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文化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内部审计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本文以供电公司内部审计文化建设为例,阐述了如何通过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和咨询职能,为供电企业内部管理提供参考。关键词:内部审计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第一篇:内部审计文化论文

人情文化对企业内部审计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人情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本文系统地论述了人情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从其对企业的相关消极作用入手,剖析了人情文化之下内部审计有效运作的相关举措,以便人们能更公允、更全面地理解人情文化的相关问题,以规避其对内部审计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人情文化 内部审计 影响 对策

一、人情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一)人情文化的内涵

“人情”一词在不同情境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其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指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人之常情”,即欲望、需要及性情;当人处于不同情境时,由欲望或者需求是否得以满足而产生的各种心理状态,即感情,诸如喜、怒、哀、惧、恶、欲等;指恩惠、情谊。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以及感情交流产生和表现的各种社会物象,表征双方关系的密切程度;指个人为达成其功利目的,在与他人进行交换时用来赠予对方的资源,它是人际沟通以及感情维系的媒介,含可感的具象物(财贷、金钱等)以及无形的抽象物(感情、权力、知识、信息等)。人情文化中的“人情”包含了以上各含义。

(二)人情文化五种特征

中国人情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关系性、血缘性、地缘性、层序性和伦理性,各特性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起构成了中国人情文化的脉搏以及框架。人情文化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个领域以及层次皆有着深刻影响。其几种主要特征如下。

1.人际关系属性。黄光围在《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提到,中国人一般处于三大类人际关系之中:工具性关系、情感性关系和混合性关系。一个理性的中国人往往是选择不同的社交法则同以上三种关系中的人进行交流交往。工具性关系中,所采取的交易法则讲究公平法则;情感关系中,我们则会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混合性关系中,我们通常以“情”来影响对方的动机、态度和行为,故为了不破坏已建立起来的“人缘”,资源拥有者通常是依据“人情法则”,满足对方一些要求,给予其一定的回报、帮助。由此可见,人情文化包含了混合性关系属性,其表明,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通过感情来维系。

2.家族血缘属性。在我国,小农自然经济和宗法关系构成了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而家的构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差序格局的结构关系构成了传统的中国社会,“家”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以血缘、婚姻关系为半径的可变动的圆圈。故中国人对“家”的概念有极大的模糊性和伸缩性,它可以指家庭,又可以指家族。‘家人’,可仅指太太一人,‘家门’则包括了叔伯侄子一批,‘自家人’就可能包含任一要拉入自己的圈子、以表亲切的人物。该种缘于血缘关系但被泛化了的亲属关系,包含着如亲戚、朋友等的混合性关系的人群,这便造成了中国人人情关系的扩大化和血缘化。

3.人情地缘属性。中国历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了对天地的依赖性以及区域的不流动性。在乡下,人们在一个独立的自然村落中聚村而居。生活环境的相对静止,人们在狭窄和封闭的村落群体内交往、互动,久而久之,通过长时间、多方面的接触以及认知,便产生了熟悉而又亲密的感觉。同村人往往利益相通,荣辱与共,所以才有“远亲不如近邻”人情地缘性的表现形式的观念。再如“乡”的概念也是相对变动的、有很强的伸缩能力。此刻同村人是老乡,彼刻同县人亦是老乡。由于地缘而产生的邻居或是同乡等关系的扩展放大,加大了我国人情关系的重叠以及复杂化,使得我国的人情文化具有深厚的地缘性。

4.层序属性。处于差序格局框架之下的社会成员,其社会关系则是以自己为中心而往外的圆圈,每条辐射线以及圆周线交织下形成了个人的社会关系网。该网的覆盖面很大,包含情感性的家庭关系以及混合性关系。人情文化的层序性就是主要体现在不同关系的相异组合和层次上。

5.伦理属性。该特性可以从非法性与非利性来理解。在中国,很多人情关系总建立于利益之上。某人之所以为人情施予者,往往预期对方将后会有某些回报。另外,或许是基于道德礼仪的考虑,中国人往往显得重义轻利。所谓人情的非利性准确地讲为人情的非物质功利性。但这并不说它以金钱或者物品进行交换,也非施恩者与受惠者不追求物质,而是说中国人通常把做人情和回报视为义务来要求或是倡导。换句话说,人情的伦理性重视精神情感以及伦理目的。而人情的非法性是指在像中国这般的礼俗社会里,人与人的交往往往是对情义、习惯以及规矩的依赖,而非像西方社会那般对契约和法律的重视。中国人往往因为过分突出人情的而忽视了法律,使其形成了重情不重理、重理不重法的伦理文化。由于人情的盛行自然就导致法律遭轻视,难免造成“人情大于国法”的情况。

二、人情文化存在对企业的消极作用

(一)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我们一则为不胜枚举、花样日新的礼而苦不堪言,另则却大摆酒席,大修墓碑。当前,无论在城市或农村,“人情礼”愈来愈多,“人情风”愈刮愈烈,几近泛滥成灾。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顾问邱宝昌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不能忘,但现在很多人把送月饼当成了商务往来的工具,过量送礼,导致月饼过量生产,而且被包装得很豪华,这实际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邱宝昌说,月饼应只在亲朋之间赠送,表达问候情谊,而且尽量买散装的,既新鲜又便宜。如此杜绝了商务送礼,被扔掉的月饼又能减少很多。

(二)阻碍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由于人情来往之间所导致的财富的巨大损耗,在我国生产力还很落后的情况下,生产资金以及消费资金的转化、市场经济的纵深拓展比较困难。人情文化也使得商品意识的深化以及巩固变得困难,由于其强调情感交换,物质、金钱等只担当交际媒介的角色;但是在以商品和经济作物价值取向的人际交往当中,人情以及伦理则很少被考虑到,主要的价值目标是钱财,传统上的人情观念若不尽快被改变,树立以及强化市场的商品意识则是天方夜谭,在同时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也会随即丧失。

(三)导致权力滥用

由做人情的“人情礼”作为一严重的社会弊端令人痛心疾首外,其次便是以权谋私。以权谋私之下,诸如任人唯亲、行贿受贿、拉裙带,以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大行其道。以上所举绝非人情文化的全部消极影响。提高社会的精神生产力以及物质生产力是克服以上不良影响的最根本的方法。在两种生产力水平处于高位下,才具有丰富的精神以及物质资源,从而为争夺两种资源而托人情的可能性也便大大降低。因为在我国,人情文化具有其相当深厚的层次性以及非法性,故要防止其产生消极的效应,法律的强制力以及道德的约束力便显得十分重要。在此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不徇私情,互相理解,从而做到礼和法、义同利、情感及理性的和谐统一。

(四)导致权钱交易

人情文化衍生出的非生活功能中,最为负面的就是以“人情”为名收贿赂的腐败之风。一些身居要职的人物在子女结婚、举办生日、第三代满月等场合,广发“英雄帖”,非亲友却胜似亲友,上百桌地举办各种“宴席”,收礼者多多益善,来者不拒,送礼者相互攀比,趋炎附势,最终只把情感往来的场合变成“托人情,拉关系”的场所。其结果不但助长奢侈浪费,败坏了社会风气,违规、违纪乃至违法、犯罪。如此消费的已不是金钱,而是道德和法律,等待这些敛财者的不是送礼者的无奈,而是公众的愤怒、舆论的谴责和党纪国法的惩处。出于对“人情”的清醒认知,中纪委要求纪检监察干部清退各种会员卡,从自我做起,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和会员卡一样,许许多多的“人情”消费,都已异化为权力腐败。送礼者别有所求,收礼者心知肚明,一笔笔的钱权交易,就这样心照不宣,悄然完成。

(五)与法制相冲突

首先,法制之下依法立国以及以法治国,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法律具有不能随意变通以及被搁置一边的、不能随意违反的严肃性。这也便构成了法制社会的精神。而人情社会的传统却倾向于打破这种精神,或使得其作用范围以及程度打折扣。这便不是法治社会的真精神。现中国已经在努力做到与法制社会的精神相一致,但人情文化传统的存在,使得它在某些方面与法制精神背道而驰。其次,像法令对法规对人的试用情况不一,或打折扣等显得不平等、不公正等。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对于权贵们的特权敢怒不敢言,因为没有接触过西方的自由平等的精神。但现在,人们对于自由平等已经耳熟能详,在此前提下,法制社会的建设也有了很大的进展,故若是有人以人情干扰法制,或是徇情枉法,必然引起人怨天怒,若是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再次,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上存在的资源以及各种机会应该通过公平竞争来做到有效、合理的配置,并达到优胜劣汰。而使人情在这其中来起作用,则会使得健康合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难以建立,且这过程当中滋生了腐败。权钱交易或是以权谋私的现象则会存在并蔓延,这即与人性本身的贪欲和制度不完善相关,也同人情的存在相联系。

三、人情文化之下内部审计有效运作的举措

(一)宏观上的举措

1.遵循普遍理性原则。我国历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学提倡诸如泛爱众、四海之内皆兄弟、仁民爱物之类的普爱主义,然而,这种普爱主义也有讲究差等,其伦理本位实质上也就是关系本位;人情文化与伦理本位关系密切,其突出了层次性和关系性,这便必然有碍社会公正,产生裙带风、以权谋私、任人唯亲等的政治腐败,妨碍经济政治关系的有效良好地运行。在感情关系方面,含五伦在内的各纲常的规范的作用得充分发挥,克服家族主义、重视亲情的消极成分;混合性关系方面,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儒家尚礼重义、忠恕之道等的伦理思想,对于传统的人情文化则应扬弃,然后去构建和谐共存、互惠互利的人际关系;在工具性方面,一要将讲亲情、论人情等特殊主义因素带进,另则要按一视同仁、公平合理的交往法则,确立以及遵循公共规范性,对待社会关系当中的人的一致平等。

2.大力弘扬正义精神。儒学中,义不等同于正义,但却包含正义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本质上是“均等”,“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即相同的人,就应该分到相等的东西。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强调“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是正义”。送人情或是还人情,如果是基于伦理义务、某种道德的考虑,都属于正义原则的合理行为。但大搞人情交换,超越正常的人际关系,拉帮结派等,显然则不是义的举动。若在公共活动领域,大肆鼓吹亲情为本,人情至上,则有悖于社会正义原则。而如同冯友兰先生所提倡的那样,能做到施恩拒报,便是一种“义行”。由此可知,只要在适当的范围以及合理的度之间讲人情关系,按儒家强调的情义、礼义行事,遵守道德正义原则,弘扬正义精神,就是健康有益的。

3.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在儒家伦理系统中并不缺失社会公德规范,诸如“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泛爱众,而孟子所倡导的仁民爱物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等均是说如何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孔子提倡的“以直报怨”具备崇高的道德价值,也超越了狭隘的人际关系。在《新民说·公德》中,梁启超提出,中国道德虽然发展较早,却大都为“人人独善其身”的“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的“公德”则较少。然而中国古代往往没有私德公德,家国同体是中国的社会结构,在宗法影响之下,公共关系与私人交往缺少明显界限,道德也以血缘亲伦常关系为原点向外推,故不分公德私德。我国传统道德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道德和政治之间与道德本身无必要的分别,使得“正义”丧失了其公平合理性,因其被情感化、私人化。一些诸如齐家、治国、平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的公德规范被儒家提出,但必须正确界定公德与私德的范畴。在人情关系中,我们既需倡导正直、忠恕、仁义等私德,亦需提倡正义、公平等公德。

4.加强内部审计法制化建设。现阶段,我们需抓紧时间制定内部审计的条例和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将内审制度用固定下来,从而使得内审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制定相应的、实用的行业、部门内审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在法律中明确内审的法律责任和权力;以法律规定内审机构的结构、地位、层次。从而使内部审计进入法制化轨道,使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以法律来保障。

(二)微观上的举措

1.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信息时代大背景下,我们对于内审人员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水平的要求随之提高,提高以及强化内审人员素质,培养熟悉内部审计章程,遵纪守法,精通财务、工程技术、经营管理,并且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审计人员队伍已成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内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首先需要提高其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使得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其次,加强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教育,增强其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责任感以及事业心;最后引进激励竞争机制,加强内审人员的管理,激发内审人员积极的、奋发向上对于工作的热情。

2.提倡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在资本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当代的中国社会,实用主义、西方个人主义等思潮的侵蚀,人情文化在强化,同时也出现了弱化的情况,该弱化虽有带来积极影响,但亦使得人际关系变得金钱化、功利化、疏远化和世俗化等,该影响直接后果就是人们之间的无情、冷漠,从而导致人的空虚以及孤独,严重的时候将导致邻里间老死不相往来,甚至是兄弟反目成仇。笔者认为,只要克服权钱交易、唯利是图等负面行为的影响,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加强人际交往,注重礼尚往来,珍惜人际之间的亲情、友情。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体贴、关爱、尊重、宽容,在更多的人情味中,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3.实施合理的人情规避。规避“人情”,要敦促进行道德反思,中国式的贪污有其深厚的道德基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成为少数干部贪赃枉法、道德败坏的借口,故应自觉做到“明德、守德、养德”;规避“人情”,要毫不放松制度约束,我们当然不希望有人倒在制度下,但我们不能因为了更少有人倒下而放松制度约束,同时,为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应把党内监督同群众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增强监督的公开性、广泛性;规避“人情”,要倡导“尊廉崇洁”新风尚,廉政文化的构建关键在于能否形成文化的普遍认同及由此形成的社会评价,由于腐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对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由义愤变得麻木,由无奈变为容忍,对此,必须构筑积极的社会评价体系,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撑。

4.树立理性正确的“人情”观。中央的“八项规定”为端正政风、党风作出了表率,全社会也应反思“人情消费”的流弊,让“人情”回归本真。至诚至真的感情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礼物”的含义不过“符号”而已,借符号传递亲情是人情往来的真价值,故“人情”的象征意义应该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古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正是该意思。当下中国的大部分家庭已进入“不差钱”时代,人情往来却成了过于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亲友以及两代人之间可以通过问候和探视尽心达意;同事同学尤其是上下级之间送礼同时应该给人多一点温馨之感,而不应该“以钱论亲疏”。对于国人来说,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观念,去挖掘和品味传统节日拥有的文化内涵,而非追求面子与人情消费,才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冯罗恒.《公司治理视角中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第l期.

[2]陈刚.《法治社会与人情社会》.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

[3]凌牛春.《关于我国内部审计定位的思考》.《湖南省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首次理事论坛论文集》,2008年.

[4]谈炳和,满开宏.浅谈人际与人情之关系.[期刊论文]-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

[5]张凛浩.中国法制建设的道德文化制约性探析——从人情主义谈起[学位论文]2010.

作者:谢旺

第二篇:试论供电企业内部审计文化建设

摘 要:本文以供电公司内部审计文化建设为例,阐述了如何通过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和咨询职能,为供电企业内部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部审计 文化建设 企业管理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审计文化的形成,普遍具有行业特点,例如行为模式、审计理念等,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分别为物质、制度和精神。目前,是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迈进的关键时期,构建的审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审计文化的建设方向。

一、审计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审计文化,是指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审计机关以及审计人员形成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一般具有特色的审计理念、工作技藝、行业风格、行为模式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审计机关、审计工作者的思想和精神。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可以将审计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在审计文化中属于表层文化,行为文化属于潜层次文化,而制度文化属于审计文化的中层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审计目标、价值观等。对于精神文化来说,通常情况下,借助制度文化来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审计人员的个人行为和组织行为,具有审计实务的特征。

二、审计文化对内部审计工作创新发展的作用

在内部审计工作创新发展方面,审计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凝聚作用。审计文化作为一根纽带,通过要实现的目标和目的,将审计人员和审计机关联系在一起,激发每个审计人员的归属感、荣誉感。

2.约束作用。在审计文化中,一般注重人的因素,倡导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通过尊重人、相信人、培育人等方式,帮助审计人员培养科学的审计观,进一步建立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进而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

3.协调作用。审计文化使审计人员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借助审计文化,在看待事物、认识问题等方面,便于统一认识,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感,进而推动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4.形象作用。对于优秀的审计文化来说,一方面可以将审计机关、审计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展示给社会,另一方面能够强化审计机关的信誉,扩大影响力,提升审计机关无形资产的价值。

5.团队作用。价值观念和集体观念作为审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打造规范的审计队伍,树立团队精神,借助审计文化不断发挥团队作用。

三、内部审计文化建设

近年来,安徽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审计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凝聚力和对审计人员的约束力,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树立审计人员良好的外部形象,全面履行内部审计监督职责,推动审计工作向风险型、绩效型转变,不断加强审计文化建设。

1.大力宣贯内部审计理念。内部审计是经济平安预防、监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监督、防范、增值、服务”为公司内部审计理念,监督经营行为,防范经营风险,增加企业价值,服务发展大局。监督经营行为是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能。在组织开展审计工作时,严格遵守国家法规,履行自身的审计监督职责,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经营活动等进行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加强对人、财、物、用电营销等重点部位的监督,按照国家实施的法规、企业制度规定等,判断其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评价经济责任,提出处理、处罚违纪违规行为的意见和建议。督促被审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防范经营风险是内部审计的价值所在。审计要以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为重点,深入分析研究审计发现的问题,揭示问题存在的根源,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通过审计促进经济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建设,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达到实现公司经济平安的预期目的。增加企业价值是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审计要始终以增加效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目的,努力推动内部审计由查错纠弊型向风险型、绩效型转变,由事后查处问题向事前、事中揭示风险、提出建议转变,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服务发展大局是内部审计的现实要求。内部审计要坚持监督与服务的统一,寓服务于监督之中。审计要为企业经营活动服务,通过审计检查评估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保证公司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审计要为企业管理服务,通过审计及时发现和揭示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内控制度和内部管理的完善与加强;审计要为企业决策服务,通过审计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实施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牢固树立内部审计价值观。。内部审计人员要树立“独立、依规、公正、进取、奉献”的内部审计价值观,首先,独立是内部审计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其次,依规是内部审计机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第三,公正是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时的价值取向;第四,进取是审计人员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品格体现。第五,在整个内部审计价值体系中,奉献是道德基础。

3.积极构建内部审计文化的体系架构。。从“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方面构建审计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努力营造并形成保障有力的审计机制、健全有效的制度体系、健康向上的审计氛围、无私奉献的外部形象,真正做到将内部审计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

3.1夯实内部审计物质基础。物质文化建设审计文化的重要理念,要求机构独立、保障有力,通过夯实内部审计物质基础可以培育物质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

3.2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为审计工作顺利运行奠定基础,同时可以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帮助审计组织正确履行工作职能。内部审计制度涵盖广泛,彼此之间相互衔接,并且完善的审计制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审计文化水平和高度。

3.3引导内部审计行为追求。审计行为文化反映着审计人员的精神状态,体现着审计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努力形成有利于审计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审计人员的全面发展的行为文化。

4.塑造良好的审计形象。在审计文化中,审计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努力形成依法审计、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保守秘密的良好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把审计队伍建设成为政治上坚定、作风上过硬、业务素质精良的“控制专家”和“风险顾问”,为促进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服务。

四、打造面向未来审计文化的措施

1.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领导。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领导,将先进的思想理念转变为审计制度、审计行动、审计成果,进一步形成审计人员的追求,才能形成优秀的审计文化。

2.确立发展目标和制度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制度规划是建设审计文化的基础和保障,为了培育良好的审计文化,需要确定审计文化建设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规划。

3.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素。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发展审计事业需要每个审计人员的努力,所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最大限度地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可以确保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4.持续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进行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工作努力。审计文化建设需要进行实践和创新,在审计工作始终贯穿审计文化,形成系统完整的内部审计文化体系,将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成一个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服务,有价值、有生命力、受人尊敬的全面风险管理团队,更好地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送娥.浅议县级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广西电业,2009(12).

[2]符定红,骆华,黄瑾,宋宁,王斌, 张苏琳.论县级供电企业管理层规范运作框架的构建——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视角[J].中国电力教育,2011(03).

[3]丛永平.努力践行“啄木鸟”精神 认真履行内部审计职责——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回顾[J].中国内部审计,2012(08).

[4]郭旭.加强内部审计 推进依法从严治企——访国网嘉兴供电公司总经理韩志军[R].中国内部审计,2015(06).

作者:陈晓霞 王冬青 吕小杰 陈佳亮

第三篇:浅析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文化问题及对策

摘要: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的一种监督机制,在高校教育经济活动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办学自主权的增加,高校可自主支配的资金增加,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需要。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了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高校内部审计文化。

关键词:新形势 高校 内部审计 文化对策

一、高校内部审计文化的内涵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9年9月1日发布施行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明确,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

高校内部审计文化是指审计组织及其人员在履行法定职责、实施经济监督行为时所恪守的理念、所追求的价值、所遵循的规范、所体现的风骨、所展示的形象。它是高校内部审计发展进程中与组织文化紧密相连的一种行为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最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人员的价值观上,包括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精神风貌和专业素养。

二、高校内部审计文化的作用

(一)凝聚作用。它使审计人员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组织目标,使其能够自愿且主动地为实现审计组织的相同目标而努力;将审计组织的目标、宗旨和社会责任内化,并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

(二)监督作用。高校内部审计文化能够对高校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它以法律法规和制度为依据,对被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进行检查,目的是衡量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其所反映的高校内部状况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三)协调作用。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将社会人文和科学技术知识凝结为审计人员的素质,这种素质又通过内部审计人员外现出来,内部审计人员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内部审计工作之中。审计文化的功能正在于将知识等和人员融合,从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形象作用。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可以塑造审计组织的形象,审计文化将高校的核心价值观等具体化、详细化,通过审计组织及其审计人员的行动体现出来。高校外部相关者也可通过高校的组织目标、愿景和宗旨等了解该校的情况。最终,高校将在社会中树立起自己的形象。

(五)纠偏作用。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可以纠正高校的经济问题,随着我国高校扩张和办学自主权的增加,教育投入、办学经费以及各种创收逐年增长,高校可自主支配的资金增加,而高校内部审计却不完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履行审计职责时,有对违法违规和造成损失浪费的行为提出纠正、处理的意见的权限。

三、影响高校内部审计文化的因素

(一)高校内部的制度文化。高校内部的制度文化在审计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紧密相连,是正常开展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行为、履行审计职能的关键。建设高校内部审计文化,最核心且基本的是加强审计制度文化建设。

(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养。

1.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内部审计文化的发展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过硬的审计专业素养,审计人员加强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对于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促进审计团队的成长都很重要。内部审计人员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且懂得经济管理等相关知识,对于提高审计活动质量和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

2.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素养。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人的建设,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建设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IIA发布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内部审计人员应遵守的行为规则作了明确的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诚信、客观、保密和胜任的原则,并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和正直的职业态度。

3.内部审计人员的精神风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精神风貌,拥有客观、公正的职业素养和端正、积极、努力的工作态度,具备创新意识,并勇于承担风险和责任。

(三)高校内部审计价值观。审计价值观是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形成的,在正确的组织目标和愿景下,逐步形成的群体意识,审计价值观体现了审计整体的目标。与影响高校内部审计文化的其他因素相比,其处于支配地位。审计的价值观一般由民主政治观、公平观、独立观、诚信价值观等组成。同时,高校应该考虑审计价值观的时代性、历史性和开放性,确立新时期审计核心价值观。

(四)高校内部审计组织结构。构建以人为本的学习型组织,进行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可让内部审计人员了解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提高其责任心,也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高校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成果。构建学习型组织要注重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不应仅局限于学习专业知识。建设高效、有活力的审计团队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五)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的管理。加强内部审计业务程序的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是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审计成果的分析利用和审计制度的建设,以及审计项目科学评估制度的完善来管理高校内部审计业务。也可建立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来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同时,通过注重审计成本控制,提高审计资金使用效益。

四、高校内部审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差。多数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并行而立,使得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难以实现。同时,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易受本单位领导和其社会关系的影响,内部审计部门是在学校领导层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审计的进程必然受到领导层的制约,这就限制了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导致审计权威性差、不受重视,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也受到影响。

(二)缺少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目前,我国高校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配备较少,知识结构和业务素养尚且不足。专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缺乏,会导致审计信息披露不足,降低了审计的效率,且不能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最终不能充分满足高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我国多数高校的审计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然而有些制度可行性差,且未得到真正的实施,制度实施效果没有得到监督和反馈,且未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适时改变。

(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狭窄。审计工作范围狭窄主要体现在工作思路和领域上,更多是通过事后控制进行审计,缺乏事前和事中控制;主要是对高校教育经费等的常规审计,并且很少主动开展工作。

(五)对审计结果重视不够。高校内部审计未建立审计监督的长效机制,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往往是查出问题却不进行及时处理,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在人事变动之后才进行,并且本单位领导往往在下达审计工作后,不再关心审计实施的效果,审计结果只是流于形式,审计的功效未能实现。

五、构建高校内部审计文化的途径

(一)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独立性体现在审计组织、审计人员、审计工作和审计经费上的独立。高校内部审计应该是独立的专职部门,并在高校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只有得到领导层的认可,并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获得各方的配合,内部审计工作才能顺利的开展,才能发挥高校内部审计在优化校内资源、改善管理绩效、提高经营效益等方面的功效。

(二)加强专业的内部审计队伍建设。高校应积极引进拥有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确保每个职位上的审计人员都能胜任其工作。在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应加强对本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且懂得经济管理等相关知识,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健全是高校得以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保证,是审计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从而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

(四)充分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内部审计部门应配备充足的内部审计人员,然而并非所有的工作都由本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完成,这会增加内部审计的成本。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如果某些情况本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完成时,可以利用外部专家的服务,以获得相应协助。内部审计部门利用专家服务往往是通过聘请外部专家寻求对舞弊的侦查,对法律和各种规定、要求的解释,对土地价值的评估,对已完或未完工程量的计算等。

(五)创新内部审计技术。内部审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要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需要运用先进、科学的审计技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内部审计工作之中。信息技术可以打破审计范围狭窄的障碍,实现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的有效结合,可以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效率,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在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要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的同时,进行技术与方法的创新,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做好信息采集、整理的工作,建立健全分层次的审计数据库,要依靠信息技术,对分散的信息实行统一管理,促进信息集合和资源共享。

(六)高校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仔细分析、总结以往的审计工作,对于因审计人员失误或其他原因造成审计偏差的事件应给予重视,避免以后的工作再出现类似的错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及时了解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了解最近新理论动态,以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理论的研究,同时引进其他各方的理论研究成果,提高本校的理论水平,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最终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业务水平。J

参考文献:

1.刘会平.试论构建和谐的内部审计文化[J].经营管理者,2011,(13):195.

2.张美兰.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及其改进[J].财会通讯,2012,(1):90-91.

3.雷建邦.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2):96-97.

4.童靓瑛.高校内部审计的缺陷及完善[J].人民论坛,2011,(2):240-241.

作者:张欣 徐焕章

上一篇:农村医疗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师教学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