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22-09-10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因此,无论哪所高校,都将教学改革的任务定为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不断探索和研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具体思考如下:

一、确立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学前专业在培养学生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例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通过对学生教法技能培养的同时,利用课程中的音乐鉴赏、舞蹈表演等内容,把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审美经验在“课程中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张扬学生的个性特色,以此来改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格取向,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做人素质。

业余时间,带领同学们去特殊学校和福利院,照顾老年人的生活,帮助打扫卫生,为特殊学校的学生们送去纸笔,并与他们同台献艺,通过这种送温暖,送爱心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二、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制定体现“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思想的人才培养计划,所谓“产学研”一体化,就是以“产”为方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人才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保证“产学研”一体化教育能够有效开展,就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以技能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所培养学生可以满足幼儿教育岗位的需求,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三、注重课程间的整合优化,丰富教学内容

整合教学是这几年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它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在教学中,老师们注重了内容的整合。例如: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这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教育内容不同,教育方法几近相同,教法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方法,教育方法是相同的,因此注重五大领域的整合。近几年,老师们的教学改革研究侧重于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四、提高学生艺术类专业技能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是一专多能,除了具有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和组织教育活动的实践技能外,还要具备唱歌,跳舞,简笔画,手工,环境创设等艺术类才能,多年来注重与音乐、美术学科的交叉融合,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探讨音乐、美术的与学前教育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改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陈楠老师的“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改革”教改项目2014年获自治区科技厅批准立项,刘颖老师的“学前教育琴法课程教学改革---以河套学院为例”教改项目2015年获河套学院批准立项,2015年学前教育专业部分学生参与的舞蹈“乌拉特的祝福”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五、教学方法多样化

1、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建立“师生共同研究式”教学模式。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大专)的核心课,我和学生共建了“提出问题——唤醒认知经验——搜集资料信息——共同研究探讨——运用实践检验”的“师生共同研究式”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较好地树立教学理念,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2、制定了高效的课程实践体系。

语言教学能力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和提高,基于这样的特点,制定了“听课评课序列化、课前训练常规化、片段教学系统化、考试方法多样化、学习质疑自主化”的有效实践体系,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教学技能。

3、围绕核心技能,形成了“以一带面”的技能训练。

作为未来教师,我把学生的核心技能定位为教育教学能力,以此为基点,关注学生“听说读写外书画弹唱计”等各种技能,在该课程中尤其关注语言表达、板书、教具设计和制作、教学手段、教态仪表、应变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将之作为重要的考核项目,真正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可持续的发展。

4、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法。

该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扩展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迁移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加强考试改革,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既注重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表现,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又注重价值体验;既有定性又有定量考查;既有自评又有他评、互评。笔试题型新颖,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

1、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目标

1)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深入探索符合高职课程改革的基本模式。

2)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课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的目标、方式、题型、题量、难易程度等。

3)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落实,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把握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培养实践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2、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总体思路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范式,构建“全程式、多元化、仿真化”的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所谓“全程式”,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多阶段性的考核,分阶段地检验学生对每个教学单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所谓“多元化”,是指根据不同教学单元的大纲要求以及学习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考核形式,便于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所谓“现场化”,是指部分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采取在幼儿园(亲子园)现场真实的环境或仿真的环境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3、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内容

1)考核形式的改革

建立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评价模式,体现“全程实践,优势定位”的理念,强化实践性,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面试、口试、小论文、现场教学、课程教案设计、提交作品、研究报告、各类专业技能测试等不同组合的形式,并且注重形成性考核,鼓励教学团队创新考核方式,经过教研室论证后予以正式实施。

2)考核内容的改革

考核内容上,除考查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把握外,还应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加重对学生的利用资料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3)考核主体的转变

对于直接面向幼儿园(亲子园)的专业课程,如《学前儿童科学领域教育》、《学前儿童健康领域教育》、《学前儿童艺术领域教育》、《学前儿童语言领域教育》等课程均邀请幼儿园专业教师担任评分者,参与对学生的考核。

4)考核成绩的计算

为使课程成绩能够最大限度地全面、客观、公正的体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本专业设计了复合式的成绩评定方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实施不同的权重标准。例如对于《舞蹈基础》、《声乐艺术》、《钢琴基础》等课程采取展演的方式结合平时表现计算结业成绩,《美术基础及技能(手工)》课程采用提交作品的方式,结合平时表现计算考核成绩,成绩评定=平时考核(30%)+展演及作品(70%)。

摘要: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教学改革成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确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满足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顾红.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长江理工大学学报,2004(02).

[2] 姜秀丽.试析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

上一篇:不同文化中的悲剧人物分析——苔丝和林黛玉下一篇: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