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后进生转化

2022-09-12

所谓后进生, 既包括缺乏学习愿望与动力、不能掌握基本学习方法而难以完成正常学习任务的学生, 也包括不守纪律或有不良道德行为的学生。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 不论是哪一级哪一类学校, 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不同类别的后进生。从这个意义上讲, 后进生转化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能否及时有意义地转化后进生, 是能否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也是衡量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因此, 作为教师想转化后进生, 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要全面了解后进生

1.1 了解后进生的所长所短

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了解后进生。没有准确全面的了解, 就没有有的放矢的教育。不论属于何种类型的后进生, 他们都绝非一无是处, 作为尚未涉世的青少年学生, 他们的心灵也许会受到创伤, 他们的天赋或许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但他们仍然向往真善美, 他们更渴望自己能在某一方面有所进步, 从而能引起周围环境对他的注意和尊重。这是后进生的共同心理特征。

此外, 还要了解后进生的个性差异。一般说来, 学习成绩差、纪律观念淡薄、道德行为不良这样的“综合病症”不一定出现在同一学生身上。有的学习成绩差但纪律观念强;有的自由散漫但无不良道德行为;有的道德行为不端而学习能力强。还有的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 但在音体美方面表现出特有的才能;有的学生对文史不感兴趣却偏爱数理化。总之, 教师对此应有较为全面准确地了解, 才能在转化过程中促其扬长避短。

1.2 了解后进生生存环境

这里的生存环境, 是指后进生平时的生活环境, 其中包括家庭环境、班级环境和交往环境。

(1) 了解家庭环境。通过了解家庭环境, 可以把握后进生在家庭的受教育情况及家庭地位。有些学生在校内校外犯错误, 却在家庭中得到呵护;有些在同学中比较孤独, 在家庭中也不受欢迎。对后一类学生, 我们教师尤应注意, 以免加剧其自暴自弃甚至铤而走险心理的产生。

(2) 了解班级环境。如果这个班级整体素质较高、班风正, 后进生可能近朱而赤, 转化工作相对较易开展;如果这个班级整体素质不高、班风较差, 后进生可能近墨而黑, 转化难度增大。因此, 教师了解班级环境, 有助于增强作好转化工作的针对性。

(3) 了解交往环境。通常情况下, 后进生总是愿意与他本人基本情况相似的学生交往, 这种现象被后进生戏称为交友中的“门当户对”。他们凭这种交往, 可以获得思想上的相互沟通, 精神上的彼此安慰。后进生的这种交往环境增加了转化工作的难度, 尤其是他们犯错误之后, 更希望在其盟友中寻求理解、支持与安慰, 而不愿意与家长和教师沟通, 不愿意接受家长和教师的正面教育。因此, 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 教师尽可能采取适宜的方法, 限制后进生之间的交往, 如果发现他们与不正当的社会青年交往, 则需与家长和学校配合, 采取有效措施, 切断其联系, 以防同恶相济。

1.3 划清两个界限

(1) 正确认识后进生的“聪明”与“愚笨”。我们教师应确立这样一个基本的信念:就所有发育健全的青少年来说, 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愚笨。我国有关专家认为人的智慧有两大类:一是书面智慧;二是实践智慧。我国现行考试制度使前一类学生倍受重视, 他们学习好, 考试分数高。而后一类学生中, 也确有不少各种才能的学生, 他们走向社会之后, 或善经营与管理, 或善应酬与交际, 或善谋划与运筹。遗憾的是, 这类学生的才能无法在现时的学校教育中显现出来。

(2划清“性格”与“品德”的界限。长期以来,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常常混淆“性格”与“品德”这两个概念。相当一部分教师把某些学生因性格和心理障碍而造成的问题归于“品德不良”, 以至陷于思想认识和教育实践的误区。例如, 有些学生性格孤僻, 落落寡合, 有的教师便以为这些学生“不关心集体”、“不团结同学”, 进而与其思想品德联系起来。这是有失公允的。其实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鲜明而稳定的、多维的心理特征, 它不属于道德范畴。而品德则是人品的尺度, 反映着一个人思想品德的优劣, 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否则, 会因我们的判断和教育失当而给教育对象造成不应有的心理伤害。

2 能真心关怀和尊重后进生

如前所说, 后进生也有其积极动因或闪光之处。后进, 通常只是因为其某一方面的缺点比较明显。由于周围的偏见和冷眼, 他们的心理往往显得封闭和孤独,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连上课发言、提问及与老师、同学交往的勇气都没有;他们对周围人的一言一行十分敏感, 有些甚至把他人善意的夸奖也视为恶意的讽刺;他们时常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过低地估计了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能力。对这样的学生, 教师如能给予理解、尊重、指点和帮助, 能多赐予他们一点爱, 则必完全激发他们的自我肯定意识, 使之形成轻松愉悦的心境, 进而消除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恐惧与警戒, 积极主动地走近父母、教师和同学, 并自觉接受他们的帮助和教育, 逐步走出自我封闭, 取得思想和学业上的进步。

目前,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 后进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 这就向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 转化后进生, 也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这里, 我向广大教师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仅供参考。

2.1 对后进生要有晓之以理的说服力

转化后进生重在以理服人。中小学生中的后进生往往“后进”在不明事理或“明知故犯”, 所以这种管理教育有别于对大学生和成年人中后进层面的管理教育, 教师不应动辄就停课、开除甚至罚款, 而只能通过耐心细致甚至反复长期的说服教育来促其转化, 这就要求教师提高晓之以理的说服能力。

(1) 说理要透。对后进生的说服教育, 不能简单从事, 要把道理讲深讲透, 使学生明白道理, 心悦诚服。例如, 对一个陷入早恋而不能自拔的初中生, 教师至少应围绕这几方面把道理讲深讲透;男女生之间存在健康纯洁的友谊是正常的;这种友谊的发展不能超越一定的界限或限度;中学生会因早恋而对本人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以致伤害;使早恋者回位到正常的同窗友谊的途径及意义, 只要我们教师把道理讲深讲透, 就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2) 说理要真。这个“真”字, 是指一要客观、正确;二是要把教师自己提进去, 用自己的认识去影响和纠正学生的认识;三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 晓之以利害, 让学生听得真切, 想得明白。由于教师讲的是出自真心的实实在在的道理, 就容易打开后进生的心灵之锁。

(3) 说理要勤。转化后进生, 仅靠一两次谈话是难以奏效的。当后进生取得进步时说理勤, 可以使他进一步消除病根而不重犯;当转化不见起色时说理勤, 可以进一步使后进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真情, 感受到教师在转化工作中的意志和耐心, 从而使后进生知错不改的“铁心”在教师一次次教育的“文火”中得以“炖化”。总之, 转化后进生贵在使教育者的话语成为绵绵春雨, 不断沁入后进生的心田, 滋润他干涸的灵魂。

2.2 对后进生要用动之以情的感染力

感人心者莫乎情, 转化后进生, 我们教师一定要付出真情。实践证明, 教师的关注期望之情, 尊重爱护之心, 对后进生最具有感染力。

(1) 谈话语调要有情。与后进生谈话, 切忌大喊大叫, 应该做到“语调激昂柔和总关情”。教师“情”到, 才能引发学生心动。对性格内向的后进生, 要有循循善诱的温和之情;对性情暴躁的后进生, 要表现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期盼之情;而对于自卑、孤独的后进生, 则应流露出关切恻隐之情。

(2) 谈话内容要含情。谈话内容充满爱生之情, 更能打动学生的心。一位初三学生天性聪颖却不思进取, 加上其母亲长年患病, 父亲忙于经商, 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更加加剧了人的自由散漫, 学习成绩与他的实际学习能力相差悬殊。在一次晚自习时, 我找到了这位学生——“……凭你的天资, 你的才华, 你怎能甘居目前的处境?难道就没有想到, 你一旦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成绩, 对你患病的母亲会带来心灵上的多少安慰?对你整日为家庭奔波的父亲会减轻多少思想上的负担?当你走进你的家门, 捧起患病母亲为你盛满饭的饭碗时, 你就不为自己空洞的头脑而羞愧和内疚?反过来, 如果你成绩优异, 不断进取, 又会给你的家庭, 尤其是给病中的母亲带来多少欢乐?你实在应该反思, 应该忏悔, 甚至, 你应该受到良心的遣责!……”

事, 实实在在;理, 明明白白;情, 真真切切。

事后, 这位同学在一篇日记中写道:“在我们心目中, 我的班主任教师胜过父母, 堪称教育专家……”

2.3 要有导之以行的持久力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最终是为了导之以行。只有后进生的行为发生根本性转变, 才算完成了转化任务。然而事实告诉我们, 后进生的行为矫正, 常常比他们思想认识的提高要困难得多, 并且不断出现反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后进生的行为方面, 既要细心周到, 又要有“出现反复”的心理准备和“防止反复”的具体步骤, 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持力、持久力。切忌急于求成甚至一曝十寒, 否则会使转化工作前功尽弃。

摘要:了解后进生的所长所短。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了解后进生, 没有准确全面的了解, 就没有有的放矢的教育。后进生转化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能否及时有意义地转化后进生, 是能否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也是衡量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本文主要讲的是后进生的转化方法。

关键词:后进生,全面了解,转化

上一篇:驱白巴布期片治疗白癜风100例临床疗效研究下一篇:浅议新会计准则中有关会计处理规定对企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