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对公示语翻译的启示

2022-10-26

1 生态翻译学与公示语

1.1 生态翻译学的内容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是以达尔文的适应生存理论为基础, 创造性地把适应性理论与翻译结合起来。生态翻译学理论基于翻译适应性理论,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对翻译过程做全方位审视, 强调翻译是一个必须将所有的与翻译的生态环境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进行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生态翻译学认为, 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 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具体而言, 翻译生态环境不仅包含了源语言生态环境和目标语言生态环境所构成的总体语言环境, 还包括译者需要面对的诸如文化、社会、交际及译者、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联互动。综上, 翻译生态环境较其它翻译理论而言, 翻译考虑角度和范围更为广泛。因此, 在翻译文本时, 此理论强调要把所有的生态环境要素考虑在内, 进行“三维”转换, 即集中于语言形式转换、文化表达转换和交际意图转换。从而使翻译达到很好的适应性。而语言形式转换、文化表达转换和交际意图转换三者皆出现于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操作过程中, 用以指导翻译人员如何操作生态翻译。

1.2 公示语的内涵及作用

“公示语” (Public Signs) 是指“公开和面对公众, 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解释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公示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用语和应用文体, 其更是社会文明与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受众了解国家文化建设和精神发展的重要渠道, 反映了社会群体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因其具有警示、威慑和激励等作用, 因此, 公示语受到世界范围内政府、企业、机构的重视, 公示语翻译也受到相关部门、单位人员的重视。为了持续改善我国汉语和英语双语人文环境, 更好地发挥公示语对外宣传的重要作用, 从而服务好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我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公示语翻译纠错活动。很多专业性的学者和专业纷纷参与公示语翻译纠错行动中, 且深入研究和探讨我国公示语的翻译现状, 为我国公示语翻译理论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其中, 要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公示语翻译这一新颖的翻译理论由此出现并得以发展。具体而言, 生态翻译学对公示语翻译的启示体现在公示语翻译的语言形式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公示语翻译的文化表达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公示语翻译的交际意图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都要从源语言的生态环境出发, 最终要适应目标语的生态环境, 从而产生不曲解源语言且又符合目标语言国家人们的地道语言翻译。

2 基于生态翻译学对公示语翻译启示的案例分析

公示语的社会价值凸显, 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功能。公示语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地区及民族的价值观。一些具有呼吁作用的公示语有着一定的时效性, 伴随国家、地区及民族的发展, 公示语内容不断得到更新, 因此, 公示语翻译面临巨大的挑战。因而, 在进行公示语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生态语言环境, 遵循语言形式、文化表达和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原则, 最大程度上使得目标语言译本的语言、句式表达和文化价值传递符合目标语言国家人们的习俗与习惯。在下述部分, 文章将以案例分析为主要手段, 剖析生态翻译学下的公示语翻译。

2.1 案例1

2010年, 我国顺利举办了上海世博会。“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世博会的主题标语, 即上海世博会主题公示语, 旨在表达举办上海世博会所要传达的思想与理念。基于语言层面分析, 该公示语翻译在结构上简洁明了, 词汇通俗易懂。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更好的城市, 更好的生活”。然而, 通过对比两种译本, 我们可以发现该公示语英译汉的不足, 即虽然语句简洁, 但是因为过于简洁而无法具体阐述其所想要表达的内涵, 受众无法深刻理解译文所要真正传达的理念。因而, 世博会主题公示语拟定专家团队在搜集和分析往届世博会主题和相关背景介绍后, 综合考虑世界的发展趋向和主办城市上海的发展实践态势, 最后确定将“城市发展”和“生活质量”作为上海世博会主题公示语的主要关键词。无论是“城市发展”, 还是“生活质量”, 皆与“民生”相关。因此, “Better City, Better Life”是想表达“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的意思。这种译本的妙处在于翻译人员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主要翻译参照原则, 充分掌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生态环境的不同性, 超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二者的表层, 实现了语言形式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2.2 案例2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桂林旅游风景区对外宣传的广告标语, 具有形象宣传的功能, 该公示语的目的在于向世人表达出桂林山水的美好, 且以脍炙人口的标识语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吸引游客前往旅游。学术界对该公示语的翻译多种多样, 众所周知, “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为英语国家人们耳熟能详的俚语, 吴伟雄译本的精妙之处在于其避开了源语言文本和目标语言文本在语言形式上的对等, 而是充分考虑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表达习惯, 直接套用目标语言国家人们十分熟悉的俚语。翻译译本拉近了与目标语言受众的距离, 从而激发起受众对桂林旅游的向往之情。如果不考虑文化表达层面, 仅从语言转换层面考虑,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译本为“Guilin’s water and mountains captivate the world。”然而, 考虑到目标语言受众对源语言文化掌握的不足, 在对其进行翻译的时候, 吴伟雄教授对文化表达层面做了选择与转换, 使得译本不仅符合目标语言受众的文化表达习惯, 且使得源语言译本的内涵充分、完整地传递于目标语言译本中, 实现了文化表达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2.3 案例3

我国某景区有一处名叫“火树银花”的钟乳石景点。“火树银花”一般用以形容灯火的灿烂和烟火的绚丽。该景区钟乳石景点命名者借用“火树银花”成语作为景区名称公示语, 主要意图是借用人们熟知的成语唤起人们联想节日活动的热闹与喜庆。如果将“火树银花”直接翻译为“Fiery trees and silver flowers”, 不仅不能够给目标语言受众营造出灯火绚烂的美感与节日感, 反而会引发友人们的一系列质疑和消极猜想, 如“竟有如此怪异的树, 竟然可以喷出火花!”消极的猜想可能会阻断一部分人前去一探究竟的热情, 会选择退却。然而, 如果翻译人员可以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分别放置于其所在的生态环境中进行整体考虑, 充分考虑翻译的交际意图适应性, 且做出适宜的选择与调整、转换, 则可以获得比直译更为优秀的译本, 使得目标语言受众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源语言文本所要传达的内涵和意图。因此, 基于生态翻译视角, 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生态环境, 将“火树银花”的钟乳石景点翻译为“Christmas tree”, 实为良好的翻译选择。

摘要:作为国际交往活动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翻译活动虽然是人与人间的活动, 却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较大的联系。公示语翻译是对外宣传的主要手段之一, 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信息传达功用。生态翻译学认为, 语言翻译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生态环境, 公示语翻译也不例外。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公示语的多维度层面的翻译, 不仅是对公示语翻译理论研究的扩展, 且为公示语翻译研究提供了新颖的研究视角和实践指引。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公示语翻译,启示

参考文献

[1] 戴宗显, 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J].2005 (06) .

[2]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J].上海科技翻译, 2004.4.

[3] 胡庚申.从译文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J].外国教学, 2006.4.

[4] 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 2009.2.

上一篇: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初探下一篇: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结构主义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