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论文范文

2022-05-11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中国地质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人类的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与破坏作用日趋严重。

第一篇:中国地质论文范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摘要:此次研究旨在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为该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提供参考。此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面向1999—2011级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毕业校友从事行业、单位类别及所在岗位,并分析男校友、女校友及不同年级校友在这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促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就业情况;从事行业;单位类别;所在岗位

一、前言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兼有社会科学属性和自然科学属性的交叉性学科[1]。目前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有90多所,各高校结合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研究特色形成了各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特色[1,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于1999年在原有“测绘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创办,该专业在学科发展上依托地质大学的地学优势,侧重于土地利用工程领域[3]。目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逐步形成了以土地整治工程为特色的专业体系,先后获得了北京市特色专业及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资格[4],并以土地整治工程方向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5]。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较多面向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而机关和事业单位用人数量有限,毕业生数量又在增加,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6]。为了提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各高校积极应对,进一步促进毕业生的就业。例如依托就业单位建立见习基地[7]、面向市场完善课程体系[8]、人职匹配提升就业能力[9]、全方位培养职业规划意识[6]、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0]。

本次研究主要面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的校友,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毕业校友从事行业、单位类别及所在岗位,分析男校友、女校友及不同年级校友在就业层面的差异,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及提升就业水平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收

随机抽取毕业校友发放调查问卷,主要通过邮箱来发送调查问卷,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返回调查问卷。此次问卷调查累计发放调查问卷130份,回收调查问卷117份,有效调查问卷117份,调查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分别为90%和100%。各年级回收调查问卷的数量如下:1999级回收5份、2000级回收9份、2001级回收14份、2002级回收3份、2003级回收5份、2004级回收6份、2005级回收7份、2006级回收8份、2007级回收12份、2008级回收6份、2009级回收18份、2010级回收7份、2011级回收17份。

三、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为了便于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将调查问卷结果按1999—2003级、2004—2009级、2010—2011级进行汇总统计。这样1999—2003级共计37份问卷,2004—2009级共计57份问卷,2010—2011级共计23份问卷。

(一)毕业校友所在行业

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校友所从事的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业,其比例分别是20.51%、19.66%、17.95%,如表1所示。从统计结果来看,这三个行业的毕业生占到了近60%。此外,房地产业的比例达到了11.9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所占的比例高,主要与学校土地资源管理培养方向有关。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按照技术型管理人才来培养,在本科毕业时授予工学学位,因此学生就业时多选择技术支撑型及技术管理型行业。教育业所占的比例高,主要是2009级以后的毕业生部分还在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房地产行业的比例高,主要是毕业生部分选择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及房地产咨询服务企业,这两类企业用人需求量大,并且该专业的毕業生接受过相关课程的学习,例如《不动产估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从所在行业的性别比例来看(见表1),男校友主要集中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其比例比较接近,分别是14.53%、13.68%,可见男校友在就业时多选择了技术支撑型行业和技术管理型行业。而女校友主要集中在教育业,其比例达到了9.40%,相对而言,女校友本科毕业后较多选择了攻读研究生。

从不同年级来看,如表2所示,1999—2003级毕业校友主要集中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其比例均为24.32%,并且这两个行业毕业校友的比例近45%。房地产业的比例达到了16.22%。2004—2009级毕业校友主要集中在教育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其比例分别是21.05%、21.05%、17.54%。房地产业的比例达到了10.53%。2010—2011级毕业校友主要集中在其他行业、教育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其比例分别是30.43%、26.09%、21.74%。房地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比例相对较低,其比例均为8.70%。总的来看,第一,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是毕业校友的主体行业;第二,房地产业是毕业校友的补充行业,并且毕业时间越长,行业就业比例越高;第三,本科毕业选择继续深造是部分毕业校友的选择,因此教育业成为了毕业校友的缓冲行业。

(二)毕业校友单位类别

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校友所在单位的类别来看,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较高,其比例分别为39.31%和24.93%。部分校友在国有企业、机关单位就业的比例分别是13.68%、10.26%,如表3所示。女校友在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较高,将近50%,其中包含了部分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的校友。另外,男、女校友在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比较接近。

从不同年级来看,如表4所示,1999—2003级毕业校友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其比例占到了51.35%,其次是国有企业,其比例为18.92%。2004—2009级毕业校友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其比例分别为35.09%、29.82%。2010—2011级毕业校友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其比例分别是34.78%、30.43%。各年级对比,在机关单位就业的校友比例在10%左右。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有所降低,主要是最近毕业的校友在2—3年内工作有调整,逐步向事业单位过渡。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外资企业就业的比例很低。

(三)毕业校友所在岗位

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校友所在岗位的类别来看,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所在的比例高,其比例分别是26.50%、21.37%,如表5所示,其次是技术支持类岗位,其比例为16.24%。另外,男校友、女校友在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的岗位均较高,尤其男校友在行政管理、技术管理两个岗位上的比例超过了50%,而女校友在这两个岗位上的比例均等。在技术支持岗上,男校友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校友的比例,而在教学研究、咨询服务、市场销售岗位上,女校友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校友的比例。

从不同年级来看,如表6所示,1999—2003级毕业校友所在的岗位以技术管理、行政管理为主,其比例分别是35.14%、27.03%。2004—2009级毕业校友所在的岗位以行政管理为主,其比例为31.58%,技术管理、技术支持、咨询服务岗位的比例较高,其比例分别是19.30%、15.79%、14.04%。2010—2011级毕业校友在其他方面的比例高达47.83%,因为多数在攻读研究生,没有明确的岗位。其次在技术支持岗位上的比例较高,达到了21.74%。各年级对比,2003—2009级毕业校友行政管理岗的比例最高,而技术管理岗和技术支持岗的比例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

四、就业工作建议

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毕业的校友从事行业、单位类别、所在岗位相對比较集中,这就进一步凸显了技术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在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压力日趋紧迫的情况下,应全方位制定应对策略。(1)适度调整本科生的培养方案。①用“理论知识+制度政策+技术工具”作为培养方案调整的支撑;②应从市场需求出发,瞄准当前市场需求量较大的行业,例如增加房地产行业、技术服务行业所需的相关课程。(2)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习教学,适当地参与具体项目和社会单位实习,多和社会层面土地行业先进领域接轨。(3)加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引导。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很受毕业生的青睐,而机关单位、事业单位用人需求较小,势必形成求职时的强烈竞争,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转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通过2—3年的工作积累逐步转向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4)加强与毕业校友的联系。①通过校友了解所在行业的发展情况及所在岗位的用人要求;②可与校友所在单位建立见习实习基地,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岗位;③可以通过校友发布毕业生的情况及质量,让用人单位有针对性的选择毕业生。(5)加强本科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虽然学校开设了职业规划教育的课程,但是课时量有限,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并没有形成职业规划的意识,因此在职业规划教育方面要形成“学院新生入学引导教育+思政教师平时教育+专业教师课堂强化”三位一体的职业规划教育模式。

致谢:感谢各位校友对调查问卷的支持,也感谢硕士生韩瑾、李亚男、王翔、谢锋、侯情情在问卷统计过程中所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卢新海,张继道.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2):30-33.

[2]徐丽萍,郭鹏,王玲,等.我国高等教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及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271-272.

[3]袁春,钱铭杰,周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123-125.

[4]曹银贵,白中科,师学义,等.“土地整治学”课程野外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4,(2):103-106.

[5]曹银贵,白中科,师学义,等.“土地整治学”课程工程意识与工程精神挖掘和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4,(3):74-78.

[6]刘巧芹,尚国琲,胡永翊,等.面向市场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37(2):133-136.

[7]周伟,曹银贵.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见习基地的建设——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1,(4):74-77.

[8]陈志刚,张英,高云.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4):37-38.

[9]张海庆.提升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实力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9):44-46.

[10]蔡银莺,张安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及特征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3,(1):76-80.

作者:曹银贵 周伟

第二篇:对中国城市环境地质工作的思考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人类的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与破坏作用日趋严重。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

【关键词】中国;城市环境;地质工作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城市化是各个国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建设中,人类发挥了其强大的建设能力和创造能力,与此同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在空前加剧,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阶段,对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城市工程建设的基本特点

(一)“高、多、大”是城市工程建设发展的一大趋势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具有现代城市特征之演化的历史过程,它涉及到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变化,而这些转变和变化又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能够看出,首先是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密度猛增,而涌入城市的乡村人口迫于生计就要另谋职业,与此同时还会引发城市生产与住房的紧张,进而导致地价上涨,迫使建筑物开始向高空发展,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全世界高层建筑数量最多的国家,据相关资料统计,高度在160m~200m的建筑已经超过了100幢。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城市工程建设越来越频繁,高层建筑越来越越多,且呈现出建设速度快、数量多、体型复杂、总高度增大的特点,“高、多、大”已经成为城市建筑发展的一大趋势,而高层建筑的施工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也非常大。

(二)发展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工程建设发展的另一大趋势

进入本世纪后,为了解决大城市中公共设施过密化的问题,日本、美国以及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将一些公共设施转向地下,大力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城市地下建筑已经向更广泛的方向发展。发展城市地下空间是现代城市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日本更是将地下开发上升为国策,提出了开发地下,将国土扩大10倍的设想。我国对地下空间利用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即大量的人防工程建设,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加大了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城市地下交通为例,我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大规模的地下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城市地质工作的具体内容

城市地质工作就是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或潜在城市化地区的特定空间范围内,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地质要素,研究其对城市发展所提供的响应、施加的约束条件以及城市发展对其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的地质工作。城市地质工作具体研究的内容有:(1)水文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藏和分布规律等,合理开发利用城市供水水源;(2)城市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地基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等,使城市土地得到合理利用;(3)城市建筑材料、地热、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论证;(4)研究与城市有关的地震、活断层、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等现象,解决城市地质灾害问题;(5)城市中工业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地下水的污染等。

三、现代城市建设所引发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一)城市地表工程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

城市工程建设的时候,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形的影响是厉害的,修筑堤岸、堤坝、筑坡、挖掘等可以产生地形改变,导致城市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再者,城市高层建筑的深基坑,大重量则影响原来地下水流场的变化,也容易造成地表之下的水土流失。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在提速,城市对土地的需求也就日益加大,而有些山地城市原有平地本身比较少,因此许多城市建设者把目光投向了对山体的改造。从而形成了很多的人工边坡,规模越来越大。由于建设对坡脚开挖,建筑物使得坡体上部荷载加大等因素的影响使边坡失稳的概率加大。

(二)地下工程设施造成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发展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工程建设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是大规模的地下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也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如地面变形、地下水流场改变、洞室围岩失稳、生态环境恶化等。地下工程设施造成的最常见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就是地面变形,最为典型的就是日本东京地铁施工引发的地面塌陷事件,这对我国当前的地下交通建设无疑起到了警示作用。

(三)城市水资源开发相关的环境地质工程问题

由于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而且在上世纪90年代前对地下水无序大量的开采,造成了全国缺水城市已达2/3。水资源的日趋短缺及由此引起的诸多环境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在我国近年来由于地下水的超量开采,许多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倒灌及泉水枯竭等诸多环境地质工程问题。其中城市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问题则是尤其严重。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对城市建设有着很严重的影响,对城市规划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城市地下水的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

城市的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现在已经引起了很多人重视,采取了多种补救的方法,我们现在很多城市已用法律法规的方式规定了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这样就为治理提供了法规依据。在技术方法面采取了地下水人工回灌为主的方式,而且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由此可见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规划,不仅对我们自己城市建设至关重要,而且对我们后代的生存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四)固体废弃物堆放造成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随着城市工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产生的人工废弃物也越来越多,固体废弃物堆放造成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以城市生活垃圾为例,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总量正在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这个增速无疑是对我国GDP增速的一個巨大讽刺(我国GDP曾长期以8%的增速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一半的城市被生活垃圾的所包围。固体废弃物堆放不适宜,就会造成很多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如影响地表土壤性质、污染地下水系统等。

四、对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

(一)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关键技术

现代城市工程建设引发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越来越多且日益严重,目前,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城市地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关键技术主要有预测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技术、评价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技术、改造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技术、以及计算和制图技术等。

环境工程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预测人类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当前,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質问题越来越严重,对其进行预测已经成为地学研究中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加强预测工作,能够更好地掌握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一些大的工程在选址和规划之前都要对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如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工程地质技术在防治工程地质环境污染、抑制工程地质环境恶化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环境工程地质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地址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二)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方向

就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形势来看,今后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方向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必须尽快建立城市工程环境质量数据库,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地址数据库以及制图技术已经受到国外众多研究者的重视,在工程地址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应尽快建立起城市工程环境质量数据库,这是今后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其二,应重视对城市三维空间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预测和评价工作,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目标、多因素的预测和评价体系,更好地揭示人类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其三,应加强对城市工程环境质量相关理论以及标度方法的研究,使环境工程地质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和跨越式的发展;其四,应注重对城市工程建设与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调控系统的协调发展理论的研究,探索出一条城市工程建设与工程地质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三)重视城市环境地质的安全性研究

目前,由于人类的各种破坏活动,使城市环境地质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城市环境地质安全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城市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沙尘暴的频频出现,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大量发生,地球化学灾害的爆发等都是城市环境地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具体表现。历史上,许多城市因为城市环境地质的急剧恶化而消亡,当前我国部分城镇因为地质灾害的威胁而搬迁避让。

城市环境地质安全的研究要从城市环境地质的危险性、脆弱性、危害性等方面进行。危险性主要指危害发生的可能性程度,如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的城镇对城市环境地质安全具有较高的危险程度。脆弱性主要指潜在危害可能发生的程度,如环境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具有潜在危害,一旦聚集则环境脆弱性就增大,如果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这种脆弱性就转变成为实际的危害,产生地球化学灾害。危害性指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可能产生的损坏程度。危险性弱、脆弱性弱、危害性不高的环境地质问题对城市环境地质安全影响不大。

(四)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研究新思路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重视和加强生态环境地质建设。在对几个典型城市发展规划模型研究中,城市发展目标是: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四大要素和谐发展,生态系统功能具有1+1>2放大型不等式的作用。例如广州生态城市规划中,设立了6个空间结构模型,这里认为应补充2个重要空间模型。

1、环境地质空间,内涵是:土地、水源、矿产资源承载力,环境岩土工程及地质灾害现状、趋势与对策,按人地调谐理论进行勘测、设计与施工等。在人与自然的调谐中,应充分认识地质灾害发生的必然性.为此,提出了"人地调谐时空论".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环境在时间上是不同尺度的;在空间上是有比选余地的.因此,将时空作为调谐的着力点,把握规律,以期达到工程的安全性和环境的保护.

2、地质的数字空间:生态城市建设还要向数字城市迈进,这就是城市信息化,主要包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从而提高防灾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结语:

城市环境与地质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因素,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也多种多样,十分复杂。因此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本城市的地质环境状况特点,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努力协调好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预防的目的,确保城市建设的安全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曾丽,王晓明.我国城市地质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土论坛,2012,(02).

[2]李相然,曹振斌,王祖旗.21世纪中国城市环境地质问题[J].中国环境监测.2013,(05).

[3]刘玮,孙立维.浅析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J].改革与探索.2013,(03).

作者:董国明 杨春光

第三篇:加强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突出,引起了各国政府首脑、政治家、科学家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从斯德哥尔摩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到巴西《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从4月22日的地球日到6月5日的环境日,从“全球变化”到《21世纪议程》,使人类为了共有一个地球和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对付全球环境恶化和灾害,以保证人类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质环境;灾害;突出;严重;问题研究;分析

1 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突出和严重性

我国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极为突出和严重,而且有日益恶化之势。例如我国在经济调整增长的同时,灾害的损失也日渐增大。1989年,灾害损失525亿元,1990年为616亿元,1991年达105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如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增长1990为17.33%,1991年高达70.45%,问题严重,不容忽视。

要把保护地质环境,减轻地质灾害工作看作是创造财富的工作,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矿勘查工作相同。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调配是今后我国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此外,地下水日益短缺,水质不断下降,过量开采还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土地利用不当,带来了水土流失、石漠化和沙漠化问题。一些跨世纪的重大工程,对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也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开展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环境研究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要围绕重要经济区和国土整治区、重要城市、重点工程项目、重要交通干线和重点矿山,开展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水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地质—生态环境效应、污染的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和保护环境、减轻地质灾害、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加强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生态效应与系统控制,为人类健康与发展农业服务。

2 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问题研究分析

由于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问题突出,除继续密切结合国土开发整治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进行完善地质环境区划和区域评价,加强发展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控—预报—减轻系统以外,要重点开展以下几个领域的工作:

2.1 干旱地区水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 我国干旱区面积占全国面积1/4以上,主要包括新疆大部,内蒙古、甘肃、青海西部、宁夏等,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这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飞能源和气候资源都比较丰富,农业、工矿业发展潜力比较大,但发展中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水资源问题。因此,加强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具有开发西北超前的战略研究意义。

2.2 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生态环境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试验基地研究 我国西南六省岩溶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联片裸露岩溶区,是我国重要能源和有色金属基地。然而近年来石漠化发展速度很快,生态恶化,人民生活贫困,是我国当前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甚至还会威胁到长江、珠江中下游的生态平衡和发展。西南岩溶地区又是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黄土、沙漠、红壤土、岩溶)之一,过去国家对其它三个类型的研究,已有较大持续的科技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对它们的治理。但对岩溶区,仅“六五”期间组织过一次以治水为主题的攻关,而在基础问题上无重大投入。

为了尽快改变岩溶山区落后面貌,要在这一地区选出的基础问题和应用问题开展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治理试验基地研究,为岩溶石山治理、资源的合理评价开发、促进西南地区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基础,对全区乃至全球岩溶石山治理都可起示范作用。

①岩溶地区四层圈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碳、水、钙及其它元素环)。②西南岩溶石山的形成演化与人地协调发展关系研究。③岩溶地区资源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④岩溶生态系统的类型、展布规律与经济开发关系。⑤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形成条件飞机理和演变过程。⑥岩溶石山区人口、粮食、环境、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战略。

2.3 东部沿海地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系统研究 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窗口,近十几年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一个重要而又独特的经济区域。但是,不能不看到,随着沿海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对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灾害的激发,自然环境正在进一步恶化。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只有零星的地区发生海水入侵。随着沿海开发,大量超采地下水、海水入侵范围不断扩大,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的沿海城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北方城市尤为严重,如胶东湾海水入侵速度已从每年数十米增加到每年401米,入侵范围达627平方公里。海水入侵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更加剧了水荒。同时,使大片土地变成盐荒地,仅山东莱州地区因海水入侵造成的工农业损失累计就高达50亿元。

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另一灾害是地面沉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近20座城市出现地面沉降,上海、天津两城市最大累计沉降量达到263厘米左右,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嘉兴、肖山地区已发展成数千平方公里的沉降带,沧州、保定等地的城市地面沉降达2000平方公里。地面沉降使一些民用建筑破坏,地下管道断裂,加大了海水入侵和内涝积水的危害。

人工采砂、淡水截流、乱采乱挖珊瑚礁和砍伐红树林造成海岸的侵蚀,如海南清兰港沿岸,近十年来海岸线后退了150~200米。海岸侵蚀使海岸建筑、土地资源、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威胁到港口、码头的安全。

在我国海岸带上的一些城市、港口、海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有的地区甚至相当严重,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污染不仅给渔业、盐业、旅游业造成损失,而且诱发赤潮灾害的发生。近年来,我国赤潮发生频率增高,每年数十次,给生态环境、渔业生产带来破坏,也威胁到人民身体健康。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沿海地区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日益增长的势头。据统计,由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不足1亿元,80年代初期平均每年5亿元,1992年则高达100多亿元。在某种程度上,海洋灾害已成为制约沿海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沿海地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沿海开发正显加速发展态势。而我国海岸带从北向南跨越了不同的古板块,地质环境相当脆弱复杂,一旦遭到破坏,要花很大财力和物力才能恢复。面对这种情况,除了加强对沿海地区开发的综合管理,建立健全资源、环境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护的法规体系,处理好资源、环境和建设的关系以外,要加强对该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系统的研究程度,力求控制重大地质灾害的突然发生和严重危害,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发展规律,研制和推广主要地质灾害的调查方面的监测、防治技术。通过这一地区的研究,为全国各地区环境、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为减轻地质灾害积累经验提供依据。

2.4 地表过程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最近国际地科联为了参与并推进《21世纪议程》的开展,成立了环境规划和管理地质学专门委员会(COGEOENNIRONMENT),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地质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公众和决策者对地学在有效地管理和保护环境及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最近,该委员会向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提出开展《地表过程与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建议,作为地科联参加持续发展工作的一个项目,以便在国土利用和规划中发挥地质学家的作用。

最近一系列研究表明,地表过程对土地状况有着极大的影响,它们可以限制或增强土地利用变化和工程建设的可能性。据国际地科联主席W.S?法伊夫(1993)研究,全球表层土壤的年损失率达0.7%,水土流失产生严重地质生态后果甚至已超出粮食供应本身的问题。我国不少地区水土流失的情况日趋严重,不仅使土壤厚度变化剧烈,而且造成土壤养分降低,土质变差。为了协调和持续发展,我们应从对各种地表过程研究入手,并定量评价水土流失现状,进而提出地质上的治理措施和方案,以便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地表过程与生态系统和农业持续发展的关系,使土地能为人类的繁荣和社会发展而得到持续的发展。

2.5 城市废物的地质安全处置研究 目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集居密度不断提高,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城市人口由0.6亿增加到2.2亿,城市废物迅速增长。据1985年粗略统计,仅我国城市垃圾量年产已达5188万吨,其增长率超过10%,预计现在年产量已达到1亿多吨。我国城市废物排放量大,而且集中,不但至今基本上未得到妥善处置,而且其数量有大幅度增长趋势,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非常严重。此外,我国核废料的安全地质处置,特别是高放射性核废物的安全隔离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地质学家要与其它自然科学家一起,研究城市废物的地质安全处置技术和方法,实现废物的安全处置。

2.6 化学定时炸弹与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因此,协调人地关系,探讨人地作用机理,揭示人类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已成为维护人类继续繁荣和不断发展的关键,并开始成为人类认识地球新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根据最近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人类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所引起的环境剧变,特别是化学定时炸弹效应,不仅超过自然变率,而且已危及到人类本身的健康和生存发展。许多专家认为,当今人类疾病90%以上与微量元素有关,许多疑难绝症和大面积的地方病都与人体微量元素失衡有关,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只能由体外汲取。因此,地球化学环境背景对人类生存的健康至关重要。对它的研究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处于经济建设大发展时期,已发生的和潜在的环境突变问题都极为突出。为此,建议从地球化学、生态学、水文学、医学与社会学综合研究入手,通过对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口向与约束,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的过程与机理,全球与区域水系统循环机理及人类对它的影响的研究入手,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健康的效应。

作者:严一华

上一篇:电气控制论文范文下一篇:专家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