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初探

2022-10-26

新课程改革呼唤有效教学, 实施有效教学是改变当前“高耗低效”教学现状的需要。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做了以下探索。

一、提高教材处理的有效性

(一) 用好教材的主题图, 引导学生关注与教学目标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材安排的主题图, 都是教材编写专家们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该尊重教材, 深入钻研教材, 弄清教材编排的意图, 从主题图中提炼出与教学目标有关的数学问题。比如, 二年级下册, “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校园里下课时, 学生活动的场景。有的教师这样引导: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看到的往往是显性的物品, 学生活动的方式等。为了使教学主题图发挥数学作用, 则在一两个学生回答之后, 教师就应该适时的引导:老师在双杠这里, 看到了“L”, 你发现了吗, 哪里还有?

(二) 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地利用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目标, 实现教学计划的载体, 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不可以“以本为本”来处理教材。比如, 六年级下册, “正比例的应用”, 此处学习, 学生很有难度, 我们在设计教学时, 就不要局限在书上的一道例题, 要深入地理解教材, 理解成正比例关系的真正含义, 用两三课时来不断强化该种题型的理解。而在理解了正比例应用题的基础上, 反比例应用题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三) 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时的体验, 拓展学生活动的时空。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 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使其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 从而获得知识, 发展只能, 以其更积极地姿态自主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比如, 在“空间与图形”这一大领域, 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 可以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动手做一做等等。

总之, 在教材处理上,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 对于那些相对难的、重要的、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讲授,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学的或是用原来已有的知识能够推出来的, 教师就应该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二、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 教学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突出教学重点、有效突破难点的一种预设方案。因此, 对于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教师都必须考虑其有效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 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如, 需研读教师用书, 需要与有经验的教师一起探讨教学的难点、解决的策略, 需要做大量相关练习题, 包括书中的、同步练中的、还有相关试卷内容等。比如, 在四年级上册, “互相垂直”这个概念用课件揭示以后, 接下来这样设计:1、教师指着概念旁边的图形说, 我们可以说直线a是垂线吗?2、默读两遍加以理解;3、闭上眼睛, 想象一下, 互相垂直是一条线吗?是几条?4、看图, 我们怎样叙述图中直线a与直线b的关系?很显然, 教师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问题1是理解“互相”的含义;问题2是加深理解达到内化的目的;问题3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问题4是做到对概念的真正理解, 用实例说明问题。但从后面练习中我们可以看到, 学生对谁与谁垂直、谁垂直于谁, 谁是谁的垂线掌握得依然比较混乱。那么我们就要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了。上面的4个环节如果调整一下顺序会怎样呢?比如按照2、4、3、1的顺序设计呢?教学设计时, 要先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比如揭示完概念, 在理解的基础上 (品读) , 之后, 先提问图中直线a和直线b的位置关系可以怎样说? (a和b互相垂直、a是b的垂线、b也是a的垂线……)

(二) 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都创设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情境, 对于情境设置有哪些要求?

1、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 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 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而更多地应用于新教材本身, 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 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

2、情境要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的起点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 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 首先拿出一袋鸡蛋 (500克) 和一袋大米 (1千克) , 说:“哪袋重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 掂一掂后说:“这袋大米重些。”接着把这袋500克的鸡蛋换着了1千克后又问:“现在还是这袋大米重吗?”学生掂一掂后说:“差不多, 但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 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 主动进行新知的建构。

(三) 设计有梯度的练习题。

练习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 也是新知的巩固过程, 好的练习设计因此是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的设计要注意梯度的层次性。首先要紧扣教学内容的基础设计, 比如例题的同形式练习, 在学生已经对所学的新知达到熟练掌握的基础上, 在设计一些变型题, 有难度的题型等。

三、注重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有效的评价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 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门艺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实践, 不断总结经验, 才能真正起到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作用。

首先, 评价要适时适度:既不能滥用评价, 也不能吝啬评价语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 用不同的评价语言, 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给予评价。

其次, 引导生生互动的评价:教师学会“让权”给学生。课堂上引入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评价机制, 是课改理念的体现, 这样的课堂评价, 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又能使课堂教学十分的有效。

上一篇:地理信息产品与服务模式探讨下一篇:生态翻译学对公示语翻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