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4-04-14

浅议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通用11篇)

篇1:浅议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浅谈角色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吴俊菁

【摘 要】:角色游戏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快乐而自主的活动,然而当前人们对游戏在幼儿心理作用的认识上却存在着偏差,本文通过介绍角色游戏的教育意义,阐明了角色游戏对幼儿智力、社会性、情感等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角色游戏 心理发展 幼儿

角色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角色游戏是一种特有的教育手段,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角色游戏对幼儿智力、社会性、情感等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角色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角色游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角色游戏的重要性,却往往被成人所忽视。相当多的家长和部分幼儿教师并不真正了解幼儿,对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缺乏高度的认识,他们错误地认为角色游戏是幼儿无意识地消磨时间的玩耍,并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有功,戏无益”为据,限制甚至反对幼儿游戏。有些家长常以孩子在幼儿园识了几个字,会唱几首歌,能解几道题等知识内容作为衡量教师教得好坏,孩子学得如何的标准,把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游戏视为“哄孩子玩,不务正业”;有些家长认为角色游戏不过是兴趣性活动,可有可无。其实,角色游戏不仅使幼儿情绪愉快,而且是他们的一种严肃的活动。成人也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幼儿的角色游戏,充分利用这种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

角色游戏的涵盖面十分广泛,我们不能孤立地探讨角色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不加分析地铺张它的优点。因为有些角色游戏会对幼儿的成长和健康造成危害。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使用的材料均与社会生活有关,所以在角色游戏中能够很好地发展幼儿的智力、社会性、情感等心理发展的培养。

角色游戏及其教育意义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活动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综合许多学者的观点,儿童游戏应包含以下几个特征:游戏是愉快的、欢乐的;游戏是自发的、自主的;游戏是游戏者主动参与的。幼儿角色游戏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游戏的自主自愿性、虚构性、社会性、愉悦性、非生产性等都可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出来,因此角色游戏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有人认为,角色游戏是想象的世界,是浓缩了的小社会,幼儿是一会儿进去,一会儿出来,乐此不彼。再也没有比角色游戏更能使幼儿享受快乐的了,他们可以在游戏中像成人一样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的想象活动,可以在游戏中动脑筋,出主意,淋漓尽致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快乐的、忧郁的;遵守游戏规则如收放玩具要有条理,要爱护玩具等习惯及操作的技能技巧,这些都会转化为以后对待公物,学习和劳动的态度,这些都是幼儿未来的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品质。此外,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模仿各种角色。可以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帮助幼儿认识美丑善恶;一般来说,幼儿比较喜欢扮演成人的角色,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游戏时,他们会认真地为“宝宝”穿衣服,照顾“宝宝”的日常生活起居,这对培养幼儿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幼儿有爱心、耐心等良好的品质。角色游戏不是一种孤立的活动形式,它与集体教育教学相互配合补充,从而达到了寓教与乐的目的,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能最有效地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且角色游戏的活动是幼儿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获得动作、语言、情感、认知、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全面推动着游戏发展价值的实现。

一、角色游戏的特征与本质

(一)自主性

从角色游戏的过程分析,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角色游戏内容,布置场景,选择游戏伙伴,游戏材料,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或通过与伙伴的协商,改变原有角色游戏的操作程序,制订新的角色游戏规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控制角色游戏过程与进程。也就是说,怎么玩,和谁玩,玩什么,都是由幼儿自行决定的,幼儿是角色游戏的真正主人。因此可以说,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

(三)趣味性

趣味是角色游戏不可缺少的因素,游戏对于幼儿的吸引力就在于角色游戏本身具有趣味性,对幼儿来说他们所进行的角色游戏是有意思的,他们在玩角色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因此角色游戏必须以它本身的趣味性吸引幼儿,使他们主动参加,并在角色游戏过程中感到愉快。

(四)虚构性

从角色游戏的内容分析,角色游戏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却并不是真实生活的活动。它是在假想的情境下反映真实生活的活动。幼儿角色游戏的虚构性最为明显,游戏中的“妈妈”并不是真的妈妈,“女儿”实际上是玩具娃娃。幼儿尽管可以把狭小的角色游戏场所变成广阔的天地,既可以在那里盖高楼,又可以铺铁路,既可以开轮船,又可以开汽车,但这一切,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都是“假装”的。“从角色游戏情景的虚设,游戏角色的确定到游戏玩具的假想,再到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和周围事物的认定,幼儿的幻想随时都可以发生。”

(五)社会性和团体性

幼儿的许多角色游戏是真实社会生活的缩影,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不仅作用于物,而且与人交往,学习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的技能。角色游戏的社会性突出表现在游戏的主题内容和行动规则上。幼儿常见的角色游戏主题是“娃娃家”、“商场”和“小兔乖乖”等等。在这些角色游戏中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游戏的角色和规则,一定是幼儿所能够了解和想象得到的,而幼儿所能了解和想象到的,又必须是他在生活中经历过的,或以直接、间接接触过的事物为素材。角色游戏中,幼儿从遵守角色游戏规则到学会遵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规章制度。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使用的材料和玩具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幼儿的角色游戏多半是集体性的,幼儿不会长时间地自己游戏,他们更喜欢几个人一起玩,合作玩,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协商、互助、分享等技能,以求得角色游戏可以进行下去。在团体活动中,角色游戏才能满足幼儿想参加社会生活的愿望以及和同伴亲密交往的需要。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角色游戏的几个基本特征,是从整体上就角色游戏的一般情况而言的,每一个具体的角色游戏并非一定都具有以上所有特征,在每一个角色游戏中表现出不同的程度或倾向。

从以上角色游戏的基本特征,我们不难看出角色游戏是游戏者能动地创造、驾驭活动对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体验的活动。再来分析游戏的本质。游戏不同于探索性行为,探索性行为是由“这个东西是什么?”引起的,受外部刺激的控制,由外部刺激引发而来。角色游戏还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规则性行为。虽然角色游戏也是一种有规则的活动,但这种规则是内在的,是为幼儿所自愿的、自由的、愉悦的。在角色游戏中,问及幼儿“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幼儿的回答都是“好玩”、“高兴”、“有意思”,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是自由的,幼儿进行的角色游戏活动是一种内在动机性行为,不受外在事物的控制和约束。因此,不难看出角色游戏的本质是自由和快乐。

二、角色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角色游戏是最适合于幼儿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角色游戏是幼儿的一种权力,它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对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在这里,我们主要论述角色游戏对幼儿智力、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游戏在幼儿智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角色游戏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角色游戏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是幼儿建立在好奇心基础上的,由自己观察和探索得出结论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式的学习,这也就是当代教育家提倡的最有价值的学习。角色游戏使幼儿直接接触玩具和各种自然材料,通过具体活动发展各种感觉器官和观察力,认识各种物体的特性和用途。正如上文所说角色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游戏《娃娃家》中,幼儿“家”里摆放的各种“家具”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家里仿造来的,从角色游戏中幼儿逐渐明白了饮水机如何开关、哪个按纽是冷水、哪个按纽是热水、如何喝到不冷不热的水;在游戏《商场》中,幼儿可以了解到购买食品时应该注意商品的保质期和有效期;在游戏《医院》中,幼儿能够了解到医院看病的基本程序,让幼儿知道生病后不要乱吃药,要到医院让医生看病,这样才不会有危险,等等。总之,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许多日常生活中幼儿不懂得、不了解的事物我们都可以把它们运用到角色游戏中来,以加深幼儿对现实事物的了解。因此,我们说,角色游戏是获取知识、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的有效手段。

2.角色游戏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幼儿依靠想象进行角色游戏,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角色游戏又促进想象的发展。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与幼儿一起用卡纸制作出床、桌子等家具,在制作同时要幼儿想想自己家里还有哪些家具,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家具都可以做出来。这样在教师的言语与行动的指导下,幼儿相继制作出了饮水机、淋浴器等较先进的电器。幼儿最初只会简单的联想,通过教育,能够使想象越来越有目的性。在游戏之前先想好行动计划和行动结果,然后按计划去展开详尽的想象活动。这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3.角色游戏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角色游戏也可以促进幼儿思维概括水平的提高。因为角色游戏要求有概括力。例如,只有当幼儿看到自己和妈妈的共同点时,才能担当起“妈妈”的角色。通常总是女孩子当“妈妈”,很少有男孩子当“妈妈”。把不同事物的共同点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概括。在这里,角色游戏的主要作用在于:幼儿在这种活动中自然地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作为思维活动的支柱,通过活动,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思维概括准备了条件。

在角色游戏过程中,抽象概括能力是逐渐提高的。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要依靠具体的事物来进行。中、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对实际材料的依赖性逐渐减少。幼儿可以用说话和简单的手势代替事物和扩展的行动。比如,在大班的游戏《娃娃家》中,孩子们说:“该吃饭了。”于是他们会走到墙前比划着洗手的样子,然后说:“洗完了!”这就是依靠简化了的行动和语言进行的想象和思维过程,其概括程度要比小班高得多。

总之,幼儿的角色游戏离不开智力活动,幼儿的智力可以在各种角色游戏中得到开发。

(二)角色游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1.角色游戏提供了幼儿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喜欢与小伙伴一起玩,2岁以前孩子一般与成人交往,2岁以后逐渐对小伙伴发生兴趣,成人代替不了小伙伴的位置,伙伴交往越来越重要。在角色游戏的情景中,幼儿要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选择、组织角色游戏,共同指定角色游戏规则,并严格遵守角色游戏规则,要不断监督、评价自己与同伴的角色游戏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逐渐了解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不断解除活动的自我中心,学会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行为举止,逐步养成对于周围环境的态度,逐渐建立友谊、公正、负责的意识和观念。可以说,角色游戏的过程也是幼儿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往的平台,幼儿通过与同伴的协作共同将角色游戏进行下去,培养幼儿的“学会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充分利用角色游戏使幼儿获得初步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以及对人对己、对事物的正确态度和社会价值观。尤其对待性格孤僻、喜欢独处的幼儿,更要多一些爱护关心,为他们创造一些有利于社会能力提高的环境。

2.角色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角色游戏中,每一个幼儿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幼儿通过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进行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会遵守自身所扮角色职业的性质,例如,扮演警察的幼儿会严格按照警察的职业性质忠于职守,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开;“司机”“行人”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扮演“妈妈”的幼儿会在家照顾“孩子”,整理房间,准备饭菜等,而扮演“爸爸”的幼儿则出外挣钱为“孩子”和“妻子”买生活用品。角色游戏中的幼儿都会学着遵守角色游戏的规则,在角色游戏中所学得的行为规范实质上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缩影,因此,角色游戏加深了幼儿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3.角色游戏锻炼了幼儿的意志

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发展是幼儿意志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表明:幼儿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都较差,意志品质处于薄弱时期,意志行动还不成熟。但是,为了能够参加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了完成游戏任务,幼儿往往乐于抑制自己的愿望,自觉地遵守角色游戏的规则,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超长的毅力,坚持不懈,调节和控制自己不合理的需要与动机。一场角色游戏,往往要幼儿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完成,获得成功后,得到成人的赞扬,幼儿也从中得到乐趣,增强了成功感、自尊感,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坚持道德行为的自信心。如在角色游戏中,“妈妈”要抵御住各种诱惑,会把她认为是多的、好吃的食物分给“爷爷”“奶奶”和“宝宝”,把那份少的不好吃的食物留给自己等等。可见,角色游戏可磨练幼儿的意志,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

(三)角色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角色游戏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

弗洛伊德认为,角色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所以角色游戏常常给人快乐的情绪体验。但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假装和虚构的情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他们体验到社会成员的思想和情感,如医生对病人的关心、父母对孩子的爱、小伙伴之间的情谊等等,使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等得到发展。

2.角色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成就感与美感

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己布置自己喜欢的场景与环境,可以自己制作喜欢的家具或玩具及装饰品,他们的成果会得到其他幼儿及教师的认可,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拥有成就感。丰富多彩的角色游戏,为幼儿美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幼儿在游戏中对玩具的选择与使用、环境的布置等方面也都感受到了美。

3.角色游戏可以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情感健康的幼儿,能恰如其分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反之,就会导致自我孤立,逃避行为,攻击性行为以及各种偏离的异常人格,这将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角色游戏能满足幼儿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如当父母、当司机等),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联想起来,并从中获得快乐。游戏又能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如打针、吃药等),宣泄和抒发情感,缓解心理紧张,从而达到自我调节,能掌握环境。

综上所述,角色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心理各个方面都能起促进作用。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最有效的活动形式。而角色游戏的发展是与幼儿心理发展相一致的,促使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也就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但是,角色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决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跟成人,特别是与教师的正确组织和指导分不开的。因而,限制幼儿角色游戏或任其自己去玩耍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家长和教师最好是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游戏,有目的地发展他们的能力,并通过游戏教给幼儿一些初步的知识,为进入学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对于儿童,“以游戏的方法去教训他,没有不喜欢听你的话的”。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角色游戏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从而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在游戏中不断成长。

参考资料:

[1]游戏.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2][日]小口忠彦著,李秀英译.游戏的心理和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3]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4]马金祥.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2期.[5]闫守轩.游戏:本质、意义及其教学论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6]王小英.哲学视角下儿童游戏的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7]郭力平,许冰灵,李琳.游戏对于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心理科学》.2001年第6期.

篇2:浅议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王东红

【摘要】幼儿舞蹈游戏就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把舞蹈表现出来,使幼儿舞蹈与幼儿游戏结合。幼儿舞蹈游戏有利于幼儿的生理发育、认知发展、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发展、自我意识和社会性发展。

篇3:浅议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角色游戏的特征与本质

1. 自主性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根据意愿, 确定角色游戏内容、场景、游戏伙伴、材料, 也可以根据想法或讨论, 改变原角色游戏的操作程序, 制订游戏规则, 也就是说, 怎么玩、和谁玩、玩什么, 都是由幼儿决定的, 通过组织幼儿参加角色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就能体现出来。

2. 趣味性

趣味是角色游戏不可缺的因素, 游戏对于幼儿的吸引力就在于游戏本身具有趣味性。如:我带领幼儿玩<<荷花荷花几时开>>这个游戏, 让幼儿扮演荷花, 剩下的所有幼儿将“荷花”围起来, 对“荷花”说“荷花荷花几时开”, 然后“荷花”就要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在游戏开始之前幼儿对荷花很感兴趣, 都在想自己怎样才能变成美丽的荷花呢?让幼儿带着对荷花的好奇来进行这个游戏, 这样幼儿就能从中体会到游戏本身具有的趣味性, 使幼儿想要参与进而主动参与其中。

3. 虚构性

角色游戏是真实生活的反映, 它是在假想的情境下反映真实生活的一种具有虚构性的活动。例如:在游戏过家家中, 游戏中的“父母”并不是真的父母, 游戏中的“孩子”实际上是玩具娃娃。幼儿既可以把狭小的角色游戏场所变成广阔的游乐天地, 既可以在那里盖高楼大厦, 又可以铺铁路、开汽车。这一切, 是“假装”的, 但是在幼儿心中就是真实情景的再现。

4. 社会性和团体性

角色游戏的社会性突出表现在游戏的主题内容和行动规则上。幼儿常见的角色游戏主题有“过家家”、“小兔乖乖”“小红帽”等等。在这些游戏中表现的内容、情节, 一定是幼儿了解和想象到的。而幼儿能了解和想象到的, 是幼儿在生活中经历过, 或以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的事物为素材的。

从角色游戏的基本特征中发现角色游戏是能让幼儿在此过程中获得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体验的活动。

二、角色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1. 在幼儿智力发展中角色游戏的积极作用

(1) 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角色游戏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游戏《过家家》中, 幼儿“家”里摆放的各种“家具、电器”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家里仿造来的, 它们的作用和功能都是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

(2) 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幼儿依靠想象进行角色游戏, 例如同样在游戏《过家家》中, 教师与幼儿一起用卡纸制作出床、桌子、椅子等家具, 在制作的同时要幼儿想想还有哪些东西是自己喜欢的, 然后凭借自己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动手做出来。

(3) 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在角色游戏过程中, 幼儿抽象概括能力是逐渐提高的。在教学中我发现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要依靠具体的事物来进行, 而中、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 对实际材料的依赖性逐渐减少。比如玩《过家家》游戏, 孩子们说:“该吃饭了, 他们就会走到墙前比划着洗手的样子, 然后说:“洗完了!”还有, 这就是依靠简化了的行动和语言进行的想象和思维过程, 从而提高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2. 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角色游戏的积极作用

(1) 为幼儿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 发展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在角色游戏的情景中, 幼儿要与同伴交流、协作, 选择、组织角色游戏, 共同指定角色游戏规则并遵守。如:幼儿会在自由活动的时候自己组织角色游戏, 有警察抓小偷、王子和公主等等, 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交流协商来分配所扮演的角色, 并且对幼儿扮演的角色进行监督和评价。

(2) 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 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在角色游戏中, 每一个幼儿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游戏中所学到的行为规范实质上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缩影。幼儿通过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进行角色游戏, 并在游戏中会遵守角色游戏的规则。

(3) 锻炼幼儿的意志。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发展是幼儿意志品质发展的两个重要标志。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表明:幼儿自制力、自觉性都较差, 意志品质薄弱, 意志行动还不成熟。为了能参加自己喜欢的游戏, 完成游戏任务, 幼儿自觉遵守角色游戏规则, 一场角色游戏, 要幼儿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完成, 完成后, 幼儿得到成人的赞扬, 从中得到乐趣, 增强了成功感和克服困难、坚持道德行为的自信心。

三、在幼儿情感发展中角色游戏的积极作用

1. 角色游戏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

弗洛伊德认为, 角色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 所以角色游戏常常给人快乐的情绪体验。但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假装和虚构的情境, 用自己特有的方式, 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 他们体验到社会成员的思想和情感。

2. 角色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成就感与美感

角色游戏中, 幼儿自己布置喜欢的场景与环境, 自己制作喜欢的家具或玩具及装饰品, 他们的成果会得到其他幼儿及教师的认可, 获得鼓励和赞扬, 这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并拥有成就感。

3. 角色游戏可以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角色游戏能满足幼儿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他们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联想起来, 从中获得快乐。同时游戏又能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 从而达到自我调节, 能掌握环境。

篇4:浅议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民间游戏;传统资源;社会性发展;幼儿教育;促进作用

一、现代社会民间游戏的尴尬

造高楼、丢手绢、跳房子……那些曾经伴着我们成长的民间游戏,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即使在上世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能让我们在富有韵味的儿歌、朗朗上口的童谣中享有快乐无忧的童年!

然而在钢筋水泥铸成的现代城市,由于受到社会竞争和升学就业的压力,幼儿民间游戏的空间不断受到冲击,这些传统的民间游戏也越来越受冷落,曾经伴随着几代人走过快乐童年的民间游戏出现了逐渐被人遗忘、濒临失传的现象。

二、民间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积极作用

民间游戏从文化最早的起点一直延续到今,对孩子的童年来讲影响是重大的,是不可缺少的。社会学家米德曾经提出: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有两个关键阶段:模仿阶段和游戏阶段。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如何与周围人交往、合作,学习忍受挫折、面对困难、学会尊重别人、积极参与等,幼儿都可以在游戏中亲身体验,这些经验也都是社会生活所必

需的。

1.幼儿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社会认知、自我意识的发展

婴幼儿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以自我为中心,从自主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感受来考虑别人的感受,难以符合他人的需要。而大多数民间游戏是在长期生活中得来的经验提升,包含了许多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规则。通过游戏,既能让幼儿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又能在与同伴的游戏中掌握不同的规则,从而形成人际间协调的合作关系。

2.幼儿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有效获得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法、榜样示范法、移情训练、组织游戏等多种方法获得。而民间游戏的开展,也离不开这些方法来促使幼儿能够通过游戏获得亲社会行为的环境,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民间游戏不仅能为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提供条件,而且为其后继社会性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3.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道德品格的良好形成

民间游戏体现了民间智慧,种类繁多,其中更是以德为先。在民间游戏中,幼儿根据游戏的不同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的思想、行为、情感、态度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的思想,如友善、互助、集体精神等一些好的品质。要在游戏中获胜,就必须要与同伴同心协力、不怕困难。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克服不良习气。

4.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个性、情感的积极发展

有游戏就有输赢,有竞争性,幼儿在游戏中必然会面临成功或失败。但同时游戏又带有诱惑性的,会使幼儿为了参与游戏而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幼儿的脾气秉性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有的孩子会表现出唯我独尊、任性霸道等行为,有的孩子玩不到喜欢的角色就会生气,还有的孩子不能与别人相互协调。这时候及时指导幼儿合理协商角色的分配,不断克服弱点,选择并忍受当前的挫折和不安,逐渐形成良好的品质。

5.幼儿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多向交流

民间游戏需要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多方参与。作为多向沟通的桥梁,好玩的民间游戏把家长和孩子凑起来,让爸爸妈妈这些启蒙老师发挥作用,发展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带着孩子们尽情游戏。而且在游戏中,我们的家长朋友也仿佛回到了自己快乐的童年。在今天这个手机、IPAD横行的年代,我们家长更要以身作则,远离电子产品,重拾民间游戏这个好伙伴。这样既能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能引导孩子寻找一起游戏的同龄伙伴,在快乐游戏的同时学会关爱与分享。民间游戏为幼儿园、家庭、社区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发挥了其他教育难以替代的社会教育作用。

三、民间游戏资源的珍惜和保护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民间游戏在玩中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们进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解决冲突的方法与技能,慢慢学会与同伴友好、互助、团结,我们把优秀的适宜幼儿发展的民间游戏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让他们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5:浅议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俗话说“心灵手巧”,看来智力的发展与手的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一个动手能力正有待培养,智力正在开发的幼儿来说手部运动更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手指游戏以声音和动作配合的简便形式给小班幼儿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相对其他形式的活动,手指游戏对时间、地点、场地环境,游戏规则等的要求更低,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活动,对小班幼儿的发展见效尤为显著。

一、手指游戏灵活双手,有助于小班幼儿大脑发育

研究发现,经常活动手指,给细胞以直接刺激,对健脑十分有益。小班幼儿身体稚嫩,手部控制能力弱,尤其需要锻炼。手指游戏本身具有锻炼幼儿手指灵活性,发展幼儿手部小肌肉群活动能力和手指关节的发育。让孩子经常做手指活动,还能激活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从而刺激大脑的发育。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因此,训练孩子手的技能,促进幼儿大脑与手指神经协调发展。

二、手指游戏简便易学,有助于促进小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小班幼儿是刚脱离父母融入集体生活,初步学习社会交往的弱势群体。他需要适合自身生活经验的形式与内容去和老师、同伴互动,从而稳定自己的情绪,适应新的环境。那么手指正是幼儿亲切熟悉而又方便探索世界的身体运动器官。手指游戏以浅显易懂,语言流畅,贴近幼儿生活情趣的手指谣配合动作的简便形式让幼儿能随时随地学做,在幼儿学一学、念一念的过程中进行自然的交往。加强幼儿与老师及集体的互动,增进幼儿与老师的情感交流,提高幼儿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手指游戏形式多样,可以自己双手交替自娱自乐,每次孩子们都会和着集体稚嫩的歌谣声自得其乐的反复游戏。更可以找同伴合作游戏。这时,我让孩子自由选择朋友并用双手抱一抱对方,使幼儿更专注于和对方的合作,培养同伴间的合作交往能力。在游戏反复数次后,我鼓励幼儿找一个新朋友做游戏,以便认识更多的朋友。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又让幼儿再去进行三人活动、小组活动。手指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交往合作的机会,幼儿也在学习手指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快乐,从而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手指游戏歌谣丰富,有助于促进小班幼儿语言发展

3~4岁的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受年龄段的影响,小班孩子语言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而手指谣以其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节奏明朗等特色,深受小班孩子的喜爱。又因为小年龄幼儿的另一个特点是喜欢边做动作边说话,手指游戏也正好适应幼儿这一特点。一个动作鲜明有趣的手指游戏,配上一首朗朗上口的手指歌谣往往能比一个故事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幼儿语言的学习与发展离不开幼儿的积极倾听、学习与模仿。手指谣内容丰富,密切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如《小手变变》(一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爬呀,爬呀,爬呀。两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白兔呀,跳呀,跳呀,跳呀。三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花猫呀,喵喵喵。四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蝴蝶呀,飞呀,飞呀,飞呀。五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螃蟹呀,爬呀,爬呀,爬呀)。小班幼儿对简单鲜明的动物形象有很自然的情感,也乐意参与表达对它们的认识。幼儿经常边念边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愉快表演。有些孩子还能替换歌谣的内容,创编动作,大胆表现自己。有的孩子会质问同伴某种动物的叫声不对,在这样开心轻松的环境中幼儿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自然而然的提高。

四、手指游戏渗入生活,有助于规范小班幼儿行为习惯

小班幼儿受生理、心理发展的限制在生活活动中常不受活动规则的约束,教师的说教收效甚微。手指游戏形象、生动,有助于幼儿判断自身行为的对与错,规范幼儿的活动规则。比如洗手前,我教孩子做一个手指游戏。“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里搓一搓,关掉水龙别忘记” 这首儿歌对幼儿洗手有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幼儿在洗手的时候会自然地念叨。特别是最后一句让幼儿能注意及时把水龙头关掉,对自己的行为有了一个良好的指导作用。而另一首手指谣:“老大睡了,老二睡了,大个子睡了,你睡了,我睡了,大家都睡了。”这首儿歌当中的语句生动形象,我把这首儿歌放到了午睡的环节,幼儿听着听着就会静下来,特别是一些入睡有困难的孩子也在轻轻的儿歌声中不再做小动作,养成了在睡觉前安静的习惯。这些游戏可以组织在饭前、分组喝水时,离园前数分钟。这样既减少孩子无意义等待的时间,又避免幼儿一日活动的小环节中因孩子无所事事造成吵闹和混乱,也丰富了幼儿在园的生活,更有助于班级集体良好常规秩序的形成。

五、手指游戏形象有趣,有助于促进小班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的权力和需要。手指儿歌中的拟人化的形象,使幼儿在快乐学习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很多手指儿歌中的形象都采用拟人的方法,较容易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比如《五指歌》中的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一个家庭成员:大拇指是爸爸,爸爸开汽车,嘀嘀嘀;爸爸旁边是妈妈,妈妈洗衣服,刷刷刷;个子最高是哥哥,哥哥打篮球,砰砰砰;哥哥旁边是姐姐,姐姐在跳舞,嚓嚓嚓;个子最小就是我,我在敲小鼓,东东东。(我上幼儿园,棒棒棒。)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和我。这些家庭成员,幼儿很形象地体会到了爸爸的能干、妈妈的勤劳,高高的哥哥、漂亮的姐姐也都有自己的本领。调皮的我会敲小鼓,爱玩玩具,也能独立的上幼儿园。在这样一种温暖的氛围里,积极的鼓励下,幼儿会感到很安心、自信,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在动手动脑的手指游戏中舒展了幼儿的身心,增强了幼儿动作协调能力,语言、情感情绪等诸方面的发展,促进了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篇6:浅议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良好的个性品质

新《纲要》指出:要“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体育活动作为幼儿活动的一种方式,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增强幼儿体质,重要的是它还具有满足幼儿模仿、娱乐、交往、表现、竞争等个体需要,促进幼儿智力、个性、品德、审美、情趣、交往能力等多方面发展的功能,培养幼儿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爱惜玩具、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良好个性品质,促使幼儿由个性人发展成为完整的社会人的健康心理。

1.培养了幼儿不怕困难、勇敢的意志品质

幼儿期是培养意志品质的最好时机,体育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意志品质的最佳途径。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体育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创设克服不同困难的情境,这种困难可能是生理的,也有可能是心理的,是幼儿经过努力后能够克服的。对幼儿来说,任何一项体育活动都要付出努力,要克服比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困难。如在中班“小伞兵”的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许多椅子,利用椅子练习近平衡、跳跃等基本动作。当让幼儿分别在一个椅子高度、两个椅子高度上跳下时,幼儿完成得都很好。但当搭至三个、四个椅子高度时,有的幼儿表现为胆怯了,特别是几个个子矮小的女孩。这时,幼儿的心理往往是狐疑不定的,教师的鼓励和信任在这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当一个孩子勇敢地跳下后,教师总会适时地表扬:“你真棒!”当孩子稍有犹疑,教师就会伸出双手,做出安全保护的样子,鼓励孩子“你能行!”教师的鼓励和保护让幼儿感受到信任和安全,大部分孩子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次跳。最后,只有一位小女孩,站在四个椅子的上面,无论教师如何鼓励,就是不肯往下跳。她眼含泪花,想跳又不敢跳,不跳又不甘心。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和帮助下,她终于跳了下来。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她的胆子越来越大,从她兴奋的小脸上,可以看到成功为她带来了勇气和乐趣。

2.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着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小孩子喜欢游戏,但更喜欢游戏的成功。这是因为游戏的成功一方面给幼儿带来愉悦,另一方面还可以得到父母、教师、同伴的赞许。”体育活动是幼儿喜爱并且参加最多的活动之一,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能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当幼儿克服困难,学会某种动作,得到了同伴、老师的认同后,他们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如我在组织体育活动“跳竹杆”时,有个别幼儿由于一直无法跟上节奏跳,对活动失去了兴趣,对自己也失去了自信,觉得自己肯定不会跳了,对活动产生了排斥心理,当他们面对有节奏地敲打着的花杆时,脚就不听使唤,这时老师就用鼓励的口吻说:“你行的,试试看好吗?”“真棒,再来一次。”“加油!加油!” 这些幼儿在老师的鼓励和同伴的影响下,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克服了畏难心理,掌握了动作要领,也树立了自信心。幼儿的自信心来自于活动中获得的成功及教师、同伴对其成功的肯定,在以后的活动中,当他们再度面对困难时,他们便不再会畏缩不前了。

3.培养了幼儿互相合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一个人今天在合作中能做什么,他明天就能独立做什么。”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主要是通过体育游戏活动来完成其教学任务的,体育游戏有它特有的规则、情节,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为了达到游戏目的,幼儿必须通过互相合作去完成各项活动。如“ 送眼泪”的游戏中,幼儿分成四组进行比赛,每个人必须拿着沾满“眼泪”的海绵,跳过“小河”,钻过“ 山洞”绕过“树林”,将“眼泪”送到狮子那里,最后,比比哪组送的“眼泪”最多就获胜。通过这种合作的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如何协调配合完成任务,使幼儿知道,要取得游戏的最后胜利,必须与同伴友好合作,互帮互助。显见,体育活动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也有助于幼儿形成集体荣誉感。

二、和谐的人际关系

新《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 在体育活动中,活动器具(玩具)的共用就充分促进了幼儿之间的协作关系,在活动中,教师在投放活动玩具时有意识的投放品种多但数量少的玩具,当幼儿想玩别人手中的玩具时,就必须与他人共用或商量交换玩具,才能如愿以偿。游戏一:“纸棒的一物多玩”

游戏中提供给幼儿人手一根纸棒,让幼儿想出纸棒的多种玩法,要求他们要玩“搭长梯”、“跳格子”、“走长线”的游戏,这就要求幼儿必须协调好与其他人的关系,既要共用玩具又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一个共用的目标。

游戏二:“占圈”

游戏中教师提供的圆圈数量总比幼儿人数少,在儿歌念完后抢圈站,先站在圈中的幼儿为胜。这既发展了幼儿的灵敏性,又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为今后踏入充满挑战的大社会奠定了心理基础。

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新《纲要》指出:“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 儿童从自我中心过渡到做一个社会的人,重要的变化在游戏之中。”幼儿要成为一个社会人,就必须积极参加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由个体以最便捷的方式融于社会,体育活动就很好的为幼儿提供了广泛的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1、直接式: 新《纲要》指出要“开展以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的、大自然的活动”。孩子的成长需要实实在在的感受与体验,带幼儿走出幼儿园去“远足”“踏青”、等活动不仅能强健身体、锻炼意志,而且可以让幼儿广泛接触社会上的人,看到社会现象。如远足时看到人们对老人的关心,对残疾人的帮助,了解交通规则、公园规则等等。在这个社会的大教室里,孩子获得的不仅是体力的锻炼、知识的积累,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了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心灵。同时,幼儿参加运动会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极好途径,如我园每学期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亲子运动会,就会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参加。而其中的“亲子游戏”是幼儿与家长配合的比赛项目,如“两人三足走”、“运海洋球回家”、“过河”“赶小猪”等既让幼儿参与了比赛的过程,又加深了亲子间的感情,同时也让家长融入到了我们幼儿园的生活中。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把单纯的个人行为加入进了社会生活,可以在社会他人中得到评价,了解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及为自己带来的结果,使幼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中,融入到了社会生活中。

2、间接式: 体育活动特别是运动会是个人参与社会的一种方式,是得到社会评价、社会反映的途径。幼儿观看运动会,也是幼儿了解他人、参与评价、找到社会学习榜样,使自己成为社会成员的机会。幼儿在和家人观看电视里的“奥运会”和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后,就有了对一些运动健将的个人了解,有了对他们的评价,也有了自己向往的榜样。如:110米栏跨栏世界冠军刘翔就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通过认识刘翔,不仅让幼儿更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了,而且也使幼儿有了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有了学习的好榜样。

篇7:浅议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跑、爬、抓、拉等多种多样的动作,会在户外的体育游戏中得到体现,幼儿在做这些动作时,会使得相应的身体器官如:骨骼、肌肉、心血管系统等器官发挥其功能,从而影响到它们的发育。首先,有机物和无机物在骨骼中的含量几乎是相同的,骨骼的特点包括弹性好、可塑性强、新陈代谢好这三方面,参加户外体育游戏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使得骨头密质、直径、以及矿物含量得到较好的发展,进而使得骨骼机能得到提升。第二,通过合理的户外体育游戏的锻炼可以使得幼儿关节的灵活度得到提升;此外,科学的户外体育游戏可以通过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等方面,使得幼儿的肌肉的到较好的发育,提高幼儿的力量素质;还有一点,幼儿的呼吸肌和胸肌等,可以在科学的户外体育游戏中得到发展,这可以增强幼儿的呼吸系统的功能。最后,科学的户外体育游戏可以增加茶酚胺在血液中的浓度,同时增强肾上腺素系统的活动力,从而可以改善幼儿心肌收缩力较弱的情况,也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良好发育。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合理的户外体育游戏可以对幼儿的身体发育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篇8:浅谈游戏对幼儿综合发展的作用

一、游戏有助于提高幼儿身体素质

近年来,儿童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3~6岁的幼儿由于身体发育不完全,个人免疫系统没有发育成熟等原因,一直是流行病的易感人群。有调查表明,幼儿目前饮食、情绪、运动行为习惯以及健康发展还不平衡,亟待采取科学对策,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幼儿阶段是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人身体各方面能力(如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性、力量和耐力等) 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中,体育锻炼和日常身体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而现实的情况是,幼儿很难积极地投入到身体锻炼中。其主要原因有许多:一是身体锻炼往往直接涉及动作的重复,使得幼儿无活动兴趣而难以坚持;二是一些身体锻炼往往讲求一定的技巧,幼儿难以掌握;除此之外,当今家长比较追求幼儿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忽视带领和鼓励幼儿锻炼等,也使得幼儿在家庭教育中难以养成锻炼的习惯。

在游戏,尤其是室外游戏过程中,幼儿有机会接触自然,也有更多机会进行身体活动。相对于传统的体育锻炼而言,游戏更具有趣味性,也更加容易掌握。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载体,有助于幼儿在精神愉悦中有效进行身体上的训练,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

二、游戏有利于开发幼儿智力

3~6岁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必要的刺激和一定程度的智力锻炼是儿童智力正常发展的条件。有调查表明,早期智力开发是个体一生发展的起点,是实施终身教育的关键。幼儿期是身体与智力迅速发展以及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懂得幼儿早期智力开发的方法,积极的早期预防与干预是保证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国内在智力开发上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成都教育学院学报》载文认为:“在当前早期智力开发中存在着‘唯智化’、‘正规化’、‘过度化’、‘唯意志化’、过分‘超前化’等误区,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实践中,现在的家长往往更加重视学生知识层面的智能开发,甚至过早地对幼儿进行填鸭式教育,强迫幼儿学习。

与上述方式相比,游戏无疑是开发幼儿智力的有效方式。许多游戏,尤其是一些智力游戏,可以对幼儿多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据英国皇家科学院研究发现,经常玩益智游戏的人,比不玩的人平均智商高出11分左右,大脑开放性思维能力也较高。在游戏中,幼儿往往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多种思维方式来达到最终取胜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不同脑区可以得到相应的刺激并做出相对的反应,从而促进幼儿的智力发育。而游戏的趣味性也使得幼儿从枯燥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中解放出来,真正在娱乐中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促进幼儿的智力发育。

三、游戏有助于幼儿人格的塑造

众所周知,健康的人格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而言,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一个人的人格将对其思维与行为方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即使面对同样的事情时,拥有不同人格的人所做出的反应,以及最终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因而,想要成为人生的赢家,一个良好的人格是必不可少的。

游戏对于幼儿人格塑造的作用,首先体现在促进幼儿的人际交往方面。由于趣味性的不同,幼儿往往更倾向于选择集体性的游戏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便不可避免地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不要将这种交流单纯地看作能力的提升,善于交流确实可以视为一种重要的生存能力,但同时它对于人格塑造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常与人交流可以避免幼儿出现自闭倾向,培养其乐观开朗的性格。如今众多大学生虽然才华出众,但往往难以与他人相处,在遭遇挫折时经常出现难以承受的情况,这都与人格上的缺陷息息相关,而游戏对于这一方面的人格塑造有着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幼儿可以在交往的过程中遭遇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件,这对于他们将来更加深刻地认识是非对错,择善而从,对于如何应对与处理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游戏对于幼儿的人格塑造作用体现在团队意识的培养上。人是一种社会性的生物,一个人无论如何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自生存,因而团队意识便显得尤为重要。大而言之,整个社会便是一个团队,各个社会成员通过分工与合作使社会这个大机器良好运转;小而言之,一项成就的获得,离不开良好的团队。微软、苹果这些知名品牌的成功,无一不是团队合作的成果,而一个不能良好合作的团队,即使每个个体的能力再强也不能发挥其作用,美国篮球“梦之队”的失利便是明证。在集体游戏中,幼儿不能通过一个人的力量来获得游戏的乐趣,而要通过团队的分工与合作才能达到最终目的,这无形中便对幼儿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游戏对于幼儿责任意识的培养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并非在分工之后便完成了游戏的整个过程,而是需要每个孩子将自己所分配到的工作良好地完成,否则便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负面的影响,导致游戏不能顺利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孩子都需要对自己所分担的任务负责,他们都不希望因为自己的原因导致集体的失败,因而要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便是责任意识的雏形。责任意识作为一个社会人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足与发展的根本。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一定不会获得成功,也难以得到他人的认同。而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能够在游戏中体会这种责任感,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以及日后发展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游戏对于幼儿的人格形成意义重大,尤其在幼儿的人格形成期。游戏所教会幼儿的诸多品质,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对待游戏的正确态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游戏在幼儿的德智体等方面发展均有促进作用,有利于促进幼儿综合发展,为未来各方面发展与进步打下坚实基础。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游戏在个别情况或者极端情况下,也会对幼儿产生一定程度上的、身体或者心理上的伤害。比如某幼儿园,儿童游戏时五岁儿童与小朋友相撞致残;过度游戏会导致幼儿沉迷,难以集中精力回到学习或其他日常活动中;一些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上的游戏APP在长时间进行游戏的情况下对幼儿的视力损伤很大。

篇9:浅议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社会性发展;积极作用

I207.8

在幼儿园中积极开展民间游戏,不仅是一种教学尝试,也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民间游戏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民间游戏,让幼儿在快乐有趣的民间游戏中实现社会性发展。

一、民间游戏有利于幼儿体能的发展

民间游戏的种类繁多,又富有兴趣性,形式简单,便于操作,深受广大幼儿喜爱,科学地开展民间体育游戏,能够增强幼儿体能,例如:“跳绳”就能训练幼儿全身运动,有双脚跳、单脚跳、迈门坎、麻花阵、旋风、跑跳、蹲跳等,“贴人”训练幼儿奔跑能力以及躲闪的能力,《羊顶角》训练幼儿单腿跳跃的动作。培养幼儿的耐久性,《扯皮条、拉皮条》游戏训练幼儿钻跳能力,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精神等,这些民间体育游戏不仅保进了幼儿骨骼肌肉的发育,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运动技巧。跳绳不但能够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能力,增大肺活量,促进幼儿生长发育,还能够健脑。

“跳格子”是个体育游戏。首先,在地上画上许多格子,或利用地上已铺好的方格瓷砖,然后幼儿分别站在并排的格子上,通过“石头剪子布”,赢的一方往前面跳一个格子。最后先跳完的幼儿获胜。在这个游戏中,幼儿不但获得游戏性的体验,更促进了手指灵活性以及跳的动作的发展。

有时候民间游戏更多的是以比赛的形式呈现在教学过程中。例如,踢毽子游戏,虽然是一项简单的体育运动,它锻炼幼儿的耐力和毅力,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由于好胜心,不由自主的就坚持了下来。在幼儿园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晨间活动中幼儿独自踢毽子时往往不能有这样的毅力,踢几个就厌倦了,但是在比赛的过程中就不同了,幼儿会不遗余力的坚持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耐力也有了很好的发挥空间,在无形中就得到了锻炼。

二、培养幼儿社会性情感

幼儿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是指幼儿对群体或是身边的人情感的表达、控制以及情感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社会性情感时,首先要让幼儿认识、体会、了解各种情感表达和表现方式,这样才能为其拥有这种社会性情感奠定良好基础。而民间游戏的趣味性、自主性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其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出民间游戏所蕴含丰富的社会性情感,为促进其社会性情感发展提供帮助。如民间游戏“赶小猪”,幼儿会出于对游戏的好奇而积极地进行游戏尝试,开始参与赶“小猪”(纸球),然后在幼儿学会如何操作之后,不再局限于游戏的最初设定,而开始寻找其他的能够替代“小猪”的素材,如落叶、石子等,凸显出幼儿的自主选择,最后进入比赛环节,也是较为关键的环节,幼儿需要通过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形式,将小组内所有小伙伴的“小猪”都赶到指定的地方才能获胜,游戏中能充分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精神以及良性竞争意识,体验游戏的愉悦。如“老鹰抓小鸡”游戏中,扮演母鸡的幼儿需要承担保护小鸡的责任,让小鸡不会被老鹰吃掉,这样扮演母鸡的幼儿在活动中需要具有一定的责任心,然后通过扮演角色的互换,让参与游戏的幼儿能够体会出不同角色及其角色扮演的幼儿的心理,让幼儿能够更会懂得关心、保护别人,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自然地参与游戏活动,并且在游戏中意识到行为控制、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让其懂得帮助其他幼儿,从而促进幼儿心智的成熟和发展。民间游戏是幼儿认知世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幼儿需要游戏,喜欢游戏,他们能在游戏活动中身心得到健康而自由的发展。

三、开展民间游戏,能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

民间游戏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积极的社会化更可能出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

首先,民间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白,逐渐学会了表达,丰富了词汇,而且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炒、炒、炒黄豆,炒炒黄豆翻个身”等,两人边念儿歌边拍手,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其次,由于幼儿个性有差异,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不同意见,产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进行充分协商,统一意见,协调彼此的行动,达到合作的目的。例如:孩子在玩民间游戏“猫抓老鼠”时,扮演猫和老鼠的幼儿为“老鼠怎样算被抓住”而争执起来。这个说“他的衣服被老猫碰到了就算抓住”,那个说自己“已经逃出老鼠笼就不算被抓住”。这时,我让孩子们回到身边,让他们互相讨论商量,制定一个"被抓住"的标准,我引导他们统一了意见,最后,他们又愉快地玩起了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平等的关系,使他们有多方面的交流,并且相互影响着,教师要指导孩子学习换位思考,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正如瑞吉欧教育理念所说的:“儿童是坚强的,他们有能力担当自我成长过程的主角,儿童之间尽管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试图通过与别人的对话,互动与协议来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与别人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中积极开展民间游戏,不仅是一种教学尝试,也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民间游戏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民间游戏,让幼儿在快乐有趣的民间游戏中实现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龙蓁蓁.民间游戏的群体性及其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8:24-25+49.

[2]丁亞飞,徐一定.开展民间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6,14:66.

篇10:浅议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利用游戏,幼儿可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下模仿性地、创造性地参与成人的社会生活, 发展幼儿的认知水平,满足幼儿成长的心理需要,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利用游戏,我们还可以对幼儿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利用游戏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

作 者:易万清 熊佳蕾 王莉丽 作者单位:易万清(广州军区75742部队)

熊佳蕾,王莉丽(广州军区空军直属机关幼儿园,广州,510510)

篇11:浅议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摘 要]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营销的催化下,电影中的广告元素的利用成为目前的一种新的媒介。电影中这种夹带的广告利用其自身暴光率高,到达率高,影响广泛、持久、深层,而且重复率极高等优点刺激观众的知觉去改变观众对广告产品的态度从而达到广告促销的目的。电影制片商也正因为这样的电影广告具有的这些优点而广泛利用这样的广告方式。

[关键词]电影广告 消费心理 电影广告优点

电影,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大众文化艺术,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反映着复杂多样的人类社会生活和内心世界,观众从电影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几个漂亮的明星,而且还有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品位,它能成为最直观、最广阔同时最细致的信息载体。通过最形象的最生动的方式切入到普通人的生活,而这种功能往往超出了电影的范畴,实际上也就成为产品最有效的广告宣传,基于此电影与广告界结下了不解之缘。近来,中国电影业在国际电影商业运作模式的影响下也开始学着利用电影这快幕布背后的魔力。

电影中的广告电影中的夹带广告按其表现的方式来说,一般分为显性和隐性广告两类。

显性广告主要以电影中的贴片广告为主,而隐性广告则以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为主。

一、贴片广告电影的贴片广告就是广告的运营商与电影的制作方、发行方、放映方合作,在每部电影放映前播放

客户的品牌广告以及企业广告和电影片尾出现的鸣谢单位,赞助单位的帖片广告。 它是电影广告最明显最外在的形式,属于电影中的“硬广告”尽管这种广告形式常常在播放前引起大量观众的唏嘘声,但是调查显示它的传达效果较电视广告有更深刻的观众记忆度,因此此时的广告就能很好的利用观众这一心态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从冯小刚的《没完没了》的首开电影贴片广告的先河,继而《大腕》、《英雄》、《手机》等影片都夹带着众多的贴片广告。

二、植入式广告对于电影而言,它身着大众文化的隐身服,跳脱了传统的广告直白诉求模式,以更加隐蔽、积极、动人的形态潜入了观众的视野。因为影视中的人物形象、服装、道具乃至影视的名字,都可以转化成商品的品牌,给制片商带来巨大的利润。至此,植入式广告正在悄然升起。所谓的“直入式广告是一种异业结合模式,即将某品牌商品或服务融入媒体之中,成为媒体的一部分,与媒体一起推销给消费者”。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是在影片中刻意地插入商家的商品,可以是静态的摆设,可以是画面的背景,也可以是演员使用的道具。它的好处在于它可以令观众在不经意间构建起对商品的潜意识知觉。由于观众对广告天生有抵触心理,把商品融入剧情的做法往往比直接诉求的结果更好。总之,它是以一种隐性化、人性化的方式将广告融入电影的剧情当中,让观众在无意识中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起先电影的帖片广告是作为独立于电影之外的元素出现的,它带有明显的广告宣传意识,然而植入式广告将产品的宣传内化到影片之中,成为影片的内容,让影片的魅力带动产品的宣传、推广,真正做到互为融合、互为促进。如《第一次亲密接触》中的卖当劳、《天下无贼》中刘德华和刘若英用的nokai手机、《落叶归根》中宋丹丹说的西南财经大学......这些广告都在潜移默化中让电影传递着品牌的精神,而且很合理、很自然。这就是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魅力。

这种广告形式对观众消费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电影中的广告元素的暴光率高,以娱乐的表现形式使受众接受,极大地增强了观众对广告产品的记忆,从而加强与巩固神经联系的痕迹。 电影中的广告元素的出现不受时间的限制,而取决于故事情节的发展本身,从而可以使产品在电影中随剧情的发展反复出现,这是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点。观众是以一种寻求快乐寻求释放的心态去看电影,这样观众从心理上就没有对外界的防御,这是夹杂在电影影片中的广告会毫无声息地到达观众,而且这种把广告和故事情节相连接起来的广告其观众记忆度也极高。

(二)这样的广告形式很容易让消费者改变态度,使其对影片中的商品产生积极的态度。

首先,观众自身就不自然地充当参照群体的作用。电影能带给受众一种不同于报纸、电视、广播的享受。而且电影具有的一种集群效应更容易引发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如果电影深受公众的喜爱那么这种人际关系中的舆论传播就是一种独具渗透力的广告形式。这对消费者心里的影响作用无疑是最有力的,它甚至可以在最短时间发挥最大的作用。

其次,电影中尤其是大片中往往都有几个名人扮演着主要角色,而将广告产品与名人结合一来为商家节约了请名人做广告的巨大成本,二来也使得这些名人不自然地充当了消费者意见领袖的作用。对于电影作为传播娱乐的载体而言,产品、品牌和广告都会发挥很大的影响力。影片中各种元素留给受众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左右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电影中的广告元素通常以实物道具的间接形式呈现,不像其它传媒广告那样直接,所以广告信息悄悄进入消费者的记忆大脑,而且这种进入方式是以娱乐形式,也让消费者以一种娱乐的心态去接受,从而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广告效果。

(三)到达率高。电影中的广告到达率高“电影受众也称‘暗夜的人’,黑暗的环境把电影的交流系统与周围日常空间隔离的同时,也把受众同他所体验的现实隔离开来,使其全身心投入电影的世界”。在电影受众暂时处于催眠的状态下进行广告宣传,受众接受信息度一般较高,同时较电视广告而言,影院的观众直接地暴露于广告的轰炸,无从躲闪,它的到达率几乎为100%。

(四)广告影响广泛、持久、深层,而且重复率极高。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艺术形态,电影的生命力强,它不但在影院放映,还可以在电视录像带、vcd中播出,不但播放一次,而且可以播放无数次,好的经典影片甚至影响几十年。让产品插入电影之中,让电影情节成为其广告内容,明星就是一种最佳的广告形象和意见领袖。这种天然的示范作用不经意便俘虏了观众、消费者。同时电影媒体可以影响电视广告很难到达的人群青年一代。他们崇尚的是快速的消费,电影媒体的特性迎合了青年一代的潜在心理,也因此更好地掌握拥有了这一巨大市场。另外电影中的广告成本较低“如果说一部电影的票房达到5000万美元,电影中的广告就等于达到大约1370万的电影院观众面前,而据电影工业统计,一部有5000万美元票房的电影就可以卖出20万合录像带。不止如此,一部卖座巨片的录像带一星期至少出租五次,这样一个产品的镜头会因此在增加2500-3000万个让观众留下印象的机会”。如果再加上有线或无线电视的播出,广告主所付出的平均单位成本可以降到非常低。

综上所述,电影广告借助自身独特的优点确能将广告有效得深入到观众的心理,在各类广告铺天盖地的今天,电影广告作为一种新的广告促销手段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不管它以何种形式都意味着人们对这块幕布背后的功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1]陈默,《影视文化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72

[2]宋家玲,《影视艺术比较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57

[3]周安华,《现代影视批评艺术》[m].中国广播出版社著,366

上一篇:乡政府2017年工作报告下一篇:岁月催人老的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