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设计论文

2022-05-1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教师教学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近年来,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不少高校建立起来,对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南京大学实践,探讨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定位、理念、工作内容,提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该致力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主动服务学校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推进教师教学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

第一篇:教师教学设计论文

大学教师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之路径探讨

[摘 要]大学教师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的路径主要源自大学、大学管理者和大学教师自己,具体包括:大学、大学管理者和大学教师自己要认识与重视大学教学学术,学校要对教师开展职前和在职教学培训,大学教师要学习教学、进行教学实践、反思教学以及研究教学。

[关键词]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教学学术型教师

[中围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有关大学教师教学学术的研究中,我们曾指出并论证,大学教学不是技艺性操作,而是一种学术活动,具有学术性[1]>。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是他们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2]。教学学术型大学教师是指具有教学学术或教学学术水平高的大学教师[3]。研究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最具实践价值的是要研究如何使大学教师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这自然要探讨大学教师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之路径。

一、认识与重视教学学术

大学教师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必须认识与重视大学教学学术。

英国牛津大学副校长卢卡斯认为,大学从事的是人的工作,首先应该是培养人才的场所[4],传递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也是大学的“原生功能”[5]。但当代大学的职能并不局限于此,还包括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其中,“学术研究是大学的灵魂”[6]。美国前教育部长、卡内基基金会主席、著名教育家博耶也指出,大学对学术的探究乃是学术生命的心脏[7]。他认为,“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7]。后一种学术即教学的学术。显然,教学既“支撑着学术”[7]本身又是一种学术活动,也是大学教师学术工作的重要方面,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影响到大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大学教育的成败。

大学及其大学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大学教学具有学术性和教学在大学学术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关注并重视教学学术,并把关注和重视清楚地传递给教师,营造尊重教学学术、鼓励教师研究教学学术的氛围。这包括:倡导教学学术,创造充分尊重教师并调动他们教学积极性的组织环境,鼓励他们学习、研究和发展教学学术;尊敬与奖励那些在教学学术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使学习、研究和发展教学学术的工作成为每个教师热爱的劳动,成为每个教师的责任;形成教学学术激励系统,激励教师致力于提升教学学术水平的工作;从促进学校发展特别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明确教学学术的价值取向,制定教学学术发展的规划,提出发展教学学术的要求;重视并加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硬件建设,为他们发展教学学术提供必要的条件。比如,建设教学学术信息化网络、召开专门的教学学术会议、积累教学学术研究资料等。

教师对大学教学学术性的认识程度,对发展教学学术所持的态度,会带入他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并左右其教学学术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对教学学术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他们是否致力于提升教学学术水平。因此,大学教师要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也必须认识与重视教学学术。首先,大学教师应意识到教学具有学术性,“教学水平也是学术水平”。大学教师要从学术的内涵和大学教学的特点去认识大学教学的学术性,懂得大学教学是大学教师学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了教学学术的价值。只有当教师对教学学术接受和赞同时,他们才会致力于提升教学学术水平。其次,大学教师应认识到发展教学学术、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的艰巨性。任何学术的发展都需要学者的不懈追求和长期努力,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也不例外,他们发展教学学术、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需要全身心投入,因而一方面必须要以极大的热情钻研教学学术,孜孜不倦;另一方面必须要有追求真理、忘我工作、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不断提升教学学术水平。

二、教学培训

大学教师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必须通过教学培训。

首先是职前培训。青年学者从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变成新教师是一个显著的转变。舒曼认为,这种转变是“一种从职业学习者到职业教育者的转变”。要顺利实现这种转变,对在校研究生进行教学启蒙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举措。卡恩强调,研究生教育“有责任为准备进入教学专业的学生开设教学法课程”,并要求所有被推荐做教师的人都要学这些课程[8]。另一方面,在我国,由于要求大学教师一般应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因而培养大学教师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职能。然而,无论是国外还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都“十分忽视对学生进行教学法的训练”,研究生几乎都是作为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而不是作为未来的大学教师接受训练的[8],不太注重培养研究生将来作为大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并不重视也没开展符合大学教师培养要求的教育活动,致使进入大学任教的毕业研究生对教育理论、新式教学方法或课程发展知之甚少,更不了解、研究并发展教学学术。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对有意从事高校教师职业者进行职前教学培训,增强他们的教学学术意识,促使他们认识到大学教学活动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同时,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美国“博耶教学训练委员会”在1998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对研究生进行教学指导和训练对促进他们的教学学术发展并成为有效的大学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教学学徒制”也是有效的培训模式,可促使那些有意踏上大学讲台的学生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例如,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sity)通过2000~2001一个学年的培训,对在读研究生一方面通过讲授让他们学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情境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一方面安排他们担任“教学助理”(徒弟),给他们单独授课的机会,并为他们指派固定的指导教师(师傅),指导他们设计教学方案、合作开展教学,“师徒”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教学学术。借鉴国外的做法,我国大学应采取提前介入教学的方式,对有意从教的研究生开展培训,为他们了解教学工作、发展教学学术、提高教学能力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高度重视并加强教学培训。通过职前教学培训,让他们学习关于教育、教学、教学管理等知识,考察有关院系,与不同教师直接接触,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实习讲授课程,辅导学生,体验教师的各种职责,围绕教师角色进行讨论,掌握作为教师的基本功。大学对研究生的教学培训应列入研究

生培养方案,作好过程管理,并对教学培训效果进行评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其次是青年教师的在职培训。在国外,很多机构如加拿大大学教育委员会、澳大利亚教学促进委员会、瑞典高等教育研究学会、英国迪林委员会等都建议对所有刚刚走上大学教学岗位的新教师进行培训,并要有一定的强制[8]。有学者对河北省高校新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90%以上的新教师认为,‘教学关’是他们最难过的一关,他们最想学习、改善的是教学方法、教学艺术。”[9]这提示了对青年教师进行在职教学培训的必要性。青年教师在职教学培训的目的在于促使他们尽快了解教师职业的各种职能和规范,体验到教师与学生在身份、职位、职责上的区别,在各方面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在职教学培训的内容应着重帮助他们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熟悉和把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教学要求及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教会他们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教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育教学能力。在职教学培训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包括讲座、教学研讨、教学指导、教学观摩等。讲座是请教学研究理论工作者和有经验、有特色即教学学术水平高的优秀教师进行专题性的教学讲座,向青年教师介绍教学理论和方法等,使他们发展教学学术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教学研讨是青年教师就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理清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并提高对教学实践的理解与驾驭能力。教学指导是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学学术水平高的老教师担任教学顾问,定期听青年教师的课并进行帮助指导,指出其教学上的不足,对他们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等提出具体、针对性的建议,使他们教学学术的发展能够有的放矢。教学观摩是给青年教师创造一个学习、借鉴其他教师先进教学经验的机会,推荐一批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供青年教师观摩学习,让他们分析观摩课教师的授课特色或风格,结合自己的教学,有针对性模仿,改善自己的教学。

再次是中老年教师的在职培训。许多中老年教师的教学被认为是优秀的,这主要表现为他们的教学效果好。但教学效果好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有高水平的教学学术,因为有些教师虽然教学效果好,但并不善于总结并外化他们的教学经验,不能够指导、帮助其他教师在教学上进步;他们对教学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才有效的认识肤浅;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教学理论水平,但其理论知识是不系统的,还不能站在较高层次上自觉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解决教学问题;他们不善于甚至不会撰写教学研究论著,丰富公共的教学知识。因此,对中老年教师必须进行在职教学培训。其一,增强他们的教学研究意识,提高他们深入分析、正确认识、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探求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总结并升华自己的经验,站在理论高度结合教学实践分析问题,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其二,培养他们的教学学术创新能力。博耶认为,学术和智力活动是充满着变化的。教学学术性的教师能在他们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创造性,能通过分析、综合把知识以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式呈现出来[7]。中老年教师的教学培训要突出对教学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对现有学术观点、教学体系的怀疑和否定,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和新理论体系;对前人创立的理论体系中的缺陷和不足之处进行必要的修正;丰富并发展现有的理论体系;开拓前人未曾涉足的学术领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三、学习教学

学习是大学教师成为教学学术型大学教师的重要途径。就学习内容而言,大学教师学习教学应主要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和教学学术理论以及新时期的教学对策。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应着重学习一般教育学知识和教学法内容知识[10]。对教育教学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助于奠定教师发展教学学术的认知基础。教学学术理论是关于教学学术的含义、构成要素、基本特征等的理论。大学教师发展教学学术、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必须全面地学习教学学术理论。这包括:教学学术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教学学术的定义及内涵、教学学术的构成要素及特征等。学习教学学术理论能使大学教师明白什么是教学学术,教学学术型教师有何过人之处,确定自身教学学术的发展方向。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习型社会的到来、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新要求等对大学教学、大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教学将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可迁移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与态度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大学教师将更加关注差异,成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成为教练,成为顾问[11],这就要求教师学习和掌握新时期的教学对策,如从讲授范式(in-struction paradigm)向学习范式(1eaming paradigm)转变[12]、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法[8]、促进学生深层学习(deep learning)而非表层(surfacelearning)学习的教学方法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等。从学习途径来说,大学教师应通过阅读、向教学学术型教师学习等方式学习教学。首先,通过阅读文献学习教学。大学教师应阅读尽可能广泛的教育文献,包括关于教学学术的著作、报刊上研究教学学术的论文、关于教学学术的调查报告、教学学术的发展计划、教学研讨会的发言稿、其他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心得体会等等。阅读文献使教师有效地积累教学学术的知识,得到如何发展教学学术的信息和建议,因而对教师发展教学学术是有价值的。其次,向教学学术型教师学习教学。通过听课、分析教学案例、接受教学经验、考察研究过程等方式能使教师更有意识地效仿、借鉴这些教师的教学学术和从中表现出来的教学素质以及研究教学学术的能力。

四、实践与反思教学

正如学习游泳者虽然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有游泳的知识,但如果不下水练习,那么就永远不能学会游泳那样,大学教师要学会教学,发展教学学术,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也必须进行教学实践。课堂是教师学习“游泳”的“游泳池”,是学习“表演”的“练功房”,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摸索教学方法,发现和纠正教学失误,锻炼和培养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逐渐迈向有效教学,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

反思教学是教师把教学实践作为认识的对象,对其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评判,并考虑、选择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过程,是教师成为有效教学教师的有意识努力[13],是对经历过的教学实践从总结、深化层面的再反映,是教师发展教学学术、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增强教学行

为的自觉性和科学性,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发展教学学术,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学术的形成涉及到教师对研究基础上和经验基础上的教学方面的知识(Menges&Weime)进行反思,其关键在于能把教育理论与研究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14]。梅兹罗(Mezirow,)认为,个体通过三个层次——内容反思、过程反思、前提反思来学习和发展[15]。笔者认为,教师发展教学学术同样应从这三个层次进行。对教学进行内容反思时,教师应尽力描述教学过程。从内容反思中得来的关于教学方面的知识。称之为“教学性知识”。它与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策略有关。对教学进行过程反思时,教师应通过策略或程序的反思对所产生的教学性知识的适当性提出质疑。从教学过程反思中得来的是关于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促进这种学习的知识,称之为“教育性知识”(Kreber&Cranton)[16]。对教学进行前提反思时,教师应探讨教学的价值与其恰当的功能。从教学前提反思中得来的是为什么以某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知识,称之为“课程性知识”。应该指出的是,无论是内容反思,或是过程反思,还是前提反思,都是与教学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这就是说,大学教师应在教学前反思,认真考虑、筹划自己的教学活动,预见突发事件,制订应急之策;应在教学中反思,监控、评判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并及时作出调整和校正;应在教学后反思,重视回顾和反省,分析成败原因,概括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以作为随后教学的参考。

五、研究教学

教学作为知识传播的手段,是与科研紧密结合成一体的。研究教学是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揭示教学规律,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从大学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看,研究教学是他们通过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现实问题,以研究者的精神探究教学的性质,理解和应对课堂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应用教学理论,不仅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且改造和扩展知识,形成新的教学思想、理论,从而提升教学学术水平。由此可见,教师研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其探究、整合教学知识,应用教学知识、技能,发展教学学术的过程,也是教师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的过程。研究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而展开。从问题出发,以问题解决为归宿。对教学问题的发现、判断、提炼、分析、思考和解决应贯穿于教师教学研究的全过程。正是在对教学问题的研究中,教师提升了教学学术水平,形成了思想和对策建议,化为了教师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教师研究教学主要有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两种方式。

独立研究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深入分析和探究。教师工作具有非常强的个体性,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或在对教学实践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中的各种现象的观察,归纳、提炼出教学问题,并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经历或感知到的教学事实,提出值得探讨以求得解决的选题,然后通过选用有关理论,控制一些因素,对问题深入研究,得出结论,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形成既科学有效又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从而改善教学,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师通过研究教学,可以将自身的教学经验、体会,特别是研究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学术的思考和认识上升为有条理的、系统的理论形式,如教学研究论文甚至著作等,并与同事们分享这些研究成果,为他们发展教学学术提供参考和基础。

合作研究是指通过集体协作的方式进行的研究,可以是与专业教学研究者进行的研究,也可以是与志同道合的教师一同进行的研究,还可以是与学生互动进行的研究。教师与专业教学研究者合作研究的主要形式是开展教学课题研究。从教师方面说,这既有利于逐步培养教师研究教学的能力,使研究科学、规范,又能更有效地促使教师提高对教学学术性的认识和掌握教学学术。另一方面,这种形式也便于专业教学研究者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第一手的关于教学学术的信息,通过合作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并不断修正、更新、补充关于教学学术的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有效地发展教学学术。教师与教师合作研究主要是指组成研究小组,共同探究教学学术。教学问题的复杂性特点和当代科学研究的综合化特点决定了教学研究课题的综合性,研究这些课题就需要教师间的合作。在对教学学术的理解、发展过程中,教师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教学的理解,而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研究,可以使教师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教学学术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对教学学术更加丰富和全面的理解。通过合作研究教学,不同教学能力和不同知识结构的教师可互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素养,有效地激活不同教师的思维,形成对教学学术的独特见解和认识,从而推动教学学术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合作研究教学就是师生之间通过有目的地相互作用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学是‘不同世界’教学的另一面”[17]。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创造了条件。教师和学生合作研究教学,能使师生特别是教师获得相应的发展。

概括起来说,大学教师发展教学学术、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路径自然很多,限于篇幅,这里只论及了笔者认为重要的一些路径。选择这些路径虽然并不能保证每个大学教师都成为教学学术型的教师,但它们的确能帮助他们成为这样的教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姚利民 綦珊珊 郑银华

第二篇:聚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推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

摘要:近年来,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不少高校建立起来,对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南京大学实践,探讨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定位、理念、工作内容,提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该致力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主动服务学校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推进教师教学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

关键词:教师教学能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教学科研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并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2012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遴选出了30家国家级示范中心。之后,许多高校建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或相类似的机构,并且这些中心都已经初步完成了建制化的任务,开始在高校教师教学工作中发挥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从历史视角来看,源于美国高等教育土壤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其出现与发展都明晰地印刻着美国大学在特定历史阶段对于外部需求和内部生长的思考与回应。追根溯源,密歇根大学学习与教学研究中心可谓是美国最早成立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其使命和作用是推动大学教学文化的传播和扩展,以抵抗科研文化对大学育人理想的侵蚀。紧随其后,大量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相继成立,而此时的美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正面临高等教育质量下滑、人才培养质量堪忧、本科教育备受问责的诸多困惑和挑战。在此期间,诸如《回归大学之道》《失去灵魂的卓越》等极具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专著相继出版,不断地在质疑、拷问着美国大学对本科教育根本价值和使命的坚守与否。1990年,时任卡内基基金会主席的欧内斯特·博耶出版了一份影响深远的卡内基报告——《学术的重思》。在书中,博耶对大学的学术类型重新进行了勾画,提出了包含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在内的新的学术活动范式。这份报告重新确立了教学的地位和价值,引导着美国各所大学重新思考大学的使命和教育的本质,并由此开启了一股席卷全美的“教学学术运动”,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在内的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纷纷开始重新审视教师教学学术的跟踪、评定和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为支持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学术发展的重要组织机构,自然得以在大学外部的拷问和内部的需求中生存和蓬勃发展。据有关资料,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有3/4的院校设有教学中心,其中包括所有常春藤盟校。这些中心的建立和发展,使教学的理念和价值深入人心,使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特别是顶尖研究型大学,在追求一流科研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卓越教学的坚守。

截至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0%。在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如何解决入学人群数量和类型的快速增加与大学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对峙,如何构建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平衡,需要有创新思路和应对举措。创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改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可以说是打造育人为本的大学文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和现实策略。本文试图以南京大学为例,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定位、理念、现有工作和已有经验等方面,与国内同行进行交流,以期集思广益、彼此借鉴,共同推动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工作不断前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一、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定位

建设好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需要明确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定位,辨析其与校内相关部门特别是教务处、教育研究机构的关系,实现彼此协调、错位发展。首先,教务处是大学的教学管理行政机构,主要负责教学运行、教学质量保障、教学研究与改革、学生学习等各方面的制度性和管理性事务,因而带有较为浓厚的行政色彩。相比之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更强调通过教学培训、教学咨询等工作来服务教师,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专业化、科学性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尽管也是大学所属的一个单位,但工作职能决定了其带有较少的行政性和强制性色彩,而更多体现出帮扶性和服务性的特点。

其次,一所大学内部也经常会设有如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院等教育研究机构,但这些机构主要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学科建设,培养教育学科方面人才等工作,理论性、研究性和学术性是其主要特色。相比之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更强调学术的转化和应用,更强调利用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发展服务,更强调解决所在大学真实情境中的教学困惑和问题。因此,扎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中,在理论和情境之间进行跨接,实现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师能力的提升,是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核心使命,也使其相比于教育研究机构,带有更多的实践扎根性和问题解决性的特点。

尽管上述描述体现出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教务处、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差异,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又与教务处及教育科研部门存在着彼此相依、同生共进的紧密联系。借助于教务处的行政力量,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可以更加有力地推动有关教师发展的研究活动、培训活动和评价活动的开展,而与教育科研部门的合作,又可以获得更多的理论力量和前沿视角。由此可见,和而不同、错位发展,体现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彼此定位和角色,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资源统筹和协同发展。

二、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理念及工作内容

在明确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定位的基础上,南京大学于2011年正式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统筹安排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并于2012年入选“十二五”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1.工作理念

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的指导理念是:以服务教师、服务教学为使命,以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为重点,以南京大学的本科教育改革为依托,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宗旨,通过“教师之家”建设和教师教学发展机制的完善,切实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教学实际效果。

2.工作内容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包括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学工作评估、教学能力提升研究、区域辐射等五方面内容。

一是开展教师培训。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重点在于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思想、提高教学技能。为此,中心定期为教师提供各类教学培训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了点面结合、梯度分明的多层次培训体系,如面向全校开展名师工作坊、教学技能工作坊、青年教师教学沙龙等活动;结合院系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开展学科教学专题培训。为了加速与国际一流高校的接轨,提升青年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水平,中心还实施了青年教师境外教学研修计划。该计划要求,所选派的教师要结合具体某门课程的建设任务,赴国外一流高校点对点听课、交流和学习,深层次领悟本学科、本课程最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切实实现人才培养的全球化、高标准的要求。

二是实施教学咨询服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教学改革注入了动力,但也使教师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和困惑。帮助教师解决这些个性化的具体教学问题,促使他们逐步构建体系化、情境化、有生命力的教学专业知识(teaching expertise),也是中心服务教师、提高质量的重要方面。具体来说,中心一方面为自愿上门的教师提供及时、深入的个性化教学咨询服务,由教育学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坐镇把脉。目前的咨询内容主要涉及教学策略与技巧、研究性教学、课程建设、教学设计、在线开放课程使用、学生心理等方面。另一方面,解决教学困惑还应关注那些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师,通过对他们的帮扶,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总体水平。为此,中心选派和组织校内的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学专家、教学督导组成的团队,对学生课堂测评分近年一直处于后5%的教师进行跟踪性帮扶,如查找教学问题、提供改进建议、优化具体教学策略、观察和评估改进效果等,以此来促进他们克服薄弱环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是组织教师教学工作评估。评估既是一种诊断手段,也是一种政策激励和引导方法。为此,中心主要在职称评聘和教学奖励两个方面开展相应的考核、评估工作。首先,中心拟定了《南京大学专任教师应聘高级职务岗位教学工作评估实施办法》,在职称评聘时组织实施教师教学工作评估。对申请教学科研岗的教师,必须获得“合格”以上等级才能进入应聘程序,而对获得“优秀”等级的教师,在职称评聘时可以获得优先考虑;对申请教学岗的教师,实行“公开课”评估,由教育部相关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对申请人的课程教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权重指标。其次,设置“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成果奖”,对那些教学质量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并取得成效的一线青年教师给予奖励和政策倾斜,引导他们继续投身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

四是通过教学研究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对自身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研究和改进。这一过程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即通过理论指导,设计自己的创新性教学介入方式,审视和评估教学效果,反思教学理论和自身的教学新模式,继而进一步改进教学,并开始新一轮的教学行动研究。教师正是在这样一个理论和实践深度连接的循环过程中,实现自身教学能力的扎根式、深层化的提升。为了贯彻这样的理念,中心设立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由一线教师进行申报,在评审基础上进行立项,给予主持教师经费支持和相关资源(如专家指导、各种设备等)。通过这些研究活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得以提升。在此基础上,对于教学中有创新、实验效果好的教师,中心邀请他们推广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模式;而对于教育创新与教学实验中存在困惑、教学实践存在问题的老师,中心也会组织各种小型的研讨会和咨询会,帮助老师克服教学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动他们的教学改革实验走向成功。

除了上述扎根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之外,中心还通过举办高层次教学研讨会,从教育科学的前沿视角来刺激和推进教学研究文化的传播。例如,中心连续主办了两届“东亚研究型大学的教与学”研讨会(2014年和2015年)以及“互联网+融合创新下的大学本科教学发展”研讨会,不但取得了辐射化影响,而且汲取了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拓展了广大教师的教研视野,提高了参与者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五是发挥区域辐射作用。作为国家级示范中心,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理应在教师教学发展领域做出表率,发挥区域辐射作用。以此为目标,中心为江苏和全国其他高校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了服务与帮助。此外,中心还牵头成立了江苏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会,该机构是江苏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校际合作组织。依托该平台,中心组织了多次面向江苏高校教师的教学专题培训。同时,中心日常开展的各类针对校内教师的培训、研讨活动均对校外教师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区域内高校共同体中教师群体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经验

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提炼出以下几点经验与大家分享。

1.主动服务学校教学改革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要紧扣学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和需求,这样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南京大学从2009年开始推行“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后,中心始终坚持围绕“三三制”教学改革的热点开展各项工作。例如,通识教育课程是“三三制”课程体系的重要建设内容,中心多次组织召开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讨会,围绕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目前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向等进行交流研讨。国际上兴起慕课教学改革浪潮后,南京大学也开始在学校层面推进慕课建设工作。为此,中心多次举办慕课培训会,组织多位教师制作慕课课程,目前已经有11门课程在Coursera上线,得到全球学习者的广泛欢迎。

近期,学校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与教务处共同制定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开展了包括创新创业教师进企业系列活动、创新创业系列讲坛、创业教育沙龙等活动。只有服务学校的教学工作,提供教师需要的内容,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才能获得各方的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2.促进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必须适合学校的独特校情,紧扣本校教师的实际需求加以展开。南京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教师面临着教学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内在压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需要突出研究型大学的特色,帮助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力图做到以科研支撑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实现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比翼双飞。据此,中心特别强调和鼓励教师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式来变革传统课堂,融自身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于一体,推进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模式创新。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从整体上设计了“从教学到科研”“从科研到教学”两条培训路径,试图多视角、多脉络地展现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方法和实践经验。按照“从教学到科研”的路径,中心特地邀请了本校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卢德馨教授开设名师工作坊,一方面向教师讲解科学的本质和核心要素,如科学精神、知识水平、科学素养、科学思维、洞察能力、科学道德、评价能力、批评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严谨作风等,另一方面传授教学活动中融入科研活动的经验、方法和体会,使教师获得实实在在、高效实用的教学方法,并通过自身的教学尝试,去体会教学相长、教研融合的价值和魅力,认识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对自身的挑战和意义。按照“从科研到教学”的路径,中心有意识地邀请在科研上有突出成就的教师介绍如何将科研与教学融合的经验体会,如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李满春教授对于“教研相长”之道的解析,长江学者王欣然教授主持的以教学科研融合为主题的青年教师教学沙龙等,让大家深刻体会到科研的卓越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丰厚土壤,可以为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积极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评判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包括阿斯汀、帕斯卡雷拉等在内的美国高等教育专家都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学生只有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有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才能实现本科教育质量的卓越。泰勒在其名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也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learning-centered instruction)才是有效教学(effective instruction)的核心理念。

目前,学生的学习现状并不乐观。具体表现为,不少课程的学生到课率低,而且“抬头率”也低,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和互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分离,课堂教学并没有体现出以学习为中心的思想,没有真正做到有效教学。我们认为,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上或在课堂外是否参与了、是否投入了,才是衡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真正标尺。按照建构主义基本思想,学生学习本质上就是基于自身知识经验的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表征了高质量的课堂学习和教学状态。按照以学生学习为关注点的指导思想,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着力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具体而言,一方面,中心大力提倡南京大学一直探索且颇有传统的研究性教学模式,鼓励教师通过名师讲座、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各种活动,理解和把握研究性教学的要旨和内核,并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实践与改进,着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发展综合的学术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中心特别关注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推动学生学习的研究,强调学生在自主地、积极地探索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生成学习兴趣、强化师生互动、培养思维能力、实现高效学习。

4.实现教师教学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一个服务机构,其存在的价值并不在于外在的强制或规范,而在于内在的促进和引导。我们认为,教师发展的理想图景是,教师通过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引导、帮扶和支持,逐渐使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自在”发展至“自为”,从无意识的随意转变为有意识的设计。其实,面向人类灵魂和精神塑造的教师职业,从来都是一种有着复杂和高深内涵的专业活动,体现着艺术和科学的双重秉性。教师应当能够从简单、重复、机械、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方式,转化为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去选择恰当、合理的教学方式,并始终心怀学生、关注学生。为了实现教师的这种“自为”之转变,除了前述的培训活动和咨询帮扶活动之外,相应的激励和评价举措也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措施。比如,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那些已经在为有效教学、卓越教学而奋斗、努力的教师给予项目资助、奖励等,以鼓励他们继续探索、继续发展;在每个教师职称评定之前,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负责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对教学评估结果为“不合格”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各项工作有助于弘扬和鼓励“卓越教学文化”在校园中的确立和生成。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征程中,一流的本科教育质量始终是南京大学追求的目标。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继续秉持服务型机构的定位,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工作核心,服务教学,服务教师,努力成为教师认可、学校满意、区域受益的“教师之家”,为建设高素质的一流教师队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夏鲁惠]

作者:王守仁 施林淼

第三篇:教师教学效能感: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摘 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学生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素养的核心途径,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通过教师在专业发展活动中的参与度来体现,变“被动”专业发展为“主动”专业发展。

关键词 教学效能感 教师专业发展 内驱力

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迅速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核心素养”一词引领教师对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视,教师如何针对“21世纪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效能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教育理念等的集中体现。笔者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视角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因素,致力于诠释教学效能感的重要作用。

1 概念理解与解读

1.1 教师教学效能感概念解读

“教学效能感”来源于罗特(Rotter)的控制点理论和班杜拉(A.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學活动中对自身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完成何种任务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把握的感受能力。[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效能感以一种信念的方式引领教师的发展,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内隐力量。同时,教学效能感也是教师教育观的体现,影响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影响教师选择将教学任务完成到何种程度或采取何种心态对待某一教学活动。

1.2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理解

第一,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学实践活动的发展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富勒早期生存关注阶段的教师主要关注自身的教学、班级控制等方面。第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关注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卡茨的教师发展时期论中,教师从存活期立足于课堂到成熟期探讨自我发展就体现了这一点。第三,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持续、更新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2]第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具有特殊性,并不是完全按照理论的阶段进行发展的,需要因人而异,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 教学效能感:教师专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教师专业发展并非是一个单维的线性发展路径,[3]其动态复杂性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教学活动和培训学习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教师教学效能感作为一种信念存在于教师教育领域之中,[4]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5]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专业技能具有“多大把握”对学生产生影响与转变的一种期望、知觉、信念和内在感受。[6]教学效能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真实教学场景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这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复杂性有异曲同工之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也会表现出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2.1 教学效能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隐性因素

一般来说,个人思考和行动的基础是他们的信仰和信仰的世界,在这些信仰和思想的影响下经过多年众多因素的冲击下,深刻影响着人们在生活中的行为和决定,[7]从微观层面上来讲,教学效能感便是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信仰与思想,这种信仰是一种标准的选择,它影响着教师在教育活动的决策、行为和态度等方面。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的主观认识和感受,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层次上是教师从教的“一种信念”,[8]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信仰力量,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隐性因素,[9]同时也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在教与学的互动复杂系统中,教学效能感不仅对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认知等方面起到隐性调节作用,而且也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坚持性与主动性,[10]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内容对新手教师、预备教师和熟练教师的专业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引领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向。教师专业发展是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求与方向,教学效能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专业技能,抑或是专业情意,对教师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1]这种影响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渗透在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体现在教师的行为决策、课堂管理、师生关系等方面。

2.2 教师教学效能感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可塑性

吉斯特和米歇尔认为人所具有的自我效能感是可以重塑的,[12]班杜拉也在临床治疗中通过改变患者的效能感来重塑其行为,这些都说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可以重塑的,可以进行改变或干预的。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健康的环境可以引领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发展,[13]通过培训或学习可以提高教师所具备的教学效能感,使其朝向积极有利的方向发展,[14]良好的教学效能感会有助于他们建立起健全的自我概念和专业信心,确立自己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15]郝丽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动态性和非线性的特点,以教学效能感为视角,深入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学行为和心理特征,帮助教师调试心理状态,改善教学效能感,加速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16]教学效能感是教师的意志力量,具有较高教学效能感的教师被认为是具有更大的改变力,对自身的能力及对学生的影响更具信心,愿意为教学效果和个人专业成长做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分配,[17]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计划也会有更为良好的设计与设想,寻求专业发展的意愿也会更为强烈。

2.3 教学效能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参与度来体现

已有研究表明,教师教学效能感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参与度体现出积极正相关,[18]具有高教学效能感的教师更有可能参与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中,包括与他人合作备课、分享教学案例、畅谈学情等;教学效能感将学教育目标转化成为个人目标有利于教师参与到专业发展的学习活动中,教学效能感是对专业发展活动产生最直接影响的变量。[19]教学效能感作为意识形态的理念需要在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积极参与体现其真实价值,具有高教学效能感的教师其专业发展的水平是较高的,对比而言,他们更善于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会更积极地寻找方法去解决问题,更有信心去发展自己,这样的过程就体现了教学效能感以理念的支撑影响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通过教学效能感建立起专业自信、价值自信、发展自信,是教师主观意识的“想发展”,进而利用外部因素从整体上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20]以一种有意图的、有组织的、系统化的方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变“被动”专业发展为“主动”专业发展。

3 小结

研究表明,教学效能感和教师专业长远发展之间的积极相关关系,[21]在学校系统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要专注于教学效能感的发展,[22]从教学效能感视角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可以理解为“为什么要进行教师专业发展和怎样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内容。教师专业发展从关注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到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再到教师如何进行专业发展的这一问题,研究内容的深入体现了教师教育的发展性和时代性;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欧美国家的教育政策普遍将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政策导向,[23]可以考虑针对《中国学生核心发展素养》改进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标准。

基金项目:山西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协同创新中心重点课题“山西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XTB1603)

参考文献

[1] Woolfolk A E, Hoy W K. Prospectiv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beliefs about control[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0, 82(1): 81.

[2] 王静,张铭凯.论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效能感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3: 008

[3] 李琼,丁梅娟.超过十年教学经验教师的专业生涯发展路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6): 26-31.

[4] 齐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具身理解及其启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3 (15):96-100.

[5] 车伟艳.国外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内涵,问题域及主要结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7): 31-35.

[6] 王洪席.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9:9-11.

[7] Pishghadam R.,& Navari.S.(2010).Examining Iranian language learners’perceptions of language education in formal and informal contexts:A quantitative study.Journal of Modern Applied Linguistic,1.2,171-185.

[8] 赵福菓,黄希庭.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2, 25(4): 472-473.

[9] 岳丽萍.教学效能感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S1).

[10] 曾荣侠.论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的影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27(6): 46-49.

[11] 岳麗萍.教学效能感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S1).

[12] Gist M E,Mitchell T R.Self-efficacy: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ts determinants and mallea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2,17(2):183-211.

[13] Tschannen-Moran,M., & Woolfolk-Hoy, A. (2001).Teacher efficacy:Capturing an elusive construct.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7(7),783-805.

[14] 裴长安.教师效能感的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C]//武汉: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Computer Science (PPSCS2010).2010,21.

[15] 黄绍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J].学前教育研究,2006(6):48-49.

[16] 郝丽.教学效能感视角下教师专业阶段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3:38-41.

[17] Tupou S F. A descriptive correlational study of 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efficacy[D]. University of Oregon, 2013.

[18] Tupou S F. A descriptive correlational study of 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efficacy[D].University of Oregon, 2013.

[19] Geijsel, F. P.,Sleegers,P. J. C.,Stoel,R.D.,& Krer, M. L.(2009).The effect of teacher psychological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and leadership factors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in Dutch schools.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9,406-427.

[20] 王靜,张铭凯.论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效能感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3:008

[21] Erdem, E.,& Demirel,. (2007).Teacher self-efficacy belief.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35, 573-587.

[22] Clark, N. B. & Bates,R.(2003).Self-efficacy beliefs and teacher effectiveness: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rofessional Educator,26,n1,Truman Pierce Institute,Auburn,AL.pp. 13-22.

[23] 陈纯槿.国际比较视域下的教师教学效能感——基于TALIS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7(4):11-22.

作者:祁春春

上一篇:内部审计文化论文下一篇:教育学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