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教学论文

2022-05-11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教师职称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问:编辑同志,我是一名中学退休教师,于2009年12月办理了退休。1988年1月,经评审委员会评审,被评定为中学二级教师;1989年具备参加中学一级教师评审资格,被告知有定额限制,当年申报中学一级教师职称未通过。

第一篇:教师职称教学论文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改革刍议

[摘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存在着许多弊端,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市场定位和教学模式等都存在着背离之处。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应从评审体制、评审标准和条件、职称名称、评审机构和管理手段等方面入手,使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能够适应我国高职院校整体发展的战略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职称 评审

[作者简介]杨富民(1968- ),男,甘肃庆阳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分院财会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与高职教育。(浙江湖州313000)

一、引言

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与普通高校以培养研究型、知识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定位有着本质的区别。定位的差别要求师资素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都要有相应的不同。在教学方法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学必须注重和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而实施实践性教学环节就需要大量懂技术、会操作的教师队伍。这样的懂技术、会操作的教师不仅要经过生产管理第一线的锻炼,即来源于生产管理第一线,又能回到生产管理第一线,而且要取得相应的生产管理专业职业资格才能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不然自己都没有相应的技能,怎么施教于学生呢?所以大量的技能型、应用型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

学校要从专业职务资格及技能、称号方面给予引导和倡导,创建一个教师学技能、教技能的机制和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支真正从事职业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那么学校怎样才能创建这样的机制和氛围呢?我认为其中关键的一条是要从改革教师的职称入手,把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改革成相应的行业职业资格职称,只有这样才能从体制上鼓励教师学技术,钻研技术,而后再传授技术给学生,这样教师在提高自己技术职称的同时也就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从而把职业技术院校办成一所真正的职业技术训练之地,成为广大学子职业人生的起航点。

二、现行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项对在各类学校任教的教师所达到的学术研究水平、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的一种分类评价和认可的标准与标志,它不仅有利于引导人事工资分配制度与教师教学能力、学识水平的合理挂钩和设置,而且有利于激发教师专心钻研业务,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是一项通过经济手段来促进我国教育质量的制度安排。它对提高我国教师的地位,改善我国教师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高职院校使用目前这样的评审制度却不能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不相吻合,也越来越背离高职院校教师所应具备的懂技术、会操作,既是行家里手又是教师的素质要求,所以现行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存在着不小的缺陷,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现行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仍沿用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机制。采用普通高校的评审体制和方法,难以反映出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普通高校的教师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知道,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生源质量、培养目标、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职业定位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普通高校的教师在素质要求方面理应有所不同,才能体现出这种差别。在职称评审方面也理应采取不同的评审条件,适应不同的评审标准才能与两者不同的要求相适应,但现行的评审条件和评审标准却体现不出这种差别,两者使用同一个条件和标准来进行评审,使目标与达到目标的手段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这个矛盾不解决,不仅会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还会形成误导,在教师与学校的要求之间产生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的不和谐现象。

2.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审仍然只注重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的数量、级别。他们并不关心或注重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学水平,这与高职院校的战略定位也存在着冲突。评审标准本质上也是一种导向,为了能早日评上职称,作为理性人的教师,尽管知道这种评价标准不尽合理,但为了个人的利益,一般都会跟着这种指挥棒走,平时不去研究教材教法,不去注重整体素质的提高,而是想方设法地发表论文。至于上课,只要应付了45分钟就算“完事大吉”,但只要论文发表了,不但职称可以评上,而且还会得到学校的奖励。社会上一些评价机构,评价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与质量高低,仍然沿用评价普通高校的做法,用发表的论文数量来作为评价指标,客观上对这种不合理的导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至于发表的论文到底与教学质量有没有相关,相关程度如何,就不得而知。但我想国内目前屡屡出现的学术腐败现象和论文剽窃现象应与目前职称评审制度的弊端是分不开的,这应引起我们的思考。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现的“晏才宏现象”为什么就得不到大多数教师的仿效也与我们目前的制度导向有很大关系。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倾向性问题仍是“重科研,轻教学”,它正是由这种评聘制度的弊端造成的。我国普通高校的职称“指挥棒”——论文和外文,今天也同样逼着高职院校的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写论文、学外文上,而投入到教学上的时间、精力却很少。

3.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只注重理论水平的考核(科研项目与发表的论文都考查的是理论水平)。忽视教师实践操作技能水平的考核(对所有的教师都是这样,包括实训指导教师),与高职院校倡导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是格格不入的。这种评审标准对目标的偏离不但不能引导教师向技能型和操作型发展,而且还会导致评价结果的错误,即把一个合格的教师评为不合格的教师,把一个具有某一任职资格的教师评为不具备该职务任职资格的教师,而把一个不具备任职资格的教师评为具备该任职资格的教师。这种评审标准还会引起评审过程中的种种寻租、贿赂等不正当评审行为现象的出现,导致评审会成为一个“评人缘会”“评人情会”“评金钱会”,使职称评审上有可能再次出现我国证券市场评审委中的“王小石”现象,所以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三、改革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构想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和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承接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2005年11月份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要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以致用,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教育要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要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关键要有一支师德好、技能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和造就这样一支素质过硬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资队伍,首先要改革现行的一些不合理制度。目前就要改革现行职称评审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保证职称评审制度的合理、客观、公开、公正,使职称评审成为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一个有力的手段。目前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改革。

1.改革现行的职称评审体制,与普通高校教师职称分开评审,采用不同的评审体制、不同的评审标准、不同的评审条件。那种与普通高校“一刀切”“一个模式”的做法不可取,只会助长高职院校的教师为了评上高级职称也去放松教学,整天忙于拼凑论文,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很不满意。只有实行分开评审才能真正体现这两类学校在办学方针、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法上的差别,也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目前对两类学校实行的统一评审的体制对高职院校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也体现不出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普通高校,在评审时可以注重理论与科研方面的要素,但对高职院校来说则是完全没有必要,或者说不应该以此为主要依据。

2.改革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标准与条件。在评审标准中增加能反映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内容,减少或剔除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不相符的科研成果与论文的要求,加入能反映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操作与技能方面的素质考核内容。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操作型的应用人才,不是培养研究型和理论型的创新人才,所以在评审职称时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拿出一定质量和数量的文章,实在勉为其难,只能助长学术腐败,对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并无好处。凡是熟知晏才宏的人都说,他之所以没有发表论文,是因为把主要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教学上,为学生答疑、补习占据了他的大量业余时间。

3.改革现行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名称或称号。实行相关行业的职称名称或称号,以强化技能特色,营造职业技术氛围。现行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沿用普通高校教师职称的名称,分别是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这种名称更多的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衡量的,并不能或完全没有反映出教师所应掌握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与熟练程度。如果是普通高校,由于对教师没有这方面的素质要求,所以用这些纯理论性的名称称呼是恰当的,而对高职院校来说就不合适,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强调的是具备行业技能操作水平与技能,对理论性素质要求相对来说较弱一些,所以用这些称呼与其对教师的要求并不相融。相反如果用相关行业的职务资格名称则更相称一些,也能反映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点,比如会计师、审计师、工程师等,而会计学教授、审计学教授、物理学教授等对高职院校来说显得有些不协调。

4.改革现行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与管理的机构。由目前的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会改由相关行业里的技术能手与行家里手或行业协会组成的评委会来组织评审。评选的方法也由看论文、审科研项目改由现场操作演练,看技术掌握程度与熟练程度,看故障的排除技巧与技术改进等实践环节的方法来进行测试评审。如此评选出来的高职院校教师才是真正的懂技术、会操作的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才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由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才是真正的高技能型人才,才能实现学生零适应期的就业,才能实现学生“进得课堂、下得车间”。

5.改革现行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管理办法。彻底废除职称终身制制度,采取目前相关行业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定期年检制度,实行每两年或一年考核或年检一次的做法。以督促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水平,避免躺在老本上面吃老本而跟不上技术变化与更新的要求。对取得了高职教师资格却长期不执业的教师注销其职称资格,如要想重新执业就必须重新取得教师职称,以避免知识老化、技术陈旧所带来的无形损耗。

[参考文献]

[1]杨德广.从晏才宏现象折射教师评聘制的弊端[EB/OL].东方网,2005-4-22.

[2]陈宇.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与职业,2004(1).

[3]温家宝.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6-11-7.

作者:杨富民

第二篇:评审中学教师职称有定额吗我还能参加中学一级教师职称评定吗

问:编辑同志,我是一名中学退休教师,于2009年12月办理了退休。1988年1月,经评审委员会评审,被评定为中学二级教师;1989年具备参加中学一级教师评审资格,被告知有定额限制,当年申报中学一级教师职称未通过。请问:评审中学教师职称有定额吗?我还能参加中学一级教师职称评定吗?

读者:黄女士

答:读者您好!现就您提出的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1989年的中学教师职称评审定额问题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的通知》(国发〔1986〕27号)精神,从1986年全国职称改革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明确规定:“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国家《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小学各级教师职务的定额应依据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教师队伍结构及编制来确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通过试点,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各自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确定本地区各级教师职务定额”。广西《关于执行〈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细则》(桂职改字〔1987〕99号)明确规定:“关于定额问题,各级教师职务有定额。中学各级教师职务的定额应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教师队伍结构以及编制来确定。”同时,根据桂职改字〔1987〕99号文件精神及职称分级管理的模式,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由各地市教育主管部门组建评审委员会,其评审管理由地市负责。因此,您反映的关于1989年中学一级教师职称评审时的定额问题,确有相关政策依据。

(二)关于退休人员能否评定中学一级教师职称问题

根据原人事部《关于重申离退休人员不再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通知》(人发〔1997〕30号)精神,对达到离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除因工作需要,并按政策规定办理了延长离退休手续的人员外,已经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不再评定职称。因此,由于您已经退休多年,不属于评审对象范围,不能参加中学一级教师评审。

编辑部:魏珉

第三篇: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趋势探究

【摘 要】 教师职称工作是检验教师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创新能力,保证工作积极性,还可以提高教学成果。但是,我国教师职称制度在评价过程中还存在考核体系不全面等问题,造成教师职称评价结果不准确。基于此,本文就对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趋势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趋势;具体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教育工作,使得教师的需求日益上升,教师职称评价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教育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使得以往的教师职称制度中存在评价结果不合理、制度不全面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就对教师职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一、目前教师职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教师职称评价机制

各个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职称评价工作时,还存在职称评价机制不完善的情况,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的教师职称评价是终身制的,在此种情况下,就会限制了青年教师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职称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准确性。

(二)教师职称评价制度缺乏灵活性

现阶段,我国教师职称评价制度还缺乏灵活性,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受到传统教师职称评价制度影响,各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引进人才,造成学校教师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另一方面,传统教师职称评价制度经常会受到专业、教龄、年龄等方面因素影响,在此种情况下,就会造成青年教师所付出的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

(三)教师职称评价缺乏完善的后续管理工作

一方面,学校在对教师聘用后,在对教师进行评价过程中将主要的方向都集中在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业绩上,而忽略教师论文管理等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在对教师聘用后,分配工作岗位时缺乏认知,导致岗位分配不合理。

二、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主要对策分析

(一)学校需要健全教师职称管理法规

第一,各个学校可以参考国外院校,对学校内部教育法规进行完善。第二,各个学校需要对职称机构的成员进行规范,提高成员资格标准,让成员能够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进而保证教师职称制度合理。第三,各个学校需要对教师职称成员、制度等方面内容进行明确,对每一教师的责任进行明确,从而保证教师职称制度的合理性,使其能够发挥出最大效益。

(二)学校做好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的衔接工作

一方面,各個学校需要严格参照事业单位要求,对教师的工资待遇进行明确,当教师岗位出现空缺时,可以让教师跨校评价,进而保证教师职称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各个学校需要对教师评聘监督机制进行完善,让有关纪检监察部门、广大教师一同对教师职称评价工作进行监督,从而保证教师评聘结果的公平、公正。

(三)学校创新教师职称评价机制

一方面,学校可以实行专家评审制度,完善评委组织管理制度,并在各个高校内部遴选一些经验丰富、教龄长的一线教师,让这些教师组成评委,对教师职称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对其他院校教师职称评价机制进行学习,然后对学校内部的教师职称评价方法进行创新,采用多样化的职称评价方法。

各个学校需要提高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重视,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积极研究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方向,根据教师具体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职称改革工作,从而保证教师工作质量,推动我国教育行业实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健敏. 关于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思考[J]. 教师教育论坛,2017,30(2):18-22.

[2] 牛风蕊. 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变迁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转向[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4-6.

作者:文若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