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政府与公民新型关系的研究

2022-09-11

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后, 政府权力绝对主导地位和公民绝对服从的传统模式, 频频受到冲击。公民越来越多的机会和平台和政府相关人员接触, 加之受到现代民主观念的洗礼, 公民对于被动的地位越来越不满意, 对于政府提出越来越多的需求和期待, 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权利自主权。传统关系模式使得政府和公民之间的矛盾激化, 急需一种新型政民关系的确立来化解矛盾和尴尬。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建立政府与公民良好的启示

新公共服务理论核心思想是:政府是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 与此同时也是政府管理的对象。政府在实施自己权利所有的行政行为都是以公民为核心展开的。提高生产效率, 过程测量和评估绩效都不再凌驾于公民的利益之上。政府官员不再仅仅只是为了回应公民的需求, 而是一种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之上, 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而是秉持同一高度的公共价值观念, 与公民相互支持合作实现公共利益。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和方向就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政府通过自身高效管理和引导, 相互合作取得最后的成功。怎样才可以公民看到一个开放的、公平的、能让其更好接触、并且满足其需求的新型服务政府。这需要政府作为公民行政权力的代理人, 在行使自身权利的时候, 不仅仅只关注市场效益、关注关注法令和宪法、社区价值观、政治规范、职业标准以及公民利益, 更多要做的是通过对话过程、中介组织、向公民授权, 扩大公民参与, 遵循公平, 正义, 效率, 参与、表达公共利益的民主原则, 不单独制定决策, 通过对话理论, 让公民了解并致力于为社会, 激发公民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回归, 高效执行公共需求的政策和管理项口, 不断支持团体和个人参与建设社会契约, 为有效的、负责任的公民行动奠定基础。从而构建一个公民想要的新型的政民关系。

二影响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制约因素

(一) 公民参与意识的缺乏, 参政渠道堵塞

虽然目前我国在一些政治活动中政府和公民联系稍微紧密一点, 相比以前有了一些进展, 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处在一个“公民有限参与阶段”。两千多年的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主义文化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思想俨然已经被禁锢住, 在他们心中政权是至高无上的, 只能盲目听从和崇拜, 缺乏自身独立的看法与见解。在公民眼中, 政府办事拖沓没效率是正常的一件事, 甚至如果一件事不了了之, 公民都会忍气吞声。假如政府帮助公民顺利快速完成一件事, 公民都会感到不可思议。公民在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几乎不会想到可以依靠自己完成, 当然也是由于社会给他们提供的维权参政渠道太少, 他们无法通过合理的途径张扬自己, 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公民对于国家政治的不关注与漠视。

(二) 法律制度不完善, 监督体系相对缺失

政府更加民主执政, 帮助公民解决其一切大小事务, 公民在一定范围内帮助政府执政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完整的、有威望的、统一一致的法律制度。法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让政府行使权利的时候有依据, 更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利益最大化, 防止政府滥用权利、不能够好好为人民服务。只有法律政策设置的合理科学, 才能保证公民的顺利参政议政。现如今我国的监督体系不完善, 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公开透明, 很多基层政府公民参与决策或公共管理活动也具有很大随意性, 往往是跟着习惯走而非法律制度。

(三) “官本位”思想严重, 政府行政管理单向运行

在我国, 公民的权利观念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公民的主人翁身份并没有得到认同, 甚至存在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荒谬状态,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正是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和行政体制。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其出台和制定政策总是将公民的利益置于政府的利益之后。又因为我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 政府行政官员的等级制度森严, 在行政过程中经常将人民的利益抛于脑后, 只注重自己的官员身份, 为人民服务就更无从谈起。政府的服务意识淡薄, 直接导致了公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所谓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再加上政府在公共利益上的垄断地位使其长期处于发号施令的状态, 公民所能获得的服务和利益更加寥寥无几。

三、新公共服务理念的培养以及政府与公民良好合作的路径选择

第一, 服务型政府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 政府的政民融合是对传统政府模式的巨大突破和根本改变, 真正将“以官为本”转变为了“以人为本”。因为经济人的自私自利, 某些政府官员为了一己私利, 将公民的利益抛于脑后, 以权谋私, 贪污腐败, 所以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 学习中华传统美德, 强化其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是首要任务。

第二, 建立政民互动公共决策机制是次要任务。建立互动性的公共决策体制, 一是可以集合民众的经验与知识, 多方位的为政府管理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 从而提高政府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来有利于执行政府公共政策, 可以很好地协调公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 令公民真正认同政府的公共政策。在政府和公民的互动体制下, 公民把自己的希望和诉求传达给政府, 使政府吸收了民众的智慧, 从而使政府和民众的关系和谐有序, 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因为公民参与了公共管理活动, 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当中, 对于政府管理活动的民主化也是一大进步。因此, 应当尽量加强公民个人与行政人员的直接接触和互动的机会, 使基层官员了解公民的意愿倾向, 并引导和鼓励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监督。所以, 互动型的公共决策体制有利于形成一个上下互动的多元治理过程, 使政府与公民之问形成合作、协商性的伙伴关系。所以, 多多制造行政人员和公民的个体互动的机会, 让领导和官员能够听到民众的呼声, 指导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来, 充分调动公民的积极性, 使其充分行使监督权, 从而形成一个多元立体的充分互动的治理过程, 使公民和政府之间转变为良好的伙伴关系。

第三, 公民参政意识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这不仅需要公民自己的努力, 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需要通过采取相关措施和多方面努力, 让公民意识到自己可以通多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权利。首先, 消极参政的态度必须舍弃, 了解政府政策, 积极理性的参与行政过程, 增强对时事政治的敏感度和认同感, 形成一个大的公民共同参政的社会潮流和趋势, 不仅为了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也为了更加科学的政府政策的出台。从政府方面来看, 中国一贯以政府为主的传统观念应当彻底改变, 坚持以人为本, 一切行为政策为人民谋福利。同时, 政府也可以适当的建立公民参政的奖励机制, 提高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化被动为主动, 调动人民的力量与智慧, 市政府政策更加科学和民主。而且由于公民对政策制定的参与度大大提高, 政策在公民心中的认同感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政策可以更加顺畅的流入社会, 可以更容易得到社会和大众的认同, 从而保证了政策执行的效率。

最后, 政治文化与市场经济在行政监督体制的完善, 公民权利的保障, 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最重要的还是法律制度的保障。因为政府和公民的地位并不平等, 公民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所以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和制约才能维护政府行政过程中的公平与正义。行政法治原则是行政官员在行政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政府坚持依法执政, 才会使各种代理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才会使行政管理各方面有章可循, 才可以保护公民的权利, 不违背以民为本的宗旨。同时, 民主监督机制的完善也是重中之重, 公民是国家主人, 政府是为了服务公民才存在的。公民有权利也有义务去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 公民监督有利于改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 从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公民监督还会对各种不法行政行为进行批判和曝光, 纠正政府的工作错误。建立健全民主参政渠道是公众与政府双方互动的重要途径。

摘要:在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之间, 政府处在一个绝对领导的地位, 而公民则处在完全依靠政府行使权力。这种传统的关系在现代的民主观念里, 渐渐失去存在的价值。政府与公民需要一个新型的关系, 而新公共服务是专门研究政府服务职能的理论, 也因此为政民关系的重新塑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在二者关系重塑的过程中, 还存在很多阻碍。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政民关系重塑的一些重要因素, 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指导, 提出一些有利于其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新公共服务,政府,公民

参考文献

[1] 梁莹, 重塑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关系—社会资本理论的视域[J], CPA中国行政管理, 2004, (11) :85-91.

[2] 赵沃若, 试论新公共服务视角下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关系[J], 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22) :86-88.

[3] 王永清, 简论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平等关系[N], 咸阳师范学院院报, 2004一10 (5) .

[4] 伏春兰, 利益均衡: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J],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8, (3) :1-4.

[5] 黄小勇, 中国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现状与思考[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1, (5) :37一40.

[6] 范剑虹.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政府与公民合作新关系的思考[J].商, 2005 (2) , 116-117.

上一篇:天然气站区节流膨胀制冷工艺的论述与优化下一篇:感受实在与“瘦”同行——浅谈小语课堂“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