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历史教师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保障以及先决条件就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所以,我们加强对教师培训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如何优化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素养进行论述,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一篇:历史教师论文范文

历史教学改革及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自2004年国家实施高中新课程以来,历史教材是变化较大的学科之一,最主要的是从通史到专题史的变化。新课程形势下,近5年的发展,高中的历史课堂“变”了吗?这种“变化”符合新课程理念吗?这是很值得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尤其是高一历史教师深思的课题。本文试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理论为平台,拟从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的中介等方面阐述个人对新课程改革视角下高一历史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初步认识。

新课程下,现在的高中历史课改教材是按照模块单元专题的形式编写,模块单元专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高中历史课分为历史必修课与历史选修课。在高考改革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影响逐渐扩大的今天,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涉及知识范围更加广泛,如何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在高一历史课程改革中,如何使高一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掌握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了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那么如何进行高一历史课程改革呢?

第一,必须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育必然也要改革。中学历史课程改革、高一的历史课程改革也必须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高一历史的学科特征,各地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例如有的地方,有的学校电化教育设备不齐全,就不能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模式。

第二,把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改变传统的高一历史教学模式。“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近几年的高考也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让历史课程回归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这样学生不仅对历史知识理解得深刻,而且记忆也比较深刻,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第三,高一历史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必须围绕历史学科的核心目标考虑。只有彻底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脑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如此高中历史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因此,高一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初高中的衔接,从新的视角指导学生重组历史专业知识结构,形成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从新视角审视历史学科的相关问题,更新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习质量。

在新课程及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教师专业发展亦不再是遥远的事情。高中教师已不能停留在消极观望与被动的状态,否则,将会被新高考的车轮、新课程改革的车轮碾得粉碎。在此背景下,作为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教师来说,必须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同时,应及时地研究新课程,对自身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新课程目标及新课程下高考的要求。

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高一历史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热爱国家、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热爱历史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去。

其次,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一历史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必须博学而多才。高一教师应积极投入到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去,以高一历史学科属性为平台、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构建出符合自己,符合学生,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知识体系。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生活经历为背景,拓宽学生视野:把中国史知识放在世界史知识的大体系中去,使学生初步具备宏观的世界史观。

第三,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网络时代的高一历史教师,必须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束缚。这就要求我们高一历史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不要与所处的时代脱节,要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历史课,主动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同时,要善于进行课程的资源开发,培养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

第四,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一历史教师,必须勤于学习、提高教研能力。教师就是行走在教学与研究之间的,教学与研究时刻陪伴在我们左右,无论是否有新课程,无论是否有高考,我们都要审视自我,开拓进取,正所谓行者无疆。教学是实践教学理论的,而研究是升华教学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正是师者专业发展之要义。努力使自身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做一个有思想有内涵的新高中教师。

综上所述,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新一轮素质教育改革进程已经如火如荼。作为高一历史教师绝不可等闲视之,而是应当提前进入课程改革的战备状态,尽快进入课程改革的角色。(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阴市山观中学) 责任编辑 丁洪刚

作者:胡恒美

第二篇:加强历史教师培训 提升历史教师专业素养

【摘要】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保障以及先决条件就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所以,我们加强对教师培训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如何优化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素养进行论述,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教师 培训 目标 专业 素养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培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快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的不适应性也日益突出,教师培训亟待改造与创新。那么,究竟如何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培训,优化其专业素养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培训方式

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培训的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模式。比如反思教学、园本教研、经验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培训等,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育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需要让初中历史与社会师资培训更加贴近教育实践,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教师培训模式将进一步创新,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教育手段更加完善,教育内容更加细化,教育实践更加丰富,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良性互动,更能充分调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健全培训体系

要实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健全教师培训体系。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教师培训观念,特别是职后教育,认识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其次,加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理论的研究,以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体系有系统考虑和实施方案,确定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基地,整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机会,以保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有计划地稳步实施。最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根据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特点,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初级教师学历培训、专业教师技能培训、骨干教师理论培训、高级教师研讨培训制度,加速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保障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得到不断进步和显著提高。

三、改革培训内容

一次教师培训难以解决教师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教师培训应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培训内容上要拓宽教师的思路,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方式更加广泛和深刻。设置综合素养类内容,涵盖科技文化精神价值与教育功能、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心理研究、教师教学理念等主题。教学采用专题报告的授课方式,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地方教育部门领导等开展专题讲座,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在培训中应当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调整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更具前瞻性。同时,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培训中要积极创造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实践的机会,实现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努力满足教师使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的需要,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行为。再次,设置菜单式培训,由受训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提出需求,根据需求设置培训课程,可扩大选课范围,县级市教师一起选课,根据选课,统一设置课表。这样可以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和资金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四、明确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的确立能够为培训工作指引明确的方向,也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培训目标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满足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时,培训的目标才会变成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内在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以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划分为新任教师、转岗教师和骨干教师三个层次,设计分类递进的培训目标。如对于新任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爱岗敬业,逐步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提升教学基本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掌握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转岗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拓展专业知识,加强语言基本功的锻炼,提高学科教学能力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对于骨干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具备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形成素质高、教学强、有专长、善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五、优化培训队伍

只有学校才能够直接面对课堂及教学过程,只有一线教师才清楚参加培训教师的实际需求。所以,让实际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充实到培训师资队伍中来,能够使培训更具针对性。由于一线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对于参训教师在教学中哪些知识欠缺、需要培训哪些方面的知识有清楚的认识,因此,他们能够针对参训教师的具体教学实际展开工作,将自身教学中的典型案例总结出来与他们共同分析、探讨,帮助参训教师将其在培训中所学到的最新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去,引导他们培养创新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并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来促进参训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自身新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作者:李刚

第三篇:历史教师业务素质刍议

[关键词]历史教师,业务素质,知识结构

在振兴人文社会科学的新形势下,历史教育的地位愈发突出和重要。历史教师同其他专业的教师一样,都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然而,长期以来,“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教学状态十分普遍。如何确保历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通常,人们过多谈到的是教师怎样教与学生怎样学的问题,而较少论及教师的执教能力和业务素质问题。有鉴于此,笔者在此提出几点浅见,权作引玉之砖,供大家探讨。拙文只限于分析历史学教师的业务素质问题,亦即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问题,有关教师的事业心与职业道德等内容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一、对历史教师业务素质的几点认识

素质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事物本来的性质、素养、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先天特点。”素质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人们一般所说的人的素质,是先天遗传的禀赋、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作用的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如果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觉悟等方面的状态好,水平高,就意味着他的素质高。众所周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人才是关键。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而教育的质量又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可以说,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才能,是使教育活动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换言之,教育的质量同样取决于教师的业务素质。当然,教师的素质也不是单一的、片面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多方位的,它是许多独特品质的复合体。

国务院所作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各级各类院校工作的总目标和总要求。今天的学生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和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历史使命。因此,《决定》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那么,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师有何规定呢?《决定》提出要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并且指出“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事实上,在教育的一切构成中,教师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历史教师亦不例外;其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历史教师一般都有专业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因此,多数都能胜任各类院校的历史教学工作,并具备了较高的业务素质。然而,不可否认,部分教师业务素质不高,客观上影响了历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教师是教学艺术的编导者。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决定其教学艺术的水平与魅力。教师的素质是“教师的品德、知识、能力的总和”。教师的素质同样体现在“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上,体现在知识结构和水平、能力结构与机智上,亦体现在对职业的认识与对学生的认识上”。由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已不是片面、单一型人才,而是通才和全才。这对历史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而历史教师的业务素质则集中体现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然而,如果没有过硬的业务本领,恐怕也难带出高明的弟子。因此,还应当补充一句:“名师出高徒。”画家史国良先生(释慧禅,中国人物画坛写实画派的重要代表。其作品《刻经》荣获第23届蒙特卡罗国际现代艺术大奖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奖”)曾经指出,美玉可以雕成烟斗或肥皂盒,也可雕成价值连城的珍品,这取决于匠人的作用。素质高,可以成为艺术家;素质低只能停留在匠人的水平上。质言之,教师要有更高的追求,即提高水平和品位,增加综合素质。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递者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因而,社会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有着特殊要求。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毋庸讳言,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等都是高校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品质特征。但是,这些个性特征本身并不能代替知识和能力,虽然任何一名教师缺少它就不能顺利工作。道德品质、思想水平等个性特征只是教育才能发展的基础。只有在教育能力本身相互一致和具备严肃的教育方向的条件下,这些品质才能构成可以称为教师赖以活动的才能。历史教师肩负着历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双重任务,必须具有较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此外,其执教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二、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教师为师从教的基本条件,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知识结构是指“知识领域内事实、概念、公理、定理、定律等的组合方式”。历史教学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需要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在改革开放,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历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补充和更新专业知识内容。打铁还须自身硬。教师必须练就过硬的专业基本功,因为师资质量就是教育质量;教育质量也是建设质量。“历史教师理应接受大专以上的专业训练。在职教师一定要通过在职训练补充学识,或获取更高一级的学历……随着信息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教学内容要求知识创造。即教师要通过研究和探索,创造新知识,发现新信息。他们不能再满足于知识的传递和解释。”

历史教学中虽说没有什么公理、定律等自然科学概念,但就知识结构来说,历史教师还要多学习和了解诸如文学、哲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知识。当然,还要掌握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须探求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从而达到自觉地按教育规律办事,做到科学育人。具体而言,第一是专业知识。历史教师大都毕业于综合大学或师范大学的历史系,在校期间主要侧重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习得。也学习中外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知识。由于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等方面原因,理论知识一般比较薄弱,应该通过自学或攻读研究生课程等途径,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充实与提高。第二是相关学科知识。因为历史教学不是孤立的,会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内容,历史学往往也被调侃为“万金油”学科。这其实从侧面反映了历史学科涵盖内容之丰富及涉猎范围之广泛。因而;历史教师平时除了注重业务水平的提高外,还应该拓宽视野,培养兴趣,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营养。笔者认为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熟悉教育学理论和教学法知识,了解教育规律,善于按照教育与教学规律组织教学。这样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值得一提的是,十多年前,我国学界形成一

门新的学科——历史教育学;同时,有关专著亦纷纷面世,最早为王铎全、赵恒烈等先生在上海、河北等地所出。虽然处于初创、探索阶段,但对历史教师很有参考价值。2.要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因为教师以学生为教育对象,所以必须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心理活动特征,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3.要学习哲学知识。哲学是科学之源,是智力素质;是引导认知的决定性要素。任何学科、领域的从业者都应该学习哲学知识,历史教师也不例外。当然,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要学习其他哲学知识,包括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及哲学史。4.要提高语言文学素养。常言道:文史不分家。语言文学知识对历史教师而言是门必修课。处理得当,可使两者相得益彰。好的历史教师也可以承担语言文学课程,反之亦然。5.历史教师至少应该掌握一门外语,尤其是世界史专业的教师。西方有一句格言:A man who knowstwo languages is worth two men.(懂得两种语言的人抵得上两个人。)就世界走向一体化,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而言,外语是一件得力的交际工具。当然,对历史教师来说,外语主要还是用来查阅外文文献资料。能掌握几门语言更好,不过,从实用性的角度看,一把快刀子胜过多把钝刀子。

总之,有才能的历史教师应该博学多才,并且一专多能。他们深知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因而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学识上“精”与“博”的关系,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并由此获得多方面的知识经验,由于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基础学科的钻研,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教育及教学问题。大体上讲,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基础知识要厚,专业知识要精,相邻知识要广,教育知识要懂。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成为学生心目中学术上的权威者。实践证明,教师知识渊博与否及执教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自身影响力的大小,也是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而不注重知识更新和积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想象的。历史教学既有专业知识教学的功能,又有文化教学的功能;既能作为一种能力输入学生的能力体系,又能作为一种文化养分,丰富学生的素质结构。而在实现这一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作用是以自己的德、才、学等作用于学生。这样,客观上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已有的专业知识,还应认清自己的才能结构以便在教育实践中扬长避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进而言之,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客观要求。

三、历史教师的能力结构

能力结构是指:构成能力的诸要素相联系的方式。历史教师除了应有广博的业务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业务才能。何谓才能?《辞海》上将其解释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能力。人的才能是在一定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学习和社会实践获得和发展的。”心理学上则指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即完成任何活动,单凭一种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多种能力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这种完备的结合,就称为才能。应当指出,人的才能,即使是禀赋优越的人的才能,也都是后天获得的。他们都是深深受益于良好的早期教育和有利环境的熏陶,又经过长期的刻苦努力而成才的。因而,鲁迅先生精辟地指出:“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当然,人们的才能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因此,除了自觉地发展专业所需要的能力亦即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外,还应当认清自己的能力结构,把他们组织好,使其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知识传播能力。历史教师不仅要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求知若渴的精神,还应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情况。将“储存态”知识转换成“输送态”知识,并将“输送态”知识转化为“内化态”知识,将知识加入到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掌握的知识积累、储存起来,需要时则随时提取,并能运用自如。为此,需要一定的知识传播能力。其次是教学组织能力。较强的教学能力是对历史教师能力的一般要求,也是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基本保证。历史教学是个动态过程,因而教师要在一定的教学时间里,追求教学效果最大化,使学生在知识习得和运用诸方面都得到有效训练。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科学地、创造性地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性,从而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第三是科研能力。今天的教师如果想成为明天教师职业的继任者,必须不断地研究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发展前人的知识,形成教师的科研能力。因而,历史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直白地讲,历史教师不能满足于当好教书匠,必须参与科研学术活动。在学习与研究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业务素质,并把研究能力通过教学与示范传授给学生。

如上所述,历史教师需要的是一种多层复合式的知识结构,其主体至少包括专业学科知识、文化知识、实践知识和教育知识四个因素。当然,仅有知识这一条件还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还必须具备尽量完善的能力结构。“大学教师的多重角色身份和多种社会职能,决定了专业化的大学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构成的能力结构,这一能力结构是对在教育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反映教师职业活动要求的各种能力合理整合而形成的体系。”一般认为,在教师的能力结构中,最主要的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自我更新适应能力等。因而,有才能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边缘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教育能力。能力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教育能力包含着很丰富的内容,但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第一,全面掌握和运用教材;第二,善于运用语言;第三,具有教学组织能力;第四,富于创新精神。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教师的确很好地讲述了教材,可是学生却申述自己没有理解,使教师产生失望情绪。因而,当讲解教材的时候,教师的思维应致力于几个方面,他应当考虑:

1.传授给学生教材的内容;2.具体表述这些教材的方式;3.学生怎样接受讲解,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学生思考些什么问题等等;4.寻找新的更明白易懂而又清晰的讲述方法;5.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随机调整、改组教材与教案。为了全面掌握和运用教材,使教师顺利进行教学,从而对教师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学生有影响的大量手段中,教师有这样一种有利的交流工具——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些教师善于运用语言,而另一些教师却运用的不好。教师的语言才能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言要简明扼要,内容生动活泼、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二是语言要符合逻辑、流畅易懂;三是语言要有艺术性。具体而言,语言的词汇是丰富的,语音是清晰而标准的;从修辞、逻辑的观

作者:张晓刚 张 丽

上一篇:幼师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法律事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