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翻译行业或翻译职业的理解和认识方面的误区

2024-04-16

对翻译行业或翻译职业的理解和认识方面的误区(通用8篇)

篇1:对翻译行业或翻译职业的理解和认识方面的误区

对翻译行业或翻译职业的理解和认识方面的误区

自从网络博客开始流行以来,我一直颇为关注,而且从很多人的博客中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了解到很多有用的信息,获得了一些启发,并从中受益匪浅。网络的优势在于能够让更多的人更快速地获得自己感兴趣的资讯,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加以利用。还有就是很多具有奉献精神的人乐意与他人分享其人生经历和宝贵的经验,并与别人共享其总结的适用知识。

由于本人创办并经营的是一家翻译公司,自然对翻译这个职业及翻译这个行业有一些实际观察和自己亲身的体会。有些体会和认识是总结别人的知识和经验,有些确实是自己独到的见解,无论是哪个方面,本人都认为对那些英语爱好者、梦想成为翻译的大学生会有些许帮助。本人不会奢望这些一孔之见能够成为即将踏入社会的莘莘学子的就业指南,但是如果对他们择业有一定的启发或者对他们踏上翻译这个行业有一定的帮助,那本人就心满意足了。

本人的博客将从多个方面就翻译和翻译这个行业做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供那些梦想成为英语翻译的在校大学生或已经毕业并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是很想踏入翻译这个行业的年轻人参考。

据本人观察和分析,很多不了解翻译行业的人对翻译的理解就是:某某人在大学学习的是外语专业,将来肯定能够成为那种外语的翻译;某某人外语口语不错,那我们有业务同外国人谈判或与外国公司进行技术交流时就可以请他或她做我们的翻译;某某人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学成回国的海归,那他或她做翻译肯定没有问题;某某人拿到了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或者是获得了上海市高级口译或笔译资格证书,或者是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证书(CATTI-China1

Aptitude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或者是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证书(NAETI-National Accreditation Examinations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那就聘用他或她成为我们公司的翻译吧。

举几个例子来证明现在很多人对翻译或翻译行业理解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案例1:我曾经认识某个知名英语培训学校(获得国外授权)的一个负责英语培训事务的英国人,跟他有几次交流。有一年,这个培训学校与国外授权机构的合同需要更新了,那个国外机构把英文版合同发给了这家培训中心,我认识的这个英国人跟学校的校长说,我认识一个翻译公司的老总,可以请他们公司翻译一下,等你们完全理解合同条款,再同对方洽谈后签字盖章。于是,校长委托其助理打电话给我并把合同发给我,让我报价。合同不大,我估计数量后告诉她,大概需要千元左右。这个助理汇报给校长后,校长说:这么贵啊。然后就开始找他认为能够翻译的亲戚、朋友。最后找了一个英语专业的大四学生翻译。那个大四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翻译出来了。但是,校长根本就看不懂翻译出来的合同中文版。后来,还是找我们重新翻译了一遍。这里的误区就是,在外国人的眼里,专业的事情就得找专业化的公司来做;而我们中国人一心想省钱,以为只要是学习英文的人就能够翻译,不管他有没有受过专业化翻译的培训或者具有实际的翻译经验。

案例2:我们有个客户,几年前他们要建设一个大项目,由于采用国外专利技术和进口设备较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无疑需要很多翻译。公司领导确实很有前瞻性,在项目筹备过程中,领导层就指示人力资源部门到几所高校招聘了10个即将毕业的英文专业毕业生,这

些学生都有英语专业八级证书,所在的学校在全国排名至少前100名。招聘过来后,也没有马上要这些毕业生投入工作。公司也知道入厂培训的重要性。于是,花了几十万把这些人送到他们所在行业的一个培训机构进行职业化英语培训。3个月后,这些学生终于培训完毕,回到公司。公司对这批学成回来的大学毕业生充满了期望,他们自己也是信心满满,以为可以回到公司大显身手了。结果当然是令人大跌眼镜。来了一批技术资料,相关负责人安排他们翻译,他们一试,傻眼了。有的根本看不懂,生词一大堆,好在有词典,有网络,勤快一点吧。费了很大的劲,终于有了一定的成果了。但是交出去的时候自己都没有信心,发给相关的工程师一看,根本不知所云。公司这下知道实际情况了,这批大学生自己也知道暂时还不能干翻译这一行。好在公司有几个签约的专业化翻译公司,暂时用不上也没关系。但是,既然已经把他们招聘进来了,总归不能放在那儿不用吧。干什么呢?好像每个部门都有老外,可以分配他们去给各个部门的领导当助理啊。这个主意不错,就这么办。把这些人分配完毕后。各个部门也欢迎啊,有大学生当助理,当然好啊。但是他们才踏入社会,能干什么呢?从最简单的干起吧,开会时做会议记录,然后写会议纪要吧。这些大学生刚开始认为,不就是做个会议记录,写个纪要吗,那有什么难的啊,反正人家说什么,我记什么吧。可结果是,部门相关人员开会了,无非是下属汇报工作、大家讨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想法、领导讲话或安排任务等等,讲的语言好像听不懂啊(请注意,完全是中文,当然可能有人普通话不太标准,甚至地方口音很重)。因为他们听不懂大多数会议内容。没办法,只有先用别字代替,或干脆用拼音替代,会后再向参加了会议的热心的技术人员请教。日积月累,几个月下来会议纪要差不多能基本完成了。但是,还是翻译不了那些企业内部管理文件和技术资料。殊不知,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有

那个企业或那个行业的特点,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有他们独特的语言或术语,你如果不懂得这些语言或术语的话,根本不可能听得懂。这样大家就应该明白为什么他们刚开始做不了翻译的原因了吧。当然,经过几年在企业一线的摸爬滚打,他们中有几个后来成了企业翻译中的骨干力量。

案例3:另外一个误区是那些在大学教授翻译课程的教授们(相当一部分)头脑中存在的,他们也是这样向弟子们灌输的。他们认为只要你的英语基础好,你掌握了一定的翻译技巧,有了一定的翻译经验,在你接到某个翻译任务(此处特指口译)之前,你花上一定的时间把可能会涉及的一些术语记住了,你就一定能够顺利的完成任务了。如果真是这样,每个人把英语学习到一定程度后,背诵一本专业词典,那他就能够成为某个方面的合格翻译了。大错特错,每个专业英文单词背后都有相关的知识,你如果不了解相关的知识,你是不可能真正记住某个专业单词,更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加以应用。我们拿“valve(阀门)”这个词做个例子来详细说明。如果中国某个用户欲进口国外某个知名品牌公司的一种型号的valve(阀门),外国工程师到该客户处对该产品进行介绍并回答中国用户的专业工程师们的提问。在此过程中可能要谈到阀门的结构、材质、运行条件、输送的介质、各个部件、规格、采用的标准等等方面,难道你记住阀门的一些术语你就能够搞定吗?更大的可能是你既听不懂中文,又听不懂英文,更谈不上高质量地完成翻译任务了。在工业企业,我们经常听到诸如“开车”“停车”等,实际上对应的英文单词也很简单,即“start up” “shut down”。我曾经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向应聘翻译的求职者就此提问,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开车”和“停车”在工业企业中的中文含义,他们还以为是开汽车和把汽车停住呢。说真的,我们的企业工人都知道这两个词的中文含义。我不知道有多少在大学

教授学生翻译课程的老师能够在外面胜任实际的翻译工作。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一个不会打网球或不会踢足球的人,他能够教出会打网球或踢足球的运动员吗?

案例4:还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在我们的客户中存在的。很多翻译或翻译公司都经常碰到客户对交稿时间要求太急的案例。有的客户拿着一篇可能2万字的稿件,他们自己编写该稿件可能花了1周的时间,但是要求翻译公司2天之内交稿。翻译又不是机器或流水生产线,不可能连续24小时工作,而是需要一个一个字地爬格子弄出来的,有的地方甚至需要仔细推敲的。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那只能把该稿件化整为零,同时安排个几个翻译进行翻译。由于每个翻译水平参差不齐、背景知识或经验大不相同,那最后合并起来的译稿就会出现用词不一致、风格迥异、甚至有可能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虽然每个公司都有校对、译审,但是时间那么紧,翻译返回稿件时已经到了交稿时间了。最后只能应付了事,译文质量可想而知。

本人经营翻译公司多年,我们一直在通过几个专业化网站或专业化人才招聘公司招聘翻译,但是每年如果能够招聘到2到3个合格的、能用的翻译就很不错了。虽然我们每天都能够接收到很多投寄的简历,但是真正令我们有兴趣通知来面试或电话面试的候选人都很少。我们也选择了其中一些人参加我们的面试或测试,但是合格的人非常少。有些人口语不错,尤其是那些从美国或英国或加拿大的海归或者是国内一些好的大学的毕业生,但是这些人要么没有任何翻译经验,要么没有我们需要的工程翻译方面的背景知识或经验。有些来参加面试的人,可能拥有CET-4/CET-6(College English Test),TEM-4/TEM-8(Test for English Major),或CATTI、NAETI、上海市高口/笔译、中口/笔译证书,但是请他们用英语介绍时,一上来就说:I was/am

graduated from 某某大学;或者I came from Jiangsu,Nantong等等。如果让他们用英语介绍一下自己所在的学校时,说了几句后就无话可说。如果问他们,你不是获得了这个证那个证吗,那么CET,TEM的英文全称是什么,有的要么蒙了不知如何回答,要么根本就是错的。绝大部分人缺乏相关行业的基本知识,更谈不上相关经验了。

实话实说,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多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在会讲英语、听懂英语、能够看懂一些英文资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正能够成为某个行业合格翻译的人却很少。试想一下,如果那些海归、那些拿到各种翻译证书的人都是或者能够成为合格翻译,我们这些翻译公司还会为翻译人才问题发愁吗?至少我还不知道哪家翻译公司不为缺乏合格的翻译人才发愁。

而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每年全国学习外语专业或与外语有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据统计已经超过10万,而毕业后真正踏入翻译行业的比例非常小,以乐观的方式估计,每个班级能够有一到两个吧,而最终能够在翻译这个行业立足的可能就更少了。

篇2:对翻译行业或翻译职业的理解和认识方面的误区

关键词:苦聪族,“畲皅节”,节日文化,理解,翻译

一、对“畲皅节”民族文化的理解

苦聪族系居住在云南省边睡的哀牢山、无量山一带海拔1800米的山区, 人口约4万, 即《新唐书》记载的“锅挫蛮”。苦聪族是一个来自中国西北的古老民族, 源自古代氏羌部落。清代前后, 苦聪人称为“郭搓”、“古宗”等。

苦聪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山峻岭中, 对亚热带森林中各种动、植物的识别和利用有许多独到的经验知识。

苦聪人曾经长期与世隔绝, 1956年夏天, 解放军工作队在地处中越边界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了苦聪人的踪迹。从60年代开始, 在政府的帮助下, 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 苦聪人逐渐走出山林, 告别打猎生活, 实行定居定耕。政府给他们发粮食、衣服、耕牛、农具等生产生活用品。1987年, 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 苦聪人归属为拉祜族。

苦聪人长期过着“有肉大家同吃、有酒大家共喝”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进入21世纪来, 苦聪人的发展问题仍然牵动着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心。2005年11月2日温家宝总理作了“要贯彻对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 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使苦聪人早日摆脱贫困”的批示。云南省委省政府也于2006年行动起来, 开始实施拉祜族苦聪人五年脱贫计划。5年拟投入2.1亿元, 其中教育投入2000万元, 当年就投入1.18亿元为苦聪人建设了九个安置点。

二、对“畲皅节”节日文化的理解

节日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按萨摩维尔的说法:文化是千百年来民族群体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信念、价值、活动、观点、理解、等级、宗教、节令、责任、关系、自然观、艺术等的总合 (L Samovar, 2000) 。自然也包括了历史、地理、政治制度、人物、文学艺术、服饰、饮食、习俗、礼仪、器具、建筑等。根据中共中央统战部1989年的《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的记载:“西南少数民族种类复杂, 数量很多, 地区散布广。据说云南一省既有一百四十多种……云南各县都有……”

云南红河州金平县的苦聪族是我国最后走出原始森林的民族, 保留着极为原始的文化, 有其独特的一面。苦聪族有自己的节日, 而“畲皅节”是苦聪族的主要节日, 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之处, 是我国博大精深多元文化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苦聪族的“畲皅节”节日主要是拉祜苦聪人所过的节日。

三、对“畲皅节”宗教文化的理解

宗教是永远存在的民族意识。同所有民族一样, “畲皅节”也是苦聪人群众性“原始共产主义”宗教祭祀文化活动, 充分体现了苦聪人原始宗教信仰的内容。在长期的森林野居生活中, 苦聪族形成了原始宗教, 他们有着神秘的原始宗教文化, 因此, 苦聪人信仰原始宗教神话, 他们原始宗教神话的信仰核心是神、魂、鬼。“畲皅节”节日中的宗教特性十分突出, 整个节日活动仪式都在“竜头”, 即老者、长者的主持和指挥下举行, 井井有条, 步步深入。节日中无论男女老幼, 大家都十分投入, 人人都积极参与。节日场面热闹, 气氛热烈, 族人热忱, 民族热心。整个节日充满了原始文化的韵味、民族的淳朴。苦聪人地区的美好风光, 也十分吸引游人, 让游客流连忘返。

四、对“畲皅节”的翻译

(一) 苦聪族“畲皅节”。

在哀牢山一带居住的拉祜族支系苦聪人,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都要隆重举行“畲皅节”。在苦聪人的传说中, 人类和人间万物都是天神厄沙么下凡造就的。传说厄沙么从天宫选来一棵树栽在凡人间, 过了九十九年还长不出树叶来, 树上只一些藤条缠绕着, 但是藤条上却长出了一个大葫芦。厄沙么感到很惊奇。一天早上, 厄沙么用自己的洗脸水浇在那棵大树根上, 突然间一阵大风刮起, 黑天暗地, 下起大雨, 整个凡人间洪水滔天, 一片汪洋大海, 藤条和葫芦缠着那棵大树随水漂起。不知过了多少年后, 洪水退落了, 藤条和葫芦缠着的那棵大树又随水落在地上。当厄沙么用水去浇那棵大树时, 听到葫芦里传出声音来, 厄沙么想打开葫芦看一看, 但那棵大树突然断了枝, 而树枝摔在地上变成一只大老鼠, 跑到葫芦下面将葫芦咬破, 葫芦里钻出两兄妹来, 男的叫扎倮, 女的叫娜倮, 从此凡人间才有了人类。因为有了大树、葫芦和老鼠, 才有葫芦两兄妹, 也才有今天的苦聪人。为了纪念造就苦聪人的天神厄沙么, 他们将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确定为纪念日, 即“畲皅节”。

1.Kucong Shepa Day

The Kucong ethnic groups, one of Lahu ethnic, living in the Ailao Mountain, will solemnly celebrate their Sheba Day on lunar February 8thevery year.According to the Kucong legend, the human life and all the other living creatures are created by the celestial spirits Esha’me.The legend was receded that fabulous Esha’me chose a tree from the heaven paradise, and planted it on the earth.However the panted tree didn’t grow any leaves in 99 years, but gave only the rattans tied up to the tree stems.Amazingly however, a big bottle gourd was growing on the rattans.Esha’me got very surprised.One morning Esha’me sprinkled the water he washed his face on the plant roots when suddenly a burst of strong wind blew, the sky darkened, and it rained heavily.Eventually the whole secular world was flooded into an ocean.The big tree tied with rattans and bottle gourd was drifting in flood.No one knew that how many years passed when the flood quieted down.However the big tree with its rattans and the bottle gourd settled on the ground again.When Esha’me again wa-tered the tree, he heard voice come out of the gourd.When Esha’me just wanted to open the gourd to make have a look, that big tree broke its branches suddenly.The broken branch on the ground became a big rat, and the rat ran up to the bottle gourd bitting it open.There came out two persons, a brother and a sister.The brother was called Zhaluo, and the sister called Naluo.From then on the human life came to the secular world, so did the brother and the sister, and the Kucong people just because of the big tree, the bottle gourd and the rat.To honor the celestial spirits———Esha’me who created the Kucong ethnic uses including the human life, the Kucong people fixed the anniversary day for celebrating their Sheba Day on lunar February 8thvery year.

(二) “畲皅节”汉语称“祭竜节”。

其意是万物更新换新年, 预示着万物更新, 一切从头开始。“畲皅节”是苦聪人群众性的祭祀文化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这天, 除本寨人外, 还有从四面八方来的客人, 大家汇集在寨子旁的大树下举行节日活动, 整个苦聪山寨充满着节日的气氛。苦聪人过“畲皅节”, 每户至少要一人参加, 各带一只鸡、一碗米和一些白酒。节日仪式由“竜头”主持。祈求全寨人在新的一年里, 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然后煮鸡肉稀饭大家共吃一餐, 吃不完的肉, 各分一点, 带给家里人享用。

2.Shepa Day is called the Long Day, Dragon Day, in Chinese language.It means the renewal of creatures in the New Year.Everything begins from its new life.The Sheba Day is the cultural activity in which the Kucong do sacrifices.On the day of lunar February 8thall people from both the village and guests come from the all directions will gather under the big tree beside the village and hold the festival activity.The whole Kucong village is filled with festival atmosphere.At least one person from each family should attend the activity under the big tree outside the village.Each participant should take a chicken, a bowl of rice and some wine.The rites will be held by the“Dragon Head”.He prays to the heaven for agreeable seasons happen to the people, good harvest for the five crops and all demotic animals prosperous in the new year.Then he cooks chicken porridge for all the village people.The unfinished meat will be distributed to people for taking home to share with their families.

(三) 过完“畲皅节”, 接着选举下一年的竜头。

选举竜头时, 通常用一口大铁锅装满水, 用三根鸡毛分别插在老鼠的鼻子和两个耳朵上, 形如梅花, 再用一个葫芦钻通一个洞口, 把老鼠放进葫芦里, 鼠头向外, 将葫芦置于大铁锅里, 用一双竹筷搅动锅里的水, 参加选举的人围着铁锅观看, 待葫芦在锅里稳定后, 鼠头对准谁, 谁就是下一年的竜头。节日晚上, 还要在老竜头家举行新老竜头移交仪式。竜头移交仪式也很隆重, 一般由全寨人出力帮忙, 在老竜头家搭起棚子, 摆上宴席, 大家围桌饮酒, 歌舞祝贺新老竜头。

3.When the Shepa goes an end, a new Dragon Head for next year will be chosen immediately.When electing the“Dragon Head”, a big iron pot will be filled up with water, three chicken feathers are respectively put in the nose and two ears of a rat just looking like a piece of plum flower.Thena hole will be drilled into a bottle gourd.A rat is put into the gourd with its head outside.The bottle gourd is placed into the big iron pot.Then someone stirs the water with a pair of bamboos chopsticks while all candidates are getting round the iron pot watching.When the gourd on the water comes to stop, the one to whom the rat head faces is the selected“Dragon Head”for next year.On festival evening the handover rites are held at the old Dragon Head’s, which is also solemn and impressive, and all the villagers are required to help.A feast is prepared at the shed of the old Dragon Head’s for all people attended the rites to enjoy drinking, singing and dancing for giving congratulations to both the old Dragon Head and the elected.

五、结语

苦聪族是中国最原始的民族。苦聪人长期过着“有肉大家同吃、有酒大家共喝”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虽然生活艰苦, 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欢乐节日。当苦聪人从原始森林走出大山后, 党和国家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关怀, 尤其是在2005年11月2日温家宝总理作了“要贯彻对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 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使苦聪人早日摆脱贫困”的批示后, 他们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畲皅节”节日是拉祜苦聪人最主要的节日, 只有对拉祜苦聪人的文化有所理解, 才能做好翻译工作, 这对宣传中华民族文化, 让少数民族文化走向国际十分重要, 同时也是挖掘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工作, 对发展中国旅游, 云南边疆旅游, 促进文化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Samovar, Larry A.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3rd 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红河州人民政府网站.www.hh.gov.cn/.

[3]http://baike.baidu.com/view.

[4]http://gb.cri.cn/1321/2008/10/03.

[5]http://www.yndaily.com/html/200412.

篇3:对翻译行业或翻译职业的理解和认识方面的误区

关键词: 英汉习语文化语境 翻译文化差异

一、引言

习语,即习惯用语(the idiomatic phrases) ,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习语范围很广,通常包括成语(set phrases) 谚语(proverbs) 、格言(sayings) 、俗语(colloquilisms) 、典故(allusions) 和俚语(slangs) 。习语在语言上具有精辟、生动、优美、形象、通俗、寓意深刻等特点。因此,正确理解、确切翻译英汉习语,对于我们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来说是十分必要,也是必不可少的。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习语,这些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并且习语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由于地域、歷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英汉两种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因此习语的翻译不仅要翻译出原语习语的形象、修辞方法,还要翻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充分注重其文化差异。

二、英语习语的翻译技巧初探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英汉习语互译与文化语境有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容纳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反映文化的任何内容,同时它也受到文化的制约。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因此要翻译好习语,就必须了解这些习语中用作比喻的内涵。

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习惯养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统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习语恰是反映这种文化差异的极精练的方式之一。就英汉习语而言,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环境

英汉语中有不少反映其地理环境特点的习语。英国是个岛国,航海业和渔业在英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例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 burn one’s boats比喻“破釜沉舟,自断退路”;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比喻“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等等。而中国则是陆地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瓜熟蒂落”、“斩草除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

2. 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习语中与宗教有关的习语反映了宗教对语言的影响。英语中有些习语主要与基督教有关,如: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go to hell(下地狱去)等,而我国是个多神教国家,其中尤以佛教的影响最大,因此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自于佛教,与佛、庙、和尚等有关,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立地成佛”、“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

3.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也同样影响习语,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西方人不太可能知道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美人,因此不可能理解这句习语中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喻义。在翻译中译为“情人眼里出美人”为宜。又如英语习语中的“Do as the Romans do. ”只有译为“入乡随俗”才能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由此可见,翻译好英汉习语,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还要熟悉和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异域的风俗习惯、民族色彩以及宗教信仰。

4. 历史典故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如英语中“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hang by a thread”(千钧一发)则源于希腊故事。这些习语结构凝练、意义深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含蓄幽默,并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而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破釜沉舟”源自《史记,项羽本纪》、“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

三、结语

总说起来,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 是文化的产物,它们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从习语中反映出中西文化差异,这些差异要求我们在学习和运用习语时,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习语翻译时要做到“形似和神似”,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翻译时既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又涉及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准确理解习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含义,把握好正确的翻译方法,这是译好习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词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2000(3):27-29.

[2]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3] 陈中绳. 汉英词语翻译漫谈[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4]彭启良. 比较与翻译[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浅

篇4:对翻译行业或翻译职业的理解和认识方面的误区

“对一个译者来说, 译一个词, 不仅要正确地把词义译出, 而且要把这词所具有的特色、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作者褒贬的态度和正反的说法, 不温不火、不多不少地加以体现。”黄邦杰先生的这句话是建立在大量的翻译实践基础上的一句经验总结, 很精辟。我们通过字典, 通过所学的语法知识了解的字词含义, 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含义, 可以说是对字词本身的一种表面理解。然而语言是活生生的, 只有了解了字词在实际情况下的具体意义, 才可以说是真正地理解了字词。

我们来看下面这句话:I am never at a loss for a word, Pitt is never at a loss for the word.理解是翻译的基础, 在理解时, 译者必须注意分析原文中的每一个细节, 即使小到冠词也不能疏忽。在这里“a word”指的是一个词“the word”指的是最恰当的那个词, 因而, 我们不妨把这句话翻成:我从来不愁找不到一个词来表达思想, 而皮特则从来不愁找不出最恰当的那个词来。

再看看下面这个句子:He was a fool for danger.这句话我们如果逐字直译, 将会使译文生硬晦涩, 让读者一头雾水。“a fool for danger”字典里找不出对应的解释,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反复阅读原文, 根据理解对词的意义进行处理。“一个傻瓜, 不知道什么是危险”, 我们不妨借用中文里的一个俗语来形象地传达原句的意和情:他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 在文学翻译中要做到绝对的“信”, 是比较难的。因为源语和译语在文化内涵、思维方式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很难做到翻译完全对等。我们只有通过反复阅读原文, 根据字面形象去揣测作者的心思, 理解原文字、词、句的深层内涵, 并把信息传递给译者, 才能使译语读者准确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直译, 字当句对地翻译, 容易让译文读者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

二、再现原文的风格和意蕴

“假如译词而不译意的话, 那只能算是翻译了一半, 所以说一加一还是等于一。如果翻译了原文的意思那才可以算是一加一等于二。如果不但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还传达了原文内容所有、字面所无的意味那就是一加以等于三了。”王佐良先生也曾指出“翻译时当一切照原作, 雅俗如之, 深浅如之, 口气如之, 文体如之”。这些名家名言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那就是在文学翻译中, 除了要译准原文的字词, 还要力图再现原文的风格和意蕴。一般性翻译, 只要译文准确、通顺, 大抵就说得过去了, 而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却高得多, 译文除了准确、通顺外, 还必须传达出原文语言上的文学“味”, 否则就没有尽到文学翻译工作者应尽的职责。我们来看一些例句:

(1) Is it necessary to shout?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英语句子, 我们很可能会把它译成“有必要大喊大叫吗?”似乎这样译也很忠实通顺, 然而在原文的情境中说话人是用一种非常含蓄委婉的口气在说话, 不愿意或不敢张扬事态, 想好言好语同听话人交流。这样一来, 译成“有必要大喊大叫吗?”就有责备听话人的语气在里面了, 不太合适。我们来看看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是怎么翻译的吧:说话就说话, 非得叫唤不可吗?

(2) What the devil use would they be to Pickering?这句话很俗, 译文当然不能雅, 否则就有失原文的味道了。“皮克林要它作什么屁用?”杨宪益先生的这个译文就很传神。

(3) That Home is Home though it is never so Homely.这句话中“Home”“Home”“Homely”三个词形, 音相同或相似, 那我们如何在翻译时把这种精妙的韵味表达出来呢, 且看刘炳善教授是如何处理的:家虽不佳仍是家。“家”“佳”“家”三字绝好地和原文中的三个词形成映照。

文学翻译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 要很好地理解原文, 除了上述语言层面的要求, 还必须具备相关话题的历史、地理、社会等背景知识, 否则就难以完全看懂全文, 建立在一知半解基础上的翻译又如何能准确地将原文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呢?意思尚没有准确传达, 风格意蕴就更是空中楼阁了。从这个意义上说, 准确理解原文应该是文学翻译的第一要务。

摘要:一般性翻译, 只要译文准确、通顺, 大抵就说得过去了, 而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却高得多, 译文除了准确、通顺外, 还必须传达出原文语言上的文学味。本文通过举例, 谈谈如何在文学翻译中理解英语原文的字词, 表达原文的韵味。

关键词:文学翻译,理解,表达,文学味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C].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篇5:“状语后置”的理解和翻译

高考文言题中常常考查“状语后置”,2014年全国18份高考卷中,就有8份在文言文翻译题里考查了这种文言特殊句式。如果对这种句式不敏感,欠缺判断这种句式的知识和能力,翻译就不能准确到位。

以2014年高考浙江卷为例,文言文翻译第2题“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评分标准中明确指出,“于……中”的状语后置翻译到位,给1分,译成“在寒门之中推拔人才”即可得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由于没有看出这里的句式特点,翻译时未能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后置的状语放在谓语前面,没能得分。

■ 几种常见的状语后置句式

动词+“于/乎/以”引导的介词结构

高中阶段最常见的状语后置句式就是介词“于”引导的短语作状语,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后面。如:

学于余 (《师说》)

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赋》)

言于郑伯 (《烛之武退秦师》)

这几个句子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谓语均由动词担任,动词后面带上介词“于”和宾语,说明动作的对象、地点等。翻译时,我们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这个介词结构放在谓语动词前面:

向我学习

月亮从东山之上升起

对郑伯说

当然,介词“于”后加宾语并不都是状语后置,同学们在做题时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来判别。比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于”作介词,但是它引导的短语并没有修饰谓语,这种情况就不属于状语后置,译作“对于自己,却因从师学习为耻”。

除了“于”之外,“乎”“以”也可以作介词,引导宾语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后,形成状语后置。“乎”的意义和用法和“于”相同,“以”大多可以翻译成“用”“拿”“把”“按照”等。

风乎舞雩——在舞雩台上吹风 (《沂水春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 (《劝学》)

树之以桑——把桑树种在(五亩之宅)的旁边 (《寡人之于国也》)

形容词+“于”引导的介词结构

青于蓝——(靛青)比蓼蓝的颜色青(《劝学》)

其势弱于秦——他们的国势比秦国弱 (《六国论》)

在这种“形容词+于+宾语”的状语后置句式中, 形容词充当了谓语,“于”往往翻译为“比”。

■ 特殊的状语后置句式

除了以上几种,有时候我们也会接触到一些比较特殊的句式。

省略介词“于”的句式

古汉语中,“于”作介词时,有时会被省略,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该句省略了介词“于”,我们在翻译时要先补出省略成分:“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然后调整语序,译为“晋军在函陵驻扎,秦军在氾南驻扎”。

2014年高考江苏卷的翻译题“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一句就考查了两处状语后置句式:一处“谋于知道者”较为明显,译为“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另一处“考诸古”,“诸”是“之于”的兼词,该句译为“到古代典籍中验证它”。

句末数词作状语的句式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某一行为的次数,常改变句法,把表示动作次数的数词从动词前移到句尾,作为状语修饰动词,并在这个数词的前面加上“者”字,如:

后秦击赵者再 (《六国论》)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篇6:对翻译行业或翻译职业的理解和认识方面的误区

英语学习者普遍认为, 对英语句子, 特别是对长句或复合句的理解和掌握是一大难点。英语句子通常所包含的成分多, 从句多。最难的是由于英汉思维的不同, 导致学生不易理解英语句子的意思。笔者认为翻译法应是最佳的教法, 它能使学生更易更快地掌握英语句子的结构从而理解其意义。它的教法特点就是采用拉特舍夫的三个阶段翻译教学法, 首先让学生先用母语的手段掌握英语句子的语法, 然后比较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 使学生有了该语法的整体概念。再用英汉或汉英翻译的练习方式, 加强学生对英语句子的理解和掌握。

在掌握英语时, 我们应该注意到, 说英语的民族和说汉语的民族, 其思维是有一定差异的。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趋向于分析的、直线式的、主客体分离的抽象思维, 而以汉语为母语的民族却趋向于综合的、螺旋式的、主客体统一的和具体的形象思维。因此, 翻译过程是语际之间的转换, 同时也是不同思维方式之间的转换。也就是说, 要想搞好翻译, 了解持不同语言者的思维差异是必要的。

翻译法是两种语言的语言中介的一种形式, 其社会功能是最大限度地使双语交际在交际的完整性、有效性和自然性上接近一般的单语交际。“翻译这个词本身就是指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只要我们承认各种语言表达思想概念的方法各不相同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就应该承认翻译转换的合理性。”这是卡特福德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所提出的理论。运用翻译教学法能促进学生区分包含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同思维方式, 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句子结构所造成的不同影响。教师运用翻译法讲解英语句子的结构时, 所运用的语言是母语, 学生能够运用母语进行思维, 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在对两种语言的对比中了解到英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及其思维差异, 运用翻译法对英汉句子进行比较, 找出相应的差异, 会使学生更易于掌握英语句子。下文就如何运用翻译法讲解句子结构进行说明。

一、英语与汉语句子结构的差异

(一) 句子形式上的差异

说英语的人注重逻辑推理和形式论证, 从他们所说的语言来看, 英语重形合, 它多以关联词或其它语法手段来表达句子间各成分的相互关系。英语句子结构完整, 形式严谨。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似乎十分重视“悟性”或直觉, 不重视形式论证, 所以汉语重意合, 少用关联词或其它语法手段来表达句子间各成分的相互关系, 它的形式简约, 相对松散, 其主从、并列多是逻辑纽带或语序的间接表现。

例如:常说家庭应该破坏, 一领薪水却一定寄给他的祖父母, 一日也不拖延。从这句子来看, 这个句子中没有显示出主语, 上下文也没有用关联词连接。它说明了汉语句子的意义在于其内部逻辑, 而不是从句子严谨的结构中体现出来。它的英译文是“While maintaining that the family system should be abolished, he would remit his salary to his grandmother the same day that he drew it...”从这译文可以看出译文中该有的英语语法成分都齐全, 主次明显, 在上下文中用关联词来联系, 即英语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而原著中文中, 却是形式松散, 只靠逻辑纽带联系。

(二) 句子表意层面的差距

英语中体现的思维方式似乎也是直线型的, 在表达方式上习惯首先亮明观点或看法, 点明主题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然后再依次说明背景、条件、原因等, 即英语的表意主要在前, 即先总提后分述, 或先讲结果后追叙过去。也就是说英语实行的是“主旨在前, 铺叙在后”的原则。而汉语则相反, 中国人习惯于螺旋型的思维方式, 喜欢先从很远的相关外围入手, 采用委婉曲折的手法陈述观点, 把重点放再最后, 称之为高潮, 即汉语句子的重心是在后面。也就是说, 它实行的是“低值信息在前, 高值信息在后, 已知信息在前, 新知信息在后”的原则。

例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句子一开头就把结论点出了, 它符合英语表意在前的原则。翻译成汉语是:凡是有钱的单身汉, 都想娶个太太, 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从其汉语结构来看, 它符合汉语先叙事、后结论的原则。

(三) 句型的差异

英语的基本句型有五种即SV, SVC, SVO, SVOO, SVOC。从这五种句子结构中可以看出, 英语句子中主语是不可缺少的, 也就是说英语的句子结构是主谓模式的, 即S=NP+VP。而汉语中许多为无主句, 它是主题化的模式, 它是“主题+述题”的结构。比如说:“那场大火, 幸好消防官兵及时赶到。”“那场大火”就是主题, “幸好消防官兵及时赶到。”就是述题。同时英语的主语一般为非人称主语, 而汉语的主语多为人称主语。

例如:自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句中, “自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是主题, “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述题。这句子翻译成英语为“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可以看出, 英语的主语一般为非人称主语, 而汉语的主语多为人称主语。

通过翻译法对英汉句子进行比较之后, 找出相应的差异规律, 就能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翻译中遇见的问题, 从而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所以笔者认为翻译法能促进学生对英语句子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刘贤勇.英汉长句之异同与翻译刍议[J].天府新论, 2005.11.

篇7:漫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和理解

[关键词] 介词合同翻译

一、注意合同中的词语翻译和理解

1.谨慎选用极易混淆的词语

英译商务合同时,常常由于选词不当而倒致词不达意或者意思模棱两可,有时甚至表达的是完全不同的含义。因此了解与掌握极易混淆的词语的区别是极为重要的,是提高英译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例如

change A to B 与 change A into B

英译“把 A 改为 B”用“change A to B”,英译“把 A 折合成/兑换成 B”用“change A into B”,两者不可混淆。

例1:双方同意把交货期改为 8 月并将美元折合成人民币。 Both parties agree to change the time of shipment to August and change US dollar into Renminbi.

2.对商务英语合同中的词语切勿望文生义

对商务英语合同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切不可望文生义,这样才能避免误解和误译。因为在商务英语中许多词语己经有了不同于一般英语的专业意义。

例2: The documents will he presented to you against your acceptance of the draft in the usual way.

憑你方按通常的方式承兑汇票,单据才能被转交给对方。

句中的“against”不能理解为“反对、逆”之义,是“凭借、根据”的意思;“ acceptance”不能理解为“接受”之义,而是“承兑”的意思。

二、慎重翻译和理解合同的关键细目

实践证明,英译合同中容易出现差错的地方,一般来说,不是大的陈述性条款。而恰恰是一些关键的细目.比如:金钱、时间、数量等。为了避免出差错,在英译合同时,常常使用一些有限定作用的结构来界定细目所指定的确切范围。

1.限定责任 众所周知,合同中要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为英译出双方责任的权限与范围,常常使用连词和介词的固定结构。现把最常用的此类结构举例说明如下。

and/or 常用 and/or

英译合同中"甲和乙+甲或乙"的内容,这样就可避免漏译其中的一部分。

例3:如果上述货物对船舶和(或)船上其它货物造成任何损害,托运人应负全责。 The shipper shall be liable for all damage caused by such goods to the ship and/or cargo on board.

2.限定金额

为避免金额数量的差漏、伪造或涂改,英译时常用以下措施严格把关。大写文字重复金额 英译金额须在小写之后,在括号内用大写文字重复该金额,即使原文合同中没有大写,英译时也有必要加上大写。在大写文字前加上"SAY",意为"大写";在最后加上"ONLY".意思为"整"。

必须注意:小写与大写的金额数量要一致。

例4:聘方须每月付给受聘方美元 500 元整。 Party A shall pay Party B a monthly salary of US $ 500 (SAY FIVE HUNDRED US DOLLARS ONLY).

三、要特别注意合同中的介词和介词短语的翻译和理解

商务英语合同的一个明显的语言特点就是频繁使用介词和介词短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行文的严谨和日后避免产生歧义,合同起草人便使用大量的介词或介词短语(介词+词)或(名词+介词短语)的语法结构来确保合同条款涉及和包括的范围更广。

例5 :Any controversy under this contract or arising between the parties or out of or for breach of or in relation to this contract sha11 be determined by arbitration to be held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pursuant to the arbitration law of the State of New York and under the rules of the American Arbitration Association, the award made upon such arbitration sha11 be final and binding upon both parties.

这是一条国际贸易中常见的仲裁条款。在句中any controversy之后连续使用了五个介词短语,这五个介词短语都是同时用来修饰和限定controversy的,它们分别是:

1) under this contract本合同下的

2) between the parties合同双方之间产生的

3) out of (the contract)由本合同引起的

4) for breach of (the contract)违反本合同的

5) in relation to this contract与本合同有关的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合同句子要做到全面、严谨和准确就不可避免地要大量使用介词和介词短语加以修饰和限定。如果离开大量介词和介词短语,也就无法保证全面、严谨和准确无误。所以我们在翻译和理解商务合同时要特别注意介词的翻译和理解。

参考文献:

[1]江前良:涉外经济合同范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2]李全申:谈谈商务合同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8(2)

[3]陈欧:外贸英语的语义辩[J].中国科技翻译.2002(4)

[4]John Potter. Common Business English Error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篇8:对翻译行业或翻译职业的理解和认识方面的误区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科技交流的迅猛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原有的旧词汇往往很难适应新的现实生活, 来自人类活动的新的表达方式的科技词汇便应运而生。科技英语一般指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科学著作、论文、教科书、科技报告和学术讲演中所使用的英语。科学家钱三强曾指出:“科技英语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现代英语的一个专门的新领域。”本文从科技英语词汇的构成特点、科技英语词汇的翻译标准以及一名合格的科技英语译者所必备的素质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正确理解和翻译现代英语中的科技词汇。

一、科技英语词汇的构成

科技英语与其他专业英语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日新月异”。新科技的出现就需要相适应的词汇出现。每天不断地创造新词既不太可能也不容易普及并被接受, 所以科技词汇主要是沿用生活词汇, 通过类比、借用、派生、合成、缩略和混成等方式使一些普通词汇专业化。科技英语中某些专业术语是在赋予普通英语词汇以特定的新意后产生的。这些词汇在普通英语中早已存在, 只不过意思不同而已, 这就使得普通英语词汇在科技英语中成为具有特定含义和习惯用法的专业术语。

1. 类比。

所谓类比, 指的是通过对两个相类似的事物的比较, 将其中一个所具有的特性应用到另外一个事物上。在语言的应用上也是如此。将表达一个事物的词用来表达另外一个与之类似的事物, 这样一来, 这个词也就随之有了另外一个意思。例如:dog (狗) 具有看家的本领, 因此许多科技工作者把这个词用于维持或监控系统装置中, dog这个词也就被赋予了许多其他的含义, 如adjustable dog (可调节限制器) 、locking dog (止动爪) 、spike dog (道钉) 。

2. 借用。

所谓借用, 指的是原封不动地将别的东西拿过来为自己所用。科技英语词汇中的这种方法用得十分普遍。科技英语词汇中借用的词有外来语、人名、地名、商标名、人体器官及生活物品等。比如, 在讲述机械操作的说明书中有eye (眼睛) 和ear (耳朵) 这样的术语, 这两个单词在科技英语中是“孔环”和“吊钩”的意思;hand (手) 在科技英语中理解为“手柄”和“指针”。

3. 派生。

派生是英语构词法的一个重要手段, 也是科技英语词汇的主要构成法之一。在原有的单词或词干的前面或后面加前缀或后缀的方法来构成新词, 例如:micro-wave (微波) 就是加了前缀micro、processor (处理器) 加了后缀or。

4. 合成。

将两个词合并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词, 叫做合成法。科技英语中通过合成的方法构成的新词在现代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firewall (防火墙“fire+wall”) , motherboard (电脑主板“mother+board”) 。

5. 缩略。

缩略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取一个词组中每一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 这样构成的词叫acronym (首字母缩略词) , 例如:PC (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 、RAM (Random Access Memory内存) 。另一种是取一个较长单词中的一部分, 这样构成的词叫clipped (截短词) , 例如:E-mail (electronic mail电子邮件) 、webcam (web camera视频) 。

6. 混成。

混成法是合成与缩略的并用, 将几个截短词合并在一起构成一个新词。科技词汇中不乏这种构词现象。例如:telecon (telephone conference电话会议) 、minicom (miniature computer小型计算机) 。

二、科技英语词汇的翻译标准

理解了科技词汇的特点、构成和演变, 接下来要注意的就是正确地翻译。科技翻译要求平铺直叙、结构清楚、逻辑连贯、表达清晰、不加主观色彩。翻译时, 一般采用直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 科技英语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从事科技翻译和其他领域的翻译一样, 首先碰到的是词的理解和翻译。不能准确地把握专业特色, 不能准确地理解专业术语, 在很多情况下会让读者捧腹或不知所云。这就是科技英语翻译的其中一个特点:专业性。好的科技词汇的翻译所应具备的特征还有表意性、简洁性和统一性。翻译工作者在推敲科技词汇的翻译时, 应充分考虑到源语的意义和汉语的灵活特点, 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尽量使目的语具有表意、易记、简洁的特点。

1. 专业性。

伴随着新概念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 新的科技词汇也层出不穷。科技领域里有一系列含义精确且相对狭窄的词汇, 它们专业性强, 意义比较专一、固定, 在其他领域出现的频率不高。在这种情况下, 翻译者会采取一种音译的方式, 既保留有英语的相似发音还要有一定的汉语的美感, 所以需要精心推敲。

2. 表意性。

大多数科技新词在意义上都有可分析性。比如, E-mail一词是electronic mail的缩略词, 翻译成“电子邮件”就保留了原词表意性的特点。在某些地区音译为“伊妹儿”或“伊美尔”就使词面与意义之间完全失去了联系;“鼠标” (Mouse) 无论是外在形式 (像老鼠的大小形状) 还是具体的内涵 (光标) 都是完美的翻译。

3. 简洁性。

如果译名过长或解释性翻译过多, 就不符合汉语文化中名称简略的特点。如把firewall一词翻译为“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系统”, 虽然概念非常到位, 解释得也很明确, 但是太定义化, 就不如“防火墙”译得简洁明了, 读者一看马上就能明白其功能。

4. 统一性。

一旦一种译名被大众所接受且历史久远, 翻译者就应尽量沿用它, 而不必另起新名。如webcam一词, 自有网络可视聊天以来, 网民们已经接受了“视频”这种翻译, 如果再译成“网络摄像头”或“网络照相机”就会引起混淆。

三、科技翻译工作者必备的条件

鲁迅在谈到翻译工作的甘苦时曾经说过:“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 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但到真的一译, 就会遇着难关。譬如, 一个名词或动词, 写不出, 创作时候可以回避, 翻译上却不成, 也还得想, 一直弄得头昏眼花, 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 却没有。”一名合格的科技英语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 要拥有几本好的科技词典。

在科技文章中, 大量的专业词汇和术语令人头疼。有些词看起来晦涩难懂而实际意义却比较简单, 只要查一下词典就可以。有些词在文章中仅凭上下文无法猜测其中的含义。例如:negotiate比较常见的是“谈判”的意思, 但是当它出现在科技英语中, 查查词典就知道是“顺利通过”的意思。因此, 一本好的专业性的科技词典可以成为翻译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2. 借助于网上的各种翻译软件。

我们翻译时一般需要查阅大量的中英文词典来理解生词, 这样不但需要经常把词典带在身边, 也会花费很多时间。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 很多中英文网上翻译词典给我们提供了便利。当然, 我们查阅词汇的时候会搜索到很多不同的翻译结果, 这时就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文章, 最终得到准确的翻译结果。

3. 不断更新知识。

科技翻译是一门科学, 不是文学艺术创作。科技翻译不仅要求翻译者具有过硬的源语和目的语功底, 还要在翻译过程中注意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查询。因为对新出现的科技词汇的翻译仅靠现有的词典是不够的。一部词典收录的词往往要滞后于语言运用现实四至五年, 也就是说, 词典很难做到与目前科技的迅猛发展相一致。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除具备翻译技巧外, 还要不断更新知识, 经常浏览一些重大的中英文科技新闻报道, 经常浏览一些知名的中英文网站, 经常使用英文搜索引擎来查询相关的科技知识, 使翻译者不断地汲取知识, 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郭著章, 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对翻译行业或翻译职业的理解和认识方面的误区】相关文章:

对翻译的认识范文05-25

对翻译英语的认识06-26

对英语翻译的认识06-27

中国翻译行业现状07-27

中国翻译行业专题09-08

中国翻译行业专题一09-07

货架行业常用英文翻译04-07

翻译方面的论文题目05-01

句法的理解与翻译04-28

英语成语的理解与翻译05-08

上一篇:著名英语演讲稿又简单下一篇:女生优雅的微信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