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

2022-05-1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目的:探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护《理学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和改进实训教学方法提供最佳实证。方法:随机抽取同年级60名护生分为實验组和对照组就同一实训项目进行实训,对照组采用传统式实训教学法,实验组采用问题讨论式实训教学法。结果:实验组实训技能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1)。

第一篇:问题讨论式教学论文

如何改进中学作文教学(问题讨论)

中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达能力是中学毕业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必不可少的能力。粉碎“四人帮”以来,教育战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也看到,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还有不少工作要做,特别是作文教学迫切需要改进。这个问题,不仅广大中学师生希望解决,而且也引起了社会上的重视。例如围绕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一些报刊已经发表了不少讨论文章,对作文教学起了推动作用。

为了探寻改进作文教学的关键,研究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我刊拟开展“如何改进中学作文教学”的讨论。讨论围绕下列八个问题进行:

一、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二、中学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三、防止猜题、押题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作法,扎扎实实地进行作文训练。四、中学作文训练的科学性和计划性,作文训练的途径、步骤和方法。五、听、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六、搞好课外阅读和提高作文水平的关系。七、中学作文的指导、批改和讲评。八、评价中学生作文的标准。

我们欢迎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中学师生以及关心中学作文教学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都来积极参加讨论。我们希望讨论能够紧密联系师生教与学的实际,结合四化建设的需要。讨论时可以摆情况、摆问题,更希望结合实践经验、体会来谈,以便通过讨论使大家方向更明,信心更足,办法更多。每篇文章最好集中谈一两个问题,涉及面不必过宽,力求谈得精一些,深一些。字数在三千字以内为宜。来稿请寄本刊编辑部,信封上请注明“改进作文教学讨论”,本刊将择优采用。由于编辑部人力有限,来稿请自留底稿,不再退还。

9月份,我们邀请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局中学语文教研室教研员及部分中学老师,就以上问题展开讨论,现将发言摘要发表如下,作为这次讨论的开始。

本刊编辑部

本刊召开“改进中学作文教学”座谈会

本刊编辑:

关于开展“如何改进中学作文教学”讨论的目的、内容及要求,大家已经接到了通知。现在请大家发表意见。

申士昌(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局教研窒副主任):

我认为《人民教育》组织这个讨论是很有意义的。当前作文教学确实是既有可喜的成果,又有急需解决的问题。咱们西城区也是这样。面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我们一方面要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探索作文教學的规律;一方面要深人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作文教学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努力开创作文教学的新局面。

今天参加座谈讨论的同志,在作文教学方面都有一定的经验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希望大家从作文教学实际出发,围绕《人民教育》编辑同志谈到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借以推动咱们西城区作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开展。

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任务,纠正猜题、押题等错误做法

程汉杰(北京铁路二中):

要开创作文教学新局面,就必须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事实证明,这个问题现在并没有真正解决。拿今年高考作文来说,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作文题(一)是看图作文,画是一幅简单的漫画,要求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向没有看过这幅漫画的人介绍漫画的内容,并不难,因为《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在初二、初三、高一各年级都要进行说明能力的训练,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可是,考试成绩却差到出人意料的程度。我们曾抽查了320份各种类型的试卷,情况是:得12-15分(15分为满分)者10人,占总人数的3%左右;得9-11分者63人,占20%左右;得5-8分者175人,占55%;得4分以下者72人,占22%。也就是说,在抽查的试卷中,此题及格率只有23%左右。相当多的考生抓不住画面的特征,不能对画面作准确、具体、全面的说明,不会突出重点,说明的顺序也比较紊乱。有的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说明文。明明要求写说明性文字,却写成了记叙文,甚至离开画面不着边际地编造故事。也有的不涉及或很少涉及画面内容而大发议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象呢?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认识上有偏差,把作文教学片面地理解为只是做为应付高考的手段,从而猜题、押题所致。由于目标只冲着高考,所以拼命地去应付高考而忽视写作能力的全面训练。考了缩写,就单去:练缩写;考了改写,就一味地去练改写;考了议,论文,就又拼命去练议论文……而这几年来高考作文还未出现过写说明文的题目,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是在高考复习阶段就忽视说明文的练习。为了追求较高的分数,又多在立意、构思技巧上去下功夫,过多地去追求所谓“新颖”、“别致”等等。有的甚至不惜教学生背几篇范文,学一套“穿靴戴帽”的本领,以求取得个好成绩。其结果是,使很多同学连有关说明文的基本知识都丢掉了。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即中学作文教学到底是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还是应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的确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我们的作文教学,毫无疑问,应当是面向四化建设的需要,决不应单纯面向高考。四化建设对作文教学的、要求是什么呢?就是培养能够适应建设需要的、有一定社会主义觉悟的、有一定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建设人才。这些建设人才,既包括大学毕业生,也包括中专、职业高中、中技及直接参加工作的中学毕业生。就大学生来说,占70%左右的理、工、医、农类学生和大多数文史类学生,在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中,需要的也多是写读书笔记、实验报告、各种论文、通讯报道、总结计划等一般文字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至于其他中学毕业生,所需要的就更多的是实用性文字了。所以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培养学生记叙、说明、议论的能力,应当成为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我们应当全面执行,不应有所偏废。因而,进行作文训练的目的,理所当然地也应主要是教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基本法则和基本的写作技能,学会这几种常见文体的写作方法。只有从培养四化需要的建设人才这一目标出发,才有可能培养出既符合高校需要,又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所以,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就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全面的训练,切实纠正猜题、押题等不正之风。

刘超尘(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

在毕业班(不只是毕业班)中,为单纯应付高考而猜题、押题之风,可以说是对作文教学的一种千扰,危害不小。

毫无疑问,高考命题客观上是会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影响的。因此,高考命题的同志应该很好地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作文教学训练的实际,不断改进作文命题,使之对提高中学作文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回顾这几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那就是:靠猜题、押题搞作文教学是不行的,而且是有害的。它违背作文训练的规律,还可能助长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从大处着眼,抓科学训练,也就是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新生考虑,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这样也就可以解决目前某些高等学校学生中存在的高分低能问题。

这几年,我们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水平;初中使用“以阅读为基础、以写作为体系”的自编教材,高中的阅读课本使用以文学史,包括中国古代、现代、当代及外国名著选读为序的自编教材,并另设写作课,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了各方面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毕业班的教学中,我们没有把精力放在猜题、押题上,尽管学生在高考前并没有做过看图作文这类题目的练习,但是高考的成绩还是不错的。

实践证明,我们如果把猜题、押题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让学生在平常教学中练就“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具备中学生应有的较强的基本能力,就会“走遍天下也不怕”。考试题目总是要变的,但我们培养能力的总目标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本刊编辑:

据我们了解,高考命题组每年都在研究改进命题工作。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既有利于大学选拔优秀新生,又有利于促进中学教学;既要高于高中毕业考试,又不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为达到这个要求,确定了两条命题原则:一是各科命题不能超出中学教学大纲的范围;二是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因此,高考命题与中学教学是一致的,都以中学各科教学大纲为依据。但是由于高考是从大量考生中为高校选拔优秀新生,试题的要求就要高于高中毕业考试。这是大家能够理解的。今年的作文命题,就是在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运用了综合考查的方法,既考查說明能力,又考查议论能力。当然,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实际上,每年高考以后,教育部都要派许多同志到全国各地去听取意见,总结经验教训,以改进今后的高考命题工作。

陶伯英(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从接触到的一些实际情况看,作文训练单纯从应付考试出发,搞猜题、押题的做法,必须认真纠正。作文指导从什么目的出发,不仅直接关系到写作效果,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记得叶圣陶先生为《学作文报》创刊的题词是:“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今年元旦,叶老又给《中国青年报》写了《作文与做人》的文章,谈到学作文与学做人的关系。这些非常中肯的话,实际上为作文训练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叶老的话,对同学们的教育很大。最近,丁玲同志看到《学作文报》上登的一些同学写的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非常高兴。她说:“希望在这里”。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现在,学生的知识逐渐增多,眼界正在开阔,认识不断提高,只要我们引导得对,引导得好,学生是可以写出生动活泼的好文章来的。如何开创作文教学的新局面,我看,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把精力和时间,花在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表达能力上来。

研究作文教学现状,端正指导思想,改进作文教学

的指导、批改和讲评

吕世华(北京六中):

就全国大多数学校来说,作文教学还是个大难题。说得坦率一点,大多数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写。不少学校的作文教学是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之中的。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很多的。我个人认为:

一是没有教材,师生无所依循;二是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的规定,只有原则要求,缺乏具体的内容;三是作文教学本身的难度大,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要摸索出适应各种教学对象的规律来很不容易;四是语文教师的负担重,缺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作文教学。所以,有的同志说:“作文教学是‘包产到户’,自由命题、自由安排、自由指导批改、当然也就自由发展,这就叫做‘四自一包’,所以只能是任其天成了。”我同意这种看法。

今年开学初,我调查了一个教学班,全班40人,没有一个说喜欢作文的。

从学生的情况分析,我觉得有三个问题:第一,学生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作文无话可说。一写作文就是捡钱包、让车座、扶老大娘过马路等等。他们不会去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脑子里空荡荡的,当然写起作文来就发怵了;还有一些学生写作文就胡编乱造,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你问学生,他们自己也不满意。

第二,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不强。即便是有了一些生活素材,也不知道怎样运用,往往就事论事。既不会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去认识事物的主流和本质、现状和未来,又不会去粗取精、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像。思想贫乏或流于一般,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三,缺乏应有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就是说,写作方法和技巧掌握得不好。语言干枯、思路不清、不会安排段落结构,更不会运用必要的修辞方法,正如同学们自己说的那样,心里有话说不出来。

我看学生一怕、二烦,不愿写作文的原因就在这里。

从教师方面来讲,问题也不少,但我看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点:

一是有些教师缺乏对写作的实际体会。叶老提倡“教师下水”,我认为很有道理。当然,教师不一定非写学生的题目不可,但最好多动笔。自己不写写文章,怎么能体会和掌握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呢?

二是有些教师对写作教学的钻研还不够,心中无数,缺乏一定的计划安排。有的只忙于完成一学期“七大七小”。当然,这样做学生得益就不多。例如,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写前准备,如何批改作文,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等等,都没有一定之规,效果也就不好。现在已有相当多的老师对作文教学进行探索研究,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三是教育领导机关、科研单位,对当前大多数学校的作文教学情况了解不够,也缺乏具体及时的指导,对好的经验总结推广也不够,没有更好地为教师改革和提高作文教学提供便利的条件,这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尽管当前社会上讲作文的书已经不少了,但有的针对性不强,有的则是“老生常谈”,教师无从依范。我们不能不为老师们说几句公道话,希望有关部门做几件扎实的有利于教师改进作文教学的事。

王寿沂(北京四中):

中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缺乏真情实感,说假话、说大话现象,与我们某些干部、教师的思想认识也有关系。

例如,指导学生作文“立意”不从学生实际出发,不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概念出发。学生对周围的生活并未仔细观察,或观察了而未认真思考,便匆忙地把现成的政治术语或某些口号填塞到作文之中,结果是大话、空话连篇。

十年前中学生的作文我们大概都还记得。不妨与十年后的作文比较一下,写同一类型的题材,“立意”却十分相似:

如写游泳,十年前总要联想到“这是在跟着领袖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十年后的今天则往往联想到“這是在知识的长河中奋勇前进”。

又如写登山,十年前常常这样拔高:“我们踏着红军的足迹,又征服了一座娄山关”;十年后的今天往往要这样挖掘:“我们象陈景润那样,攀登一个又一个科学的高峰”。

不必再列举了。这种情况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我认为,指导学生作文学会立意当然是重要的,但立意不是外加的,而是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产生于写作者对素材的思维过程中,是学生自己的认识,否则,只能造成学生爱说时髦的空话、套话。

在评阅学生作文时,有些干部、教师也往往有意无意地只以“时代精神”是否强烈定优劣。似乎有一种不成文的定规,使一些具有真情实感、说了真话然而认识水平不够高的作文,受到冷遇,甚至贬斥。有的教师出于一番好心,对一些不会拔高的学生一再启发,学生便投其所好,修改之后便“面目一新”,格调“高昂”起来。久而久之,空话、大话多起来,便积习成风。有一个学生曾以《榜样》为题写一个同学在风沙弥漫中劳动,而自己却畏葸不前,竟然写道:“一阵风沙过后,我仿佛看到他(即榜样)立在一座山峰之上在向我招手,啊,那是一个思想的高峰,让我们都向这座高峰攀登吧!”

不过,要学生写真话,并不是说凡是真心说出的话都要鼓励。有些话确是:学生内心的真话,但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例如有个学生写帮助别人做好事,结果遭到误解,于是得出结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显然是错误的。但即使如此,也应重在引导、启发、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这正体现了既教书又教人的原则。

刘胐胐:(北京月坛中学):

立意好,确实是好作文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如何帮助学生达到“立意”好呢?这个问题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还没有完全解决。有这么两种情况:一种是代学生立意,把认识的结论直接交给学生,学生可以不经过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的过程;不求真知、真懂;不问有无真悄实感,就简单、直捷地向教师所指的“立意”靠拢,把教师给的材料和教师代立的“意”,“套”在一起,学生的作文任务也就完成了。这样做往往有两个结果:一是学生离了教师就作不了文;另一是学生学会了“套”,于是强拉硬扯,华而不实的东西就难免出现了。

还有一种,是任凭学生去立意,强调只要说“心里话”,就是立意有“诚”,不把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接触现实生活,研究客观世界上;不去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分析、思索来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正确认识自己,只管撇开手让学生去抒发个人的胸臆。这样做,结果也有两个:一是学生映乏认识能力,对自己的“心里话”不知对错,信心不足,反而不敢说,不敢写了;另一是学生的作文立意跳不出原有认识水平的圈子,一种新的套套又出现了。

上述两种情况,都不能帮助学生达到作文立意好的目的。实践告诉我们,教作文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是不行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讲到:“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多下工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没有质料如何能写?质料有了,还要求其好,不好的质料当然写不成好的文章。”“写文章是运用语言来写的,因而语言方面也须下功夫。正确,明白,有条有理,首尾贯通,大概是起码的要求。”(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0页)这就是说:要帮助学生“通过写作关”,就必须认真重视提高学生的认识事物的能力,要在逐步培养他们的认识能力的同时,有步骤地提高他们的表达水平。

作文教学应该有统一教材,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

陶伯英:

还有一个问题,是科学训练的体系问题。过去,作文训练无计划,遇到什么写什么,想起什么写什么,大家都感到这不是办法。现在,大都在改进,也有些改进,如考虑到一个学期写几篇作文,怎样和讲读课配合,怎样和课外活动配合等。但是,还缺乏一套科学训练的体系。例如,每次练习采用什么方式方法更有效,如何循序渐进,各年级如何衔接等,都是问题。目前,虽然有些学校在作试验,但经验还没有普遍推广。再说,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特点,学生的程度也不相同,如何根据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有效的训练计划,更有待于各校的教研组和教师自己认真研究。如果能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功夫花在教学规律的研究上,那么,作文教学出现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训练体系,也是指日可待的。

刘胐胐:

说到作文教学要有科学性,我认为,有三个问题是关键性的:第一,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有热情,能够通过独立的观察、分析,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而不应是只会写写漂亮文章的空谈家;第二,是全面反映学科特点,要把培养认识能力和提高表达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丢开认识能力的培养,单纯从事写作方法的练习;第三,是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实际需要。事实证明,学生作文的最大难点在于取得了解生活、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不在于一项项具体写作技能的掌握。因此,我认为,调查研究,认真实践,展开讨论,讲求实效是重要的,而不能急于求成。这对当前的作文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基于上述认识,几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学习前辈的宝贵经验和反复实验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一个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三项基本能力为中心的作文训练体系。这个体系在初中阶段要求:初一着重培养观察能力与记叙描写的技能;初二着重培养分析能力与议论、说明的技能;初三再着重于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由此,使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能够较好地统一起来。在训练中,我们遵循“有本、有用、有序、有望”的原则一有本:从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出发,把教会学生作文和教育学生做人结合起来,在培养认识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有用:强调作文的过程.是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训练中,把教会学生立意和教会学生表达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增长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序:努力摸索初中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及其在作文练习中的反映,按照认识能力提高的规律和我们民族传统的写作经验来安排作文训练的序。强调作文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合理的计划,切实可行的步骤和一定的训练方式。要有训练教材和时间保证。有望:强调把现实效益和长远效益结合起来;注重大多数学生认识能力和表达水平的提高。在训练中及时开展交流总结,使师生在训练过程中求实效而不求速度,始终保持充足的信心。目前,这个体系经过不少地区、各种形式的实验,已收到一定效果。我认为:对作文教学的科学性的研究,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这个问题,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是一定可以在实践中得到解决的。

刘超尘:

刘咄础老师的作文教学在科学性和系统性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很值得推广,但就全局来看,象刘老师这样进行系统训练还很不普遍。一些学校由于没有教材,教学中往往缺乏计划性,例如缺乏中学六年、以及三年、一年、半年的通盘考虑,更缺乏每一次作文的周密安排。作文题目要么是老一套,要么是靠老师的“灵感”,或是“冥思苦想”。相比之下,阅读课是有教材的,20多课书,一定要讲完,这是硬任务,而作文却无所谓教学进度,要求也不那么严格和具体,往往因为课时紧而被冲掉。因此,在.没有教材,老师工作负担又很重的情况下,怎能使作文教学水平很快提高呢?

其实,我们在作文教学的科学化问题上已经取得了初步的经验。我想,当前的问题不是等待,而是应着手去总结自己已有的初步经验。作文教学科学化是大有希望的。

本刊编辑:

在今天的讨论会上,同志们既提出了不少问题,也介绍了很多好经验,大家已经为改进作文教学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研究和改进工作,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大家的发言是这次如何改进作文教学讨论的第一炮,为讨论开了个好头。我们欢迎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中学师生及各界人士都来写稿,参加讨论。

第二篇: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护《理学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和改进实训教学方法提供最佳实证。方法:随机抽取同年级60名护生分为實验组和对照组就同一实训项目进行实训,对照组采用传统式实训教学法,实验组采用问题讨论式实训教学法。结果:实验组实训技能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既提高了护生的综合素质,又提高了实训教学质量。

【关键词】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

作者:白建民 时伟红

第三篇:课堂小组讨论教学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摘 要: 课堂小组讨论教学是为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观察32节中小学课堂小组讨论教学,分析发现课堂小组教学讨论问题的预设不适、讨论过程的指导失控、讨论时长的设定不当、讨论结束的方式不宜等问题,建议教师开展课堂小组讨论教学时应遵循以实现目标为出发点选准讨论问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适时调控指导、以达成共识适时结束讨论等基本要求,增强课堂小组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中小学 课堂小组讨论 教学方式

隨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授课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方向,课堂小组讨论这一教学形式就成为一种极好的解决办法。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的一个环节,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懂得倾听和分享;能“充分展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1](39-40),更是对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育理念的一种回应。作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突破和补充,“课堂小组讨论的确有助于学生的认知、个性和社会发展”[2](99-104)。如获得知识和高阶思维技能,塑造主动合作、自主探究等良好性格,形成互帮互助等亲社会行为。通过参与式观察某市4所中小学40节课堂教学,发现课堂小组讨论使用率高达80%,但当下课堂小组讨论存在不少问题,与课堂小组讨论的初衷及理念有所偏离,造成课堂讨论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效。那么,在实践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基于此进行深入讨论。

一、课堂小组讨论教学的内涵及应用原则

(一)课堂小组讨论的内涵界定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到教学课堂当中,但内涵不一。《世界教育大百科全书》中将课堂讨论定义为:“一个聚集小组成员,通过听、说等非书面语言的方式,以期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的过程。”[3](60-65)钟启泉教授认为:“课堂讨论是师生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基本形态,所谓共同解决型方法,是借助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4](261)王北生先生认为:“课堂讨论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活动。”[5](266)课堂讨论的实质在于对话和交流。本研究的课堂小组讨论教学是指围绕教学目标提出一个讨论主题或问题,以相邻2人—4人为小组,通过组员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达成共识的即时讨论,是一种深化学生对特定问题的认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对探究的问题达到相互补充、促使观点统一、理解全面的学习目的。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或提出一些问题,强化某个知识点而设计问题,无须学生事先准备、问题难度较小、持续时间较短的讨论。

(二)课堂小组讨论教学的应用原则

1.必要性原则。根据知识内容定性是否适合课堂小组讨论,最忌走过场,把课堂小组讨论作为教学环节的一个“亮点”,只图表面热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6](24)

2.全员性原则。课堂讨论必须要求全员参加。即面向每个学生,小组讨论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要照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要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并且有所收获。

3.有效性原则。在课堂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彼此可以鼓励,倾听意见,追踪思路,鼓励自信,以达到最佳的讨论效果。

4.民主性原则。主要指教师为课堂小组讨论营造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让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学生在这种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下参与小组讨论学习,必能积极思考问题,踊跃争取发言,更能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二、课堂小组讨论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讨论问题的预设不适

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讨论学习,即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是可以设置为讨论问题的。实施小组讨论时不少教师忽视教学内容本身,从观察小组讨论32节课中,研究发现46%的课堂小组讨论问题设置不当。主要表现为讨论问题要么过于简单,如在一节小学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中,教师说:“请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交代作者浏览顺序的句子,并用笔画把它划出来。”(学生5秒之内已经找到,并且90%的学生坐好了),紧接着教师说:请你以同桌为小组讨论交流,看找的是否相同?”(同桌之间立即行动交流,16秒之内学生坐正停止了交流,30%的学生未参与,且有学生自己读书)。

有的讨论题过于复杂且表述不清楚,且偏离课堂教学任务等。小学三年级下册go shopping一课教学目标能运用会话中的句型进行扩展性的情景会话,教师提出:“请前后同桌小组四人讨论,如果买一样商品你认为有点贵,你将如何讲价格?”(学生立即七嘴八舌,讨论2分钟后结束)。这个开放性的议题,书上没有固定答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随后,教师让小组自告奋勇到讲台展示对话练习,可能教师也未预想到班里60名同学90%都不能练习展示,其中一组展示也不是教师期望的结果且与教学目标偏离较大,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课后与教师和学生交流,主要是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讲价格,讨论话题涉及范围过大。因此,如果讨论议题预设不当,那么将达不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二)讨论过程的指导失控

课堂小组讨论有效性的达成不仅需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更需要教师深入学生中,及时了解每组学生讨论情况,将“离题”的小组及时“拉回来”,发挥督导和介入的作用。观看32节有关课堂小组讨论课,讨论过程的指导失控问题主要显示讨论时长失控和时机失控。有14位教师认为课堂小组讨论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老师没有关系。他们的共性做法是给学生布置好学习任务或者讨论议题后站在讲台上看课本或“沉思”,对学生讨论情况或遇到的问题不管不问,随后看学生讨论交流表现和时间差不多了,就终止讨论。如小学数学四年级《相交与垂直》一课中PPT展示立交桥画面,教师说:“上下两条公路有可能相交吗?会是平行线吗?”(有学生立即举手示意回答)“先不急着回答,先和你同伴交流交流,讨论讨论。”(学生前后同桌四人,用各种交流方式在一起讨论。也有学生(含刚才举手的)独自伸着懒腰,也有两人之间在说俏皮话……)教师在教室内朝全班环视,偶尔走动,等教室里安静了,小组讨论结束。期间,不停有学生举手示意发问,教师无视举手的学生。

不少教师因给某个或更多小组解释指导致使讨论时间过长,甚至不知不觉已经下课了,而草草收场;个别教师因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讨论,出现学生各说各的,根本不听别人的意见,也有学生处在一脸迷茫、手足无措的状态。教师讨论过程指导的失控,会出现学生对老师要求讨论的问题或只作表面的探讨,流于形式的“假讨论”,更有甚者,把它作为课间休息活动……凡此种种都是一种表面的活而不乱,是浅层次的,收不到小组讨论效益。

(三)讨论时长的设定不当

討论时间往往是衡量讨论是否真正开展的一个很重要指标[1](39-40)。小组讨论时间过短,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已经结束了。讨论时间过长,学生容易东拉西扯,说一些与教师讨论议题要求无关的内容。无论出现任何一种讨论时长,都不能达到课堂小组讨论之有效目的,更不能收到课堂教学预期效果,还会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进度。在一线听课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留给学生的讨论时间不够充足,讨论时间过短,讨论频次过多,有3位教师一节课中设计讨论议题分别为13个、14个、18个不等,其中有些讨论议题已经不需要讨论,这样课堂讨论还没等学生完全投入讨论当中就喊“停”,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讨论,更无法得到正确的答案,致使课堂小组讨论变得“假大空”,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如小学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运算》一节课中,教师创设去超市买水果的问题情境:“某同学去超市买水果,苹果12元一千克购买15千克需要多少钱?桔子16元一千克购买12斤需要多少钱”?教师说留3分钟时间计算并讨论结果。时间刚过67秒,教师就说:“讨论时间到,同学们都得出答案没?”不少学生才解答出来,还没来得及与同桌小组交流,就被老师暂停了。

再如课文的理解,七年级语文《散步》“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每个小组的指定某个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加以补充、完善,最后学生归纳”。要求讨论时间20分钟并记录,说明理由形成小组意见。16分钟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求小组选代表,依次发表意见,经过争论、说明,由学生们统一意见,20分钟后直至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仍在争论不休之中。这种教学讨论时间设计,久而久之,根本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讨论结束方式不宜

结束方式是课堂小组讨论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些教师不注重对这个环节的处理。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讨论结束方式不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讨论后没有总结,直接过渡到下一个话题,让学生对问题答案没有明确的认识。二是不听取学生的意见,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种做法忽略学生的努力,让学生失去讨论兴趣。如在七年级数学《3.1.1一元一次方程》一课导入环节,教师首先给出一个应用题,并说:“请运用已学知识,列出计算式。”“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请同学们同桌小组讨论,并列出且说明依据的哪个相等关系。”学生讨论结束,教师抽3个小组推荐学生回答内容,不预设答案,与本节课主题无关,紧接着教师无视其他举手学生,直接过渡到讲授新课列方程计算。如前文提到七年级语文《散步》一课课文的理解问题讨论,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的问题争论点,未给予明确分析思路和思考空间,因课堂铃声响起草草收场。会消磨学生对小组讨论的积极性,更违背课堂小组讨论的初衷。

课堂小组讨论内容预设不适、时长设计不当、结束方式不宜等问题说明当前课堂小组讨论是一种浮于表面的、教师教学的装饰品,目的可能是获得外在性的奖励和肯定。教师指导失控的问题则说明课堂小组讨论没有触及小组讨论的实质,更不可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简言之,课堂小组讨论常见问题本质是“形式”与“实质”分离,原因在于教师对课堂小组讨论的内涵和实质缺乏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三、课堂小组讨论教学的破解建议

课堂小组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教学功能和优势是不容忽视的。从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当前课堂小组讨论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何保证并提高课堂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结合课堂小组讨论研究分析和探索,从教师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一)以实现目标为出发点选准讨论问题

一个好的讨论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想方设法寻求答案。因此,实施课堂小组讨论,应该选准适合学生小组讨论的主题,即讨论什么。这是个前提,就像一场辩论,必须有“靶心”。也可以这么说,讨论主题的准确与否决定着教学的意义和实效。

那么,好的讨论主题具有什么特征呢?好的主题具有三个基本的重要特征,即合适性、共知性、阶梯性和共识性。合适性是指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且紧扣学生课堂学习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讨论问题。即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内在的连接点,或学生思维的跃升点,或情感的生长点,或生活融合点,或能捕捉课堂有价值的意外生成问题。共知性指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已有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阶梯性是指问题涉及的内容的梯度和层次。教师可以将一个知识点分解成一个个小知识块,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讨论、探究,一个一个地攻克,直至完成学习任务。共识性指学生通过相互启发与建议,能够明确问题,达成小组共识。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经历发现和形成过程,理解概念,体验思想。实现了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适时调控指导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7](14)。课堂小组讨论是一个动态过程,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到师生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师的主要作用应该是适时诱导、巧妙调控,并适时参与。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不要高高在上、事不关己,要深入学生中,以讨论问题为核心把握讨论方向,做好引导者,发挥督导和介入的作用。这也是课堂小组讨论有效的关键。否则讨论方向偏离了,学习目标就难以实现。

教师如何才能巧妙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逐渐将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引向高阶,不断接近核心问题,达到深度学习效果。建议从三个方面考虑:其一,引导学生抓住讨论的核心问题。它是顺利开展课堂小组讨论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之前一定要把讨论问题向学生交代清楚,问题要有吸引力。同时,应注意布置的讨论问题不要过多,尤其是小学阶段,否则会造成学生无从下“嘴”而产生“离题”现象。其二,引导学生学会参与讨论。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从学生参与讨论的深度、广度和效度,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营造宽松的交流氛围,从指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教育学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等三个方面着手,并给予感情支持,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每个学生各有所获。其三,调控课堂小组讨论时间。课堂小组讨论时间不能太短,否则便流于形式;也不能太长,否则课堂容易松散,完不成教学进度。建议根据题目的难易复杂程度、学生的接受程度及讨论进程中学生参与广度调控时间。

(三)以达成共识适时结束讨论

课堂小组讨论要求学生通过协商、协作磨合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经验解释,最终达成共识。因此,讨论结束环节是课堂小组讨论过程无法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结束能够使学生的领会得到升华,教师要对讨论结果做及时总结,引导学生对讨论的问题结果及时梳理、归纳,围绕讨论主题达成的共识。目的在于让小组讨论学习扎实、有效。达成共识可以从两个层次思考:其一,有固定答案的讨论主题。这类讨论内容多为“是什么”的问题。在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的前提下,再进行小组讨论达成共识,讨论结束后教师抛出问题的答案,相当于一次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整体回顾。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及规避课堂学习时出现的错误点,驱动学生深入思维,促使每个学生在思索中得到发展,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内化知识。其二,无固定答案的讨论主题。这类讨论内容一般包含多重题障碍的复杂问题,或者有多种可能性的探究性问题。讨论结束后的结论注重问题思路引导,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小组学生代表分别陈述问题推导的过程和原理,只要学生论证的观点正确,运用的知识原理、说理方法逻辑合理可行即可,这样可以激励和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应用、创新等能力。切忌对学生的见解进行正确或错误的简单判断,用书本中的固定说法或教师的一己之见评价讨论结果,抑制学生的思维,固化学生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陈爱金.课堂小组讨论:问题与改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7).

[2]徐银银.浅谈有效课堂小组讨论如何落实——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J].现代教育科学,2018(6).

[3]姚利民,杨莉.课堂讨论国外研究评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7).

[4]钟启泉.学科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王北生.教学艺术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7]李如密.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9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旨向教师专业发展的U-S深度合作研究——基于周口师范学院与中小学合作实践”(项目编号:2019-JSJYYB-05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徐艳伟

上一篇:电力自动化技术论文下一篇: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