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教师培养问题的若干思考

2022-09-11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那些来自企业一线的专兼职教师和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 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学生认为, 这些教师讲课不教条, 不照本宣科, 能够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事例多, 讲解形象生动, 灵活多样, 学生觉得老师所讲内容跟自己距离很近, 触手可及, 对自己有帮助, 在实践中能用的上, 所以非常感兴趣, 学习的积极性也高。相对于那些学科出身, 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而言, 更适合我们职业教育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要规定高职院校双师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的一大原因。可是目前, 我们各个高职院校双师教师还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 与国家要求规定的80%的比例相差较远。大多数教师属于学科出身, 实践经验不足, 很难满足高职教育能力本位, 实践教学为中心的实际要求, 因此双师教师的培养问题是提高高职院校师资质量的关键问题。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 简单理解就是既有教师任职资格, 又有技术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就是指既具备渊博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 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从能力与素质的角度主要体现自如下几方面。

1.1 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 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即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 即热爱职教事业, 热爱学生, 为人师表, 诲人不倦;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即教育教学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和研究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 即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创新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文化素养等。

1.2 双师型教师必须凸显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这种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是, 具有行业职业道德, 即双师型教师要投身并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 首先必须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 并通过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行业、职业素养;具有经济运作素养, 即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较为丰厚的经济常识, 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办事, 并善于将经济常识、规律等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有社会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即双师型教师要能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实习;具有管理能力, 即双师型教师在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具备企业、行业的管理能力, 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 并具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的管理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即双师型教师要善于接受新信息、新观念, 分析新现象、解决新问题,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需求, 并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组织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

2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要性

2.1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本科教育, 立足于市场, 结合地方的支柱产业或经济特色, 面向生产一线, 以强调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理论教学服从于实践教学的模式, 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素质修养等方面有机结合,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满足社会和岗位的需要。这正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特点, 这些特点对教师提出的客观要求是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还要有熟练地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

2.2 学生和社会即市场需要双师型教师

一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呼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就师资队伍而言, 许多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仍大量短缺。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 难以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之许多教师自身学历偏低、动手能力不强,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难以达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 还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未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践, 因此很难培养出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符合岗位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有数据显示, 2006年, 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拥有专任教师28.3万人, 生师比为18.3∶1。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7.2万人, 占25.5%, 比上一年的21.3%提高了4.2个百分点, 2005年, 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的外聘教师6.8万人, 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为0.25∶1, 一些大城市高职院校的外聘教师人数甚至超过了专任教师人数。在外聘教师队伍中, 有1.6万人为“双师型”教师, 占外聘教师总数的23.4%。可以看到双师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数目已经在增加。增加双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保质保量, 而不是一味的为了达标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是各高职院校双师教师培养问题的重中之重。

3 高职院校在双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1 学校的问题

制度不完善。不少院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双师教师人才培养制度或者建立了也只停留在书面上, 没有落实到行动中。近年来, 高职院校的发展非常迅速, 各项制度的建设相对置后, 尤其是人事制度的建设方面是最薄弱的环节, 一般院校都是沿用了过去的老的人事制度稍做变革, 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对于老师的职业设计、岗位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还没有认识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对于教师、学生以及学校和社会的重要性, 缺乏长远性。

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只重外聘不重培养。“双证”即“双师”, 很多人对“双师型”教师有这样一种错误理解, 就是以教师是否持有“双证” (教师资格证书、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为判断标准。从形式上强调了“双师型”教师要重实践的特点, 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今天, 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怀疑, 以此为依据作为判断教师是否是“双师型”教师的做法亦值得商讨。“双证”即“双师”的认识, 在实践中会致使教师考证行为偏离方向, 导致出现教管理的拿会计证、教计算机的拿导游证、教数学的拿推销员证、行政人员也拿个保险代理资格证, 学非所用为拿证而拿证, 甚至出现以钱买证等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宗旨。更有甚者, 为了不断扩大招生, 满足一时之需, 大量聘请兼职教师, 忽略了本院校教师的培训工作, 满足了眼前利益, 忽略了长远利益。

学校投入不够, 缺少鼓励措施。不少学校缺少这方面的投入, 或者有投入又常被挪作他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人们已经习惯了理论教学的重要, 认为教师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了。在双师培养方面, 学校缺乏相应的鼓励措施。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忽略了或者不愿意主动地去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有些教师意识到了这方面的缺憾, 但苦于没有条件, 只能望洋兴叹。

3.2 教师的问题

教师没有目标。学校没有目标导致教师没有目标, 杂乱无章。教师的工作就是每天完成自己的工作量, 其余就不知所为。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对于教师的长远发展没有明确的概念。缺少目标也就缺少干劲, 以为把课讲好就万事大吉了。积极上进的会把自己上课所得写成论文编辑成册, 供同行参阅。更多的是担心, 而又无能为力。

教师本身对双师的认识也不够。一些人认为, “双师型”教师是教师与经济师工程师的叠加。这突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注重了共性, 但忽视了“双师型”教师与经济师或工程师的区别。从工作对象看, 经济师或工程师, 面对的是物;“双师型”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从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看, 经济师或工程师在生产活动中占决定地位, 起决定作用;“双师型”教师在“生产”活动中, 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外部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作用发生效力。从知识、能力看, 经济师和工程师需知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并能实际操作, 而“双师型”教师必须将知识和能力吸收消化, 并能有效的再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 不但熟悉操作过程, 而且要精通其原理, 并能组织学生学会。

教师缺少吃苦耐劳开拓拼搏的精神。传统的教育体制象一辆承载重物的马车, 难以跃马扬鞭, 飞奔前行。一些老教师认为自己教了一辈子书, 怎么会突然不符和要求了呢, 思想上想不通, 行动上自然跟不上。而一些年轻教师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 生活在安逸环境下, 接受着正统的教育, 觉得按部就班的工作比较好适应, 让自己去开拓一片新天地, 有胆怯心理、畏难情绪, 能拖就拖,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4 高职院校双师培养问题解决建议

4.1 学校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

双师教师的培养领导必须重视。提高认识从领导做起, 而领导认识提高与否, 看他是否关心这方面的制度建设, 是否舍得在这方面进行投入, 是否关注这方面的人才状况与发展, 是否经常询问这方面的情况。领导的关注点是这方面工作加强的信号灯和兴奋剂。所以领导在这方面的态度必须明朗而坚决。而不是当有其他问题来袭, 马上为其让路, 说的重要, 实则没那么重要, 下属也就无所适从了。

建立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学校内部可以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制定能体现工作绩效的显性指标, 让他们在各种评价及待遇中找到相应的位置, 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对同时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 在岗位津贴和课时津贴等方面给以特殊政策;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 对理论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给予一定的奖励津贴;为教师参加各种技术职称考试提供便利, 并为“双师型”教师实行两种职称评定创造条件;设立“双师型”教师特聘教学岗位, 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骨干带头作用, 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健全培训制度。教师培训工作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努力改善内部环境条件, 把“双师型”教师培养纳入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参观考察、挂职锻炼或带领学生下厂实习和实践。使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管理方法, 并及时将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师也可以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 提高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聘请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专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做导师, 利用寒暑假时间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传授技能技巧和前沿性技术, 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技能水平有所提高。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支持在职教师到相关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去接受继续教育;加强对现有教师的理论培训, 帮助尚未达到规定的学历标准的教师达标;同时要逐步提高师资整体学历层次, 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

4.2 教师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以—下六种实现途径:一是通过学习获取证书。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试, 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并取得本专业实际工作中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二是“走出去”。职院为提高教师层次, 扩大视野, 应积极实施名师培养工程, 应有计划积极组织教师走出校门, 到先进发达省市院校和行业企业参观考察, 学习先进经验。有条件的还应组织有贡献的拔尖教师到国外考察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专家论坛、专业学会或行业协会, 进行学术交流;组织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提高和更新知识;支持鼓励教师走出去参与地方重大科研和工程建设;鼓励教师脱产、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 在合作企业担任实训指导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 积极进行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服务, 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 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 促使教师得到实践锻炼, 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三是“请进来”。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职任教, 充实教师队伍。还应有计划地请进国内外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 从而提高职院整体教学水平。四是校内实训。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在校内实验室、实训室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 安排教师主持或重点参与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五是围绕专业办产业, 办好产业促专业, 培养教师“双师”能力在竞争压力日趋加大的新形势下, 高职院校更应办好实习产业, 这也正是职院的办学特色所在。但高职院校兴办的产业应以应用型为主, 突出实用高效特色, 有别于高等院校以高新技术和科研型为主的产业模式。六是“传、帮、带”。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 有针对性地安排高职称的名师在教学、实训, 以及科研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

摘要:职业技术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达到职业资格的基本要求、改进其职业生涯质量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对高职院校师资培训的问题。本文就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中学校和教师方面出现的几个主要问题, 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培训,“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及其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04.

[2] 姜振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浅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6.

[3] 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6.

[4] 余克全.高职“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3, 9.

[5] 杜吉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研究[J].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6.

[6] 朱方来.实施“一专多能”工程,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

[7] 刘春华.职业结构的趋高级化与我国职高教育改革[J].成人教育, 2006, 10.

上一篇:气压机结垢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下一篇:海澜之家品牌价值评估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