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全面梳理了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总结出三种现行的创业教育模式和四种主要实施途径,并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了中国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和基本解决对策。

第一篇: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

中国大学生创业综合环境探析

摘要:创业者的不断涌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创业环境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创业环境的构建、优化、创新、完善,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也是建设幸福社会的关键。本文主要对我国创业的综合环境进行探讨,即从政策扶持、创业教育、创业融资、创业服务等创业环境多个方面提出了完善中国创业环境。

关键词:创业环境 创业教育 扶持措施

1 我国创业综合环境现状

创业是国家经济活力的体现,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的途径,是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增长点,是新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的重要安置渠道,是振兴经济的一大法宝,因此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中国国民的创业精神得到了巨大的释放,大量的创业企业应运而生,我国的创业热潮涌动,经济活力迸发,在推进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岗位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年的柳传志、张朝阳等都是典型的创业企业家,他们的创业影响了我们中一些甚至许多人的生活方式。

在我国创业环境的多种因素中,政策扶持、教育与培训等方面,我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创业环境总体不错,创业环境日益改善,目前政策中有多种形式的优惠,比如一次性创业奖励、一定的创业配套资金等,但资助力度不大,且申请手续繁琐。在“风险资金支持”方面,虽然政策指出创业企业能得到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优惠,但由于没有固定资产抵押、信誉担保以及我国风险投资公司发育不足等原因,留学人员及其企业得到有效的融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到一年求职旺季,作为我国人才资源中的精英群体,大学生、研究生现面临着多样化的就业情形。我国已有大学设有专门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社团,每年也会举行创新创业大赛。

当前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以大量廉价劳动力作为“武器”吸引外资,并为出口加工产业带来巨大利润,被誉为“世界工厂”。但随着工人对工资的要求越来越高,制造业企业将生产线向成本更低廉的国家转移,面对中国的新现实,已设立工厂的制造业迫切需要中国市场战略的转型。

目前中国在全球的创业活动中处于活跃状态,也正是中国经济为什么连续多年来一直保持比较好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创业活动日趋复杂,对多样化、专业化的创业服务需求越来越高,如何更有效的优化创业环境,显得更加迫切。在新经济环境下,针对当前发展要求,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政策,推动积极就业环境,效果也会更加明显,特别是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力推动创业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容量,推动技术创新,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作用。下面主要对我国创业的综合环境进行探讨,即从政策扶持、创业融资、创业教育、创业服务等创业环境多个方面提出了完善中国创业环境。

2 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创业,吸引优秀人才创业并带动就业

创业政策的系统性、针对性不够,中国政府的创业基金和其它计划已存在多年,大多是针对学生和下岗职工等经济基础相对有局限性的群体,有一定实效但对带动就业不明显。中国的创业群体庞大且存在各个阶层。创业行为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和各种经营活动中,政府应该完善并制定各项计划,从实效和前景考虑,用创业基金的思维去发放资助,政府若能够提供优惠措施免除所有费用一至五年,可以创造许多就业机会,解决当今社会的就业难问题。上海已成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创业的首选城市之一。不仅需要大学生的素质,更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来保障创业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够达到促使大学生创业向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的目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 创新使用财政资金,鼓励创业风险投资

由于创业投资所具有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世界各国政府都在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介入创业投资领域。应加大风险投资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给予风险投资适当的增值税优惠,增加风险投资者和科研人员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加大财政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优化投资结构,积极促成风险投资来源的多元化,风险投资在国外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非常高,要发展科技和经济,就必须发展风险投资,尽快完善投融资体制、建立完备的风险投资运作机制、加大对高技术产业扶持力度,以此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创业环境中还存在软肋,在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务环境及文化与社会规范等方面改善推进创业环境。现在各地应该更多地关注创业环境的建设。

4 建设创业型大学,建立系统化的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

大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脱离实际的“象牙塔”,学校教育正成为学生学以致用,走向创业型人才的平台。高校如何更好的实现服务社会、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硅谷的摇篮”、“剑桥现象”、“速度之城”……创业教育颠覆着曾经的大学教育形态,汇成一股挡不住的潮流,引领未来人才培养的趋势。

创业教育是系统工程,同时,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前几年一批杰出的企业家和企业领袖,带领经济转型,带领新一代的技术革命,同时也为此后的莘莘学子孕育了自由的创业精神和实施可能性的载体。学子们无不从中深受启发,争相效仿,都期望可以复制神话。在当前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阶段,探讨这一话题,更显得很迫切。

提升社会对创业的认识度和支持度是所有高校乃至全社会的职责。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已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基本共识。发明是创新和创业的动力之源,因此,鼓励发明是推动学生创业的必要前提。涉及一系列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重大转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造精神的培育,比创业实践本身更具社会意义。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敢于创新、勤奋创业的精神、勇气、素质和能力。

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聘任、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制度。鼓励高校设立校级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和“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功能,为高校学生提供创业资讯、创业指导、项目展示、项目对接等服务。有条件的高校要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提供丰富的创业知识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创业精神,尤其是高技术的创业精神,才能参与新产品、新市场、新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高增长。当今世界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到处充满了机会,创业教育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实践性。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有实战的经验。对于中国的商学院来讲,应该考虑加强和企业家的合作,让一些企业家也能加入到教师队伍。各高校要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制定专门计划,提供有力教学保障。各高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统筹协调和组织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工作;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创业教育专任教师。

国内创业教育引入实践课程。要将优秀的教育理念、经典的教学课程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教育水平、师资能力相结合,开创一套适合中国创业者的新教程。在我国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创业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创业教育氛围的社会性、创业教育课程的系列性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5 借鉴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经验

有些国外大学甚至将创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重心和竞争优势。

5.1 美国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还表现在课程中学生拥有的商业实践

5.1.1 世界闻名的哈佛商学院将必修课“一般管理学”更改为“创业精神”

哈佛大学共开设了十几门创业管理课程,最具代表性的有《创业财务》、《创业管理》、《创业营销》、《专业服务公司》、《小企业的经营与成长》、《风险投资与个人股权》、《开创新企业》等。

5.1.2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生态系统”

该校将创新和创业作为精神传统,数十年来构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孵化器”体系。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创业中心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创业教育。除了提供创业相关课程之外,创业中心还邀请知名企业家和成功校友举办讲座,创业顾问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咨询和创业指导。技术创新中心提供创业资金支持。除了资金支持外,该中心还推出“创业催化计划”,严格筛选出一批具备创新技术研发和创业经验的培训师,为校内高技术人才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并帮助创新技术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投资方接洽联络,进入实际商业运作,吸引共计超过3.5亿美元投资。麻省理工学院学生积极组织各种创业组织和活动,包括创业工作坊、创业俱乐部等。

5.2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系统建设“创业型大学”

在德国其他高校以及奥地利高校中得到推广。第一,本科阶段的创业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早期阶段对职业前景和创业路径有一个宏观把握。在该校,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有创业和专业概览课程,由资深教授和企业界人士向学生就职业前景和专业前沿情况进行讲解。学生可以到创业中心自由选修相关课程,并计入学分。创业中心的教师来自各个院系,还有一些客座教授和企业界人士。创业文化渗透到教学生活的各个环节。进入硕士和博士阶段,创业教育就会针对专业更加细化和具有可操作性。第二,在学生课余,还有独具特色的“师徒配对”项目。一些企业界退休不久的老员工、老校友会到学校登记,表示愿意与学生结成“对子”,给予课余指导。第三,建“孵化器”。创业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创业咨询和开发培训项目,对于快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如果有创业或将科研成果商业化的想法,可以到创业中心寻求全面帮助,包括制定商业计划、提供法律服务、调研分析市场、联络潜在的合作公司等。对于特别出色的项目,还会动用专门的创业基金,向学生提供一笔数千到几万欧元不等的启动资金,强化产学研融合。

6 借鉴国外高新企业创业成功经验,整合社会资源,提升高校学生创业竞争力,营造更加宽松的创业服务环境

虽然我国已鼓励银行增加创业贷款,银行大多有畏难情绪,积极性并不高,如果有国家扶持,民营创业投资企业等做创业企业的强大后盾,银行、投资企业、创业企业等实现共赢。

20世纪9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为实现低通胀和高就业,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鼓励和支持创业,通过实施各项优惠政策,使创业成为社会价值取向之一,使硅谷等地成为“创业者的天堂”。

以色列的文化是鼓励创业,甚至奉创业者为偶像。以色列拥有4000多家科技创业公司,平均每2000名以色列人中就有一人创业。YOZMA计划是以色列政府为了刺激民营科技公司发展推出的一项措施:一个科技公司如果获得国际风险资本注资,以色列政府将提供1:1的配对资金支持企业发展。风险投资从5800万美元迅速增长到33亿美元。全球各地蜂拥而来的资本已经让以色列的创业公司水涨船高。以色列在短短几年间已赢得世界第二硅谷的美誉,一方面是创业文化使然,另一方面,这些资金的“滚雪球”效应得到显著体现。以色列有创业的土壤,人们有敢于承担风险寻求机会的性格。现在以色列每年新涌现的创业公司数几乎能追平整个欧洲。

在硅谷,印度技术天才名扬天下,可是都难逃“高级白领”为他人做嫁衣的命运。雷奇参加了在硅谷的印度教育基金组织FFE的一个志愿会议,在过去的四年中,FFE至少帮助了800个天才学生。他被誉为“硅谷最重要的投资人”,雷奇使得一大批印度人在硅谷成了“超级明星”, 在白种人一统天下的美国,印度人用他们的努力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他们不仅在硅谷的高科技公司里大显身手,还创立了他们自己的公司,他们创立的公司市场价值总和高达2350亿美元。

在当今全球特殊经济时期,我国弘扬创业精神,恢复投资信心,提振百姓士气,鼓励大学生创业,我国不久会培育出一批科技创新的公司,中国必然会领航世界经济的振兴,也会涌现一批新行业,产生一批新型企业家,创出一批国际名牌产品、名牌商标、名牌企业!

参考文献:

[1]谢瑞.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发展[J].企业经济.

[2]饶扬德,饶林森.简析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的发展[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3]孙琳琳,任若恩.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J].世界经济,2005,(12).

作者简介:程素丽,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作者:程素丽

第二篇: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综述

[摘要] 本文全面梳理了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总结出三种现行的创业教育模式和四种主要实施途径,并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了中国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和基本解决对策。

[关键词] 中国大学生 创业教育 问题 对策

党和国家对民生的重视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了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全面梳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不仅是提供就业岗位的需要,更是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经济决定论:大学生创业教育历史回顾

1.萌芽期(1978~1992)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实施,四川省的一些有识之士率先提出了创业教育。其基本思想是创造教育加上职业教育。主要用于农村试点,以解决当时弱势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并在与会报告“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中提出应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同等的地位”。

至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基本完成了前期准备,为进一步的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思想准备和理论保障。

2.起步期(1992~2002)

1992年党的第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写入了党章。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的政治条件和经济保障已经具备,大学生创业教育进入了正式的实施阶段。

1997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发起的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开启了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竞赛之路。

1999年1月,我国政府公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文规定“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至此,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在条件成熟的领域和高校开始实施。

3.发展期(2002~至今)

2002年8月,教育部召開“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研讨会”,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试点。至此,以高校为基地的创业教育模式基本形成。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将创业提升到国计民生的高度。我国的创业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争芳斗艳的局面。

二、“培养什么人”:现今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出的教育模式

1.重意识型

此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多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方式,同时结合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

2.重实践型

此模式以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为代表,强调提高学生的创业操作和创业技能,多采用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创业园,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业技能,并提供资金和咨询支持。

3.综合型

此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强调综合式的创业教育即兼顾学生的创业知识培养和创业技能的提升,多采用专业培训中融入素质培养的方法进行创业教育,同时辅以资金等后续支持。

“怎么培养人”:现今大学生创业教育形成的主要实施途径

1.举办创业竞赛带动创业教育

创业竞赛以其考验的特点成为了众多理工科类院校进行创业教育的首选策略。例如,华北电力大学通过成立创业协会,并且每年定期举办“创业创新论坛”、“赢在XX(校名)”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创业学习、交流与合作。

2.创立课程体系完善创业教育

实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要以创业学学科体系为基础,因此此举多为综合性大学所采用。例如东南大学常通过开办“创业思想”、“创业技能”和“创业实践”为核心的三大体系课程来建立它们的创业课程体系。

3.组织课外实训推动创业教育

课外实训是大学生模拟创业的重要方式。由于课外实训的针对性,此举常为专业性大学所采用。例如南京工业大学通过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实践基地,来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创业实践。

4.设置孵化项目提升创业教育

由于孵化项目的设置需要高校较雄厚的经济能力做支撑,因此,此举常为资金较充足的高校所采用。例如东北大学采用拨专款的方式,设立种子基金,鼓励学生大胆创业,同时引进并培养教师为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

三、两个困惑:现今大学生创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1.因材施教

随着创业教育的深入,实践中也暴露出创业想法多、实际操作少,低层次创业多、高层次创业少,重复性创业多、创新性创业少等诸多问题。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着创业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学生自身多样性、发展多元化的矛盾。如何因材施教,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困惑。

2.社会需求

现实中大学生创业教育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竞赛。一些高校受设备、思想等因素影响,常把创业竞赛作为创业教育的唯一途径。其次,将创业教育等同于课堂教育。受地区政策支持力度、院校条件等因素影响,一些院校将创业教育等同于课堂教育,使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再次,将创业教育局限于精英培养。受院校资金、自身认识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校仅将创业教育的范围缩小至少数校园精英。

两个结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可以从三个角度去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面临的两个问题。

1.教师科研切入创业教育

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教师的科研进行结合,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创业的专业特长,也有利于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形成创业自我教育组织

可以引导学生成立不同类别的创业组织,搭建大学生创业爱好者交流的平台,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机制。在各个创业教育组织成熟时,可以转化为创业的团队。这样相对于个体创业可以增强创业资金、设备等硬实力,更能发挥团队群策群力的作用,提升创业的软实力。

3.用信息化整合创业教育

有条件的高校可自主开发或购买虚拟创业软件,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创业训练。可以建立网络化的贸易平台,使大学生的创业成为现实。也可以将不同学生群体的创业教育资源利用信息化手段共享,使学生随时按需进行学习。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会呈现新的特点和变化,同样也需要提出新的举措和办法。只要切合学生实际,与时俱进,探索其内在规律,大学生创业教育必然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孟芊,刘震,申跃.从创业竞赛到创业教育:对于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8,(11).

[2]房欲飞.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兴起、现状与挑战.交通高教研究[J],2004,(6).

[3]李家华.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状况.就业调研:中青创业教育论坛[M].

[4]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基金项目:本文为华北电力大学长城计划科研项目《“创造、创新、创业”大学生实践园区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陈 然

第三篇: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是当代中国大学人的一项创举

当今世界,文化在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当代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社会众多组织机构中,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为了深入学习和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历史地位,总结交流开展“中国大学文化百年”课题研究的主要经验,展现“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系列丛书”第一批成果,由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办的“大学文化与育人为本高层论坛暨‘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系列丛书’首发式”于2011年9月25日在清华大学举行。会议期间,本刊独家专访了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顾问、“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总课题组组长、“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系列丛书”总主编王冀生先生。同时,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发挥大学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作用,本刊特别策划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的专题,陆续刊登专家学者的观点文章,以飨读者。

一、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致力于研究大学文化理论与实际问题,推动大学文化建设

《世界教育信息》:我们了解到,“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课题是由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提出和组织开展的。您是中心的顾问,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该中心的基本情况。

王冀生:2002年9月1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组建的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在京成立。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到会为中心揭牌、给应聘顾问颁发聘书并发表讲话,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凤泰、社政司副司长黄百炼、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北京大学副校长吴志攀、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刘志鹏以及中心顾问杨叔子、张岂之、方惠坚、王义道、于国华和在京部分高校的领导等共50余人出席了中心成立大会。

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是研究大学文化理论与实际问题、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的学术性研究机构。中心依托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强大的学术背景和悠久的文化氛围开展研究,在辐射和推广研究成果方面将借助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文化传播领域的优势,并将中心秘书处设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心通过课题研究和相关学术活动来组织开展大学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调查研究,交流研究成果和大学文化建设经验,开展有关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开设网站,编辑、出版有关学术刊物,推动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在承担并顺利完成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课题,旨在从时代的高度和文化的视角对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近现代大学的发展、变革过程进行历史的、科学的分析和总结,为中国大学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并进一步弘扬中国大学文化精神,促进大学文化品位的提升。这项课题的重要成果,即第一批“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系列丛书”已经于今年9月25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发式上发布。

此外,中心还组织了全国性的,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论坛”和“大学文化高层论坛”,以期通过论坛的方式来更好地推动对大学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促进先进文化的积累、传播和发展。

二、“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是一项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课题

《世界教育信息》:“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被列入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规划基金项目,作为该课题总负责人,您认为开展这一课题研究有何意义?

王冀生:我国近现代大学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之中,产生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难时刻,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政权更迭和错综复杂的文化>中突过程,发展于中华民族重新走向振兴的伟大时代。要知道我国近现代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应当搞清楚我国近现代大学这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因此,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认真开展“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从历史的轨迹和文化的视角回顾并总结近一百多年来在曲折中探索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发展道路,挖掘并梳理中国近现代大学发展和变革的文化脉络,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创建中华民族新教育和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理想而奋斗,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课题,是我国大学正在实现新的文化觉醒的重要标志。

《世界教育信息》:几年过去了,“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进展如何?您如何评价课题已取得的成果,尤其是如何评价已经出版的“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系列丛书”第一批成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王冀生:自2006年4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第一次学术研讨会暨课题组成立大会”以来,至今已有五年多了。在教育部及其有关司局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经过参加课题研究的众多百年左右历史老校和若干所近代以来有重大影响的名校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共同努力,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作为课题研究的综合成果,2008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已经出版了我撰写的学术专著《大学理念在中国》。作为课题个案研究成果,今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已经陆续出版了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湖南大学和苏州大学子课题组撰写的《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系列丛书》第一批成果,书名分别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北京大学文化研究》、《世纪清华人文日新——清华大学文化研究》、《思源致远百年神韵——上海交大文化研究》、《山高水长——中山大学文化研究》、《南方之强——厦门大学文化研究》、《梅与牛——中国科大文化研究》、《从书院到大学——湖南大学文化研究》和《正气完人的精神家园——苏州大学文化研究》。南开大学和浙江大学的个案研究成果也即将出版,书名分别是《公能圭臬 巍巍南开——南开大学文化研究》和《求是之道——浙江大学文化研究》。应当说,“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系列丛书”第一批成果都是思想性强、史料翔实、文脉清晰、结构合理、论述深刻、特色鲜明、文笔流畅和图文并茂的文化精品。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系列丛书”第一批成果的出版,是当代中国大学人的一项创举,在我国乃至世界近现代大学文化研究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三、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会通中西”的新文化观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我们应当怎样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孔子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教育理想在近一百多年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王冀生: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有自己伟大的民族文化,自汉武帝以后长达两干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传统文化以孔子儒学及其“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教育理想为核心,长期凝聚着整个中华民族,并且造就了中华民族辉煌的过去。我国近现代大学是个舶来品,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它生长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土壤上,因此,它离不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应当说,中国传统文化和孔子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教育理想是近代以来我国建立和发展近现代大学的根基所在。只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由于我国传统文化比较因循守旧和忽视近代科学技术,才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和大学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世界教育信息》:我们应当如何认识近代以来西方大学理念在发展中国特色大学文化中的意义?

王冀生:近代以来,面对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文明的严峻挑战,我国众多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和教育家们高举“科学、教育救国”的伟大旗帜,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会通中西”的新文化观,在我国积极传播以“通识教育、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教育独立”为主要内涵的西方大学理念。他们的一个共同追求是继承儒家文化中培养君子、士的人格理想,使之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养成相衔接,逐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大学理念的相互融合,为在我国建立和发展近现代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值得高兴的是,近现代大学在近代中国是一个较大的群体,如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张伯苓之于南开大学、竺可桢之于浙江大学、唐文治之于交通大学、萨本栋之于厦门大学、胡庶华之于湖南大学、钟荣光之于岭南大学,等等。尤其是抗战期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高举“刚毅坚卓”的民族旗帜,坚守“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其时其地,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学术灿烂,谱写了我国近现代大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

四、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传承创新和谐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

《世界教育信息》:我们又应当如何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取得的成就?

王冀生: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及其在解放区进行教育改革试验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前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特别是1956年以后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在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经过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在邓平创造性地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指引下,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位,制定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方针,积极探索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体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国力增强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世界教育信息》:回顾和总结近一百多来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取得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王冀生:文化选择是人类文化发展和变革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文化选择的本质是在多元文化矛盾运动中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回顾和总结近一百多年来在曲折中探索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我们的基本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发展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应当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传承创新和谐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为创建中华民族新教育和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理想而奋斗。

《世界教育信息》:您提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与普遍意义上的“大学文化的独特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有机结合,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

王冀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是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根本指导思想,有一个探索、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1945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科学总结了1840年以来我国众多志士仁人积极探索“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民族的”强调的是应当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科学的大众的”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核心。1983年,邓小平在给景山学校题词时,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曲折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经验教训,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这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2002年,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近年来,胡锦涛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文化传承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由此可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传承创新和谐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在领导中国特色文化发展实践中的伟大创造。

五、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大学应当承担的重大使命

《世界教育信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也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在您看来,我们应如何明确新形势下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王冀生: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战略目标是在普遍提高大学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为全面提升我国国际核心竞争力贡献力量。今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地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任务之中”,“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大学应当承担的重大使命,进一步指明了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变革和大学创新的前进方向。我们理解,作为人类传承创新文化的

中心,大学既应把文化知识的传承创新作为大学传承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基础,更要深刻地认识到,大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和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文明守卫、人文化成、价值批判和文化引领是大学传承创新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中,“文明守卫”是前提,“人文化成”是重点,“价值批判”是关键,“文化引领”是方向,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应有的独特的精神气质。

六、我国近现代大学发展变革的文化脉络:在挑战中觉醒,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奋进,在传承中超越

《世界教育信息》:为什么说挖掘和梳理近一百多年来我国近现代大学发展和变革的文化脉络,是开展“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的基础工程和重中之重?

王冀生:近代以来,面对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文明的严峻挑战,我国众多名校、老校在挑战中觉醒,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奋起,在传承中超越,终于走上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道路。由此可见,深深地蕴涵在我国众多百年历史老校、名校之中的“中国百年大学文化”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因此,认真开展大学文化个案研究,以史实研究为基础,以大学文化为主线,以大学精神为核心,以大学人为主体,挖掘和梳理众多百年老校、名校的发展和变革的文化脉络,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探索新形势下创建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之路,是认真开展“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的基础工程和重中之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湖南大学。

中国大学真正实现由传统向近代的转换,是从蔡元培1912年出任南京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和1917年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开始的。蔡元培以其独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大学自治,教育独立”的办学理念及其对“旧北大”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变革,被人们称作是中国近代大学历史伟大的开拓者是当之无愧的。在一百多年的教育和办学实践中,北京大学在挑战中觉醒,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学术传统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既有对“求真育人”的执着追求,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坚韧持守,又有对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身体力行,不仅培育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了众多杰出研究成果,而且促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引领着时代的思想潮流,成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蜚声中外的著名学府,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建立了不朽功勋。

新中国成立以后,蒋南翔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他在领导清华大学进行教育变革和办学实践中,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倡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大学的领导”、“坚持又红又专和全面发展”、“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和“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设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为把清华大学办成一所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新中国“富有创造性教育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的杰出代表。在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清华大学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在探索中前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涌现出众多大师,培养出大批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为我国的民族解放、经济腾飞、国力增强和生活幸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始终与新中国同命运、共呼吸,始终牢记党和国家赋予的“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的历史使命,在改革中奋起,逐步形成了以“育人为本,学术优先”为核心的科大精神,以“红专并进,理实交融”为内涵的科大理念,以‘梅’与‘牛’为文化象征,的科大品格和以“全院办学,所系结合”为特色的科大模式,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半个多世纪以来办学成绩卓著,在其培养的众多毕业生中,已有42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同期全国高校之冠。在科学研究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两弹一星”、神舟飞船、嫦蛾奔月等重大科技攻关工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不愧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创办的最成功的新型大学的杰出代表,在新中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张拭曾在《潭州岳麓书院记》中说“盖欲造就人才,以传道济斯民也”,由此可见,“传道济民”始终是贯穿于岳麓书院绵延学脉中的一条主线。1903年,岳麓书院改为新式学堂,但她在千年发展中所积淀的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湖南大学,其中,民国时期胡庶华校长力主“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的办学理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坚守岳麓书院“传道济民”办学思想的基础上,在中西文化相互交融中实现了新的超越。新中国成立之后,成文山校长承前启后,赓续弦歌,为进一步确立了“岳麓书院一湖南大学”的文化渊源和发展格局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在,湖南大学在传承岳麓书院绵延学脉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并实践了“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校训,形成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建设“博学、睿智、勤勉、致知”的校风,注重质量,严谨治校,正在谱写未来发展的新篇章。

《世界教育信息》:通过挖掘和梳理一百多年来我国近现代大学发展和变革的文化脉络,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王冀生:自古以来,我国大学就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回顾总结一百多年来我国近现代大学发展和变革的文化脉络,我们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猛烈轰击和现代文明的严峻挑战,我国近现代大学始终和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以天下为己任,挽狂澜于既倒,作中流之砥柱,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中积淀和创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大学理念的初步融合,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我国大学应当承担的重大使命。这既是我国近现代大学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在新形势下创建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遵循大学文化的独特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教育信息》: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发展道路”,请问您是如何理解的?

王冀生: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国特色”讲得比较多,而且往往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政治制度的概念。现在我们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当然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但是,既然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然有普遍规律可以遵循。我理解,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坚持“中国特色,世

界一流”的发展道路,就是要求我们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时,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又要遵循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规律。同理,在我国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大学文化时,也应当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人为本传承创新和谐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与普遍意义上的“大学文化的独特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有机结合。

《世界教育信息》:过去人们对大学职能关注得比较多的是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项,现在为什么要关注“文化传承创新”,什么是“大学文化的独特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王冀生:文化是一个内涵广泛而又深刻的概念,人们对它有众多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哲学上讲,文化的本质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其中,知识存在和制度存在是文化存在的基本形态,信仰是文化存在的核心和灵魂,是人类生命的意义和核心价值之所在。这是一切文化,包括大学文化的共同本质,也是人们观察和分析一切文化现象,包括一切大学文化现象的根本出发点。以这个基本观点来观察大学,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教育、科学和文化是构成大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既是不同质的事物又共处于同一所大学之中,构成了一个以“求真育人”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在这个文化共同体中,作为大学存在的基本方式,大学文化主要凝聚在大学人在长期教育和办学实践中积淀和创造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物质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的总和。其中,优势学科、精神气质、杰出大师和文化生态是构成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四个核心要素,它既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又是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所在。在这个文化共同体中,作为大学追求的核心价值,“‘育人为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和“‘科学为根’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基础”是比较早地被实践证明的两种大学哲学观,它们共同确立了“大学应当坚守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基本要求是始终坚守大学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的历史地位;坚守“人文化成”是教育活动的本义;坚守“致力于照亮人性的美”的人文关怀;坚守科学活动的本质是“求真”:坚守以“为真理而献身”的独立精神为核心的精神传统。

由此可见,以“求真育人”为独特本质的大学文化在大学里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既深深蕴涵在“‘育人为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和“‘科学为根’是大学存在的价值基础”之中,又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两千多年来,大学的发展和变革已经经历了“人文理性”和“科学理性”两个阶段,在当代,大学应当在人文和科学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基础上由“工具理性”向“和谐理性”阶段转变。我们坚信,一个以“育人为本,科学为根,文化为魂”三位一体的大学哲学观和“生命论,认识论,政治论”共同构成大学赖以合法存在的哲学基础为核心的“和谐理性”时代的到来将是历史的必然。

八、中国大学文化研究任重而道远

《世界教育信息》:最后,请您谈谈对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和我国近现代大学的未来发展的一些展望。

王冀生:《红旗文稿》2010年第15期刊登署名“云杉”的文章深刻地指出:“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我们认为,“中国百年大学文化”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开展“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是一篇大文章,不仅时间跨度很大,而且涉及学校众多,尤其是一百多年来一直充满着中西两种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及两种大学制度文化之间的矛盾>中突和斗争。因此,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中发展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和为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理想而奋斗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课题,没有一种大气魄和大智慧,没有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没有一种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和深邃广袤的哲学智慧,这项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由此可见,我们现在已经做的工作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已经出版的“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系列丛书”还只是第一批成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我们坚信,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我国必将出现一个史化建设的新高潮。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高潮的逐步兴起和深入发展,我国大学必将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和实现文化自强,中国大学文化研究、建设和创新必将出现新局面,创建中华民族新教育和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理想的崇高目标必将得到实现,我国必将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中国人民必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加伟大的贡献。

编辑:张力玮

作者:熊建辉 覃云云

上一篇:智能化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长期股权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