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功能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还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代表之一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对高职院校音乐德育功能进行了研究,旨在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德育功能艺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德育功能艺术教育论文 篇1:

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德育功能效度分析

摘要: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我国的人才战略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以文化和审美为切入点深入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全体提升当代大学生群体文化艺术素养,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湖南理工学院为研究个案,从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必要性、实现途径、现实效果等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实践;德育;效度

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人才的综合素质及思想政治基础。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有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深入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现实意义分析

在结合高校办学实际、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深入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既符合中央有关政策导向,也契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

第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实践证明,以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第二,有助于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艺术的德育功效是指艺术作品通过影响人的审美感觉、知觉、意志等,有助于人们形成对社会和人生中美丑、善恶、荣辱的正确认识,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明确指出:“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内在价值观念。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掌握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功效不仅表现为艺术形象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对社会实行政治、道德等方面的作用,而且还表现为艺术以文化活动的形式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情感、思想乃至整个精神世界,并引导这种精神世界反作用于客观现实,通过“精神—实践”的方式来参与世界,促进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第四,有助于培育与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在高校开展艺术教育与实践,是传播先进文化、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大学生提升人生境界,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艺术教育与实践,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主旋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操上得到陶冶,素质上得到提高,精神上得到升华。

二、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基本路径选择

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找到其与德育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尤其重要。笔者结合所在单位近年来在艺术教育与实践方面的积极尝试,作一初步小结。

第一,艺术教育教学应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我校为例,学校按艺术教育课程的特点,科学规划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由艺术素养必修课程、艺术素养选修课程、艺术素养渗透课程和艺术素养潜在课程组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艺术素养必修课和选修课是学校实施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我们开设了“艺术基础”、“大学美育概论”、“音乐艺术鉴赏”、“舞蹈艺术鉴赏”等18门艺术素养选修课程,每门课程都明确了教学主要内容、课时安排、考核评估办法。

第二,艺术教育与实践应突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主题。鲜明的艺术活动主题,不仅能够提升艺术品位,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真挚情感,体现艺术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以及建党90周年,我校先后组织了“为中国喝彩·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祖国万岁”、“祖国颂”、“祖国万岁”等主题的大型歌咏比赛、艺术展演,在校园里唱响红色经典歌曲、演绎红色经典舞台剧目,受到师生热情追捧。在开展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我们也精心设计选题,紧紧围绕“弘扬民族精神、肩负神圣使命”,先后确立了“前进!进!”、“我和祖国”、“激扬青春,放飞梦想”等主题,设置了“诵读红色经典诗歌”、“红色影视评论”等活动环节,抓住育人宗旨,沿着艺术教育主线,融入思想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教育活动。

第三,艺术实践活动应凸显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校内实践平台构建上,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举办的“五星”大赛(歌星、舞星、笑星、乐器之星、主持之星)、学生寝室艺术设计大赛、经典名剧鉴赏之夜等一系列艺术活动。在校外实践平台构建上,我们主要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爱国主义志向。我们坚持把艺术素养教育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送文艺上抗洪大堤”、“大学生艺术团走进革命老区”、“为地震灾区献上一支歌”等50余场艺术实践活动。艺术实践活动的举办,对于引领广大学生知国情、受教育、立大志有着积极作用。

第四,日常艺术教育应高扬团结、奋进主旋律。要始终把艺术教育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件精神、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结合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艺术教育与德育结合。在日常艺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全面发展。我校经常邀请艺术名家来校讲课、表演,把高雅艺术“引进来”。先后邀请到了著名钢琴家石叔诚、著名歌唱家郭颂、湖南交响乐团等一大批名家或艺术团体来校演出,为校园带来了高雅清新的艺术气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培养了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三、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德育效度分析

从我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实际成效来看,对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德育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校艺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开展艺术素养教育是我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长期坚持,常抓不懈。早在1996年,学校就曾在全国公共艺术教育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学校把开展艺术素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艺术素养教育的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2004年,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成果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坚持把艺术素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学校开展的“实施‘三高工程’[3],构建以艺术素养教育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形成了鲜明特色,教育部社政司曾发来专函([2002]184号)就该经验进行调研。2008年,该成果被评为“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并在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评比中获得奖励。2009年3月,学校教学改革成果“地方理工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艺术素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艺术素养教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人文素养

艺术素养教育的深入开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人文素养,激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素养教育成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中最富有创造力的部分,素质教育结下了累累硕果。

第一,在各级各类艺术竞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在全国第一届、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我校成绩居全国高校前列。在2005年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我校18项作品获奖,其中舞蹈《风帆起洞庭》现场展演并获得一等奖,学校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2009年3月,我校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再创佳绩,13件作品获奖,其中6件作品获得一等奖,总成绩名列全国高校第二,学校再次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

第二,艺术素质普遍提高。对2005届和2006届毕业生的两次调查情况表明,对“大学生艺术素养基础理论应知应会”的掌握了解情况,两届毕业生分别为73%、85%,而他们获取艺术知识的途径90%以上是通过艺术素养教育。在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创造美的能力也明显增强。

(三)艺术素养教育激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认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理工类院校大力开展艺术素养教育,调整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近5年来,学生在全国、全省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中获奖331项,其中参加全国第九届“挑战杯”竞赛获二、三等奖各1项,成绩居全国高校第28位。据统计,近两年学生在全国、全省各类竞赛中获奖科技作品、科普论文、科技论文达150多项。

(四)艺术素养教育健全了学生的人格构成

艺术素养教育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审美能力,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校园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正确的美丑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了学生自我意识的主导。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对假、恶、丑的无情鞭挞,成为了学生的自觉行为。校园里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的风尚日趋浓厚,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投身基层已成为大多数毕业生的自觉行动,一批批毕业生主动申请到西部等贫困地区工作。学院涌现了被誉为“希望之星”的全国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集体体育系108寝室、全国网上第一例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捐献者陈欣等一批集体和个人典型。学院也先后被评为“全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从1994年至今连续15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Z].2002.

[3]“三高工程”是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弘扬高雅艺术、培养高超技能、陶冶高尚情操。

[责任编辑:周来顺]

作者:张泰来

德育功能艺术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还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代表之一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对高职院校音乐德育功能进行了研究,旨在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教育 德育功能

【基金项目】滁州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度院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研究”(2017

zlgc026)。

一、音乐教育蕴涵的德育价值

音乐教育体现出的德育功能主要是通过音乐教育渗透德育,通过音乐教育将人们的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以此体现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古今中外已经有很多教育家,音乐家们对音乐教育体现出的德育价值进行了说明。在我国西周时期的礼乐教育中关键内容为乐舞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实现了审美情感教育和规范道德教育统一教学。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之中也非常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孔子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充分肯定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对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进行了充分的阐述说明。另外,西方哲学家也同样肯定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名叫毕达哥拉斯,他首先提出一个观点,就是音乐具有净化作用,他认为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的风格,而这些不同风格的音乐能够让人们欣赏音乐时产生相应的美感活动,从而逐渐让人们的性格发生变化,最终达到教育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特性

音乐是情感艺术的一种,音乐教育与德育在实质上是相同的。音乐教育发挥德育功能时主要是通过旋律营造一种情绪气氛,抒发音乐的情感意蕴,听众在欣赏音乐时在这样的氛围下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德育教育。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说教进行德育教育,而音乐教育时通过音乐的旋律在潜移默化中对提升人们的道德情操。

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策划》之中,国家教育部提出实施美育教育的关键途径和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艺术教育。而音乐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一种,音乐教育体现出的德育功能主要是通过音乐教育渗透德育,渗透是通过潜移默化实现的,这就说明音乐教育具有比较强的感染力,能够陶冶情操。现阶段,在高职音乐教育之中,音乐教育属于“隐性教育”,“隐性教育”,的特点就是以情动人而不是通过说理等方式实现教育目的。特别是在目前社会转型的时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受到物质利的影响逐渐减少,感情的贫乏会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而音乐教育能够十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将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

三、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对高职院校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改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各种新思潮不断涌动这就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外,近年来大学不断扩招,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层次结构十分复杂,许多学生都存在一些道德困惑,部分学生道德素质逐渐下降,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落实。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在音乐教育中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高职院校通过音乐教育能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成为主体,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有效的改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现状。

(二)音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德育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在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之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之一。如何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

想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必须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工作中认识到音乐文化之中蕴涵的德育价值,让学生音乐学习中潜移默化,逐渐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另外,高职院校音乐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对德育的理解,在实际的音乐教育中将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对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以此实现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全面普及,以此有效的強化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职教学的发展,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最终实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素质的目的。总是,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对高职院校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重视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的代表之一,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体现出巨大的价值。本文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音乐德育功能,首先对音乐教育中蕴涵的德育价值进行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特性,最后重点研究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对告知院校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希望通过以上分析能够通过音乐教育提升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琼.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开发[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2):52.

[2]李志远.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3):77-81.

[3]陈一飞.浅析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功能及实现途径[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36-38.

[4]杨丽霞.浅谈云南省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231-232.

作者简介:

王蓓蓓(1979-),女,安徽和县人,硕士,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作者:王蓓蓓

德育功能艺术教育论文 篇3: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考

摘 要:近年来,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引起广泛关注。高校新建校区由于历史积淀不足、文化氛围薄弱,导致校园文化不能有效发挥其陶冶、导向、规范的德育功能。本文从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着手,分析新建校区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探索新校区文化建设的原则与方法,旨在促进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提高新校区德育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关键词:高校 新校区 校园文化 德育功能

2007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2%,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为了满足扩招后的师生教学、科研的需求,也为了不断提升高校的教育、管理、服务的水平,很多高校都开始拓展办学空间,兴建新的校区。然而,两校区甚至是多校区办学的模式也为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重大挑战,尤其是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已成为高校管理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校园文化作为学生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思想道德、行为方式,已成为了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中央财经大学(以下简称“中财”)沙河校区为例,从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出发,探讨目前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校区文化建设的对策,以提升校园文化的德育成效。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德育功能

现有文献对校园文化内涵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其一,是美育范畴,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学生的课外活动。其二,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三,认为校园文化仅包括学校的思想、意识、观念、习惯及情感领域。其四,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组织文化综合体[1]。

综合以上定义,可将校园文化理解为:以社会环境为背景,在社会主流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的相互作用下,由学校全体成员在一定的校园环境下为发挥学校职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中所取得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心理趋向以及规章制度、校风校貌、学校精神和学校形象等。

校园文化与德育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从德育角度来讲,德育目标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德育目的决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来讲,校园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从校园文化与德育的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校园文化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具有重要德育功能,细分来讲,校园文化具有陶冶、导向、规范三种德育功能[2]。

二、新校区文化发挥德育功能存在的问题

对于新建校区来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是促进新校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新建校区由于歷史积淀不足、地理位置偏远等原因,导致校园文化不能充分发挥陶冶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影响了文化育人的效果。

(一)新校区的校园文化不能有效发挥陶冶功能

校园文化的陶冶功能是指,校园文化环境对师生道德情操方面的感染、熏陶作用。校园文化从物质环境以及人际环境两个方面来熏陶校师生。物质环境包括学校里的建筑、设施以及校园环境,精巧的校园布局、整洁的校园、别致的景观设计等能使置身于环境中的人赏心悦目、心情愉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校园人际关系环境是由校园文化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作用而形成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场环境”[3],在人际环境里,学生通过与老师的言语交流、行为感染、思想碰撞,学习大学精神、学术思想、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低年级的学生通过与高年级学生、研究生的交流,了解学校的校风、学校的历史文化、学校的规章制度等。

但是,和中财沙河新校区一样,很多新校区都是分期建设,也多是在初期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最基础建设完成之时便仓促入住。这就导致,在校内环境上,校园内已启用区域绿化不足,未建设区域大面积荒芜空置;在基础设施上,体育馆、图书馆等必要文化设施尚不完备,无法满足师生基本的文化需求;在周边环境上,四周荒芜一片,配套设施不全,交通、治安状况较差。物质环境不尽如人意,给师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不便,无法起到陶冶育人的效果。

与此同时,新校区由于地理位置、功能设计的原因,文化主体即老师与学生、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隔,无法形成良好有效的人际陶冶环境[4]。沙河校区地处郊区,交通不便,任课教师下课后便匆匆乘班车离开,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辅导员也是下班后便离开校区,学生鲜有时间和机会与教师交流沟通,大学精神、学术思想不能有效地传播。此外,新校区多是低年级的学生入住,低年级的学生与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交流较少,很难从高年级学长处获得生活学习上的帮助、指导,学校的优良传统、历史文化及主流价值观不能有效传承 。

(二)新校区的校园文化不能有效发挥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它对师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作用。校园文化通过物质环境、校园文化活动,使包含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学校价值观内化为师生的价值观。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外在标志,使身置其中的人领悟这所大学所代表的价值、精神和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达到引导校园人的目的。而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作为一种实践,满足了学生的求知需要、娱乐需要、情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素质,是实现价值观内化的很好的方式,是校园文化发挥导向功能的过程。

但是,新校区物质文化的导向作用明显不足。很多建设物设计仅以美观取胜,而没有结合本校特色赋予其文化意蕴;校区标示文化不足,已建成的楼宇、道路都尚未命名,仅以简单的编号称呼,校区内难寻象征大学精神的校训、标志性雕塑。

同时,新校区的一些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也不尽如人意。首先,文化活动“重数量,轻质量;重文艺,轻学术”,团学组织在开展活动过程中缺乏系统规划和过程监督,只追求活动的数量、种类,开展活动也多是文体娱乐类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业、科研相结合,能够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促进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高质量活动较少。其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缺乏围绕主旋律、围绕核心价值观、围绕学术科研的精神指导,很多团学组织“为搞活动而告活动,为拉外联而搞活动”,这类活动不仅能发挥好的文化导向作用,甚至可能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最后,新校区许多课余时间举行的活动,由于没有老师现场指导、监督,活动或止于形式,或在开展过程中偏离主题,都不能达到活动教育人、引导人的目的。

(三)新校区的校园文化不能有效发挥规范作用

校园文化通过一个学校的精神层面的“软约束”以及规章制度的“硬约束”对师生发挥规范作用。校园精神的规范作用是群体价值体系、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对个体的直接影响,个体直接受群体氛围和舆论的影响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规章制度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对师生品德行为具有直接规范作用。

但是,在部分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忽略了精神文化的约束作用,对学校的精神凝炼不足,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没有对学校共有的价值观、道德标准进行深入的宣传教育,在一些情况下,“软约束”等于无约束。

同时,在规章制度约束力层面。新校区的很多管理体制与制度简单照搬老校区的模式,未能根据新校区的新情况进行调整,难以被师生认可并遵守。另一方面,由于惯性思维和工作习惯,在同一领域,一些根据新校区实际情况制定的规章制度与老校区的规章制度并行使用,造成管理混乱、效率低下,从而影响了新校区里制度的约束力。

三、基于德育功能新校区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开放性与主导性共存的原则

校园文化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还必须与外部的世界、社会的其他文化不停地进行着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流,在普遍联系的世界里,校园文化具有相对的开放性的特征。也正因为这样,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在不断汲取社会的主流文化和其他的亚文化的营养和精华中发展、进化和完善。同时,从文化的德育功能出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坚决抵制那违背党的教育方针的错误思潮和文化倾向。

(二)支持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学校领导层面应大力支持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活动,在政策层面、资金层面予以保障。同时,应及时对校园文化活动予以引导及监督,根据德育目标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指导和纠偏。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围绕主旋律,将休闲娱乐、审美提升、知识积累、道德培养、政治追求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传承与创新并济的原则

虽然新校区与老校区的地理位置、功能定位不同,但是所有的校區都是学校的组成部分,每个校区文化具有同源性,本质上都是这个学校的共同理想、价值取向,所以新校区文化建设的第一步便是传承或移植老校区已有的优秀的文化载体。同时文化具有动态发展的特性,新校区的文化建设应更加体现时代特征,同时根据新校区的特性在文化建设上加以创新。

四、加强新校区文化建设提升其德育功能的建议

物质环境、人际关系对师生具有陶冶作用,物质环境、文化活动对师生具有导向作用,而精神文化、规章制度对校园人具有规范作用,所以要提升新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就要坚持“开放性与主导性共存、支持与引导相结合、传承与创新并济”三原则,从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文化主体、制度保障三方面着手,加强新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其德育功能。

(一)优化校园物质环境,突显物质环境的精神内涵

良好的物质环境通过优美宁静的校园环境、功能齐备的建筑设施来陶冶师生情操,通过领悟物质环境所代表的精神内涵来引导师生的价值取向。优化校园物质环境,要“加强规划,突出重点,立足眼前”。首先要做好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的战略规划。虽然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一步到位的规划无法形成,但是应面向未来制定符合本校发展战略、体现本校育人理念的特色战略规划,根据时代特征,校区实际情况,制定新校区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进度。同时,建立新校区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切实有效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如期实现。

其次,在物质环境建设过程中要突出精神内涵的重点,精神内涵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物质环境是为精神内涵而服务的。所以在校园物质环境设计、建设要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宣扬学校自由民主、积极上进的优良校风,体现本校的育人特色。

最后,在围绕精神文化这个核心的基础上,应立足眼前加强新校区的物质环境建设。新校区的文化建设必然有着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是应充分已有条件推进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加强新校区的校园环境的美化;对已建成的道路、楼宇的进行命名;根据新校区的环境特色,建立新校区特有的文化景点,例如中财“创业先锋班”在沙河校区建立的“创业咖啡屋”,巧妙利用教学楼的景观设计开辟了“欣逸斋”茶室;新校区还可以充分发动校友的力量,通过校友捐资在沙河校区设立各种学校的象征性的雕塑。同时,将老校区好的文化载体移植到新的校区,在新校区建立“校史馆”对新校区的学生进行校史教育,将老校区颇有特色和文化意蕴的“陶艺吧”复制到沙河校区。

(二)促进文化主体融合,构建“全员育人”的德育格局

要充分发挥人际环境的导向功能,就必须全力促进文化主体间的融合。虽然,造成文化主体——学生与老师之间、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联系阻隔的地理原因客观存在,但是在新校区文化建设过程中,仍可以通过物质上的保障、精神上的激励、机制上的约束,发动全体教职工以及高年级学生参与新校区文化建设,加强与新校区学生的交流,给予其帮助与指导。

首先,学校可以就近买地建设教职工住宅区,或以较优惠价格出售给教职工或作为学校公租房供教职工周转,也可与当地政府加强合作建设面向本校教职工的经济适用房,这样不仅可解决教职工的生活问题,也为位老师就近教学、就近辅导提供可能,增加了新校区里的教师工“人气”,进而有效地保证师生之间的文化传承。

其次,搭建新老校区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通道。通过学校交流会、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担任辅导员助理、团学组织建设延伸等机制实现低年学生与高年级学生的交流沟通;有意识地在新校区引入高质量讲座,打造文化品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对于好的讲座、活动进行实时转播或者录播,实现两校区资源共享。

最后,通过机制的设计,有效约束、激励教职工参与到育人工作中,积极参与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从而使校园文化发挥良好的导向功能。以中财的“全员育人”考评机制为例,两年一评,对教学单位、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的育人工作进行考评。在这种考评机制的约束、引导下,全员育人成为共识。 2010年,1000名专业教师在授课之外积极担任新校区学生的学术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的指导老师,218名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综合导师;130名管理干部积极担任新生的“成长导师”,经常到新校区与所带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在全员育人机制下,全体教职工都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有效地加强了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在此过程中,思想观念、价值体系、道德水准得到有效传承,极大地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

(三)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发挥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

要提升新校区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一方面,凝练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新校区的制度建设,规范师生行为。而校园制度建设必须体现“以人为本”思想,适应时代要求,从学生思想和身心发展特点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制定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和规范,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本主义校园制度环境。

首先,建立健全新校区的各项规章制度。应在遵守老校区已有的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等一脉相承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特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思想、生活特点,结合新校区的特殊情况,及早制定或完善新校区的管理制度、服务办法,建立起新校区安保安防、公寓管理、宣传管理、后勤保障等全方位的制度体系,以达到“一切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局面。

其次,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执行组织机构。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要保证制度真正发挥规范功能,就必须有一个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组织,在充分落实校区各管理部门职责的同时,应积极发动学生的力量,例如成立学生生活区管委会、学生治保委员会,与管理部门配合执行各项管理制度。

最后,将学生纳入到校园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来,师生共同参与制度的制定。制度本质意义在于制度文化能够内化为师生的行为准则,要想制度能够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让学生体验制度的制定、执行和遵守的全部过程,真正领悟制度对人的重要作用,从而认真遵守各项制度。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完善的物质环境建设,有效促进文化主体的融合与交流,同时注重校园价值观与道德观的精炼及传播、规章制度的完善,全面地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有效提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使校园文化能够感染、熏陶校园人的道德情操,引导校园人的价值取向,规范校园人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刘德宇.高校文化发展论[D]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2]徐振鲁.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内涵探析[J] .北京大學教育评论,2007(3).

[3]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韩延明,张宏高.我国大学新校区文化建设的检视与沉思[J].江苏高教,2010(1).

Research On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New College Campus Based on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Cased on the Shahe Campus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IU Ting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struction; new campus; the campus culture;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作者:刘婷

上一篇:工程设计机械工程论文下一篇:营销分析奥运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