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

2022-05-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在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相关院校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强化校企合作,保证学生能够高度适应岗位需求,进而确保能够对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为充分的条件,实现整体教育工作的全面提升。本文首先分析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然后综合探究基于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就业创业的具体策略。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

积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 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竞争压力变得越来越大。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有利于摆脱当前社会岗位有限的尴尬局面,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本文笔者从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出發,提出了几点问题,阐述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意义,最后给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引言

高校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直以来,高校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专业精英的任务,然而,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率的增高,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而社会岗位又有限高校必须要肩负起另一个光荣的任务,那就是推进高校创业教育,以此来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1.浅谈我国高校当前创业教育现状

从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到现在,我国高校当前创业教育现状如何。笔者通过研究发现,高校作出了很大的成绩,各大高校都相继推出了大学生创业讲座,大学生创业培训,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等。采用不同的形式宣传,大力推进高校创业教育,使不少大学生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并且获得了成功。然而,我国高校当前创业教育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笔者通过思考提出了以下几点问题。

(1)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有限

高校推出了大学生创业讲座,大学生创业培训,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越来越多的创业成功人士走向演讲台,讲述他们的创业经历,极大的鼓舞了大学生,带给他们动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创业培训,高校教师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教科书上的案例分析给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增添活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使有思想,有梦想的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创业的快乐。然而,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有限,不能提供高额创业启动资金,不能提供具有创业成功经历教师全程指导,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2)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淡薄

大学生的传统一贯思维里是毕业后找企业,找工作,很少有人会考虑自主创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淡薄。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淡薄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从他们本身出发,将获得更大的创业动力和源泉,并且这种动力和源泉是不可小觑的(1)。

(3)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度不够

社会是风向标,也是舆论导向,社會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度不够也是当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一个创新大赛比赛里,大学生向社会,企业拉动创业启动资金,然而,响应却非常少。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度不高,容易挫伤想要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的积极性,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度不高,大学生就很难得到社会以及企业的扶持来完成创业的梦想。

2.积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业,是一个令人动容的词汇,因为创业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它获得的成功又是十分诱人的。有人说,创业就像征服一座山,因为山就在那里。积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意义在哪里,笔者认为,它提升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使大学生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1)积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提出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初衷,也是根据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来说的。推进高校创业教育,使得大学生明白自己的处境并且体会到自主创业的深刻含义,学到创业教育的有用信息,加以利用,显著提高自己就业创业的能力(2)。

(2)积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找到人生的价值

有人说,当你为自己打工,你的热情和精力是最饱满的,创业就是不折不扣的为自己打工。积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让更多的大学生进入创业的浪潮之中。大学生处于人生最宝贵的青年时期,有着蓬勃的朝气,丰富的思想和丰满的理想,在创业上更容易取得成功,从而找到人生的价值所在。因此,积极推挤高校创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呢个找到人生的价值。

3.解决当前高校创业教育问题的对策

从上面我们已经知道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和积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所以,解决当前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就迫在眉睫,那么,如何解决当前高校创业教育问题,笔者给出了以下对策。

(1)增大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尽管大学生有好的创新想法,依然很难转变为现实,高校无法提供高额的创业项目启动资金,也无法提供具有真正创业成功经历的教师的全程指导。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有限,严重阻碍了高校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所以,我们要解决好第一个问题,就要增大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政府部门应该在高校设立创业资金小组,为需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资金的奖励和支持。派有成功创业经验的教师对创业大学生进行指导。

(2)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意识

尽管近几年来,高校在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工作上不断努力,仍然有很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淡薄。他们没有想过自己创业,或者认为创业很艰难很难成功的观念在作祟,他们无法懂得创业的乐趣有多么大,对他们本身而言,对这个国家而言,都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尝试。所以,高校需要加大宣传,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大赛要办得更多,请进更多成功的人士分享他们的就业经历,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意识。

(3)社会应加大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度

主流媒体应把镜头更多的对准处于创业中的青年大学生,向更多人描绘他们的努力,信念和成长,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了关注,便开始有了支持。上面提到的大学生创业拉动资金的困难很减少很多,处于创业困境的大学生就能够更容易获得来自社会和企业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如果全社会都开始关注大学生创业,那么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创业风尚和环境,会有更多大学生加入创业的团队,在青年时期,挥洒着晶莹的汗水努力打拼出属于自己的未来和世界(3)。

结语

积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并且有重要意义的事情。积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需要高校继续坚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宣传和扶持力度,需要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关注。笔者相信,高校创业教育将获得更大进展。

参考文献:

[1]黄伯云. 积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01):8-10. [2017- 09-14].

[2]曹中成,胡哲. 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2014,(02):95-97. [2017- 09-14].

[3]黄兆信,王志强,刘婵娟.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之维[J]. 教育研究,2015,36(02):59-66+157. [2017-09- 14].

作者:冯元

第二篇:校企合作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

在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相关院校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强化校企合作,保证学生能够高度适应岗位需求,进而确保能够对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为充分的条件,实现整体教育工作的全面提升。本文首先分析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然后综合探究基于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就业创业的具体策略。

高校在实现校企合作时,需要由企业提出人才需求,而学校需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进行相关人才的定向培养,确保学生整体素质能够高度适应岗位需求,为现代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人才,推进现代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对学生就业创业和校企合作具有更为充分的了解,特此进行本次研究

一、强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首先,强化校企合作,可以保障大学生具有更高的就业竞争力。大学教育的有效开展,不仅能够使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但是,大部分学校在进行教育工作时,对学生实践能力缺乏重视。此时,校企合作的有效落实,可以对学校教育存在的不足进行有效弥补,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指导。通过科学开展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合理内化理论知识,进而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增强。所以,校企合作的有效落实,可以保障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其次,强化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创建更大的就业平台。校企合作可以为高校学生和相关企业提供更大的沟通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企业的实力、制度、文化、就业条件和发展前景等,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有更为充分的参考依据。同时,校企合作还可以使企业进一步了解学生,进而确保能够充分掌握学生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有效推进学生就业,同时,还可以使企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与此同时,强化校企合作,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就业观的科学树立。在我国现代高校建设过程中,毕业生人数正在逐年上涨,为了对就业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相关部门为其出台了相关政策,引导学生去非公有制企业和基层工作。此时,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对具体工作岗位缺乏认识,因此,会出现纠结,犹豫,徘徊等情绪,甚至部分学生对未来岗位完全不了解。校企合作的有效落实,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工作的前景,性质和要求,使其在未来就业时可以有所选择。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形成就业观念,使其对自身具有更为充分的了解。

最后,强化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增强学生适应能力。通过有效落实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初步了解工作环境,同时,还可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使其在毕业就业过程中,能够高度适应工作环境。

二、基于校企合作

强化大学生就业创业具体策略

(一)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高校需要对其人才培养理念进行科学转变,合理设置管理制度。基于校企合作视角,高校需要对其传统办学理念进行科学转变,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此时,高校需要深入分析现代社会发展对其各级人才提出的最新需求,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培养计划。高校需要强化教育改革,对其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进行合理创新和深入探索。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和相关企业进行有效合作,确保能够实现三元培养模式的合理构建,组织高校和相关企业共同安排教育目的,对学生全面发展进行有效保障。除此之外,学校和企业还需要加大各项资源的投入,确保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二)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学校和相关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学校主要负责培养学生各项素质,企业则负责在技术方面进行教育。在高校建设中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这类技术人才普遍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进一步明确岗位需求,能够使学生更为高效的应用各项技术。与此同时,技术人才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法宝”,可以对工作中的小问题和小麻烦进行有效避免。在向学生传授相关技能知识时,不仅能够使其更为充分地掌握所学技能,同时,还可以保障学生在后期工作中具有明确的方向。例如,企业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尤其是当学生触碰电子元器件时,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静电防护,大部分学生对静电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具體防护方面的认知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此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静电知识的讲述,不仅需要使学生了解产生静电的过程,还需要使其充分掌握如何防护,确保能够实现学以致用,确保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科学验证各项理论。

(三)合理应用校友资源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校友可以为其树立一定的精神榜样。学校可以定期邀请校友回校,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开展讲座活动,组织业内不同层次经验的校友为学生分析行业发展前景,职业发展趋势以及不同职业的差异,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未来职业前景,进而对其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与此同时,还可以邀请回校分享交流求职经验,结合其创业经历,求职经历和学习经历,讲述自身心理状态,使学生对求职创业的困难和坎坷具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在校学生通过与校友进行直接沟通,可以向其咨询自己心中的困惑和疑虑,确保校友能够对其求职创业进行更为有效的指导。校友们通过树立良好榜样,传授就业经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四)优化创新创业教育

首先,需要基于高校角度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在具体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时,需要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科学培养,在现代高校建设过程中,为了培养更多现代化人才,需要将最新模式合理融入创业就业管理,对学生教学体系进行科学完善,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制定,确保高校学生在进行创业就业中,可以使产学研作用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对学生进行创业就业教育,需要强化实践特点,科学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保能够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有效提升。其次,还需要基于学生角度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在具体开展教育工作时,大学生需要充分认识现在就业形势,并对自身学习理念进行科学转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进行创新创业意识的科学树立,确保能够使自身人生价值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五)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合作企业和校友企业是最有潜力和亲和力的优质资源。针对校企合作,构建信息网络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内强化资源共享,确保学生就业创业具有更为丰富的信息渠道,进而保障有效推进学生就业创业。校友企业基于母校情怀和专业对口,会为在校生提供一定的實习岗位,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效应用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为毕业学生创造更大的就业机会,和相关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对接人才管理机制进行科学完善,从而实现使企业发展的进一步提升,确保能够有效落实合作共赢。就合作企业而言,企业和学校需要针对人才培养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企业需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同时,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开展实践活动,使其能够积累更为丰富的工作经验,进而能够确保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感受职业道德。应对其进行工匠精神的科学树立,确保学生在未来毕业之后能够更为高效的融入岗位工作。通过强化校企合作,对企业优秀资源进行合理应用,实现就业渠道的有效拓展,进而保障大学生能够进行更为有效的就业创业。

(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需要针对人才培养,需要根据自身具体需求和相关企业在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同时,在合作领域中,高校需要进行企业资源的科学引进,合理创设各类实践活动,进行良好人才培养环境的科学营造,确保学生能够更为积极的参与学习,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够进一步感受职业精神,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为学生未来就业创业创建良好的条件,确保学生具有更高的就业创业能力。学生在校期间,需要积极把握机会,确保能够对自身组织协调能力,时间分配能力,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进行科学锻炼。与此同时,还需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就业创业竞赛,确保能够实现学生视野的有效拓展,使其能够更为全面的了解就业创业。此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类实习,通过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对其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最后,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意识的科学培养,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七)科学建设师资团队

在高校建设过程中,如果想要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学生创业就业隐患,高校教师需要对自身思想理念进行科学转变,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有效突破,确保能够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高校在具体开展教育工作时,首先需要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改革,合理优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确保能够实现学生就业经验的合理丰富,使学生能够高度适应企业岗位,有效结合就业经验,实践教学和专业教学。其次,还需要强化数字建设,确保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更大的专业实力。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此时,如果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无法满足国家教育需求,则会使学生在未来就业中无法满足时代需求,进而无法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所以,高校需要对其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理念进行科学改革,确保能够对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创业就业教育。最后,高校还需要对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进行科学改革,确保教师队伍具有更高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保障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量,进而保障能够更为高效的培养现代人才,保证学生在未来能够更为有效的适应就业岗位需求。

(八)合理构建评估机制

在实现校企合作时,有效评估可以使校企合作实现预期目标,并对校企合作规则进行合理规范。在针对校企合作构建评估机制时,相关单位需要针对教学合作评估特点和评估原则,基于评估指标体系科学应用现代评价方法,通过全方位衡量合作项目,学生,企业高校,可以及时吸纳新闻媒体,政府部门,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学生以及家长反馈的各项信息,进而保证能够更为科学的评价学生就业创业和校企合作的效度与社会现度。如果想要使评估工作发挥更大的价值,需要科学制定具有较强导向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的指导体系。学校在进行具体教育工作,需要对相关企业进行科学评估,首先,需要针对企业的专业资质,主营业务,规模和性质明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然后根据具体目标和相关要求考虑在岗位工作中需要承担的具体项目,针对各个项目合理量化评估指标,量化高校教育经费数量,由社会专门机构对其进行专业评估。一般情况下,评估机制同时涉及较多的内容和指标,在具体确定评估指标体系时,需要确保其可接受度,可操作性,系统性和方向性。

(九)科学完善保障机制

首先,需要健全组织结构,在具体实现校企合作时,需要科学组建组织机构,确保能够为校企合作进行有效的组织保障。相关单位在进行具体工作时,需要进行领导协调机构的科学设立,由当地政府部门组织牵头,同时,由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家,专家教授以及行业、企业、高校主管部门领导共同组建指导委员会,对校企合作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行校企合作平台的合理搭建,科学构建相关制度,并对其合作行为进行合理规范,同时,还需要定期发布各项信息,对双方权益进行有效的保障,确保能够共享社会资源。与此同时,还需要执行服务机构的合理设置,企业和高校需要针对校企合作组建具体办事机构,针对校企合作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并对其进行科学完善,同时,还需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校企合作规划,对合作项目进行科学协调,同时,还需要针对单位具体情况进行合作模式的深入研究和全面推广。通过科学应用,常设机构可以使合作双方进行更为有效的交流沟通,结合市场需求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其次,还需要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在基于学生创业就业构建校企合作时,科学构建相关政策法规是其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在此过程中,需要科学完善法律体系,确保能够对校企合作进行有效的法治保障,政府部门需要科学完善高等教育法,教育法,企业法等各项法律规定,确定合作各方的目标,义务,责任和权利,科学构建法律保障体系,确保其操作性和详细性。与此同时,还需要科学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能够为校企合作进行更为有效的制度保障。行业,企业,高校主管部门需要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对大学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联合培养,创业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科学制定各项政策,确保能够对高校进行有效的管理约束,强化激励评价,为校企合作的有效落实提供充分的工作依据。

结 语

总之,通过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应用校友资源,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科学建设师资团队,合理构建评估机制,完善教育保障机制,能够确保更为有效的落实校企合作,进而保障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更为高效的就业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就业实践能力,保证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具有更大的竞争力,提升整体教育效果,为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者:房珊

第三篇:慢就业现象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探究

2015年11月,央视网新闻眼发布题为《90后毕业生的“慢就业”》的新闻,将大学毕业生慢就业问题引入公众视线,大学毕业生“慢就业”一词的出现,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2018年,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提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根基工程,它不仅影响百姓生活,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当下,最艰巨的就业任务群体是高校毕业生群体,而慢就业这一情况的出现,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更大挑战。慢就业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大学毕业生的人生选择,比如,升学需求、考公务员、追求人岗匹配等。另一方面,也存在部分毕业生以慢就业为由,变相逃避就业。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发现,大学毕业生当前所面临的就业困难其实更多的不是找工作难,而是找到合适的工作难,因此,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新时代,就业岗位供求双方都有需求,但因为各种原因使得用人方招不满得力员工、应聘方找不到心仪工作,导致用人难和慢就業现象持续存在,并有进一步升级的趋势。怎样避免“慢就业”演变为“懒就业”“不就业”,并为这类学生提供更精准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概念及成因分析

(一)慢就业现象的概念

慢就业现象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据统计,在中国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一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

笔者认为慢就业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主动慢就业,指的是拥有明确未来规划的大学生,依照自己对未来的计划和想法,主动减缓求职节奏,给自己几个月至几年时间逐步落实个人计划,从而使自身能更好地了解和认知世界,充实并提高自己,为今后能够快速适应职场做好充分准备;二是被动慢就业,指的是无明确未来规划的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认知存在偏差,个体的职业规划能力和执行能力较弱,加之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等,导致其在找工作时比较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而不得不被迫推迟就业时间。

(二)慢就业现象的成因

1、主动慢就业的成因。第一,个体就业理念成熟。主动慢就业的大学生其就业理念更加成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他们更看重的是就业质量以及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而非眼前利益。对他们来说就业时的薪资问题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他们更关注工作是否与自身兴趣相结合,是否有更长远的发展前景,甚至是否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尊重等。个体就业理念更加理性、成熟,更加看重自身内在的价值观。因此,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他们会主动放慢就业速率,进行多方考虑、比较和分析,着力提升自身就业的含金量。

第二,自身职业目标定位明确。职业目标是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拥有清晰职业目标的大学生群体对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和想法,因此,他们会主动减缓求职节奏,选择继续求学、考公务员或者追求某一特定就业目标。主动慢就业的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定位和未来求职目标较为清晰,他们往往在大学阶段就已经对自我有着充分的认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个人特质和职业价值观,对职业选择的环境有着深入的分析,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职业本身的行业分析、职业分析以及地域分析等,并且在大学阶段就已确定职业目标,不会轻易改变。对于有着明确职业目标而引起的慢就业,其实更多地体现了当今就业创业市场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他们的“慢”更为理性。

2、被动慢就业的成因。第一,缺乏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少学生在大四快毕业时依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缺乏对自我的了解,包括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更加缺乏对专业、职业和行业的深层次了解,不能形成自身的职业发展路径。很多学生临近毕业依然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有些学生看到别人考研,自己也会随波逐流选择考研,没有明确的目标专业和目标学校,更没有明确的考研目的,准备往往不够充足,失利则成必然。而面对就业,没有对自身专业、职业以及行业进行深入了解分析,没有自身明确的岗位目标,使自身在就业市场中比较茫然和被动,出现毕业即失业的境遇。

第二,就业意识相对欠缺。被动慢就业的大学生,第一是欠缺就业意识,包括在大学阶段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欠缺。大学生应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积累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进行应变思维、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第二是竞争意识欠缺,随着就业形势的逐年严峻,现今的就业市场已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现有就业岗位数量远远小于求职者的数量,因此,就业市场竞争压力逐年增加。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学生应在大学阶段就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竞争意识,能够在未来走人职场时勇于面对竞争,充分展示出自身优势,抓住就业机会;第三是自主创业意识有待提高,当前国家、学校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和举措,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然而在实际就业过程中,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仍是少数;第四是缺少就业危机意识,大学生应充分树立危机意识,学会化危机为时机,及时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学习求职技巧,广泛积累经验及人脉;第五是就业调适意识欠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想要一次性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但在实际求职过程中是很难实现的,这样他们就有了很大的就业压力,甚至想要逃避。面对这一现象,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应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抗挫折能力,摆脱负面心理,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

二、慢就业现象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创业课程设置形式化

目前,就业创业课程仍缺乏自上而下的重视,认为专业技能课才是教学的重点。在就业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整个课程设置的课时较少、内容陈旧、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有些高校缺乏对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相关课程,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产生消极心理状态时,不能进行自我疏导,整个课程实施过程较为形式化,很少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就业创业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授课。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致使他们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往往较为盲目,这些都会导致慢就业现象。

(二)专业实践与就业实践脱节

从宏观上讲,部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同步,这是导致慢就业现象的重要原因。而慢就业现象真正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缺失。整个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过程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通过学校常规开设的就业创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开展企业实习和创业培训等活动,学生很难在就业创业能力上得到真正的提升。在求职的过程中,学生无法真正了解社会需求,清晰认识自身能力,不能了解职业环境,更难明确自己的岗位目标,无疑会出现慢就业现象。

(三)就业信息缺乏有效的对接和匹配

就业创业工作信息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效率,然而,当前很多学校的就业创新工作信息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往往针对性、目标性欠缺,且缺少与企业的对接与匹配,使得就业创业信息平台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家校沟通不充分

大學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家庭与学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二者起到关键作用。家庭与学校的充分沟通与联合,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择业观,端正大学生就业心态,为其就业创业做好充足准备。但当下各高校和家庭对于家校合作的重视不够,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不能起到很好的协作,对提升大学生精准就业创业速率有一定影响。

三、慢就业现象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体系

1、构建一体化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大学全阶段课程内容体系,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及具体情况进行模块化安排,实现课程内容由浅到深逐步开展。大一阶段主要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确立职业目标;大二阶段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升其岗位适应能力;大三阶段主要进行就业教育,包括求职技巧、就业信息、相关就业政策制度与法律法规,并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四阶段主要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求职阶段,实现成功就业。

2、打造就业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合理利用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导作用,提高大学生自身敏锐性,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时,能够依靠自己快速给出解决方案。其次,高校应在进行第二课堂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积极性,了解行业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避免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出现盲目自信、眼高手低等现象。最后,应当协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综合发展,促进专业知识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切实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及创新能力。

3、建设课程教材体系。就业创业教育的教材建设关系到课程教学的质量,在进行教材建设过程中,应注意教材内容选定要以职业发展需求为中心,围绕当前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根本需求;教材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实现学用结合,有效评价。

4、改进课程教学方式。原有的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使得学生课上对知识学习的劲头不高,甚至有些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广泛尝试不同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5、规范课程师资队伍。以往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承担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师往往为辅导员老师或其他专业课教师,他们对就业创业教育的内涵没有非常清晰的框架,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性不强,多为照本宣科,很难提起学生兴趣,学生面临毕业也很难将学到的知识真正用于职业选择当中。在进行就业创业课程构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规范课程师资队伍,选聘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教育背景,更要加强对教师实战经验的培养,帮助学生真正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一批优秀的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咨询师,帮助调整“被动慢就业”毕业生的求职心理状态。

(二)搭建就业创业一体化实践交流平台

建立一体化就业创业实践平台,包括硬平台建设和软平台建设。首先,要充分依托学科优势,建立独立存在的各类企业实训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实验室等硬平台,为学生开展各类实训和创业实践活动提供硬件条件支持,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获得能力。其次,优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等软平台,广泛开展实践教学,南职业生涯规划师、就业指导教师、创新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使其在实践过程中梳理自身优劣势,理清职业发展目标。最后,完善校企合作交流,设立企业订单班,使大学生尽早树立自身的职业目标,能够实现学用结合。

(三)完善就业创业信息提供平台

畅通信息传递机制,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信息提供平台。首先,在就业创业信息平台实现学生、用人单位和教师三个端口互通互联,实时更新相关数据,精准匹配网络求职信息及岗位信息。其次,梳理不同学科性质与岗位类别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提高信息搜索效率;再次,在平台展示相关专业往年的就业情况和就业相关数据,使学生充分了解行业动态和就业形势;最后,平台设立学生求职或升学档案,根据档案信息,针对被动慢就业学生群体进行定期跟踪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创业。

(四)实现家校沟通协同育人

强化家校沟通合作交流机制,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和职业价值观,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并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协作,及时分享当下就业现状及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等,把握好重要的时间节点,共同助力学生顺利完成就业创业。

作者简介:李伟静(1989-),女,河南洛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就业创业。

(责任编辑 朱妍)

作者:李伟静

上一篇:小学科学创新论文下一篇:群众文化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