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与“计算思维”理念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

2022-09-10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 “互联网+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新热点, 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保证教育信息化的质量, 是教育者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教材是高校教学最基本的构件之一, 是知识传播的载体, 因此, 以“互联网+”为创新理念, 以移动互联思维为核心, 构建移动立体化互动式的新媒体教材迫在眉睫。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必修课之一, 相关教材比较多, 有案例类的, 有项目化类的。笔者选择了20本高职高专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进行调查, 发现目前同类教材大致存在以下两个共性问题。

(一) 教材内容脱离于专业个性化需求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使用, 结合国家等级考试的内容。教材编写的形式主要以案例式和项目式为主, 能够做到“理论够用、强调实践”。但是, 不管哪种形式的教材均没有考虑学生专业的个性需求, 导致不能满足就业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 比如会计专业或金融相关专业, 可能对Excel的掌握程度要求高些等等。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专业建设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课程建设服务于专业建设[1]。因此,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各专业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 熟练掌握信息技术。

(二) 教材资源的信息化程度滞后于新教学模式

目前大多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资源停留在配套的PPT和实训素材上, 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教学思潮的影响, 比如“翻转课堂”、“MOOCs”等, 要求现代教材具备丰富的资源, 方便学生课外随时、随地自主学习。

二、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 创新教材编写的思想、形式和内容

教材将“计算思维”深刻融入到各知识点中, 打破传统教材编写的思想。在知识结构上贯彻计算思维, 采用“完整工作任务式”的案例, 强化泛在式思维, 将数字化资源碎片化, 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短注意力的学习。在编写形式上强化用户思维, 编写学生喜欢的教材, 通过深入调研、准确把握学生的需要, 增强学生使用教材的良好体验。在教学资源组织上强化宽泛式思维, 按照学生的专业特点、就业需要以及自身发展的兴趣等标准进行精心筛选, 及时更新, 追求为学生学习服务价值的最大化。在教学手段和知识传播上强化新媒体思维, 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 提高教材实际功能与效用。

(二) 以“计算思维”为核心, 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构建教材体系

2006年3月,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 (Jeannette M.Wing) 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杂志上给出并定义了计算思维 (Computational Thinking) [2]。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2]。以上是关于计算思维的一个总定义, 周教授为了让人们更易于理解, 又将它更进一步地定义为: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 把一个看来困难的问题重新阐释成一个我们知道问题怎样解决的方法[2];是一种递归思维, 是一种并行处理, 是一种把代码译成数据又能把数据译成代码, 是一种多维分析推广的类型检查方法[2];是一种采用抽象和分解来控制庞杂的任务或进行巨大复杂系统设计的方法, 是基于关注分离的方法 (So C方法) [2];是一种选择合适的方式去陈述一个问题, 或对一个问题的相关方面建模使其易于处理的思维方法[2];是按照预防、保护及通过冗余、容错、纠错的方式, 并从最坏情况进行系统恢复的一种思维方法[2];是利用启发式推理寻求解答, 也即在不确定情况下的规划、学习和调度的思维方法;是利用海量数据来加快计算, 在时间和空间之间, 在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之间进行折衷的思维方法[2]。2010年7月,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九校联盟 (C9) 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 明确要求我国各个高校要进行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工作。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改革创新也应该以计算思维为核心。

(三) 以完整工作任务为主线, 结合国家等级考试和行业认证等构建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企业工作任务, 通过工作任务的实现, 完成知识点的学习以及工作能力的培养, 配合科学、有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信息素养以及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能力。

对于国家等级考试和行业认证等知识点可以以“训练任务”的形式给出, 由学生以比赛或作业的形式完成, 老师检查评价。

如何解决教材内容和专业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笔者认为可以为每个任务配备大量的扩展练习, 扩展练习资料的内容要覆盖各个专业, 练习资料要有详细的实现步骤和知识点详解, 但是限于教材篇幅的限制, 可以将练习资料和实现过程等录制成视频, 以二维码的形式印刷在题目旁边, 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或喜好课下选择学习。

(四) 以“微课”、“MOOCs”、“翻转课堂”、“微信公众平台”等为手段, 结合移动互联网构建丰富的O2O教学资源平台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方式、学习理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实施过程也要随之改变。“微课”、“MOOCs”、“翻转课堂”等新概念的出现, 充斥着现代教育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和师生角色的转变。一本优秀的教材必须能够配合教师的教学实施过程, 能够满足学生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获取知识的需求, 所以为教材配备丰富的O2O教学资源是目前教材建设改革创新的重点和突破点。

1、搭建PC端和移动端学习资源网站, 方便学生线上、

线下、课上、课下随时随地学习。教材为每个任务的实现或知识点讲解设置二维码, 通过扫描二维码, 实现教材的移动端学习;

2、微课视频教学。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录制微课, 放至学习网站, 方便学生观看学习。

3、实现全覆盖的知识点碎片视频讲解。

整理课程的所有知识点, 使用录屏技术将知识点的讲解放至学习网站, 方便学生碎片化学习。

4、对扩展练习资源中的案例, 摒弃传统的文字步骤讲解, 全部制作成能在PC机和移动终端设备上观看的操作步骤图解。5

5、传统的教学资源必不可少, 包括实训素材、电子书、PPT、试题库、扩展练习资料等等。其中扩展练习中的案例可按计算机、金融、法律、旅游等不同专业进行特定领域的选取, 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或兴趣爱好有选择的进行练习和使用。

三、创新教材建设的意义

第一, 构建移动立体化互动式的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课堂效率。面对传统的授课模式和教材, 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 上课玩手机、睡觉的现象非常严重, 尤其是学习主动性差的高职学生, 表现更为突出。建设移动立体化互动式教学资源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以纸质教材为基础, 实行“互联网+教材”, 促进纸质平面教材与数字化、网络化教学资源、移动APP的融合, 实现教材的定位与功能的全面转换与提升。

第二, 全新的内容布局有利于学生“计算思维”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上, 章节安排各自孤立, 模块之间耦合度低, 淡化了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中重要思想与方法的整体性认识, 学生学习到的碎片化的知识不足以胜任具体工作。基于“互联网+”与“计算思维”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打破原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类教材的知识体系, 对知识的进行重组和结构化, 采取“完整工作任务式”的案例设计, 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 达到对技术的掌握, 实现从单一的“能力培养”到“思维培养”和“能力培养”的统一。

第三, 内容的选择上注重“课证”融合,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领域, 传统教材的有限、固定的案例已远远不能更好的满足各个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移动立体化互动式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将全面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另外, 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充分考虑课程和证书的融合, 将国家等级考试的内容和行业认证等内容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效的融合到教材中, 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第四, 在教材建设的思想、方式、原则等方面, 在计算机相关专业同类教材的创新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 可为其它同类教材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起到引航者的作用。

摘要:随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传统教材的编写方式和出版模式必须顺应数字化、开放化、互联网化、移动化的发展趋势。“计算思维”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本文试图用“互联网+”与“计算思维”引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建设, 构建一种更实用、更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移动立体化互动式教材体系, 让教材更好的为人才培养服务。本文首先分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现状, 然后阐述新媒体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 最后阐述创新教材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思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4) :66-70.

[2] 百度百科.

[3] 钟志贤.面向终身学习:信息素养的内涵、演进与标准[J].中国远程教育, 2013, (08) :21-29+95.

上一篇:高中阶段开展数学文化教育的思考和尝试下一篇:大学生创业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