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外历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主持人:陈东有南昌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经济史博士生,著有《金瓶梅文化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变迁与大众审美》等论著。讨论人:林一民南昌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接受美学》、《西方现代文论》等论著。

第一篇:中外历史论文范文

基于中外法医学历史比较以及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医在法律、医学以及其他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一定的重视,我国法医学出现时间相对较早,早在秦朝就产生了相对系统的法学检验等一系列规定,和西欧出现的较为系统的法医学相比较早出了将近1000年的历史。本文主要从中西医发展脉络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促进世界法医学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法医史;历史比较;研究

我国法医学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发展到现在已经超过了2000年的历史。在秦朝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的法医检验工作人员以及相对完整的法医检验制度,在宋朝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影响下,法医检验技术以及检验制度都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升,并创作了世界上第一本较为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1]

我国现有的法医制度也是根据国情发展,通过借鉴苏联相关法医检验制度得以建立。但是,因为法律制度建立时间相对较短,管理部门无法实现集中发展,我国现阶段法医鉴定制度中依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中外法医学历史发展进行比较和研究,能够帮助我国法医学的发展找到更加光明的前

一、中国法医学发展

(一)中国法医学起源

我国法医学最早早战国时期出现,战国时间很少有关于法医学的相关资料和著作,但是,从战国或者秦汉之后的一些书籍中不难发现法医学的出现的端倪。例如在《吕氏春秋》中提到的“命理瞻伤”中的“理”可以当作审理案件的官员,而“瞻伤”则属于相对原始的一种法医检验工作。因此,不难发现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对法医检验活动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使从现在的医学发展角度来分析,这些规定难以构成相对完整的法医学检验工作体系,但是,这也标志着我国开创了能够通过文字记载的法医学检验时代的先河。[2]

(二)中国法医学完善发展时期

通过唐朝法医学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宋朝法医学制度发展到了中国古代医学较为完善的时期,其中因为唐朝法律制度开始达到封建发展的顶峰时期,唐朝的《唐律疏议》以及《唐律》通过吸收和借鉴秦汉时期的司法实践经验以及成就,通过对中国古代法律成就的吸收,为我国法医鉴定制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而宋朝的法医学鉴定技术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发展。

(三)中国法医学稳定时期

到了宋朝之后,中国法医学检验制度大都是通过吸收和借鉴宋元时期的法律制度,并且结合自身时代的发展特色做出相应的修改,中国法医学自那以后进入到缓慢发展的时期。

二、西方法医学的发展

西方法医学的发展一共分成三个不同的时期,分别为古代、近代以及现代,虽然西方古代法医学产生的时间相对较早,但是,西方古代法医学没有像中国古代法医学一样形成具有自己特征的发展态势,西方医学行政官员或者医生作为法医鉴定主要工作人员,呈现出一定的非职业化发展态势。

(一)西方古代法医学

系统法医学未出现之前,西方很多国家就已经出了先相对分散的法医学,很多都是在各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这些并非对法医学的出现和发展做出系统规定,因此,难以成为相对独立的各个学科体系,可以将这个发展时期的法医学归纳为古代法医学的实际积累时期。

(二)西方近代法医学发展

在常规性的历史划分过程中,一般会把1640年的工业革命当成西方近代史的开端,但是,法医学的发展开端不可将其作为序幕,因为16世纪之前的欧洲文艺复兴发展时期刚出现关于医学鉴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和法医学相关的外科学以及医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因此,文艺复兴时期也才是西方法医学的发展开端。[3]

文艺复兴阶段的法医学发展体现在书籍著作出版之上,例如在欧洲各个法典中也存在一定的端倪。例如意大利、法国、德国等都存在关于法医学鉴定的记录,其中德国的加洛林刑法以及庞贝尔邦法。其中后者规定了医疗案件中,医生可以参与其中;前者则对于自杀、人身伤害、中毒、堕胎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这也为欧洲法典中关于法医鉴定做出了相应的基础工作。

(三)西方现代法医学

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过很多法医学相关讲座,这些讲座在经历一段发展之后,逐渐成为各个法医学研究单位,这也是欧洲大陆对于当前法医学进行研究的一个主要根据地。[4]在这些不同的法医学研究单位中也能够对各种死亡原因存在异常的尸体加以解剖,因此,法医学研究的医生通过司法不问允许之后就能够对患者身体做出相应的解剖,在欧洲大陆中法阵较为迅速的就是英国和德国。

结语:

中外法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脉络,并且形成了不同的中外法医鉴定工作制度,在对两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之后,不能够依然将眼光停留在过去的层面,中国古代法医学发展中存在的缺陷是我国法医学体制完善的主要集中点,因此,要能够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措施,促进世界法医学获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金光. 我国法医学鉴定体制谈[J]. 辽宁警专学报,2008,04:74-77.

[2]幸宇,徐昉,邓世雄,李剑波. 医学本科专业中加强法医学教育的意义[J]. 医学教育探索,2009,04:360-362.

[3]杨天潼. 中世纪欧洲法医学溯源[J]. 证据科学,2012,01:46-59.

[4]黄瑞亭,陈新山. 百年中国法医学[J]. 中国法医学杂志,2005,05:318-319.

作者:杨玉奎 高志明 唐学历

第二篇:中外历史上的禁书现象

主持人:陈东有 南昌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经济史博士生,著有《金瓶梅文化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变迁与大众审美》等论著。

讨论人:林一民 南昌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接受美学》、《西方现代文论》等论著。

罗宗阳 南昌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历代笔记小说选注》、《红楼梦轶事》等论著。

主持人:禁书现象,中外皆有,并且历来成为读书人十分关心的问题。在禁书现象背后,是深层次的文化问题,我们应该对此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林教授和罗教授是研究中外文学和文化的专家,为此,我想请两位教授就有关问题发表你们的看法。

禁书之因

林一民:禁毁书籍的确是一种文化现象,实事求是地以科学的态度去分析这一现象,对促进文明的进程,无疑很有必要。禁书是世界性的,不仅中国的秦始皇曾焚书坑儒,远在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仅因在著作《论神》和《论真理》中,对神的存在提出质疑而人遭迫害,书遭焚烧。就连荷马史诗《奥德修记》这样的文学名著,都因被认为是宣扬希腊式的自由理想,而为当局所不容,惨遭禁锢。优秀的世界名著《十日谈》在它诞生的时代,原稿和印书就遭到焚毁的命运,后来又不断被禁止印行或是删改,禁毁者认为该书充满色情。罗马教庭和希特勒纳粹对图书也都采取过肆无忌惮的扫荡行动。

罗宗阳:中国古代禁书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秦孝公当政时的商鞅曾经“燔《诗》《书》而明法令”,就是把《诗经》和《尚书》收缴上来烧掉,免得人们思想太活了,不接受统治。后来便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蔡书由此而开先例。以后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禁书焚书之事,只是各代禁焚之书有所不同,禁焚程度不一而已。禁书在明清两代最为剧烈,并且和“文字狱”联系起来,制造了许多冤案,其中清朝可以说是登峰造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卓吾的《藏书》、《焚书》被朝廷作为“异端惑世”的“妖书”多次遭禁被焚,李卓吾最后惨死于狱中。清代乾隆年间,朝廷组织专门的人员编撰了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共收书3770种,79018卷,但同时,又以种种借口,主要是与清朝政治不合,全毁书2453种,抽毁书402种,卷数已是一个谜,约相当于《四库全书》的四分之三。

主持人:再加上以“有伤风化”的理由禁毁的大量的小说和戏曲剧本、民歌曲本、说唱曲本,清代可谓是一个“焚书炉”了。

由此看来,中外禁书的原因虽然因时代、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各有其因,但主要原因还是有相同之处,那就是政治的、宗教的和道德的。在中外历史上,大凡专制王权在推行其独裁政治时,在文化上也一定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文化沙漠政策和愚民政策,禁书只是实施这些政策的具体办法而已。在中国的清初,大量的禁书案产生的原因则是民族矛盾导致满清统治者的猜疑,如顺治康熙之际的“庄廷 史书案”、康熙后期的“《南山集》案”、雍正年间的“《大义觉迷录》案”,这些禁书案都锻炼成狱,成为清代文字狱的代表作。乾隆朝是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禁书和文字狱的高峰阶段。而宗教禁书则主要是因教义上的原因。林老师,十六世纪罗马教廷还曾经宣布过一份禁书书目,那是怎么一回事?

禁书之目

林:那是在1559年,罗马教廷第一次发表了一份禁书和收书的目录,以后又不断地加以增补。成为梵蒂冈指导信徒们读书的一个标准。所禁之书,主要是宗教教义上的原因,也有道德上的原因。名家名作有很多是遭过禁的,名家如巴尔扎克、斯宾诺莎、卢梭、乔治·桑、伏尔泰、雨果、司汤达、左拉、萨特等;名著如卢梭的《新哀洛绮丝》、《爱弥尔》、《民约论》、《忏悔录》,司汤达的《红与黑》,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哈代的《苔丝姑娘》,左拉的《娜娜》、《土地》,莫泊桑的《一生》,劳伦斯的《虹》、《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萨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1762年,法国巴黎议会下令在大楼梯下撕碎、焚毁卢梭的《爱弥尔》,大主教谴责作者,卢梭流亡日内瓦。福楼拜由于《包法利夫人》中的描写而被起诉,后来是因为有关段落不多才被宣告无罪。他的律师在为他申辩时,也不得不拿起道德的武器,说作者写坏事是为了提倡道德。在英国,出版左拉的《土地》的书商被判下狱。另外,劳伦斯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因书中有大量的性描写而又畅销世界,引起了在东方日本和西方英国的各一场官司。英国的官司,出版商胜诉。日本的官司,出版商败诉,这明显地表现出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特征。萨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从1955年起,在美国被许多人提出应在学校查禁,而1957年。美国驻澳大利亚大使却向所驻国赠送此书,经过海关时又被没收,这便是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所致。

主持人:禁书之事,无奇不有。中国古代也是如此。我记得在翻阅清代的文档资料时,也看到了不少禁毁书目,乾隆中期以前,朝廷禁令只是泛泛而指。乾隆四十三年,就有地方官府列出具体的书名禁毁了,《水浒传》、《说岳全传》已列入其中。嘉庆年间开始,越来越多的通俗小说被列入禁书书目。我曾作过一个统计,明代至清代中叶,共有500来种小说问世,在清代中晚期,全国市场上流行的小说大约在300种左右,而同治年问江苏巡抚丁日昌两次开列的禁毁小说书目就达150多种。

罗:不错。在这些禁毁书目中,虽然有一些诸如《灯草和尚》、《如意君传》、《肉蒲团》、《浪史》之类的专以描写性行为的作品可以严禁,但还有更多的优秀作品也被当作“违碍”“诲盗”“淫词秽说”之书罹难遭禁。《水浒传》是明清两代都禁的书,《金瓶梅》是清代屡禁之书,《红楼梦》被看作“诲淫之首”而遭禁。另外还有《蜃楼志》、《石点头》、《说唐》、《拍案惊奇》、《龙图公案》、《绿野仙踪》,以及大量的戏曲剧本,如《西厢》、《牡丹亭》,都多次受到各种形式的查禁和销毁。

主持人:西方禁书,多依靠法律和宗教的力量,所以有时还打官司。中国则一方面用律令的强制手段,一方面利用家训、族规、乡约,直接限制被禁书的流行传播。中国古代的小说家大多不在作品上署自己的名字,或不署真名,跟禁书是有关系的。《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至今还难以断定他的真实姓名。

禁书之果

林:无可否认,历史上被禁的书籍中,的确有一部分不是好书,它们有伤社会道德风化,给读者以不良影响。然而,即使是这样的一类书,倘若采取强制禁毁的办法,常常事与愿违,禁而不绝。历史事实说明,越是属于被禁止的书,反而越有一种神秘感、诱惑力,流行更广,各种抄本纷纷问世,而形成一种官方禁止,民间走红的尴尬局面;更何况有些被禁之书仅仅是不合某些人的口味而已。左拉是法国自然主义的始祖,他的《戴来紫·拉甘》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他被指责为“溃烂文学”的始作俑者,不道德的倡导人。但左拉不服,他理直气壮为自己辩解说:“如果我在人们心灵深处掀起许多丑恶的东西,那是想让人们对恶有所惧怕,让人们改过自新,也就是说,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这就是恶。行善去吧!”

罗:对一些淫秽图书的严禁是必要的,但封建社会不加区别的一概严禁,效果适得其反。明代禁李卓吾的书,禁得相当严,但过了几年,李卓吾的书盛传流行得更厉害,书坊商人纷纷制版印刷。有的商人为了趁机牟利,不仅不顾印刷质量,而且弄虚作假,错讹十分严重,导致今天在有关李卓吾著作的版本问题上还有许多难以弄清楚的地方。清代禁书,加上文字狱盛行,令人不敢放开思路,“著书都为稻粱谋”,思想停止,社会失去活力。不加区别地大量禁毁小说、戏曲剧本、民歌曲本和说唱曲本,实际上是严格限制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反而导致许多人的违禁行为。清代中晚期,就在地方官府贴出禁令通告的同时,市场上仍在出售禁毁图书,在演被禁戏曲,在唱被禁小曲,连缙绅士子、大官小吏也都禁止不住了。即以古典文学作品而言,优秀作品当然禁不了,但是一旦下禁,对优秀作品的破坏却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因政治原因被禁的书,往往是一个旧时代走向新时代之际思想家的杰作,如卢梭的《山中来信》、《民约论》和李卓吾的《藏书》《焚书》;很多反映新思想、新人物的优秀作品,往往从人性人情上入笔,如《十日谈》、《娜娜》和《金瓶梅》、《红楼梦》。它们往往受到道学家们的极力反对,而宗教原因所禁之书,则往往是上述两种原因的综合。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是人类过去智慧的总结,又是人类今天和未来智慧的起点。人类既需要精神食粮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也需要不断地用前人的智慧充实自己,改善自己。这是人与书的原则关系。从历史上看,无论中外,禁书总是与这一原则相背离的。如果说,“对伟大优秀之作的查禁是愚蠢透顶,对庸俗淫秽之作的禁毁是功德无量”的话,那么中外历史上的禁书者往往是以“功德无量”来掩盖“愚蠢透顶”的。

(责任编辑/孙开颜)

第三篇:《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历史人物评价作为一个专题在高考中出现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具体如何操作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的主要内容涉及人物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

从2008年起,历史人物评价作为一个专题在江苏历史高考中出现。评价历史人物有好多的原则和方法。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应用这些原则和方法?在具体运用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一分为二”即辨证的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评价中最常见的原则和方法就是“一分为二”,即辨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好多问题。比如什么是“一分为二”?好多同学片面理解就是“好”与“坏”结合。那什么是“好”与“坏”呢?一步一步地追问下去,同学往往就回答不清楚了。“好”与“坏”其实是历史人物所做事情带来的好(积极)的影响或者是坏(消极)的影响。到此我们就应该清楚地告诉同学,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这个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做了什么以及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推动历史发展的就是积极(好)的影响,阻碍历史发展的就是消极(坏)的影响。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对这个历史人物“一分为二”即辨证的评价。比如:《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集权统一的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王朝迅速的灭亡。

在实际应用中好多同学套用这个方法而不变通,导致在学习中也出现问题。比如:在学习《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时候,本课主要内容有三:少年天子、平定叛乱和抗击沙俄的侵略。康熙这些事情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因此是积极(好)影响。那么消极(坏)的影响在哪里呢?如果没有,康熙是完人吗?那么康熙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不适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吗?当然不是。课本仅仅涉及康熙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方面的内容,而康熙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都没有涉及。这些内容都在哪里呢?我们必须回到必修一、二和三的相关内容,补充相关的史料,然后才能对康熙做出全面系统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指导同学运用“一分为二”即辨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时,还要注意人物评价的主体性。比如对秦始皇的评价:“近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视杀人如狗彘”“(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裂,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有的同学对秦始皇的评价就会产生疑惑。对秦始皇的评价到底是积极评价还是消极评价呢?可以让同学权衡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准确评价。所以切不可套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以免出错。

二、以“史实”为依据,以“历史”为准绳

风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声主要就是人物所做事情带来的影响。评价历史人物主要依据就是史实而且是主要史实。怎样又快又好处理史实是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关键。对于历史人物的主要史实可以采用分段法、分类法等。分开掌握,便于记忆理解。比如对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的评价,可以先分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后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两大段。民主革命时期又可以分为建党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后可以分为巩固政权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相关史实细化后,学生就能容易掌握了。

以“历史”为准绳中“历史”的含义是什么?“历史”就是以历史人物所在的年代为依托,以当时时代发展方向为标准。促进(顺应)历史发展的就是积极评价,反之就是消极评价。课本的编写是以人物为单位的。对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交代的往往不是很清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补充这方面的内容。补充可以分为课本体系内补充和课外知识的补充。课本体系内补充是把选修与必修一、二、三的结合。比如:孔子对应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孙中山、毛泽东对应民主革命的发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对应人文主义在西方的起源和发展。

体系外的补充是指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没有或者很少涉及的内容。比如: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牛顿和爱因斯坦等伟大的科学家,在了解其伟大成就的同时,必须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评价这些历史人物。针对这部分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应多发课外阅读材料。这样既淡化对教材的依賴又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观点的能力。

三、全面具体评价和总体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每当提到评价历史人物,学生往往开始列举史实说明影响。注重了细节但是忽视了整体。其实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前面叙述的全面具体的评价,也有简单、总体的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基本知识即主干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基本知识(主干知识)是历史人物区别于其他历史人物的主要依据。因此如何抓住关键词是总体评价历史人物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用一句话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评价。而且要使其他同学通过这句话,明确自己评价的对象。很多学生回答的时候经常答不到点子上。有些学生往往照搬课本标题。而课题往往是大方面的概括,而没有细致的区分。比如:对康熙用一句话评价,如果照搬课题,康熙是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是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很多不仅仅是康熙,所以评价的对象就不具有唯一性。同样的情况还有好多:甘地是圣雄;拿破仑是雄狮。这样就提醒我们应该抓住人物的主要事迹、思想。

历史人物评价作为一个专题在高考中出现是一个新的课题。具体如何操作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以上是个人在工作中得到的一些体会,供大家分享。

参考文献:

[1]张远清.《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

[2]王洋.《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常智敏.《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再认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

作者:李宏瑜

上一篇:英语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硕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