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工作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学生工作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本文结合国外高校学生评教方法,分析国内学生评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建议。关键词:高校学生评教问题建议前言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

第一篇:高校学生工作论文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出构筑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物质保障;营造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氛围,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精神动力;创建科学的制度文化,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和谐有序等实现以高校校园文化为载体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key word: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University student supervisory work

作者简介:江玲,女(1975-),广西贵港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高校的校园为空间,主体是高校的学生、教职员工,主要内容是课余活动,基本形态是多科学、多领域的文化、广泛的交流和特有的生活节奏,它是具备了社会时代发展特点的群体文化。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高校的具体表现,是一所高校所特有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政治文明素养、道德品格情操的综合反映。简而言之,高校校园文化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积淀形成的与社会时代发展密切关联且具备校园自身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

一、构筑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物质保障

学生管理是以服务学生为根本目的的,为学生构筑良好的、有序的校园环境是管理学生的前提。高校校园环境文化首先是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它是指高校为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等活动提供的物质条件。高校的物质文化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硬件”,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环境或基础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高校校园文化无法健康的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会缺乏相应的物质保障。比如学校的环境幽雅,景色迷人,我们就可以用其自然美的景观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的心灵。校园的合理布局、花草树木、名人塑像、橱窗、宣传栏等,可让学生耳濡目染并感受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所有这些景观背后,都示意了包括建筑文化、历史文化、艺术文化、现代科技文化等“亚文化”的独特的内涵所在;而这种“亚文化”和校园总体建筑本身所构成的校园景观,使校园能时时处处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学生通过干净、整洁、优美的环境的陶冶和塑造,既约束了自己的行为,又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达到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目的。其次是包括知识学术环境,主要指学术科研、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和条件。它是衡量一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它甚至直接影响育人的质量。最后是包括人际关系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内部的人际关系,比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领导之间、教师之间等多方面的关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能使大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利于教、利于管理、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营造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氛围,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精神动力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首先应在所有的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学生头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引导浓厚的舆论氛围,弘扬正气、树立新风、强化理想信念、崇尚奉献精神,这对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有着树立、锻炼、修正和提高的作用,可以增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其次要根据高校总体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用健康高雅的文化和艺术,引导学生合理支配闲暇时间。并且注意将学生管理工作融汇在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之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己、锻炼自己、发挥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这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创新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是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科学管理的前提。

三、创建科学的制度文化,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和谐有序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必须加以科学引导和规范,因而要创建科学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校园规范化建设和制度化建设的集中体现,这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在各种制度、规章的约束下进行,规章制度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约束、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对校园健康向上氛围的形成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也将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和谐有序的开展。高校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师道德行为规范、公共生活准则、校规校训、业余及课余活动规则等方面。要根据本校制定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校党委和行政的宏观领导下,调动学校所有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上下协力,齐抓共管,使校园生活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向阳,陈成辉.论校园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意义[J].前沿,2007.1

[2]姚成荣.在教育创新中着力推进高校先进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3.1

[3]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作者:江 玲

第二篇:从国外高校学生评教看我国高校学生评教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本文结合国外高校学生评教方法,分析国内学生评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评教 问题 建议

前言

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他强调,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渠道。目前,全国许多高校都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而高校学生评教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学生评教是指普通高校组织本校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主体)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客体)课堂教学质量在事实判断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的活动[1]。学生评教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反思学习收获,督促教师改进教学,给教学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学生评教在国外高校开展情况

国外高校大都采用模块式教学,在每一模块教学完成后,会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一般包括几个方面,如教材,图书馆,课堂资料,教学质量,包括讲授课和讨论课,网上BBS板块,测试形式,学习者个人的收获,学习者个人的职业发展,学习者个人的贡献。此外,还会召集学生代表进行座谈会,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与建议。值得注意的是,国外高校还普遍实行外审制度,即独立于某学院以外的专家定期对学院进行审查,并对学生进行访谈,最后做出独立的评价。这种第三方评价机制可以越过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直接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做出较公正、客观的结论,因此被国外高等教育部门广泛采用,并以此作为国外高校排名的依据。从评教形式上来看,国外评教采用了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和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相互结合的方式,专家评价近似于前者,侧重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术能力;学生评价则近似于后者,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教学效果等。

二、我国高校学生评教中存在的问题

1. 评教指标体系和学生不对等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生评教指标是由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的,并由其组织学生对问卷进行回答, 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对于问卷的设计却无从过问, 处于被动的地位, 这样就很难在评教方案中渗透更多教师的观点和学生的想法[2]。

2. 学生评教的操作程序不合理

很多高校是在快期末的时候进行学生评教工作,这样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是总结性的评价,而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学生的评教应侧重于过程,应注重时效性。学期末进行的评教,更方便教学管理部门把握教师的授课质量,而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却较为乏力。再者,评教主体对于评教的目的,问卷设计形式和填写方法缺乏了解。

3. 学生评教的结果有扩大化的趋势

教学管理部门逐渐偏向依靠学生评教的结果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这种学生评教结果扩大化的趋势带来的问题是,教师为了得到一个理想的评教分数,可能对学生降低要求或一味迎合学生。这种趋势的存在势必降低学生评教的价值,误导教学管理部门。

4. 非测评因素

有研究表明,被评教师的形象、气质、年龄、性别、职称、亲和力对评价结果有一定影响。笔者观察发现,亲和力、沟通能力、与学生关系较好的教师往往得到较高的评价。可见,学生评教可能掺和许多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无关的因素,即非测评因素。因此,学生评教不能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手段,只能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优化学生评教的方法与对策

1. 建立科学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学生一般可以对下列方面做出较好的描述。第一,教师的教学技能;第二,教师的职业行为和伦理观点;第三,学生参与;第四,师生关系;第五,课堂的组织与管理;第六,教学的清晰性,系统性;第七,考试公正性;第八,学生学习收获[3]。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在设计、制定评教指标时,除了综合上述八条研究成果外,还可以参考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本校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笔者建议,我们可以把教师的亲和力纳入学生评教指标,作为非测评因素来考量。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可探索教师的亲和力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如探讨教师的亲和力与教师课堂组织管理的关系等。笔者认为,在学生评教指标中加入非测评因素,可以提高整个评教体系的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2. 注重评教工作的过程控制

现代管理学认为,好的管理在于对过程的控制。过程管理规范了,结果才是真实的,有效的。因此学生评教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宣传评教的目的和作用,让学生明白评教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得到提高。还要让学生了解评教指标体系,知道每个指标的具体含义。其次,也要让评教的客体即教师了解此项工作的意义,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学生评教的时间和手段应合理选择,为使教学与评价同步,更好体现学生评教的形成性属性,可采用网上评教平台,即可实现及时评教。此外,网上评教还可以随时对某一节课进行评价,这样可方便教学管理部门掌握某一课程的教学情况,及时获得信息并进行修正,保证学生的利益不遭受损失。

3. 正确利用评教结果

学生评教是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部分,但学生评教不是全面的、综合的评价。对于学生评教的结果,教学管理部门应正确看待和处理,具体而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评教结果应分级对待,即主管教学的院长可以看到全院每位教师的得分,系主任只能看到本系教师的得分,教师本人只能看到自己的得分,辅导员只负责组织学生进行评教,不参与结果的分析统计。这样,既保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让系部和院领导了解教师情况,便于调整教学部署,培养师资。第二,不能盲目的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扩大化,应当看到,学生很难评价教师授课的某些方面,如授课难易度、知识面的广度等。因此,不能断然用学生的评价去衡量某一教师是否合格。对于那些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教学主管部门应安排学科组和专家听课,然后结合学生的评价,继而做出一个较公正、合理的判断。第三,高校管理部门应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激励制度。可开展如设置“优秀教师授课奖”[4];评选学生喜爱的十佳教师;将学生评价作为教师年终考评,晋升、晋级的一个重要依据等活动。同时,对于个别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普遍评价较差的教师,学院应给予警示、扣奖金、调离教学岗位甚至解聘的处理。奖励和处罚并举,才能去伪存真,保证教学质量良性发展。

4. 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综合体系

高校应该围绕学生评教建立一套综合的评教体系,即建立学科组评教,专家评教,督导组评教,外审评教等子体系。高校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软件,将各课堂评教子体系融入网上评教系统,即学生、同行、专家分别登录网上评教系统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务处负责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样,学院的各级教学部门便可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给某一教师做出一个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雷敏. 论提高高校学生评教质量的方法和策略(J). 高教探索. 2005(1):50-53.

[2] 邱文汇, 徐建方. 高校学生评教方案的优化(J).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8(5):77-81.

作者:刘 毅

第三篇:治理理论与高校学生工作

摘 要: 广东东软学院自办学以来以“教育创造学生价值”为教育理念,随着多元化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法制、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的愿望不断加强。本文基于这一时代背景,从“治理”视角阐述了治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意义,并在实践中探索了新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关键词: 高校学生工作 治理理论 工作模式

“治理”源于联合国成立的“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了《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报告,认为治理的定义为:“治理是个人和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民和机构同意的或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过程,治理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又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约定着多个管理主体,意味着管理机制和管理环境的优化[1]。

关于“治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见仁见智,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治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治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的共赢。治理是参与主体互相协调、沟通、合作,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二,治理主体是多元的。参与主体相互依赖共同构成多元治理结构;三,治理方式是民主平等的。通过治理主体协商的方式管理。

治理理论视角的学生工作创新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大学生成为知识丰富和远大抱负的公民”这一教育使命[2]的充分体现,践行广东东软学院“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理念。

1.治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启发

治理理论视角的高校学生工作是对以往学生工作的变革,对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创新意义重大。

1.1治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的转变。

1.1.1学生工作的主体变化

以往的高校学生工作以学校发展为中心,学校通过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制定、执行政策、制度,一切以学校利益为中心开展学生工作。治理视角的学生工作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高校学生工作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需求,为学生提供物质、精神、文化和情绪等方面的服务与指导,同时让学生参与学生工作,反映学生的诸多诉求,并以此推动高校学生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1.1.2学生工作方式的转变

以往的学生管理强调老师对学生的权威,上级对下级的行政命令式管理,学生对老师的管理和教育往往容易产生反感甚至是敌对情绪,学生的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不强。从治理视角看学生工作,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更趋向平等、协作,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从而实现学生自治。从学生管理走向学生服务,从家长的行政命令式走向学生的互动参与式。

1.1.3学生工作内容的变化

以往的学生工作主要包括学生管理制度、政策和实施方案等的制定到执行的所有过程,偏向对学生事务性工作内容和对学生惩罚性制度的管理。治理视角的学生工作必然从事务性管理转向对具有强烈个性化的“人”的服务,注重学生的价值诉求和自我成长与发展。

1.2治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启发。

1.2.1提高高校学生的自治能力

大学生的素质普遍比较高,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比较高,民主参与意识较强,这就为学生的自我治理奠定了基础。随着大学生知识的积累,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提高,需要深入自我发展。大学生自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自治组织成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自治组织是大学生社会职业能力的重要提升平台之一。学生自治能力的提升,既是法制、民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提升大学生的自治能力是对大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都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2构建和维护学生和学生工作者的共同利益

构建和维护学生和学生工作者的共同利益在大学生自我治理中十分重要,主要表现为两者利益的一致性和协同性。首先,学生工作者和学生具有利益一致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工作者作为高校教师和学生管理者,承载着教育的传递运输作用,只有教师提升了素质与能力,才能更好地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学生工作者应意识到学生工作者和学生利益的一致性,抛弃师生等级观念,融入学生;大学生应更加主动与老师交流。虽然国家教育部对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一线工作者政治辅导员的数量做出了明确要求即师生比1:200,但实际上每个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数量远超这个数量,学生只有多途径、多方位与学生工作者沟通交流,才能够充分表达学生诉求,让学生工作者满足学生需求,解决学生的困惑。自治理论视角的学生工作模式,明确了学生工作者和学生的权责范围,有利于促成两者利益共同体。其次,学生工作者和学生具有利益协同性。学生工作者和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了利益共同体。作为学生工作者要克服传统的等级思想、家长制思想、权威的影响,通过协调、指导、服务的工作融入学生的自治工作中,从学生的视角真正理解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治的权利;大学生作为自治主体,让老师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困难和需求。在大学生自治的良好运行状态下,高校学生工作者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师生平等、民主、有效地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这种双向的、互动的沟通方式能让师生相互理解,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学生自我治理的良好状态下,学生工作者和学生之间能“求同存异”,达成利益共识,学会相互包容和理解,接纳彼此的差异性。维系持续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构建师生的利益共同体。

1.2.3统一学生多元价值诉求共识

大学生自治组织聚集了自治价值导向的多元思想的个人,这就需要从中寻找出共同的价值观作为组織的共同价值诉求,维护学生正当权益的实现。高校学生自治组织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减少组织运行成本,提升组织效率,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学生通过自治组织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组织融合个人的多元价值,找到大家的共同价值目标,最终达成价值诉求的共识。大学生自治组织通过对价值的向导,实现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增强对学生自治组织的责任感。学生自治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我治理理念,确保组织目标正确的政治方向,保障组织沿着既定目标前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自治能力需要与时俱进,为组织目标提供所需要的时代元素,促使高校学生自治组织在时间上能顺应社会潮流的发展,在空间上能融入社会实践。除此以外,学生事务的自我治理能力对自治组织目标有内化的影响。实现自治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需要把组织目标内化为个人目标,将组织的整体目标细分到个人,各司其职,各尽所长,明确自己的责任,努力为组织的目标一同奋进。

2.治理理论视角学生工作模式实践探索

学生工作新模式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的事务、精神、心理、职业等需求,以多元学生自治组织为依托,创新学生工作模式。自治理论强调学生参与管理,这就必然要求有代表学生声音、反映学生需求的学生组织,并配套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民主监督机制、民主决策机制,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治理。

2.1培养学生自我治理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增强学生参与的信心和责任感,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管理和服务的氛围,调动学生治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参与治理的潜能。培养学生参与治理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公开、公平、公正为大家服务;提高学生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学生的自我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需通过以下途径提升:一是学生通过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加强学生管理知识的学习;二是可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学习来提升自治能力和水平;三是组织专门的培训来提升理论水平,比如通过素质拓展中心,干部训练营,团校等组织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和学习。在实践方面,通过岗位述职、学生反馈、教师监督等途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学生自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2.2完善学生组织体系,为学生自治创建平台。

依据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需求创建学生自治组织,并围绕学生组织建立相匹配的激励机制、民主监督机制和民主决策机制。譬如以学生事务需求为出发点,成立学院两级学生会、大学生服务中心、学生事务中心等组织来满足学生物质需求;以学生心理情绪需求为出发点,成立心理健康中心、心理辅导站、心理协会等学生组织,服务学生的心理情绪需求;以学生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成立各级共青团委、学生文化社团、学生兴趣小组、学生党务中心等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出发点,成立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创业18mall、创业软件园、大学生创业中心(sovo)帮助学生实现创新创业。在进一步完善学生组织体现当中,首先在自治组织内部创建治理平台。每一个自治组织都是由学生自行创建,并且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体,在组织内部学生能够与不同的对象交流,不断地吸取各事项处理的实践经验。其次,加强自治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比如广东东软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与狮山镇、南海区、佛山市的志愿者协会的合作,学生组织直接參与公益类创投项目,服务当地政府和社会。

2.3构建互联网+的学生工作模式。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是最快捷、最方便的人际沟通工具,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最愿意利用的沟通工具。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学生自治呢?首先,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网络自治组织,在新形势下将网络科技与学生工作的自我治理相结合,构建新的学生自我治理模式。其次,学生事务性、流程性工作尽量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提高办事率,满足学生需求。再次,非事务性工作要实现以当面沟通交流为主,网络教育为辅的模式。与以往的学生工作模式相比,“互联网+”的新型学生工作形式有其弊端和局限性,不能完全取代师生之间面对面的语言交流,不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心理情绪问题。因此,实现线上线下协同互动便成为提升大学生自治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利用学生擅长和喜欢的新媒体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政治、思想、心理和情绪等问题,提高沟通效率,增进师生感情。

3.结语

治理视角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对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当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学生权益充分保障的有效途径。广东东软学院充分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学生自治组织为依托,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以一种新的视角探索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会柏.公共治理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阐发[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59-64.

[2]巴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1998)[EB/OL].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educprog/wche/declaration_eng.htm,2015.

[3]冯培.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27,105,106.

[4]颜华.治理理论是阈下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探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8):118-119.

[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41,8-12.

[6]朱礼军.大学生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5,59.

作者:彭建辉

上一篇:昆明理工大学论文下一篇:高数下学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