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创新教育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学科作为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教学学科,从其课程内容到设置的编排都对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小学生的学习视野。为此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课创新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课创新教育论文 篇1:

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育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当中,老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创新意识,不能真正意义上的发挥科学课的实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相当强的活动力,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科学课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一、创新教育的意义

创造是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创造力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潜能,要想激发潜能就必须借助适当的教育与训练,也就是所谓的创新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有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使老师变得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敢于创新的胆量。其中创新兴趣、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胆量都是思想上的创新,是进行创新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活动。而创新能力是指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根据一定的目标,运用一切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想法,创造具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也就是所说的“创造力”。所以创新教育应该从两方面着手,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力的训练。

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设立创造型的教育环境,由具有创造力的老师通过创造型的教育方式来完成。在小学教育阶段,创新教育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来实现,而是包含在其他课程的学习当中。小学科学课就是一门很好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以及训练创新能力的课程。科学课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发现问题,这样学习的本身就是创新教育的过程。

二、小学科学课创新教育的基本现状

1、创新教育理念的错误认识。现如今还有很多教师把创新看成是专家学者的事,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老师在授课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以及自己做出的发明,要给予鼓励与表扬。学生自己动手做出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有着极大的个人价值,学生会因此对创新发明更有兴趣,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更积极主动,更有益于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注重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创造,不能只重视社会价值而忽略个人价值,这样的理解是狭隘的、不全面的。

2、传统观念的限制。在传统教育中,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理念来实施教学的,由于老师与学生在能力以及学识上的差异,教师与学生没有平等的地位。当他们想要尝试着给学生一些创新空间时,往往会觉得这样做会对他们的权威造成威胁,因为一个知识再渊博的人也不可能做到什么都会,什么都懂。教师的这些想法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小学科学课的创新教育。

3、传统评价体制的限制。传统的评价体制主要从实现每节课的认知目标来评价老师的教学质量。那些不能实现每节课认知目标的课就被认定为差课,这就严重限制了老师的讲课方式。在自主、开放式的教学课堂里,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变动性很强,往往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探究情况随时做出调整。随着学生对知识的研究深入,教师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往往无法顺利完成。

三、创新精神的激发与培养

1、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当前,创新教育在科学课中的限制主要表现在老师身上,所以必须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团队。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善于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自己本身就有创新思维与创造力。2.要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能力。3.要有超前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技巧。

2、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要给学生创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轻松地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发现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在教学中也应该与学生进行互动,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不断发展。

四、创造力的培养

1、积累知识是关键。虽说创新与知识不是成正比的,但创新也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学的知识广泛,这样创新的思路才会开阔,从而产生新奇的想法。所以创新教育必须奠定知识基础,这样创新的思维活跃了,创新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2、创造思维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是培训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小学阶段,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发散思维。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做一定的思考,所以不应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过高的要求。老师应该带领学生多做一些动手实践活动,这样既开发学生的思维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现代小学科学课创新教育,应该做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课堂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带领学生完善小学科学课的创新教育工作。

【作者单位:许昌市文化街小学 河南】

作者:赵冬梅

科学课创新教育论文 篇2:

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创新教育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学科作为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教学学科,从其课程内容到设置的编排都对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小学生的学习视野。为此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主要以当前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进而深入研究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教育;教学实践

创新教育是一种永恒的教育,它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在小学教育阶段,在科学教学的阵地上,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科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就要做到在教学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特定的科学教学氛围,以此来带领学生深入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主要讲述了在小学课堂开展科学教学的几个具体措施。

一、兴趣入手,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便是学习兴趣。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那么他就不能够深入细致地去钻研科学知识,更不能进行科学创新。为此,教师要在科学教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不断地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带领他们深入课堂学习科学知识,才能够真正开启他们的创新意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浓厚的求知欲。为此教师要善于把握住时机,不断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带领他们学习科学知识。

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时,要善于从小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开展教学工作,以此来不断地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比如,在进行“空气有压力”的相关知识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选择一种小学生都比较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魔术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水杯和一张纸,然后说:“我能够用这一张纸拖住这一杯水,你们相信吗?”这时学生都会摇头。此时教师就要及时抓住教学时机向学生科学展示,用纸将水杯拖住,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到教师的魔术实验上面,学习兴趣也会被激发起来。与此同时,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和思考“空气里是否有压力”,使他们在探索中不断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二、深入课堂,培养创新思维

在小学科学课开展创新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在教学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要幽默教学,对学生要温和、乐观,积极地营造出一种有助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其次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产生创新火花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才能够在问题的驱动下不断地去寻找和思考解决问题方法。因此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活动时要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善于提问。最后教师还要善于在课堂上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不断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他们的学习活动创作有利的教学环境。

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时,要善于深入科学教学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比如在进行“风的形成”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去自学相关知识,遇到问题积极地去探索,通过这样的自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问道许多关于“风”的知识,这时教师要细心引导他们一步步地寻找答案,帮助他们学习知识,培养创新思维。

三、拓展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要想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就要带领学生深入教学实践,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之中。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进行试验拓展活动,根据科学学科的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拓展试验,比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进程设计一些趣味性的试验和补充试验等。其次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考察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河流沿岸、公园、田野等地方实地考察进行教学活动,在大自然中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直接在自然环境中感受科学知识,探索科学知识。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发明或者小制作活动,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比如可以制作一些简易望远镜、模拟红绿灯、风筝等小东西,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在进行“水资源”相关知识的教學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小河区考察,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如何改善河流周边的环境,改善河流的水质等问题,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带领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首先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活动时要从兴趣入手,使小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学习科学知识;其次教师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最后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习科学知识。

编辑 张珍珍

作者:吴自生

科学课创新教育论文 篇3:

浅析小学生科学课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应该是倡导以创新精神为主体的素质教育。许多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教育应该发展学生的智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小学科学课中如何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拓宽学生的创新空间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能力;探究性

素质教育应该是倡导以创新精神为主体的素质教育。许多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教育应该发展学生的智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结论性的知识,还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

一、营造和谐的创新氛围

科学活动探究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探究科学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教與学方式交流、思维交流的过程。创设一种师与生、生与生心理交融、民主和谐的科学探究氛围是促进学生创新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有利保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很多老师忽略了表达和交流,对表达和交流缺少应有的重视,常常只是走个过场,得出了结论,就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节课的探究学习也告一段落。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广泛交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共同参与观察探究活动,在交往中提倡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多运用鼓励性评价。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传统教师的常规课堂教学单边性、模式性活动较多,让学生积极留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多边性、主动性活动较少,课堂活动总是受到传统教学的束缚。素质教育应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这样一来课堂不再单是教师主宰着学生的活动。大量的事实证明,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积极探究和应用知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科学的奥妙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情绪。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求知识的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

三、拓宽学生的创新空间

我们可以设立学生自制标本展橱。在橱窗下面及实验室门前陈列一些文竹、君子兰等植物,还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观察、实验、小课题研究和科学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在实验室将学生制作的各种动植物标本摆放进橱窗去。科学课就是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个性,发动学生不断为它“添砖加瓦”,也可以喂养蚕、小金鱼等,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放置实验和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活动纪录卡等。实验室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空间,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为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实施开放式探究提供便利,如皮筋、气球、乒乓球、各种弹簧、橡皮和硬纸板等都由学生自主筹备。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拓宽并延伸科学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展橱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机会,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去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利用,让学生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尽情观察,从而增强学生对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并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出自己的发现和体会。充分施展学生的才华,这些是学生们很喜欢做的事情。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疑才能有思考,这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灵魂。如在教学《观察蚕宝宝》时,可以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蚕宝宝喜欢吃什么,它为什么会蜕皮,它的一生要经历几次变化等许多问题。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有疑才能进步。质疑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多问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另外老师应该在科学教学中灵活多样地运用多媒体、录像、幻灯片等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习惯。

五、重视学生的创新实践

在实践活动中,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技能与智能的结合。要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教师应尽量少干预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真正去观察,真正动手做,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带领学生真正走到大自然中去经历,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的手、脑、眼、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时充分相信自己,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学生喜欢丰富的教学资源给他们带来学习的愉悦,发展思维,放手让自己动手实践,学生愿意参与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然后建立正确清晰的表象,而不是将科学探究活动只停留在课堂上。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加锻炼的机会,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而其在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劳韵岚.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素质教育[A].2009年广东省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优秀论文选编[C].2009.

[2]袁立煌.小学科学课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

[3]郑松南.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A].2009年广东省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优秀论文选编[C].2009.

作者:黄凤

上一篇:信用卡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信息化医院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