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优化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索

2024-05-05

对优化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索(共11篇)

篇1:对优化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索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绝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投入到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然而,我们在充分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也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所有课的导入都必须要有一个“情境的创设”。因此“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部分老师对情境的选择和使用不当,致使一些数学课为“情境”而“情境”,从而使数学课失去了应有的内容。

教学情景是每节课的戏台,是收拢学生的注意力,并移入到要学习的新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经验的老师每节课都会创设一个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一节课开个好头。)好的情境可贯穿整堂课,好似一出戏的主题曲,在讲解枯燥的计算题时,为了提高兴趣,运用登月计划,进入火箭,登上月球等情节来引人入胜,有个老师在教“被3整除的特征”时,是这样安排的。

师:同学们,想和老师比赛吗?请你任意报一个数,我们比谁先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我口算,允许你们用计算器计算。好吗?(生随便说,师对答如流。并把数写在黑板上。师:还想和我比吗?

生:我不想和你比了,应为每次你赢,是不是有什么秘密?

师:我确实知道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学习的问题。你们有信心揭开这个秘密吗?(板书)在课始运用比赛,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思维集中在一起,进入了一种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探究是学习的动力,是兴趣的延续。教师在情境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猜想━━验证━━应用” 这里仍以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来说明。

师:我们怎么研究呢?想想,以前我们是怎样研究这类问题的?生:我们在学能被2、5整除的数时,是先找出一些2、5的倍数,再找它们的一些规律。我想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也能这样。

师:说的好。这是我们最近研究数的问题时经常用的方法。现在黑板上就有一些3的倍数,请你仔细观察、分析,大胆猜一猜,怎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老师把学生猜想逐条写下。A.我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B.我猜想个位上是0---9都能被3整除。C.我猜想是比3多3、6、9……的数能被3整除。D.我猜想一个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师:不错,同学们敢于猜想,不过,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验证。通过猜想来组织学生探索,体现探究过程的探索性和开放性。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思考、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

验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猜测允许胡思乱想,但是否正确,必须得以验证。同学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对,会搬来种种理由,老师在让学生的争辨中加以引导,达到教学的融合,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通过争论,我们发现第三条和补充过的第四条是正确的。最后得出结论: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应用是快乐的学习,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是无比快乐的事。

有个二年级的小朋友,初步认识了直角以后,用纸折了一个直角。去寻找身边的直角了,一会儿量书桌上的角,一会儿去量门窗上的角,显得十分高兴,教师问他你找到直角了吗?他高兴地说,身边到处有直角,直角在我心里。应该说,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不是只言片字就能描述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对于今后教学是一种借鉴,有的是我们要去反思的东西,什么样的情境才是最合理的,无论是从生活中创设,还是从学生的实际经验体会来想,都没有错。总之,我们只要本着为学生的发展而想,为了让每个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去创设我们课堂教学的情境,我们的教学就是有效的,合理的。

篇2:对优化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索

内容提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就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最终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主体题:创设 情境 优化 教学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从事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优化课堂教学。

一、精心选择教学材料,为问题情境创设基础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充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做铺垫,使学生在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筛选材料,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而又应有所拓展和延伸。例如,在讲授“北非”内容时,为了创设“北非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一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思考“非洲经济落后,为什么埃及经济却很发达?”这一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苏伊士运河”、“沙漠奇幻”、“尼罗河上水坝”等相关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这些材料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给学生时,学生就自觉地置身于这一“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充分展开,问题意识得到培养,课堂教学氛围活跃,使学校既认识到在落后的地区有发达的国家,又认识到埃及经济发达是有原因的。让学生积极思考因地制宜原则在这里的应用。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益得到优化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的材料要具有针对性

教师选择教学材料时应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或难点。选择的材料应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重点、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不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选择的材料应具有时代气息

只有具有时代意义,现实意义的内容,学生才会感到兴趣。只有紧扣时代脉搏的内容,才能使学生不断关注社会、关注热点,他们思考问题时才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选择材料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

材料选择应富有情趣和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例如,我在讲到中国西北地区时,就联系了现在的“一路一带”经济实事。课堂上学生很活跃,有话题。

二、科学创设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使问题情境创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情境创设,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此,要使问题情境的创设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科学、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师生关系。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根本上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思维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往往能产生问题,但从问题的产生到提出,学生会受到各种因素,主要是心理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制约都禁锢着学生,让学生有问题也不敢问,久之学生就会无疑可问,再也不能提出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安全民主的心理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形成师生间各抒己见、自由争论、畅所欲言的活动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形成浓厚的“问题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方面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充分估计到学生会怎样思考、怎样提问、怎样回答,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避免轻率否定,不做简单结论;禁止粗暴武断,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条件,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探求真理。教师还可以转换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欢迎和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总之,整个课堂教学应优化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组织“我们周围的资源”这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说出我们周围的资源有哪些,有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SARS算资源吗?虽然这是个调皮生,是想闹出点“小故事”,但是,他提出的问题与教师所提问题有关,我于是因势利导,我说细菌就是生物资源的一部分,但作为资源,同学们都知道应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来自于自然界,另一个是必须对人有用。病毒自然不是资源,但是,我们要知道有的食用菌如蘑菇就是资源。

2.改革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要善于运用各种现代化媒体,拓宽教学思路,丰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缺乏思考,形成思维惰性,往往与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机械,教学手段落后单一,教学思路狭隘有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形象性。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个五彩缤纷的教学环境,以拓宽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还可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调查、访问、讨论等多种形式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思考,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例如,在讲授“我们周围的废弃物”时,引导学生调查周围的废弃物,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空间大大开阔,思维大大加深与激化,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注意“存疑”,设置“空白”,培养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妙“存疑”,将“问号”蕴藏在情境中,让学生“惊喜”地发现问题,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教师不应独占课堂,也不必从头讲到尾,面面俱到,让学生“不假思索”;而应留下一段“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设疑、去体会。课堂教学中的“空白”,其本身就是一个“情境”,这个“情境”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引起学生对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给我指个方向,不要把结果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吧!”

综上所述,要创设“问题情境”,往往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既要积累、筛选大量的教学素材,又要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开拓思维,活跃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教育科学研究

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篇3: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实践与探索

一、通过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起源于解决物体的个数、长度、面积等的计算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处处有数学,时时有数学,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都离不开数学。所以,我们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开始数学的学习,学生就不会觉得数学的抽象与枯燥。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直接去创设问题情境,也就来得“喜闻乐见了”。

案例:要想从一块三角形的材料上裁下一个面积最大的圆,应怎样裁?

从如何裁一个面积最大的圆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过渡到三角形的内切圆的教学,这个问题的提出借助的是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这样使学生觉得数学很亲切,很有用,而不是简单的画画、算算等无聊的工作。像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应该说最原始、最朴素,也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探索的热情。我们在学习方程、函数、不等式、圆等数学知识的开始,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问题情境的设计。

二、通过判断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性,创设问题情境

一个命题的真假性与其逆命题的真假性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我们往往自然就会去问它的逆命题正确吗?这种互逆的思维习惯,也就成了我们创设问题情境的思维基础。

案例:如图,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经过点A的⊙O与BC切于点D,与AB、AC分别相交于E, F,求证:EF∥CB。

此题实际上是证明了这样一个命题:

那么,

一样成立吗?

这样将上述 (1) , (2) , (3) 构成的另外两个命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就很自然。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普通。一个定理是否存在它的逆定理,往往是我们很关心的,因为一个命题与它的逆命题有着同样的真假性时,对我们在使用命题时很方便。定理:“若a>b, b>0,则ab>0”,它的逆命题:“若ab>0,则a>b, b>0”是假命题,这样给我们使用起来极不方便,而且容易犯错。教师通过判断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性,创设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容易接受,富有挑战性的,这种方法也很实惠。譬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与根的情况的关系,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与逆定理,切线的性质与判定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三、通过优化问题解决的策略,创设问题情境

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有很多方法或方式,在这些方法或方式中往往存在最佳方案。创新并非创异,只有在寻找最佳的途径上,我们才能彻底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优化问题解决的策略创设问题情境,可谓是水到渠成。

案例:已知抛物线y=ax2+bx+c经过(1, 0), (3, 0)和(0, 3),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此题的解法很多,总归起来有三大种:1.将三个点的坐标直接代入,求得a, b, c,再确定函数关系式;2.设y=ax2+bx+c=a (x+m) 2+k的形式再解;3.设y=ax2+bx+c=a (x-x1) (x-x2)的形式再解,这三种方法都正确。但我们不能说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我们应该提出:哪种方法最好?对此你有何感想?这样可让学生从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法中去寻求最佳方案。

此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往往被忽视,我们提倡创新的目的并非多多益善,我们问:还有吗?那是因为现成的方法可能是不好的、不理想的或不全面的。建议以后改问:还有更好的吗?

上述是几种问题情境创设的常用方法,但问题情境并非每个问题都能顺利创设的,有些结论或定理是数学史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我们是很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其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这类问题建议采用合理解释的办法。譬如:勾股定理的教学,不论如何创设问题情境,都只能是在进行一种合理的解释。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先贤对世界数学史的一个伟大贡献,不管我们如何创设情境,最后让学生回答出,探索出“a2+b2=c2”这一结论都是自欺欺人,在这里,我们还不如干脆直接告诉学生,而后再提供证法,让学生去欣赏、去感悟、去缅怀我们伟大的祖先的伟绩,去赞美、讴歌我们先辈们的大智大慧,岂不更好?最后,让学生再去探索有没有更好的证明方法。牛顿说得好:“我之所以能够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样做,不也正是合乎新课标中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的新理念吗?这样做,我们天天讲的学习楷模,可能学生心目中就有了一个有形的形象。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在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下进行,而不能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否则岂不违反了新课程下的新理念?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问题的情境创设,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吕传汉, 汪秉彝.再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数学教育学报, 2002, 11[4]:72.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

篇4: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数学课堂

关键词:问题情境;数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54-01

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的刺激下学生形成认知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作为自己学习的目的的一种情境。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足见数学问题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善设问题、巧设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内驱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进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内驱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营造一种“韵味无穷”的教学问题情境。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而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创设新颖别致、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故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利用游戏开场:一上课,老师说:“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游戏开始,学生们争先恐后,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但老师却对答如流。学生们都很震惊:“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惊叹的同时会产生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通过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造成知识冲突,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求知状态下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激起学生参与研究的冲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

二、取材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年历卡,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们激情高涨,有个学生喊出来:“有的月份有30天,有的月份有31天,二月份有28天,所以刚才有同学说每个月都有30天是不正确的。”紧接着一个同学做补充:“有的年份2月有29天。”紧接着,老师提到平年和闰年有什么区别时,一生说:“二月份的天数不同”,另一生说:“闰年比平年多一天”。能说出平年与闰年全年的天数相差一天,很了不起,说明学生的思维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个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了数学的应用性,在形象思维的伴随下,训练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寻找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当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时,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情境有机的联系起来,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问题,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去。

四、开展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让学生做数学的过程,而且学生对自己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记得最牢的。通过开展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学生通过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让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学生学习了梯形面积以后,教师给出一道题:请你用橡皮筋在自制的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形。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操作,共围出的图形:①长方形有4×3、6×2、12×1;②平行四边形有12×1、6×2、4×3、1×12、2×6、3×4。这时一个学生说他围出了一个三角形,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算式是6×4÷2。受此启发,其他学生又围出另外的三角形,如8×3÷2、4×6÷2、12×2÷2、3×8÷2等等。还有学生别出心裁地围出梯形的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如(1+7)×3÷2、(2+6)×3÷2、(1+5)×4÷2、(2+4)×÷+4×2等等。通过这么简单的操作,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这些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进一步悟出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即面积应是两个相关长度之乘积。这样开展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使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望状态,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主动探索,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 鹏.巧设“问题链”,引领课堂教学.中学数学月刊.2014.

[2] 唐美林.巧设课堂提问 提高教学有效性.

篇5:对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商州区杨峪河镇四合小学侯小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那么,怎样创设才会呈现一个好的情境呢?

一、创设趣味故事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小学数学教学的呈现形式必须从直接呈现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走出来。要紧扣生活,使数学生活化。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问题源于某种情境,而生动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则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在平时接触过许多令他们津津乐道的,带给他们无数欢乐的童话、寓言故事,所以会牢牢地存盘在头脑中,这些是他们的兴奋点,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如我在教“时、分、秒”时,就创设了“龟兔赛跑”这一故事情境:“乌龟和小白兔又要进行比赛了,猜猜看,这回谁能赢?”老师生动的讲述,加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带进了生动有趣的童话王国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而以生动的讲解、美妙的音乐;时而以优美的画面,多彩的描绘,为学生自由的表达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正是在这种情境的不断变换中体味着学习的乐趣,参与的快乐。又如教学“0的认识”这一节课上,在巩固新知的同时,我给学生讲“小猴摘桃”的故事。(1)小猴来到果园里,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子呀?可以用几表示?(2)小猴看了很谗,吃掉了1个,这时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3)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两个,现在树上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4)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桃子

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树上的桃子呢?这样,学生的练习就是在故事中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会了。并且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动态、新奇”的事物,而高年级的学生更易被“实用、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所吸引。只有把数学的自身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创设悬念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悬念情境中,能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带着悬念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我让学生随便报一个数,马上就能说出它们能被几整除,经同学们“验证”后感到大惑不解,纷纷要求我道出其中的“奥妙”。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我便告诉学生,“奥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于是,我创设的“情境”为新课顺利地进行铺设了一条通向新知的桥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别致新颖、富有悬念的情境,则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创设目标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明确他们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稳定下来,就会围绕目标展开思维。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出示教学目标,学生懂得,学会这些知识就能将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顺利解决。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在需要、动机、目标的召唤下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用多媒体播放王大爷家的一块长方形菜地,小鸡、小猪跑进地里吃菜的情景。王大爷准备在菜地四周围上篱笆,王大爷交给我们一个任务,菜地的长6米,宽4米,要我们计算篱笆的长有多少?这时同学们惊奇了,有人小声议论:“不会算。”我抓住契机说:“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后就会算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长方形的周长,好吗?”这样,以巧妙的方法出示教学目标,激发了兴趣,诱发了思维,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寻求新知的活动中,使他们不自觉地通过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新知。

四、创设思考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思是智力的核心,只有通过思维活动,学生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规律,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在数学课上,应积极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思考,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设置疑问,不是为了难到学生,而是要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自主探索的内驱力,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森林里有两只小熊,他们为一件小事争论不休,为什么呢?就为他们手中的巧克力,都说自己的大,对方的小”,这时教师出示两块平行四边形的涂色卡纸,即两块“巧克力”。问学生:你们能帮助这两只小熊吗?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引发出学生的思考。怎样才能比较这两块“巧克力”的大小?只有通过计算才能更科学、准确地比较。诱发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更进一步渗透通过计算才能科学准确比较的教学思想。

五、创设学习情境,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气氛,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人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课上,也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

例如: 在学习“简单的统计”时,设计这样的情境:1.出示操场上踢足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体育活动的录像;2.老师提问:如果老师在班中组织一次球类比赛,到底哪一类球类比赛最受同学们欢迎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帮助老师出出主意,想想办法。3.讨论并反馈。指出要了解哪一类球赛最受欢迎,先要了解每一位同学最喜欢的一种球类活动是什么(收集数据),其次要看喜欢每种球类活动的人数有多少,看看哪种球类活动喜欢的人数最多(分类整理)„„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统计过程,而且还培养了统计的观念。可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必须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知道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六、创设活动情境,有助于学生抽象出数学概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操作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操作起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把8根小棒每4 根拼成一个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如果是9根小棒呢?你能先摆一摆,再用算式表示吗?通过操作,学生对分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分的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呢?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更加强烈。又如学习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后,我引导学生用手中各种形状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其他分数,学生操作后反馈:“我用正方形纸折出了六分之一”、“我用正方形纸折出了八分之一”、“我用圆折出了十二分之一”、“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十六分之一”„„ 在学生折纸的过程中,一个个的分数在学生自己的手中诞生了,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十二分之一、十六分之一„„ 如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精灵,都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并且这一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试验来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七、创设竞争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乘、除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男女对垒”“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更使学生产生竞争感,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笔算乘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小组接力赛:摘苹果。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苹果图片的学生,认真计算填写一道竖式,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摘苹果接力赛,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笔算乘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八.创设游戏情境,有助于学生愉快学习。

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对活动或模拟游戏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课堂中采用游戏,也是课堂教学中充满欢乐氛围的高潮环节。让儿童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主动,而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儿童在乐中学,趣中学,活中学,坐中学。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当售货员和顾客。学生在买卖的过程中,掌握了“元、角、分”的转换。又如在教学四年级的“统计”一课时,让学生两人为一组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统计输赢的情况。学生乐得得意忘形。知识就在一阵阵的欢笑声中得以巩固,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

此外,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情境”不是让学生为了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学生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应对学生学习有意义。情境是对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要有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的。

篇6: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2-05 15:03:00 ] 作者:王济强 编辑:studa090420 摘要: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本文论述了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数学概念;创设

作者简介:王济强,任教于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沙湾镇中学。

情境是指对学习新知识和新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既包括学生内部的情况,也包括学生外部的情况。问题情境则是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由教师提供的具体活动场景和学习资源,用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使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2.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结论,掌握数学方法,运用直观性从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向大脑输送信息,自然能使信息互相强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结论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时,可以先让学生画出二次函数y=x2, y=x2-1, y=(x-1)2的图像,再画出y=-x2,y=-x2+1, y=-(x-1)2的图像,请同学们观察图像和函数关系式,分析、总结二次函数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学生会在画出图像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函数与图像的关系。

3。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从实际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到实际,从认识论上来说完成了两次飞跃,而且第二次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更深刻,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说,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的限度,使理论学习更加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运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个横放着的圆柱形油桶,恰好可装10吨油,用一木棒垂直插入小孔,测定剩油的高度h,能否很快确定剩油大约多少吨?这显然是一个实际应用问题,设剩油量为W吨,如果能找出剩油W与h的函数关系,并画出次函数的图像,那么求解就方便了,只要测定h,看图像就可以知道W的值了。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念。

1.通过设计概念的发生,扩展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来说要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表述、概念的辨析、概念的应用等阶段。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探究规律,得出新的数学概念,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1)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

中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先引导学生研究已学过概念的属性,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如:二次函数概念与一次函数概念的类比等等,有些数学概念是已有概念的扩充,若能揭示已有概念的扩充规律,便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入新概念。如:实数概念的教学,先回顾已经历过的几次数集扩充的事实:

“正整数 自然数 非负有理数 有理数”,上述数集扩充的原因及其规律如何?(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得在已有的数集内有些运算无法进行)数集的扩充过程体现了如下规律:①每次扩充都增加规定了新元素;②在原数集内成立的运算规律,在数集扩充后的更大范围内仍然成立;③每次扩充后的新数集里能解决原数集不能解决的问题。有了上述准备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入新元素“根号”,这样学生对根号的引入不会感到疑惑,对实数集概念的建立也不会觉得突然,使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步入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轨道中,同时为概念的理解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2)提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问题情境

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对于这些概念教学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情境,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数轴概念的教学,观察温度计的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出本质属性:①度量的起点;②度量的单位;③增减的方向。我们能否用一个更加简单形象的图示方法来描述它呢?由此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数轴”的概念。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2.创设变式问题情境,对例题(习题)挖掘与拓展

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例1:在△ABC中,∠ACB=90°,CD⊥AB,D为垂足,AE是CF的中垂线交BC于E,求证:∠DFC=∠CAE。

分析:方法(1):因为∠DFC与∠CFA互余,所以要证∠DFC=∠CAE,关键证:∠CFA=∠ACF 要证AC=AF,即有中垂线性质可得。

方法(2):利用全等△进行证明,过点F作FM⊥CB于M,证△CDF≌△CMF,即可。

方法(3):利用中介量,连结EF可得EC=EF=>∠CAE=∠CFE => ∠DFC=∠CAE ,利用△ACE≌△AFE=>EF⊥AB=>CD//EF=>∠DFC=∠CAE。

通过这创设这一例题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还能起到复习巩固旧知识的作用,使学生对证明角相等的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明确,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一种钻研精神,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上具有灵活性、多变性,避免了学生在几何证明中钻死胡同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一题多解的教学,特别在备课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适当地进行教材处理和钻研,要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这堂课才能做到丰富多彩,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有应变能力,认真听取学生的一些方法,不能局限于自己的思想法。

篇7:浅谈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谈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作者/孔向阳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如今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成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而这一切又是在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和形成的。

篇8:数学情境教学的创设方法探索

从教学的需要出发, 结合数学知识, 有效地创设各种情境, “以境生情”, 可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富有情趣.

近年, 通过“数学情境教学的创设”实验, 笔者初步总结出以下几种创设数学情境的方法.

1. 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能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切感, 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因此, 选取学生们喜闻乐见、耳濡目染的生活内容为题材创设教学情境, 能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例如, 执教“均值不等式”时, 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情境1某电商计划在“十一黄金周”对部分洗衣机分2次进行降价酬宾活动, 具体有三种预案. 第一种预案是: 第一次打p折进行促销, 第二次打q折进行促销; 第二种预案是: 第一次打q折进行促销, 第二次打p折进行促销; 第三种预案是: 每次都打 (p + q) /2进行促销. 请大家对比一下哪种预案降价最多?

又如, 执教“若a > b > 0, m > 0, 则 (b + m) / (a + m) >b/a”的证明时, 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情境2建筑学规定: 民用住宅的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板的面积, 但按采光标准, 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之比不能小于10%, 并且这个比值越大, 采光条件越好, 如果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 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

以上生活情境, 立足于学生的经验, 化抽象为具体, 予枯燥以趣味,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创设应用情境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同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因此, 恰当地选择和组织素材, 创设具有实用价值的数学情境,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必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 执教“导数的应用”时, 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情境3 ( 投影展示常见的各种品牌的易拉罐图片及2013年全球易拉罐需求量统计表) 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 各种饮料易拉罐的形状和尺寸都非常相像, 这并非偶然, 应该是某种意义下的最优设计. 对于单个的易拉罐来说, 这种最优设计可以节省的钱可能是很有限的, 但是对于全球每年近两千个亿的需求量, 可以节约的钱就相当可观了. 如果将330毫升的可口可乐易拉罐视为圆柱体, 仅从节约原材料的角度考虑, 如何设计其最优尺寸?

又如, 执教“古典概型”时, 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情境4 ( 将双色球彩票投注单分发给每名学生, 让学生阅读投注单背面的中奖规则) 张三购买的一注双色球彩票选对了3个红球号码, 对照中奖规则他发现连末等奖也没得, 他觉得有失公平, 因为按照规则, 中2个号码 ( 1红1蓝) 或中3个号码 ( 2红1蓝) 或只中1个蓝球号码都可获固定奖5元, 可是他中了3个号码却没有获奖. 请你帮忙给他作出解释.

以上应用情境, 在现实中具有真实的原型, 容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产生愉悦的学习体验, 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 掌握得更牢固、更持久, 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创设故事情境

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 那么学习就变得轻松很多.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 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数学典故和数学家轶事, 因此, 如果能将这些教学素材渗透到教学情境中, 根据授课内容恰当地补充一些名人轶事, 介绍一些数学家小故事, 讲述他们艰苦执着的奋斗精神和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影响, 将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 执教“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 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情境:

情境5在200多年前, 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被誉为“数学王子”的高斯就曾经上演了迅速求出等差数列的和这么一出好戏. 那时, 高斯的数学老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1 +2 +3 +… +100 = ? 当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时, 10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算出了正确答案: (1+100) + (2+99) +…+ (50+51) =101×50 = 5050.

又如, 执教“概率基础知识”前, 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情境:

情境6法国贵族梅累有一次和赌友掷硬币, 各押赌注32个金币, 并约定: 谁先掷出三次正面, 就算赢了对方. 赌博进行了一段时间, 梅累已掷出了两次正面, 赌友也掷出了一次正面. 这时, 梅累奉命要立即去晋见国王, 赌博只好中断, 两人对怎么分这64个金币的赌金产生了争论. 赌友认为:他要再碰上2次正面或梅累再碰上1次正面就算赢, 所以他主张他分赌金的1/3, 梅累分2/3; 梅累争辩: 不对, 就算下一次赌友掷出正面, 两人平分秋色, 各得32个, 何况下一次他还有一半希望得到16个金币, 所以他应分得64个金币的3/4, 赌友得1/4. 由于观点不一, 梅累写信向当时法国最具声望的数学家帕斯卡请教, 帕斯卡和另一位数学家费马对如何分赌资的问题颇有兴趣, 他们两人在长期通信中研究并开创了概率论这一新的数学分支.

以上故事情境, 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还能让学生遵循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 使学生从中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 接受思想教育, 从而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4. 创设游戏情境

喜欢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 把数学知识“蕴藏”在游戏中, 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例如, 执教“数学期望”时, 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情境7将游乐场的弹球游戏 ( 即高尔顿钉板游戏) 工具带到课堂, 让学生亲自玩耍, 并思考问题: 游戏商想设置的奖金如下表所示, 为保证赢利, 玩一次游戏的价格最低定为多少? 请你帮忙设计.

以上游戏情境, 把单调乏味的说教过程变为艺术性的游戏教学, 通过数学游戏, 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供他们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的平台, 并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做到了寓教于乐、寓乐于教.

5. 创设悬念情境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 ”因此, 精心设疑, 留下玄机, 是促使学生渴望与追求新知识的又一有效途径.

例如, 执教“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 可以创设情境:

情境8俗话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从概率的角度分析是否有道理呢? 诸葛亮与臭皮匠团队进行解题比赛. 诸葛亮能解出题目的概率是0.9, 三个臭皮匠各自独立解出的概率分别只有0.6, 0.5, 0.4, 臭皮匠中至少一人解出题目即胜出比赛. 诸葛亮与臭皮匠团队哪个胜出的可能性大?

以上悬念情境, 使学生在“欲罢不能”的情境期待中, 积极感知学习对象, 深化思维, 从而达到增强记忆, 发展智力, 提高能力的教学效果.

6. 创设动态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把“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 将动态处理的知识和运动变化的数学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 为教学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 因此, 创设动态情境, 能变抽象为具体, 变复杂为简单, 变隐形为显形,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 执教“对数函数的图像”时, 可以创设情境:

情境9教师课前准备好对数函数图像变化的教学课件,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并思考: 1变化底数a的大小, 对数函数的图像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2当底数a =1时, 函数的图像又如何呢? 3当底数a >1时, 函数的图像有哪些特征? 4当底数0

以上动态情境, 直观生动, 形象揭示事物的变化规律, 能把学生想象起来有难度的地方进行还原, 让学生茅塞顿开, 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当中, 只要我们多做有心人, 一定还会挖掘更多更好的教学情境,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伟俊.数学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数学教育, 2012 (23) .

篇9:创设问题情境,优化初中数学课堂

一、运用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因此必须利用生活和生产的实际来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更主要的由于数学学习是学生对自己已有知识的重新建构,我们应当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例如,我在讲“分式的意义”一课时,正好学校开展科技节活动,要求每班制作小制作,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校在下个月举办科技节,组织学生开展制作小制作活动,现规定每班要交50件作品,如果甲班有43名同学,平均每人制作多少件?如果乙班有a名同学,平均每人制作多少件?

二、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也就是说,教师应当依次提出一些适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识能力去发现和探求有关解决问题的依据,在解决所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克服困难,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学过“简易方程”和“绝对值”后,对解方程∣x-3|=7这道题还有较大的难度,若将它分解为几个有关联小问题,把问题简单化:①∣7∣=7,∣-7∣=7,绝对值都等于7的有哪些数?②∣a∣=7,a=7或a=-7,即绝对值是7的数是什么?③∣x-3∣=7,把x-3看作问题②中的a,于是,x-3=7得x=10或x-3=-7得x=-4,不妨将x=10或x=-4代入原方程检验,可知,x=10或x=-4是原方程的解。这样,阶梯式问题情境的提出,既分散了问题难度,使学生易学、乐学,又消除了学生畏惧数学的情绪,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数学开放题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因其问题答案的不确定性,存在着多样的解答,从而能激起多数学生的好奇心,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解答过程,而不管他属于何种程度和水平。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且要求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核心,承载了编者、教材、教者对学生的太多梦想。教无定法,更无确定模式,作为新课程教师,不能草率的就问题论问题,或者简单的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处理,而是要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与数学有关的纷繁现实,研究将问题以何种情境类型呈现给学生最有效。

四、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培养他们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有一张厚度是0.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连续对折20次,会有多厚?请估算一下,如果将它连续对折30次,会有多厚?只要学好了今天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些都离不开数学,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

总之,创设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篇10: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一、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新奇”中学习。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展示数学知识非凡的魅力,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以诱发学生产生揭秘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常采用以下设置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即让学生任意出一个多位数,教师很快判断能否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验证。学生通过验证,惊奇地发现老师判断很准确,从而产生了很想知道如何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欲望。

二、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在“好奇”中学习。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的运动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进入求知状态中。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①1.6÷0.25,15÷0.06;②10÷6,70.7÷33。学生很快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数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处,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创设操作式情境,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诱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一条角的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创设实践式情境,使学生在“应用”中学习。

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中的《利息》时,为了更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后可设计一道实践题,即“利息税的计算”。国家规定个人储蓄存款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其纳税额为利息的20%。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调查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帮助爸妈或邻居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税后利息是多少。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为什么要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目前主要有哪些主要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等问题。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初步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从小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有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11:对优化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索

情境创设=“问题数学”+“生活情境”

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泽

2014年7月13日,在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左桎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情境创设=“问题数学”+“生活情境””,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问题情景”的概念。

首先对“问题”界说一下:这里的“问题”不同于“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前者包括后者;除此之外,还包括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甚至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各种疑问等等,“问题情景”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它是这样一种“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2、它是数学概念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这个“背景”可以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总之是产生某一数学概念的源头。

二、问题情景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意义。

(一)、问题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景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起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问题情景教学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三)、问题情景教学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四)、问题情景教学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创设问题情景的原则。

1、语言明确具体:设计的问题要具体,避免空洞,语言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

2、针对性强: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

3、启发性: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应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

4、富有挑战性: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在“最近发展区”内。

上一篇:创建学习型班组心得下一篇:高中理化生的教研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