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白巴布期片治疗白癜风100例临床疗效研究

2022-12-3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例均为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 病程2个月~20年。所有入选病例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 男63例, 女37例;年龄16~60岁, 平均28.56岁;其中局限型44例, 散发型24例, 泛发型11例, 肢端型15例, 节段型6例;进展期31例, 稳定期69例。对照组, 男68例, 女32例;年龄17~59岁, 平均27.89岁;其中局限型42例, 散发型25例, 泛发型10例, 肢端型14例, 节段型9例;进展期29例, 稳定期71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和病因分布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白癜风诊断标准[1]的16~60岁患者。

1.3 病例排除标准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或对药物成分过敏者;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近3个月内曾应用系统的抗白癜风药物与方法者;治疗期间随意终止治疗或更换药物、方法者;不符合纳入标准的其它病例[2]。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驱白巴布期片。主要成分:补骨脂、驱虫斑鸠菊、高良姜、盒果藤、白花丹 (山东仙河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070906) 。用法用量:口服, 1次5片, 1d3次。3个月为1个疗程, 疗程间隔1周后进行下1个疗程治疗, 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对照组用复方白康胶囊。主要成分:黄芪、补骨脂、白术、女贞子、旱莲草、地黄、自然铜、红花、丹参等。用法用量:口服, 1次4粒, 1d3次。用药疗程及疗效评价方法同治疗组。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疗效按照白斑消退面积分为4级。治愈:皮损完全消退, 恢复正常肤色;显效:白斑部分消退或缩小, 恢复正常肤色的面积占皮损面积≥50%;有效:白斑部分消退或缩小, 恢复正常肤色的面积占皮损面积≥10%且<50%;无效:白斑恢复正常肤色的面积占皮损面积<10%。有效率= (治愈例数+显效例数) /治疗总例数×100%[3]。

3.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局限型44例, 临床治愈19例, 显效17例;散发型24例, 治愈6例, 显效12例;泛发型11例, 临床治愈2例, 显效5例;肢端型15例, 临床治愈3例, 显效7例;节段端型6例, 临床治愈1例, 显效2例;对照组局限型42例, 临床治愈15例, 显效13例;散发型25例, 治愈4例, 显效13例;泛发型10例, 临床治愈2例, 显效3例;肢端型14例, 临床治愈2例, 显效6例;节段端型9例, 临床治愈1例, 显效4例。从分期上统计, 治疗组进展期31例, 临床治愈8例, 显效15例;稳定期69例, 临床治愈21例, 显效31例。对照组进展期29例, 临床治愈6例, 显效13例;稳定期71例, 临床治愈l9例, 显效30例。

3.3 安全性观察

在治疗过程中, 对照组有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红斑, 但反应均较轻, 未影响继续用药。对2组200例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 治疗前后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异常改变。

4 讨论

本组实验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4%, 高于对照组的69.0%, 说明驱白巴布期片治疗白癜风疗效明显, 值得推广。

驱白巴布期片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驱虫斑鸠菊和补骨脂。驱虫斑鸠菊主要含斑鸠菊酸、斑鸠菊苦素、斑鸠菊酯醇, 同时含有大量的K、Na、Mg、Ca, P及稀有元素;稀有元素Mo、Li、Cu、Sr等[4]。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驱虫斑鸠菊治疗白癜风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 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发挥作用。驱虫斑鸠菊对酪氨酸酶有激活作用, 可提高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 对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生成量均呈剂量依赖性增强作用, 激活酪氨酸酶活性。可直接补充局部的微量元素, 从而有效激活酪氨酸酶, 促进黑素生成。驱虫斑鸠菊有散寒止痛、化瘀消肿之功效, 可改善病灶部位皮肤的微循环, 使气滞血瘀、经络阻滞及肌肤失养状态恢复正常, 从而促进黑素生成[5]。

补骨脂对酪氨酸酶有明显的激活作用, 酪氨酸酶是人体内黑色素生物合成过程的关键酶, 补骨脂索光化学疗法 (PUVA) , 已成为白癜风的最有效的疗法, 其机理可能是补骨脂素通过提高酪氨酸酶的活性, 促进皮损处的黑索细胞 (Mc) 形成[6]。

摘要:白癜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 病程较长, 迁延不愈, 治疗困难。我们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应用驱白巴布期片治疗白癜风,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关键词:驱白巴布期片,白癜风

参考文献

[1] 朱文元.白癜风与黄褐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 (2) :62.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2002:299.

[3] 全国中西结合皮肤性病学会色素病组.白癜风临床分型及疗效标准[J].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5, 28 (4) :212.

[4] 刘勇民.维吾尔药志 (上册) [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 1999:283~286.

[5] 刘铜华.维药驱虫斑鸠菊治疗白癜风的研究与应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2004, 26 (2) :103~104.

[6] 吕娟, 林东海.补骨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1996, 13 (3) :220~223.

上一篇:原油采收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前景下一篇:谈后进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