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德育异化特征论文

2022-04-23

何谓“幸福教育”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或结果是为了人的幸福;另一方面,教育的过程是人体验幸福的过程——这,就是我们眼中的“幸福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总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为维护一定政治集团的利益,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素养和能力素养对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艺术教育德育异化特征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教育德育异化特征论文 篇1:

中职学校普及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及其策略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对于如何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国家到各地的教育部门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改革方针和教育理念。而在职业教育中开展艺术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弥补目前中职教育中单兵作战的不足,也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各地中职学校大都没有一套适合非艺术专业学生教学的艺术教材。部分中职学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异化现象,使其丧失了自身的本质特征,甚至成为德育教育的附庸。因此,倡导和建立中职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体系,探索中职艺术教育的新理念,将艺术教育定位在面向校园、面向学生,提供生动、活泼、切实可行的教材,对当前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和专业的共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职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由于艺术教育投入大,费时费力,短期效果不明显,学生获益表现亦各不相同,有的只能提高动作技能的协调性,有的则只专注于情绪的自我调节……殊不知,这其实就是素质教育的体现。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不仅要重视、强化各专业的发展,更要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素养提升。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中职学校艺术教育的普及还是处于萌芽状态,这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最薄弱的环节,它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目前中职学校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各中职学校对普及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够科学、全面;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课率极不平衡,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类课程;中职学校学生普遍被认为“艺术素质低”“缺乏艺术细胞”;艺术师资缺乏,教学设备极缺,教学水平不高等等。这些现象都阻碍了艺术教育在中职学校的普及。

二、中职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在中职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中职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1.艺术教育能陶冶中职学生的道德情操

一个中等专业技能的人才应该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教育中,教师应注意把思想觉悟和高尚情操寓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提高学生鉴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激励中职学生追求真善美,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遵守道德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艺术教育能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通过锻炼身体,可以使人身体健康。而艺术教育则可以使学生的内心得到健康发展,缓解紧张感,调剂精神,从而心情舒畅,换来充沛的精力。良好的艺术教育可以使中职学生情绪饱满,积极向上,弥补技能操作中的单调,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和智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益处。

3.艺术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艺术教育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教育和熏陶的,会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它不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目前的中职学生都比较好动,其实他们都有一定的艺术爱好,如能加以良好的引导开发,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

4.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其他专业间的互动学习

就目前来看,中职学生所学的专业互不干涉、泾渭分明,但这也导致了专业的单一性和人才培养的片面性。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各方面知识的融会贯通,而艺术教育可以协调不同专业之间的不平衡性,增加不同专业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激发技能发展的潜能,实现不同专业间的互动飞跃发展。

三、中职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策略

1.有针对性地开设艺术选修课程

随着职业教育的完善和发展,社会对中职学生的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的艺术教育是丰富多彩的,课程的设置也是广泛的。在目前推行学分制的基础上,职业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艺术课程,让中职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艺术教育。

(1)音乐欣赏(器乐表演)艺术教育。音乐欣赏艺术的特点主要是在于它的哲理性和社会性。它不仅给人提供艺术快感,而且通过音乐媒介使学生体会到人生存在目的与价值,丰富他们对人生哲理、内心世界美和客观世界美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感受时代气息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如中国的民族音乐,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艺术的优美与民族精神;高主题的爱国音乐,可以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心跳;快节奏的现代音乐,可以让学生找到时代的旋律等。

(2)舞蹈(形体)表演艺术教育。舞蹈表演艺术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它不仅能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生活,还是一种能够将教育、精神、情感、智慧、身心等融合发展的载体。尤其是中职学校中酒店管理专业、餐饮服务专业和医护专业可以结合舞蹈艺术开设形体训练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她们姿态优美、大方自信。

(3)影视鉴赏艺术教育。影视对生活的影响相当巨大,影视是生活的再现。社会影视艺术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中职学生影视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正确的观看习惯和影视艺术鉴赏能力,进行审美情趣的熏陶,提高艺术素养,以及借助影像进行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与道德观。

(4)书法、篆刻艺术教育。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开展书法艺术能够培养基本的书写技能和艺术欣赏能力,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而篆刻艺术作为拓展性课程则更着眼于满足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让中职学生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古老文化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当然艺术教育的种类是多样的,还有生态美术艺术教育、播音(口语)表演艺术教育、建筑与园林艺术教育等等。中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相应课程,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通过课堂学习的方式,系统学习艺术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对艺术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

2.有目的地参加社会艺术活动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中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通过迈向社会的有益的艺术活动,有利于学生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开拓人的视野、丰富人的内心世界。由于中职学校专业的不同,我们可以大致的根据专业的不同方向,选择一些尽可能和本专业有关的艺术活动,如酒店管理、导游专业的同学应多选择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文秘、机械类的同学可以选择美术、书法等艺术活动;服装设计、园林专业的同学要选择美术、服装设计、建筑与园林等艺术活动等等。

3.有选择地实施乡土艺术教育

职业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是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把本地区的乡土艺术融入到艺术教育体系中,可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本土化。如灯彩艺术、陶瓷花纹艺术、地方戏曲艺术等。它不仅是人类文明形式的载体,还传达着历史的记忆。这一课程设置包含了对文化多样化的思考,打开了通往文化、审美、历史的视线,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文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学生通过与“乡土材料”的对话,提升他们的精神和审美价值,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容。

中职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并积极落实的重要工作,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大力鼓励和提倡中职学校发展艺术教育,并使它日臻完善。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宁市技工学校)

作者:封明浩

艺术教育德育异化特征论文 篇2:

为幸福而教育

何谓“幸福教育”

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或结果是为了人的幸福;另一方面,教育的过程是人体验幸福的过程——这,就是我们眼中的“幸福教育”。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总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为维护一定政治集团的利益,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素养和能力素养对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教育所具有的这种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就是人们在普通意义上所认识和理解的教育的社会价值,也就是教育的“有用性”。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将“有用性”的教育目标确定为教育活动的目的,应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教育如果过于强烈地追求直接的“有用性”,人就成了社会发展的单纯工具,就极可能导致教育本质异化和精神失落,导致功利主义。那么,教育的目的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南京师范大学刘次林博士所撰写的论文《幸福教育论》,其中对“幸福教育”的阐述摒弃了很长时间以来国内教育所带有的那种强烈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这正契合了我内心深处对教育的追寻。2007年5月,我成为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入室研究员,在第五工作室特聘导师吴国通校长与学院导师陈丽教授指导下,与其他三位校长一起学习、研究,对“幸福教育”有了认识与理解。在此基础上,我校成立了“幸福教育”研究小组,先后组织干部和教师们深入阅读了刘次林博士的《幸福教育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学校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肖川教授的《教师职业幸福与专业成长》、沙洪泽校长的《教育——为了人的幸福》、王永红的《低头找幸福》,Alan Carr著的《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朱永新的《享受与幸福》……

通过学习与研讨,我们认识到,教育的对象是人,幸福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的目的回归到人,体现出教育对人的关照,其目的是培养人的幸福情感和幸福能力,培养能够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幸福教育既不是一种口号,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追求和教育理想。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或结果是为了人的幸福,另一方面,教育的过程是人体验幸福的过程。换句话说,为了学生的明天,教育是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为了学生的今天,学生正在接受的教育过程本身应该是幸福的。简言之,教育就是幸福地教育学生如何获得幸福的生活。幸福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幸福与学生的幸福之间的内在统一、学生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之间的内在统一、教育的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的内在统一、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的统一。

幸福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注教师幸福、构建和谐校园、实施主体性德育、创设自主开放的课堂、‘育体、育心、育人’统一的体育、‘以美启真’的艺术教育”——这,就是我们实施幸福教育的途径。

1.关注教师幸福

幸福教育是为“人”的幸福,它是师生双方的实践,既包括学生的幸福,也包括教师的幸福。教师幸福与学生幸福之间的内在统一,是幸福教育的基本特征。学校实施幸福教育,师生间的幸福交往,是形成学生幸福的重要基础。因此,关心教师幸福,是幸福教育的起点。

首先,教师幸福是教育的需要。没有教师方面“幸福地教”,也就无法真正有学生“幸福地学”。孩子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主要从教师那里获得,一个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是不可能让学生幸福的。其次,教师幸福是自己的需要。教育活动本身也是教师的主要生活方式,如果教师在教育中不能感受到幸福,他的人生也很难是幸福的。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幸福感,我校努力创造优质和谐的校园环境、制定人文科学的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同时,我们强调,作为教师,需要用自身积极、健康且富有多方面活力的精神、才华及个性来支持自己的事业,构建自己的职业理想: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生活本身。进而实现个性自我与教材、学生、角色自我的融合统一,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2. 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主要是指以和谐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以校园为载体,整体优化教书育人的氛围,以形成学生、教职工和学校之间科学、互动发展为宗旨,协调运转学校教育的各个系统和要素,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和谐校园建设的宗旨是为师生的成长提供最适宜的土壤,和谐校园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幸福。构建和谐校园让师生感受幸福、体验幸福是师生的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教师关系、干群关系,让师生在人与人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体验幸福;坚持师生主体性原则,让师生在自主参与中感受人与校园的和谐与幸福。

构建和谐的校园还要坚持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原则,关注师生幸福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关注师生自身内外和谐统一,关注学校的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和谐统一。充分发挥学校师生的主体作用,让师生积极参与到和谐校园的构建中来。

和谐校园中的学生体验着校园生活的幸福愉悦,和谐校园中的教师感受着职业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和谐校园成为师生幸福生活的家园。

3.实施主体性德育

主体性德育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为基本特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需求,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把学生作为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德性的养成。

主体性德育是对学生心灵的呼唤,是顺应学生的天性,站在生命哲学的高度,真正把学生当作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去唤醒他们的道德生命,激活生命力量,彰显德育更多的灵性与个性。主体性德育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性理解,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需要与选择,激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学生的自我内化。主体性德育应该是“内外互化、人己互惠”的过程。内外互化是指人的外在道德实践经验要积淀为德性素质,人的内在的德性素质又要表现为道德行为。人己互惠是指人的道德应该使自己和他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有所惠益。

我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过程,是以学生和教师为双重主体,这两者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作为学生主体是:参与、体验、感悟、内化;作为教师主体是:组织、管理、协调、引领。

4.创设自主开放课堂

自主开放的课堂是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提问权,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评议权”。“开放”,涉及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的实践、教学方法的选择、师生关系的营造等方面。“开放”的课堂要实现三个方面的沟通:即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三个基本元素。创设自主开放的课堂可以使这三个基本元素之间形成和谐而合理的科学关系,这三个基本元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幸福程度。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它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幸福。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活价值的体现,它关系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进而关系到教师的人生幸福。对于教学内容而言,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幸福能力的过程积累,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载体。

创设自主开放的课堂,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方面入手。其他课堂教学的元素,诸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术”等在上述三个基本元素的基础之上产生或选择。首先,要构建和谐的、新型的课堂师生角色,这是师生感受人生幸福的源动力。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教师感受职业幸福的捷径,也是学生获取幸福能力的必要准备。第三,要构建多元的教学内容,这是教师感受职业幸福的载体,也是学生获取幸福能力的平台。第四,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是教师感受职业幸福的技巧,也是学生获取幸福能力的途径。

5.“育体、育心、育人”统一的体育

我们认为,幸福观下的学校体育,应该包括“育体、育心、育人”三个层面的涵义。“育体”是学生体验幸福的生物基础。所谓“育体”就是通过身体练习,提高学生健康指数,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技巧。健康的身体是获得幸福的物质基础。“育心”是学生体验幸福的德行基础。所谓“育心”就是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品质及道德的全面发展。体育活动除了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技巧外,还有提升人格魅力,提高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能力,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其他社会功能。“育人”是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所谓“育人”就是通过体育活动,实现增强学生体质与促进学生品质提升的内在统一,为社会培养健康向上的合格人才。学校体育只有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并使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验幸福,才是我们追求的“幸福体育”。也就是说,只有“育体”与“育心”有机结合,形成内在的统一,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才是具有幸福意义的体育。我校实施的具体措施是: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改革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乐学、会学,达到未来幸福与现在幸福的内在统一;保障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组织好课间操及30分钟跑步活动;设立体育校本课程,补充教材不足,激发学生锻炼热情;举办好每年一届的体育节,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兴办密云二小体育俱乐部,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体育特色。

6.“以美启真”的艺术教育

学校艺术教育作为面向学生心灵的课程,对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幸福教育观下的学校艺术教育,应该以美启真,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体验幸福。“以美启真”的艺术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艺术教育模式,即通过艺术的手段,美的熏陶,启发学生掌握真知,培养真情,学做真人,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幸福,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以美启真”的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其最高宗旨在于通过艺术教育,一方面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某种艺术形式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通过艺术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悟性和创造精神,使学生在享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幸福。我们通过让学生吹拉弹唱,能歌善舞、能写会画、能说会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经过艺术的熏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带动右脑的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以美启真”的艺术教育在学校实践中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艺术教育在课外活动时间内全面展开,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与行动,并以此创设整个校园的艺术氛围。其次,以艺术教育启动教育艺术,将艺术教育的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彻底改革陈旧乏味的教学方式,使教育体现艺术的魅力,让儿童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陶冶情操。第三,加大艺术教育含量,改革现有课程结构,真正建立起适应全面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模式。

通过“以美启真”的艺术教育,我校实现了“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更重要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幸福,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长华

艺术教育德育异化特征论文 篇3:

重视艺术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培养

摘要:阐述何为艺术审美教育,剖析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分析艺术审美教育的目的和目标,论述其运用的方法和实现的手段,最终如何达到艺术审美教育的新高度、新变化和新意义。

关键词:艺术审美;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艺术审美可以说是不可或缺,并且是有一定深远影响的“核心体”。在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中,艺术审美教育能让学生充分地观察美、感受美、表现美,从而实现艺术美的“生活化”;艺术审美教育对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理解力、创造力等都有一定的提升和增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今,中小学生艺术审美观念正处于一个提高和上升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重点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审美教育已成为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什么是艺术审美教育,它在素质教育中占有何种地位,它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运用,最终如何体现其划时代的意义,这都是本文将要重点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比较

广义的艺术教育可以简单地定义为通过美学或艺术学原理,在学生中开展审美教育,从而来不断地培养审美能力、塑造审美境界、陶冶心性和性情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常常提及审美教育即美育,那二者有何区别和联系呢?审美教育,主要包括审美能力素质和审美精神素质的教育两方面内容。用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审美评判去培养受教育者,来提高审美境界,使审美走向超越、自由、创造的新高度。当代,审美能力作为艺术教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多数学校教学中往往把艺术教育等同于审美教育。确实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有很大的一致性。但认真追究起来,艺术教育并不等同于审美教育,二者是有差别的。最基本的差别就在于艺术教育不仅具有审美教育功能,还具有非审美教育功能。虽然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不能等同,但二者互相渗透融合,互相借重,自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二、素质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着眼于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利用多种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形态来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思维、辨识,全面提高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1]。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审美教育,可以说对素质教育的实现起重要的作用。艺术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相通的培养方向,艺术审美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丰富的教育内容,并且成为受教育者最易于接受的,也是最有活力、最贴近生活、最富多元化的一种教育形式。

三、艺术审美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艺术审美教育把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作为目的和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及艺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

可以说艺术是随着人类的起源而产生的。在当今社会,艺术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从学龄前儿童的启蒙到成人社会对审美的继承,都把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作为审美情趣培养的一个基本艺术修养。但要真正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的人是用艺术欣赏的眼光不断从社会中发现美、积攒美、表达美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将欣赏中的感性画面上升为理性认识。欣赏者将再创造和再评价作为艺术欣赏的一种辨识力,不断通晓艺术的基本常识,充分发挥艺术的审美功用和现实作用[2]。

(二)健全艺术审美,发挥想象创造

通过艺术教育对人性的培植和塑造,来净化人的心灵,克服内在的精神异化,使理性与感性相互统一,使人的心灵更加成熟。“自我”成为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培养人的视知觉、提高主体与客体的同构对应能力,发挥主观想象创造力。

(三)陶冶艺术情感,培养人格品质

艺术审美教育绝对不是单纯简单地引导学生完成一幅作品,而是不断引导学生对于美的理解,不断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灵魂,表现美的能力。通过启发学生的表现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情感表现力,使学生得到了“艺术美”“个性美”的健康全面发展,可以说艺术审美教育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艺术审美教育的方法及运用

(一)艺术审美教育的方法

艺术审美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方法是相同的,是教育普遍性方法中的一种。例如:审美理论的讲解、美学结构的记忆、操作规范的练习、理论实践的结合,等等。

艺术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不同,不应采取传统传授式教育,应采取启发引导的形式,使受教者主动地以情感介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情感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神经性、自主性等,所以艺术审美教育就不能采用机械的灌注方式,而必须转化成引导的方式使受教者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

(二)艺术审美教育的运用

艺术教育有自己特殊的本质,需要尊重形象思维的规律,施教者进行艺术审美教育时,需注意以下几种常见手段的运用:

1观照的运用。艺术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的统一,受教者进入艺术意象的观照状态,需要通过艺术媒介和情境的有意识引导,使受教者自觉地以受教所需要的虚静心态投入到艺术教育过程之中。观照具体又分为“引导”“启发”两种表现形式。

“引导”是指施教者引导受教者进入艺术的审美观照状态,这种观照性引导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引导。其他教育形式的引导无法摆脱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主客体二分地位,而艺术教育的引导由于自由动情原则而带有启发性的特征,施教者的话不能说得太明白,也不能完全说不明白,这样才能使受教者带着主观色彩的审美感受去判断和体验美的真实存在。“启发”是指受教者在与施教者的艺术审美教育课堂交流中,通过对事物的美学定义的描述,采用唤起内心深处的强烈兴趣和主动投入体验情感等施教方式和手段,自发地感悟出美好事物的存在,来激起受教育者的兴趣。

2动情的运用。艺术审美教育活动需要施教者的动情。其中艺术审美教育的独特性,决定了它更需要动情,在动情过程中不断激发受教者的积极性,而且使受教者带着精神的自由交流进入艺术欣赏和创造领域,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在情感之中,将艺术情感和观念渗入受教者的精神世界。

当然,这种动情手法的运用又需要“感悟、体验、鉴赏”等方法的串联。“感悟”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感性理解。在艺术审美教育教学课堂中,受教者应带着对美学知识的感性认识,通过图像符号、文字概念等传授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使之产生“印象思维”“感性理解”“意念创作”,达到不拘泥于现有的定性思维和固有感悟模式,真正地去发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和感知来表达内心审美世界。“体验”是受教者主体所感受到的、充满情绪的状态和内在经验,这种状态和经验表现在主体的意识中,还表现为他本身的生活事件,给主体的意识以直接的现实呈现。艺术审美教育的体验是在感悟的基础上,将情感意蕴和观念内容,放到生活及意识中,与受教育者自身的审美经验、生活观念、体验感受等内容结合起来。“鉴赏”不同于欣赏,鉴赏包含批评,是以感悟和体验为基础的理解与评判。艺术审美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教育形式,不能停留于感悟和体验阶段。感悟和体验只是一种接受和欣赏经验形式,还不是理性评判,还应进入到具有理性意义的鉴赏阶段。可以说三者之间既相辅相成,又承上递进。

3操作的运用。是指广义的实践,包括心理操作和形体操作两方面。从广义而言,观照、动情都属于心理操作,但它们作为艺术审美教育过程中施教者引导受教者对意向的感悟、理解,还不是以艺术创造为目的的主动心理操作。这里所说的心理操作是指积极、主动地将观照和动情视界中的意象进行描述和复制,属于艺术创造的前期准备工作[4]。形体的操作是指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操作者根据需要以自己的手、眼等身体的各部分进行的艺术创造活动。操作使回忆中的艺术意象不是作为个别性的意象停留于头脑之中,而是外化为物态化意象,以完成艺术教育所设定的情景任务。

这三种手段只是施教者进行艺术审美教育中的点式的运用,我们应在未来的素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掘、不断寻找更符合艺术审美教育的新运用。

五、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

艺术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能美化自身,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陶冶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通过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美的情感向学生展示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对学生展开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健康的情趣培养,使学生把感性的冲动、欲望、情绪纳入审美的形式之中,完成自觉的审美境界的再塑造。同时在心灵的震荡和洗礼中培养起艺术审美的生活态度,并最终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运生,姚思源.素质教育在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卞英杰,杨辛耕.艺术教育基础[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陈慧玲.审美教育[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责任编辑:侯秀梅)

作者:李茂泉

上一篇:英语学习创新思维作用论文下一篇: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建设论文