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德育艺术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立德树人背景下德育教育渗透成为了小学教育体系关注的重难点课题。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语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挖掘德育元素、渗透德育理念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德育艺术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语文德育艺术教学管理论文 篇1: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分析

摘 要: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这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承载着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任务,还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价值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文章以初中语文教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为例,提出了将两者进行充分融合的具体策略,以期给相关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路径

引  言

初中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而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挖掘与整合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确立合理的德育主题,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过程中。这既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从初中语文教材的具体内容来看,思想教育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摘录的真实案例相对较多,为开展德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实现其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实践能力。

实际上,语用知识与道德认知在语文教学中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学科德育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1]。语文学科在实施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德育是以语言技能的培养过程为依托的,德育主题与语用知识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具有相互印证的作用。德育由于有语言技能学习这个载体,也就避免了空洞说教,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教师要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是因为初中语文教材编选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语篇,不仅具有审美性,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与提炼文本意旨,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二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日常行为的转变。目前,初中生的价值观还没有最终形成,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的熏陶,可以促使学生的思想与道德认知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语文德育渗透与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三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可以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是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蕴含的德育主题,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现状

(一)德育工作的地位并未得到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并未真正地发挥德育的作用,究其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存在重视知识灌输而忽视德育的问题。他们认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任务。教师没有认识到语用能力培养与道德认知提高所具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影响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效果[2]

(二)学生价值观的复杂化

部分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观念等的影响,不能正确地看待与分析相关道德问题,导致思想变得愈加复杂,这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路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道德、法律、集体精神、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3]。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语文教育的本质,不可反客为主。对此,学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一定要适度、合理,在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更好地加强德育渗透。

(一)改变传统的德育思想及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还要适当引入一些道德实例,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的双向渗透。比如,教师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播放一些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影视片段,指导学生认真撰写观后感,鼓励学生用心感受与体会,由此才能够将德育与语文课堂相融合,真正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4]。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组织演讲比赛;对学校的一些贫困生进行慰问及帮助等,促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德育建设。

(二)创设客观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感官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日常教学中受到广泛重视,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其来创设真实、客观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触动学生的内心,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由此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5]。比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与素材。影片中孔乙己被打断了双腿,被迫用双手爬行,结合音乐背景的渲染,整个气氛变得非常的凄冷与悲凉。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孔乙己的性格、内心等进行分析,然后探析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孔乙己的经历,进而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使他们懂得如何帮助一些弱势群体。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加强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促使学生成为“有血、有肉”的人。

(三)与古诗文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德育角度感受古人的情怀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升华,其中蕴含了大量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心理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既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习俗,也体现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将古诗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含义解读和知识灌输上,导致教学模式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优秀文化的深入了解。将德育融入古诗文教学中,可以让教师提高对思想教育的重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6]

例如,《春望》这首古诗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并能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设计不同的环节,并通过不同的板块完成教学。在课堂之初,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杜甫的相关图片,并搭配一定的文字介绍:“他被称为‘诗圣’,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顿挫沉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作的《春望》,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哪些情怀。”接着,教师通读示范,帮助学生熟悉其中的生字和生词。随后,教师让学生大声朗读《春望》,同时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合适的音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整体情感基调。然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翻译每句诗的含义。当学生结束讨论后,教师带领其逐句翻译这首诗,并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每句诗描写的场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句,教师可以展示古代战乱后的破败场景,并与生机勃勃的遍地绿草作对比,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句诗的含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战乱场景,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并真正理解“家书抵万金”这句诗表达的急切心理。此时,学生就能体会到本首诗传递出的整体情感基调,明白古诗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忧国伤时、思亲悲己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了德育渗透。

(四)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的内容一般包括生命伦理学和信息技术伦理学等,这些内容都关乎当下的热点事件,如性教育知识、网络道德等,而且这些内容和初中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融入一些社会事件,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并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

例如,《我为什么而活着》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产生对人生价值的追问,提高思考能力,同时能了解罗素推崇的人生观,进而建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本篇课文的内容引向现实生活,与社会热点相联系,如被儿女抛弃的老人无家可归等。而在讲解人生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让学生从生命的意义这一角度来理解这些历史人物对待生命的做法。比如,耶稣自愿被钉十字架是为了拯救他人,孟子的社会愿景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本课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让学生从更为真实的角度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并受到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生命观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五)发挥课外阅读、写作教学等辅助德育的良好功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7]。高效的课外阅读不但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由于初中生的生活阅历有限,辨别能力不强,思想不够成熟,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置不同阶段的品格培养目标,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书目,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当然,在此期间,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与教育,由此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另外,写作也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写作训练中,学生需要将自己的主观思想呈现出来。这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的思想深度与思维方向,便于教师对学生的想法、处事态度等有更全面的认知。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学生需要有明确清晰的写作思路,且立意要新颖。所以,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要加强德育渗透,使二者互相促进和影响,这对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另外,教师要通过写作训练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使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更明确,这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逐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使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以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最大化地挖掘其潜能,由此创设更加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一定要加强各个环节的审批,多给学生一些正面的点评与指导,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结  语

总之,德育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健全人格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课堂教学与德育的结合,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使德育实现高效渗透。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便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妮,拓宏伟.浅析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J].鄂州大学学报,2020,27(01):57-59.

[2]刘静.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J].才智,2020(15):118.

[3]赵艳霞.关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德育渗透的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4):145-146.

[4]王建玉.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J].汉字文化,2020(12):108-109.

[5]颜志礼.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开展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8):126-127.

[6]马晓红.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开展的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2):142.

[7]李斌,罗海霞.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德育渗透[J].华夏教师,2019(20):18.

作者简介:刘文华(1976.10-),女,广西玉林人,任教于玉林市玉州区城西第一初级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

作者:刘文华

语文德育艺术教学管理论文 篇2:

小学语文教学指导过程中德育教育有效渗透

【摘要】立德树人背景下德育教育渗透成为了小学教育体系关注的重难点课题。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语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挖掘德育元素、渗透德育理念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小学语文教学指导过程中德育教育有效渗透的策略,为进一步提升语文学科德育效果出谋划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有效渗透

前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9)》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小学语文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因素,需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引导,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学生情感共鸣,渗透德育教育,提升德育效果。

一、讲解课文背景,渗透德育教育

许多课文都有着自己的特殊背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背景介绍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课文内容,丰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每一篇文章的背景故事都有着特殊的德育元素,在指导过程中需要教师以合理的方式进行渗透与讲解,既可以是作者的生平,也可以是文章的时代、写作背景。无论哪种方式,追根究底就是对德育元素的挖掘,找准学生德育脉络。

以《梅兰芳蓄须》为例: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介绍梅兰芳的人物形象,播放梅兰芳的京剧,讲解梅兰芳在京剧界的地位,让学生快速对梅兰芳的人物进行定位。同时,教师也可以针对一些重点句子进行着重引导,如唱戏的,古代称之为“戏子”,是对唱戏人的一种蔑称,而被当时人称为下等人的“戏子”梅兰芳,面对国破山河在的局势,面对同行的重金邀约,面对日本人的强邀,他选择用装病的方式进行抵触,让学生了解作为一个“戏子”在面对民族大义时所表现出的气节,从而渗透爱国主义的情怀与思想,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每一篇课文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时代背景、人物背景,都是反映了作者的特殊情感。因此,通过背景故事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到课文中德育元素,在背景学习中强化对德育的理解与认识,实现有效德育教育的发展目标。

二、注重导学情境,实现情感共鸣

语文课程导学关键在于情境的设计,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实现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情感共鸣的关键在于引导,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语文课文内容所塑造的具体德育主题,从而实现有效德育教学目标。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在导学设计环节,教师可以从爱国主义角度入手设计教学的情境。首先教师播放圆明园的纪录片,展示圆明园的复原图,感受圆明园的雄伟壮观,通过图片、文字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最初的形象与特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播放圆明园文物的分布和拍卖情况,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很多文物都流落到了其他国家,这些文物作为其他国家的镇馆之宝被收藏,而被拍卖的很多文物拍出了天价,让学生对这些文物的流失感到愤慨与无奈;最后播放圆明园毁坏以后的断壁残垣,让学生了解到当前圆明园的真实状况,通过其前后图片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到圆明园“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后内心流露出的真实情感。通过导学情境的设计,提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美的东西被毁灭而产生的痛心,实现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导学情境的设计,通过导学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实现情感共鸣基础上的德育教育目标,同时实现德育教育情感转化。

三、注重课文朗读,体会德育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德育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实现带有感情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德育情感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德育情感的关键在于引导,需要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现出的特殊情感,实现深入其境的德育教育效果。

如《少年中国说》表现的是少年的朝气蓬勃,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逐段阅读和分析的方式,很难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表现出的特殊情感与情感寄托,但学生自己阅读时容易陷入流利阅读的误区,即只讲究阅读速度,不讲究阅读断句,也很难实现德育情感的表达与渗透。因此,在文章学习时教师要先播放优秀朗读作品,让学生感受朗读所表达出的情感和语言的震撼,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触动而实现深入其境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引导以学生逐句跟读作品的方式实现带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在朗读过程中加入自己对句子的独特理解与情感;最后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自由朗读,让自己的理解与情感得以升华,学生在朗讀过程中对句子的断句、句子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改变,对情感的理解有了特殊的认识,也就能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自然也实现了《少年中国说》的德育教育效果。有感情朗读是德育教育有效实施的保证,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进行语文的多种方式朗读,丰富学生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

四、开展语文活动,丰富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德育组织与学习。因此,教师应将语文内容以具体互动的方式进行有序展开,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活动当中并有所收获,通过活动开展促进德育教育指导工作,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以《将相和》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分角色对话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小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特征,如“完璧归赵”小故事,就可以选四个人分别扮演蔺相如、赵国宦官缪贤、赵惠文王、秦昭王的角色,一人负责旁白,其他人负责扮演“群臣”高呼万岁。在对话的过程中,旁白的人需要保持客观公正,详细进行介绍,而负责扮演人物的同学需要将自身对人物的理解表现出来,如“相如捧璧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璧传给妃嫔及左右侍从看”。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相如的人要表现得落落大方,但又要谨小慎微,而扮演秦王的同学要将拿到和氏璧的高兴情感表现出来,通过表情和动作进行展示,而在人物对话时需要将情感融入其中。如赵王召见蔺相如的对话要表明赵王征询蔺相如意见的语气,同时也要表现出蔺相如敢于担当大任、愿意出使秦国的豪迈以及敢保证“完璧归赵”的决心。总之,通过分角色朗讀的方式,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与人物特征,进而实现基于人物情感的德育教育目标,提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注重习作辅导,拓展德育内容

习作是学生德育教育情感抒发和表达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开展语文德育指导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习作的价值,积极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习作,帮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将自己对文章德育的理解与认识表达出来,从而实现有效德育的教育目标。

以《我想对您说》习作课为例,在本单元学生先后学习了《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两篇课文,对母爱、父爱有了更多的理解,在情感上有了更多的寄托。因此,在习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母亲的爱、对父亲的爱写出来,强调学生的自由表达和真实情感,对学生的表达不设具体限制。在习作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重读《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两篇课文,在重读的过程中,对文章所表现的德育思想在回顾过程中逐步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认同。基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用习作的方式写下来,既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的抒情文,也可以是议论文,无论哪种方式都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学生完成习作任务以后,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阅读,对初稿进行二次的修订和调整,包括文章结构调整、内容调整、句子表达的调整,通过二次调整的方式最终形成一篇优秀的文章,将自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真实地表现出来。

小学语文指导过程中德育教育有效渗透,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内涵的价值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万海英.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与语文教学融合发展的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8).

[2]温彦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9).

[3]吕文文.立德树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路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0(74).

[4]冯文强.君子之行,始于诗情间——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探究[J].课外语文,2020(19).

[5]赵有兴.基于立德树人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方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24).

[6]王艳英.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教育的整合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5).

作者简介:王亚芳,女,1976年生,江苏无锡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相融合。

作者:王亚芳

语文德育艺术教学管理论文 篇3: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且承担着塑造学生道德素质的责任。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渗透德育是相关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阐述了德育的意义,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德育的渗透措施。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结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全面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教育工作者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新方式。结合语言的思想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特点,全面发展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一、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现状分析

(一)忽视德育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只注重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教学中,他们只能读、写,而忽视了相关的道德教育。即使有道德教育,也只是一些听写,缺乏深刻的教育内涵。

(二)德育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由于传统道德教育的强烈影响,小学德育的实施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精神意识等政治功能。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还不够,如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挫折教育和勤奋教育还远远不够或缺乏。

二、小学语文德育优化措施分析

(一)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常见的教学模式。在情境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场景,确定情感传递的主体。情境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情感的引导下深刻体验教材内容,理解教学意图,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修复后的圆明园的照片,并展示了一些烧毁的圆明园的电影剪辑。通过听力体验,让学生深入了解圆明园所体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情感,进而引导学生表达对圆明园被毁的看法。学生们踊跃发言。有人说,野蛮无耻的盟军以任何方式侵犯了一个国家的主权,企图摧毁证据,烧毁我们劳动人民的艺术成就;一些学生强调了国家繁荣的重要性,称英国和法国军队敢于摧毁圆明园,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实力,也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弱点。通过这次辩论,学生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他们对国家繁荣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二)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关键词和句子的分析,理解和渗透德育

在小学,德育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一种知识、一种能力、一种文学鉴赏力,更是一门思想教育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程具有独特的德育条件。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它不仅是人们交流、思考和生活的工具,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它也有很强的人文因素。它在培养学生的个性、情感、社会责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你翻开课本,你会发现这篇具有良好文学情怀的文章几乎是德育的目标。

(三)充分发挥教师育人的示范作用

榜样胜过训诫。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主导作用至关重要。首先,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总是对老师有一种莫名的崇拜。老师的言行会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思想品德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其次,就农村小学语文教育而言,教师应该改变过去不科学的教学观念。在日常教学管理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引导、教育、推理等手段规范学生的行为,逐步把学生培养成理性、宽容的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用人文精神渗透德育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这是实现人生目标最关键的阶段。他们有最强大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望,并且会记住他们所看到、听到、做和感受的东西。语文教材充满了强烈的情感,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石。当学生们在十里厂街为总理送行时,一张等候灵车的人们的照片首先展示给学生们。当播放悲伤的音乐时,他们带着情感阅读课文。孩子们沉浸在极度悲伤的气氛中。伟大的周总理的崇高形象立即展现在学生面前。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首相,我们都很难过。本文通过情感,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从生动直观的情感出发,打动儿童的心灵,让儿童打开心灵的大门,打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实现对儿童影响的沉浸。小学语文中有很多这样的文章,如《长城》、《桂林山水》,这些都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因此,小学这一阶段的德育工作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语言学习,以达到让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五)拓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情感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各种方式教学生正确阅读,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必要时推荐好的课外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例如,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主题,在拓展阅读视野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例如,通过阅读童话作品,帮助学生了解良好的道德形象,帮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接受教育,激发他们对人、事、物的感知,促进学生的良好教育;例如,通过寓言的解读,学生可以提高道德感,正确理解新事物;例如,通过分析优美的诗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实现德育的渗透。

结束语:

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学生的德育知识,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知识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它可以通過现代多媒体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场景,让学生更具体地捕捉生活场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情感,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德育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潘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20.

[2] 滑小伟.谈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9,6(37):254-256.

[3] 宋国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及方法[J].名师在线,2019(10):79-80.

[4] 宋瑞瑞,任美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2015(02):73-74.

作者:董国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电影艺术的论文下一篇:市场经济中小企业财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