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论文范文

2022-05-1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9月8日上午,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技术贸易论坛在京举办。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理事长、中纪委驻科技部纪检组原组长郭向远,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研究会原理事长、中国科协原副主席齐让出席论坛。

第一篇:中国贸易论文范文

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因果关系分析

摘 要: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和因果关系分析,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各自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间的延迟引导关系。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明确了中国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性难题:中国服务出口的增长最终促进同时期货物出口的增长,与美国服务出口的增长最终促进同时期服务出口的增长这一内在动力差别较大。

关键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中美对比;因果关系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规模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机制的完善不断扩大。货物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16.1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38 668亿美元,增加了91.9倍,年均增长125.4%。其中,货物出口总额由223.2亿美元增加到20489亿美元,年均增长125.3%;货物进口总额由192.9亿美元增加到18 178亿美元,年均增长125.5%。与此同时,中国服务贸易也获得快速发展,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4 706亿美元,增加了106倍,年均增长126.3%。其中,服务出口总额由25亿美元增加到1 905亿美元,年均增长124.1%;服务进口总额由19亿美元增加到2 801亿美元,年均增长128.3%。

与中国货物贸易连续十八年顺差,且顺差额从1994年的53.9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 311亿美元相对应的是中国服务贸易账户连续十八年逆差,且逆差额由1992年的1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896亿美元。而美国在服务贸易方面是出口大国,其服务贸易的出口顺差在世界上引人注目。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对外服务贸易与对外货物贸易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从而判断通过提升货物贸易的水平以带动服务贸易是否有实际意义。也对美国相关数据进行同理分析,以期通过对比来判断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与货物贸易发展之间关系显示出来的中国服务贸易的不足,为国家制定服务贸易政策提供建议。

一、相关研究回顾

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关系体现了中国货物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国内有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郑吉昌(2003)从服务经济的视角论述了服务业革命的涵义,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的条件下,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并讨论了服务业革命对中国工业的影响与发展前景。夏晴(2004)从中国货物贸易巨额的顺差和服务贸易巨额逆差入手,提出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协同发展思路。曲凤杰(2006)认为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相互支撑,前者为后者升级转型提供条件,后者为前者的发展创造需求。程南洋、余金花(2007)对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结构变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对中国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结构变动的影响以及贸易不平衡的成因作了介绍和分析。胡景岩(2008)通过对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关性曲线分析,得出货物贸易增长速度与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正相关,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关度不断加大,货物贸易的附加值越高,含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就越多的结论。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对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关系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分析,实证分析较少,且为数不多的实证分析都以分析单个国家的服务货物贸易相关性分析为主,对中美两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对比分析更少。

二、实证数据研究

(一)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实证分析

本文选择中国1982—2012年的统计数据作为样本。其中货物贸易总额设为TG,货物出口总额设为EXG,货物进口总额设为IMG;服务进出口总额设为TS,服务出口总额设为EXS,服务进口总额设为IMS。

1.叙述统计。首先,1982—2012年间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平均数的差距较大,货物贸易平均为8 784亿美元而服务贸易平均仅为1 061亿美元。货物贸易额和服务贸易额的中位数大多出现在1998年。中位数的数值均小于平均数的数值,这种正偏形状与正的偏态系数一致。2012年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规模均达到历年顶峰。

其次,1982—2012年间中国货物贸易的标准差均明显大于服务贸易的标准差,即货物贸易的波动程度大于服务贸易的波动程度。货物出口的波动程度大于进口的波动程度,服务进口的波动程度大于出口的波动程度。

再次,1982—2012年间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额的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的分布状态均呈现出高狭峰(尖峰厚尾)的状态,其波动程度小于正态分布,这与Jarque-Bera检验结果一致。

2.单根检定。进行单根检定是为判断数据是否具有稳定性。在进行单根检定前,为缩小数据之间的差距,降低波动性,因此决定对数据取自然对数。其中LTG为货物进出口总额对数、LTS为服务进出口总额对数、LEXG为货物出口总额对数、LIMG为货物进口总额对数、LEXS为服务出口总额对数、LIMS为服务进口总额对数。

对时间序列进行LS估计,需要确定变量的稳定性,故使用ADF和PP两种方法对数据进行ADF单根检定。结果显示LEXG、LIMG、LEXS、LIMS、LTG、LTS均为I:(1)序列,满足协整关系检验的条件。所以将变量分为两组:(1)LTG和LTS;(2)LEXG、LIMG、LEXS、LIMS分别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

3.VECM模型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首先对于第一组数据LTG和LTS,进行Johansen检验,以判断服务贸易总额与货物贸易总额之间是否有长期稳定的影响关系,即协整关系。

Trace test和Max-eigenvalue test结果均为在0.05的水平下存在2个协整解方程,因此认为ltg与lts两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与货物贸易总额存在有长期稳定的关系。

其中三个估计式(D(LIMG)除外)的R-squared值都足够强烈,但调整后的R-squared值却明显降低(除D(LIMS)的估计式的解释力仍然保持在20%以上)。通过观察各个变量参数的t值,发现:服务出口额D(LEXS)和自身前一期D(LEXS(-1))的正向关系显著;货物出口额D(LEXG)与前期服务进口额D(LIMS(-1))的负向关系比较显著;服务进口额D(LIMS)与前期的货物进口额D(LIMG(-1))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这表明服务出口额与自己前一期有正向关系,货物出口额也与前一期的服务进口额有负向关系,服务进口额与前一期货物进口额有正向关系。但VAR只能分析变量间是否存在影响关系,对变量间影响关系的具体描述不足,因此进行因果关系Granger Causality/Block Exogeneity Wald Test,结果如下:

根据检测结果,DLIMS对DLEXG的P-value值在0.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认为DLIMS Granger 影响DLEXG,即存在中国服务进口到货物出口的单向因果关系。而且DLIMG对DLIMS的P-value值也在0.1的显著水平以下,认为DLIMG Granger影响DLIMS,即存在中国货物进口到服务进口的单向因果关系。基于该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认为,中国货物进口的增加可以促进服务贸易的进口,而服务进口的增加可以促进货物出口。这一结果与中国的货物贸易逆差而服务贸易逆差现象吻合。

(二)美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实证分析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中国服务贸易额与货物贸易额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中美两国服务进出口与货物进出口之间的因果关系对比分析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长期服务贸易逆差货物贸易顺差和美国长期服务贸易顺差货物贸易逆差的现象。相较于美国,中国的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且服务贸易自身的强化发展证据不足,并且服务贸易的进口是作为货物进口与货物出口之间联系的桥梁,有利于货物贸易的壮大,对服务贸易自身状况的改善不明显。但美国的服务贸易自身进口促进出口具有直接因果关系,而且货物进口的增加也会作为连接货物出口到服务进口的纽带促进服务的出口。

(二)政策建议

1.发展服务贸易,促进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升级,才能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服务贸易水平远远低于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今后国家应注重提高服务贸易自身动力,增强中国的服务贸易内在增长动力,来实现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贸易有助于货物贸易的结构调整,中国应把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与货物贸易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机结合起来。

2.逐步对服务业放开管制,扩大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有竞争才会有发展,因此必须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只有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用竞争优化贸易内部结构,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才能得到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 郑吉昌.基于服务经济的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2):110-112.

[2] 夏晴.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J].国际贸易问题,2004,(8):17-20.

[3] 曲凤杰.优化结构与协调发展——发展服务贸易与转变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战略措施[J].国际贸易,2006,(1):28-32.

[4] 程南洋,余金花.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结构变动的相关性检验:1997—2005[J].亚太经济,2007,(1):94-97.

[5] 胡景岩.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关性曲线[J].国际贸易,2008,(6):36-38.

[6] 钟晓君.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关系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2009,(9):3-6.

[7] 公维丽,孔庆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因果关系研究——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2010,(2):5-9.

[8] 袁霓,乔家立.中国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与 GDP 的计量经济分析[J].商业研究,2010,(10):55-59.

[9] 樊瑛.国际服务贸易模式与服务贸易自由化研究[J].财贸经济,2010,(8):76-83.

[10] Caroline Freund and Diana Weinhold.The Interne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2,

No.2,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One Hundred Four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May,2002),

236-240.

[11] Fukunari Kimura and Hyun-Hoon Lee.The Gravity Equ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6,

Vol.142(1).92-121.

[12] 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中国商务部.

[责任编辑 王晓燕]

作者:崔庆慧 袁浩

第二篇: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技术贸易论坛举行

9月8日上午,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技术贸易论坛在京举办。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理事长、中纪委驻科技部纪检组原组长郭向远,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研究会原理事长、中国科协原副主席齐让出席论坛。

宋军表示,中国科协愿与国际科技界一起,构建互信、互利、互惠的科技创新价值共同体,努力维护国际科技界的核心价值,遵守联合国宗旨下的科技治理原则,维护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消除技术壁垒,促进国际科技交流的便利化、数字化、智能化,以更加务实进取的态度,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共同激活创新引领的合作动能,共同开创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他指出,作为中国最大的科技共同体组织,中国科协及所属210个全国学会发挥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组织优势和智力优势,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商协会、投资机构以及国际间各类科技组织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科协以建设“科创中国”品牌为牵引,通过构建科技经济融通平台,导入国际国内创新资源要素,发展科技经济融合创新型组织,与地方共建创新枢纽城市等举措,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创新生态,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论坛现场,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联合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ISTA)、中国技术交易所等多家机构共同发布“2020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发表《以科技创新促进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主题报告。欧洲科学与技术转移行业协会(ASTP)前主席、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主任马丁·雷迪奇就技术转移、知识转移学术界的作用以及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分享主题报告,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秘书长张璋分享《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技术产业化跨境合作的驱动力量》主题报告,美国Ocean Tomo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斯·马拉科夫斯基就美国专利制度的历史分享主题报告。

在高端对话环节,“2020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评审专家及机构代表结合相关经典国际技术转移案例,聚焦“市场化机制运行的国际技术转移促进第四方平台”主题,就“高校、科研机构国际技术转移合作”“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市场化运营模式与发展机遇”两个专题展开交流。

此次论坛主题为“开放创新、融合联动”,旨在通过打造技术贸易与创新合作国际平台,推动技术贸易与服务跨境合作融合,促进国内需求与国际创新资源服务贸易发展对接,凝聚智慧服务、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论坛由中国科协指导,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北京市科協、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主办。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等相关机构主要负责人参与论坛。截至北京时间9月8日13时,海内外共有超300万人次通过央视网、Facebook及YouTube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观看论坛。

第三篇:国际贸易条件下中国东盟贸易关系与贸易互补的分析

摘 要:文章就国际贸易条件下对中国东盟贸易关系与贸易互补进行分析,将两者有机结合,以互补分析为主,为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进行深层次贸易合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 中国—东盟 贸易关系 贸易互补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是双方经济关系的具体内容之一。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贸易关系和投资关系。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对外有着较强的竞争关系,但在出口产品方面有着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投资总量不是很大,然而发展速度喜人,这也将成为中国东盟发展深层次贸易关系与贸易产品互补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国际贸易应该从竞争和互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不仅要鼓励公开公平的产品竞争,而且要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产品的内部分工和贸易互补性。就国际贸易条件下对中国东盟贸易关系与贸易互补进行分析,将两者有机结合,以互补分析为主,可以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进行深层次的贸易合作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建议。

一、中国—东盟国际贸易的历史进程

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具有实质性的贸易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其中,1975年到2006年,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保持了19%以上的较高速度,1975—1988年,年平均增长18.8%,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5.24亿美元增加到49.2亿美元。为扩大双方的经贸交往,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1999年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愿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2000年,中国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新加坡举行的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在WTO承诺基础上,建设更加互惠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倡议。2001年,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当年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拿出更为充实的议案,终于与东盟达成了自贸区共识。“10+1”宣布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2002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2004年,《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签署,标志自贸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2005年,《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到1134亿美元,是2004年贸易额的1.94倍,占东盟对外贸易总额的9.3%,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达到一个历史高度。2007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并得以顺利实施。2009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标志主要谈判结束。2010年,拥有19亿人口、GDP接近6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中国—东盟18个合作项目正式签约,签约金额48.96亿美元。此后,随着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邦交的深入发展,在对话伙伴关系基础上,双方贸易进入更快发展阶段。同时,区域内部分工也为加强双方的贸易依赖,不断调整和优化双方的贸易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关系的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扩大了对国外商品的需求,中国和东盟的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突飞猛进。

由表1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双方每年贸易额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2倍以上。尤其是最近几年,双方贸易呈现几何式增长。

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来看,双边市场的扩展有以下两个特点:

1.双边贸易额基数小,但增长速度快。从表1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外,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出口增长率都在两位数以上。近几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比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率高,从而导致了近几年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的现象。同时,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远远超过东盟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表明东盟对中国的市场扩展远比其他市场要快。相比之下,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东盟市场的扩展速度不如世界其他市场快。从2003年开始,双边贸易出现爆发式增长,其中,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速度要快于东盟对华的出口增长速度。

2.双方出口中的双边贸易比重不断上升。从表2、表3可以看出,中国和东盟在双方进出口总额中双边贸易的比重尽管还不是很高,但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双方的贸易伙伴关系发展迅速。根据《国际贸易统计年鉴》中描述:中国在出口方面对东盟的依赖在1970年为0.9%,1980年为1.2%,1990年为2.12%,到2000年提高到3.65%,2005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依存度为8.88%。比较2005年和2000年的数据,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依存度越来越大。

三、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产品互补的分析

东南亚地区属热带气候,高温多雨,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烟草、咖啡、大米、木材、蔗糖、椰產品的产量以及出口量在国际上名列前茅,木棉、柚木、橡胶、金鸡纳霜、棕榈油的产量以及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东南亚国家矿资源富饶,有色金属蕴藏丰富,世界上1/2的锡产量来自于这些国家。中国属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大物博,中西部地区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就相对稀缺。同时,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因此东盟的种植业、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金融服务业对我国十分重要。国内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使得中国对各种能源和原材料供不应求。东盟成员国大多数处于热带地区,而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在农产品方面,因双方主要的种植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强的互补性。正是因为这种资源互补性,使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贸易往来的主要产品。

1.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专业分工特征。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发展存在着内在必然性,双方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等方面各有优势,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分工布局,贸易互补逐渐过渡到产业内的互补,因而双方在商品贸易上有着较强的互补性。

从国别专业化分工的角度分析,东盟成员国中越不发达的国家,与中国的专业化分工越明显,分工程度越高。这是因为,如印尼和菲律宾这些越不发达的国家,对本国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就越大,因此,这种以自然禀赋形成的专业化分工的比重也较大;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东盟国家对于中国的产品需求量较大,这促使专业化分工的程度提高。具有专业化分工产品类别的减少,说明随着双方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禀赋的依赖程度降低,双边的产品结构和贸易结构会出现趋同,减少了专业化的分工,转向提高产业内分工和互补程度。

2.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补性分工结构。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分工,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更重要的是在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双方逐步从传统的产业间的贸易转向产业内的贸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业内的贸易互补程度与产业分类的选择密切相关,互补的产业分工结构更容易在高位的产业分类中表现出来的产业内的贸易指数中看出,且更具有说服力。产业内贸易指数越大,表明其程度越高。

3.中國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性。贸易理论研究表明:各国在进行专业化生产时应利用技术、资源或规模上的比较优势,然后通过贸易的形式满足各自需求。同时,还可以从贸易理论研究中看出,贸易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然能够给一个国家带来收益,同时也会致使一部分利益阶层遭受损失。在比较优势上,东盟各国的贸易具有一定的差异,加强其相互间的贸易关系必然会加快各国产业调整。而这一调整对各国贸易在行业上的互补性以及对各国本身所造成的影响密切相关。如果两个国家的贸易具有互补性,也就是说一个国家需要进口的产品与另一个国家需要出口的产品相同,那么两国之间贸易发展将维持各自现有的生产模式,双方的收益可以通过消除贸易壁垒与实现规模化生产实现。在发展水平上,虽然具有互补性产业结构的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某些产业上贸易有不平衡现象,但这种形式下的贸易不仅可以使各国实现优势互补,还可以减少同行业因过度竞争所引起的一系列负面影响,降低产业调整的成本。

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互补性可以利用以下方法进行计算。国家i出口与国家j进口的贸易互补性指数用Cij表示,用RCAXik表示用出口来衡量的国家i在产品k上的比较优势。其中RCAMjk=(Mjk/Mj)/(Wk/W),Mjk为j国k类产品的进口额,Mj为该国所有产品的进口总额。RCAMjk越大表示国家j进口产品k的比例越大,说明这个国家在这类产品生产上处于比较劣势。如果国家i在产品k上有明显的比较优势(RCAMjk大),则i国产品k的出口与j国的进口呈现互补性。其互补性的大小可以用RCAXjk+RCAMjk来衡量。

因此,可以推测:当一个国家集中进口产品种类与另一个国家集中出口的产品种类相同时,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就大,当一个国家集中进口产品种类与另一个国家集中出口的产品种类不同时,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就小。该互补性指数就为1时,说明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同。同时,互补性指数也间接地反映了产业间贸易在两国贸易往来中所占的比重。互补性指数大,表明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互补性指数小,表明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从二分位的商品来看,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双边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较大,具有较强互补性(贸易互补性指数大于2)的比例约占商品种类的58%。分别为已加工动物油脂(43类)、金工机械(73类)、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部件(74类)、车辆(78类)、照明器材(81类)、鞋(85类)等。除此之外,贸易互补性指数介于1和2之间的商品双方具有相对弱的互补性。中国与马来西亚的贸易互补体现在原材料矿产、初级加工品、化工类产品、机械设备、农产品及轻工业品上。中国与菲律宾贸易互补性较强的占其商品种类的44%,主要是机械设备、农产品和矿产原材料。在以自然禀赋为基础的产业间,中国和新加坡的互补性较弱,主要体现在杂项制品(8类)上,具有互补性产品占其商品种类的43%。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结构整体上呈现互补的关系。双方在产业内贸易方面的发展实质上也充分体现了双方在贸易上的互补性。从国别分析来看,中国和东盟成员国都存在着产业间贸易的互补性较弱或者不存在互补性,但如果考虑到由于经济发展和各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这些较弱互补性产业同样应该存在着比较大的互补性。

参考文献:

[1] 赵军华,宗会来.韩国自由贸易区农业谈判策略研究[J].世界农业,2009(1):32-36,

[2] 乔小明,吴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亚元[J].经济问题探索,2008(7):1-12.

[3] 陈诗一,阴之春.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动态经济效应分析:长期均衡和短期调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3):47-57

[4] 李艳丽.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研究的理论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8(16):19-21

[5] 方凯.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J].中国市场,2008(15):136-139

[6] 孙琛.加入自由贸易区后中国与东盟水产品贸易关系的变化趋势[J].农业经济问题,2008(2):60-64

[7] 刘少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作用和影响: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分析[J].国际观察,2008(1):65-71

[8] 徐洪.中国与东盟贸易潜力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8(21):51-52,39

[9] 金泽虎.中国—东盟自贸区降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J].宏观经济管理,2006(1):53-54

[10] 陈文敬.关于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思考[J].新东方,2008(11):9-10

(作者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1)

(责编:若佳)

作者:周道

上一篇:服务行政论文范文下一篇:消费扶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