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几个案例与反思

2023-03-04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 运用多种手段所精心创设的富有感情色彩的氛围和生活场景。它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学习内容, 促进其心理机能和谐发展, 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然而应该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 如何巧妙地运用教学情境,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是值得教师去思考的问题。

[案例一]:《认识乘法》教学片断。 (老师课件出示了精彩画面“动物园一角”)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 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淌呢!

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

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

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 它们在啄米呢还是啄虫子?

……

至此, 十多分钟过去了, 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 老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 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

显而易见, 上述教学情境具有宽泛性, 他把学生的思维放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 符合学生的现实起点, 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理论上分析,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有关乘法的数学问题。但为什么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反思一:教学情境要处理好问题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

本案例中, 老师忽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 仅提出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缺乏明确的观察内容, 导致花费十多分钟时间也未能进入实质。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 学生思维很活跃, 但实际却使课堂教学陷入了“问题千个, 离题万里”的局面, 没有发挥教学情境应有的优势。

情境设计要紧扣数学知识或技能, 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因此, 教学情境地创设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在情境地运用中不能放任自流, 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适时、适度地引导, 处理好教学情境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笔者认为, 当教师课件演示主题图后, 只需可寥寥数语概括出图中美景。然后可直接提出问题:“图中有几种动物?小白兔是几只一群的?鸡呢?”你能算出小白兔有几只吗?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 观察加法算式的特点, 展开新知教学。这样既节省教学时间, 突出了教学重点, 又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二]:一位教师在执教《四边形》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课件演示操场的主题图)

师:在这幅图里还有哪些这样的四边形?让我们比一比, 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生1:地砖是四边形。

生2:楼梯上有四边形。

生3:窗户是四边形。

生4:我发现足球门也是一个四边形。

……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 找到了这么多四边形。……

反思二:创设情境要处理好生活性与数学严谨性的关系

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曹飞羽教授曾经指出:要把数学的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概念的含义区别开来。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是一个平面图形。地砖、窗户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四边形的物体', 是立体图形。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 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 建立错误的概念, 是不科学的。学生举出这样的例子, 我们也不要盲于否定, 可以运用多媒体把四边形从事例中抽象出来, 呈现给学生一个数学意义上的四边形, 这样帮助学生建立四边形的概念就会科学、严谨得多。不仅突出了生活性,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的意识。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 其科学理性是数学生命经久不衰的支柱。为此, 让数学课堂在适度改变它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 我们要关注数学本身的学科特点, 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对于情境设置, 必须注重数学本身的明确性和严谨性。

[案例三]:一位教师在公开教学活动中的片段

课堂上, 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把教学内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上到一半, 突然, 电脑操作出现故障, 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上课教师手足无措, 无所适从, 向电脑教师抛去求救的目光, 经过电脑教师的及时检修, 电脑又恢复了正常, 课又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本案例中, 幸亏电脑教师的及时到场, 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假设修理电脑的教师碰巧不在, 结果又会如何呢?

反思三:教学情境应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确实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也让教者和学者都津津乐道。但是, 在多媒体的使用上不少教师却走进了误区。一提到创设情境就直接和使用多媒体画等号, 导致课件的使用泛滥成灾。课堂上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 而是不停地在讲台上忙碌操作, 脑子里不停地思考着下一步的点击切换, 从而失去了捕捉鲜活资源来创设“生成性情境”的机会。

教学手段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因此, 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应做到适度适量。其实, 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 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 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在教学中, 只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互相配合, 才能争取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 为了避免案例中的尴尬, 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学习, 努力提高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 使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更大的优势,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 最终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 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因此, 教学情境仅仅做到生动、有趣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从中发现数学问题, 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感受数学的价值。

[案例四]《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小猴子的图片)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 它叫智多星。你想对它说句什么话?

生: (自由地与智多星打招呼) 。

师:智多星还有许多好朋友, 它们是--小猫咪咪、小狗汪汪和兔子小白。

(教师边说边呈现出带有不同数字的小动物图片) 。

师:你喜欢哪两种动物?能不能比较出它们身上数字的大小?怎样比?

上述教学片段从表面上看, 以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作为教学情境似乎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仔细想来, 像这样臆造的情境是否过于牵强, 虽然趣味有余, 但价值几何呢?

反思四:教学情境要处理好趣味性与数学的关系

笔者将数学情境改为学生熟悉的“货比三家”的活动, 实践证明效果不错。此情境中蕴含着数的大小比较, 有比较浓的“数学味”, 这种比较活动不再是无意义的, 而是现实的和有价值的。具体情境如下:老师家准备买一台洗衣机。来到会师商场, 发现一款自己满意的洗衣机价格是946元。后来又到西关、南关商场两家电器城, 发现同样款式的洗衣机分别卖1002元和899元。老师该到哪家商场买洗衣机?为什么?”这样, 要解决到哪家买的问题, 学生就必须对洗衣机的三种价格 (946、1002、899) 进行比较。这样, 凝结在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价值和凝结在“数的大小比较”中的生活价值才是学生能切身体验出来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学习数学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可以发现数学王国的奥秘,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情境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 是为数学本质服务的。我们应依据数学知识的特点, 努力创设良好的、合理的、合适的情境, 尽量避免出现弄巧成拙的尴尬。

上一篇:试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钓鱼的启示》教学案例——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兴趣、自主、创新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