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

2022-05-13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本文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单词教学、阅读教学以及听说教学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第一篇: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与策略研究

摘要:高职语文不仅是提高学生阅读、表达和写作的基础课程,还应是一门带有人文特质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课程。本文指出高职语文教育的现状,然后就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理念进行分析,并论述了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语文 语文教学 基础学科 文学

引言

在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研讨中,许多专家学者从语文课程主要任务、培养目标到高职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围绕着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沟通、人文素养等核心问题来探讨。笔者归纳教育理论得出:语文教学改革的任务及培养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1-2]因此,高职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起步较晚,客观的各种条件限制,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平衡的现象,但是借鉴教育案例使得发展很快,但在语文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不足。目前,语文在高职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存在偏差,亟需加强对语文基础教学的重视,推进教学改革。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高职语文教育在提高语用能力、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职能,这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视高职语文课程已达成共识。在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语文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地位不高,学科要求不明确。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体系里所占据的教学时间少、地位低、规模小、教学单一。在已面向不同专业不同程度开设语文的部分院校里,语文教育的效果也远没有想象的那样乐观,从而影响高职语文课程的完善和发展,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改革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一条引领高职语文教学向前发展的道路,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改革,突出高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指出:“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人文科学的教学,即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价值教育和审美教育等。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要教育学生成为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高职语文既是具有基础和工具特质的学科,同时也是带有人文性的学科。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重要意义,并且也深刻地意识到高职语文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语文课程应该是覆盖在其他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文学、语言、人文、专业等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的“语言桥梁”。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反馈到其他的学科中去。反之亦然,不同专业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学生陶冶心灵最大的感染是通过语文课程,因此,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不仅具有语言表达的工具性,而且还具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功效。

语文是高职教育中一门文化基础课,笔者结合几所高职院校进行了实际调研显示:学生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仍然缺乏,需要系统的语文课程学习和未来需求,高职语文地位与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高职语文教学的理念要进行完善和改革。语文教学改革中要融入“素质教育”这一理念,结合构建、弘扬人文精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与道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整合。[3]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培养,还要着力于学生综合水平的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培育。

二、语文教学改革内容要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高职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语法、文学阅读、写作与语言表达的培养,从而提高综合能力,最终内化为有一定高度的语文涵养。广义的来讲,学生通过语文课程不断地学习,吸收、消化人类优秀文化,并反映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文素养是一种通过语文学习来体现出的综合素养,是大学生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提升大学生的素养已经迫在眉睫。据文学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经典《周易》中是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现代,“人文”是指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其核心是对“人”和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长远发展的终极关照。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中依然盛行机械形式的训练,类似纯技术的知识灌输,忽视了陶冶情操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减少了激发灵感与创作的培育,从而失去语文课的独特魅力。[4]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形式,使得他们更注重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对高职学生的定位是实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因此,在语文课堂上人文素养的教育体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高职语文的教学功利化倾向于边缘化地位的问题,不仅影响高职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语言教学的整体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重视语文基础课程, 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语文学科成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加强高职学生对语文课程的重视,提高人文素养势在必行。作为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多样化形式,又要用优秀文学篇章成果滋养学生心灵层面,将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统一。

此外,高职语文课程的教材应更多地丰富文化内涵,使现有的材料充分发挥文学性内容在人文精神领域,并根据不同的专业差异,相应的补充教材的专业语言。[5]并做到以下几方面:重视文学阅读课程,这使得教学由“单一化”迈向“多元化”,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领域的阅读;营造轻松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专业情感体验;指导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例如:在写作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描述真实感受,选题要有针对、有主题。把写作与生活感悟相结合,把公文写作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建立个人的思辨意识,学生课余把有意义的人生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实现自我教育。努力寻求高职语文文学培养的施教策略:语文老师教的以身作则、实施非预设性课堂教学,以及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练习如何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至于教学评价和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因素。

三、教学改革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语文的工具作用

语文教学具有自身的特质,是一门有独立学科地位的基础学科,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其地位是无可替代的。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语用能力的课程,在众多学科中,只有语文课程是明确承担这种责任的。[6]高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由教师口授逐步到自学过渡的阶段,其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求都超越中学阶段,因此,重点是掌握学习方法与培养综合能力。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是具有连贯性质的、多年积累的课程。学生的语用水平直接决定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能力,因此,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中,需要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这都需要语文课程的教育。因此,高职学生要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必须重视学习语文基础工具的积累学习。

高职语文具有工具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语文是教会学生正确地表达、理解和沟通语言文字的基础学科,是指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出语言规律、聆听或阅读大量文字材料、运用语法知识去指导说话和写作以生成新的语言材料的必备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现在素质教育提倡的“创新能力”培育是相辅相成的。“学习语言”的本质是语文规律的理解与应用;“研究语言”的本质是发现与创新语文规律的,两者是有本质差别的。语文基础规律的理解与运用是通过积累具有鲜活的个人色彩,然后通过语言或文字的表达就是创造性地理解与应用。提高高职语文教学要从学生出发,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孔子言“君子不器”,语文基础教育不是“制器”,学校应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4] 学生不是容纳知识的“容器”,教师一味地灌输往往徒劳无功,教师应扮演语文学习的引导者,教学中营造愉快、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创设一种生动、有趣、变化多样的意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环节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带到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使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更有效地去感受课文给他们所带来的乐趣。

结语

目前,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悄然兴起,从课本内容的选材到课程安排设置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突破和创新,明确了教学目标和准确定位,通过实践卓有成效。高职语文作为职业院校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具有专业技能类课程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承担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语文课程的形态是多元化的,并且拥有无限多的课程资源,这就决定了这个理论和实践“学问之路”的领域是个无尽的宝藏。因此,语文教学改革是每一位教育研究者、执行者和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在职业类院校的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思路上大胆创新,课程内容上体现综合能力并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推进语文课程的完善和发展,高职语文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语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谭少元.高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3(2).

[3]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何惠.高职语文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原因和对策探析[J].语文建设,2014(03).

[5]张益萍.现代文学名人入选高职语文的必要性分析[J].语文建设,2014(11).

[6]徐中玉.大学语文出版前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李元功.语文教学艺术与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3-74.

作者:严绍国

第二篇: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本文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单词教学、阅读教学以及听说教学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整合教学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学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了,只有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才能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果碰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或者相关事物,就能够产生极强的内部驱动力。把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后,能够实现图文并茂,利用创设出的声色画面以及逼真场景把学生引入熟悉的成活场景,是他们如同身临其境。除此之外,情境创设还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发展,增添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与学习效率。如在教学《找春天》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先把所有描述春天的词语集中起来让学生针对性地展开朗读与记忆,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配上对应的图片和文字描述,以此来深化学生对该词语的理解和记忆。学生根据所营造的情境,就能轻松了解并掌握春天的基本特征,更加喜欢春天里美好的景色。在正式讲课之前,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描述春天美好景色的视频,配上学生喜欢的《小燕子》这首歌曲,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使他们集中精神听讲,聚精会神地听课学习。把語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既可以营造逼真的生活场景以及活化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演示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快乐地学习,独立自主地去思考和解答问题,使所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提高学生阅读效果

一般情况下,信息的获取与接受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都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小学生也是在不断积累经验的情况下学习和理解知识。在教学小学语文时,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深化印象,培养学生兴趣。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图片、文字、音视频等因素合为一体,这与小学生独有的年龄段相符合,能够激发其好奇心,获得良好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去参与阅读学习。如在教学《琥珀》这节课时,在遇到课文中提到的“琥珀”、“松子球”和地壳运动等内容时,考虑到这些事物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知识差距较远,光靠教材上的文字讲解,学生很难形成直观印象。为解决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相关资料,既能够让学生有一个初步了解,也能增强其信息搜集能力,自己查阅知识来了解难懂知识。如此做同时可以增强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热情,掌握基本内容,提高信息搜集和提取能力,掌握相关科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小儿垂钓》这节课的时候,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了“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蓦苔草映身”这两句诗词所展示的意境,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配合背景音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比如,问学生:小男孩的心理感知如何?或者小男孩客观感受怎么样?经过思考,有的同学认为小男孩可能会说:“轻点,不要过来,不要吓到小鱼儿。”也有的学生认为小男孩会说:“慢点过来,这儿有小鱼儿。”这样一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是个所传达的意境,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再例如,在学习《捞铁牛》这节课的时候,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文章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然后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课文中所描述的打捞方法,为学生还原打捞铁牛的全过程。这样学生会对古时候人们的智慧所折服,感叹其工程学造诣,不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还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之,我们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发挥其优势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水平。

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传统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被动的接受知识,听从教师的安排,没有掌握主动权,失去了主体优势。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提倡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将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实现生生互动、生机互动、师生、师生机互相相结合的合作学习模式,一方面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进行多向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四时田园杂兴》这节课的时候,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通过查资料、交流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预留的问题,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就实现了转换,教师担任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则成为学习活动的掌控者和主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自发主动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工具,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掌握其科学的使用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相融合,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包月林.利用信息技术创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2(08):121-123.

[2]徐海萍.新课标下语文的多媒体教学[J].考试周刊,2010(30):45-46.

[3]郑亚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J].考试周刊,2011(20):125-126.

作者:段鸿

第三篇:情境语境与语文教学研究综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运用情境教学及语境教学优化语文学科教学,越来越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本文通过对情境教学与语境教学的源起、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及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当今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一.情境与语文教学

(一)概念

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辞海》认为“情境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可见,具体可感性是情境的特质。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情境是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环境,是产生语文教学行为的条件。

关于“情境教学”的代表性观点如下: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根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起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

综合以上观点,语文情境教学的本质要包含“情”与“境”两个方面。通过“情”,让学生具备学习的兴趣及情感体验;通过“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具体的教学情境。

(二)情境教学思想的萌芽及发展

情境教学不是现代教学的产物,古已有之,如孔子主张“相机教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把情境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成人外语学校中首创了暗示教学法。这种暗示是由情境提供的,情境是对人产生暗示信息的源泉。洛扎诺夫从理论上解决了情境教学的根由,从实践上充分展示了情境教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我国语文教坛上,有不少教师都对情境教学做过理论探索。其中,江苏省南通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在语文情境教学的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她的专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是我国进行情境教学理论研究的第一本重要著作,开创了我国情境教学的新局面;韦志成进行过多年研究实践,从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特征、原则、分类等方面出发,著成情境教学的指导性著作《语文教学情境论》。但是总体看来,情境教学的推广还不是很普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除了凤毛麟角的优秀教师外,近乎空白。

(三)关于语文情境教学的研究

1.语文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1955年,洛扎诺夫从理论上解决了情境教学的根由,即暗示教学。从1978年起,李吉林开始了“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并全面提出了支撑“情境教育”的理论体系: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原理为其哲学依据;其次借鉴了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韦志成进一步发展了李吉林的理论,认为情境教学“在哲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在心理学上主张情知对称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乐学论,在培养目标上追求全面发展论,在语文教学上贯注中国文化源流的文道统一论”。

2.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

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是在与其他教学法相比较之下显露出来的。其中,情境是情境教学的总体特征。李吉林受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的影响,提出语文情境教学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四大特点。韦志成认为情境教学具有直观形象性、情知对称性、智能暗示性、意象相似性、理论潜在性。可以说,韦志成的观点某种程度上是从李吉林的认识中发展而来。

3.语文情境教学的原则

李吉林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情境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五原则”: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发展性;以情感因素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许善祥提出情境教学还应遵循激发学生兴趣的新颖性原则、密切联系生活的实践性原则、有利于迁移的启发性原则以及适度适用原则。

4.语文情境教学的途径

在实践操作上,李吉林归纳了实施情境教学的六条途径: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游彩云老师认为语文课堂中情境创设的方法有:①以情唤情,营造课堂学习氛围;②以读激情,引发学生产生共鸣;③想象促情,引导学生进入角色;④移位入情,增强学生真实体验。谢昌国认为除以上途径,还应注重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语境与语文教学

(一)概念

自1923年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语境概念后,相继有很多学者都对语境进行了阐释,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狭义的语境”,即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二是主客观语境论;第三种观点认为语境既包括话语的前言后语、文句的上下文,也包括说话和写作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这实际上是前两种观点的综合,可称为“广义的语境”。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内涵丰富,因而本文对语境的定义,采用第三种观点。简而言之,语境就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各种现实环境的总和。

与情境教学相比,语境教学属于后起的概念,目前人们对语境教学的概念及外延存在认识上的分歧。黄新宇认为:“语境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它侧重于利用语境因素探讨语言文字的隐含信息”;李海林将语境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和语意教学、语体教学相并列;廖传风将语境教学仅局限于外语教学。孔凡成将语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观,认为语境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宗旨的言语交际活动的语文教学。

(二)语境教学思想的萌芽及发展

在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语境教学思想已有萌芽。孟子利用语境学会缘文尚友;《学记》在教学相长中据境善导。现代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提出的诸多观念如“境遇说”,体现了语境教学思想的精神实质;夏丏尊、朱自清的教学思想,特别是写作中的读者意识观,为语境写作教学观的建立提供了丰厚的营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境教学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语境研究者王建华等人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语境策略,认为语境理论可以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研究者潘自由等对语境教学内容、目的和步骤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一线语文教师如斯霞、于永正等人,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了探索,但他们往往将语境教学局限于特定的教学类型中。

(三)关于语文语境教学的研究

1.语文语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语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并非是语境理论的泛化和简单嫁接,它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孔凡成、汪倩对语境教学的理论基础持相同看法:从哲学角度看,有马克思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观,以及环境与人辩证统一发展观等;从语言学角度看,有习得理论及语用理论基础;从心理学角度看,有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从教育理论看,有教学交往理论和语文教学论。

2.语文语境教学的特征

周明强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学语境的特点有: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由规定性走向灵活性、由单向度走向多维度、由单一性走向立体化;他还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微观角度对课堂语境的特点作了分析。廖传风先生认为语境教学法具有生动性、联想性和制约性的特点。孔凡成认为语境教学的特点应是真实性、制约性、伴生性、生发型。汪倩在孔凡成认识的基础上,认为语境教学的特点应是真实性与回归性、制约性与开放性、动态性与生发性的结合。

3.语文语境教学的原则

斯霞认为在语境教学中应强调母爱童心。于永正在体现其语境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中提出了相关教学原则:“①先有生活、感受而后写作的原则;②在言语交际中学会交际的原则;③立体交叉、和谐发展的原则。”孔凡成认为语境教学应坚持目的需要原则、合作原则、得体原则、坚持合理交往原则等。汪倩提出语境教学应统筹好各方面的原则,做到教师教学有原则,学生把握语境有原则,教学语境建构有原则。

4.语文语境教学的途径

关于语境的教学途径问题,较少有人提出相对系统的观点。较早的观点,如:王建华提出了语境策略问题,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读者运用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即语用能力→语境→选择定向→意义的理解来进行言语学习;李海林提出可通过“事件性引入”和“功能性引入”进行语境教学;周明强在探讨读写教学中的语境策略时提出了一些具体做法,如把握上下文语境,形成较为敏锐的语境感,利用现场语境,使表达和理解准确自如,调动背景语境,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当然,无论语境教学利用何种途径,都必须遵循语境规律,回归到言语能力培养这一本体上来。

三.语文情境教学与语境教学之比较

语文情境教学与语境教学存在一定的联系。语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情境教学发展而来的。二者都意识到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都在不断吸纳对方的长处以完善自我:情境教学根据语境理论创设的课堂教学环境,更符合教学实际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语境教学吸取情境教学的有关方法,可以创设某些虚拟语境,以激活学生认知背景。

同时,情境教学与语境教学的区别也很明显:

(一)概念不同

二者的核心概念分别是“情境”、“语境”。情境是人为创设的教育情境、人际情境,渗透着教育者的意图,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语境是指人们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

(二)特点以及原则不同

情景教学有形真、情切、意远和理蕴等特点;语境则有真实性、制约性、伴生性和生发性等特点。情境教学有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发展性等原则;语境教学则有目标需要、合作、得体等原则。

(三)教学目标不同

情境教学是要达成以思想教育为核心的多元化目标;语境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为目标。在实现目标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容易带来花盆效应和作秀现象,语境教学则不容易出现这类现象。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与语境教学已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这些研究较多侧重于理论方面,在实践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将情境教学与语境教学理论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并在教学实践中丰富完善情境教学与语境教学理论,是摆在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王雪梅,扬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责任编校:李凤兰

作者:王雪梅

上一篇: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下一篇:四年级数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