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2022-09-11

1 背景分析

1.1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呈现新的特点

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长驱发展促使了我们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一些改变, 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 产生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推广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和实践者, 是掌握高校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1.2 西方金融学科的发展变化

金融学科最初研究的重点是货币问题, 随着银行业的迅速发展, 研究的重点转向信用和银行。20世纪50年代以来, 随着直接融资和新的金融机构迅猛发展, 微观金融理论开始出现。到了20世纪60、70年代,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和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频繁, 浮动汇率制的实行和发展中国家在货币金融领域地位的突现, 金融学科研究的重点转向了资本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 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迅速增长, 金融风险日益加剧, 有关公司财务运营、衍生金融产品定价、风险量度与预测、金融规避与监管等成为研究的重点。当今, 随着信息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金融等一系列新课题成为金融学科研究的重点。

1.3 国内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变化

考察金融学的综合内涵, 不难看出金融学发展演变的三大趋势: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考察金融学的综合内涵, 金融学发展演变呈现三大趋势: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以及由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的交叉学科。微观金融学主要包括公司金融、投资学以及证券市场微观结构三个子系统。宏观金融则分为两类;一是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体的金融内容;二是微观金融学的自然延伸, 如金融市场、金融中介和国际证券投资等。交叉学科主要包括金融和数学、工程学等交叉形成的金融工程学, 金融和行为理论结合形成的行为金融学以及金融与法学交叉形成的法学和金融学等。

2 改革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2.1 确立明确而可操作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

当代经济社会和金融业的发展, 需要的金融人才是多层次的、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既需要复合型的通才, 又需要单一型的专才;不仅要有领导决策层和经营管理层人才, 而且要有业务操作层人才。人才服务的对象涵盖于宏观的政府金融、中观的企业金融、微观的家庭金融以及相互交织的社会金融经济各个领域。金融学科建设要适应这一多层次的“大金融”需求趋势, 确立并实施明确的、可操作的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

2.2 依据社会需求对教学方案改革

教材和教学大纲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至关重要。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社会岗位群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与时俱进地调整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必须以金融专业的岗位群为依据, 分析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 并从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出发, 分析岗位的技术能力和关键能力, 进而分析学生必须经过那些课程的学习才能增加这种能力, 从而指导我们完成教材的编写与调整, 培养方案的设计。

2.3 构建优化、创新的金融课程体系

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金融人才, 首先要设置相关的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 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概念、思维和分析能力。其次在开设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前提条件下, 应该加强微观金融类课程的建设。金融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金融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匹配, 因此应该增加微观金融方面的课程, 内容包括公司金融、资产定价和金融组织学, 具体表现在资本市场、投资理论、家庭理财、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的经营与管理方面。加强微观类课程的建设, 有利于学生接近和理解现实, 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最后要开设必备的专业选修课, 以拓展专业外延, 深化专业内涵, 增加学科的前瞻性, 提高知识综合化程度。

2.4 务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金融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 现有的教学模式毫无疑问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我们更要思考怎样帮助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 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当前建立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由于金融类企业的特殊性,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一定的困难, 我们可以建立一种校企合作机制, 采用有偿服务的形式, 在此合作平台上, 相互吸收彼此专长, 学生为其提供一些开拓市场的服务, 企业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和业务人员可以纳入我们的师资资源。形成一种互利双赢的机制。另一方面建立模拟交易实验室是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当前一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金融软件, 例如证券期货外汇模拟交易教学软件、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 这些软件模拟环境中除了资金是假的 (老师通过电脑分配的) , 其他的都是真实的, 还可以随时进行盈亏统计及排行。实验室教学既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理论知识,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边学习边实践, 迅速成为一个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适应能力, 胜任金融第一线工作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5 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发展趋势, 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与数学、英语、计算机、法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 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 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应该充分发挥高校的师资优势, 努力做到师资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源共享。应用型金融学人才应该掌握一些工具性技能, 而英语、计算机、数理计算是金融学科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因此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使学生文理结合, 知识结构合理化, 有利于提高他们走向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3 结语

总之, 现代金融学科理论探索之深、内容更新之速、交叉边缘学科发展之快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 深入研究和比较中外金融学科的内涵及走势, 加快我国金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当务之急。同时针对国内金融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也要与时俱进地创新, 为现代经济发展培养各层次的金融人才。

摘要: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 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案、课程体系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金融学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等方面, 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长民.金融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2 (7) .

[2] 胡本艳.金融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院刊, 2006 (1) .

[3] 卞志村.金融学、金融学科建设与金融人才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4 (6) .

上一篇:吗丁啉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胃病临床效果探析下一篇:精准施策助推VR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