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22-09-10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科学独特的内容和形式, 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其他学科无法比拟。如何在小学科学这门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呵护好奇心, 激发创新意识

好奇是创新意识生成的前提,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重要的动力, 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好奇心, 就能主动钻研、探究。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让他们动手、动脑, 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研究。教学《小电珠亮了》, 学生在认识电池、小电珠和导线等材料后, 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的“玩一玩”, 用多种方法将一节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电珠组装起来, 使小电珠发光, 从而把学生玩电池、导线和小电珠的好奇心引向研究简单电路的组装方面上来。这个过程, 教师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做, 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行探索, 自己想办法努力地去做。随着一个个小电珠的发光, 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了同学们地脸上。情趣盎然的组装活动, 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 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 发挥自己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和操作潜能, 并不断触发创新火花。

二、创设情境, 点燃创新火花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始, 是创造的基础, 是创新的起点。科学教学中, 教师应精心设置疑惑, 激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 教师首先演示:用一塑料杯倒扣在浮在水面的乒乓球往水底按, 乒乓球被“压”入水底;再用小刀把这个塑料杯的底划破, 水底的乒乓球慢慢地“浮”上水面。教师抓住学生感到有趣、好奇的契机,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组实验: (1) 实验时, 看到了什么现象? (2) 为什么乒乓球一会儿被“压”入水底, 一会儿又“浮”上水面? (3) 通过这个实验,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的实验、观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 探究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诸多问题, 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三、动手操作, 加深创新体验

动手操作是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之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动、喜动的特点, 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 并在参与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发现和创造。《溶解》单元中, 学生通过实验知道食盐和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后, 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 教师不须讲任何解释, 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 让他们将油、糖、面粉、粉笔末、沙子、石头等物体投入水中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找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在水中溶解, 像油、粉笔末、砂等物体都不能在水中溶解。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但获得了知识, 提高了实验技能, 还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利用网络, 扩大信息范围

在科学探究中, 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 有些疑问连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 而学生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学习太阳系时, 有学生提出:“有没有外星人?木星、火星上有哪些物质?”等问题, 像这些问题, 单凭教科书上没办法解决,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从图书馆借来有关这方面的书刊, 或借助网络进行网上搜索。比如在《动物怎样保护自己》一课中, 由于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很多, 教师不可能把动物保护自己的所有方法都教给学生, 学生研究的兴趣又各不相同。教师可利用网络信息教育教学资源把各种动物保护方法制作成学生可以查阅的资料,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确定先研究哪一种保护方法, 进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如果条件允许, 甚至可以让学生到校园网或者互联网去搜索信息。

五、立足实践, 拓展创新空间

小学科学书本上的知识丰富多彩, 但是缺乏实践支持就会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下降。人才内在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没有必要的外部条件起作用, 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形成。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尽可能的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了《加热和冷却》之后, 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 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 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自然不困难。

上一篇: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准入现状下一篇:刍议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