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法论文范文

2022-05-08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保险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保险利益是保险四大原则:保险利益、最大诚信、近因、损失补偿原则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它既是保险公司认定保险责任赔付保险金的构成要件,同时也是避免保险沦为赌博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一篇:保险法论文范文

浅论《保险法》的修改对新《保险法》第四十九条的几点思考

【摘要】保险合同会随着保险标的转让产生相应的变化,以此延续保险合同的法律效力,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应该告知对方,履行义务不会影响合同的法律效力。在进行转让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危险因素,从而导致合同失去法律效力。允许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享有抗辩权,以此来分清保险标的的权力是否属于原保险合同的范畴,保险合同转让关系的产生取决于保险的最终利益权。新《保险法》第四十九条更加完善与科学,顺应着国际保险业的发展趋势和国际立法趋势。

【关键词】保险法 修改 保险标

一、《保险法》的修改背景

《保险法》修改的促成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2002年加入WTO后,保险业面临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旧《保险法》的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应实际发展中的需要,在某些方面甚至成为制约中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桎梏,亟待修改和完善。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已经历经30年,法治探索取得了显著成就,并且对旧保险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分析新旧保险标的的转让制度

(一)比较两大法律体系中的保险标的转让的后果

在英国和美国的法律系统中,将保险的标的物进行转让时产生的后果分为两大类:即法定转让与合意转让,前者的转让后果为当然继承主义和保险合同会跟随保险标的的变化而变化。二个国家都采用同一个原则:即“属于人性原则”,它是指保险的共有人与保险合伙人在承受财产的转让时,(包括部分转让及海上保险标的转让、营业转让等)没有取得保险人的同意,其原来的保险合同将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同时保险人也不会受到合同的法律约束。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保险标的的转让采用的是合意转让,即“相对继受主义”,它指的是保险标的不管是因为法定缘由还是合意缘由产生的转让关系,达到一定条件后,会获得保险合同的继受关系。在旧的《保险法》中,第34 条规定: “保险标的的转让必须通知保险人,然后经过同意对其进行继续承保,按照法律规定可以对保险合同进行相关变更。这些合同中其不包括货物运输保险合同与其他带有约定性质的合同。”在上述条件的基础上,我国新《保险法》中第49条对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修改,修改了旧合同中一些内容。在新的《保险法》中规定了保险合同中的权利义务会随着保险标的的变更而产生变化,另一方面会增加对于保险当事人的保险标的转让通知义务。

(二)分析旧《保险法》中关于保险标的转让的规定

在旧的《保险法》中第34 条规定,可以采取“属人性原则”。就是指在对保险进行标的转让时,应该在第一时间通知保险人,经过保险人的同意后,才可以对合同的法律效力进行变更。因为只有取得保险人的同意,才可以进行保险合同的转让。它们不可以直接进行自由转让,这样做会导致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保险标的转让不仅局限于受让人和投保人,还会涉及保险人,保险人不会承担因为保险标的转让以后产生的保险事故赔偿责任。由于保险标的的转让促使投保人的保险利益消失,从而导致保险的法律效力消失。保险契约的法律效力产生取决于保险利益的存在。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保险利益取决于被保险人对于保险标的是否有保险利益。在我国旧的《保险法》中第34条的规定比较全面,从实际角度出发,它既有助于防范因为保险标的转让引发的不确定因素,又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保险人与投保人间的信息不对称关系,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因为现在的的情况已经不符合保险交易的发展及交易的快捷及商品的流通。

第一,在保险标的转让过程中对于通知义务的主体表达式的不明确。从法律条文中可以了解到,保险标的转让后的通知义务到底要由谁来承担,法律中并没有规定,所以,不管是作为投保人还是作为受让人的转让通知,都会产生通知义务法律效力。

第二,相对于保险标的转让而言,在保险人同意承保后,这期间针对保险人发生的保险事故规定不明确。现实生活中的保险标的转让一般会在保险人做出承保前出现事故,这样的情况不利于保险标的的转让,而且会导致对方拒绝对其进行保险赔偿,对于受让人而言很不利,处于这样的环境会造成一定损失,从而影响到最终的交易决定,上述两点是导致保险合同的当事人间产生矛盾的源头。

第三,新《保险法》中第49条规定,财产保险标的的转让产生的权力义务由受让人承担,同时保证合同的法律效力,在新的保险法中并没有对标的的转让进行硬性规定,不一定要以通知保险人为主要因素,现在的法律不会对投保人进行强制性的要求,也不会强制要求受让人履行相关通知义务。那么什么时候可以对保险标的进行转让呢?是在对所有权进行转让时,还是在危险负担的时候呢?按照原则的相关规定,法律效力的产生是在所有权的利益进行转移时,以及负担危险的转移时,而不是指非物质的所有权转移。简而言之,物权法的规定中,在对标的物进行交付时,即可进行转移。这时候的观念交付在《保险法》中只是表面形式的交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付,所以此时风险还没有出现转移。在新的《保险法》中第49条第2款规定:“保险标的的转让,作为投保人或受让人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履行通知义务,货物运输与其他具有约定性质的合同不属于保险合同的范畴。”此款虽然对保险人或受让人及时通知保险人做出了明文规定,和旧《保险法》相比删掉了 “经保险人赞成继续承保后,按照法律变更合同“内容。在新《保险法》第49条第4款中规定“作为受让人或被保险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履行通知义务,会导致保险事故的发生,针对这种情况保险人不会承担保险赔偿,这项规定表明对保险人的通知并不是强制的。

三、保险合同转让的法律效力时限的分析

在我国的《保险法》中并没有明确对保险标转让后受让人的法律效力进行硬性规定。在德国有过这样的案例,保险事故的原告以其所有建筑物向被告投了火灾险,1921年1月4日,原告通过契约形式将其签约给第三方,并于1921年的4月1日完成转让,但是并没有进行正式的书面登记。1921年8月30日,该建筑物发生火灾,事故中的原告要求被告对其建筑物支付一定的保险赔偿金。被告认为,原告的建筑物已经进行了保险标的转让,所以该保险物已经不存在保险利益,应该将赔偿金支付予受让人,拒绝了原告的保险赔偿请求。最后法院判决:在《保险法》中明确规定保险标的的转让在办理转让手续前,如果不动产的所有权没有进行书面登记的,其所有权归原告所有。因此,在合同中如果买方已经占有该建筑物但没进行资金交付,那么原告在物权法上视为被保险人,作为保险人,有权力对其进行索赔。保险利益的转移按照民法规定来实施,如果没有进行登记,其不动产进行转移,按照物权法规定,只有进行正式登记后,所有权才得以转让。为了能够使买方受利,在买卖过程中,按照我国民法的相关规定,出卖人只有给付的权力而不存在法律效力。这就要求出卖人应该将原属于保险人的请求权转移给自己。一方面,出卖人对于保险标的仅局限于一般层次的所有权,但是不会主动承担保险中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保险中的买卖人有权承担保险中存在的危险,但在危险事故发生的时候,却没有办法正常获取保险中的保险利益。得不到保障。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在表面上注重了所有权的占有权,另一方面,却直接的忽略了受害者,在经济上对受害者造成了一定形式的损失。

保险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拥有一套独立的法律体系标准,在民事特别法和保险法中,我们应该特别关注保险的本质特征,民法中的一些规定不能作为主要依据,保险合同中的保险标的转让与保险合同的续存,应当与保险利益相结合,从而进行合法转让。在概念上对所有权的转移进行统一,这种思路过于狭隘。如果在保险法中的所有权进行转移时,不能和保险利益同时进行转移的话,那么我们应该更加看重后者的转移。因为保险中的所有权转移并不单纯的指保险标的本身,而指的是保险利益,那么,保险中的利益应该怎么划分呢?当保险中出现保险事故时,谁的损失最大,谁就是保险利益的最终获利者。在我国以前的一些案例中,曾经有过类似的案例,当地法院作出以下判决:“我国民法第373条法律规定,买卖中的标的物存在的保险利益与保险中的危险性,自进行交付日起,全部由买受人承担,虽然所有权还没有进行转移,其危险也应当由买受人进行承担。”在我国《合同法》中同意以上观点:“保险标的的损坏,毁灭等风险,在其进行交付日起,全权由买卖人承担,除了法律上有特殊规定的约束以外。”所以,保险标的属于动力的范畴,具有危险性质的保险标的在进行交付后,理应由受让人承担;如果保险的标的为不动产的范畴,那么我们应该先转让所有权,然后再进行交付,这样的话,危险负担则按照登记为准,保险利益的最后得主取决于谁最后受益。在我国的保险合同中,受让人拥有法律效力时,取决于保险标的风险的转移,而不是取决于所有权的转移。

四、保险标的转让与保险人保险责任承担中的问题讨论

我国《保险法》中第49条规定:“在保险合同中,进行保险标的转让时,作为被保险人或者是受让人有义务在第一时间内履行通知义务,除了货物运输保险合同与其他一些带有约定性质内容的合同。因为保险标的转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危险系数的上升,自保险人自收到交付款日起,在通知规定的三十天内,按照保险合同中的约定性内容增加保险费用或解除保险合同。保险人将合同关系解除,将得到的保险利益,根据合同中的规定扣除从保险责任起到解除合同之日止的那部分,全部退还投保人。作为被保险人与受让人,没有履行保险中的通知义务,从而导致保险标的的危险系数上升,引发保险事故的发生。保险金的赔偿责任不应当由保险人承担。

保险标的转让,在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履行通知义务后,保险标的没有出现危险情况的前提下,保险合同的法律效力可以延续,这种方法可以保护保险标的的最终受益人。保险标的在转让时,作为保险人应该履行通知义务。关于受让人的保险费用支付能力一直对人们产生困扰。根据《德国保险契约法》中第69条规定:“如果保险人将保险标的进行转让,受让人代替出让人承受保险人的所有权存续,出让人与受让人在保险期限内,承受保险合同到期的所有保险费,需要付连带之责。我国可以对这种规定加以借鉴。

通过上述阐述表明,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保险标的在进行转让时,作为被保险人与受让人是否履行通知义务直接关系到合同的法律效力,由于保险标的的转让引发的保险事故,被保险人与受让人没有履行通知义务而导致的保险合同关系解除,理应正确行使维护保险利益的权利,没有收到及时通知的保险人不承担法律责任。但笔者更加注重于因为转让导致保险标的危险因素明显上升,保险合同在保险标的转让时就丧失了法律效力。”保险标的受让人继承被保险人的权利义务“在我国保险法中规定,排除了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对保险标的的限制,对于保险人在保险标的进行转让后,还可以有效行使保险合同的解除,这点要求,笔者感到有点不符合常理,所以,应当允许保险人在享有对原保险合同投保人或者是保险人的每项抗辩理由权利的基础上,明确保险标的受让人权利从属,原保险合同被保险人的权利,执行范围限制由其决定。

作者简介:齐璐(1988-),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西南财经大学,研究方向:保险学。

作者:齐璐

第二篇:论《保险法》财产保险中保险利益的认定问题

摘 要:保险利益是保险四大原则:保险利益、最大诚信、近因、损失补偿原则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它既是保险公司认定保险责任赔付保险金的构成要件,同时也是避免保险沦为赌博的重要理论基础。

关键词:财产保险;保险利益

一、保险利益的起源

保险利益最早由18世纪英国海上保险提出,早期广泛应用于海上船舶险、货运险,在英国1906年颁布的《海上保险法》第4~15条中对“Insurable Interest保险利益”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包括“Avoidance of wagering or gaming contracts赌博合同无效”、“Insurable interest defined保险利益的定义”等内容,并随后发展为世界保险四大原则之一,有了“无利益无保险”一说。一方面,保险合同是国内除购买彩票以外唯一合法的射幸合同,具有“小换大”的杠杆作用,要求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就避免了赌博行为;另一方面,保险想要发挥风险分散、损失补充的功能,也必须要求最终获得保险赔偿金的法人或自然人必须具有保险利益。

二、保险利益在法律中的规定

针对财产保险中的保险利益问题,我国《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保险。”“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第四十八条规定“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不得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

财产保险不同于人身保险,人身保险要求是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具有保险利益。而财产保险要求是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具有保险利益,否则被保险人不得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保险人也有权依据该法条作出拒绝赔偿。

法律上承认的财产相关利益包括物权、债权、责任,以及合法占有等权利,《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12条第一款也有相应规定:

财产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存在下列情形的应认定其具有保险利益:

(1)对保险标的享有物权;

(2)对保险标的享有债权;

(3)保险标的系其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4)对保险标的享有其他合法权益。

三、财产保险中保险利益的认定要件

通常财产保险中保险利益的认定需要符合以下三个要件:

1.保险利益必须是客观上确定的利益

保险利益必须是客观上可以估算和确定的,已经确定或者可以确定的利益,包括现有利益和期待利益。像土地、矿藏、水资源等自然资源通常是不可估算的利益,而像主观上的情绪或不可确定的利益通常是客观上不能确定的利益。已经确定的利益或者利害关系为现有利益,如被保险人对已经拥有财产的所有权、用益物权、占有权、使用权等而享有的利益即为现有利益。尚未确定但可以确定的利益或者利害关系为期待利益,这种利益必须建立在客观物质基础上,而不是主观臆断、凭空想象的利益,例如预期的营业利润、预期的租金、预期的侵权责任、违约责任等属于合理的期待利益,可以作为保险利益。

2.保险利益必须是经济利益

保险利益必须是经济上已经去顶的利益或者能够确定的利益,即保险利益的经济价值必须能够以货币来计量。保险的本质在于补偿,如果保险利益不能在经济上计量,赔偿金额的确定也就失去了依据,无法起到补偿的作用。像艺术品、古玩、字画虽为无价之宝,但可以通过特别约定的金额来确定其经济价值。人的生命或身体是无价的,难以用货币来衡量,但可按负担保险费的能力约定一个金额来确定其补偿的经济价值,财产保险中的责任保险涉及到人员伤亡的,通常采用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规定执行赔偿标准。

3.保险利益必须是合法的利益

保险是一种法律制度,利益必须是被法律认可并受到法律保护的利益,它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与社会公共利益相一致,不能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保险利益产生于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法律所承认的有效形式。具体而言,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有权、有益物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民事责任等必须是依法或依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或行为而合法取得、合法享有、合法承担的,凡是违法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而产生的利益都是非法利益,不能作为保险利益,例如盗窃得来的车辆、违章建筑、非法占有的财产等。

四、财产保险中不同保险事故下的保险利益争议问题

除了常见法律规定的各种合法权益外,在订立保险合同的实务中,也常常出现在发生不同保险事故下,存在保险利益争议的情况,如以下两种情况:

1.在企业财产保险中,仓储所有人就承租人所有的仓储物进行投保的

此情况下,由于仓储所有人担心自己出租的房屋电路等设施不合格引发火灾导致仓储物受损,或提供的安保不到位导致仓储物被盗等情况下,仓储所有人需承担侵权责任或违约责任。但如果发生暴雨导致仓储物受损的情况下,通常仓储所有人不承担责任,此时就出现了在发生不同的保险事故时被保险人可能具有也可能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两种可能。当然,如果保險公司能够开发一种仓储责任险产品,就可以避免以上情况。

2.基于以上分析,如果相反的情况下,承租人就出租人所有的出租房屋投保企业财产保险时,同样会出现保险利益或有的两种可能

例如:由于仓储物自燃导致房屋受损,或由于合同保管义务未能做好房屋的维修导致倒塌等情况下,承租人须承担相应的侵权或违约责任。但如果出现暴雨、暴雪等不可抗力导致房屋倒塌时,承租人无须承担民事责任,当然也就不存在保险利益之说。

类似情况在国内公路货运的所有人、承运人投保货运险时也常有发生;在物业管理中物业公司对共有财产、业主自有财产投保物业责任险也时有存在,在此不过多赘述。

五、结束语

保险利益是保险的重要理论支柱,也是保险补充功能赖以实现的基础,而实务当中的情况多而复杂,建议投保人应当进行慎重考量,重大投保要参考专业意见。同时,保险公司作为专业的保险方,应当对保险产品设计、投保说明进行专业而详细的管理,否则一方面对保险的公信力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不排除在承保错误时,承担保险合同缔约过失的责任。

作者:龙彪

第三篇:新《保险法》对我国保险监管的完善

[摘 要] 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种种原因使保险监管存在偿付能力不足、透明度较低以及对行业自律缺乏重视等一系列的问题。新《保险法》的颁布实施有效地针对上述问题,使保险监管机构不断改进监管手段,完善监管制度,提高执法能力,有效维护保险市场秩序,防范化解保险风险,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利益。

[关键词] 新《保险法》;保险监管;偿付能力;透明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06 . 027

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形势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其中保险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市场主体构成发生很大变化,保险机构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产品更为专业和丰富。随着我国保险业的飞速发展,保险监管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新考验,这就要求我国保险监管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更好地适应保险业现代化要求,保证保险监管的持续有效,促进我国保险业持续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一、我国保险监管及《保险法》的发展

1. 我国保险监管的发展

我国保险监管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

(1)1949-1985年。这期间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我国保险业政企合一,保险监管职能并不明显。

(2)1985-1995年。1985年3月3日国务院颁布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指出:“国家保险管理机关是中国人民银行”,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监管工作开始步入正轨。从1986年开始相继成立了新疆兵团、深圳平安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在机构体系上打破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垄断的格局,标志着保险市场竞争的出现。

(3)1995-1998年。199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专门行使保险监管职能的保险司,加强保险监管的机构建设。同年10月1日,《保险法》颁布实施,从此中国保险业与保险监管进入了有法可依的阶段。

(4)1998年至今。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在国务院精简机构的同时,于1998年11月18日正式成立了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监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是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机关,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保险市场”。我国保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保险监管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2. 我国《保险法》的发展

我国保险法颁布及两次修改历程:

(1)1995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同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保险基本法。《保险法》实施后,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进行了严格监管,我国保险市场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2002年10月,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对保险业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保险法》进行了修改,于200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保险法》的第一次修改。

(3)2004年10月,中国保监会与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保险法第二次修改准备工作,2005年底形成了保险法修订草案建议稿并上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此后,国务院法制办组织听取各方意见,修改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草案)》。2008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草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并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保险法》的全面修订,共涉及原《保险法》中的145个条款,新增48条,删除19条,修订126条,使保险法从原来的158条增加到187条。与原法相比,新《保险法》在保险合同法律规范、保险行业基本制度、保险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完善,解决了新型市场主体无法可依、保险业务范围规定过窄、保险资金运用制度不合理、保险监管手段和措施授权不充分等问题,对一些违法行为进一步明确了法律责任,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这次新《保险法》的修订,对于完善我国保险法制、改善保险业经营环境、促进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原《保险法》下保险监管所存在的问题

(一)偿付能力监管的问题

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业监管的基本目的是保护消费者利益,因此必须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监管,以免有些不负责的经营者收取保费后随意投资,导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无法履行保险合同义务,使保单持有人利益受损。偿付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资本金不足。目前,我国保险业飞速发展,导致保险公司资本金明显偏小,从而使我国保险业抵御风险能力不足,一旦出现不良状况,很容易造成整个保险业的危机。随着外资保险业务规模和机构迅猛扩张,相应的资本金压力也随之加大,造成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第二,经营策略。保险公司如果急于扩大市场份额, 以低费率、宽承保来吸引客户,就会导致大量地利差损①、费差损②,造成赔付率高、经营风险过大,从而使保险公司亏损,以至于偿付能力不足。第三,资产与负债相匹配。保险公司在安排资金投资时,需要与承担赔偿或给付责任的期限相匹配。如果匹配不好,公司的流动资金不足,就会导致偿付能力不足。

2. 保险监管透明度较低

《保险法》立法宗旨是明确保险活动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加强对被保险人利益保护。但被保险人与保险公司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的信息,即对所要购买的险种适合与否、价格是否合理以及保险人的状况都无法确定。保险监管透明度低主要表现在:第一,保险产品审批情况不对外公布,保险产品是否合法难以了解。第二,保险公司被举报投诉的情况不对外公布,保险公司服务水平优劣难以衡量。第三,保险公司经营和处罚情况不对外公布,保险公司实际经营情况难以判断。第四,没有正规的信息披露渠道,社会公众无法及时、准确、完整地从权威、中立的机构获得关于公司、产品和市场情况的重要信息。第五,监管部门工作制度不够透明,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对法律指定过程的参与程度不高,增加了监管成本和市场主体的经营成本。

3. 保险自律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保险行业自律的目的在于使同行业经营有章可循,加强行业内部协作关系,防止保险市场不正当竞争,它是国家对保险业监管的重要补充手段。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保险行业协会自律体系,但各地行业公会的建立及其作用发挥仍严重滞后,造成我国现行监管体系及其监管实施机制的缺陷,进而使保险监管部门使用宏观手段对微观层面进行监管,导致如风险防范,偿付能力及资产负债比率监控,建立保险风险的预警、评价、监控系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足夠重视。

三、新《保险法》对我国保险监管的完善

1. 新《保险法》对偿付能力监管的完善

2008年以来,一些保险公司在银保渠道销售过多的投资型产品,对资金损耗过多。截止2008年7月,已有12家保险公司面临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中国人寿总裁杨超在2009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保险业面临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加大、偿付能力下行、增幅降低三大严峻挑战。在盈利水平和偿付能力方面,多数保险公司盈利比2007年大幅度下降,并出现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现象,这对保险业是严峻的考验。保监会针对各保险公司的资本金不足,近两年来批准部分保险公司增加资本金(见表1),从根本上来缓解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針对保监会以上措施,新《保险法》也通过增加资本金的规定,对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加大了监管力度。偿付能力监管是保险监管的核心,原《保险法》中只对偿付能力监管作了原则性规定,鉴于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为了有效限制金融杠杆效应,新《保险法》对这方面内容进行强化和完善。新《保险法》第139条明确规定:对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责令增加资本金、办理再保险;限制业务范围;限制向股东分红;限制固定资产购置或者经营费用规模;限制资金运用的形式或者比例;限制增设分支机构;责令拍卖不良资产、转让保险业务;限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限制商业性广告;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等监管措施。此外,新《保险法》第145条对于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保险公司,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可以依法对该保险公司实行接管。由此可见,新《保险法》规范了最低偿付能力标准,加大了偿付能力监管惩罚措施的力度。新《保险法》的以上修改,不但满足了保险公司安全稳定和持续经营的需要,而且帮助被保险人监督管理保险公司,维护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2. 新《保险法》中会计监督提高了保险监管的透明度

会计监督在新《保险法》中体现了重要作用,会计在管理经济中之所以重要,是由会计本身具有的功能决定的。新《保险法》对财务会计相关规则作了大幅度的修订,其中包括新增法条6项、新修改法条5项和保持原有财务会计相关法条3项。新《保险法》中会计监督能够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会计监督,能够约束保险当事人的行为,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出现,充分保障投资人、投保人和被投保人的知情权,保证保险市场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新《保险法》增加的第110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保险产品经营情况等重大事项。新增的这条规定将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保险监管的透明度。同时新《保险法》第86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要求,报送有关报告、报表、文件、资料和数据。财务会计报告必须如实记录保险业务事项,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会计监督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将在新《保险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监督工具作用。

3. 新《保险法》加强保险行业自律管理

行业自律是保险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行业自律是当今各国加强监管的趋势。新《保险法》在“附则”部分对于保险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和性质、会员制度等做出了原则性规定,新《保险法》第182条指出,保险公司应当加入保险行业协会。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机构可以加入保险行业协会。保险行业协会是保险业的自律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这从根本上加强了行业内部协作关系,重视保险自律组织的作用,给保险市场创造良性的竞争环境。对于促进保险行业协会的发展,增强其发挥行业自律与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S]. 2009.

[2] 张芙蓉,张晓莹. 顺应时代变化,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就《保险法》修订访中国保监会法规部主任杨华[J] .中国金融,2009(6).

[3] 许闲,侯旭华.新《保险法》下会计将发挥更重要的监督工具作用[J]. 中国金融,2009(6).

[4] 赵怡原. 提升偿付能力,保险公司掀“增资潮”[N]. 每日经济新闻,2009-05-22.

[5] 林琳.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保险监管[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6] 裴光. 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作者:刘 涛 李 成

上一篇:商标法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