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论文

2022-04-24

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增添一定的有效性与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创设教学情境与有效提出问题是十分有用的教学方式。把相关情境与学科知识进行合理融合,创造一个愉快而又轻松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孩子在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论文 篇1:

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的策略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求学之路的真正开端,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任务重大,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个阶段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数学这个学科有一个透彻的了解,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有趣性,从而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因此,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非常的适用,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要学会应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教学 提出问题 策略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所谓的生活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利用生活中有趣的、具体的生活情境来教学,让初次受到课堂制约的小学四年级学生感受到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的有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而不是在教师强迫的情况下去学习。学生上学的目的是学到更多的知识,而教师的任务则是想办法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情境法是现阶段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最适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正好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求,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1 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时刻动脑思考。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如果教师不去引导他们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他们可能就真的不会去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因为,小学阶段的大部分学生都非常的贪玩。所以,现阶段的学生,缺乏的是学习兴趣。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只是单纯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目的性太强,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使小学数学课堂失去了小学课堂应该有的活力,变得死气沉沉,学生丝毫没有兴趣去认真听课,更不要说主动的去思考或者是问问题了。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教师用这样的方式将小学生禁锢在课堂上,只会让他们变成学习的机器,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不会自己去解决问题,小学数学课堂现阶段这样的教育不仅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2 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的具体策略

2.1 创设教学情境,合理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的同时,也要把握好提问的时间。一节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应该是既有老师讲课的时间,又有课堂提问的环节,两者缺一不可。而课堂提问问题的时间要由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确定。开始上课时,要提出问题,来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并且引发学生们的思考。课中要有适当的提问环节,因为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要提问适量的问题,重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把握好提问的时间,才能让一节课变得真正的有效。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四年级数学《鸡兔同笼》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讲课之前这样说:“同学们,今天我们需要来一起帮助农民伯伯解决一些问题,农民伯伯把家里的鸡和兔子关在了同一个笼子里,但是农民伯伯现在忘记了自己有几只鸡和几只兔子,你们可以帮他算出来吗?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农民伯伯算出来吗?”然后教师找学生回答,让学生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见。之后,教师再接着讲解题方法,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和学生互动一下。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除了我刚讲的方法,还有其它方法吗?”引导学生去思考,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一下。这样,一节有学生和教师共同主导的课堂就完美结束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学到新的解题方法,还能让自己的数学思维得到锻炼,一举两得。

这样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以及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然后发现问题,让学生学会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给学生学习自己解决数学问题做铺垫。

2.2 明确学习目标,建立合适情境

明确数学教学目标是小学数学教师在准备一节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农村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比较活泼,但是学生的听课效果并不是很好[3]。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明确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之后小学数学教师在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来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将小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小学四年级人教版课本《观察物体》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开始讲课之前,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拿出来提前准备好的几个粉笔盒,然后堆成一个固定的形状,让学生上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物体的形状,让学生从实际的情境中观察物体,发现物体各个面的不同形状,为学生接下来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这样建立了合适的教学情境,将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化,让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也是有很多的学问的。对于小学一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把课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一年级的数学教师要想办法让想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情境来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岁阳.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创设[J].当代家庭教育,2020(31):154-155.

[2] 张桂瑜.浅析灵活运用生活情境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1):24.

[3] 刘长立,刘锦.浅析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1):137.

[4] 方梅生.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J].基础教育论坛,2020(28):25-26.

南海外国语学校 (广东省佛山市 528200)

作者:张彦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论文 篇2:

浅析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的策略

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增添一定的有效性与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创设教学情境与有效提出问题是十分有用的教学方式。把相关情境与学科知识进行合理融合,创造一个愉快而又轻松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孩子在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创设有效数学情境

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让学生能在具体生动的情境学习数学。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让数学知识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数学具有趣味性,不再是以往的枯燥抽象。因此,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才是有效的呢?

创设故事情感情境

以前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传递知识,学生学起来枯乏无味。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方法与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一定的情感环境,让学生发现兴趣点,主动参与学习,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技能,还能发展思维、开发智力。

例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东南”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编一个小故事:小朋友跟着教师一起去森林冒险,但是迷路了,只知道出去的地方是东南方。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起了。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工具和学生的文具进行路线的摆设,然后看哪个学生能最先找到东南方。利用这样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状态,对教学效果有促进作用。

创设生活情境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数学知识,早晨起来就要计算上学时间、上学路程远近,皆要利用到数学。因此,创设数学生活情境,能引起学生共鸣继而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后,再去解决。

例如,在讲到《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中“三角形”时,教师可以与生活中的物体相结合,然后提出問题:为什么照相机支架是三角状的,为什么路边的供电支架要做成三角脚呢?随着教师的问题思考后发现,无论是供电支架,还是照相机支架都呈现的是三角形状,他们都是利用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从而让学生理解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把实际生活中的事物与所要学的知识相连接,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有效提出问题的方式

提问是一个人数学能力和创造性的重要评判标准,有效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增强学生处理数学问题能力的手段,能有效帮助学生增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那么,该如何提出高明的问题呢?

抓住问题的探究点提问

课堂中对问题的探究,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难点、重点、困惑点等自主进行研究、探讨与学习的过程,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比》一课时,教师课件上虚线外有图A,虚线内有图B、图C、图D、图E。此时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图片,图A和虚线里面哪几张像一点?你认为哪几张更像原来那张?为什么有的不像?”有同学说:“图A跟图D、图B比较像,图C、图E和图A不像。”有的学生又说:“不像图C和图E,图C又粗又宽,而图E又瘦又长。”为了让学生更好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对图A进行左(右)、上(下)、对角的拉动,并跟学生说:“注意看教师的每次拉动有什么变了?哪里没变?”对图A的拉动效果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了变形的整体过程,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理。学生观察后提出了问题。有的学生问:“这些图片都是长方形的,像和不像是不是与长和宽有关系?”教师继续问学生:“同学们,那么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有怎样的关系呢?”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指引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让学生产生寻找问题的意识。

通过提问进行有效追问

追问是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层层追问,让学生在教师的追问形式下不停地进行问题的思考,有效避免了学生仅仅用简单、表面的思维,让学生的问题得到深化,体现出了教师课堂的主导作用。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能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感悟,让学生的认知冲突得到有效解决,学生的思维也因此得以提高,达到对知识深刻理解的目的。例如,在讲解《认识分数》的课堂中,在新知应用的过程中利用说一说、找出涂色的地方是这个图形的1/2吗?通过追问上面的提问,图4和图2为什么不能用1/2来表现,而图3和图1又为什么可以呢?通过这样的追问方式,在看似随意的追问中让学生真正明白如何表示这个图形1/2的内涵与概念。好的课堂教学是“问”出来的,而学生真正地认识是在“追问”中明白的。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步与发展。

结语

数学源于生活,最终也是为生活而服务,因此,数学的教学要通过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与探索数学知识。在生活情境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有活跃的思维,找到学习的兴趣并主动参与进来,离不开情感情境的建立;教师抓住课堂的重点,有效地提出问题,并进行合理地追问,能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运用,从而让教师总结出更多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发展。

作者:尹良俊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论文 篇3:

试论小学数学创设情境与提出问题的策略

【摘 要】众所周知,数学是一个理性乏味的科目,很多学生因此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才能积极有效地使学生学好数学。本文从情景教学与提出问题两方面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策略,可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策略

新课改时期的数学教育更加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以及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境—问题”的教学策略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好方法,根据课本内容与要求,创造数学情境,以此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创设新的情境,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添了课堂学习乐趣,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怎样创设数学情境

1. 创设生活情境

众所周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每一天,从早上起来买早餐到计算这一天的收支状况,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再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三角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是三角状的?为什么挂上窗户的挂钩之后,呈现三角形就不会晃了?为什么停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车子就停稳了?测量时为什么总是用三脚架却不是四脚架或五角架呢?

伴随着教师的这些问题,学生会自然地进入到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仔细观察,经过深入思考与理解,最后,总结出原来无论是照相机支架还是窗户的挂钩,都呈现出三角形的形状,它们之所以能稳定不动,就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理解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理。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把所要学的知识贯穿于实际生活之中,更形象,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 强调过程式情境

要想彻底理解数学原理,就应该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也就是它的推导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教授学生知识的推导过程,而不是果断地给出结论,要回答为什么是这样,这样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展示说明这个过程,讲解要简单通俗,饶有趣味。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然后找一个三角形,把它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到一起,最后,向学生展示证明过程。这个证明过程要采取师生之间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证明过程中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彻底地掌握知识。

二、怎样有效地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衡量一个人创造性与数学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有效地提出问题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手段,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增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那么,应该运用怎样的策略提出高明的问题呢?

第一,通过比较统一数学原理在不同情境内的应用,比较不同定义、不同规律之间的差异,比较相互矛盾的证明和理论,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第二,观察特殊数学题目,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设想这个规律能否扩大到一般领域,还是只适用于特殊情况,怎样才能扩展到一般领域?

例如: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那么可以推导出矩形的面积公式吗?正方形呢?

第三,在一般条件下能够运用的原理和知识,在极端条件下还会成立吗?如果出现新的问题该怎样处理?

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么如果这两点之间山水阻隔呢?该怎么取最短距离?

第四,从正面能理解的问题,放到反面还会成立吗?

例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正确的命题,那么它的逆命题“具有稳定性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是正确的命题吗?

第五,同样的一个结论,如果条件改变,还会是同样的结论吗?

例如:加法中可以用交换律解决问题,那么乘法中也会有交换律吗?乘法中有分配率,那么加法中会有分配率吗?

文中提供的这些策略只供参考,更多的方法和策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希望这些策略能拓展一下思路。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去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如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教师让学生用尺子去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要求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零刻度对齐,另一端指到几,这支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吗?”这时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对这名学生提出这个问题给予表扬鼓励,然后说:“如果你们手中的尺子是一把折断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你们分组研究看看,能否量出铅笔的长度?”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高,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讨论他们发现这把断了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同样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这个问题的解决,相信一定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研究来源于生活,最终的用途也是服务生活。所以,要通过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同时,要想深刻扎实理解一个数学原理,必须知道它的推导过程和思路,所以,要强调过程式情景教学;通过有效地提出问题,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积极听取学生意见,从而总结出更多的方法和策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刘会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

[2]唐绍纶.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3]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实施策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4]郑洁,王光明.数学问题提出的研究述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6).

作者:何成功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计算机教学论文下一篇: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