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022-09-10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面对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枯燥难懂的状况, 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消极心理, 在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教材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班级学生集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借助情境, 引导学生从生活认知过渡到数学学习, 能较好激发学生兴趣,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创设问题情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精心创设数学学习的问题情景, 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数学课的本源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创设问题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激发学习兴趣;重双基目标, 整理、系统知识;提供探索空间, 自主体验;因人而异, 促进思维的发展;给学生人文关怀, 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打造生动、高效的数学课堂。例如,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位匆匆赶路的小朋友, 不小心撞到一辆车的棱角上, 又撞到地上的石头尖上, 师问:“这位小朋友撞到了什么地方, 怎么会那么疼?”生:“撞在了角上。”师:“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角, 今天我们和角来做朋友。”从而揭示课题, 由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让学生感到问题来自自己身边, 既熟悉又奇妙, 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倾向。又如, 教学圆周角的性质时, 教师设计:“足球训练场上, 教练在球门前划了一个圆圈进行无人防守的射门训练, 甲、乙两名运动员分别在圆圈上的C、D两地, 他们争论不休, 都说在自己的位置射门好, 如果你是教练评一评他们的说法。”初中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知识内容有很好的实际生活动背景, 如负数、数轴、绝对值、方程等, 可以适当的通过情境创设引入, 但也有很多的知识内容, 如代数式、运算法则、公式、定理等可以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如, 讲完全平方公式, 就可以根据学生前面已学的多项式乘法公式, 提出如何计算、引出, 没有必要创设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 这样可以使教学活动不用过久地在外围游戈, 可以直达问题的核心, 节约时间资源,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故事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故事和数学史话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主动去思考。比如, 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第三章“数列”章首图和引言中, 教材引用国际象棋棋盘的示意图, 棋盘上共有8行8列, 构成64个格子。教师可以设计情境:“国际象棋起源于古印度, 关于国际象棋有这样一个传说。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 问他有什么要求, 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上一颗麦粒, 在第二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 在第三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 在第四个格子里放上8颗麦粒, 依此类推, 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 直到第64个格子放满为止, 请给我足够的麦子来实现上述要求。国王觉得这不是很难办到的事, 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你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上述要求吗?”这样说明数列求和的作用, 就可以立刻吸引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学深入其中。又如, 在讲解“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 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能顶上吗?假如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 三个臭皮匠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 0.45, 0.4, 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 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个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 那个大?”通过这样创设情境,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创设潜能得以发挥。

三、创设活动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 我在七年级上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教学中, 请每位同学准备4个立方体, 自备剪刀, 6人一组, 将立方体沿不同的棱展开, 有多少种不同的剪法, 请同学将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然后总结出来规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 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不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识别的过程中体验怎样能展开, 怎样不能展开, 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四、创设合作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 适当组织学生展开集体讨论, 小组竞赛等创设竞争情境, 可以调动学生情感、诱发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材中的一些内容, 学生通常感到独立完成很困难, 由此对数学产生了畏惧感, 造成了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针对这种情况指导学生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采用指定与自愿相结合原则, 以组为单位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总结, 研究的成果是整个小组的。这样不仅提高了全体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也使得人人可以充当“老师”, 使学生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增强自我决定感。通过小组中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不仅使每个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度过难关, 共享解决问题后的乐趣。同时也促进了每个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了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优势的发展。“合作学习小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它能培养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学习情感。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一些典型问题, 可组织学生讨论, 让学生深入探索、各抒己见。例如, 在学习“一定条件下求圆锥曲线的方程”时, 学生通过集体讨论给出了三个主要方法, 然后老师再提炼、分析和强调, 学生对这个知识就比较明白了。学生在集体讨论中互相竞争、互相交流, 通过脑力激荡, 碰撞出创新的思维和火花, 有效地活跃学习气氛, 提高课堂效果。学生在竞赛中情绪是极其高涨的, 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会使他们为本小组的“利益”而战胜自我, 善于挑战, 课堂气氛热烈, 教学效应发挥达到了最佳。小组可划分不自然组与自然组, 男生与女生等, 竞赛内容可以使用中学数学中的定义、定理、性质, 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以及数学解题技能等方面的检查;设计随堂测验等。通过竞赛, 有效地创设了情境, 提高了课堂教学绩效。

五、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 既提高了课堂效率, 又增加了课堂容量。如“相似三角形”一节中, 课本先安排让学生画图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之后再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画图度量后只能得到:“上比下等于上比下, 上比全等于上比全, 下比全等于下比全”这三个比例式, 还要去探究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根本没有时间深入地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时, 学生画图得出数据后, 就可以在多媒体上用动态的图像生动形象地展示这一定理, 得到相应的比例式, 节约下来的时间就可以更加深入细致地探究比例的性质, 让学生了解“合比性质、分比性质、合分比性质、等比性质”等相关的知识。又如, 圆的切线长定理一节的练习题中有一道习题, 题目的图形就是切割线定理的图形, 证明过程用到了证明切割线定理时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这道题目如果不处理, 大多数同学无法准确添加辅助线并完成证明, 只能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认识切割线, 了解证明切割线定理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在学习“梯形的性质”时, 在学习相关概念后就要探究梯形的性质, 但性质的证明就成了难点, 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展示认知基本概念后, 用多媒体展示证明梯形问题常用的添加辅助线的6种方法, 之后证明性质时学生就能轻松添加辅助线, 难点轻松被突破。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面对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枯燥难懂的状况, 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消极心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教材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班级学生集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借助情境, 引导学生从生活认知过渡到数学学习, 能较好激发学生兴趣,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效率

上一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统杂志营销转型——以《博物杂志》为例下一篇:铁路调车冲撞事故成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