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研究论文范文

2022-05-15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教学与研究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必须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提出改革策略,并在充实教育教学理论、探索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改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第一篇:教学与研究论文范文

让教学与研究同行

[摘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以微型课题为载体的普通高中教师‘研究性教学’实践研究” 立足于寻求以微型课题为载体的研究性教学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和主要内容,探索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总结校本教研管理的有效策略和可行办法,提高研究性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微型课题;普通高中;研究性教学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综述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伴随着时代特征的转变、教育改革呼声的高涨和教育理论的发展,研究性教学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与完善。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教育研究机构相继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报告,阐述了研究性教学思想,提出了以研究为本的研究性教学模式。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现了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理念,一方面,在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必然是研究性教学,另一方面,研究性教学也成为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件)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均使用了“研究性教学”一词,意见指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标志着以研究性教学为突破口,推动并优化我国本科教育改革成为国家要求。从这段表述可以看到高校兴起的研究性教学,其含义主要指以研究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其中尤其强调研究性学习行为。

我们探索的研究性教学与高校的研究性教学的含义不同,指的是教师的教学生存理念和方式,而且就全国而言,对于这种意义下的研究性教学的研究,目前在普通高中还处在初始阶段。它是一种教学生存方式的泛指,或者说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理念,即以研究的态度、研讨的方式面对教学问题,是对于教学方法本身的研究,研究、探讨如何提高教学效度和质量,具体的行为呈现方式有集体备课、教学反思、观摩研讨等。

研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为教师的交流、互动、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提供舞台。我们设想研究的价值在于,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微型课题研究的作用,促使每一位教师都能获得新的意义的“学习共同体”,除了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外,更重要的是从理论的高度,在理念的提升、行为的改进、课堂的优化上给教师以系统性启示,从实际操作层面向理论提升层面发展,引领教师的理论提升与专业成长。

微型课题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建构和确立的小课题。它往往会用到一般课题研究中常用的一些研究方法,但又相对简单,不追求方法自身的严密性;它与实践操作或行为改进既紧密互动,又有机融合,更注重过程本身;它不强调研究的学术性、规范性,较为自由,是一种平民化的研究样式。微型课题往往包括具体的对象指陈、现实的生动描述、鲜明的意旨表达、可行的方法设计、清晰的程序勾勒和大致的成果预期等。微型课题的研究者往往采用一般的科学方法或合理手段对细微的教育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从而发现日常教育生活中某些教育现象的本质。作为群众性的、大众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式,微型课题研究具有开口小、周期短、易实施、见效快等特点。

以微型课题为载体的普通高中教师研究性教学实践研究就是以微型课题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式开展研究性教学,即紧扣普通高中教学中所面临的非宏观的实际问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予以解决,从而形成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共享资源、共享智慧、协同工作、和谐发展”为方式的研究性教学机制。之所以强调实践研究,是因为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弄清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引出改善教学的行动,改善实践。而且,教师在自省的计划、实施、反思行动的研究进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的实践知识和教学行为,不仅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而且能够使教师个人的、隐性的实践知识转变成供他人分享的、明确的公共知识,促进教师自己教学理论的创生与建构。这也符合理论与实践联系、研究与行动结合、在研究中改进行动的教师行动研究的要义。

二、立足研究性教学,让行动落到实处

我们立足于寻求以微型课题为载体的研究性教学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和内容,探索校本教研中教师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总结出校本教研管理的有效策略和可行办法,提高研究性教学的实效性。为此,我们以课题研究为龙头,以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为抓手,在行动中认真开展各项研究活动。

一)组织教师撰写研究性教学反思,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专题教学反思”是我校在2007年开展的一项教科研活动。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并在交流中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行为,规定每人每月按要求上交一篇字数不限的研究性教学反思用于交流。自课题开题以来,教科室和课题组要求教师围绕集体备课、备班的做法和体会、课堂得失分析和优化措施设计、学生课堂行为管理、《立发中学教师研究性教学学习材料》和备课组开设的研讨课中的某一个问题等进行专题性的思考和反思,并由教科室将每期的优秀反思材料编印成讲义发给全体教师,供大家交流学习,这提高了全体教师对教育科研和研究性教学的认识水平及写作能力。徐松榴老师的《集体备课心得体会》、张小春老师的《关于集体备课和集体备班的肤浅认识》、唐辉明老师的《加强有效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季春璐老师的《灵动的课堂》、陈凤兰老师的《教而不思则浅》、张俊老师的《高中语文研究性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朱丛明老师的《转换角色,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自主者》、庞立老师的《将研究性学习引向高中地理教学》等见解独特、认识深刻,具有推广价值,在学校交流后受到教师的好评。我们还先后在校报《立中人》上刊登了张琴秀老师的《把握教材特点创新课堂教学》、卢旭荣老师的《学生表情: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贲小霞老师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巧用“横联”课堂舞》、刘晨阳老师的《“三案导学”课案模式下的阅读有效教学》、丁月芳老师的《消除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初探》、陈士芳老师的《简谈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等有关研究性教学的论文,营造出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提高了全校教师对教科研的认识,向全校师生展示了我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二)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微型课题研究,培养良好的教育科研品质

多年来,我校形成了教师全员参与微型课题研究的良好习惯。每学年初制订教学计划时,备课组内讨论确定本组本年度研究的微型课题题目,并写出研究方案报批,在校内立项后各备课组组织研究。一个备课组一个课题,备课组长可兼课题负责人,研究周期为一学期或一学年。我们还鼓励教师个人单独申报课题进行研究,申报、立项、实施和结题与备课组相同。围绕“研究性教学”,2011—2012年度,学校成立了27个微型课题研究小组,其中高一物理组的研究项目“优化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高二物理组的研究项目“探究物理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活动”、高三生物组的研究项目“生物课堂学案+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效性研究”等,立意新,符合研究性教学实际,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学年末,各课题小组认真总结研究成果,上交结题申报材料,经过认真鉴定,教科室和课题组同意“提高语文阅读课教学效率研究”等24项课题结题。2012—2013年度,学校成立了30个微型课题研究小组,其中高一语文组的研究项目“鉴赏流行歌曲歌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高一政治组的研究项目“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研究”、高二数学组的研究项目“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研究”、 初中文科组的研究项目“初中文科课堂即时有效记忆策略的研究”等研究过程严谨,研究成果丰富,结题材料充分,经过认真鉴定,教科室和课题组同意“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等18项课题结题。全员参与微型课题研究,为总课题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也培养了我校教师良好的教科研品质。

三)开展研究性教学个案研究,积累研究性教学的成功经验

课题组主张从学校实际出发,以研究为线索,统领全校的研究性教学工作。为总结、推广研究性教学的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我校研究性教学的作用,课题组选择教学效果出色的备课组、教师或学习效果出色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剖析教与学的过程、特点,归纳成功之处,提供给学校推广。具体做法分四步:一是跟踪听课、评课,二是查看备课笔记、作业、课堂笔记等教学、学习材料,三是师生自述教法、学法及感受,四归纳整理教学或学习经验并在全校介绍。课题实施以来,课题组先后选择高三英语备课组、陈士芳老师、景爱华老师、王蕾同学等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性教学个案研究,积累并推广研究性教学的成功经验。高三英语备课组是一个团结、合作的备课组,全体备课组教师在组长吉祖龙的引领下,每一个成员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备课组工作,团结协作,忘我地工作,为高三英语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个案研究小组将他们的经验归纳为:实在朴素的工作,严谨高效的作风,浓厚热烈的教研气氛,人格魅力的彰显与感化。李伯山副校长在点评该个案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时说:“教学就是要关注细节,细节出成效;教学就是要持之以恒,美好诞生其中;教学就是要情感投资,投入意味着回报无穷;教学就是要关注学法引领,学生终身发展是我们教师的根本任务和职责所在。高三英语备课组是一个优秀的团队,其备课活动和每个成员的努力值得我校其他备课组学习。”陈士芳老师善于站在学生角度去考虑问题,她的教学观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要真正做到围绕学生,为学服务;教学不纯粹是学科内的工作,教育与教学始终相伴随;教学和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在包容学生的同时设法去提高学生。高三英语备课组研究性备课和陈士芳教师研究性教学的经验现已在全校推广。

三、总结

以微型课题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开展的研究性教学实践提高了教师对微型课题和研究性教学的认识,促进了教师全员参与教学研究良好局面的形成,提高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一)我们分析了普通高中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性教学及实践知识状况,提高了全体教师对通过微型课题的方式来解决研究性学习中各类问题的必要性的认识。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目前,普通高中都十分重视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都提出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教育科研已成为农村学校发展的强劲动力。但仔细观察和冷静反思之后,我们又发现,一些学校尽管观念上、理论上非常重视教育科研,但教育科研其实并没有能真正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思考、探究、研究意识和行为还没有充分表现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没有更多地表现在课堂教学、学生教育工作中,学校还没能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文化氛围。农村教师多数是“历史”培养出来的教师,无论视野、眼界、学识等都有局限性,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学习惯的固化又限制了教师的与时俱进,以至于胜任教育科研的教师远远落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另外,与升学实绩相比,教育科研成果是不易在短时间内显现的隐性劳动成果,这种成果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勇气,更多地表现在教师的素养、学识、思考能力与方式等一些难以量化的方面的提高,因此,往往难以衡量,也得不到相应的认同、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微型课题相对简单,不追求方法的严密性,不强调研究的学术性、规范性,是一种平民化的研究样式。以微型课题为龙头引导教师参与研究性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既可以让教师感受到教科研并不难,它就在我们身边,又可以使教师深刻认识到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教科研,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提高都必须有教科研来支撑。

二)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微型课题和研究性教学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李伯山副校长在《微型课题研究三问》中将微型课题的特点概况为四个字:“小”研究内容主要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有价值的细小疑难问题)、“活”选题论证、方案设计、实施研究、成果表现等相对简便)、“实”选题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教中研、研中教,不是游离于教育教学实践之外的活动)、“短”研究的时间视研究内容而定,时间短的两至三周就可以解决,问题长的三至五个月,最长的一般不超过一年)。梅广稳校长在《立发中学微型课题研究工作回眸》中对微型课题研究提出了“务实,不搞两张皮”和“求真,反对弄虚作假”的要求,并对微型课题研究的组织方式、选题指导、研究步骤等进行了总结,要求课题组“进一步发挥微型课题研究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优势,坚持让教师着眼自己的学科、课堂、学生,坚持让教师思考现时的问题,在亲身研究、感悟和运用中体验科研的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教师对科研的认识,从而增进科研的原动力”。课题组认为,我们所说的研究性教学与高校的研究性教学含义不同,是一种教学生存方式的泛指,或者说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理念,即以研究的态度、研讨的方式面对教学问题,是对教学方法本身的研究,研究、探讨如何提高教学效度和质量,具体的行为呈现方式有集体备课、教学反思、观摩研讨等。如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在学习教学理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流和探讨,共同构建课程实施方案,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活动。它不是指课堂教学中以研究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不是指教会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不是指培养创新思维的学生,也不是指将最前沿的科研动态引入到教学中。

三)我们对研究性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了实践研究,提出了课题组对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意见。子课题“以微型课题为载体的教师研究性教学行为呈现方式研究”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下设六个子课题,分别对教师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分层辅导、教学评估和教学反思进行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课题组在总结以往三个年级集体备课做法的基础上,创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集体备课模式,该模式要求集体备课分明确任务,解读教材—专人主讲,形成预案—个性处理,形成学案—听课研讨,互动交流—评价反思,形成资源五步进行,这样做既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现已在全校实施。课题组成员潜心于课堂教学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努力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全面发展,在研究中对生成性教学策略、关注差异策略、合作分享生成策略、鼓励质疑策略、发展性评价策略等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总结和完善。“以微型课题为载体的教师作业设计研究”课题组对学生作业的来源、布置的形式、完成的方式、批改的方法,尤其对课堂作业的设计与评价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出许多有效的经验。另外,课题组还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辅导措施、研究性教学的质量评估策略及如何引导教师在反思中提高研究性教学质量等进行研究和总结,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参考文献:

[1]石长征,武丽志.技术支持的微型教学发展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42).

[2]刘新奇.县域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深度实施:问题与对策[].课程·教材·教法,20139).

[3]王丽春,吴洪武.中学教师反思性教学的调查和分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

作者:梅广稳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 必须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提出改革策略, 并在充实教育教学理论、探索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改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关键词:教学;探索;厌烦

全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要使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新教师, 有必要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多下一些气力, 既要为教师的成长奠定扎实的从教基础, 又要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从教能力, 为基础教育提供良好的师资。

1.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一种教师讲理论、学生厌烦无兴趣学的定势, 使得这一学科成为师范生成长过程中的“ 鸡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重视理论知识, 轻视实践操作。教学一直没有摆脱理论体系的束缚, 强调了学科的逻辑性和学术性, 注重规律和原则的教学, 可操作性差, 枯燥无味, 与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脱节,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不够深入。

1.2学科交叉、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材内容和教育学、心理学的不少内容存在交叉, 本来三门课程有各自的研究领域, 但无谓的重复影响了教学质量, 而且教学方法单一, 基本是教师的独白, 这也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1.3教育实践存在形式主义, 一般都按照观摩听课、上岗实践、班级管理、实习总结的步骤进行, 每个环节落实不细。教育实践时间短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分量。

2.改革策略

2.1充实教育教学理论。

帮助教师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提高理论水平, 培养学科教育能力、教学艺术和教学研究能力, 这是作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因此, 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对教育的深刻领会,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培养学生较高的理论水平, 形成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修养。

2.2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升新时期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必须从多种角度出发,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从渗透新思想、生成新方法、创造新形式等角度,提出更多适合学生能力提升的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小学数学上“用字母表示数字”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新的教学形式――比数字。具体内容是这样的:“讲台上放有A、B、C三个牌各三个,三位同学上台随意领取一个牌,随后教师让他们将牌背面的数字翻看,比比谁的号码最大,谁就留下,一轮进行三组,三组后留下来的同学参加第二组的比赛;讲台上有A、B、C三个牌子各三个,A、B、C三个牌子后面仍代表不同的数字,学生任意挑选一个牌子,随后教师公布一个数字,要求学生将手中的牌子与教师公布的数字相加,谁的和最大,谁就获胜,但如果相加后大于12,就算作废。”游戏结束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反思:“这两个游戏最大的难点在于什么?”学生:“不知道指示牌背后代表的数字。”教师:“也就是说字母可以做什么?”学生:“代替数字。”这样,教师很轻松地将“用字母表示数字”这一知识点传授给了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就应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有所转变。一方面,教师应让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在思想上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成绩提升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找到更多可以提升学习成绩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应尝试将解题规律和游戏教学结合在一起开展教学,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3.重视职业技能训练

3.1深化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技能的理解。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是训练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主干课程, 通过对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 使他们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师范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未来的教师培养成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人员, 既知道“ 教什么”, 又懂得“ 怎样教”, 这就需要未来的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师职业技能。一是以小学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为依托, 在训练中努力做到“ 师范性”和“ 学术性”并举。小学数学教学论是一门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训练, 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 这对于形成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有重要作用。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化, 加大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已刻不容缓。为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在训练中应努力做到“ 师范性”和“ 学术性”并举。二是制定各种考核标准, 并加强监督。我们制定了教材分析、应用题选讲、教学试讲、说课等考核标准, 在学生练习、教师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考核, 督促学生在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总之,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教课、教好课, 而且还要真正懂得小学教育教学規律, 掌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进行反思和研究, 及时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成为既有丰富的学识, 又掌握规范化教师职业技能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1]王成营.“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师教育论坛,2016,0(5):54-59.

[2]王成营.实践取向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的优化[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36(2):59-65.

[3]曹艳荣.“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郑州师范教育,2015,0(1):34-38.

[4]刘朝晖[1].研制《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标准过程中的一些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2,(1):40-43

作者:李文明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整合探索与研究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会计教学必须适应信息时代要求进行改革。本文从理解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整合的内涵出发,对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的整合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会计教学 整合

一、引言

随着以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信息化的浪潮带动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到了信息社会,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娱乐、工作与学习等各个方面都渗透着信息化。自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理论与实务界便爆发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整合研究的热潮。但是,纵观其研究会发现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对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整合的问题研究上,对整合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如整合的可能性、整合的必要性、整合的原理与途径以及整合实施的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对于信息技术与特定学科的整合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大多集中在一些基础学科,如政治、英语、物理、数学等。正如刘晓莹(2007)在其统计分析中指出的在高校的整合探索实践中, 涉及的学科有医学、成人教育、影视制作、物理等。基础教育中的探索集中在语文、英语、思想品德、数学等方面。而对于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整合的研究就更是少之又少。然而信息化的环境以及会计学科的社会性要求必须加快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的整合,以迎合信息化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二、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整合的内涵和目标

(一)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學整合的内涵

关于整合的内涵,尚在实践中探索,至今没有定论。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根据整合的进展程度,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为两个层次:浅层次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深层次整合:在课程开发的时候,将信息技术的内容融合到其他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当中。本文认为对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的整合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整合,也就是不能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会计教学的工具。而是要实现深层次整合,在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互动性双向整合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整体化和一体化,建构信息化环境中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 是信息技术与会计课程的双向整合。因此,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的整合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实践的关系,并将这些关系整合到会计教学过程中,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二)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整合目标界定 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整合的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信息化的教与学环境。“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这里,自然界对人来说,就是一个维系生命活动的特定环境。如同人离不开自然界这个特定环境一样,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整合的实施必定离不开信息化的环境,建设信息化的教与学的环境不仅是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整合的目标之一,也是进行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整合的前提之一。(2)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方式。教师整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只有教师转变观念,有了信息化素养,才能自主的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信息化环境,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传授信息技术与会计整合的教学内容,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信息化素养。(3)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从计算机、网络等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与信息评价)、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重新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和利用(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获取的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信息的能力,为学生以后在信息化环境中工作、学习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化基础,同时具备对获取信息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方式。信息时代有别于工业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海量的网络信息。这就要求必须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其掌握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方式,从以课本为核心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以课本、网络等多方面信息为核心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这必然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有效的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信息化环境中自主发现、查找资料,并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信息化的教与学环境

建设信息化的教与学环境应该包括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如(图1)所示。(1)物理环境。为实现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的整合,信息化教育平台至少应该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室、会计教学软件、学校教学等管理软件。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随时将自己的课件、学习资源、学习要求等传输给学生,同时也可以随时的对学生提交的作业、心得、问题等进行科学、非量化的评价以及及时的解答。而学生在该平台上则可以方便地浏览、下载各种所需的学习资源、随时提出自己在阅读、学习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建设信息化平台的最终目的就是方便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分析、交流等。(2)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第一,文化环境的建设。文化环境是人文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历史性的、具有传统继承意义的有形或无形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文化,它包括方方面面。在此,本文指的主要是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就是人们在校园生活、学习等过程中,久而久之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包括一定的态度和看法、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传承下来的习惯等。信息化的环境必然要求建立与之互动的信息化文化环境。建立信息化文化环境,可以考虑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通过知识讲座、信息化文化宣传、任务驱动等方式改变校园师生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态度、看法等,继而带动其应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工作仍是生存需要的社会阶段,引导人们价值观念的仍是薪酬。因此,应该在评价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的业绩或成绩时适当的考虑信息化因素,即将工作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考核内容之一;适时的组织关于信息技术与会计整合的知识竞赛、案例研究等活动,渲染校园的信息化氛围,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与会计的整合。第二,心理环境的建设。心理环境是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提出的拓扑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人脑中对人的一切活动发生影响的环境事实,也即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勒温以“实在是有影响的”这一原则为标准,认为如果事件成为心理的实在,都可影响人的行为。同样的道理,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就要尽量的培养其信息化的心理环境。首先,要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与会计整合的宣传工作;其次,树立全员参与的意识,鼓励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反复引导。

(二)构建信息化教学理念

信息化的环境使得现代会计理论与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作为会计教学主体的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拓宽会计视野、优化思维方式并建立与之匹配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培养符合信息化社会需求、具备信息化素养的会计专业人才。会计教学中的信息化理念,就是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为主要目标,将信息技术与整个的会计教学融合在一起,其构建应该包括多个方面。首先,师资队伍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要构建信息化教学理念必须保证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教师理论方面的信息化素养可以通过进修、在职学习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化知识;实践方面的信息化素养可以通过挂职锻炼、指导学生实习、暑期调研等多种形式,轮流派出教师到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的信息化处理,积累实际的信息化工作经验和案例。此外,学校也可以引进或聘用企业里有一定信息化水平的实践会计人员到学校做电算化实践或实训的指导教师或是举行连续性的会计信息化讲座。其次,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构建还应包括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熏陶、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引导、信息化教学内容的培养。关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熏陶上文已有分析,对于信息化教学方法以及信息化教学内容的讨论将在下文中进行分析。总之,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构建应使得学生意识到信息化社会会计的新变革以及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理论与实践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挑战的策略,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包括从计算机或网络中获取会计相关的电子信息,采用某一应用软件对获取的电子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与分析,进行电子信息的储存、输出等。会计学的教学理念的梳理、树立、运用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软性指标。

(三)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传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都必然需要采用的一定的方法,这便是教学方法。而教学手段是指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媒体和设备,它是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因此,研究与探讨教学活动,必然要研究与探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的学科本位型课程模式, 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学科辅助型课程模式和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资源、工具与手段的学科研究型课程模式。本位型课程模式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Learn about IT),即信息技术课程, 以传授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与能力为目的。辅助型课程模式是指在其他课程教学中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整合(Learn from IT )。研究型课程模式中,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手段, 用来获取、存储、处理和交流信息, 促进思维, 解决问题, 提高学习能力(Learn with IT )。由于本位型课程模式是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的,因此主要适合于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比如编程语言、数据库原理等;在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的整合中,可以采纳辅助型课程模式和研究型课程模式的理念,尤其是后者。在此,提出仿真演示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虚拟实践教学方法。(1)仿真演示教学方法。仿真演示教学方法主要是辅助型课程模式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演示,提供教学效率与效果之余引导学生从中体会与学习信息技术。具体讲,仿真演示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投影技术等将难以仅用语言表达或描述的操作、业务流程、带有一定样式或格式的内容等演示出来,使得学生获得感官的认知后,更容易理解并进行理性分析。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的演示优势, 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归纳以及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更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欲望;同时也能弥补传统教学中只能用粉笔写、画出来的不足。(2)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是一项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内容,要求学习者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信息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那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思想的培养也显得尤为突出。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前设计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已学的、或是未学的但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思想的有效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主要是辅助型课程模式与研究型课程模式二者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演示,引导学生从中体会与学习信息技术之余,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手段, 用来获取、存储、处理和交流信息, 促进思维, 解决问题。(3)虚拟实践教学方法。虚拟实践教学方法则主要是研究型课程模式的体现,教师通过设置虚拟情境、布置实践任务等,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手段, 用来获取、存储、处理和交流电子信息, 培养会计信息化能力,提高信息化素养。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就是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实现真实情境的虚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虚拟实践情境,指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的“虚拟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在虚拟的实践中进行专业处理。这种教学方法以其引人入胜的虚拟情境调动学生钻研学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和提高其实践处理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或观看课件与DVD等形式展现企业的整个供应链过程,即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供应链上的其他主体之间的实物流转、资金流转与信息流转,让学生了解企业内部会计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与供应链上各主体的关系。然后,设计并组织时间模拟,让学生以角色担当的形式进一步体会与理解整个过程。通过角色转换,可以让学生体会各行业、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衔接,将上述独立的教学实验有效的综合在一起。

(四)变革传统课程体系,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会计在现代社会是一种很重要的商业语言和工具,它来源于社会实践,但同时也是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服务并必须适应其发展的,因此,必须从社会经济,生活大背景中认识和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才能提升会计专业的价值。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 会计专业主要专业教学内容为: 会计学原理、工业会计、商业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活动分析, 银行会计、预算会计、施工企业会计、建设单位会计等。八十年代后, 会计专业主要专业教学内容有了改革, 主要建立了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主要建立了以初级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后, 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增加了会计电算化、西方会计、会计理论等教学内容, 并逐步拓展了网络方面的会计电算化内容和合并、租赁、期货等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可见, 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本身遵循着一个适应经济发展而逐步创新的过程。当前信息化的环境要求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的双向融合,那么,当前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课程教学内容又是如何呢?如上文所述,当前各个高校会计专业主要建立了以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或会计电算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而且会计课程、财务管理课程、审计课程的课程教学内容都是以手工核算为基础安排的;而会计信息系统则单纯的介绍计算机环境下的理论、会计处理流程等,可谓是各自讲述各自的,将会计理论与实务等与信息技术完全割裂开来。这种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会计等课程时接受的是手工核算基础上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操作流程,没有任何的信息技术与会计整合的意念,致使在学习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时多数学生仍停留在手工核算的思维方式下,难以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分析、整合电子信息,实现信息技术与会计的双向整合。因此,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整合,并不纯粹是信息技术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与操作,不能把“整合”变成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的简单“叠加”,应立足于信息化环境重新设置课程体系与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议设置以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核心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再区分会计、会计电算化课程,而是将会计课程同信息技术整合,讲授会计理论或会计实务时,要同时讲授手工核算基础的理论与实务与信息化环境下的理论与实务,区别其异同,更深刻地理解会计理论,更好的体会手工核算与电算化的不同,实现信息技术与会计的整合。限于篇幅的限制,仅以基础会计为例,探讨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路。讲授会计核算前提时,应以课堂教授、相关知识链接或是任务安排等方式让学生获取信息技术对会计核算前提的影响;讲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时,选择上述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哪些新的要求;讲授账簿登记时,让学生了解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时,记账的过程是怎样的?平行登记是否还有意义?手工核算与电算化核算账簿的登记有何不同,错账的方式有何不同?讲授会计核算程序时,引导学生思考会计信息化后会计核算程序的划分有无意义?为什么?讲授会计报告与分析时,引导学生思考会计信息化后报表编制的侧重点有无改变?为什么?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会计报告分析有何影响?与此同時,与基础会计课程相对应的基础会计的模拟实习应该包括手工与电算化两个方面,以便学生将课程所介绍的内容实践,加深对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的理解。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这正是会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信息化环境必然要求高校加快信息技术与会计教学的整合,创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学方式,变革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信息化素养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2]曾祥霖、张绍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尚洪涛、栾甫贵:《会计学专业教学理念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6期。

[5]王琴、杜华、张舒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6]黄启国、罗剑、郑建伟:《本科会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析》,《财会通讯(学术)》2006年第12期。

(编辑 虹云)

作者:丁淑芹

上一篇:教育与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教学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