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2024-04-24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精选10篇)

篇1: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在新课程理念下,国家对新课程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育评价都作了全新的改革。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培养出丰富多彩的健全人格。课改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素质,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为主要特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广大教师对课堂教学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仍不能清晰地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每天的课堂教学中去,课堂教学还存在滞后于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问题,更是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应该树立起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特学习者和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观,也应树立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新教师观。我们应努力改变过去传统的单向传输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

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探讨总结出“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发展探究”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1、自主学习

语文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生的阅读和预习,是对新课学习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

自主性所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它一方面表现为对活动、活动过程的支配与控制权力,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人对自身行为的支配、调节和控制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为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公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索知识。同时,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是受教育者,积极寻找发展的机会。他们善于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追求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对每一个体来说虽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不可能自然生成。作为教育者,应该在每一节有限的课时内自觉地、有意识地为促进学生走向独立自主、形成自主性学习而努力。自主学习不仅是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教学的一个根本目的。叶圣陶同志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把自学引入教学之中,不但是新教学方法的一种特点,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

学生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学会阅读。能够通过阅读领会和把握教材的结构、层次、中心、要点。能够理解和辨析重点字、词、句的确切含义,能够把握和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能够学会浏览、速读和精读、细读的本领。但自学又不仅仅是阅读能力。还包括培养主动搜集和选择阅读材料,写阅读札记和笔记的能力,还

包括思考、推理、联想、想象、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预习则是一种新课学习前的准备。奥苏贝尔认为,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学习的认识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能用来同化新知识。他强调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他提出,要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架设一座“知识桥梁”,并把它称之为“先行组织者”。皮亚杰认为,当一个人对新学习有准备时,那是因为他的能力和兴趣,已发展到把新的学习成为他前进的下一步骤。这样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根据这两种理论和我们的实践经验,这种预习和准备包括:把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进行回忆和接触,发现和强化。对必备的旧知识缺陷进行补救,以架起“认知桥梁”。对新知识进行初步理解,对实验操作进行实践准备,以便从中提供信息和问题,实现“常识反馈”。

2、发现质疑

发现质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智慧的火花,引起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问题的提出有两种,一种是教师精心设计,抓住关键性的问题,突破一点,带动全局。也应带有很强的逻辑性、步步深入,循序渐进。问题要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吸引力,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同食物的色和香,引诱人们去品尝它的味道,如象商品美丽的装璜,招徕顾客去购买。问题要有思维的深广度,使学生感到课文如同矿藏、需要不断开掘。并且难易适中,不致使学生感到淡而无味或畏难而退。另一种则由学生提出,应该特别予以鼓励和提倡,并有意识地指导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3、讨论辨析

讨论辨析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

讨论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是体现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探讨,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智慧。同时,在讨论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并及时对各种意见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比较思维和评价思维。在讨论中,学生还能发展即席反馈能力,敏捷的思考和反应能力,以及即席口头表达能力。讨论还能使学生认识状况充分

暴露,教师获得即时信息反馈,就能增加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讨论还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想高度集中,思维活动激烈,产生浓厚兴趣,使课堂教学情绪和形式都十分活跃。奥斯本所创立的一种所谓“智力激励法”,提倡在短时期内激发极大思维能力的集体思考方法,实质上就是一种讨论的方法。讨论能促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高度发展,而一个人的智力发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言语能力。

组织好讨论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矛盾的展开和适时地结束,让学生留有余地回去思考。讨论形式有小组,有全班,有二者结合,视不同目的,不同情况而定。

4、总结升华

总结升华就是将学生在课堂讨论或辩论的问题进行归纳系统。

皮亚杰认为,人们在学习中通过同化和顺应将原有认知结构变为新的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科基础结构是前人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成果,是认知发展规律的结晶。遵循基本结构,有利于理解、记忆、沟通、达到举一反三,实现迁移。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就是将“教材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这些心理学家都把结构看成为学习认识的最重要结果。它是发展性教学方法的一个基本因素。可归纳为三种:一种是课堂讨论结束时的即席归纳,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一种是在一课或一单元结束时将知识归纳成为一个体系和结构,应由学生自己完成,并采用他们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加以表达。再一种是通过在学习基础上解决一个典型问题。通过总结,让学生是在新形式中的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发展探究

发展探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总结出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更新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布鲁纳曾经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发现法。他解释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正确地说,它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比如学生学习了《走进对联》,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当地的地方春联或探究当地的民居文化。通过发现探索就真正实现了学生能力的迁移。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我所提到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各种模式中的一个相对模式,或者说是我所主导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模式,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王广禄

篇2: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数学课程标准》给小学数学教学及其研究以新的启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和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一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就要求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要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方式应体现多样性、趣味性、生活化和情境化。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实验过程中,虽然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师讲生听、师说生做、师授生受的“满堂灌”现象,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很多教师都感到无章可循,无所适从,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需要。基于上述思考,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要走出“形式教育论”的误区,转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应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参与和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策略,我认为包括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巩固练习,解释与应用;师生合作总结,完善知识结构。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1、情境创设的内容及形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情境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现代社会发展现实、现代科技最新成果、现代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重大节日、纪念日等。

情境的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真实的情景,一种是“虚拟”的情景。真实的情景就是实实在在的、学生亲身感受的客观情景。“虚拟”情景就是从客观情景中抽象出来的情景。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3)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4)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6)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识冲突。

当然,我们并是不要求每一节课都必须创设一个什麽情境,开门见山也不都是消极的,从实质上讲,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教学融为一体的,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1)理解情景的意义

对于呈现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独立思考,理解情景的意义,找出情景中所隐含的数学问题,然后与同伴交流、讨论。

(2)提出数学问题

在具体情景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会提出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与数学有关,有些问题与数学无关,有些问题甚至是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教师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放任自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表扬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然后再从有关的数学问题中找出本节课学习的数学内容。

(3)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问题

在具体情景中,开始的时候,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语言可能很不规范,也不准确,教师要因势利导,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的问题,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摸型是指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模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数学模型。

1、自主探索

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别,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多向思索,如阅读、操作、尝试等。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根据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组织学习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猜测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低段小朋友缺少组织能力,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动手实践的详细步骤及方法,若需要分工合作的应给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

3、小组讨论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形成学生自己的想法后,对探索结果进行交流,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由表达各自的想法,然后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价,逐步达成大致统一的意见,建立起数学模型。开展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培养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4、组织汇报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

5、集体归纳

学生自由发言,对全班已有各种意见进行归纳。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恰当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归纳总结。

6、充分验证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论,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求实的态度。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要遵循以下七个原则:(1)独立性原则;(2)主动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4)合作性原则;(5)开放性原则;(6)创造性原则;(7)激励性原则。

三、巩固练习,解释与应用

新授课的练习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习题的选择偏向于基础性、专项性。教学中要选取最新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

四、师生合作总结,完善知识结构

1、师生合作总结:全课总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及时将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整理、内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以迎接下一步的学习。

2、质疑问疑:引导学生引申、推广所学的教学问题,把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继学习之中。

篇3: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语文学科组的集体大讨论,结合自身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探讨出以下一些环节是新课程理念下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一、把握导入技巧

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地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如:我在教《济南的冬天》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把春天描绘得春意盎然、生机勃勃。那么冬天可以怎么描绘呢?在我们的心目中,它应该是寒冷的,无情的……那么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课文《济南的冬天》。又如教鲁迅的《风筝》时,我首先引导同学们思考,假如老师布置你们写一篇题为《风筝》的作文时,你会怎样构思呢?同学们多数说写天气、写放风筝的过程。那下面我们来解读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风筝》跟我们所写的《风筝》有什么不同?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质疑问难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智慧的火花,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读和预习,谈从文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即从文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难问题?

我觉得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完全体现了学生质疑问难这一宝贵精神。我们知道任何现象只有多问为什么才能有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我经常会提醒学生只要是围绕本文内容的任何一点知识都可以提问,如有关作者、生字词、语句的品味、主题的解读懂与不懂都可以谈。经过我的鼓励,学生大胆了,心理素质得到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得很快。

三、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这更是新课标教学的一个特色环节,它体现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更是新型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讨论、探究什么呢?把前面学生的疑难问题及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让他们小组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如我经常在品读时,要求他们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喜欢的理由。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中对句子的品读时,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在小组间分享喜欢的理由,再在全班交流。我发现他们回答得非常精彩,他们多数会从修辞手法、深刻含义谈见解。如学生甲:“看,像牛手,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的细、密、多。学生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果树花开得茂盛,把物写活了……

讨论辨析是学生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探究,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过程。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升

探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的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一堂精彩有质量的课绝离不了这个环节,这是课文主题的升华,对课文主题的挖掘,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人文思想渗透到学生思想中,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同时出示一幅画面或一幅图片,让学生写随笔,对写作能力的培养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还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我所提到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各种模式中的一个主要模式,或者说是主导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模式,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百花齐放。

篇4: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而在“言语内容先于言语形式而存在,言语形式仅仅是言语内容的外显方式”这一以言语内容为中心的传统语言学的观念影响下,教师常常将语文课本中的言语作品从句意、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进行条分缕析式的剖析,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始终徘徊不前,语文素养难以得到提高,使语文教学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

为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实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高效化,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全面实现新课标中阅读与鉴赏的课程目标,宁志斌以课题为载体,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了为期三年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高效化策略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一种全新、高效的阅读技能训练模式系统。该课题成果经过后续的反复试验与评估,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该阅读技能训练模式系统的构建,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能使学生通过系统的阅读心智技能训练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在阅读技能训练过程中,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得到提高,语感得到培养,探究、创新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得到发展,人文精神得以提升,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此次话题从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言语技能训练、阅读与鉴赏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以及阅读与鉴赏分项技能等方面展开,以飨读者。

篇5:新课程理念下的杜郎口教学模式

郑高平1

(兰州城市学院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兰州 730070)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好坏。时下教育界掀起一场名为新课程改革的风暴,本文通过分析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成功的原因以及现在的教育所存在的弊端,来讨论新课程的理念应该如何真实恰当地在课堂上表现,如何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使用的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及这些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差别优势和一些应该改进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新课程理念

杜郎口中学的改革

杜郎口中学是山东省茌平县的边缘乡镇的一所即将被撤并的农村学校,该校学生有的不求上进,有的厌学,甚至有严重的辍学现象,校风更是以乱闻名„„全校教师根据学校现状大胆探索、尝试教育改革。在数年之后,这所学校不仅起死回生,使学校从原来的全县倒数到成为前三,甚至被聊城市树为初中教学改革的样板校,山东省教科也所称为农村教学改革的先进典型。

2005年11月12日,“全省农村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现场会”在杜郎口中学召开。20多个教学班同时开放,整整一个下午,600多名会议代表穿梭在不同的教室之间,他们无不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撼:课堂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歌唱,或朗诵,或讲解;小组展示,不拘一格,个人展示,独具特色,画图、粘贴、勾勒、证明,排列、组合、演示、实验、即兴表演或演讲,应有尽有。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他们的教学改革也随之补充、完善、提高。“0+45”也变成了“10+35”。再后来,他们的这种做法发展成为现在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

1.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立体式: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

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2.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

3.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 作者简介:郑高平(1987—)甘肃天水人,现为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092班学生

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

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有了一个大的突破。会后仅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来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者已达24000多人次。在这里的课堂上,完全没有了传统意义的教学过程。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张扬学生个性,体现出的是“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

改革成功的意义:

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的核心内涵是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也就是解放学生的思想,解放学生的个性。有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学习效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由此可知,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更是印证了这一结论。这种思想熔铸在交际性工具的英语教学中便拓展了无限的教学空间,产生了巨大的教学张力,学生争先恐后的表演,反复多次的黑板演练,无不在诠释英语教学的“真经”。粗略统计,一节英语课学生的参与度达到了惊人的100多人次,我们在平时的视导中没见过,在全国的赛课中没见过,正是这种超常规的教学参与度才为高效高质的达成度、生成度、巩固度奠定了基础。反思我市的英语教学现状,我们发现的不是观念的差距,而是行动的滞后,是胆略的差距。我们市的优秀英语师资水平远在他们之上,我们的英语教研水平也不在他们之下,但我们遵循的常规太多,我们在课堂上还不敢将35分钟还给学生,我们的学生胆量还不够大,简单地说,就是对学生的解放还不够。当然,杜郎口的模式是寄生于它特定的土壤的,它有很大的地域局限性和校本特色,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东施效颦,但他们对参与度的制度要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是否能放给学生30分钟,或是25分钟呢?“教学质量年”提出的“一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是否可以分解到每一节课、每一个细节去落实?倘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效益是否就会有突破性的提高呢?看来一切都是可能的,关键的问题还是胆略,还是步伐。

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而这一切要形成就必须依靠于教育,我国自建国前就开始实行西方式的教育,并且经常的改变教育方式以适应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而现在我们的教育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环境了。我们的基础教育据说是全世界最好的,我们的儿童所有的作业、考试都开始有一种叫做标准答案的东西,所有的老师开始以答案、成绩来衡量学生,所有的学生开始用答案来限制自己。学生开始失去想象力,失去创新创造力。而新课程教育改革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而进行的。新课程教育改革注重学生对探究的兴趣和需要,强调使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创新创造的精神。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经历以积极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杜郎口”在不同地区学校的运用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老师为主导的,老师在上面讲的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或者听得昏昏欲睡,我们的知识也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方式来传达给学生的,完全不会考虑学生有

没有兴趣或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能接受多少,甚至很多时候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社会中的情况是不同的,两者完全不能良好地结合起来。有些时候,我们还会觉得一些知识点比较难,学生无法自己学会,然后就直接将知识点和技巧方法教给学生,虽然这样可以让学生很快掌握知识和技巧,但是,我们却扼杀了学生们自己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传统的教学总是由老师将自己备好的课照本宣科地交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并且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教师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去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无法很好的让学生将知识点使用恰当的方法记住。而新课程改革主要是倡导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所教学的知识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掀起了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的高潮,其结果却不尽人意。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不考虑自己学校的特点,一味的模仿“杜郎口”教学模式,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老师只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一时间还很难接受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样一来学生的任务加重了,他们不仅要做好课后作业,还要预习每堂课老师留下的作业,以便课堂展示,老师则轻松了许多,不怎么写教学设计了,课堂上说的话也少了,负担减轻了许多。另外一方面就是代课老师不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也是一味的照搬别人的成功经验,其结果也是大失所望。毕竟文理科有自己各自的特点,比如说对于历史、政治这样的学科,学生完全有能力接受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像物理、数学这样的学科,学生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虽然能照本宣科的进行课堂展示,但是学生没有真正的掌握知识。长此以往,我想必然会出现教育改革的寒潮。

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相信学生、解放老师、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特点是将预习作为一堂课的重点,绝不上一堂没有预习的课。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先学后交,这个交包括了合作学习、交流学习、交叉学习等方面。再来就是教室的座位排列方式,和我们一般的教室不同的是,杜郎口中学的教室座位排列不是一排排的,而是大家几人一组团团围坐,这样既不会让学生落单,又不会让学生有开小差的机会,而且这分组也是很讲究的,都是平均分组,均衡搭配。虽然将课堂交给学生,但是课堂中的教学还是有预设目标的,也有预习提纲,充分体现出教学中目标教学的精髓。课堂中的课堂评价必须直接且实际,而且导向要明确,一般的课堂都是以老师的讲解来来评价课的好坏,而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评价却是按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人数来评价课堂。学生之间还采取互帮互助的方式,将学生的成绩进行捆绑,只看结对学生的平均分,这不仅减少了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而且可以有效地缩小学生成绩之间的两极分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最重要一项是课堂中角色的转变,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整个讲解过程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初始权和疑难重点的发现权。学生在预习阶段动脑,在课堂讲解阶段动手,在交流评价阶段动口。而老师只在最后做一些扫尾工作,如纠错、点评、总结等等。杜郎口中学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即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同时解放老师。这不是说老师就不用备课,恰恰相反,老师要备课的内容比之前更多,因为学生和老师的思考方式、思考方向和思考重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师备课不仅要在教材的难度深度上牢牢把握住教材的深浅,而且如果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出现了超出教材本身难度的情况,老师还要有计划地将其纠正,如果学生没有讲到重点也要点出来,所以老师要备课的范围更加广了。

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流程主要是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预习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利用可利用的资源将书上的知识点细化,将课本上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由老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分析。并且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评价。展示课则是用来展示在预习课时完成的学习成果,并且进行加精提炼。展示课一般有六个环节,分别是预习交流、确立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而反馈课的目的则是查漏补缺,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点评、进一步强化课堂上的知识点和难点。通过这三堂课就能较好地看出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特点。

杜郎口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的是,传统的课堂是老师的舞台,即使讲得很清晰到位,但学生中真正能跟上老师的思维,能听得懂老师所讲的知识,能记住老师所教的重点的,能将老师所讲的重新复述一遍的,却是少之又少。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被老师充斥,使得大部分学生无法独立思考,没有机会进行实践训练,无法在课堂上进行自我评价。课堂的本质应该是学生的学,而不是老师的讲,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虽然老师的讲也是学生的学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学生的学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特别应该主动探究的学和自己思学结合地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在精神方面的支柱是激励学生、鼓舞士气、树立信心,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益。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推广“杜郎口”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课堂必须改,教育方式必须改,教学模式必须改。杜郎口中学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课堂不该是老师们的独角戏,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讲课,让学生去探究,让学生去解答,老师应该是组织者和参考资料,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而不是强行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老是觉得那些知识点难点只有在老师讲了之后学生才会懂,也不要要求太高,让学生都做不到从而失去了信心。只有学生自己才最了解自己,所以我们应该将课堂更多地交给学生,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己去解答自己的难题,这样老师只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就能将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教给学生了。

课堂的时间原先是按老师讲课的时间来定的,但是其实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更多地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用于对知识的探究,而老师只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方法,并在适当的给予指导、归纳补充,渐渐地就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够逐步进行完整的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不能只顾着对学优生进行指导,而忽视了中等生和后进生。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大家互帮互助,尽可能地提供机会给后进生,使后进生逐步克服胆小自卑的心理,建立自信。

篇6: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摘 要: 教师要让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的了解,保证了学习过程端正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195-01

数学是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驾驭课堂教学呢?在此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为教学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教学模式。教师应当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譬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主要方式,但往往总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思维活跃,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问题的答案往往由老师预定而且是唯一的,如果所提问题质量不高,又很琐碎,就更是古人所说的“导而弗牵”的现象。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宰者,这与课改的理念相悖。

二、创设适当的教学环境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可以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参与条件;可以创设“讨论”情境,营造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学生吹泡泡的情境。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了。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现在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我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这样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鼓励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次,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教师应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比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课题时,我首先出示一道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老师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

四、鼓励学生解题方法多样化

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首先创设“讨论”情境,提问:老师想买一本定价32元的故事书。可是老师现在只有9元钱,老师至少还要在攒多少钱才够买这本故事书呢?问题一出学生就急不可待地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想出了6种解决问题的算法。有的学生说:先用30-9=21,再用21+2=23;有的学生是这样算的:12-9=3,20+3=23;还有的学生举手说:我是先用10-9=1,再用22+1=23的。这样选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如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己的身边的数量,比如各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学校的图书数量等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平等地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以改变学生认知方式的单一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

篇7: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阅读教学的成败,往往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当务之急,我们应努力探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捷径。通过对《新课标》的细心研读,加上十几年来的教学积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寻;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老师们一直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但都流于形式,不敢大胆放手,生怕孩子又学漏了哪一个知识点,所以,始终是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所谓“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轻易改变的行为、倾向,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拟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有序阅读的习惯。学习一篇文章,都需经过从阅读到领悟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等几个环节,环节之间有序排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映了阅读能力的层次不断提高。我们平时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有序阅读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靠别人。另外,根据实际情况,还应及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其他工具书,如《古汉语字典》、《现代散文鉴赏辞典》等,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学生既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增长了许多知识。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不是本文能够穷尽的。要学会好的方法,养成好的习惯,需恒心,靠勤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 “ 以学生为主体 ” 的阅读教学思想,切切实实地做好学法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努力实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内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3,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有机结合,是行之有效的。

如《月光曲》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月光曲》,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多么美妙的曲子呀!贝多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这首曲子的呢——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九自然段时,抓住皮鞋匠听曲子产生联想的句子,多读,多体会,看看皮鞋匠仿佛看到了几个画面——教师用大屏幕展示画面,学生结合画面朗读课文,这样就把皮鞋匠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我坚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新课程理念的牵引下,阅读教学将不断走向开放,变被动的、单一的、平面化的阅读为自主的、多样的、探究性的学习。我们的教师将会在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

篇8: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一、树立新理念, 扮演新角色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动, 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流, 在新课改形势下, 教师的角色必须随之发生转变, 我认为教师要用新的理念去支配教学行动, 首先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 师生关系的转变。因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尊重有过失的学生、尊重有缺陷的学生, 与学生处在同一平台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 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 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是“平等中的首席”、是爱的传播者, 是学生心灵的沟通者, 这样才能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新型师生关系。第二, 教学和课程关系上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对人才的需求有了不同的衡量标准,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 而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 课程与教学又是紧密联系的, 新课改要求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开发者、建设者和促进者, 倡导民主、开发、科学, 这样能有效的拓展教学空间。第三, 教学方法上的转变。新课程突出了帮助、启发、引导的功能, 帮助学生反思、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心理、维护积极性, 学会恰当应用相关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造达到水乳交融, 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二、学习新课程, 构建新模式

从“课改”研究中深知,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在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遵循“发展”的原则, “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结构为:

宗旨是“自主发现, 问题中学”, 研究“自主探究, 发展学习”的教学规律, 探询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发展学习的教学策略。遵循“独立性原则”, 运用学生的个性, 自己选择探究方向与探究方法;遵循“主体性原则”, 让学生始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亲身经历;遵循“全体性原则”, 激励和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教学过程中, 尽可能按照实施原则把课堂教学模式展开, 运用“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的策略, 使各类学生都能看到进步的火花, 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链接新程序, 讲究新策略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念的产物。理念更新, 模式换代, 模式更新, 理念转化, 二者是相继发展, 相互依存的。正因为二者的相互联系, 所以在新理念的作用下形成了“自主探究, 发展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六步”教学程序。

“自主探究, 发展学习”的课堂模式包含的六步教学程序突出了主动参与、发展个性、体验过程、情感教学、合作学习;突出了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师生角色等的转变;突出师生交流、平等互助、成果共享的新型师生关系;突出了授人以“道”、授人以“法”、授人以“渔”的有效方法。对这种整体链接, 平台交往的优化组合, 如果坚持下去, 一定会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综上所述,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所以作为教师, 要去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创新, 结合区域实际, 结合教学实践,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用教师“导”的技巧手段拉动学生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苦学”为“乐学”。教师要做“点火者”, 尽可能多的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点火处”, 唤起学生“想点火、敢点火”的欲望。要让师生教与学的合理组合碰撞出新的火花, 让这种灵感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 使学生达到“学林探路贵涉远, 无人深处有奇观”的境界。如果把教师、学生、教材链接到一个平台, 互助学习、互动交流、互相服务, 那么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会在自主探究, 发展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得到全面发展。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因而深化课堂教学研究, 构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学习,讲究策略

参考文献

篇9: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7月,国家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按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本文的内容安排是:先对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作了一些讨论,通过这些讨论与认识的,再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作了调整,并用了一个案例来说明新教学模式。

二、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

《全曰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标的这种定位,旨在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谈谈本人对新课标提出的教学方式的认识:

1.让学生有动手实践的机会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不再惧怕数学,而是感到富有情趣。这样看来,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又能化解学习的难点,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2.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动性

近几年来,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新名词层出不穷,如:“合作学习”、“超前学习”等等,经本人仔细思考发现,尽管这些学习形式的分类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我所理解的“自主探索”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生活经验和观察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更应弹性地使用好教材,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例如:

【案例1】在教“平方差公式”时,我先让学生完成以下计算:

(1)(z+2)(x-2);(2)(1+3a)(1-3a);(3)(a+6)(a-6);(4)(y-2z)(y+2z).

在此基础上设问引导:①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运算结果有什么共同特点?②你发现了什么规律?③请再举两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④你认为其中的哪一个可以当作公式来使用?公式中的字母能表示什么?⑤试着用自己的叙述这个公式。

这样,创设了一个开放性自主探索的,學生可以运用已有经验去研究,去发现,实现了数学学习“再创造”的目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探索中找到自我,有了成功的体验,从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3.注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因此,必须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落到实处,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新课标下教学模式的探讨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与上面对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的讨论,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寻找到了认为比较适合新课标的新的一套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模式一般分成三种类型:概念教学模式,命题教学模式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概念教学模式的定义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传统的概念教学模式是给出概念、分析概念和运用概念,不足之处是很少关注概念的形成过程或日常生活的实际背景。

命题教学模式的定义是表示判断的语句,传统的命题教学模式一般是直接给出命题,再进行证明,这样就很少引入问题的实际背景。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定义是综合性、创造性的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那种非单纯练习公式的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的问题。传统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直接解字题,培养解题技巧,如此只会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比较适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概念教学模式可简单概括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究规律、明确问题和巩固概念。命题教学模式的过程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结论、验证(证明)结论、给出命题和应用。最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可简括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决问题和推广拓展。

四、结束语

由于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在不同的教学背景下要对教学模式作适当调整和灵活运用。同时要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倾向,提倡多种教学模式的互补融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山剑.问题意识—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源泉[J].中学教研,2009(9)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10: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呼唤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为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制定新的指导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从学习观、教学观、知识观、评价观等方面进行有效变革,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强化先进的学生主体观,变“被迫学习”为“自主学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

1.教育的方式要由“教学”转向“学教”,即提倡学生的探索,求知在先,教师的指导、帮助在后。在确立学习目标后,由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进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尝试中认识自己的心智潜能,由学习的成功产生对学习的胜任感、操纵感,形成“我能学好”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真正把“教学”变成“学教”,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力。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和情境。既然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那么他在课堂上就有权力去讲、去说、去参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彻底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教师画好道学生跟着走的局面,创造提供学生由接受型的静态学习提高到参与型的动态探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树立科学的创新教育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

素质教育的提出打破了知识本位的观念,教育面对的是人的全面生活,要提升的是人的灵魂,而绝非知识的简单堆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真、善、美统一完美人格。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人的理性发展,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兴趣、需要、意志、思维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释放学生的创新激情。

1.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并使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美,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蜜蜂引路》一课时,先设计一个谜语:“嗡嗡嗡,嗡嗡嗡,成群飞进花丛中,授完花粉又采蜜,辛勤劳动立奇功。”用这个富有情趣的谜语开场,立即把学生吸引住了,猜出谜底后,他们都兴趣蛊然,主动求学:“老师,蜜蜂怎么会引路呢?”

2.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在课堂教学中,应使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教处处洋溢着创新。教师不再主宰课堂,不再“引导”学生答出与教师预想相符的答案,代之以生动风趣的讲授,热烈而自由的讨论,多元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力,发挥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和创新激情。

3.注重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经常变换试题训练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且采用独特的解题方法,充分展示他们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在教《称象》一课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尝试问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让学生在赞叹曹冲聪明之外,还有信心向曹冲挑战。有个学生说:“曹冲称象用的是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用泥土更方便。”还有学生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叫下就下。”这些方法何等巧妙!如果长期这样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必能开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确立平等合作的教学观,实现由“权威教学”向“合作学习”转变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学生应“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摒弃“权威教学”,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和真诚合作,在班级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组际、师生间的合作讨论,个抒己见,互相交流信息,进行多边活动,掌握新知识和促进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

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造多向交流和自由宽松的气氛,使学生卸去思想包袱,还原本性,在课堂上敢于大胆地讨论、回答,使课堂呈现出“不同的声音”。

例如,教学《小小的船》中的“我在小小的船里坐”一句,对于首次接触课文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但也不应由教师“一手包办”,公布所谓“答案”,我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四人一组,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都各说一行诗是什么意思,学生们立刻围拢在一起,读课文、说见解,无拘无束地与身边的小伙伴交流起来。很快,各个小组统一了见解。第一组的代表说:“这行是的意思是指小女孩坐在月亮上”。另一组代表马上也发表了意见:“这一行诗的意思是小女孩坐在弯弯的月儿上,小小的船指月儿。”瞧,这些“声音”虽然还很“稚嫩”,但只要我们能“倾听”,这就会变成一种富有独创性的、铿锵有力的“呐喊”!

“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沟通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达到主动、全面地发展。

四、形成公正、积极的新评价观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创新教育要求“课堂教学的评价重点不在于追求‘标准答案’,而在于拓展学生的思路,使之养成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传统的评价观是只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用学习成绩指标代表学习的全过程,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导致了教学重知识、轻能力偏向。因此,所谓的“尖子生”通常指的就是考试成绩突出的那些学生。而所有学生的情意与态度的发展,以及意志努力与动机水平等因素在这种评价中被忽略了。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充分协调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并对各种因素进行有效的变革,才能推进语文新课改的实施,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果实,才能造就出现代社会所需的新一代人。

上一篇:抗疲劳制造原理与技术概论下一篇:怎样写倡议读书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