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关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思考

2022-09-11

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一个特点;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该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思想品德教学实效?笔者现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实践与思考。

1 精心设计认知问题,促进学生认识走向深入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精选认知问题,并将它们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借助一个个有效的追问,让学生“暴露”潜意识下的认知问题;要注意将显性的学习目标和隐性的认知能力提升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逐渐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比如,教学《让人三尺又何妨》中的“正确把握宽容友善”这一板块内容,笔者运用媒体呈现案例分析:公交车上老人对年轻人不让座进行指责,而年轻人由于深夜加班刚下班,很累,情绪冲动,指责老人“没事在家呆着”中出现的纠纷,请学生进行分析。学生谈到了“要宽容友善,双方要互相谅解”等。课堂上当笔者提出“宽容友善的作用是什么”时,学生从对个人、他人和社会角度谈了自己的认识。但是当笔者换个角度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案例中的年轻人,你会怎么做”时,学生回答就不一样了,甚至互相争执起来。此时笔者抛出一系列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都知道宽容友善的好处,但是涉及我们自身利益的时候,却不按照我们明白的道理去做呢?”“假如你是那位年轻人,在公交车遇到这样的问题,你又会怎么想?”“假如你是那位老人,你又应该怎样做呢?”学生讨论很激烈,最终发现真正做到宽容友善不容易,涉及如何不让人误解,如何为人处事等一系列问题,学生的课堂学习也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深入。

这是一个运用适时的调控策略指导学习的成功案例。案例中学生学习时出现的认知冲突,其症结在于学生是否有意识地保持元认知状态,因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知道是什么”并不难,但是落实到行动中却很难,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认知状态,并根据认知情况适时提出有关认知方面的问题,使学生从简单地找答案走向深入思考这些答案背后存在的问题。这是通过设置认知问题,让学生围绕认知目标保持自我意识的审视状态,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2 有效进行同理类比,帮助学生建构认知框架

在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时,如果教师还要学生进行元认知,审视和调控自己的认知就比较难操作。此时,教师可以把学习材料中的道理剥离出来,借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材料,先温习生活中的道理,在掌握认知框架后再去学习课本内容,这样就比较容易在清晰的认知框架下迅速掌握认知内容。比如,教学《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一课,笔者设计了一个话题:“假如班主任布置全班同学们大扫除,一种安排是对全班同学说,要求大家打扫干净,最后打扫干净了大家一起被表扬,打扫不干净一起被批评;另一种安排是:将所有打扫的任务分到每个同学身上,哪部分没打扫干净就找哪个同学,你们觉得哪一种比较有效?为什么?”学生马上回答是后者,并且说出了第一种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紧接着呈现:“其实国家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与我们分工完成大扫除任务一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要义、作用。

这种先用同理类比的方法指导学生审视自己的认知策略,再帮助学生建构好认知框架前提下的学习自然轻松有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的学习内容有很多,比如对于心理健康部分,我们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帮助他们分析如何处理,然后再回到学习材料中,这样学生一学就懂了。对于法律常识部分内容,如果教师在抽象的概念、严谨的法律概念之间纠缠不清,学生可能会愈学愈糊涂。如果我们通过一个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案例去剖析,让学生参与认知分析,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分析,把核心的道理疏通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就有了“抓手”———认知框架,然后再请学生运用认知框架去分析“法律条文为什么这么写”就顺理成章了。

3 建立清晰认知路径,促进学生把握学习材料核心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由于与学生生活相对比较接近,但同时也使课程体系结构不是很严谨,而思想品德课程同时还存在着思维训练的任务,对于学生利用元认知调控学习而言,学生只有具备清晰的思维路径,才能在调控学习活动时,知道往哪个方向走更便捷、更有效,知道如何全面地把握自己调控学习的策略,从而有效达成学习任务。比如,教学《拥护党的领导》一课,笔者首先请学生预习课文内容,然后完成下面题目:简述中国历史上重要年代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重要理论:1840年、1919年、1921年、1931年、1937年、1945年、1949年、1978年;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学生预习并完成重要事件,笔者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判断和评价,梳理出正确答案……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按照年代,通过“纵向线”把整堂课的关键内容串起来,从而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全面了解,初步掌握了学习中常用的“纵向思维”的方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的基本功能就是对信息进行选择,学生在面临纷繁庞杂的学习材料,需要迅速把握其中的关键的、重要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路径,从而把控好认知方向和目标,迅速地把握学习材料的核心。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空间、人物或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效迅速地把握材料的认知能力。在进行目标设计时,务必要弄清楚三个方面的内容:掌握的内容、掌握的程度(熟记、默写等)、没掌握的内容需完成哪些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可以让学生比较清晰地通过细化的学习目标比对出自己的不足;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估和检测,在经历“发现问题———再学习———再检测———再发现问题———再巩固”的基础上,学生最终会透彻地掌握学习内容。

摘要:<正>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一个特点;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该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思想品德教学实效?笔者现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实践与思考。1精心设计认知问题,促进学生认识走向深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精选认知问题,并将它们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借助一个个有效的追问,让学生“暴露”潜意识下的认知问题;要注意将显性的学习目标和隐性的认知能力

上一篇:论加强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关于学校德育教育的一点思考下一篇:我国对二甲苯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