径收集和处理可以用于解决问题的资料,因此在这一类学习中学 生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以他的个性和特征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因此获得极大的提高,一般来讲,这一类的学习可以提高学 生下面这几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1、解决问题技能;

2、发展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3、团队合作能力,包括赏识和包容异类学习同伴的精神;

4、组织利用时间的技能;

5、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传播信息的技能;计算机运用能力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

6、成为自主学习者。

九、课堂PBL的缺陷

PBL自20多年前由MCMASTER大学中 的医药学校首先应用以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居多,操作的程序主要是先由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进行学习的问题或项目,然后再将学生分成5-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 组,在课堂上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工学习,学习完成后学生向教师汇报学习结果。在课堂环境中的PBL,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途径和工具主要是课 堂中提供的文字参考资料、图片、模型、影碟等。由于课堂教学空间的局限性,使得课堂环境中的PBL具有以下的缺点:

1、学习社群狭窄

课堂环境中的PBL,学习社群主要局限于课堂上的同学,这样,小组中各成员的思维同质性较高,学习小组总体思维层次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这也就决定了最终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缺乏较高的创新层次。

2、学习资源的获取极为有限

课堂环境中的PBL,学习资料仅局限于课堂中现有的资料,资料的来源面狭窄,资料内容的数量与质量也相当有限。

3、PBL反馈与评价效果不佳

课堂环境中的PBL,教师必须扮演学科专家、资源引导者和任务咨询者等多重角色,如果教师在这几方面没有较高的能力与素质,必然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果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4、比较耗费时间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的,是跨学科的一种学习方式

5、知识迁移比较困难

6、教师缺乏必要的技能和参与的动机

7、基于问题的学习开销更大 源于:http://61.144.60.222:8080/0518/PBLWeb/index.htm

北京医科大学PBL教学资源 http://medicine1.bjmu.edu.cn/PBL/PBL.htm

上一篇:普及erp操作手册下一篇:mba面试常用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