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22-09-21

早在1 9 9 7年, 教育部就曾颁发文件指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达到如下基本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这给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1 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1 师资水平不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我国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先生曾在计算机课程教学方面明确指出:“很难想象, 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脱离了实践环节, 学生还能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教师动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教师熟练的操作技能, 学生将得到无形的感召和激励;教师在操作训练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可迅速准确地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任何疑难,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师动手能力强, 会给更多的学生以指导和帮助, 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更多的学生学有所得, 达到技能操作训练的教学目的。因此, 教师队伍层次的提高, 就显得更加迫切。

1.2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在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刻不容缓

现在, 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均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可是在很多偏僻的农村受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限制这项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对那些已开展计算机课程的学校来说, 信息技术课程也是作为副课来开展的。开展的课程次数一个星期一般只有2~4节。并且学校对计算机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但在有些地方, 如山东省由于这项工作开展的较早, 2 0 0 2级以后的大学新生都已参加过省信息技术课程的毕业会考。还有部分学生来自中专、中职、技校 (简称“三校生”) , 这类学校对理论要求并不高, 而对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 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原来学校毕业时都已经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取得了相应的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他们实际动手能力较强, 而理论知识较弱。基于入校时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有针对性地讲授既要解决大多数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普及的问题, 又要满足一部分学生提高计算机技能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创造性地开展计算机教学, 摸索出象“分类教学法”类似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3 学生学习目的模糊, 在教学中确定教学目的至关重要

对于高职高专学校学生来说, 计算机类课程应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工具课程, 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课程, 计算机课更应是一门学习怎样使用工具的课程。当学生掌握了这种工具之后, 就能够自如地利用它为本专业的学习, 为自己今后社会性的学习提供服务。但是很多学生的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考级。而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也将课程的设置与考试结合起来。这种将教学内容与考试紧密结合的计算机教学, 必然忽视对学生理论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误导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目的的理解。因此, 在计算机教学中确定正确的教学目的至关重要。

2 教学改革的主要手段与思路

高职院校在改革计算机教学方面, 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2.1 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只有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紧抓学生的注意力, 循循善诱。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充实自己的知识面, 充分准备课堂教学, 精心组织每一堂课。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 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作为老师应有能力化繁为简, 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 这需要老师多钻研教材教法。

“授人以鱼, 未若授人以渔。”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学会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寻觅到自己所需的知识, 使学生能够利用各种认知手段不断获得新知, 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和认知能力, 了解新情况, 发现新问题, 并采用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计算机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 鼓励学生主动地选择新途径来解决问题, 从而使创新意识牢固地扎根于学生的头脑, 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2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指的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学生通过对教师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 并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模式, 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也是高职院校的一个培养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也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 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 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2.3 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 全面改善教学手段

在计算机课程中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 改善了传统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 使教师上课的知识量大大增加, 同时利用课件的视频、语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来加强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性和交互性。多媒体演示软件内容精、画面制作漂亮、动态效果好, 适用于在课程结束前作为复习资料用, 对于希望自学该课程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该软件得到对课程的大致了解。如今网络发展迅速, 下课后将课上所介绍的知识全部制作成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视频课件, 放入到校园网中向全体学生发布。这样,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校园网进行二次学习和复习。同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的选择所要学习和复习的章节, 更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也使得教学过程得以延伸。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在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探讨解决的主要手段与思路, 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计算机教学

参考文献

[1] 董爱民.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反思[M].科技教育创新, 2006 (23) .

[2] 马丽平, 李肖红.高职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8:6 (3) .

[3] 刘宾.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6, 11:8 (6) .

[4] 袁雅萍.浅议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与教师的角色定位[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2 (4) .

[5] 孙卫.加强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M].福建电脑, 2006 (11) .

上一篇:解读“史上最严格环保法”下一篇: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