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大学语文课程延伸教学体系的探讨

2022-09-11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人文类基础性公共课。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工程中的核心课程, 它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以及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等多项重任。然而,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 专业设置的变化, 课程的调整以及功利实用至上主义的影响, 使得作为基础课的大学语文受到了巨大冲击, 大学语文在全国多所高等院校的处境极不乐观, 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与此同时, 大学生母语意识的缺失, 人文精神的失落也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语文水平、语文能力的低下, 也成了困扰很多大学生的一个主要问题。鉴于上述情况, 近两年来, 大学语文课程再次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也正在不断深入。但是, 时至今日, 命途多舛的大学语文课程在众多院校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学时紧张。由于种种原因, 各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大学语文的课时都极为有限, 多则64学时, 少则32学时, 迫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压缩教学内容。如此一来, 显然难以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其次是教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大学语文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 二是王步高、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 三是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 四是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等。这几种教材在内容和体例的设计安排上, 较之以前都有很大进步, 既各有特色又体现了主编者的探索精神和聪明智慧。但是, 这些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 总的来说普遍表现为体系偏窄, 有的侧重于文学素质教育, 有的侧重于人文素质教育, 有的侧重于文史素质教育。我们知道, 语文课程的最本质特性就是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从根本上来说, 前面这几种教材都注重了人文性, 而忽视了工具性 (当然也不否认, 有的教材如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在这方面有不小突破) 。而教师在教学中也往往拘泥于教材, 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而淡化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至使很多大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 由于语文能力的欠缺 (比如口语表达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的欠缺等) , 导致求职困难, 或者难以适应以及胜任工作。当然, 出现这些问题, 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学生如果能在大学阶段接受相关的学习和训练还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因此, 近几年来, 很多专家、学者、教师都在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问题, 并且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本文认为, 针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不应仅仅局限于这门课程本身, 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教材、教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上, 而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树立“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构建大学语文课程的延伸教学体系, 即构建一个以大学语文课程为核心, 融文学、口才、写作于一体, 立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体系, 使大学语文教学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 这才是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这样既可以弥补大学语文课程学时短缺等方面的不足, 又能使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获得自由选择的空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从而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这里所谓大学语文课程的延伸教学体系, 是指在保证完成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在全校范围内有计划地开设语言文学类公共选修课, 举办内容新颖的语言文学类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等, 作为大学语文的延伸教学, 拓展大学语文的教学空间, 在大学语文课程之外搭建新的教学平台, 并使之相互联系, 互为补充, 使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 都能感受到语文的影响, 既强化了母语意识, 提高了文学素养, 又提高了综合素质。

具体来说, 构建大学语文课程的延伸教学体系,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开设语言文学类公共选修课。大学语文学时较少, 课程本身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要克服这些不足, 开设相关的语言文学类公共选修课是最好的选择。但是选修课的开设必须具有针对性, 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例如, 应用写作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可是目前很多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应用写作常识, 格式不清, 语体不分, 措辞不妥, 用词不当, 逻辑思路混乱……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应该开设应用写作课;再如, 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 表达能力已成为很多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之首, 但是资料表明有25%左右的大学生因为缺乏表达能力而备受困扰, 因此开设口才类的选修课也成为当务之急。此外, 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需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 还应该开设文学欣赏、影视艺术鉴赏之类的选修课。

其次, 举办语言文学类讲座。学术讲座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可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促进师生交流,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举办语言文学类讲座是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同时举办内容新颖、观点独到的语言文学类讲座也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从而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举办这类讲座应该遵循“深”“新”“趣”的原则, 即观点应该深刻, 选题应该新颖, 内容应该有趣, 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震撼力。

第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教育教学中, 人们往往只注重强调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对作为第一课堂必要补充和配套的第二课堂则重视不够。其实对于大学语文这一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特性的课程来说, 第二课堂尤为重要。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延伸,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成立文学社、诗社, 举办诗歌朗诵会, 开展文学知识竞赛、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辩论大赛、对联大赛等等。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不仅可以更好地推动语文教学工作, 而且可以巩固、加深、扩大课堂教学成果, 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知识视野, 能使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实践能力和策划能力, 能够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生存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获得积极的补充与调剂, 也为校园文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总之, 构建大学语文课程的延伸教学体系, 并使之与大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 不仅是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补充, 而且有利于进一步突出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核心课程的重要地位, 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求知需求, 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并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近年来, 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引起很多专家、学者和教师的广泛关注。本文认为,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不应仅仅局限在这门课程本身, 而应该树立“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构建大学语文课程的延伸教学体系, 使大学语文教学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 从而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大学语文,延伸,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徐中玉, 齐森华.大学语文[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 张国光.大学语文研究[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

上一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思考下一篇:试论大数据时代下精准扶贫财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