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视角下大学生专业与就业关系研究

2022-09-10

1 分析框架

1.1 教育起点:专业选择

从习性和信念来看,专业选择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今后的发展规划。就大学本科教育而言,选择一个自己不感兴趣不仅自身的学习满意度不高,学习质量也不高。另一方面,专业选择涉及学生个体价值观念以及发展规划,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有关。

从性别差异角度来看,女生较多倾向于选择文科类专业,通常情况下,女性偏感性化思维,心思细腻、细致;男生选理科的可能性最大,男性思维比较理性,逻辑性强,倾向于做创造性、决策性的事物。男女的不同性格特征造成在专业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也是我国男女劳动力结构差异的而原因之一。

从家庭情况来看上,受父母社会交往面的影响,父母学历低易造成子女选择专业上的信息与出路不平等,父母学历高的阶层,能够给子女提供更多的资源与讯息,为子女做出合适的选择判断。布迪厄在研究对象划分上并没有深度研究巴黎和外省居住地的学生在文化再生产上的差异,他认为阶层差异比地区差异更适合研究文化再生产过程。[1]

1.2 教育过程:个人人力资本的提升

从专业知识的学习来看,在专业理论知识储备方面,可以接收到这一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对自我思维能力学习能的启发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理论学习是实践的前提,能够有效地开发思维、打开视野。在专业技能习得方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推崇。

从非专业知识的学习角度来看,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文化模式,同一专业也存在社会出身带来的交往规则。在校内交往方面,相同专业的人也会偏向于从事该专业体系内的工作,在此过程中能够学会为人处世、沟通交流的能力。久而久之,同类人持续聚集促成整个群体间的内部自爱,专业间出现不同的自我确定性,而同专业的学生也会出现情感构造一致聚合性。在社会实践方面,如学生通过兼职或者实习习得一些社会规则和礼仪、处事方式和做事原则。

1.3 教育结果:社会人力资本的影响

通过把工作偏好和大学专业变量纳入大学毕业生性别工资差异的研究框架,托马斯·戴蒙特和保尔·安德里萨尼(Daymont和Andrisani)对十种大学专业的研究结果发现,由于男生和女生偏好于不同的职业角色,并且在大学里通常会选择不同的学习领域作为专业,上述两个变量可以解释1/3—2/3的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的小时工资差距。[2]

专业工作不匹配将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专业是基于市场结构和需求设置的,将带来整体人力资本的分布不均和结构不合理,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和资本损失;二是专业与工作的不匹配可能会对个人利益产生影响,造成个人人力资本损失。

专业和职业对口在个人收入、职业满意度、社会利益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就业偏好于专业对口。

2 结论与建议

2.1 结论

从教育的起点来看,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专业选择影响重大,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会很大程度上受到今后职业的影响。

从教育的过程来看,专业学习会对个人素质及今后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从专业知识学习和非专业知识两个层面来看,专业教育对个人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都有很大影响。

从教育的结果来看,就业偏好于专业对口意义深远。从个人角度来看,专业对口能够将自身才能和价值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利用,从社会层面来看,专业对口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

2.2 建议

首先,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为职业生涯教育模式保驾护航;其次,应制定国家层面的职业生涯教育规划,利于各阶段的学校对照执行,使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规划培训。

高校应构建“学干互促”机制和“以赛促能”培养模式。一是建立“学干互促”机制,以课外科研立项、社会实践为抓手。二是利用或搭建专业比赛平台,检验大学生学习成果,提高大学生学以致用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摘要:近年来,就业问题一直站在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引发社会公众的持续关注。本文以大学本科教育为时间节点,从本科教育起点的专业选择、教育过程中的个人人力资本的提升、教育结果对社会人力资本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论述大学生专业与就业关系。

关键词:专业选择,人力资本,就业

上一篇:刍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下一篇:农业机械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