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2023-01-06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消极心理学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积极心理学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开始引导心理健康的主流趋势, 开始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 正能量的主导, 强调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 下面我就针对工作实际做一下详细的阐述, 希望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点启发和参考意见。

二、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这个概念首先起源于美国, 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率先提出来的。他希望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研究人类的心理过程, 比如说探究人积极主动的认知行为, 丰富的创造力和专注力, 饱满的情绪特性等等。

他倡导人文关怀, 强调人类存在的价值。他希望通过一些正面的挖掘与探究, 激发人类的无限潜能, 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获得美好的社会体验, 比如说成就感、满足感, 幸福感等等。

积极心理学涵盖的领域极其广阔, 包含方方面面。从狭义上来讲, 包括积极的人格品质, 诸如:人际交往能力, 敏锐的洞察力, 创造力, 想象力, 社会责任感, 专注力, 感染力等等。

从广义上来说, 还包括正确的思想教育, 良性的教育成长环境, 学习与沟通交往的技巧与方法, 团结协作, 抗挫压的能力等等。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潜能的有效开发, 激发人的无穷欲望, 促进人类朝着健康, 文明, 积极向上的方向去发展。

一提到积极心理学的构成要素, 积极的环境构成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都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 所以, 环境的影响可以对一个人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 我们应该加大积极心理学中组织环境的构建。组织环境的构建极其重要, 包括和谐的家庭氛围, 沟通有效的社区环境, 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环境的构建, 培养公民的家庭责任感, 集体荣誉感, 社会责任感等等。通过正确的环境引导, 构建一个健康的个性特征。

三、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虽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 由于引入的时间尚短, 还不成熟, 故此, 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比如说, 原封不动的照搬外国的教育模式, 没有立足于本国的具体国情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所以, 没有切实的形成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等等。下面, 我将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与阐述。

(一) 情商教育严重缺失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 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却忽视了对于学生情商的培养。学习成绩的好与坏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本质。我们应该加大对于学生情商的培养。情商包括对于自己情绪的把控力, 自我认识与自我实现, 认知他人, 欲望的控制, 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等等。只有真正的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才能够更好的去管理自己, 服务他人, 做一个对家庭有责任, 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现如今, 我们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应试教育上, 而忽略了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 性格的培养。

(二)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建构不合理

通过实际的教育工作我们不难发现,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校, 抑或是心理健康教师一个人的事情, 而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力协作。只有大家齐心协力, 才能够在各个年龄阶层都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才能切实有效的形成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但是,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 心理健康工作都是单一化, 零散化的, 大家都是各行其是, 甚至于根本就没有担负起自己应尽的那部分义务, 更别说是紧密联系, 通力配合了。从家庭层级来看, 一些家庭并没有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甚至于夫妻失和, 吵架, 给学生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家庭印象, 就此埋下了“心理变化”的导火索;从学校层面来看, 学校把教育的重点都放在了理论知识的讲解上, 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心理疏导, 往往工作流于形式, 没有深入到学生当中来, 没有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从社会层面来看, 也没有对于大学生的专项心理教育或者疏导, 所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处于一个“三不管”地带, 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盲区。所以,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 构建一套“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多维系统, 集三方的力量, 切实有效的展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构建

(一) 转变观念, 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首先, 我们要明确目标, 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两项具体的工作任务。一个是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或者是诊治;另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我们应该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积极向上人格的培养上来。要转变传统的心理误区, 认为“无病就是健康”, 要积极的促进学生健康心态的培养, 构建一个良好, 和谐的组织氛围。

(二)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1.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以及主观能动性

我们在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的同时, 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摘掉过去的“有色眼镜”, 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充满无限潜能的个体。要看到学生的优点, 以此为契机,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以及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来,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品质。而不是死死盯住学生的“问题”不放, 这样, 很难调动学生的创造力, 我们必须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 “以人为本”, 拓宽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

2. 创设一个平等、自由的心理健康关系

在以往的消极心理学背景下, 教育工作者和被心理辅导的学生之间是一种纵向的关系。教育工作者往往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学生进行对话, 对于有心理困惑或者是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言, 这种身份往往会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在这种“高压”下, 是很难可以敞开心扉, 向心理健康老师表达内心最真实想法的。但是, 如果不是最真实的感情流露, 老师是很难挖掘到事情的本质, 做出最正确的分析, 继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的, 那么, 可以这样说, 这次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是疏导就是失败的, 不成功的。所以, 建立一种平等、自由的心理健康关系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在积极心理学的大背景下, 创设一种新的沟通模式, 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上走下来, 深入到学生的心底, 与学生敞开心扉, 推心置腹的聊一聊。通过亦师亦友的沟通交谈, 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继而愿意向老师袒露心扉。我们心理老师也能够及时、准确的直达病灶, 解决学生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3. 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认知体验, 强调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心理辅导是一种双向的过程, 要注重学生的反馈。我们应该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最大限度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以及难题。

另一方面, 我们也要注重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我们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开展心理一对一咨询, 主题月活动, 朋辈辅导, 团体辅导, 主题班团会等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品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人类的心理特征、个性特质都较之以往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我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理念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并以其积极向上的导向引导我们正确的看待心理现象。本文我就当今积极心理学为例, 阐述一下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并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因地制宜的分析一下积极心理学在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中的实效性, 以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推进。

关键词:情绪教育,积极心理学,实效性,主动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陆思琦.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10) .

[2] 李晓彧.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创新大学生人格培养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 2015 (01) .

[3] 罩梅芳.基于积极心理学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 (上旬版) , 2014 (04) .

[4] 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14 (10) .

[5] 张海芳.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意义探析[J].新校园 (上旬版) , 2015 (06) .

上一篇:农业会计核算中有关问题的探讨下一篇:中职文言文教学与人文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