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教学需要制定相适应的中国钢琴音乐教材和教法

2022-09-12

远在汉唐时期, 华夏文明对于外来文化——音乐也好、器乐也好……都显示出极强的吸收, 转化能力, 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将其溶入本民族的文化中, 在汲取营养的同时不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 尤其是在音乐的表达上, 体现了其无穷的艺术魅力和韵味。但自从“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文化, 已逐渐失去了“汉唐盛世”时期对外族音乐文化兼容, 以及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独特性的热爱与执著, 这在目前的中国钢琴教学体制中可见一斑。

钢琴传入我国已有百年历史, 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 直至目前培养音乐人才和音乐教师的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校所执行的教学大纲, 使用的教材完全以西方钢琴教育体制、音乐文化为框架, 从指法-练习曲-乐曲绝大多数是西方音乐作品为主导, 我们的音乐人才整天浸泡在他国的音乐语言与文化中, 对本国的民族音乐, 无论是技法上还是理解上都差强人意, 有些甚至贬低、鄙视本国的音乐文化与作品。

这些问题十分令人堪忧, 一个国家的音乐是以本国文化为载体, 传达和表述本国的文化历史发展与进程, 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标志。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音乐失去其特有的民族音调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它丢弃的是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与民族文化精神。长此以往, 会最终失去自己的音乐语言与音乐特色, 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将不仅是遗憾, 更是耻辱!

因此在钢琴教学上, 我们应制定出相适应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教材与教学。

1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教材的编写与制定

中国的音乐文化追求的是“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中和、敦厚的美学意蕴, 在和声以及旋律的写作上不同于西方音乐作品, 中国音乐作品讲究韵味, 和声多用四度、五度、八度, 追求空泛、悠远的朦胧意境, 不同与西方作品多以三度叠加的和弦为主;中国音乐的旋律是以单线条为主, 呈“平面化”, 西方音乐旋律以对位为主, 讲究的是“立体化”。在基本的指法练习上, 西方的《哈农指法练习》显然不太适应对于中国音乐作品的基本功训练, 以及演奏的需要。因此在吸收《哈农指法练习》的同时, 我们应制定出《中国五声音阶的指法练习》 (当然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指法练习) , 并编写相应练习曲教材, 取代以拜厄、车尔尼、等西方练习曲集的主导位置, 让学生浸润在民族音乐语言中为演奏好中国的音乐作品, 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并培养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情感。在此基础上, 乐曲的编写应由低到高, 与指法、练习曲要有相对应难度的音乐作品, 以此来打破目前以巴赫、贝多芬、肖邦等外国音乐家作品为模式的钢琴教学。

我国的钢琴作品创作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 走过的是一条艰辛而又漫长的道路。著名作曲家贺绿汀与老志城的南北《牧童短笛》到江文也《乡土节令诗曲》、《小奏鸣曲》, 汪立三《他山集》、《蓝花花》, 陈怡《钢琴协奏曲》、《多耶》, 丁善德《春之旅》、《第一新疆舞曲》至现代钢琴作品赵晓生《太极》, 陈其钢《京剧瞬间》, 以及极富地方特点的钢琴作品, 黄容赞《两首广东音乐》、陈培勋《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四首》, 黄虎威的《巴山蜀画》, 和一些中国古典名曲的改编曲《二泉映月》、《梅花三弄》、《夕阳箫鼓》等,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钢琴创作正在努力的向民族化发展, 虽然不很完善但毕竟是“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在此, 我们应该清楚的意识到——形成钢琴教材民族化的过程, 需要一代甚至是几代音乐人的共同坚持不懈的努力, 来最终完善中国钢琴教学民族化的教育体系。这个问题尤其在目前, 这样一个音乐创作与音乐价值多元化的创新时代, 显得更为重要, 也更为迫在眉睫。

由于中国本民族乐器, 以丝竹、吹奏类为主, 几乎没有键盘类乐器。在中国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 要体现钢琴教材的民族化这一特点, 是必然会涉及到这些民族乐器音色模仿的问题。

而我们现在由于使用的是西方钢琴教育体系中的指法练习, 使得学生演奏中国作品时, 会遇到一些技术弹奏问题。 (如在涉及到民族乐器音色模仿上, 觉得十分不自在, 或者是吃力, 结果许多学生就不愿意演奏中国钢琴作品。) 探寻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指法上的差异——这主要是中西方音乐作品中, 音程结构差异而引起的指法习惯的区别;二是:运用钢琴来表现民族乐器时, 学生对于民族乐器音色与演奏特点的陌生。因此, 我们在创作上应充分注意到中国音乐作品中, 涉及大量的对于民乐音色模仿的显著特点。在教材编写上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 应该为学生编写模仿常见民乐音色的练习曲与乐曲,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民乐音色与演奏技巧,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演奏民族钢琴曲的弹奏技巧, 同时也是将音乐作品中所特有的民族音乐意蕴, 进行更好表达的基础。

这就需要我们走出从哈农——拜厄——车尔尼——巴赫、贝多芬……的西方钢琴教学模式, 进入到以中国五声音阶指法练习—中国钢琴练习曲——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钢琴教学体系中。

2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教学

中国的文化, 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在绘画上, 文人都极为追求精神的意境, 而在十分重视韵味的文化背景下, 中国音乐就不可避免的具有同样深沉的意蕴。因此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上, 这种韵味的表达是中国音乐作品的精髓、灵魂所在。

对于中国的钢琴教学来说, 其演奏技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音乐作品的演奏讲究声韵, 与气韵的结合。声韵是与演奏者息息相关的, 在演奏中把握音的虚实、节奏的处理, 以及演奏技法上的处理;气韵, 则体现在音乐作品的风格和演奏者对于这种风格的把握与理解, 这不仅需要有着扎实的钢琴演奏基本功, 更要有着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

除此之外, 演奏技法民族特色的另一领域, 是对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模仿, 使得作品富于浓郁的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在钢琴改编曲《二泉映月》中, 不仅保留原有作品的风格与特色的精华部分, 而且加入富有二胡表现风格的滑音处理。对于演奏者来说, 需要的不仅是指尖力度、触键面的大小掌握, 而且需要演奏者对于二胡音色, 以及演奏手段有一定了解;在《夕阳箫鼓》这首乐曲中, 更是调动钢琴的各种表现音色来渲染中国民乐的神韵和意境, 勾勒出一幅清晰淡雅的中国水墨画;《百鸟朝凤》中则有模仿板胡、二胡、唢呐等民乐, 这对于中国音乐作品在教学与演奏时音色、踏板、技法的使用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在教学中, 需要对民族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手法上给予讲解, 利于学生更好把握演奏的技巧和音乐作品风格, 这对于演奏好这类改编曲,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的关键。

总体而言,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有进步, 但还远远不够。我们虽然编写出了中国《五声音阶指法练习》, 但是无论是从它的普及程度, 还是演奏的实用程度上, 都不尽人意。近年来还有不少留居海外的中国钢琴家, 为促进中国儿童钢琴水平的发展, 编写了多部儿童钢琴曲集, 这本是一件十分值得高兴的事情, 目前适合中国儿童弹奏的钢琴曲目实在太少。但令人尴尬的是, 他们献给中国儿童的钢琴曲集, 却还是以他国的音乐语言为核心和主导而编写的, 虽说是为了让中国的孩子们, 能更好的了解他国的音乐文化, 但是问题在于, 作为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又该如何去面对和理解呢?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一个问题——音乐语言与民族情结的关系, 虽然我们不能给音乐背负太多的民族文化、民族情感教育的大帽子, 可是我们又不得不认识到, 音乐它具有这样一个重要的功能——它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进程的一个标志, 也是一个民族时代的精神文化符号, 所以钢琴教材、教学民族化的进程是大势所趋, 同时也是改变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体制的一个开始。

3 结语

我们已经接受了百年多的西方钢琴教材与教学的体系, 相信是时候该回归到本民族的音乐中来了。古语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已经吸收了西方音乐教育达百年之久的中国音乐教育, 相信应该充分理解了西方音乐教育体制, 其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法等等, 如果说以前一直是在学习和借鉴, 那么此时应该是将其包容在我们的音乐文化中。

在面对着历史的发展潮流与时代呼声的大环境下, 我们的钢琴音乐教育, 应立足在本国的音乐文化土壤中, 确立以中国的音乐教材、教法为核心, 并兼容西方钢琴音乐教育的精髓, 充分展现中国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和意蕴, 以重现“汉唐盛世”时音乐文化的兼容特色!

摘要:我国各高校的钢琴教学, 是以西方钢琴教育体系为主导的模式, 而这一现状的长期存在对于我国自身的音乐文化教育是十分不利的。针对这样的情况, 笔者认为中国的钢琴教学从教材的编制上应以指法练习-练习曲-各相应程度的乐曲, 这三个主要环节上突出中国音乐技巧的特征以及语言的特色;在教法上要制定与教材相应的教学方式, 以便能更好的表现和突出中国音乐文化的特点。

关键词:音乐教材,演奏技法,意蕴

参考文献

[1] 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2] 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 1996.

[3] 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史稿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8.

[4] 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11~32.

上一篇: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简析下一篇:谈外科休克病人的抢救与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