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4-04-19

浅谈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精选10篇)

篇1:浅谈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单位 房山区第二职业高中 姓名 于 娟

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从功能上来看,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语文技能的训练和形成,智力的开掘和发展,思想道德情操的净化和提高,几乎都包融在阅读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分析课文、多角度评价人物,着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思维、批判性思维;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总之,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训练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另外,深入地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训练创造思维的成分,这也是必不可少的。

浅谈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承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当前摆在我们语文教育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从功能上来看,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语文技能的训练和形成,智力的开掘和发展,思想道德情操的净化和提高,几乎都包融在阅读教学之中。我们可以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表层——识字、释词、理解文章内容:浅层——引导学生探索文章的思路和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技巧;深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评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的老师还只是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停留在上述的“浅层”这一层次上,很少,甚至是没有注意到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认为,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具体的需要,把阅读教学的过程按照由浅入深,从理解到创造的顺序,精心地设计问题,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相机诱导点拨。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分析课文、多角度评价人物,着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训练发散思维,就是要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侧面思考问题,善于进行多向思维,通过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一篇课文,若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科学分析,就能得出多种正确的结论;对于课文中的人物,特别是文学作品中那些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若能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去评价这些人物,往往也能取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某教师在通讯《冰河英雄》这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她给学生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请你们从多角度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们凝神片刻之后就纷纷争先举手回答;“以前都说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没想到也有威廉斯这样舍己救人的英雄。”“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威廉斯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这一次飞机失事使他成了一名英雄。”“威廉斯舍身救人,他是个英雄,但我认为他也是一个罪人,因为他的死将使他正在调查的那家银行的案件难产,如果他的死使那个案件无法告破的话,那会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同样的,引导学生多角度评价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如“玛蒂尔德”这个形象,学生可以褒,也可以贬;“夏洛克”的行动,可以否定,也可以肯定;“周朴园”这一人物,可以找出其凶恶狠毒的兽性,也可以找出其怀旧、脆弱的一面。不强求答案的统一性,这就有利于学生的思想自由翱翔,是创新机制的披挂形式。

二、巧设“空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无限时空,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教学艺术的“空白”,就内容来说,是指老师未明确的部分或暗示的东西;就时间来说,它又是指教师在一堂课的课中或课末,留给学生思考、回味或想象的“空白”。训练想象思维,要求老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力,使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经历,在其头脑中独立思考、想象和创造出新形象。如有位老师教《连升三级》一课,结尾时他留给学生这样的问题:“这些荒诞的事儿,你们以为是确有其事,还是艺人虚构?倘若是真有其事说明了什么?假如是虚构,意图何在?”这样引导目的是使学生思考的注意力从辩其真假,引向究其用心,于令人发笑的故事中去领悟深刻的哲理。但这位老师却引而不发,留下空白,任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挥,积极创造。

三、鼓励学生向课本发难,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就是要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则,敢于质疑,注意从众多可能思维材料中进行选择,以突出分析性、条理性、正确性和独立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中必不可少的成分。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教材和教参中的内容有不少地方是值得商榷的,甚至还有些地方存在明显的遗漏或错误,让学生向课本发难就是为了使学生养成不盲目接受,深入思考、敢于否定权威和勇于发表见解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如某教师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有位学生对课文的写作背景表示异议。他认为,作品中“淡淡的哀愁”不一定与“四·一二”政变有关,也许是家庭原因造成的。这个观点,当时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不以为然,但这位教师却予以鼓励。事后不久,语文权威刊物发表文章谈及《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时,其观点竟然与这个学生的观点吻合。像这种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而发现其中的“非”的思维方式,实际上就是创造性的思维。

总之,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训练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除了掌握一些训练的方法外,还要求我们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生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善于捕捉学生的创造灵感。另外,深入地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训练创造思维的成分,这也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我们真正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并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加以科学训练,我想我们是能够达到预计的效果的。

参考文献:

李暾 《现代语文教育漫谈》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7-12 《试论创造思维及其培养》 内蒙师范大学学报 1987年 第三期

篇2:浅谈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历年高考英语试卷中,篇章阅读理解试题始终是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所占分数比重最大,已经成为高考英语试题的主体。阅读理解是英语学习和英语测试的重要手段,也是英语的直接使用。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阅读不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型语言活动,而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劳动。但是,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时,学习方法是表面理解,死记硬背,在当时他们的学习尚能对付,到了高中,他们在做阅读理解等需要思维能力较强的习题时,就不能完全适应,开始觉得英语难学,成绩下降,要想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必须把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下面结合本人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具体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品质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索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趋向,如果学生对外语学习感兴趣,那么他就会感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地去思考所学的东西。怎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日本的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在下列情况下容易产生兴趣:(1)新奇的事物:(2)最有希望成功的事:(3)使之愉快事:(4)适合本人水平的活动。按心理学家的指示,结合英语阅读的特点,本人先从课文入手,找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如:BOOK 1 Unit4 阅读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The fish have very sharp teeth:they can eat a person in two minutes,leaving only the bones。”学生看到这句话感到非常新奇,有两分钟就能把人吃掉的鱼吗?他们急于想了解这种鱼的情况。那么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兴趣,补充一些浅显的、有趣的阅读文章,如:小故事、小幽默和科普文章,学生愿意读,而且能读懂,并给出一些相应的理解题目,要求他们边看文章,边积极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又如:在教学某些单元之前,老师可以先介绍一些与该单元有关的背景材料,导入新课。与学生谈论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他们就一定更想了解Walt Disney和他创建的Disneyland,通过手势和其它动作可使学生急于了解Body Language,在这样内驱力的驱使力下,学生的阅读效果一定会更佳。

二、利用课文教学,让学生开展思维活动。

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一个好的情景即设置学习中的障碍,激起学习中的疑问等,有利于开展联想、猜想或作出一些设想等思维活动。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阅读文章材料在丰富,涉及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体裁有记叙文,戏剧、书信、日记、说明文等,教师尽可以利用如此在丰富的材料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BOOK 2 Unit2 NO Smoking,Please时本人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以下问题:

1.HOW many people in China smoke at present? 2.Are most of the smokers in china male or female ? 3.Why does cigarette smoking cost the Chinese govermment more money? 4.How many packets of cigarette are smoked each day by Chinese? 5.What about the problem of cigarette smoking is Britain? 6.Why do so many people find it hard to give up smoking? 但仅停留下回答表面理解的问题是不够的,按高考英语《考纲》对阅读理解的具体要求,还应在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态度等理解能力方面下功夫,以培养学生通过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以逐步适应高考阅读能力的测试。本人认为,在学生回答一些简单问题之后,应设计一些深层理解题目,让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可以使学生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课文 NO smoking please 时,叫学生回答下列难度较大的问题: 1 What’s the writer trying to tell us with the text? 2.What do you think of smoking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 3.What should be done to encourage young people not to smoke ? 4.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an on smoking in public places? 又如:在课文教学时,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并说出段落大意,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以上练习,其能力要求高,学生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表面文字,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培养了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等思维方面的能力。

三、选择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在阅读能力的测试中,其中一项是测试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在做这类习题时学生可以尽可能地利用提供的文章的上下来猜测词义,即从已知推求未知。因此,要求学生对上下文部分进行逻辑推理,这样就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人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侧重对特定单词含义的理解,并且注重对不同含义的多义词和不同词性和同形词的理解。在练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已学过的单词但在句子的含义不同,也有一些单词还未学过,但从句子中可以猜出意思来,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碰到这些单词时我不马上叫学生查词典或意思给学生,而是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猜测词义。

如:

1、The Town Hall clock would strike twelve in twenty minutes.2、When they reached the fire ,they saw that it was very big.It could not spread to the north because of a wide river

3、Everyone ,who wants to improve his or her spoken

English ,can dial the hotline and talk with the host or hostess directly.又如:在阅读能力测试中,另一类题目是要求学生既理解字面的意义,也理解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并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引申,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如:

1、What the main point the writer is trying to make in the last paragraph?(NMET98)、What would be the title for the text/?(NME98)本人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选择各种题材的文章,并设计类似以上的题目,首先让学生自主解题,展开讨论,然后再总结讲评,对学生进行解题指导。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短文或段落的第1句是第2句,在许多情况下,文章的开关就是主题句,段落的开头就是段落的中心句,能归纳出主旨大意。但也有一些文章不是通过一两句话来表达中心的,这就要指导学生全面理解短文,抓住关键字眼或主要论题来归纳中心思想,另外还有些短文的核心观点设置在句尾或末段,也要求学生引起注意。在对学生进行解题指导时,还要求学生根据提问中某些关键词和短文中相应的内容加以逻辑推理,要弄清作者要阐述观点是什么,并强调不要脱离原文凭自己想象去胡乱推理,作题时,一字要在文中找到依据或理由。

通过以上两种类型题目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四、进行快速阅读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养成了一词一句仔细阅读的习惯,拿到文章就逐字逐句地读,或用手指指着每个字,而且注意力常集成于对个;别词句,片语的理解,忽视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些不良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势必制约阅读效率。所以,本人培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所指定的阅读的材料,要求他们迅速准确地寻找有关细节和回答阅读理解题所需要的事实及依据,了解并抓住文章的大意和主旨,使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文章中的关键的信息上,而不是单语片词上。如能经常地进行快速阅读学习,对提高学生思维的的敏捷性有很大的帮助。

篇3:浅谈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新《课标》把“发展思维能力”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在总目标中,提到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可见,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结合阅读教学的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留有思考的空间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阅读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阅读水平安排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真正有想象、思考的空间。

《我的叔叔于勒》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情节波澜曲折,构思巧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以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世态的炎凉,通过神情、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从而展现了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安排了改写和续写训练,部分同学从菲利普的角度写“我的弟弟于勒”,部分同学从于勒的角度写“这些年我的经历”,部分同学从船长的角度写“我眼中的于勒”,部分同学写“于勒发财以后”,部分同学写“菲利普一家旅游归来以后”。这样学生能更好地进入文本的情境,亲身体验,展开思考,充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有力地证明了“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重要性。

二、鼓励独特的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学生的个体发展水平和阅读体验都存在差异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不要让学生简单地回答“对不对”“是不是”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学生无须深入思考就可作出正确回答,有时也能猜对。阅读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指导阅读实践。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理解,根据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多提一些发散性问题,即需要从几个侧面解释或多种解释的问题。发散性问题的回答有一定难度,学生只要积极投入,读有所悟,老师就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引导。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创设一种平等、民主、自由、轻松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勇于质疑,提出合理的个性化见解。

教学《曹刿论战》时,我在学生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提问:“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鲁庄公真的鄙吗?”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出不同的感悟和体验。有的说:“庄公重视人才,启用曹刿,以国事为重,没有等级观念。”有的说:“庄公面对强大很多的齐国军队入侵,他没有消极投降,而是迎难而上,勇于抵御外敌入侵。”有的说:“庄公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条件,这说明他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这才是鲁国取胜的基础。”有的说:“庄公任人唯贤,曹刿能被任用,说明庄公是个明君。”有的说:“庄公能分析别人的建议,善于接受正确的意见。”有的说:“庄公能向曹刿这个武士请教取胜原因,说明他善于总结问题。”对于初中生而言,能根据自我感受实话实说,乃是求异思维的结晶,值得珍视。

三、体现发展的层次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区域是多维的、多层的、也是动态的。阅读教学中,要面向全体,认知个体,根据个体差异性,注重分层备教,准确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水平,制定多层次教学目标,启发点拨,引导阅读实践向多层次发展。

实践告诉我们,同层次目标的教学不能适应所有的学生,教学过程既要体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又要让那些优秀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在讲解完《记承天寺夜游》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感受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部分同学认为苏轼此时被贬到黄州,没有被繁忙的政务和官场的交际所羁绊,有闲适的心情来欣赏当晚的美景,心态是闲适的。对此,我加以肯定,因为古代好多失意官员都会让自己变为清闲的文人,才能像陶渊明一样“悠然见南山”。到此,我下结论说苏轼这样的大文豪甘于被贬,有的同学不认可我的观点了,认为苏轼如果真是闲人,为什么还要去寻张怀民,他在政务上应该是个闲人,其实他的内心并没有清闲,可能对自己被贬几年的生活无法释怀,可惜以前又找不到倾诉的对象。现在张怀民又被贬到这里,和自己有同样的遭遇,有了可以诉说的对象,可以互相安慰。这样的理解也符合当时苏轼的心境。此时,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深化了,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感受。这一深层次的认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互动、攀爬,慢慢体会到阅读要将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同时还要加入亲身体验,注意从字里行间去细细体味蕴含的道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四、呵护思维的火花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常用形式,它以某些已知信息为思维起点,采取推测、想象等方式,让思维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任意发散,重组记忆中和眼前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增强个体阅读实践,让学生运用推测、想象、猜想拓展思路,打破思维的定势。在教学中,应不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达,养成自觉阅读、自主探求的良好习惯,培养自主精神。

在七年级下册《黔之驴》一文的课后有这么一道练习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课文中的驴能否避免悲剧的发生?这一道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有的学生认为驴是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的,因为文中的虎不仅有吃驴的实力,而且有不吃到驴不罢休的坚持不懈的恒心。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在老虎第一次逃跑的时候,驴赶快去寻找主人,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超出我们老师的想象,如果不给他们思考的机会,必将扼杀他们的创新思维。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新问题,进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可以加强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广阔性、深刻性、新颖性等思维品质。

篇4:浅谈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学生;创造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创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这种阅读对培养人的能力、训练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智力、发掘作品的深层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一、处理好几种关系

(一)教师和读本的关系

史密斯(美国)在他的《阅读理解中的多样性》中说:“若教师不知道什么是创造性阅读,他就不知道如何促进或鼓励学生运用这种创造性阅读。”教师必须深入读本,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二)学生和读本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读本,走进读本,与读本进行广泛的对话交流。要给学生和读本独立对话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和质疑问难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读本的交流、感受、理解的过程中,达到提升的水平。

(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要建立创造性阅读状态的师生对话,蕴含教育学的相互倾听,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教师必须将民主、平等的意识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将自己看作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教师还要有激发学生对话热情的艺术。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与读本形成碰撞,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学生和学生的关系

学生之间就读本的对话是在解读读本的过程中自我与他人的交流过程。通过交流与碰撞而获得更深入的理解。教师要为学生之间的对话积极创造条件。

构建有效的小组讨论模式,让学生进行对话,让他们各抒己见,不断碰撞思维的火花。在小组交流中,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对话的机会。学生之间能彼此纠正错误,相互补充。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为学生对话搭建平台。课堂上学生既是提问者,又是解疑者。学生在解疑中不断地获取信息,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在课堂阅读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模式,代之以“训练”为主的教学结构,改变过去沉闷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和创新阅读能力。

(一)鼓励学生发现,引导学生质疑

质疑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加速器。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不仅要引导他们提出问题,还要协助他们解决问题。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大胆地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面进行批判、挑战、探索。这里有三个要害:一是质疑要注重“疑问”的“质量”;二是质疑不是乱疑、瞎疑;三是质疑中的“疑”未必能即时即地得到解决,应该有一定的时间宽限。

(二)引导学生积极交流、讨论

一个学生的发现,是有限的,不完善的,我们应当引导学生相互交流,集思广益,综合归纳成系统性的有较高价值的问题。而讨论,应是交流的最佳形式,讨论能使学生对作品的模糊的浅层感受变得清晰、深刻,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讨论是磨砺创造性思维的良方,学生的学习一般分为接受和发现两种,在课改理念中,倡导学生由他主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已成为共识。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有机地诱导学生在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地方设计问题,主动出击,阐述自己的观点,广泛地开展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就能不断磨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比较

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它不仅能打开思维的闸门,也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较法,可训练学生求异思维和求同心理。如对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的比较阅读: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写有《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同志“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也作《卜算

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的咏梅词昂扬奔放,乐观坚毅,一反陆游词的低沉抑郁、消极颓丧,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博大襟怀。教师引导学生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与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训练,能进一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巴甫洛夫曾说:“鸟儿要飞翔必须借助空气与翅膀;科学家要有所创造则必须占有事实和展开想象。”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想象犹如三棱镜,它能够创造出七彩人生。学生一旦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也就有了创造性。反之,没有丰富的想象,就没有创造。

三、把课外阅读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的延伸,也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同样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和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创造性阅读技巧大胆用于课外阅读之中,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将课堂教学中发现和讨论的成果,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在书面表达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作品的感情。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素质,以求巩固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中等教育质量[M].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10).

[2] 史密斯(美国).阅读理解中的多样性[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篇5:浅谈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说到底,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像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这种带有读者主观情感和意志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阅读。

在创造性阅读中,首先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思维,由一个象创造另一个形象。例如,周汝昌的《浅说一首<清明>绝句》,对“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作者抓住“纷纷”两字,从雨的特征,雨的精神,雨的境界,多层次进行剖析,指出还有一层被读者所忽略的意思,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不同的读者,会因为身份、地位、心境的不同而赋予“清明雨”不同的内涵,会联想到相关的人、事、物,于是山水草木,云气雨丝等都会在读者的脑海里作出新的诠释。而运用这些联想和想像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我们的阅读训练,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联想和想像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联想、去想像,海阔天空,甚至是异想天开。《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当代的中学生们能欣赏其“沉鱼落雁”之美貌,但决不会认同其“小心眼”及病恹恹的娇态,他们会从现代明星中去寻找载体,比如周迅、徐静蕾等,从而形成一个现代版的林黛玉。那是因为同样的作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意义,新的见解。所以,阅读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是一种整体感知。阅读后所产生的心理感触,是个性化的、人格化的,教师无法用任何标准去统一,否则,就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其次,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未确定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存在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

而作品意义的实现是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即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其作品中的空白填充起来,即“排除或填补未定点,空白或文本中的图式化的环节”,使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实现对作品的再创造课内的阅读训练,就是在教师的带动、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共同实现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并将文中的空白点加以具体化或明确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气氛。同时,尽可能多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天地。众所周知,优秀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富有张力,它往往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像,而文学作品的魅力也常常就存在于读者的想像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理就这么简单。如果教师把那些优美的文章进行医学式的解剖,虽则是具体、细致,但却把“活体”分解成“死尸”,学生当然是索然寡味了。面对优秀的作品,教师任何自谓的“精妙”讲解,都是多余的、笨拙的,它不仅破坏了原作的意境,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僵化学生的思维,束缚他们的想像力。比如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点,着重于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经历与剑桥的关联。至于诗意,教师决不能用“1+1=2”去确定,可通过听录音和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感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去体味由“金柳”、“青荇”等组成的意像所蕴含的挚情深意。因为文章的意蕴常常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所以说,阅读教育中的“空白”不可缺少,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更多的则是让学生去“意会”。当然,这种留有空白式的阅读教育,是需要一定基础的。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五个层次:认读能力→释义能力→解析能力→鉴赏能力→研究能力。这五种能力,既有其阶段性特点,又有其内在联系。从总体上考察,前三种能力侧重于理性的阅读能力,是一种接受性阅读,属于初级阶段。而后两种能力主要是想像中的情感与理性的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属于高级阶段。但如果没有“接受”,也就无从“创造”。接受性阅读是一种信息的搜集、积累的过程,是一处积淀,又是一种贮备,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否则,创造性阅读就会华而不实,甚至成为空中楼阁。任何文章都是人类认识世界万物的结果,它融合了各学科的知识,当我们阅读科技说明文时,就要借助于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当我们阅读朱自清的《威尼斯》时,就需要有地理的概念;当我们欣赏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音乐的旋律就会在我们心中澎湃……

篇6:浅谈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了,“新”、“异”的东西太少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压抑了学生心目中创新种子的萌发。因此,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应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适时点拨,让学生把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示出来,总之一句话,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培养。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探求解决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具有独特性,能够克服一般思维定势,用新、异的方式处理问题。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求异思维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人们创造力的重要指标,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是在当今住处量成倍增加。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扬需要实现的目的。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能力打破盲目顺从,迷信课本,被动地学,被动的回答问题的局面,应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地解决疑难问题,学生思维面往独特性方向发展。从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况来看,忽视求异思维训练的问题比较突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更新观念,转变方法,加强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如回答一些灵活的题目或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只要学生思维正确,答案不求统一,可百花齐放。如我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不少学生把课文分成三段,但也有学生分成四段的,因此他们认为把交待池水为中心显出不同色彩的原因第四自然段也可拿出来单独分段,通过对比,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及时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知道只要分的合理,就是正确的,并非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再如学习《司马光》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标新立异,从不同角度讲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假如你在场,能用别的方法救出掉在水缸里的小孩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有的学生说,用水桶把缸里的水舀出来;有的说,这种办法太慢,等水舀完了,孩子可能被淹死了;有的说,把木棒放在水缸里,让小孩去抓,然后我们再拉出小孩子;还有的说,大伙一齐用力把水缸推倒,小孩就会很快地被救上来。可见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与众不同的见解包含着可贵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二、引导创新思维的多向性

创新思维是多向性的,它对任何问题都善于从多种方向进行思考,即人从“纵”“横”“逆”三个方面来思考问题。课堂教学活动是知识信息的传导过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贮存信息,更要让他们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加工,并变量输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个性不同的学生,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因为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因此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各有千秋。如我在教《跳水》一课时,抓住“所有的人全默默地看着他,等着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一句话,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讲讲“默默”一词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一位学生说:“‘默默’就是不说话,不出声,这里指人们一声不响地看着孩子,等待着悲剧的发生。”应该说这位学生已准确地理解了“默默”一词,但我并没有忙于评论,而是启发性地说:“谁能联系上下文,说出不同的意见?”于是又有学生说:“‘默默’一词,与上文‘全都吓呆了’相呼应,是对吓呆的具体描绘。”这是从“纵”的方面来分析的。还有的学生说:“人们预感到悲剧马上要发生,心情沉重,因而默默无言”这是从“横”的方面来分析的。这时还有学生站起来说到:“这里的‘默默’表示众人束手无策,从而反衬出船长的果断、机智,说明船长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从“逆”的方面来分析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就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言,这些回答无疑是有创新意义的。

三、要刺激创新思维的多元性

创新思维的多元性,也就是它的多维度,指主体思维善于从事物的多侧面、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来进行思考,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对学生所提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加以分析、研究、思考,往往可以获得新的发现。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且可以为某些创新提供契机。多角度的思考,带给学生的是新异的刺激性,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就会在大脑皮质的相应的感受区域、想象区域、判断区域、贮存区域等引起优势兴奋中心。从而为一些创新思想的产生提供重要条件。例如在教《麻雀》一文中写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花流水在猎狗面前。”一个“落”字将老麻雀的形象写活了,这时我启发学生问道:“这儿为什么用‘落’而不用‘飞’呢?”一位学生答道:“‘落’比‘飞’要快、猛,说明老麻雀心急如焚,一心想拯救小麻雀的焦急心理,而‘飞’就显得有点悠闲了。”这是从心情上来说的。另一位同学答道:“‘落’字写出了老麻雀疾飞下来时的勇敢、果断、坚定。‘飞’字给人的感觉是飘忽忽的,没有这种味道。”这是从态度上来说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老麻雀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使学生对“落”字运用的精妙之处体会的入木三分。学生的智慧之花竞相绽放,产生了许多新的发现,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要促进创新思维的开放性

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思维过程,它善于广泛地吸收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事物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取新东西,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再造想象又是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我们在对某一篇课文进行阅读时,往往总在寻求统一的认识,而自觉不自觉地淡化了思维的开放性,这无疑会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语文课的提问设计、问题点拨,应当特别具有培养再造想象的功能,应当充分显示创新思维的开放性之优势。如我在教《赤壁之战》一课时,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曹操生性多疑,为何黄盖的一封假信,就让曹操深信不疑了呢?想象一下,黄盖信上会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黄盖可能会写:‘曹将军您有八十万大军,周瑜才三万,这不是明摆着周瑜死路一条吗!’”有的学生说:“黄盖会写:‘周瑜是一个一意孤行的暴君,我可不愿替这个莽夫去送死,我情愿效忠曹将军您!’”又有学生说:“黄盖会写:‘曹将军如果肯收留我,后天早晨我趁着浓雾,带着数十只大船和粮草,来投奔曹将军。’”我继续启发道:“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从不同的角度想象了黄盖的聪明机智。再请同学们想一下,曹操收到黄盖的信后,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一位学生说:“曹操会手摸着胡须,哈哈大笑说:‘赤壁很快就是我的了!’”第二位学生说:“曹操会对手下人说:‘黄盖有自知之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第三位学生说:“曹操会大摆酒宴,等着为黄盖接风。”这里,教师凭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再造黄盖的聪明机智与曹操的骄傲轻敌之形象,开放性地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深化了学生对两个历史人物的进一步认识。这种再生想象,正是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创新性思维的因素,在备课中进行独具匠心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从而使其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7:浅谈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自主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能力与创造能力

传统教学活动中难以摆脱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传授“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学生较为被动地“吸收”。在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新方法的实践研究探索中,如何让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内外的“辅导”,这是值得我们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研究与探索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犹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这是教学体现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实质,也是从根本上把握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方向。一、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改变全盘授予的传统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信,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首先要激发并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对于枯燥无内容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阅读教学的良好气氛。比如:运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幻灯片展示。如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给学生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学生在生动的幻灯动画中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并从中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相信学生是不会学不到知识的,也就不用担忧学生的不学与学不好了。2. 其次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精神与善于发现的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放下教者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精神,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改变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引导、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在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后,设计三个读的环节:(1)自由朗读,想想哪些地方读不懂?等下可以提出来。(2)检查朗读,每人自由读一个自然段,而且是大家主动站起来朗读。(3)有感情朗读,最后让学生在优美的配乐中进行朗读。这样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能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只有改变旧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读、思、问、议、写的时间,才能拓宽学生各自施展才能的天地。二、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人又是个体,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说让人都一模一样,我想这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培养学生创造

[1][2]

篇8:浅谈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 体现在智力活动的速度上, 集中反映了语文学习中思维的概括程度。其在阅读中体现为有一定速度, 能迅速抓住材料要点。

1. 加强快速阅读训练, 切实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快速阅读能大大加快阅读速度, 它是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 通过一定方法的训练, 达到变声读为视读, 以记忆快、理解快、阅读快为标准进行阅读的科学阅读活动。操作可分为三步走:

(1) 提出要求, 明确目标。

(2) 规定时间, 快速阅读。

(3) 到时检查, 分析评判。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训练必须经常进行, 单靠课堂几节课的训练是很难见效的, 必须长久进行。

2. 创设情境, 推进学生阅读理解的速度, 提高思维敏捷性。

所谓创设情境, 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 把某种情形、某种状态、某种景象表现出来, 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下, 能比较容易地进入角色, 思考问题就比较容易切入, 这种思考是积极主动的, 因而能推动阅读理解的速度。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 有配乐法、重视法等。

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 体现在善于思考问题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在阅读中反映出的目标是:理解所读内容的要点, 在了解“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注重引导学生读书后思考, 把课文作为例子, 正确地认识、理解课文。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文体重点内容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 体现在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上, 思维活动善于作出灵活合理的选择。它要求在阅读中, 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 重视运用迁移和渗透规律, 启迪发散性思维, 阅读主体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所读内容, 进行智力与能力的迁移, 学会举一反三。

1. 重迁移的培养。

目前的语文教材编排上仍然采用单元结构, 教学操作上单元目标体现较为明显, 这为知识的迁移提供了较强的操作可行性。一般来说, 讲读课文时举例子, 自读课文去迁移, 讲读课文是“举一”, 自读课文是“反三”。迁移还体现在“课内开花, 课外结果”, 在课内自读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用自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同类文章, 然后总结规律性的东西。这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2. 进行发散训练。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使学生在阅读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效果。它由一点出发, 借助已有信息, 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 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 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 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四、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 反映智力活动的独创程度。在阅读中表现为能比较、联想、发散、鉴别和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中训练发散性思维、进行语言训练是培养思维独创性的重要途径。

1. 发散性思维是让学生在思维的空白处拓展放飞。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开放式的阅读训练, 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意见, 学生只要言之有路即可, 万不可用一个标准去随意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2. 发展学生语言是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的保证。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没有准确完整的语言, 就不能创造性地思维, 学生语言的训练不是一种纯技能、知识的训练, 理应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层面。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克服:

(1) 重视训、轻视练。教师讲得太多, 问得太碎, 学生读得太少, 写得太少, 想得太少, 说得太少。

(2) 较为重视接受性的反复学习, 轻视学生发现性的领悟、意会、体验、揣摩、顿悟。

(3) 较为重视训练的逻辑性、连贯性, 把语文教学看成是一种既定目标的展开过程, 教师与学生对于这种既定的目标保持一种被动性, 轻视训练中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篇9:浅谈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阅读;创造;思维;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寻求新关系,找出新答案的过程。教师应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探索,从多角度、多层次获取知识。在理解、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中不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阶段着手,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结合语言环境——训练阶段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词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准确理解、掌握并运用词语。因此,词语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则很难弄清它的准确含义,特别是教材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崇高品质或概括片段内容的关键词语。在教学中,更需要联系它所在的语言环境,进行体味,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深、理解透。如《草地夜行》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只觉得自己随他往下陷。这时候,他用力往上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对于“顶”的理解,语感差的学生只能理解为:“用头支撑的一个动作。”这样死记词语的解释,不但不能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不可能挖掘文章的内涵,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理解这个虽然不深奥但用得十分传神的词,教师可让学生分析想象当时老红军战士的处境、心情和动作,设身处地地体会一下,当时,老红军背着小红军身陷泥潭,他为什么要往上“顶”?使劲儿往上顶?自己会怎样?这样一来,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学生的思维就会展开,语感能力也会加强;因为“往上顶的劲儿越大,往下陷的就越深”。“老红军一顶自己很快陷下去,就永远出不来了”。这样“一顶一甩”,说明老红军用仅有的一点时间和力量使小红军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一个“顶”字,把这位舍生忘死、舍己救人的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二、介入作品情景,再现意境——激发阶段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的特点,他们善于想象。阅读教学中,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去理解,创造性地去运用,特别是引导学生介入作品的情境、渲染、想象意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再见了,亲人》一课,是一篇情文并茂的佳作,三个自然段分别从不同角度完整地表现出朝鲜人民从老人到儿童的精神风貌。在第三自然段回顾朝鲜大嫂冒着生命危险到前沿阵地挖野菜而不幸中弹倒在血泊中时,作者后面用的是省略号,为什么不写了呢?教师可在这个地方设疑,然后用形象的语言来渲染当时的情景,激发学生把课文内容想象成一个个特写镜头:“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前沿阵地十分危险,敌人的炮弹不时大在前沿阵地爆炸,可大嫂不顾一切,还是挖着,挖着,忽然一发炮弹在大嫂身边爆炸,大嫂顿时倒在血泊里,可是手里还是紧紧握着挖野菜的篮子。”学生听了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述,思维的闸门就会打开:是大嫂倒在血泊里,什么也不知道了;是作者太悲伤,不忍心写下去了;或许是因为大嫂的腿炸伤了……这样进行合理、灵活的思维,自然水到渠成,无需多讲,学生就会体会到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意。

三、补充课文情节——促进阶段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除了直接的文字叙述外,往往蕴藏着不见的“潜台词”和“画外音”。例如,记叙文在构思过程中,总是对有关内容作选择与剪接,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因此,文章中的某些情节有时会有跳跃性,或写得相当简单甚至略去不写。而在阅读时,又往往需要对这些地方补充与填写,才能获得正确而深刻的理解。我们知道,“故事情节”的基本特点是形象性。所以,在阅读时,引导学生补充情节,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补充课文情节可用扩展法等,将原文的某一段或某一点加以具体化,增添必要的情节。如《小英雄雨来》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地可惜!”“有志不在年高”这段话对认识雨来的具体情景,用简明的话扩展开来。

四、依据教材,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提高阶段

根据教材情节需要,排演课本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实验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课本剧进入课堂,符合学生学习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它不但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课文内容,转化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编演课本剧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进行,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创造性复述课文是课本剧的初级形式。为了使课本剧生动有趣,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才能使课本剧的中心思想、人物情节和原课文保持基本一致。当然,也不能被原文所束缚,要引导学生进行适度创造,做到既要生动有趣,易于被学生接受,又要拓展教材内容,深化主题,达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有的课文故事情节不复杂,课文较短,对话较多,在理解课文之后,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做即兴表演,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狼和小羊》《群鸟学艺》等。有的课文较复杂,故事跨越时间长,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编写课本剧,要求学生在编写时,注意抓住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把课文中的叙述语言转化为戏剧语言、对话、独白。如《宴子使楚》《将相和》《寒号鸟》等课文。在编演中,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创造才能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创造教育,关键在于教师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生长点,进行巧妙的引导和启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有疑到解疑创新,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坚持不懈,素质教育才能得到完全落实,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篇10:浅谈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阅读教学除了传授语言知识和加工处理文字表层信息,还要有意识地融入思维的培养,通过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来促进其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34-2

阅读教学通常由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大板块组成,下面笔者将围绕阅读教学的模式,结合阅读教学实例片段说明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设计高阶思维活动任务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一、着眼标题或插图,思维开启,培养学生预测和探究能力

根据人的阅读心理,拿到一篇英语阅读文本后,首先关注的就是标题和插图,小学生更是如此。因为不管是标题还是插图,都是对文本内容的提炼,可以帮助读者预测文章内容,降低阅读恐惧,激发阅读兴趣。因此,这两者都是可以巧加利用来助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

【教学片段1】 译林版《英语》五上Unit 6 My efriend Story time板块

文章围绕efriend展开,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让学生针对文章题目进行自由提问。

T: Look at the title,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S1: What is “efriend”? Is that “网友”?

T: Bingo!How do efriends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S1: They write emails.S2: They chat on QQ.S3: They chat on Wechat.T: Right.Internet makes people closer.Any more questions?

S4: Whose efriend?

S5: Is the efriend a boy or a girl?

……

文章标题就像一个磁力场,教师只是轻轻抛出一个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纷纷被吸引到标题磁力场周围,充分发挥预测和探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看似低阶的问题却引出了学生复杂多元的思考。在很多情况下,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是互相转换的,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提问,注重问题的质量,学生的思维也会越有品质。

教师将学生提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接着播放文章录音,要求学生记录下这些问题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自己提的这些问题。我们在进行标题导入时,问题数量不宜多,而且要紧贴语篇的主题或最重要的信息,另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这样的思维碰撞才有意义,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实质发展。

二、关注语篇整体,思维整合,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对细节问题过于关注,而忽略了语篇整体性。我们应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融入篇章概念,培养学生从宏观结构去理解文章,从整体上去把握篇章的结构和组织模式,增强学生对语篇结构和组织模式的敏感度。在此过程中,思维贯穿语篇进行提炼和整合,阅读教学效果势必得到提升。

【教学片段2】 译林版《英语》六上 Unit 8 Chinese New Year Story time板块

教师是这样对文本内容进行处理的:

1.Listen and choose.用听的方式整体感知文本大意

A.Annas plan for Chinese New Year.B.Annas greeting for Chinese New Year.2.Read and order “What is Annas plan?”

30秒快速阅读,根据文中有效信息完成课本第80页的图片排序。

3.Read and circle 圈出文中表示春节时间段的词汇。

4.Read and underline “Whats Annas plan on each day?”

5.Complete the form and try to say:

Anna is going to...before Chinese New Year.Anna is going to...on Chinese New Years Eve.Anna is going to...on Chinese New Years Day.Anna is going to...on the second day of Chinese New Year.6.Read the story.7.Try to retell the story by the table.8.Try to write “My plan for Chinese New Year”.这篇课文的内容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以促进最后写一写自己的新年计划,教师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来进行文本解读,不论是一开始以听的方式整体感知文本大意,以快速浏览的方式进行图片排序,还是圈出描述春节时间段的词汇和根据表格关键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复述,都引导学生仅仅抓住文章的结构和脉络,不仅帮助学生更有条理性地理解文本内容,还更好地达成了以读促写的目的,同时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可谓事倍功半。

三、聚焦阅读细节,思维渗透,培养判断、推理和质疑能力

判断、推理和质疑是高阶思维能力的体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在关注自我教学的同时,应将目光投向学生,如果学生只是按部就班被动地获取信息、理解文章,那培养思维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是高阶思维的培养了。真正的阅读,应是读者主动的需求,对文本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文本有价值线索的寻找过程,加深对文本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从而养成积极思考的阅读习惯。

【教学片段3】 译林版《英语》五上 Unit 7 At weekends Story time板块

在文本学习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判断四个句子的正误并在文中找出依据。我们可以发现,前三个句子学生判断起来并不难,他们很快就做出了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转述了文中的依据。

对于第四句,学生们有了不同的意见,原文如下:

Su Hai: What does Helen do at weekends?

Mike: She always has dancing lessons.She sometimes goes to the cinema with her friends.究竟Helen喜不喜欢舞蹈课呢,文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T: Does Helen love dancing lessons?

S1: I think she loves dancing lessons.T: Why?

S1: Look at the picture.Shes very happy.S2: I think she doesnt like dancing lessons.Maybe her parents ask her to have dancing lessons.(也许是父母逼着去学的)

S3: Maybe at first she doesnt like dancing,but at last she loves it.……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或困惑引发的,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精心创设问题。“问题”的本身能决定思考的结果,思考的结果也就能反映思维的过程,因此“问题”的性质会对高阶思维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教师这四个句子判断的设计可以说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前三个句子基本都是文表信息,要求学生找出的同时需要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是一个考验;第四个句子是个亮点,也是阅读中不易察觉的细节,不仅考验学生的语言组织,更是对学生观察推理以及求异思维的培养。其目的就在于要求学生不仅仅关注文本表层信息,还应该对一些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激发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积极性。

四、深入挖掘文本,思维拓展,培养想象和评价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尤其是高阶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按照各自的理解和兴趣去续编对话或故事的多种可能,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更是对他们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锻炼。

【教学片段4】 译林版《英语》五上 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Story time板块

在2014年译林《英语》五六年级新教材培训中,黄珍霖老师在故事最后给学生们设置了这样一个任务:当Goldilocks看到三只熊后又发生了什么,你能想像一下吗?学生们热情高涨,迅速自组小分队,一起商量着写剧本、分角色表演起来。只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就会还你一个舞台。孩子们的想象真是天马行空,有的最后熊和Goldilocks成了好朋友,Goldilocks还邀请三只熊到自己家做客;有的是Goldilocks不仅和三只熊成了朋友,还带着自己的朋友再次到熊家做客;还有的是Goldilocks逃跑后还一直留恋三只熊家的汤和床,又一次冒险进入三只熊的家……

作为故事类型的文本,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比较浓厚,除了消化文本内容外,学生们更渴望自己做编剧做导演做演员来呈现不一样的故事发展。在进行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拓展,在落实天马行空想象的同时,他们的语言势必要跟上,思维的培养最终落实到语言的发展。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能否真正落实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取决于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基本技能、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和学生心理认知等多方面,我们在实际操作的同时,还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1.阅读教学中高阶思维的培养要以兴趣的激发为起点

我们在研究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各种方法,不论是哪种方法的实施,都是要以学生兴趣的激发为前提的。试想一个学生连阅读一篇文章的兴趣都没有,他怎么还会跟着教师的方法一步一步走下去呢?安凤歧(2004)认为,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发学生天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使阅读成为令人愉快的活动。学生以个人意愿愉快地进入阅读,他的思维自然也是欢快乐动的,因此在这样良好的心理阅读氛围下就更有利于高阶教学活动的开展,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2.阅读教学中高阶思维的培养要以学生的主体为根本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阅读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说到底就是为了人的发展。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纯粹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为目的,因为阅读教学是一项需要技能支持的双边活动,既要老师教,也要学生学,两方面必须同时发力,效果才有保障。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无法也不能代替,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教师万不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于学生,更不能为了看似流畅完美的课堂而剥夺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

3.阅读教学中高阶思维的培养要以教师的助推为保障

上一篇:2023山东十大新闻下一篇:中庄中学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