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2023-01-31

一、前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为高校大学生成长创设便捷空间的同时, 也无形之中传播了各种不良信息, 如功利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极端主义思想等, 这些负面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冲击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 高校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 在校园范围内为大学生创设更为优质的教育环境, 注重大学生自身潜能的最大开发, 引导大学生正是认识自我, 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以乐观主动的心态完成学业, 面对以后的人生。由此可见, 运用积极心理学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助力大学生全面成长。对此, 本文立足于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之下,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做出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二、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积极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Martin E.P.Seligman提出, 是20世纪末心理学领域内所探索研究的一个全新板块。积极心理学强调以一种更为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普通人的发展, 侧重对个体幸福感、天赋潜能开发、人的更好发展等方面研究, 要求用欣赏、赞许、开放的眼光看待个体成长, 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达到促进人不断发展、自我完善的效果。

积极心理学主要有积极人格、积极情绪、积极的社会系统三方面所构成。第一, 积极人格主要表现为积极品质, 即美德与力量, 共由24种积极人格特质所组成, 如开朗、坚持、谦虚、宽容、自律、善良、公平等;第二, 积极情绪, 这一概念按照时间顺序被划分为三个层次, 即过去的积极情绪 (感恩) 、现在的积极情绪 (快乐) 、未来的积极兴趣 (充满希望) ;第三, 积极的社会系统, 主要是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可以为个体良好情绪获得所营造的环境系统, 具体划分为三个系统, 即宏观角度下的国家制度、中观角度下的社会系统、微观角度下的家庭系统。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价值

(一) 有利于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有利于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因受传统教育思想及教学理念的影响,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与对学生消极心理的教育, 以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定位, 注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一定程度上偏离心理学的内在本质要求。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构建全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可以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二) 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现阶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较为固定死板, 即按照“现象解读-问题分析-应对策略”的流程进行, 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单一狭隘, 这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极为不利。而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之下, 学生具有自我调控能力, 且蕴藏巨大积极的心理调控能力, 正是因积极心理学正面的价值取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丰富提供了条件。

(三) 有利于扩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有利于扩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单一口头讲解为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不完善。积极心理学视域之下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 加强对学生积极人格、积极情绪的全面培养, 这就需要高校重复挖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积极扩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校园、生活等各个方面。

(四) 有利于改善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有利于改善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就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现实情况来看, 教师与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尊重信任、平等民主的心理咨询关系,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则需要高校教师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 加强对师生关系的全新探索。积极心理学认为, 教师与学生属于同等地位的个体, 教师要正视自身角色, 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接纳学生, 与学生构建积极互动、双向成长的主客体关系。

四、基于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 确定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高校教师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 加深对积极心理学的全面理解, 确定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做出正确的目标引领。对此, 高校教师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精准定位, 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 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心理潜力, 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人格品质, 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强化大学生的幸福感。从整体上来说, 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涵盖发展性目标、调试性目标、过程性目标三个层面, 在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同时, 尊重大学生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 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教育。

(二) 整合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教师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 加深对积极心理学的全面理解, 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情况, 迎合时代发展潮流整合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 基于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涵盖多个范畴, 注重对学生心理潜能的最大限度开发, 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品质等心理品质。加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将心理健康教育聚集在学生全面发展层面, 强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宣传, 帮助学生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 并且根据自我所表现出的问题进行适当调试, 提高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

(三) 运用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高校教师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 加深对积极心理学的全面理解,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从多个角度入手不断扩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校园的各个环节当中。对此, 教师可以运用积极的测量技术, 以生活满意度量表、生活满意修订表、总体幸福感量表等方式来对学生的幸福感进行测量, 获得更为满意有效的数据, 以更为优质科学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出全面评估。

将心理干预这一积极的方式运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中, 加强心理干预与学生个人积极人格培养之间的有效联系, 为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此外, 积极心理学还注重对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 开展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了解自己, 从而促使自己的心理处于满意状态。

(四) 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关系

高校教师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 加深对积极心理学的全面理解, 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 正视自身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 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关系。因此, 教师要尊重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学会尊重每个学生所表现不同的思想观念, 注重对学生的包容接纳, 秉持一视同仁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充分保护学生隐私, 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同时, 教师要在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的同时, 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 以朋友的关系倾听学生心声,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从而调动学生心理情感中的积极因素。此外, 教师要做到换位思考, 走入学生的内心, 加强与学生情感、心灵、思想的沟通交流。

五、总结

综上所述, 高校教育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高度关注, 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内容、路径、主客体关系方面的指导作用, 对大学生的潜力及积极品质进行充分挖掘与全面培养, 构建更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此, 高校教师应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 尊重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确定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情况、时代发展形势高效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立足与更为广阔的视野之下积极扩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帮助, 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 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摘要: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的概述为主要切入点, 从明确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扩展教育路径、改善主客体关系四个方面分析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价值, 并从确定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整合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运用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关系四个角度重点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旨在通过本文研究为高校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达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魏建国.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7, 34 (02) :31-34.

[2] 张丽, 蔺子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 2017 (26) :19-21.

[3] 陈淑萍, 颜秀红.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 2018 (01) :28-30.

[4] 吴应荣.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研究--以皖西学院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实践研究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 2017, 27 (05) :27-29.

上一篇:基于OBTL的教学改革初探下一篇:浅谈古代佛教造像对现代玉雕佛教题材设计的影响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