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业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哲学专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文秘档案专业课程建设对人才的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提高,解决的关键在于进行科学发展观和能力本位观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标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正确处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几种关系;以信息共享为依托整合高校间专业课程资源。

第一篇:哲学专业论文范文

基于高校哲学专业学业指导的调查分析

摘 要: 高校哲学专业的学业指导是综合性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体现综合性高校的综合实力所在。通过对江苏省扬州大学哲学专业学业指导现状的调研分析,科学展示哲学学业指导的概况,探析其中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数据,提出哲学专业增强学业效果的改进措施,为综合性大学推进哲学专业的学业指导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哲学专业 学业指导 实证分析

本文调研江苏省扬州大学的哲学学业指导情况,调研主要围绕哲学学生的学业指导情况、学业指导的直观认知、高校对哲学专业的学业指导的支持程度、对未来开展学业指导工作的期望等方面,形成数据与结论,希望为学校推进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证数据参考与实践指导建议。

一、关于大学哲学专业的学业指导的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通过问卷形式进行,调研问卷主要集中于哲学专业的学业指导情况,主要包括专业信息、课程设置、专业学习、学习指导和职业指导五个板块,共有102名学生参与本次问卷调查。参与调研的学生性别比例为男生19.92%、女生80.08%,基本上覆盖该校近4年来哲学专业的学生。

本次调研的核心是哲学专业的学业指导情况:一方面通过学生自身的认知数据,详细了解他们在基础学业与专业学习、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学业管理与学业指导需求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对数据相关性的专业分析,辨析学生学业与专业、就业、职业、心理健康等领域的关联。通过对问卷调研结果的细致梳理和分析,从上述两个方面呈现我校本科学生学业指导现状。

1.哲学专业的学业认识情况。哲学学生对学业是否有着清晰正确的认知,是其自身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前提,也是开展哲学学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基础。从哲学本科教学的规律和特殊看,哲学学生入校后将经过基础课程的学习逐渐向专业领域学生深入;同時,伴随着通识教育的深化,整个哲学本科阶段除了哲学本专业课程模块外,都会通过模块课程的形式选读社会科学类、人文与国学类、信息与自然科学类、艺术与体育类、创业教育类五大板块的通识课程。

(1)在基础学业中,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涉略广泛。调研显示:超过80%的学生会通过网上查阅、高年级学生(61.17%)、学校本科教学一览及选课网络(53.12%)主动获取有关考试、选课、课程设置等教学信息;同时,还有高达76%以上的学生通过新媒体(包括QQ、微博、微信等多媒体平台)和校内海报宣传(72.19%)获取校内外讲座信息。在通识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受益匪浅,他们对学校开设种类丰富的通识课程极为欢迎。69.32%的学生认为通识课能培养综合素质,52.88%的学生认为通识课让他们有更多的人文关怀,7.63%的学生觉得通识课可以帮助自己扩展视野和增长见识,14.66%的学生认为通识课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

(2)在专业学业上,学生认可程度较高,基础特色鲜明。调查显示,哲学专业学生积极通过自学(69.75%)、双专业辅修(24.41%)、旁听(7.20%)、网络课程(20.3%)和慕课(4.12%)等多种方式学习除了主修专业课程学习外的相关专业知识。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哲学专业与海内外大学学生访学、交换生等交流项目,为哲学专业学生提供开阔视野、提升专业基础的学习平台。

2.哲学专业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方面有显著特点。主要集中于:(1)学生学习动机端正,学习兴趣浓厚。哲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衡量哲学系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通过对学生对待课堂学习的态度来考察学生的学习动机:85.25%的受调查学生认真学习、每次课程都到;11.75%的学生偶尔请假。总体上看,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端正,按时参加课程学习,积极投入专业学习中。另外,对学生选择选修课出发点的调研,洞悉学生对学习的兴趣。34.47%的学生会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25.15%的学生以扩充知识面激励自己选修课程,25.46%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课程促进专业课程的学习。这充分显示哲学专业学生学风踏实,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意愿强烈。

(2)学生学习行为规范,学习哲学的兴趣浓厚,学习规划准确定位。端正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必须经过规范的学习行为实践,才能最终转化为优异的学习成果。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超过80%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明确的学习规划,将近60%的学生在自学本课程以外的非本专业知识,而且对用于学习的时间做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分配和安排。学生花在学业方面的时间安排依次为:70.93%专业课程学习、7.2%学科竞赛、4.93%准备技能证书、12.54%实习及其相关内容、0.85%科研项目等。毕业班考研数据能直接证明哲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兴趣,哲学专业学生对新的发展平台向往,积极参与考研复习,近4年来参加考研人数占班级人数72.5%,考研录取率在65%,这直接证实哲学专业学生对未来学习规划的准确定位。

二、哲学专业的学业指导中的存在问题探析

1.哲学学生对学业指导有着较高的期望值与校院两级的学业指导工作尚未开展之间的矛盾。该高校的哲学本科学生生源质量高,学生学习素质较高;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较好,学生对自身学业有着较高的目标。因此,学生对学业指导的需求很高。94.07%学生已经充分意识到未来学校面向哲学专业开展学业指导工作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他们对开展的学业指导活动有着自己的见解。但目前,学校面向哲学专业的学业指导活动还集中在开学的新生专业教育和高年级的专业与就业的主题教育等方面,同时这些活动都具有偶然性与自发性,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所以专业指导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2.学生的学业基础总体良好与学业指导方面的自我培养之间的矛盾。哲学专业学业基础总体良好的现实前提下,目前学业指导工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自我意识并未发挥。一方面,学业指导形式单一。目前学业指导的活动多为讲座或班级活动的形式,虽然能够涉及学业指导实际,但是由于偏重全体学生的整体要求,故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提供学业指导的“菜单式服务”,因此,当学生在具体学业完成过程中遇到难题时,只能自己摸索,容易导致学习焦虑等现象。目前学院组织的学业指导具有自发性、麻木性、表象性等特征,无法形成一种持久性、系统化的功能性内容。另一方面,学业指导没有持续性。目前的学业指导处于自发阶段,并未真正以持久性、固定化的内容加以确定。

3.哲学专业学业指导有自我要求与具体事务的未真正展开之间的矛盾。哲学所在的学院尚未设立专门的学习指导机构,未配备专业教师、学生工作人员、教学管理人员专门从事学业指导,因此难以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形成系统化的模式。具体而言,学院尝试开展了相关学业指导的活动,但目前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哲学专业所在的学院举办一次或数次讲座介绍专业学习内容和方法,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专业简介和学习方法指导。这些学业指导活动依然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单纯信息接收者的被动地位。因此,学生对专业指导的认可程度较低,参与热情有限,成为哲学学业指导难以克服的“瓶颈”。

三、我校哲学专业学业指导工作的改进措施

我们的建议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哲学专业的学业指导加以改进。

1.建立完善的学业指导的学分考察系统。通过学分引导的方式,促使哲学学生科学化、模式化、板块化、系统化地学习学业内容,特别要通过修学分的方式引导大一新生,能够使他们迅速进入哲学专业学习;同时在具体学习考核过程中,可以使用情境式教学、活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以创造出学业指导的现实性与科学性。

2.构建完备系统的学业指导操作体系。在构建哲学学业指导系统时,应考虑学校现实条件和哲学学生的实际需要,注重学业指导的实效性。因此,哲学学业指导的系列内容必须充分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哲学的实际情况及其专业模块课程的特点。一,要从实际情况分析哲学专业学生的学业存在的问题,做到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二,要确立哲学学习指导的基本原则,形成全网化、多维度、立体性的哲学培养的人才模式。三,要设置多元化的学习指导内容和形式,如通过开设学业指导与规划课、成立专门的学生学业指导中心、实行哲学专业导师制、研究性教学引导等,帮助学生更新与转变学习观念、获得和改进学习策略、指导哲学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四,构建合理的大学生学习指导方式,根据哲学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标准化的学业指导方式,实现哲学专业学生学业指导的全覆盖、高质量。

3.构建反馈及时的学业指导监督评价体系。这一监督评价体系通常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哲学学业指导监督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考虑设置学校一级指标和学院二级指标,也可以设立短期一年指标和3年—5年中长期指标,瞄准哲学学生发展的最新动态与预期效果,形成高度精准化的学业监督方式。其二,学业指导监督评价的主体体系,应尝试建立学生、辅导员、专业教师和学校四位一体的学业指导主体评价体系,不断生成系统化的学业指导氛围。其三,学业指导监督评价的制度体系。强化哲学专业素养、齐抓共管学习质量、提高哲学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动机。

参考文献:

[1]姜建忠.基于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本科新生学业指导需求分析——以在杭高校为例[J].文教资料,2017(3).

[2]孙荪.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学业指导体系探究[J].江苏高教,2017(2).

[3]王松婵.哈佛大学学业指导体系研究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2).

[4]吳雅娜.辅导员视角下大学生个性化深度学业指导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

作者:周露平 周巧

第二篇:文秘档案专业课程改革的哲学分析

【摘要】文秘档案专业课程建设对人才的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提高,解决的关键在于进行科学发展观和能力本位观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标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正确处理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几种关系;以信息共享为依托整合高校间专业课程资源。

【关键词】文秘档案专业  课程改革  哲学分析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城市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秘书学本科专业人才需求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项目也受湖南城市学院晚清民国研究所资助。

目前我国文秘档案事业发展快速,高校文秘档案专业是培养各种文档高专人才的重要基地。针对文秘档案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应该用认识的观点正确看待文秘档案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1.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虽然文秘档案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实践层面依然存在较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内容,譬如:专业目标定位不准,教学模式陈旧,课程设置缺乏学科交叉,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知识面狭窄、实践操作能力欠缺等。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的,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致使其综合能力弱,不能很好地适应专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现状。基于此我们应抓住课程设置这一重点和实质,从根本上改进和优化文秘档案专业建设。

2.人们认识事物必须获得理性认识;获得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在实践基础上占有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文秘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趋势。要求各高校不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本校及相关院校文的教育现状,还应了解实际就业情况等相关信息资源,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加工、提炼和整合,为准确分析和探究文秘档案专业人才培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拟订多种教改方案,并及时反馈教改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便及时修正和完善。

二、应该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分析文秘档案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

高等教育专业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由于各高校学科专业划分不一致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统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不标准,课程设置不规范,师资结构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健全,导致学生知识涵盖不全面,实践应用能力跟不上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加上现今各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激增,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导致学生竞争力下降。

2.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要综合考虑国家的相关政策意见、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和职业发展的需求,还要结合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和各高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如果不全面考虑这些因素,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使用不规范,师资能力参差不齐,培养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有限,综合素养较低,无法适应社会变化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其学科专业发展前景亦堪忧。

从根本上来说,文秘档案教育的问题在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矛盾。而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问题,无论是学科定位、专业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在课程中才能得到体现和实现。因此,文秘档案专业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应是课程改革。

三、应该用发展的观点动态分析文秘档案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同时还应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文秘档案专业课程建设,应结合社会变化和职业发展的新特点,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职业需求的变化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创新、科研创新和专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第一,需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意见以及社会信息化环境的变化与社会职业变化的需求,基于文秘档案专业学科架构,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设置的目标,遵循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与要求,使之适应社会与信息化的需求。

第二,需遵循文秘档案学科发展规律和高等教育专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文秘档案学科的独立性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关系、并协调好理论基础课程与实践实习课程的比例关系。

第三,需适当考虑课程设置的动态发展问题。即在规范和优化文秘档案专业课程的同时,还应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删除陈旧和过时的课程,增加适应社会文档管理发展变化的新知识、新技能需求的创新课程,不断完善课程教学體系。

另外,还需处理好其他相关问题,譬如: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课程的改革与教材是不可分开的,课程的变化必将在教材中得到反映。

参考文献:

[1]金常德.成人高等教育秘书专业课程体系:问题与重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9).

[2]郝懿.新媒体时代秘书学教育改革思考[J].采写编,2015(2).

[3]朱琨.高校档案专业秘书学课程教学改革尝试与经验[J].兰台世界,2014(17).

作者简介:

周思君(1986- ),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政务信息管理与利用、档案学和秘书学。

作者:周思君

第三篇:生态哲学视域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审视

摘要:调查显示,L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中老年教师数量偏多、工作压力较大、专业知识薄弱、教育实践能力偏弱、专业发展认识不足等问题。依据《教师专业标准》,从生态哲学的视域来审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要开展师德教育,提升农村教师的师德素养;强化专业规划,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调控能力;实施研训计划,促进农村教师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发挥提能效应,增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正能量;科学合理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功能。

关键词:教师专业标准;生态哲学;专业发展

目前,在各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和路径中,更多是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某一方面着手,而忽视了其整体性。由此,在生态哲学视域下,进一步阐释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蕴,从关注教师作为一个人,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生存意义、生存价值,关注教师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角度来探讨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一、研究背景

L市地处苏北欠发达地区,不具备吸引人才的区位优势,教师的福利待遇更是难与苏南相比,职业幸福指数偏低,在这样的地区怎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L市亟需解决的问题。L市自2009年出台《教师专业发展纲要》以来,建立了以市“333工程”为导向的市、县、校三级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机制,收到显著成效:骨干教师回流近400人;在最近两批特级教师和连续两年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评审中,该市通过率均位居全省前列;在省“师陶杯”、“教海探航”等论文评比中,L市实现“四连冠”。

成绩固然可喜,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缺少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学术领军人才、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有特色的学科教学改革范例。尤其是面广量大的农村地区,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教育部于2012年印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教师专业标准》),这无疑“有助于加快教师专业化的步伐、有助于城乡教育均衡化的客观需要、有助于贯彻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适应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为此,笔者借承担市重大调研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研究”的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调查研究。2012年3月至5月,调研组成员以《教师专业标准》为蓝本,九易其稿,最终形成《关于L市中小学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此问卷设计32道题,内容涉及个人基本情况、教育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及学科教学知识、专业能力及专业发展情况。6月,分三个学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全市各县区小学、初中和高中农村教师。本次共发放问卷1012份,收回有效问卷901份。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男教师383人,占42.5%,女教师518人,占57.5%;高中教师190人,占21.1%,初中教师265人,占29.4%,小学教师446人,占49.5%;教龄1~5年的119人,占13.3%,6~10年的154人,占17.1%,11~20年的379人,占41.9%,20年以上的249人,占27.7%;学历专科以下的52人,占5.9%,专科123人,占13.6%,本科673人,占74.7%,本科以上的53人,占5.9%;职称初级及以下的273人,占30.3%,中级489人,占54.2%,高级及以上的139人,占15.5%;最高级别荣誉称号为市级以上的288人,占32%,县区级的424人,占46.9%,校级的117人,占13%,没有获得过荣誉称号的有72人,占8%。从这些数据来看,样本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

1.关于专业理念与师德

从对从教生涯的满意度来看,小学教师对从教生涯很满意及满意为76.7%,初中教师很满意及满意的为55.7%,而高中教师不满意最高,占12%;从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认同并努力践行程度来看,初中教师认同的占59.6%,高中达85.6%;从对言谈举止及衣着的注重情况来看,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依次递减,分别为54.5%、41.6%、36.8%。另外,对学生顶撞行为能容忍高中比例最高,达76.2%,而对此进行严厉惩罚的小学比例最高,占12%,对学生顶撞行为感到很恼火的初中比例最高,占36.1%。

以上数据显示,在各个学段中,小学教师对从教生涯满意度最高,对言谈举止及衣着最注重,而对学生的顶撞行为进行严厉惩罚的比例也最高;初中教师的从教生涯满意度不高,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认同并努力践行的比例也最低;高中教师对从教生涯不满意的比例最高,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认同并努力践行的高中也最高,对学生顶撞行为也最能容忍,最不注重言谈举止及衣着。

2.关于专业知识

从对所教学科全套教材的通读情况来看,能通读十遍以上的初中最高,达37.6%,小学没有通读过的比例最高,占8%;从对相近学段、相近学科知识了解状况来看,了解很多的高中比例较少,仅占25.1%,而了解很少及不了解的小学最高,占13.9%;从对所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的研读情况来看,多次阅读并研究过的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依次递增,分别为37.8%、48.2%、52.6%,但没有通读过的初中比例最高,占4.7%。另外,认为需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的,三个学段认识基本一致,而认为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需要加强的小学和高中比例较高,分别达28.6%、28.4%,认为最需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初中比例最高,达33.7%,认为需要加强自然科学知识的高中比例最高,达21.4%。

以上数据显示,在各个学段中,小学教师没有通读全套教材的比例最高,其对相近学段、相近学科知识了解很少及不了解的比例也最高,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小学学制六年以及小学部分教师长期固定执教某一学段有关,同时也与小学各学科的专业性不强有关。在对所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的阅读研究中,小学也较为薄弱,体现出对上位理念的理解不足。初中教师对所教学科全套教材能通读十遍以上的比例最高,说明初中重视对教材的研究。同时,在通识性知识上,初中教师认为最需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知识。高中教师对所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多次阅读研究过的比例最高,而在通识性知识方面,高中教师认为最需要加强自然科学知识。这说明,一方面,小学的专业性不强导致其专业知识比较薄弱,初中的中考应试导致其更注重教材的研究,高中的高考压力导致其需要把握课程标准的精髓;另一方面,小学在基础性、初中在技术性、高中在科学性方面有所侧重,其对通识性知识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3.关于专业能力

从教学设计能力来看,借鉴网上教案进行教学设计的小学比例最高,达36.3%,而借鉴同事教案,高中比例最高,达20.6%。对一节课教学目标有效性的理解上,初中认为应宏观表述兼顾三维目标的比例最高,占29%;小学认为指向合理,使教学活动更具目的性的比例最高,占27.6%;高中认为表述完整,教学效果好的比例最高,占14.4%。在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方面,认为很有必要的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依次递增,比例分别为33.1%、37.3%、48.1%。认为没有必要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的初中比例最高,占7.8%。

从教学实施能力来看,在教学中能运用启发式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依次递减,分别为40.3%、38%、31.6%,用讨论式方法的则依次递增,分别为15.4%、18.8%、26.7%,而用探究式的初中和小学比例较高,分别达36.9%、36.2%。另外,认为使用多媒体方便、节约教学时间的高中比例最高,占38.9%。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的初中比例最高,占62.7%。

从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组织能力来看,在影响师生关系的最主要的因素中,认为教师忽视学生人格尊严的初中比例最低,仅为19.7%;认为师生间有代沟,缺乏沟通平台的,则是初中比例最高,达36.2%。在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中,三个学段都认为尊重学生、宽容、有爱心的教师比例最高,认为学识渊博、教学方式独特的教师比例最低。在处理突发事件方面,能游刃有余的小学到初中、高中依次递增,分别为19.8%、22.7%、43.9%,而认为基本处理不好的从小学到高中依次递减,分别为4.7%、3.9%、0.5%。

从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来看,三个学段都能注重评语激励及日常口头评价。其中,口头评价高中比例最低,占52.9%,通过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来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的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依次递减,分别为46.3%、43.4%,32.4%,而通过运用激励性评价来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的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依次递增,分别为9.9%、12.5%、15.9%。

从沟通与合作能力来看,能与同事经常交流的三个学段都达60%以上。在教研活动中,能经常发言的高中比例最高,达42.7%,不发言的初中比例最高,为9%。

从反思与发展能力来看,认为教学反思很有必要的高中比例最高,占71.1%,而认为没有必要的小学比例最高,占10.1%;能制定并实施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的高中比例最高,58.6%,想制定但不知如何制定的初中比例最高,占21.3%;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认同专家引领的小学比例最高,占35.8%,而认同研训一体化的,初中比例最高,占35.7%,认同个人研修的高中比例最高,占19.6%;在教师专业发展最主要的目的上,三个学段均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提高教育教学实施能力,其次为促进学生发展,认为是晋升职称和提高社会认可度的初中比例最高,分别达14.3%和13.5%。另外,在新课程实施中,三个学段均认为对课程的理解与实施能力提升最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位于其次。

以上数据显示,教师对教学目标有效性的理解每个学段不尽相同,小学偏重于目标的指向性,初中偏重于符合学情,高中偏重于教学效果好;认为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很有必要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依次递增,说明对个性化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随着年段的上升在不断加深;在教学实施中,小学教师更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护,初中次之,高中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小学教师更注重运用启发式,初中教师更注重运用探究式,高中教师更注重运用讨论式。

在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中,关于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三个学段的认识高度一致,均认为尊重学生、宽容、有爱心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高中教师能力最强,初中其次,小学最后;在沟通与合作方面,三个学段的教师表现良好。

在反思与发展方面,在新课程实施中,三个学段的教师认为能力提升主要表现在对课程的理解与实施能力以及教科研能力方面;高中教师最具有反思精神,而小学教师在这方面最为欠缺;在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方面,高中教师情况最好,初中教师存在一定问题;小学教师最认同专家引领作为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初中和高中则最认同研训一体化;在对教师专业发展最主要的目的的认识上,三个学段的认同趋于一致,排在第一位的是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施能力,其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问题与反思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L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师专业标准》的各个领域中有其优势的部分,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老年教师数量偏多,教育观念更新迫在眉睫

在所调查的各学段教师中,教龄20年以上的小学占23.6%,初中占20.8%,高中占45.8%。这部分教师职称基本到顶,绝大多数在个人发展方面缺乏追求,对各种培训、学习参与率不高,职业倦怠感明显,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学方法亟待完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这无疑是一股教育教学改革的阻力。

2.教师工作压力较大,职业幸福感提升任重道远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教师对从教生涯不满意的比例逐步增加。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教师对自己言谈举止和衣着注重的比例逐步递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初中、高中教师工作压力逐步增大。据此,只有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指数,适当减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3.教师专业知识薄弱,学科教学知识有待加强

初中教师对课程标准把握不足,对教学目标有效性的理解存在明显偏差,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方面不够得力,尚不能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小学教师对教材研究不够,对相近学段、相近学科知识了解很少。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学的基础,其钻研和积累的程度不够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影响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对教学方向的把握。因此,义务教育学段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科教学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这样才能提升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4.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偏弱,通识性知识的学习还有提升空间

小学教师更容易忽视学生的人格尊严,初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代沟、缺乏沟通平台的现象最严重,高中教师最缺少发展性评价观。小学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弱,初中其次。在通识性知识方面,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中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均需加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三个学段教师除专业外,其他领域的学习偏少。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知识,更要有广博的通识性知识,只有这样,教学的效果才能更好,教学艺术之树才能长青。

5.教师专业发展认识不足,自主发展的自觉性尚须加强

调查显示,教师在与同事的交流和互助上能力偏弱,认为教学反思没有必要的大有人在。这表明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认识尚不到位,对自主发展的规划尚缺乏自觉性,这导致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方向和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是对教师专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可以促成教师的自主性发展,这也是落实《教师专业标准》的有效载体和手段。

四、建议与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与反思,笔者认为L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这种状况的产生既有教师自身原因,更有外部机制问题。因此,需要从生态哲学的视域加以审视。

生态哲学是当代哲学界提出的新课题,它强调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是由事物间动态的、非线性的、永无止境的相互作用组成的复杂关系网络,呈现为一个不可机械分割的有机整体。生态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我们研究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和路径。在自然和社会的整体视角下,首先要营造一定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制定相应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其次要解决好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衔接问题,制定与教师个体实际相结合的发展规划;同时,要构建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制定与发展期相对应的评价指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师德教育,提升农村教师的师德素养

《教师专业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中强调了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就是要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专业态度和职业追求。

以提升教师师德素养为主题,开展师德教育,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以“典型”引领,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树立典型,实现“尊重学生、有宽容心、有爱心”教师数量的增加。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办法,加大教师职业道德在考核中的分值,提高师德考核结果在晋职晋级、提拔任用等方面的比重,实现由“被动提升”向“自觉提高”师德素养的转化。同时,建议在职称评定、专业竞赛、表彰评比等方面,将农村教师与城镇教师分开进行,让广大农村教师获得成功的体验。

2.强化专业规划,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调控能力

《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农村教师自主规划意识和能力,可以切实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和盲目性,使其在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指引下,不断发展。从教师成长轨迹看,自主规划可分为调整磨合期(前5年)、适应发展期(6~9年)、成熟提高期(10~14年)等三个阶段。从规划时间看,自主规划可分为三年期、五年期、十年期等三种类型。

强化专业发展规划,要求教师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个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包括外部条件分析、自身条件分析、预期发展目标(师德目标、学识目标、教育教学目标、教育科研目标、班主任工作目标)、措施与对策。学校可以为每一位教师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电子档案”,以实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管理。

3.实施研训计划,促进农村教师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教师专业标准》在其基本理念中指出:“学习先进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在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科知识是根本,学科教学知识是核心,学科知识向学科教学知识有效转化的过程,决定了教师专业知识具有开放性、个体化、对话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特点。

实施研训计划,就是要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五大平台”,即现实学习平台、网络学习平台、科研平台、交流平台、展示平台。这五大平台的搭建除了省、市、县(区)教育业务主管部门的宏观层面实施以外,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学校的最基层组织——教研组来进行组织与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以“知识管理”理论为指导,把教研组建成整合各方教育教学资源,传递各种有效信息的“全息”组织,使教研组成为知识产生、运用、创生的组织,让研训活动有序有效,实现良性运转,有效促进教师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4.发挥提能效应,增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正能量

《教师专业标准》指出:“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前提和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反思与学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发挥提能效应,就是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提升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活动,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正能量。

5.科学合理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功能

评价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农村教师更不例外。科学合理评价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要坚持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主动性原则、诊断性原则、多元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引领教师实现个人价值。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所划分的四个发展期和相应的指标体系,采取分层评价方式分别对初级、中级、高级和名特优教师进行专业发展评价。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专业态度、专业追求、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四个方面,它们的权重可以分别为10%、20%、30%和40%。教师发展性评价采取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和学校评价等三级评价方法。评价目标体系及具体标准为教师反思提供目标和参照系,在学年末总评中,学校测评小组要根据每位教师的阶段目标完成情况,做出一个全面的评语式评价,旨在帮助广大农村教师指出优点及不足,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责任编辑:杨孝如

作者:孙焱 孙朝仁

上一篇:环保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环境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