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你的逆向思维能力

2023-03-26

第一篇:训练你的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训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技能

【教学重点】 1.学会逆向思维方法

2.掌握逆向思维技巧

【教学方法】 发现法、讨论法、竞赛法、训练法

【教学过程】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案例一:司马光砸缸

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 案例二:

有一道趣味题是这样的:有四个相同的瓶子,怎样摆放才能使其中任意两个瓶口的距离都相等呢?可能我们琢磨了很久还找不到答案。那么,办法是什么呢?原来,把三个瓶子放在正三角形的顶点,将第四个瓶子倒过来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出来了。把第四个瓶子“倒过来”,多么形象的逆向思维啊! 案例三:

日本是一个经济强国,却又是一个资源贫乏国,因此他们十分崇尚节俭。当复印机大量吞噬纸张的时候,他们一张白纸正反两面都利用起来,一张顶两张,节约了一半。日本理光公司的科学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通过逆向思维,发明了一种“反复印机”,已经复印过的纸张通过它以后,上面的图文消失了。重新还原成一张白纸。这样一来,一张白纸可以重复使用许多次,不仅创造了财富,节约了资源,而且使人们树立起新的价值观:节俭固然重要,创新更为可贵。 智力思维训练题: ABCDE所代表的省份

对地理非常感兴趣的几个同学聚在一起研究地图。其中的一个同学在地图上标上了标号A、B、C、D、E,让其他的同学说出他所标的地方都是哪些城市。

甲说:B是陕西。E是甘肃;

乙说:B是湖北,D是山东;

丙说:A是山东,E是吉林;

丁说:C是湖北,D是吉林;

戊说:B是甘肃,C是陕西。 这五个人每人只答对了一个省,并且每个编号只有一个人答对。你知道ABCDE分别是哪几个省吗?

答案:假设甲说的第一句话正确,那么B是陕西,戊的第一句话就是错误的,戊的第二句话就是正确的;C是陕西就不符合条件。甲说的第二句话正确。那么E就是甘肃。戊的第二句话就是正确的,C是陕西。同理可推出A是山东,B是湖北,C是陕西,D是吉林,E是甘肃。

第二篇:谈谈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论文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在这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向思维的联结。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 反过来想一想”。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 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 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 维能力呢?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在讲授新课中,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 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 “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学生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 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 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 一学说,启迪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教给学生科学家是如何运用地理思维去逐步得出该学说的方法。

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 ,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 较好”这一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否,风力沉积物分选性亦较好)。象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 获得正确答案。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 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 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 效应”。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 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当我们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我在讲究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 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 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 ,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 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 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 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 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供训练逆向思维之用。这样做,既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又可以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

3.正逆互用,促进正逆双向思维的联结。有些题目,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用正向思维去解答,也可以从所 求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寻找所需的已知条件、概念、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这样做,培养了学生从正逆两个方向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正逆向思维的联结,使两者相互检验、相互 补充,进而产生良好的交叉效应。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学生的双基越扎实,前面知识对后面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就越小,逆向思维也 就越容易建立。因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必须以扎实的双基为前提,否则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我们只有在夯实学生双基的前提下,顾及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第三篇:测试你的逻辑思维能力

你想试试吗

下面这个逻辑推理题目,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亲自出的。

爱因斯坦说,全世界只有大约2%的聪明人,能够推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已知条件:有5个具有5种不同颜色的房间;每个房间里分别住着一个不同国籍的人;每个人都在喝一种特定品牌的 饮料;抽一特定品牌的香烟;养一特定的宠物;没有任意的两人在抽相同品牌的烟、或喝相同品牌的饮料、或养相同的宠物。同时又知:

1、英国人住在红房子里。

2、瑞典人养狗。

3、丹麦人喝茶。

4、绿房子紧挨着白房子,在白房子的左边。

5、绿房子的主人喝咖啡。

6、抽PALL MALL牌香烟的人养鸟。

7、黄房子里的人抽DUNHILL牌的烟。

8、住中间房子的人喝牛奶。

9、挪威人住在第一个房子里(最左边)。

10、抽BLENDS香烟的人和养猫的人相邻。

11、养马的人和抽DUNHILL牌香烟的人相邻。

12、抽BLUEMASTER牌香烟的人喝啤酒。

13、德国人抽PRINCE牌香烟。

14、挪威人和住蓝房子的人相邻。

15、抽BLENDS牌香烟和喝矿泉水的人相邻。

问题:谁在养鱼?

第四篇:强化能力训练,培养数学思维

论文摘要

本文针对进城务工子女数学基础薄弱、两极分化严重、逻辑思维能力弱、理解能力差等特点,客观分析数学教学面临的“难以兼顾全面教学,难以贯彻新课标要求,难以贯彻数学思想,难以提高数学表达能力”等矛盾及成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强化能力训练,提高数学思维,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入手,采取分层次教学、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强化思维训练和渗透数学思想等教学对策的论述,以期探讨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初中数学教学问题,供同行参考。

主题词:教育

教学

农民工 对策研究

强化能力训练 培养数学思维

――浅析进城务工子女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

进城务工子女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个群体在不断地壮大,而且越来越影响着城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进城务工子女来说,由于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欠佳,思维理解能力弱,加之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影响,其数学教学问题已经日渐显现,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将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进城务工子女的数学教学,已经成为数学教学工作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认真探讨解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进城务工子女数学学习的基本特点

(一)数学基础薄弱,两极分化严重。进城务工子女都来自农村,农村教育条件、师资力量等不足,学生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弱,数学基础薄弱。进城后,学习成绩差的,如果不努力学习,很容易成为学校的特差生;学习成绩中等的,由于新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要求不同,短时间也难以适应教学要求,一旦不能迅速跟上,学习成绩就会下滑,进入差生序列;成绩较好的,基本上都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引导得当就会在进城务工子女中遥遥领2 先,成为班上或学校的学习“尖子”。据统计,蜀都中学初三年级(2007级)数学科中,120分以上占20%;90分以下的占46%,其中8-30分的学生占4%,两极分化十分突出。

(二)数学思维能力弱,拓展难度较大。农村学校教学要求相对较低,一方面采用的教材版本较易,另一方面对思维能力训练较少,以至于加深教学内容的时候,学生明显感觉吃不消,尤其是对几何问题,部分学生的空间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短时间内不易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更难以拓展思维。

(三)学习积极性低,厌学情绪突出。普遍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作业普遍存在马马虎虎、拖拖拉拉的现象,对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教师催得紧,学生抄得快。以致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由于抄别人作业,课堂上没有弄懂的知识始终没有机会去弄懂,课堂上学到手的知识因为没有及时巩固也很快忘掉了,最后造成成绩普遍较差。

(四)自信心不足,竞争意识缺乏。进城务工子女大多感觉没有自己的位置,不如别人,心理失去平衡,心态消极,学习和品行等各方面受到挫伤,产生恶性循环。有的在课堂上精神不振,神情呆滞,上课经常睡觉、讲话、看课外书,破坏课堂纪律,不交作业;有的在家从不做作业,不看书,不是玩就是看电视,整日无所事事,稍有疏于引导和教育,将最终导致品学兼差。

二、进城务工子女数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难以兼顾全面教学。进城务工子女的学习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升学型,希望学好知识升入高级学校,这些学生的家长出发点就要求较高,多有恨铁不成钢之感,家长、学生的动力都容易被调动。另一类属过渡型,不强求能否学到知识、能否升学,这些学生的家长要求不会太高,学生自我约束不严,靠老师拖着走。此外多数为混日子,这些学生的家长多为单亲家庭,基本上不管学生的学习,甚至出发点就因为难“管”而将学生“交”到学校约束,学生经常违纪,难于管理。正由于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尽相同,对教学的需求增加,老师必须同时考虑各类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分层现象较为突出的情况下,授课时在 “知识面”和拓展“深度”上不易平衡把握。

(二)难以贯彻新课标要求。进城务工子女多数学基础较差,差异较大,教学工作也面临诸多新困难。一是新课标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矛盾。部分学生习惯于以机械记忆为主,在思维上以直观形象为主,习惯直观形象教学方法,讲解多次,详尽细致,由于初中学科增加和学习内容抽象、课堂知识容量增大、教学进度较快等因素,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给教学工作带来新的压力。二是新课标教学管理更难。一些学生已经习惯于“蹲班管理法”,对老师“带着走”式的管理,失去依靠而无所适从,教学管理较难。三是新课标学习方法难以得到贯彻。小学课程少,内容少,中学课程多,难度大,多数情况都要求学生自学,部分学生难以调整4 适应,特别是实施新课标教学要求以后,数学知识的传授更加灵活,学生自主思维更为突出,还增加大量的动手问题,难以实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三)难以贯彻数学思想。数学是一门严密的学科,需要贯彻一种思想。由于进城务工子女基础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往往难于理解,更不能灵活使用数学思想去思考、解决问题。如:已知一条直线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与这个圆的半径相等,问这条直线与圆的关系是什么?对此问题,部分学生无法理解题意,也不能使用数学思想去分析理解,以致无从着手解答。再如,已知一个圆内两条弦的长度,且两条弦互相平行,求这两条弦的距离?部分学生仍然无法用数学分类思想去解答,得出的答案往往仅有一个。至于像:点到直线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问题,学生通常都会误解为是“点到直线的垂线段”、“两点间的线段”,而忽视了“线段”和“线段的长度”间的区别……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贯穿着数学思想,进城务工子女通常不能接受,更难以拓展思维。

(四)难以提高数学表达能力。由于学习习惯的原因,进城务工子女经常上课不听讲,作业也成了老大难问题。部分学生不能正确使用数学表达方式来解答问题,特别突出地表现在几何上,通常不能用简洁的表达式来表述解题步骤;有的学生数学表达思路不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利用利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来表示时,部分经常犯难。如,学习函数的性质时,学生对自变量的表达时常会错,对图象经过的象限更难于表示。

三、教学实践与对策

(一)增强教学艺术,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方面,让教学生动、有趣。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差生的学习情绪,差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和手段。如在学习“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一平行公理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画图、试验,让学生归纳出公理后,教师进行补充归纳,这样让学生对此公理中的“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专业化用语亲身感受一下,领会其意义。

(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是降低教学难度。教学的起点必须低,应以加强数的计算为起点,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然后再进行正常的教学。例如,“正数与负数”、“直角三角形”、“因式分解”等内容,按教材中引入法为起点。在“同类项”教学中,将原教材中的同类项概念,分成二个步骤进行教学:先讨论“所含的字母”完全相同,再研究相同的字母的指数相同,从而降低了起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一知识。二是注重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如:在“无理方程”的教学中,归纳出解法:去分母法、换元法;对于换元法给予归纳出两种常见的题型:平方型、倒数型。又如,“三线八角”图形较于复杂,学生不易找6 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可以总结出同位角找字母“F”,内错角找字母“N”,同旁内角找字母“[”等。三是强化习题练习。教学中可将每节课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让自学、讲解、提问、练习、学生小结、教师归纳等形式交替出现。四是促进信息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体、个别相结合,将问题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反馈、矫正和强化,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

(三)实施分层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针对进城务工子女的差异性大的特点,实施分类指导,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教师压缩课堂讲课时间,一般不得超过30分钟。学生预习、自习、互学为主,教师引领、辅导、释疑、解惑为辅的教学方法,课堂练习要分三个层次,让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胃口”的练习。根据不同次学生的文化基础条件,可采取“抓中间,促两头”的方式,分类指导学生学习。一是要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加深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的完整、完美。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课外开展兴趣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灵活度,使其冒“尖”。二是要注重中间段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这部分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大,影响力最为明显,一旦方法得当,非常容易提升,对这部分学生要重点要求解题严密、细心,逐步加大难度。三是要注重后进生的转化。降低难度,低起点要求,面批面改作业,增强学生的信心。

(四)强化思维训练,增强形象思维和拓展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应用实物,图形、数字、语言的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概念。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问题,可以通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棍组成不同的三角形,寻找组成三角形的三条木棍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章中,如果只停留在由数轴表示的公共部分确定其解集的四种情况直观法上,不易达到教学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在数轴上表示解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最后归纳出,当ab、 x

(五)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分析理解问题的素质。数学转化思想在教学中乃至社会实践中都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应通过化归的方法来实现。例如:把二元二次方程组降次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再消元化归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把解一般三角形中的实际问题化归为解直角三角形;把弓形的计算化归为解直角三角形等等。同时,要贯穿"数形结合"思想,如数轴和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就涉及到这一点,还有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化问题,如研究了一般平行四边形,就研究特殊平行四边形;在函数一章中有"待定系数法";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有"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在几何证明中的"分析法"和"综合法"等等。此外,也可充分利用直观图形,提高分析、理解和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8 如在研究函数的性质时,可让学生借助图象观察:直线经过原点,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时,y随x增大而减小,从而让每个性质学生在头脑中就形成表象,使学生逐步掌握使用函数图象发现、理解和记忆函数的性质。

四、结论

进城务工子女数学学习问题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具体的问题,虽然他们有其“先天”的不足,也有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其贯彻数学新课标要求和渗透数学思想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笔者从事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不断优化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低起点,循序渐进,不断启发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其数学语言的表达效果,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就会在“兴趣式”的教学环境中不断提高,学习成绩也将逐渐提升一个新的台阶。因此,笔者感言,进城务工子女教育教学问题虽多,但一定有大有可为之处。

第五篇:重视力学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我对力学解题做了一些探究:在重视力学概念、规律教学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力学解题的思维过程上,增强学生力学解题思维的自我调控意识。我把学生解题过程看作是“获取信息、思维启动、思维逻辑、思维深化”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解题上,抓了“明确对象、弄清概念、运用规律、设疑点拨”四个方面。

一、认真审题、明确对象、联想图景、启动思

维。力学习题有的给出一个物体,有的给出两个或多个相关联的物体。从物理过程看,有的给出部分,有的给出全部。认真审题就是要实现几个转换:1.由个别向一般转换。

所有的力学解题开始应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代入运算时统一用力学的国际单位制(SI制),解题结束应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2.研究对象的实体向物理图景转换。

宏观物体(大到天体);有做匀速运动的,也有做变速运动的;有个体,也否相关联的群体。对题目给定的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思维,形成一定条件下的清晰的物理图景。有趣的物理图景促进学生的注意转移,情感与图景贴近,达到情景结合,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启动。

3.物理过程向物体的状态转化。在力学范畴内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转动)和非平衡状态。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由所受的合力和合力矩决定。学生对物理过程和物体所处状态的了解,减少了解题的盲目性。

4.已知条件向解题目标转换。力学解题目标一般包括:画出研究对象的示意图。在图上进行受力分析(不能遗漏所受到的每一个力,也不能凭空增加力),物体在各个时刻的状态、位置、运用的物理规律、公式、要求的物理量等。

5.文字叙述向示意图形转换。在根据题意画出的图上标明受力情况(按重力、弹力、摩擦力顺序思考)。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状态,也用符号标出。学生通过画图对物理图景有了直观了解,触景生情,增强了解题的信心。

二、弄清概念,策略认知,分配注意,发散思维。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概念有严格的科学界定。同一物理概念在不同的物理学识水平阶段严密的程度不同。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思维混乱,解题注意分配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强化以下几方面意识:1.增强物理概念的物质意识。每引入一个力学概念,应充分利用实验或学生生活积累的已有经验,把物理概念建立在充实的物质基础上。

2.强化物理概念的界定意识。速度与加速度二者仅一字之差,都是力学中的重要物理量。一些认知策略较差的学生把速度与加速度归结在一个“光环”上,认为速度为零,加速度必为零。在这里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与运动状态变化快慢是速度与加速度的界定。速度和速率、功和功率、动能和动量、重量和质量等也是一字之差,它们的物理意义却不相同。功和能的单位相同,前者是过程量,后者是状态量,它们也有严格的界定。

学生树立界定意识可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有利于增强解题思维的自我调控意识。

3.培养创造思维意识。力学解题时“双向思维”的设计,给学生创造了发散思维的条件。

三、运用规律、感知范围、网络信息、逻辑思维中学学习的力主要有:牛顿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一些能力中下的学生把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及适用范围置于思维盲区,需要对已建立的解题信息加以选择。

1.根据物理过程选择规律。

2.从已知条件选择物理规律。

3.从解题结果检验物理规律选择的合理性。

四、设疑开拓、点拨解惑、触类旁通、深化思维课本上的力学习题是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从中获取了探求知识的方法,思维敏捷。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解题一旦受阻,思维停滞,需要点拨才能展开。通过设疑→点拨→探究→解惑,学生思维进入新的层次。

1.指导语点拨。

2.资料点拨。

3.情境点拨。

4.交流点拨。

5.一题多解点拨。

在力学解题中增强解题思维的自我调控意识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必要条件。在力学解题全过程中有计划、有目标、由简到繁、循序渐近、反复多次地引导学生自己实践,是提高力学解题效益的充分条件,中学生力学习题难的心理障碍可以排除。

上一篇:项目部印章使用协议书下一篇:项目部质量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