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活动教学参与式策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24-05-07

浅析活动教学参与式策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精选8篇)

篇1:浅析活动教学参与式策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中学九年级品德“活动教学”课堂参与式策略实

践与研究

林贤塔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变学生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主动进行知识的构建,对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主动参与 方法

一、现阶段贵阳市九年级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教科书要求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设置的现状,特别是贵阳地区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设置,为了尽可能的体现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贵阳地区在品德课程的设置中,将品德列为了中考科目,但是采取的是开卷作答而且没有体现分数,只是划分了等级。所以个别学校将这一科目弱化,甚至也出现了不开设这一科目,直接在中考前临阵突击等现象。许多的学生也对这个学科的不够重视,一些品德教师也心灰意冷,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了比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大多停留在教师的空洞枯燥的讲解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即使有活动的设计也主要采用的是案例的引入和结论的罗列,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灌输的大量权威性的教材的事实和结论,课堂上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

二、巧用多媒体辅助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于参与。九年级品德内容往往偏重于时政性,与七、八年级的内容相比较则缺乏趣味性,因此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大可借助一定的多媒体辅助,增加趣味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通过多媒体来辅助设计一些活动和场景引导学生到思品课堂上来,这样就可以摆脱千篇一律的由复习导入,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

例如:在讲九年级“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时,我利用多媒体分别设置了一个地球的大陆的地图,要求几个学生上来用鼠标点击在地球上粘贴人形图案,一开始人形图案相对较少,则比较宽松,随着人形图案的不断增加,地球的有限空间越来越少,提问这一过程有何感受?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我们将如何生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教师不断地设问、学生不断地思考、回答。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而且可以把学生对人口增加的危机感直接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像这种以直观的形式演示教学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避免学生空间思维的局限,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快乐,又掌握了课文的知识。

三、注重活动过程的民主性,提升学生课堂主导意识,让学生敢于参与。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的逆反期,特别是又要面对中考这一重大的考试,因此往往表现出更强的抗拒性,如果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只是有了一个好的课堂氛围,活动设计新颖且有趣,但是缺乏活动的民主性,则这一课堂显然也是不成功的。按照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要打破教师是主宰、是权威、打破教师滔滔不绝学生被动学习的思维定势;要认识到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发展心智的活动,学生应该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所作为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都是以学生获得发展的需要为转移的,要为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1]。作为品德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意见来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

例如:在设计九年级第《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这一课时,我设计以北京的雾霾天气为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也积极主动的参与,得出要采取一些手段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但是在保护手段上个别同学容易陷入误区,强调采用极端的手段来制止污染和环境的破坏,如关闭所有的煤电站,水泥厂等,甚至有些提议进入原始生活来维护环境等。而部分同学则认为可以借鉴西欧的发展模式,先发展经济,等有了钱再花大价钱来治理环境。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着不恰当性,如果教师这是采取的是直接否决,给出标准答案,则部分学生表面上没有意见,在内心之中难免有不服气的情绪存在。因此我采取的是让学生来就各自的观点进行辩驳,理越辨越明,在相互的辨论中学生会逐步认识到各自的问题,并得出最佳的策略,最后我让学生发扬民主性,就二者的策略进行投票认同那种观点。这样让学生及感受到了自己才是课堂的主导,同时也更明确了课堂可持续发展的知识。

四、注重课堂的活动内容的时效性,扩大学生认知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九年级思想品德的学科特点要求理论要与时政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落实思想品德课堂的开放性就要求学生将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紧紧结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个人在课下或者课间所掌握的时讯和了解到得信息在课堂之中相互的交流,形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的多向联系等[2]。思想品德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思想道德体系。这一建立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课堂的活动中注重内容的时效性,所谓内容的时效性指的是在课本原有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根据现有的发展所做拓展和引申,体现对学生现有能力水平的的尊重和理解。

例如:在讲授《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时,学生对于文化的联想及其的丰富和跳跃。而课文中对中华文化的内容有了分类,如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业等,但是对于此等的文化代表性,学生的思维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把中华文化和传统文化划上等号。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选择什么内容进行活动,我做了一番思索,在截取的文化内容上,我采用了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名录的贵州黎平的侗族大歌为导入,这样做到目的,其一是侗族大歌是我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文化代表性,其二,侗族大歌属于贵州黎平地区的一个文化标志,学生相对不陌生。其

三、侗族大歌更能体现时效性,现对于京剧,长城等学生已经烂熟于心的内容体系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在不断进行深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将当时的最新的时政新闻中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号引发学生思考,通过介绍航母的具体情况让学生来思索,中华文化有代表性,但中华文化更具魅力的在于包容性和发展性。提高了学生的活动的意愿,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四、落实课堂活动的实践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不仅仅是指传统认识上的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表明,课堂教学要从多方面给他们刺激,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开展理论指导实践活动,能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优势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大胆地参与到班级的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在教《学会合理消费》的过程中,我通过给老师买手机为例引发学生思考: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消费与我们普通人息息相关,而每一个人对待消费的态度,关注点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是不固定的。作为学生也存在着消费的行为怎么样才是合理的消费,在这一过程中我采取的是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来把自己的消费行为用问卷的形式进行反馈,并进行分享,让所有的学生进行建议。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十分高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起来。而且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个别同学对他的消费观念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对指导自己将来的消费行为,不断调整消费心态,有着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实践意义,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学生能力,改进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品德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将时政与思想品德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使课堂教学更加自主化、多样化、趣味化,减少理性知识的认知难度,实现学习过程的个别化、个性化,丰富学生的情感,扩大教育的范围和途径,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 ——理论、实践与创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2] 钟有为,黄伟.“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J].安徽教 育学院学报,2007(4)

篇2:浅析活动教学参与式策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镇安县永乐镇结子初级中学 李瑜芝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进,课堂、教材、教师、学生、教法、学法等教学元素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改变,如师生角色的定位、教学情境的预设、课堂氛围的营造、教法学法的设计等。总体呈现出了以下特点:教材变“宽”了,学生变“活”了,课堂变“乱”了,教师变“闲”了,试题变“难”了。教师传统的纯粹的“说教式”、“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了。

可见,如何建立新的课堂观念,适应时代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是当前广大教师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反思,认为《思想品德》课理论性强,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若能运用到位,对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教学案例和案例问题(或情境),让学生参与思考、分析、讨论、解决案例问题(或情境),通过探究案例来学习、掌握课本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参与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

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情景的互动历程,影响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师、学生和案例。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好案例教学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精选案例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它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首先,案例必须紧扣教材内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次,案例必须取材于生活中,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第三,案例内容必须有明确的主题、人物和情节,蕴含一定的人生哲理、道德理念、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另外,案例描述要尽量简洁生动、通俗易懂,具有适度的复杂性、多元观点的包容性和一定的探究性。即案例的选择和设计要做到:“例”“理”“德”相结合,寓“理”于“例”之中,寓“德”于“例”之中。

如在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时,我设计了如下案例:

李强,16岁,父母离异,平时没人管,吃住往父母两头跑,上八年级时,上课纪律差,经常被老师批评,有几次作业未交,被老师赶出教室,于是他经常旷课,父亲看他不想学习,就不要他上学了,让他管水果摊。于是他有时管摊子,大多数时间沉迷电子游戏,游戏厅老板和他成了老相识,还允许他欠帐。不久,他结识了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朋友”,多次在一所小学附近抢劫小学生的钱物,殴打小学生,被公安机关拘留,有两名记者为抢新闻,当即作了采访报道,不仅将小刚的照片登于报首,还将他的姓名、年龄、学校、住址披露得清清楚楚。

通过这一案例教学,把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和自我保护串联在一起,让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轻松的掌握知识。

2、展示案例

教师把精选的案例以恰当灵活的方式适时地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热情,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去探讨课本理论知识,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开启思路之门。

案例的展示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让学生直接阅读或朗读教材、教师印发的案例;教师或学生形象生动地口述表达,它适用于情节比较简单的案例;利用多媒体动画手段呈现案例,模拟再现实际情景;将案例编成剧本,学生分角色表演;通过辨论会、小品、模拟法庭、记者采访等形式展现;利用课堂突发事件临时创造案例等,真正让学生在“动中学”,在“活中学”。但不管使用何种展示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或情境当中,为后面的分析探究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在展示案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要做好展示案例前的准备工作,要吃透教材和案例,设计好案例的展示方式,确定案例的焦点或主题,以便上课时能详尽描述给学生。

(2)课前教师要根据案例和教材内容,设置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去探索课本理论知识,尝试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案例问题;或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去感悟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设置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由案例到教材内容,难度适中,有针对性,寓“理”于“问题”、寓“理”于“情境”之中。

3、案例的探究分析

学生运用教材中刚学的或学过的理论知识、概念或其他课外知识对案例展开讨论。组织案例讨论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一般4-6人一组,小组讨论时学生相互发表各自的见解,设有小组发言人、记录员,记录发言要点、探究思路及存在的疑难点,作好小组发言的准备并积极发言。其他小组提出补充意见或反对意见,也可从其他方面另行探究分析。然后学生或教师对案例讨论作总结,针对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全班讨论或辩论,教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迪,从中得到启发教育或产生新的知识,达到以“例”

明“理”,以“理”释“例”,以“例”明“德”,以“理”导“行”的目的,在实行智育的同时实施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讨论案例时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这样可以加强师生的交流。教师要深入学生随时掌握学生讨论的情况,如发现讨论偏离案例、教材或由于案例的复杂性导致讨论中断时,要加以引导、启发,以免学生讨论案例时走弯路,甚至步入误区,难以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掌握主要的理论知识。

(2)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就不同观点展开争论、辩论,学生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使得教学案例及教学内容不断延伸、扩展、迁移、升华,从而获得更多的新知识,也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强化。(3)要不断提升驾驭课堂能力。讨论案例时有可能出现“冷场”或“哄场”、冷眼旁观与积极参与在课堂并存的现象,甚至对有争议的问题发生争吵等,教师要有良好的掌控课堂的能力,适时控制课堂。

(4)要及时做好纠错补偏工作。案例可能使学生形成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或有时案例展现出来的信息可能暗含消极的影响,这样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教师要用正确的言论思想适时教育引导学生,以免学生误入歧途。

如学习“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联系和区别”时,我设计了如下案例: 初二学生张小明,父母非常溺爱,结识了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经常出入营业性歌舞厅、网吧。由于父母给的零花钱不够,开始了小偷小摸,被学校警告处分。毕业后,恶性不改,又染上毒瘾,为了筹足足够的钱,先后抢劫、盗窃人民币3万多元,在一次严打中被抓,依法判处有期徒刑8年。

通过这一案例,让学生对什么是一般违法、什么是犯罪,它们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法律制裁等知识进一步深入,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所隐含的理论问题——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拓展延伸出张小鹏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等思考。

4、总结点评

教师总结点评是案例教学法的归宿。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学生讨论案例的优缺点,分析案例问题的疑难点,有针对性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针对性地点拨,教师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探究解决案例问题,和学生一起总结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教会学生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案例或实际问题。教师在总结点评中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对理

论知识的运用,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热点、时政焦点及自身实际问题,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延伸、应用,内化为自己的具体行动。

三、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运用中的作用

1.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在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的课堂中,尽管学生有时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孤立的易遗忘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

2.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

3.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社会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亲自体验感受,从而缩短理论和实践间的距离。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品德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真实的案例,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兴

四、对案例教学法的思考与建议

虽然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案例运用得越多越好,这样会把品德课上成“故事会”课,学生会迷失方向,只顾听案例而忽视了案例所反映的道理。教学中所引的案例应有的放矢,能与所授知识点紧密结合,而不能只停留在事例的简单堆砌上,我认为选用案例还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正面性。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应慎用、少用。

注重时效性。引用的案例不应是陈年旧事,而应紧跟形势,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如讲我国的科技发展时,可举神舟七号飞向太空的事,而不能老是列举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的事,只有运用这种新鲜的时政新闻,切中学生的关注点,才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完成学习任务。

注重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举案例应形象、生动,生活化、通俗化,适合学生的口味,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注意精确性。引用的案例应尽量真实具体,不宜胡编乱造,不能自圆其说。注重本地性。引用的案例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与己有关,而不是遥不可及、关系不大。

篇3:浅析活动教学参与式策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 挖掘思想品德教材, 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熟悉教材, 深入挖掘, 做到融会贯通, 同时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张与提炼, 整合教育资源, 善于捕捉与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信息, 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1.1 现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为政治教师进行情感教学提供有利条件。以人教版为例, 主要对学生进行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教育, 使他们感受生命的可贵、体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关系、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崇高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 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热爱和平。这些内容都是情感教育的最佳素材。

1.2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情感, 在这一点上, 思想品德课是与其它学科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 做到有理、有据, 以理育情。例如《灿烂的中华文化》, 介绍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还渗透着激发学生“爱华中华”的荣誉感与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内容。

1.3 教材中的情感并不直接的展现在读者眼前, 而以显性和隐性地文字呈现。所谓显性情感, 是指通过阅读文字、浏览图片, 让人能直接感受的情感, 学生就能把握住文中所渲染的情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老师也能很轻松地引导学生去感受情感, 教学就会很顺利。但遇到隐形情感的文章时, 整个教学就不那么容易了, 原因在于不能把隐形情感发掘出来。所谓隐形情感, 是指文章内容主要反映客观事实, 不带明显的情感色彩。这类文章中情感是阴性的, 需要去感悟和体会。所以, 老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 要分辨好显性和阴性情感, 将阴性情感发掘出来, 将显性情感表达得更充分。

2 创设具有情感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与周围世界发生多种多样的联系, 因而对客观事物会采取这样那样的态度, 这种态度的内心体验就是情感。既然情感是客观事物在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那么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一定的情境, 通过氛围的渲染、情境的体验来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陶冶学生的情感。因此,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 学生身临其境, 触景生情, 在充满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 学得轻松愉快。

2.1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积极、亲切, 这样才能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 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当教师带面微笑, 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时, 学生也会因此感染积极情绪, 从而倍感亲切、温暖, 快乐之情油然而生。这样, 学生神经轻松, 情绪饱满, 也就会敞开心扉, 使课堂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从而更好地发挥主体功能。同时, 创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中, 教师不应是情感的传递者, 而应做到情感的促进者, 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极大的影响, 教师运用不同的情感进行教学, 学生也就会相应的做出不同的反应。

2.2 政治教师更充分认识学生对政治学习存在障碍这一客观事实。产生这种事实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 是由于政治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 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 社会上的拜金思想的诱惑, 重经济轻政治的倾向依然存在。因此, 教师在讲这些观念时, 应尽可能创设学生乐学的情景, 以情生情, 以理激情, 借景生情,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 以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比如, 可以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录像、音乐、小品、漫画、挂图等手段, 来展示直观、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 精心选择社会环境中积极光明的教育因素, 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途径, 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 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2.3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 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 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引发情感生成的情景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问题情景, 也可以是现代化媒体展现的反应现实的情景, 可以是语言情境, 也可以是景物情景, 一堂课如果没有情景, 情感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教学应当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 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

3 合作学习中要发挥情感因素

在政治教学中, 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积极的情感能创造有利学习的心理状态, 而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研究表明, 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 认知活动自动停止即使不停止, 认知活动也不会有实际的效果。因此, 在合作学习中要关注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3.1 情感的调控

课堂是教学的第一现场, 它能将情感信息第一时间反馈给老师。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察言观色”, 搜集信息,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准确有效的实施自我调控和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 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合作学习中, 每个学习者都是小组的一员, 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感。因此, 即使个人单独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问题, 他代表的也不仅仅是他个人, 他还代表他所在的整个小组。因而被评价的焦虑感降低。合作学习中, 学习者在向全班同学表达看法之前, 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 并且有机会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看法, 获得及时的反馈, 并进行必要的更正, 因此犯错误的机率降低, 成功的可能性加大, 因而被评价的焦虑感降低。

3.2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合作学习中, 学习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 每个人的贡献都是小组成功不可缺少的, 每个人的价值和重要性都在小组成绩中得以体现, 从而每个人的自尊都受到保护。因此,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能够巧妙采用各种方法, 以此来调整学生对教学内容与他们自身需要之间的关系,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以快乐的情感进行学习。比如在讲《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这节课时, 课前让学生收集材料、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整理资料并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这样学生在上课时由于准备的充分, 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并愿意为学习付出更大的努力, 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对学习的欲望更大。

3.3 有助于学习者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课堂是学习者进行学习, 教师进行教学的场所, 也是他们进行交流的社会环境。合作学习中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对政治学习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学习者的内心情感和人际关系对学习的成功作用更大。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必须进行交流, 交流无疑能促进相互了解和亲密关系的建立。从而使学习者之间更愿意互相帮助, 互相支持, 共同进步。

4 教师用自己的情感感化学生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 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 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 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长肩负的重大责任对他的精神世界--他的道德情操、智力素质、意志品质提出了许多要求。其中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 “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为此, 首先, 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 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 让学生据理力争,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 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 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 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更加热爱学习。其次, 在课堂上, 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 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 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从哪些方面证明这个问题”、“谁能想出其他异议”、“请你来试试, 好吗”之类的言语, 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要用真情感染学生, 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

综上所述, 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具有情感的教学氛围、在合作学习中要发挥情感因素、教师用自己的情感感化学生, 是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我相信, 在新课程背景下, 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不断丰富和发展。

摘要:情感教育对情感特征比较突出的初中生来说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情感教育和新课标的细致分析, 阐述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一系列策略。

关键词:情感教育,思想品德,策略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JI.B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3]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篇4:浅析活动教学参与式策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下面结合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材,着重探析思品课堂活动式教学的几种常见形式。

一课堂游戏,寓教于乐

初中学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开展课堂游戏完全符合孩子的天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还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如学习《信任无价》时,我就让学生三人一组,其中一个人背向其他两名同学站立,另外两个学生面对面、手挽手站好,背向站立的学生在询问其他两人准备好了的情况下向后倒下,让站在后面的两个学生接住,然后交换角色。活动结束后先让其他同学评价活动成功与否,并让表演的同学自己分析成败的原因。游戏让学生们懂得了别人的信任和鼓励的重要性,也要学会给自己身边的人多些信任和鼓励。

二小品表演,角色体验

这是一种依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设置情景,模拟现实,或围绕某一具体问题,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开展小品演出的活动。恰当地组织小品表演,不仅能够深化教育主题,还能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表演中,强化道德观念,塑造健康心理。如学习《做一个自信的人》时,可以布置三名学生分别表演演讲比赛的自信者、自负者、自卑者,并让其他学生猜测他们三人分别表现了什么,接着让表演者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表演,最后补充说明生活中类似的事例。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懂得了自信与自负的区别,明白了自卑是与自信相反的一种消极心理,从而得出我们要“做一个自信的人”这一结论。

三课堂辩论,明理践行

精心选择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辩题,由学生组成正反方,推选出四名同学充当辩手,要求学生恰当运用课堂及课外知识开展辩论,在自由辩论中其他学生也可以补充发言,最后由教师对双方辩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并由师生共同点评双方的辩论技巧、逻辑推理、语言表达能力等。这种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如在学习《拒绝不良诱惑》时,为使学生认清玩电子游戏的利弊,教师可组织一场“中学生玩电子游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对电子游戏的利弊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加强。课堂辩论还可以根据需要演化为主题班会、学习成果交流会等活动形式。

四情境活动,升华情感

在学习九年级《认识社会巨变》时,我先让学生列举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简洁的《国旗下的讲话》发言稿,并让学生对着黑板上面的国旗朗读自己写的作品,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操。这就是一种情境活动式教学,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出一種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起相应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

五视频播放,深化主题

选择合适的经典电影电视片段,或优秀的教育教学课件,在课堂内插播,能直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在学习《正视现实的压力》分析环境问题的原因时,我播放了一段“未来在你手中”的广告视频:优美的大自然、漫不经心的人、被戕害丢弃的弱小生灵……使学生在课堂短暂放松之余,获得强烈的心灵震撼,从而达到营造教学气氛、深化教学主题的目的。

六社会实践,发展能力

活动式教学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广泛收集资料,提出问题,又在相互合作中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的需要,到校外开展深入的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活动方式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与志愿者活动等。

课堂活动式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其开展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其有效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求知,让思品课堂在活动的引领下展现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姿态。

(作者单位:江西省井冈山中学)

篇5:浅析活动教学参与式策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天保口岸学校 廖开富 【摘要】:随着农村中学校园标准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我校的所有教室都配备了班班通或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也走进了思品课堂。不可否认在思品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但能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同样遇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本文,笔者将从多媒体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多媒体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四个方面来反思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实效和问题。

【关键词】: 多媒体 思想品德、必要性、优势、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中学校园标准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我校的所有教室都配备了班班通或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也走进了思品课堂。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多媒体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是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显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这种意义上说,实现多媒体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课改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2、是思想品德课自身的要求。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上普遍存在着“满堂灌”、“一言堂”等现象。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上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容器”,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侵蚀,因此对思想品德课越来越缺乏应有的兴趣和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就是把多媒体教育技术整合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去,突破“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传统模式,拓宽教与学的思路,激发学生在思维上和学习上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提高育人实效。

3、是多媒体自身特点决定的。

社会生活为思想品德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让思想品德课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逐步走向生活化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向。那么,如何激活这些素材,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呢?多媒体教育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以其丰富的色、声、图、文以及动感、技巧,生动、直观、及时、准确地传递着大量的社会生活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生活实践,从而提

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二、多媒体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确,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非智力因素的源泉。“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一语道出成功教育的突破口。“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作为手握导火线的教师能否点燃这把火,关键是能否找到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广大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得天独厚的优势,捕捉“兴奋点”,渗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充实和丰富课堂。巧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够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会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的特点,将多媒体运用到导课环节中,先声夺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人民版八年级上册第八课《做合格的消费者》中消费者的权益时,我播放了赵丽蓉的小品《打工奇遇》,通过观看小品中商家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类似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形象生动,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纳。在讲授《做诚信的人》时,虽然《狼来了》这个小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但我使用flash动画播放这个经典故事,生动的画面,温馨的记忆

还是马上唤醒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共鸣。《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对于初中生的认知来说,更容易接纳感性的东西,法律知识相对理性,不太容易被学生接纳吸收;因此要讲好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更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东西去感化学生,使单调、枯燥的法律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自觉去践行法律的要求。

比如我在讲授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时,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教育的权利,成年子女有赡养父母的权利,初中生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也要履行孝敬父母的义务,这既是传统美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是子女应尽的义务。由于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从小被父母长辈宠坏了,很多孩子都有唯我独尊的想法,体会不到父母对自己的抚养之恩,总觉得父母对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自己对父母的义务,等到父母老了再说吧!针对这种情况,在讲授这一部分时,我给学生们播放了由谭晶、杨坤演唱的公益宣传片《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段MV真实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无私奉献,父母也会日渐苍老,在MV的最后有这么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播放到这里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哭了,长时间不说话,我感到很欣慰,我知道他们的内心一定很感动,我只是告诉孩子们,今天回到家对父母说一句:“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帮助父母洗一次碗、扫一次地、在父母生日的时候送上自己温馨的祝福。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同时也很轻松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3、巧用多媒体,展示幽默艺术,实现思品课堂快乐教学。海菌兹·雷曼麦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所以教师采用诙谐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和精彩的漫画可以让课堂富有生机,让整个课堂充满快乐。

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爱在屋檐下》这一课,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生活图片回顾自己童年的生活场景,再次体验家庭的温馨,从而实现感情目标,这些但靠教师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传统课堂上难以完成的目标。如教学《坚强的意志》时,在理解“坚韧性”时我出示“挖水”的漫画,一个人在沙地挖水,连挖三口井都没有挖出水,最后失望而归的画面时,学生发出再挖一锄就见水了的感叹,为挖水人不能坚持而惋惜。这幅漫画说明做事情要有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否则会前功尽弃。利用这幅漫画引申讲解,使学生轻

易地理解了坚韧性的含义。

4、利用多媒体课件,有效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思想品德课中的一些道理、观点,往往比较抽象,很多法律条文和规定与学生的联系不是很密切,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我在讲授法律内容时,一般都是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典型的案例,通过讲解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比如我在讲授《财产属于谁》时,由于涉及确认财产所有权的归属,以及停止侵害、返还财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多种维权方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我就给学生们播放了一个《退伍安置费应当归谁》的真实案例,在这个案例中就涉及了这几种维权方式,通过真实的案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掌握了,课堂效率当然也就提高了。

比如在讲《欢快的青春节拍》一课,单纯的说教很难实现让学生体验青春魅力的教学目标,而选用校园歌曲《同桌的你》、《青春无悔》,青少年影片《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不哭》等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很容易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都需要对问题解决的过程、结果及所采取的方式、方法、策略等进行检查训练、反思概括,从而检测课堂授课效果,巩固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练习一些习题,在我们学校现有的条件下,每节课都给学生印资料不太现实,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多媒体或电子白板给学生展示一些习题,我一般会通过多媒体课件以醒目的方式提醒学生探究结果是否正确。对于学生共性的问题,我会通过课件展示的方式,集中进行讲解,强化学

生的记忆,巩固教学内容。

三、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客观地说,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率。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在课件的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影响了教师基本教学素质的提高,降低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声誉,弱化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不正确运用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重复教材内容。在课件的内容上,有的把教材的内容大量复制在课件上。有的是教材上的文字内容,有的是教材上设置的情景,有的是教材上的漫画,没有新意,没有创造。本来通过引导学生看书可以解决的问题,却把它搬到课件上,淡化了教材的作用,把课件当作无粉尘的黑板,贬低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特有魅力。

第二:使用过于频繁。有的课件内容繁多,既有文字又有漫画,还有影像资料,在课堂上频繁出现,一节课变成了课件的演示课,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由于课件内容多,转瞬即逝,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目标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使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心目中失去了新鲜感,课件使用泛化。

第三:代替板书。利用课件代替板书,是使用课件者比较普遍的现象,黑板上整节课不写一个字,长期以往,教师的板书基本功得不到提高。

第四:取舍不当、时间分配不合理。

传播媒介的发达使得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可供选择的资料很多,不知该如何取舍。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就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同一类型的材料很多,并且都很不错,哪个都舍不得删掉,于是就把所有的我认为有用的材料都展示给学生,结果就造成课件过多,重复冗余,时间还不够用。

第五:顾此失彼。有的课件由于内容太多,讲课老师频繁操作,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制作和演示课件上,忽略了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补充、提升,颠倒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但学生如过眼烟雾云,收获不大。

最后,多媒体课堂教学还存在教师操作不熟练问题。笔者发现在平时教学中,不少教师不运用多媒体,只是在公开课或观摩课时才用,往往由于不熟练,操作不规范而错误百出,不但没有发挥出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有的作用,而且适得其反,对课堂教学造成干扰。更有甚者,上课时由于操作不熟练,不得不由其他教师帮助自己完成多媒体教学的操作。

鉴于上述种种情况,为了保证新课改健康顺利实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我们认为:多媒体课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多媒体的应用应以适用为主,避免过分花哨。

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一方面可以通过直观的形式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解决重要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强学生听课的兴趣和主动性,即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授课的“深入浅出”提高教学的效率,使得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舍不得割爱,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其实有时用得不当或过度,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绝对不能只求表面的热闹,而忽视课堂本身的任务和重点,应有目的、有计划、恰如其分地用好。

2、多媒体运用材料应避免多而不精,要具备典型性

其实不仅是多媒体运用材料,在平时的每堂课上,凡是要举例的,例子不在多,而最好都是能够一堂课围绕一个典型的例子展开分析,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一个问题或一个现象进行较全面和深入的分析、理解,能从认识问题到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从多个例子中听新鲜,光有兴趣而不培养能力。

3、多媒体运用不能完全代替板书

现实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开了粉笔和黑板,一堂课下来黑板上干干净净。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会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到多媒体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

4.教师要努力提高利用互联网筛选知识的能力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其实现代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制作一课比较成功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教材和教学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综合编排有关材料,甚至画面的制作,录像的剪辑,音乐的选择等,都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师通过自制课件,在教学实践中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总而言之,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和教师相比,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将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相互补充,并加以完善,必将大大优化政治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教学》(主编:程光泉,北京师范大学主办2008年6、9期)

2、《新课程的教学观》(主编:周小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3、《现代教育技术[M]》傅钢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4-1

4、《对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几点粗浅看法[J]》汤美娟职业教育 5、2007/2《宁夏教育科研》第90期《运用多媒体技术

篇6:浅析活动教学参与式策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南充市南部县铁鞭小学魏云昱

魏云昱,男,汉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中学一级教师,学校教导主任,现年44岁。2006年4月被评为“南充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007年9月评为“南充市专业学科带头人”; 2009年9月被南充市委、市政府评为“南充市优秀教师”; 2010年9月被评为 “四川省农村初中骨干教师”; 2011年11月本人荣获南部县初中教学质量先进个人。电话:***QQ :315729627

摘要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通过音频、视频等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课的多媒体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是更好地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 思想品德;多媒体;教学运用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开展基础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为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而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学生带进虚拟的世界,并使枯燥乏味的政治道理变得形象生动。

一、思想品德课与多媒体教学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中考学科,同时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及教师的传统教育方法,使学生 1

往往感到思想品德课很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运用,打破了过去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创新精神。

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直观的特点。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引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让学生在教学中耳闻其声、眼见其形,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教材,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1、巧设话题,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目标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讲授七年级《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课的时候,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片段,同时配以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变化的画面,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巨大变化,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利用动画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动画是当前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的一种媒体表现形式,在思想品德课中适当运用动画可以迅速把学生引入动画情境,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时,学生已懂得我国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尤其是森林资源遭到乱砍

滥伐的情况十分严重。这时再出示一幅《落泪的地球》的漫画,让学生思考发言,并联系实际谈谈有何体会,深刻地体会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保护环境必须从自身做起,从而激发了学生心中的共鸣:“爱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是要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关系达到和谐统一。以往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收效甚微。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特有的形象、逼真的画面、富有情感的声音,再加上教师适时恰当的讲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不断探索,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逐步缩小,师生共同针对教材内容与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就使师生之间的这种教学交流逐渐变成情感交流、心灵交流,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多媒体运用要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技术走进思想品德课堂,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既突出了多媒体的示范、指导、激趣作用,又充分发挥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还应遵循相应原则。

1、适度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注意的发生和保持,均以一定的兴趣为条件,而兴趣对保持有意注意,提高学生主动性具有支持作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能引起并保持学生兴趣,然而多媒体的使用也不能过度。

2、实效原则。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媒体手段和表现形式,做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以达到使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制作课件时,选材一定要新颖、典型、贴切学生实际,制作的画面要清晰、声音要清楚、文字量不要过多。只有高质量的课件,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增强教材的信度。

3、互动原则。现代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种智慧与情感交融的互动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要防止因使用多媒体手段而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饱满的情感、积极的思维、巧妙的组织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其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积极互动。

四、思想品德课运用多媒体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一方面大大促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教师的不恰当使用或是对多媒体教学的定位认知不准确造成的。

1、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导致教师备课准备不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让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师的唯一教学手段,这就造成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过度依赖,造成部分教师备课不积极主动,也使得部分教师在课程的准备上不足,只是针对多媒体情景教学的讨论而讨论,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要明确主辅,切忌本末倒置。

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应是为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而服务的。如果过分注重图片的设计,声音的选配,动画的设置等,就难免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变成多媒体展示教学,虽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无益于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完成。

3、要注重多媒体信息之间的有效搭配。

思想品德教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在于考查学生是否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哲学思维,.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适时使多媒体信息之间进行艺术配合,效果会很好。同时,也要尽可能避免无关的或互相矛盾的多媒体信息的同时呈现。

总之,现代化教学手段课件的应用,使传统课堂教学不便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扩大了信息,充实了容量,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生动,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为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拓展了空间,增强了感染力,促进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教学、高效教学。

篇7: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中的运用

“情境”是中国古代文化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这是有情之境,和谐之境。这一概念用于课堂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其教育目的是以情感的激发与调动为核心,让师生与教材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从而达到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可见,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心理需求入手,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的发展,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运用好情景教学呢?

一、以情激情,创设氛围

没有情感的教学,可以说是没有活力的教学,没有生命力的教学,就更谈不上是教学的艺术,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传递的情感不仅有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还有教学内容的情感。教学过程是情感的发展过程,人的情感总是随时随地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教师情感应自然而真诚,可以通过幽默、多彩、温情的语言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产生一种亲近感,听课轻松愉快,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本人的情感因素来感化学生,从而调动师生一起学、一起想、一起爱、一起恨,人人思想感情上引起振动,产生共鸣,使学生接受知识陶冶精神情操升华思想。如我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课题为《爱的冲突》,教师以一位母亲的身份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与儿子的“爱的冲突”,并给同学们朗读了儿子考上研究生后给母亲的一封深情的感谢信。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位同学的心灵,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从而使同学们在生活中能体谅、理解父母,这样,同学们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兹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诗句的深层内涵。学生就会从心灵深处发出;天底下,父母的关爱,是无私的,不需任何回报的,唯一的,最伟大的爱,教育效果水到渠成。

二、故事激趣,创设氛围

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意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小学生是这样,初中学生也不例外,老师一提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会聚精会神地用渴望的目光盯着你。其实,思想品德课教材是以故事、事例为基本线索,从故事、事例中阐明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如:在上《我和父母》一文时,我以故事为切入点,给学生讲述几个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得子女生命的故事,强化“爱”的情感体验。当我讲到最后一个故事:我的一位女同学,在离县城一百余公里的边远乡工作,生孩子时,由于经济困难,离医院又远,在家里降生,出现了难产,结果在生死挣扎中,保住了孩子,丢了自己的生命,现在这位男孩已经高中毕业考取了某省师范大学了。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人人感动得流下了悲伤的眼泪,深切地感受了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此时,我再及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对父母的感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又是学生自己的经历,很多学生讲述了父母关心自己的故事,非常感人。这就达到了学生愿意听、乐意学的效果。

三、引入漫画,创设氛围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充分利用漫画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漫画题材内容来源于冬小麦,服务于生活,漫画以其形象、生动、夸张、幽默、辛辣的形式表达出深刻的寓意,其知识容量超过了文字叙述,并能把复杂的关系简明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理解,激发情思,发出笑声,陶冶情操。在讲授坚强意志的表现时,我将两幅漫画《龟兔赛跑》、《挖井》投上屏幕。同学们对此都笑着讨论开了。通过这两幅漫画引出了只要能坚持到底,就会取得成功,否则就可能前功尽弃,一事无成。这样,同学们在笑声中得到启示,明白了道理,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会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角色扮演,创设氛围

角色扮演是通过模访教学内容的角色行为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是让学生以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表演出自己心理或行为问题,进而起到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心理素质的作用。如我讲到“认识新同学”时,让学生表演与新同学见面的情景,表演赞扬别人,喜欢或讨厌别人的情景。我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时,让一个学生表演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另一位助理也重复表演他的行为,这样可以重现事实,帮助学生通过他人的表现认识问题,反省,认识自我。如我让一个同学上台表演乱扔垃圾,台下的同学在笑声中就认识到完善自我,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角色扮演生动有趣,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还可以促进班级内思想感情的交流,提高社交能力。

五、利用游戏,创设氛围

一位心理专家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源泉。”游戏是青少年普遍喜欢的活动,有益的游戏能给人以快乐,从中受到教育。如:在上《人生多彩》一文时,我采用了撕生命游戏,我是这样进行的:如果你能活99岁,用一张0—99刻度的纸条来代替你99年的生命岁月,把你已经走过的人生撕下来放在桌上,好好想想你希望自己什么时候事业有成,找到那个年龄,把以后的人生也撕下来的在桌上,那么你手上的就是你现在到成功用来奋斗,用来创造自己美好价值的人生时间了。但是,你不能不吃不睡,所以至少还要撕掉手中1/3的时间,然后把你手上的和已撕掉的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1、此时当你拿着剩下的生命时光时,你有何感想?

2、从此刻开始,你有何打算?从而在游戏中让学生意识到生命如此的短暂,让学生珍爱生命,感悟人生。

由此可见,情境教学是规律可循的,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来灵活运用,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学故事

比赛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来到这里旅游。但在它未经开垦以前,这里不过是一个封闭的落后的偏僻的地方,这儿的人从小到大都从未走出过沙漠。据说,这里的人不是不愿意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因为他们无论怎样尝试都走不出去。

有一个叫肯?莱文的人听说这个奇怪的说法,他来到这里向这里的人打听原因,问了许多人,得到的答案都一样:从这里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还是会转回到出发的地方。真的有这么的事?肯?莱文决定亲自尝试一下,他做了一个试验,从比赛尔村出发往北走,结果用了三天半的时间走了出来。但是比赛尔人为什么都那样说呢?肯?莱文怎么也想不通,最后他雇了一个比赛尔当地人,让他带路,看看究竟是因为什么、他们带了足够食用半个月的食物和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莱莱文什么也不说,跟着那个当地人身后?

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400公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走回了比赛尔。不过这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赛尔之所以走不出沙漠,是因为他们根本不认识北极星,他们只是按照自己所想的前进?

在试验结束后,肯?莱文告诉当地人: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背面那颗星星走,就一定能走出沙漠。当地人照着这些话去做,果然走到了大漠边上。从此,当地人奉肯?莱文为比赛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有中央。铜像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

人生感言:

篇8:浅析活动教学参与式策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强调真实性, 让学生信任榜样

榜样的使用一定要得当, 合理的引入一些榜样才能够真正为课堂教学带来推动作用。首先, 榜样一定要强调真实性, 只有让学生信任的榜样形象才能够更好的让他们接受, 这样的榜样才能够具备更深的引导与启发价值。教师要让榜样的确立和教学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 最好是选取那些和大家的生活相关的人物或者事迹作为榜样。这样的榜样首先易于被学生理解, 这些熟悉的人物与事件也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只有真实具体的榜样才能够带给学生更为深刻的触动, 这样的榜样才能够更好的为教学过程提供积极的辅助功效。

《扬起自信的风帆》是很富启发性的一节教学内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们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而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一种新的同一性或自我认同感。在这一阶段, 青少年们必须思考自己所有已掌握的信息, 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认知, 以便确定自己是谁, 以及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要获得自我同一性, 就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因此, 在这一阶段自信心的树立显得尤为重要, 本堂课就是根据树立自信心这一主题而设计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 并且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氛围中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我会有意识的给学生们列举一些和他们十分贴近的榜样。我会以班级内性格开朗以及自我认知完整, 并且具备良好的自信心的学生为范例, 让学生对比自己和这个同学的差异。有的学生说道和这位同学比起来自己不知道应当如何和其他同学更好的交流, 也有学生说道自己的兴趣爱好很局限, 而这个同学很擅长各种体育项目。就这样, 无形中大家在这个非常熟悉的小榜样下对于自我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 大家也意识到构建自信心对于自己的成长可以起到的积极作用。这个榜样不仅真实可信, 而且就在学生身边, 因此很具感染力。这样的榜样才是好的教学范例, 才能够为知识教学带来更好的辅助功效。

二、把握多样性, 使榜样易于学习接受

榜样在确立时同样应当把握多样性原则, 这样才能够更易于学生学习与接受。多样性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榜样在确立时应当有所不同, 随着教学重点以及教学目标的转变榜样在确立时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多样性的榜样往往能够更好的为教学过程提供支撑。另一方面, 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认知层面, 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的榜样来为知识教学提供辅助。无论是名人明星还是历史中的人物, 学生们自然各有偏好。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学中榜样的选取对象, 只有多样化的确立榜样才能够让教学过程更为高效。

在教学《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这一课时, 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类型选择不同的榜样。例如有些学生喜欢追星, 教师可以从学生热捧的“明星族类”中选取典型, 提供不怕艰难困苦直至获得成功的偶像榜样;有些学生喜欢历史, 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中选取既体现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 又蕴含时代精神的榜样去教育学生。尽管呈现的是不同的事例, 但这些榜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就是他们的成功不是轻而易举得到的, 而是通过不断努力奋斗得来的。多样化的选取榜样不仅更具说服力, 能够影响不同类型的学生, 这也能够带给学生们更为深入的启发, 让大家对于教学内容有更好的体验。

三、凸现时代性, 使榜样具有号召力

榜样在列举时同样应当凸现时代性, 要紧密和当下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这样才更具说服力。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喜欢列举久远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这些范例和学生生活的时代背景相隔甚远, 不少学生甚至对于这些内容毫无认知。这就很难发挥榜样的影响效用, 这样的榜样列举显然无法体现良好的教学辅助作用。因此,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要结合时代性来列举那些更具号召力的榜样, 这样才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推动作用。

在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节内容时, 教师在列举榜样时应当深度结合当前我国大力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确立合适的范例。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当今时代呼唤和需要的榜样, 这些榜样应该是反映时代发展的新面貌, 而不是陈旧的形象。比如说发展经济方面, 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可持续的发展, 与过去只是要求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忽视环境的保护的行为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尽量多举一些保护环境的例子, 而不能总举以前的事例, 同样, 教师可以采取将两者对比的方式来呼吁学生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只有和时代背景深度结合的榜样才能够更好的说明问题, 这也是对于知识教学的一种深化。

上一篇:学校各部室制度职责下一篇:中职计算机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