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2024-04-16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精选10篇)

篇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岳阳小学 唐雷

摘要: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思维,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却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形式化的情境、偏离重点的情境、无思维深度的情境和无趣的情境等,这样的情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没有起到帮助作用,反而耽搁了课堂中的宝贵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针对重点创设情境,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注重思考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选取趣味性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情境创设 问题 对策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是教师常用的一种策略,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思维,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由此可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创设的

情境往往是形式化的、偏离教学的、无思维深度的、甚至无趣的。本文是我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入分析、思考及提出的对策研究。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情境的创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许多一线的教师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情境创设。然而,一些热闹的情境是否真正帮助了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其中有很多不容乐观的现象,也存在的诸多的问题。所以,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准确的把握情境创设,让它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而不是创设一些流于形式,偏离重点,无思维深度,了然无趣,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情境。

1.形式化的情境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当中,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的投身于情境创设大流,在他们看来,不管教学是否有效,只要戴上了情境创设的帽子,就遵循了新课标的要求。于是开始不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就随意的创设情境,或是把“现成的”情境通过多媒体或其他的形式在课堂上再现出来。而接下来的课堂教学都是围绕这样的情境所展开的,试问这种“现成的”情境怎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这种没有目标的情境,是脱离了学生实际的,是流于形式化的。

2.偏离重点的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应该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提供条件,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土壤,不能偏离教学的重点。为教学内容提供服务,是进行情境创设的核心与前提。而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却是在兜圈子、猜谜语、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虽然看上

去课堂学习氛围“浓烈”,却淡化了数学的本质内容。所以,没有真正服务于教学的、没有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而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3.无思维深度的情境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而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常常为了顺利完成教学内容,而提出一些无思维深度,甚至假问题的情境。如:在教五年级上学期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探究一开始,教师就问:能不能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呢?然后直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然后极其顺利的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虽然整个探究过程显得非常“成功”,但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被老师提问中的“完全相同”给固定了。为什么要用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学生不知。这也就在他们的认知上形成了空白,探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虽然是问题,但却没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

4.无趣的情境

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能较快、较好的接受教学信息。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因此,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考虑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常常是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如:新课程(上海版)教材及相配套的教学课件是用小胖、小巧、小丁丁、小亚四个人物的学习或生活的情境图来呈现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常常一味的借用书中这样的情境。而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成长过程中,生活经验在不断丰富,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一二年级的

学生会对书上小朋友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兴趣,而到了中高年级的学生就会觉得很假、很不真实。致使以后的学习枯燥、无趣,甚至无效。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教学情境的有效对策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将知识蕴含在以情境为载体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揭示必要的数学思维和知识发展的过程,这既是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又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需要,还是贯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数学学科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需要。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学习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情境学习资源,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让学生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自身的学习需要,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如在教“凑整”(上海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这一内容时,我创设美国小朋友到中国购物的情境,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这个”商店不收美元怎么办?(2)请你仔细想一想1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多少钱?并出示出示1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8.0806元。

此时,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在小组内讨论,学生甲说:“我觉的一美元可以兑换8.081元”,学生乙:“她说的不对,我认为应该是8.08元,因为人民币的最小面值是分”,学生丙:“我跟他的

想法不一样,我觉得应该兑换8.1元,因为根据我的生活经验,分这个面值在生活中已经不流通了,所以就是8元1角”,“不对,是8.08元” „„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熟悉自然,不仅唤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亲切感也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2.针对重点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创设教学情境既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探究内容最贴切的情境,让学生及时发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并很快投入到探究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把学生引导到建立数学模型上来。在教“可能性”这节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有同样大小的球,分别标有1~9这9个数字,请你选择其中的4个球放入盒子里,使以下条件成立:(1)摸出一个球,一定是双数(2)摸出一个球,可能是双数(3)摸出一个球,不可能是双数

学生通过在此情境中的学习,不仅知道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还掌握了通过改变条件可以使确定和不确定的事件相互转换。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成功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3.注重思考性创设教学情境

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要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提高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

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一定的发挥。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在进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我共提出三个问题:(1)如何才能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换化成长方形的面积?(2)为什么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它剪开?(3)转化完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变成了长方形的什么?学生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不仅掌握了如何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解决,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要沿着高把平行四边形剪开,最后也就顺其自然地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种有思考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也真正的让学生做到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选取有趣味性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体现数学的趣味性,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在教“循环小数”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如下的情境: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从前,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座山 „„ 这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怎么数学教师上了给我们讲起了故事,这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通过故事学生也体会到了循环小数的“循环”之意,并且兴趣盎然。相信教师只要用真心投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就不难挖掘出创设趣味性情境的素材。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教学情境的思考

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同时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广阔的的数学探索空间。但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绝非是把“现成的”情境照搬过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在实践中多多反思,把创设情境的重点放在“趣”、“实”、“思”等方面,让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务实高效的教学情境,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教学情境 《有效教学十讲》

2.吴黎贞 浅议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误区与策略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1 3.李玉龙 邓芙蓉 论小学数学情境及有效创设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2.

篇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宿安中心小学

李德瑞

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所以,我认为,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情境引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脱离教学内容。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

2、脱离教学目标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教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脱离学生个体。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

4、脱离生活常识。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为创设情境随意杜撰。虽然情境大多是假设的,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5、脱离动手操作。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

6、脱离媒体作用。如今的思品课堂,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似乎无课件不能成课。在许多运用多媒体的课堂上,教师忙的不亦乐乎。这样的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被过多的信息充斥。由于受一些无用的信息干扰,学生分不清教学的重点。这样的课不仅没起到强化刺激、巩固知识的效果,相反的,却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使教学流于形式。

以上出现的问题绝不是偶然。表面上,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描述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指导作用,并且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不但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同时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以自己的“多情”来感染和打动学生,点燃学生思想和情感的火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利用图片创设情境

精彩的有说服力的图片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充分调动学生最直观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利用经验创设情境

对于一些学习内容,多数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如在教学《辉煌成就》一课时,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新中国刚刚成立使人们的生活片段,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再来说说当今我们在各个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学生了解了过去的情况,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祖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更能认识到祖国取得的辉煌成就。

4、利用资源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时结合学生身边的资源,如课内外的一些活动,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的情境。

5、利用已知的历史创设情境

通过相关文化情境的介绍,学生就会形成自主探究的心理愿望和乐于学习的信心。

篇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关键词:教学情境,误区,解决要点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 也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 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 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小学数学学习情境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或能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正因为如此, 情境创设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 他们常常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 着力创设各种学习情境来组织教学但创设情境要注意哪些问题?小学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有些模糊, 从而走入“创设情境”的误区.

误区一∶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教师创设的情境如果和课程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联系, 就如同在课程内容 (糖果) 上裹了一层糖衣, 学生可能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吸引, 而自己要吞下的糖果是什么, 他全然不知.

误区二:脱离生活实际, 缺乏现实性

创设生活情境, 应当尊重生活实际.这样, 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 才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随意更改事实、情境与生活不符.学生是否会产生“原来数学是编造出来的”感觉呢?

误区三:脱离教学内容的“外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 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 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

案例一《长短》教学片段

某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 找了许多学生熟悉的动物及学习用品.然后抛给他们一个问题:同学们, 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此情境把学生的思维放到了广阔的背景中, 符合学生的现实起点, 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理论上分析,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谁比谁长, 或谁比谁短的句子”.可事实上,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从简单的入手.当一学生提出:我发现有鳄鱼时, 由于思维的迁移作用, 其他学生就会抢着回答:我发现了有蛇, 有铅笔, ……甚至有些学生会提出“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有毛毛虫”等与数学无关的问题.如果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差一点或者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将会使课堂教学陷入“问题千个, 离题千里”、看起来热闹, 目标却达不到的局面.

案例二《练习》教学片段

妈妈去年比小明大6岁, 请问:今年妈妈比小明大几岁?

本案例中, 教师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 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但是, 创设生活情境, 应当尊重生活实际.

以上现象, 从表面看, 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 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 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 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 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 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 “灌输”其里.实际上, 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 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或者, “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如果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小学生学习热情, 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不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 甚至是伪造的情境, 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追求“求真”的教学情境, 更呼唤“求简”“求实”的教学情境.

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

(2) 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3) 帮助小学生有效解决问题.

(4) 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以上分析看出,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由此可见需要注意以下几要点:

要点一:数学课堂上创设情境要亲近儿童, 要有有趣性.

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 富有挑战性, 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那么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这种吸引力, 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 更重要的是, 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 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 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要点二:数学课堂上创设情境要贴近生活, 要有现实性.

数学源于生活, 也服务于生活, 离开了生活, 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首先要尊重客观生活现实、不能为了达到数学学习目的, 而人为创设违背生活实际的情境, 也不能拘泥于情境, 放弃生活这一大背景, 应该尽可能达成数学与生活的和谐统一情境要有助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真实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边的, 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

要点三:数学课堂上创设情境要走近数学, 要有数学味.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不但要分清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 同时要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 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 以免喧宾夺主,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篇4: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问题一:片面追求活动的热闹场面,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某位教师执教“儿童乐园”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并提问:同学们,老师领你们到儿童乐园玩,开心吗?生齐答:开心。师接着问:“你们发现了哪些信息?”

生1:我发现有蓝天、白云。

师鼓励:真聪明。

生2:我发现有小桥流水。

生3:小兔在跳动。

生4:小鸡在啄米。

师接着鼓励: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生5:老师,小鸡不是啄米,它在吃虫子。

生6:两个小兔要过桥,不,不过桥……

10多分钟过去了。老师不断地鼓励,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离本节课教学内容——乘法越来越远。

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然而,这位老师却没能把握住教学目标,把它上成了“看图说话”。学生为何漫无边际地发散开去,迟迟切入不到正题呢?是老师留给学生空间太大的缘故吗?不是。主要是教师创设的情境缺少了“教学价值”。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提出有关乘法的问题,所创情境必须蕴含甚至强烈蕴含着乘法的数学思想。

反思:这堂课最根本的问题不是教师缺乏先进的理念,而是教师没有把握好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呼唤:数学课堂应该是有趣的,但更应该是有效的。这样为动而动,为了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动,而不是为了目标而动,是对课程标准的曲解。一堂好课不是活动的堆积,热闹不是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关注教学目标,一步步引导学生达到这一目标。

问题二:曲解学科间的整合,把数学课上成美术课

在一节示范课上,某教师执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样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春天吗?

生:喜欢。

师:让我们把春天带进教室来,用你们的巧手装扮一下春天好吗?

孩子们纷纷画开了春天。过了10多分钟,师问:有没有画树叶的?教室里稀稀落落的举了几双手。师问最先举起手来的同学:你为什么画这么快?又问后举手的同学:你怎么画得慢呢?

为了节省时间,不等学生回答,师又开始展示比较先画的树叶和后画的树叶:“先前那个同学画的树叶小,是柳叶;后面这个同学画的是杨树叶,大。叶子的面有大有小,就可以说它们的什么有大有小呢?学习了这节课后就可以知道了。”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总算切入正题了,用时足足15分钟。

“装扮春天”犹如一节美术课,倒也无可厚非,但由“树叶”引到面积便过于牵强附会了。再加上绕口令般的语言诱导,非但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展开,而且延误了教学内容的学习。假如有学生提出“那片树叶的面积是多少啊”,不知道老师又该“从何创起”了。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不断拓宽数学学习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但不是说数学课可以脱离语言情境的支持而上成美术课、音乐课、手工课等。教师应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画一画、玩一玩、做一做等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

问题三:评价缺乏公正性、层次性和交互性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不管难易程度,在老师的倡导下教室里就会响起整齐划一的“嘿!嘿!嘿!你真棒!”等激励性的语言。有时候一节课这样的评价形式多达十来次。仔细观察,教师的评价语言也很单一,往往只要学生答对就说“很好”,甚至有些老师把它当成了口头禅。有些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频繁地使用实物进行奖励。一节课中很少看到有同学之间、小组间和师生的互评。

篇5: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潼南县四方小学校 李勇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就需要通过情景创设,提供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培养。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数学情境的创设,有时也出现了极端化、形式化、无效化的倾向,这也是深入进行新课程改革必须努力克服的。本文对当前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以及情景创设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深入而细致的思考。

关键词:情境创设 问题 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程改革的几年来,广大一线数学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以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可以说,经过了几年的实践,我们的数学课真正地从远离生活的象牙塔回到了现实生活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一节数学课上,均能看到与孩子们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事例。数学知识在每一位执教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变成了一个个学生熟悉的活生生的生活场面,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那么,课堂上应如何创设情景,达到如此效果呢?我的体会是: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兴趣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这种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因此,在新课导入中,以导为主,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

1页 如,教学“元、角、分”时,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人民币换算时,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我创设了“乘公共汽车”的情景,出示妈妈和小明一起去乘公共汽车图片,可是妈妈带了10元纸币,公共汽车单一票价时1元5角,恕不找零,于是出现了兑换零钱的场景。如果你是小明该如何解决呢?学生们都急于帮助小明,各抒己见。有的说10元换2个5元,10元换5个2元,10元换10个1元等。但由于学生中大部分还不认识人民币,更不知道元、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该如何换算,这时,认识人民币已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各个注意力高度集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设计情境,小猴过生日请伙伴吃桃子,每盘放2个,放了3盘,一共有几个?算式该怎么列?学生回答:“一共有6个,算式是2+2+2=6,”教师又问,“如果摆这样的5盘,共有几个?“学生列式:2+2+2+2+2=10。我继续问:”要是摆这样的100盘,一共有几个呢?”学生回答:“太多了,黑板上写不下了。”于是,我因势利导,提出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无论有多少个相同数相加,只要列一个算式就能很快的算出结果,你们想学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调动。相类似于这种问题情境地创设,能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态度和积极的情绪,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新的知识。

二、在操作活动中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由于低年级儿童具有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实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所以,在教学中特别让学生动手操作,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建立表象,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

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的教学情境。

第一步,出示壁橱图,上排有10个杯子,下排有3个杯子。

提出3个问题:(1)如果从壁橱里取下1个杯子,还剩下几个?

学生回答:13-1=12

(2)如果从壁橱里取下3个杯子,还剩下几个?

学生回答:13-3=10

(3)如果从壁橱里取下6各个杯子,还剩下几个?

接着,我请学生用学具(圆片)代替杯子,按照出示图摆放。如果你是图上的小朋友,你会如何取下呢?于是,全班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并且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经过观察有几种情况:

第一种,上排取下6个,上排剩下4个,下排剩下3个,一共还剩下7个。

10-6=4 4+3=7

第二种,上排取下3个,再从下排取下3个,上排剩下7个。

13-3-3=7

第三种,先从上排取下5个,再从下排取下1个,上下两排还剩下7个。

10-5=5 3-1=2 5+2=7

2页

通过学生简单的动手操作,学生很快的得出以下三种解法

解法一:13-6=7 解法二:13-6=7 解法三:6+()=13

10-6+3=7 13-3-3=7 ∵6+7=1

3∴13-6=7

又如:教学看图统计时,我让学生数一堆小棒,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数,其他学生说这样数太慢,他是2个2个数,还有的学生说可以5个5个数,我都予以肯定。当我拿了一大捆小棒问学生,要数这么多的小棒,怎么数,既不会数错,又不会忘记,还不会遗漏呢?学生一下子想不到可以用一个物体代替一个数,于是我就演示数的过程,让学生有了直观感受,明白了可以数几根,用一样东西来代替的数法,从我的演示,到学生自己独立操作,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他会满满地进行反馈,最终明白这个概念,理解这个概念。通过实际操作之后,把抽象的理论转化成形象的思维,有助于概念的掌握,并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数的方法区别于老师的演示过程,学生自己动脑,力求创新,不拘泥于一种方法。

三、创设“故事化”教学情境,突破难点

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由许多难点学生不易掌握,这就要求教师把知识内在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结合起来,切实把握好学生实际和教材要求的结合点。在故事中突破难点是一种易行有效的方法。

如:教学“厘米的认识”要使学生明确度量物体需要有一种相同的标准。我把这一知识编成了有趣地故事,《小马过河》,小马驮着粮食过河,在河边,老牛说:“水很浅,只没过它的小腿,放心过去吧.”小松鼠却说:“水很深,曾经淹死过它的同伴,千万别过去.。”小朋友,请你想想,为什么同样的河,老牛和松鼠却有不一样的说法呢?故事讲到这里,同学们耐不住了,这是我抓住时机,小朋友你们想知道吗?因为,老牛和松鼠参照地标准不相同,所以它们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小朋友,你们在度量物体时,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在这愉悦的精神环境中,享受这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四、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如:教学“米的认识 ”我提问:“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准备一些绸带来装饰教室,首先我想把黑板四周用红绸装饰一圈。同学们,我应该买多长的红绸带呢?”同学们估测出结论,我再说:“那么这些红绸带是否正确,就需要测量,怎么测量?如果用我们厘米来测量,可以吗?方便吗?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测量,需要用哪些工具?”(米尺)接着,引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时,常用米尺和卷尺。

3页 又如教学一年级的“圆柱、正长方体、球的认识”,通过看一看(看圆柱有什么感受?)、找一找(学具盒中哪个是圆柱)、摸一摸、比一比(它们是圆柱体吗,鸡蛋、灯泡等的形状是球吗?)、想一想(生活还有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玩一玩(玩玩圆柱,你发现了什么?)等活动,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五、创设直观教具的教学环境,建立清晰的表象 儿童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容易感知,而对抽象概括的知识难于理解与吸收。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就能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我常用的直观教具有实物、挂图、图片、投影等。开学初我就制作了大量实物图片,既可供教师演示,又可以让学生操作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如教学数字5的认识时,我出示5朵花、5个人、5只猴子、5个三角形,学生从这些演示中得出结论:这些人和物的数量都是5。为巩固这种认识,我让学生拿出5个 正方形,5只小鸡,拍5下手掌等。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由具体形象的认识过渡到抽象概括的认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在直观教学中,投影的应用愈来愈受到教师的青睐与普及。投影仪使用简便,图像逼真,能充分显示事物的动态、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应用题时,运用投影显示小鸟飞来了,小羊跑了等等。通过事物动态的变化帮助学生对题意的理解。教具的运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明晰的表象,提高教学效果。

六、创设“游戏类”教学情境,提高趣味性

低年级学生天性是好动,乐于猜谜语,做游戏。在教学中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等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如,教学“几时和几时半”教学导入时,我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弟弟长,哥哥短,天天竞走大家看,弟弟走了十二站,哥哥刚走一站。”巧妙的谜语设置,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新奇感,学生情绪一下高涨。

又如:教学“几个和第几个”,首先我设计了拍手游戏,学生听教师拍掌(教师拍5下,顺数第4下重拍)说说老师一共拍了几下,第几下是重拍?学生个个聚精会神,学生准确的汇报出答案。通过这个游戏,将学生的练习融入游戏中,不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同时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真正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

总之,教师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际操作中,个别教师为了情景创设而创设,为了课堂的热闹而创设,为了表演而创设,常常走入了情景创设的误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以生活情境创设为目的,走入极端化的误区 不可否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场景对学生学

4页习数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也服务于生活。但是,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系统性与逻辑性。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也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均紧密相联的。现如今,有的课堂关注的不是学生能否学到数学知识,关注的反倒是这节课有无联系生活实际。从这个出发点来说,这就走入了极端化的误区。我们要因课制宜、以教学目的为准则来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以课堂上有无情景创设作为课堂评价的标准。对于这一倾向,我们必须从数学情境创设的目的着眼去解决。笔者认为:数学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是拉近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沟通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抛开这一根本目的来谈情境创设,一来不能让数学情境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二来容易误导教师走入生活情境创设极端化的误区。如一位教师执教的《比例尺》一课。为了突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如何导出比例尺定义的环节上,让学生在课堂上花了十几分钟画出了教室的平面图形并作了分析。笔者认为:这种设计虽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比例尺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花了几乎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来让处理这一环节,不能不说是一种设计上的遗憾。它挤占了课堂上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时间,以一种表面上的动手操作、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华丽,掩盖了其课堂教学空洞无物的实质。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的是生活情境为数学教学服务,而不是以生活情境的创设为主,人为地削弱数学知识的教学。

二、关注生活情境创设的细节,走入形式化的误区

当前,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有太多的形式化失误。比如:小组合作的虚与假、师生交流的散与空。在数学生活情境的创设上,也同样存在着过于注重形式,而轻视环节设计对教学目的达成的有效性。有的教师在课前花了大量时间准备了许多小动物的图片,准备了多姿多彩的教学用具。当我们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想:他准备了这些东西花了多少时间?他还有多少时间来钻研教材,来研究学生呢?笔者曾听过很多这样的课:老师的教具准备真是太多太齐而又太精彩了。可是课上,这些教具所创设的情境并没有教师所预期的希望,这也是形式化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它不仅把教师宝贵的备课时间挤占到画教具、剪物品上了,更形成了一种极不正确的备课思路。数学课上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动态生成,课堂上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与处理,让位给了一个个实物的展示,让位给了似乎热闹非凡实则空洞无物的作秀上。对于这一倾向,笔者认为是教师过分注重情趣化教学的结果。诚然,生活情境的创设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这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是,如果片面地理解情趣化的作用就容易走入形式化的误区了。我们的课堂反复出现与数学知识根本不相关的小兔、小狗,这也是情境创设?在练习中人为地加入小兔博士、小狗同学究竟是有利于同学们的数学学习,还是反倒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个值得所有教师深思的问题。面对情境创设的形式化的误区,要求我们的数学情境必须有“数学味”。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5页 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刻意营造生活场景,走入了无效化的误区

数学课上生活情景的创设的终极目的必须是为教学数学知识服务。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让生活情境的创设为教学目标服务,才能创造出水乳交融的效果。我们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是为了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去学习数学。但是,学生必须能被我们带出来。我们让学生处身于生活情境的目的,不止是让学生更快乐地学习,还要让学生能更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如果我们课堂的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这样的设计笔者认为是无效的。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教者创设了杂乱无序选择饮料和点心的环节让学生体会找规律的重要性这一环节。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如果小明先选牛奶和饼干再选果汁和汉堡会怎样?”生:“身体会不好。”“会拉肚子。”“营养跟不上。”。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小明这样选择会不会遗漏呢?”绕了一圈,学生也没能从生活情境中学到应学的数学知识。在听课教师的笑声中,我不禁感到老师的无奈。这一现象的出现,体现了生活情境创设对数学知识学习既有效又干扰的辩证关系。我们必须能将孩子们带入生活中学习数学,也要能引导孩子们在生活的情境中去发现数学规律。如果生活情境的创设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起到的不是促进而是干扰的作用时,这样的情境创设对课堂教学还是有必要的吗?

在教学中,面对生活情境创设的利与弊,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不能因为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滥用生活情境,也不能因噎废食,放弃这一宝贵而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用冷静的头脑、高超的教学技能,来真正创设一个水乳交融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真实的、有效的、具有数学味的生活情境中快乐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主编:钟启泉

3、顾泠沅等:《面向21世纪数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李光树等:《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6: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文/谢军德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才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有效问题;情境;创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亲身体验数学的情趣与活力,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快乐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让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会敢想、敢问、敢说。我总是微笑地面对学生,从不板着脸上课,更不对学生大声训斥,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平时教学中,尽量用动作去表示,尽量让学生学懂、学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知一晓十,还能够用“联想”去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

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就能顺利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宏。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当代教育科学,(18)。

[2]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2007(03)。

[3]王文娟,郭彬。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探微。林区教学,(12)。

篇7: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武宁县新宁五小 卢 陈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美,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能力。可以说,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学生语文古诗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教师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呢?结合本人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把握好如下几个环节:

一、精心设计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古诗中的情境,往往需要教师运用语言加以描述,把学生带入其中,因此,教师导语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如在进行《早发白帝城》教学时,我在导入时以谈话激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很美的画面。白帝城笼罩在彩色的云霞之中,长江之水白浪滚滚,一泻千里,两岸青山层层叠翠,江畔传来猿猴啼叫声声。这幅有山有水,有声有色的长江三峡美景图真令人陶醉。想学这首诗吗?”学生听后受到感染,学习兴趣会马上被调动起来。

诗歌往往借景抒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早发白帝城》一诗中诗人的感情,在学习了第一、第二句诗后,转入学习第三、四句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清晨,蒙蒙的雾气还未散尽,诗人便按捺不住思归之情,从缤纷的云霞笼罩中的白帝城出发,沿长江之水顺流而下。近了,近了,快到江陵啦,在江水拍岸声中,他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心情如何? 现在再来学习第三、四句诗。”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很快进入诗的情境。

二、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情境。

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展开想象和联想,可以揣摩诗句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从而进入意境。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序,富于韵律美和节奏美,读来琅琅上口,最能激起学生感情。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朗读。如教《泊船瓜洲》时,首先我抓住关键词“绿”,让学生更换上“到”“来”“入”“满”等词,并要求学生换字朗读,使学生体会“绿”字用得好,不仅写出春风又一次吹遍了江南岸这一事实,而且把春回大地,江南岸披上了绿装这一幅春天美景图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我充满感情地范读诗句,把学生带入意境,体验感情。然后我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细心体会诗句情境,学生也很快理解了诗句的内涵。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置身其境。

通过想象活动的展开,学生面前便会展开鲜艳绚丽的画面。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让学生读读诗句,再要求学生说说:你眼前出现了一道怎样的瀑布?画面是怎样的?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出生动的画面:高山上笼罩着紫色的云雾,一道瀑布从山顶喷涌而出,水雾蒸腾,瞬间,瀑布飞速沿陡峭高壁落下,飞珠溅玉,气势壮观。又如在教《早发白帝城》时,我让学生闭目想象:如果你此时站在一片小舟上,沿江东下,小船驶过了浪急滩高的三峡后,你会有什么感觉?学生都认为松了一口气,感到非常轻松愉快。这时适时讲述诗人被贬谪的经历,学生就又不难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四、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诗中情境。

诗句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如教学《泊船瓜洲》的“绿”字时,我运用多媒体放大课文彩图,将学生带入情境:春风又一次为长江南岸披上了绿装,这是一幅多么生机盎然的春天美景图啊!眼前的图画,一下子罩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充满了春天田野的气息,学生愉快地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桃花盛开了,一片粉红,象天上的彩霞;小河解冻了,哗哗地奔流着„„。这样,“绿”字变得形象化了,学生的情感也调动了起来。

音乐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在古诗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是理想的手段。《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景色:树头花落,黄蝶飞舞;儿童嬉戏„„诗歌节奏轻快活泼,读来琅琅上口,在教师朗读诗歌时,同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也可以渲染情感,丰富情境,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感悟诗意美。

篇8: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一、情境创设形式化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每一单元、每一节新授课中, 都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而真正运用书中的情境从事自己的课堂教学时, 却发现大多数情境如同虚设, 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分析起来有以下原因。

学生都有求知欲, 所以学生在教师上课前, 已经对书中感兴趣的知识进行了预习, 那么书中的情境教师一开口, 学生就知道“你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只是“耐着性子陪你玩罢了”, 无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情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我们到游乐场玩玩好吗?再如春游租车, 几辆大车, 几辆小车, 对学生来说更多的还是为了算题而算题, 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师由于对教材研究的不透彻, 无法很好地挖透书中情境图的意图, 致使情境的运用缺少思维含量和深度。

要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使创设的情境有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中的“创设”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和精心的设计, “情境”呈现的是提出问题的背景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在有效的情境教学中, 要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理念, 要突出数学的特点, 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目光去观察思考, 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提出问题。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一定蕴涵丰富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 不但要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还要紧紧围绕“数学”的核心问题。

其一, 创设情境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 创设新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不仅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而且能激发学生认知的需要、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如一位教师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 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师:你有玩具吗?生:有。 (溜溜球、模型飞机、机器人……) 师:刚才大家的这些玩具都是用钱买的吧!想知道老师小时候用的玩具吗?生:想。师:出示用硬纸板剪的圆轮, 然后插上火柴棍儿便成了玩具。师:想做这样的玩具吗?生:想。师:怎样做呢?生:先要剪一个圆。师: (板书) 圆。……教师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玩具开始展开教学, 然后一步一步地让学生了解自己小时候的玩具,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想做这样一个玩具。而做这个玩具必须用到关于圆的相关数学知识, 即如何画一个圆, 画的圆有哪些特性……这就很自然地为本节课要学习的圆的知识做好了铺垫, 水到渠成。

其二, 创设的情境要为教学提供支撑, 不能远离教学的重点。数学教学中, 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 创设的情境应当为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 应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条件。可见, 我们创设的情境的有效性还在于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如一位教师讲“认识时分”时, 创设了这样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师:2008年, 我国有一件举国欢庆的大事, 你知道吗?生:举办奥运会!师: (课件呈现公布申办成功的场面和时间) 你知道是什么时候公布这个消息的?奥运会又将在几月几号开幕?这说明办什么事都有一个时间问题, 这节课我们将研究与时间有关的单位:时、分。

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 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 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 要靠数学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同时值得老师注意的是, 数学课并不是每节课都要从情境引入, 对于一些教学内容, 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 直接导入新课, 这样反而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练习设计缺少层次性

“精讲多练”一直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的教学形式。其实, 这里的“多练”不仅指练习的数量, 更多是在质量上的要求。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统计与可能”中“比一比”这一内容时, 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教师用拍篮球的的情境导入新课后,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得出: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求总数就可以用比较的方法。而后, 教师参与了其中的一组同学的比赛, 而且拍球的个数正好让本组拍球的总个数是参加的人数的倍数, 通过点拨 (6+7+6+9) ÷4=7中2个7表示的意思不同解决了重点。之后的练习设计更是层次清楚:第一层是2道基本练习, 第二层是小熊冷饮店进雪糕和歌手大赛的内容, 第三层是三人一小组互相统计身高, 计算平均身高, 出现了除不尽的情况, 教师又通过比较142…2和142…1两组中把2和1都平均分给3个人, 谁得到得多呢?比较出第一组约是143, 第二组约是141, 从而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练习设计一环扣一环, 层层深入, 意犹未尽。

篇9: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误区与对策

【案例】教学“求平均数”一课时,一位老师对学生宣布了一条好消息:“下星期学校将要组织学生去春游。”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目前是旅游旺季,游客比较多,为了使同学们玩得开心又确保安全,老师出示了三个风景区的景点图片及各个景区最近一周的游客人数统计表,请你计算出各个风景区最近一周平均每天的游客量,并选择其中游客最少的一处作为我们春游的目的地。整节课中,学生比较兴奋,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非常顺利。下课时,许多学生围上来问老师:“老师我们真的去春游吗?”“下周几去呀?”当时老师有些茫然,应付说:“等以后再说吧!”此时,学生的脸上流露出受骗的神情。

【分析】老师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希望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春游。此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带着期盼和憧憬上完了这节课。美丽的谎言被揭穿时,学生产生了一种被愚弄的感觉。这种明显的“欺骗式”的虚假情境降低了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感,也是教师对学生不尊重的一种体现,是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想违背的。

【对策】1.创设情境要有选择性。选择的情境素材要符合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2.创设的情境要有可行性。创设的情境要是真实的,要具有可操作性。既要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还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不能让学生的希望落空。3.创设的情境要有真实性。把真实的情境运用到教学中,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而是要我们对情境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误区二:牵强附会的情境——脱离了数学的本质

【案例】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

师:首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倒着说”。

师:123,你们就说321。

师:老师爱学生。

生:学生爱老师。

师:数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比如,“八分之三倒过来就是三分之八”“二分之一倒过来就是一分之二”。

师:我们一起来做“分数倒说”的游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几组分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倒数的意义,探究出求倒数的方法。

【分析】这位老师似乎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倒着说”的游戏情境,力求借助情境快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仔细推敲却发现这个情境是无效的,原因是执教老师对教材分析把握不够准确,没有抓住倒数概念的本质。

【对策】1.创设情境的精确性。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精心创设情境,在选材、设问上要做足功夫,让创设的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2.创设情境的适切性。情境要适合学生能力发展需要,要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情境的价值。

误区三:绚丽多彩的情境——干扰了学生的思维

【案例】教学“认识乘法”一课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好!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美丽的大森林。

课件播放精彩的动画——美丽的森林。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那里真好玩!有很多我喜欢的小动物。

生2: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还游来游去呢!

生3:我发现小白兔们在开心地跳着。

生4:我发现小鸡在吃虫子。

……

【分析】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动画中发现一些用乘法来计算的数学问题。原本只需寥寥数语就能概括的情境,却因掺加了过多的歌声和多彩的动画,使学生一直纠缠于情境中的非数学信息,使问题情境变成了“看图说话”。“绚丽多彩”的情境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对策】1.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必须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分析,然后自问: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什么?有了目的,再找准情境与数学知识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情境。2.简单有效的情境为教学服务。简洁明了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的“不平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而且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这样真正能引起学生展开数学思维的情境才是我们数学课堂所需要的。

创设情境要警惕,避免虚假造作、牵强附会、绚丽多彩等情境充斥数学课堂。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有紧密的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比较容易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唤起情感,激活思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篇10: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情”。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课程改革的今天,应该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的积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小学教育要情境,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如何才能创设富有激情的、成功的语文课堂呢?现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可以以境生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 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类:

1、模拟真实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如一位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就值得借鉴。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2、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如课文《观潮》一文中,作者对大潮的描写,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大潮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把大潮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潮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老师在备课时,应时深刻体会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并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才能使学生顿悟大潮的宏伟,饱含激情的触笔,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

3、真实情境。创设真实情境,就是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阅读课文《我爱秋天》时,教师可事先组织学生亲自到大自然去感受秋天,收集一些标本,记录一些秋天的足迹,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诱发情感共鸣。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展

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那么说,情感因素是语文教学中的锐利武器。语文教师应当掌握这个武器,做一个好导演,调动学生的喜怒哀乐多种情感。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描述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样。如见某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悟作者表达之情的目的。《第一场雪》第六自然段,从静态的角度描述了雪后美景,流露了作者喜悦之情。教学这部分时,要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扣准字、词、句。感受雪大、白、美、松、厚的特点。还要让学生想象雪末儿映着阳光飘扬的动态美景。这样,学生感知了雪景之美,自然领略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作者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然火柴构想与大年夜相关的事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这条主线。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因此,情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把握和运用好情感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营造情境,可以传达情感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抽象思维不发达,只能凭借直觉去感受,而低年级有些课文的内容年代久远,与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迥异,他们不可能去感知那些年代,也难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因此创设一个直观的情境有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鲁迅先生曾说过:“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即是说,给学生创造悦目、悦耳、悦心的特定情境氛围,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产生审美情感,在独特的情感体验中与课文情感相通。一直以来,语文教师主要运用传统的方法——一只粉笔,一张嘴来营造教学情境,如巧妙运用简笔画、录音等,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随着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逐渐进入校园,多媒体的运用更为语文教学开辟了音画结合、图文并茂、人机互动的新天地。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电教化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则不但能为语文课堂增辉添采,还能拉近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三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如在教《王二小》这篇课文时,由于年幼的学生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当年战火纷飞的场面,没有相关的历史的感性经验,他们就必定不可能体会到敌人的可怖和王二小的勇敢,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录像和配音,简介历史背景,并放映王二小机智斗敌的电影录象,同时配以音乐,这就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场景中。这样,运用电教手段,再现

历史情景,用生动真实的画面,悲壮、哀婉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各种精神情感。

上一篇:刑庭实习周记下一篇:欧也妮葛朗台阅读笔记6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